辽朝契丹人牧养牲畜技术探析

合集下载

辽代牧、农经济区域的分布与变迁

辽代牧、农经济区域的分布与变迁

辽代牧、农经济区域的分布与变迁内容提要:辽代前期,契丹辽地主要是以畜牧经济为主,牧场遍布草原各处,畜牧经济一直呈上升态势;农耕经济区域虽因燕云地区的并入等而有所增扩,但农业种植仍是片片点点,无法与畜牧业相比。

到辽代中后期,牧区变化比较平稳,官营畜牧经济屡遭打击,已繁盛不再;而此时的农耕区域却有很大变化,农业经济的繁荣,对辽代社会的进步及金、元时期北方地区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原文出处:民族研究2004年04期辽朝(916-1125)是以契丹贵族为主体,联合汉、奚、渤海及其他北方民族建立的封建政权,其疆域“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朐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注:《辽史》卷37《地理志一》。

)大致范围为今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北京、天津六省市区的全部,河北、山西两省及俄罗斯、蒙古的一部分。

辽朝的主体经济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以契丹人为主经营的畜牧业经济,一是以汉人为主从事的农业经济。

有辽一代200余年,其牧、农经济区域的分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下,发生过较大变化。

近年来,已有不少涉及辽代牧、农经济研究的著述,(注:有代表性的如韩茂莉的《辽金农业地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林荣贵的《辽朝经营与开发北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1995年版;漆侠、乔幼梅的《辽夏金经济史》,河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舒焚的《辽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李桂芝的《辽金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等等。

)但到目前为止,尚无人就200余年间整个辽朝统治区域内牧、农经济区域的整体分布及其变化情况做一系统、宏观而全面的对比研究。

笔者不揣浅陋,钩沉史料,并借助前贤和同道的研究成果,拟就这一论题,做些探讨,以期进一步推进辽朝经济史研究的深入。

一、辽代前期牧、农经济区域的分布格局本文所谓辽代前期,是指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元立国(916)至辽景宗耶律贤执政末年(982)这一时段。

辽代契丹人发式分析——以辽墓壁画为主要线索

辽代契丹人发式分析——以辽墓壁画为主要线索

Ⅱ代契丹人发式研究
线平涂,个别墓出现在人物面部晕染的手法。壁画上所绘契月人物、游牧生活, 四季风光、车马禽兽等图像,均有别于其它时代平¨民族的壁画,独具其浓郁的民族 特色。
辽建国以后t版图逐渐的扩张,境内的民族成分电逐渐复杂,特别是燕云十 六州划入版图,辽国的境内明显的划分出两类经济区域。以契丹为主体及其邻近 地区的畜牧狩猎经济区域,居民=}三要是契丹人,以及室韦、女真、乌古、于厥等 部旗;燕云}-六卅l投其邻近的地区为农业经济区域,居民}要是汉人。辽朝小仅 统治着以契丹为主体的北部游牧民族,还统治着以汉族为主体的南部的定居人 民。出于南北两地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人民生活习喷的不同,古代遗址所反映出 来的南北分区应该分为以契丹族游牧生活和畜牧业为特点的文化和汉族定居生 活及农业生产为特点的文化分区”。“因俗而治”、“以国治契丹,以汉f}的考古资料显示, 辽代的墓葬儿乎部带有不同形式的壁i画,所以总结辽代墓莽的分期与分区便是剥 辽代壁画墓的一个很好的概括。辽代墓葬分为两个主要的区域: 1 长城两侧及长城以北的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东北地区和河北省的东北
李%口《由目Ⅵ史》辽空人民¨¨鞋社20(h5年版
辽代契卅人垃止研究
便是汉人文化所影响的结果。 K期以米,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很大程度E局限于汉族统治地区美术的研究。
即使在现在, 般的美术史著作,对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统治地区的美术睛况,特 别是辽金美术的情况,仍然较少涉及。辽金美术之所以处于这样一种境地,其中
hair style ofLiao Dynasty to other ethnic groups.such as the Nvzhen,I conclude the
basicfeature ofQidan hair gtyle Key Words:Liao Dynasty tomb mural s Oidan people Kum hal r CUS'LOIIIS

辽代习俗

辽代习俗
辽代皇家去诸水钓鱼均在春正月。
狩猎打围为契丹风俗,捕鹅也是契丹旧风。《契丹国志》卷二十三云: 纵鹰鹘以捕鹅雁。 《辽史》有 春捺钵曰鸭子河泺。捺钵 是辽帝春、夏、秋、冬四时游猎,避暑消寒,暂时游幸的场所。它体现了契丹民族生活生产的特色。 鸭子河泺 , 泺 指水泺,即大池或湖。皇帝正月在鸭子河之大湖旁捺钵,约六十日鹅雁才来,鹅来之前进行捕鱼,鹅来后捕鹅。
契丹人以畜牧业为主,兼有古老的渔猎和新兴的农业,并且,农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加大。捕鱼和狩猎是契丹传统的生产部门,契丹人盛行凿冰钓鱼和骑射围猎的方法。契丹一直采取游牧方式,每年从四月到八月让畜群自逐水草,九月把畜群赶回冬牧场饲养。耶律阿保机在建辽前后,把大批汉人安置在头下州城从事农业,当契丹占据渤海故地和燕云十六州后,农业已发展为重要的经济部门,到圣宗时期(起始于公元982年),辽朝的经济已完成向半农半牧的转化。
畋猎与政治活动结合,表现在 捺钵 中。 捺钵 是契丹主的四时游猎行宫 ,即《辽史?营卫志》卷三十二所说, 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捺钵 分春、夏、秋、冬四时的 捺钵.《辽史》卷三十二载: 夏捺钵 ,与北、南僚议国事,暇日游猎.又云 每岁四时,周而复始,皇帝四时巡守,契丹大小内外臣僚并应役次人,及汉人宣徽院所管百司皆从。……每岁正月上旬,车驾启行,宰相以下,还于中京居守 ,凡是 拜官 , 权差 等重大问题都要 俟会议行在所 取旨,出给诰敕。
五月,纳凉行在所,南北臣僚会议。 春捺钵在鸭子河,夏捺钵 多在吐儿山 或黑山(赤峰巴林右旗白塔子庙东汗山),或怀州西山;秋捺钵,在伏虎林;冬捺钵,在永州东南三十里广平淀。冬捺钵时 兼受南宋及诸国礼贡.契丹人出猎要祭猎神 麃鹿神 ,《辽史》载鹿鹿神:辽俗好射麃鹿,每出猎,必祭其神,以祈多获。麃就是狍子,是当时射猎对象之一。

谈契丹人的狩猎在制度、文化诸方面的反映

谈契丹人的狩猎在制度、文化诸方面的反映

谈契丹人的狩猎在制度、文化诸方面的反映作者:林立新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第13期摘要:文章系概述了契丹民族的狩猎习俗,以及关于四时捺钵制的相关内容。

主要讲述了皇家和皇帝家族狩猎的季节、狩猎的方法、狩猎的技巧、狩猎的规矩、狩猎前后的一系列活动,研究了四时捺钵制的内容、地点、规模和主要意义等。

关键词:钓鱼;打雁;海东青;四时捺钵狩猎在契丹人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四时捺钵制实际上是游牧、渔猎文化在辽代政治领域的一种特殊表现。

北宋使者张舜民记北人《打围》:“北人打围,一岁间各有所处,正月,钓鱼海上,于水底钓大鱼。

二月、三月放鹘(号海东青)、打雁。

四月、五月打麋鹿。

六月、七月于凉淀处坐。

八月、九月打虎豹之类。

自此直至岁终,如南人趁时耕种也。

”狩猎是契丹人生活中的常务,在制度、法律、职官设置、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及宗教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强烈的反映。

契丹建国前无固定的狩猎制度,也未见史书记载,推测可能宗教仪式或部落酋长的命令就是大家遵循的制度。

辽建国后,四时捺钵和猎仪则是有史以来有明文规定的狩猎制度。

皇帝的行帐称捺钵,随时都可以迁移,辽太祖时期就已如此,到了辽圣宗时期大概形成了固定的地点和制度。

猎仪,则是标准的狩猎仪式制度,它始于辽穆宗时期,辽圣宗时期订制成形,这两项活动体现出种种的规范制度。

比如如何举行猎前宗教仪式,如何列队布阵,如何循序进退,如何纵鹰放犬,如何饮宴作乐,甚至用什么猎具及猎什么动物,都有一套明确繁杂的规定。

除这些大型仪式中具有典礼性质的制度外,本时狩猎也有许多规定。

如皇帝率队出猎须穿田猎服,当时记载有:“皇帝幅巾,擐甲戎装,以貂鼠或鹅项、鸭头为扞腰。

蕃汉诸司使以上并戎装,衣皆左衽,黑绿色。

”又如,皇帝狩猎要使用木辂、凉车,《辽史》载:“木辂,田猎用之。

黑质,漆饰。

驾黑骆。

”“凉车,赤质,省方、罢猎用之。

赤质,金涂,银装。

五彩龙凤织,藤油壁,绯条,莲座。

驾以橐驼。

”皇家如此排场,贵族们也争先效仿,狩猎时驼马成群,帐篷互连,归来时用凉车,只是格调稍稍降低些罢了。

辽朝契丹人的养牛技术

辽朝契丹人的养牛技术

辽朝契丹人的养牛技术辽朝是契丹人在中国北方建立的割据政权,与北宋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二次南北朝时期。

(1)由于契丹人是“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2)的游牧民族,畜牧业是其立国之本,因此辽朝契丹族统治者历来十分重视畜牧业的发展,但对于契丹人如何养牛,目前研究的还比较少。

另外,在中国北方辽朝故地发现了许多辽代的墓葬,在很多墓中保留下来大量的壁画,这些壁画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辽代艺术珍品之一。

在契丹辽朝史料相对匮乏的情况下,这些面世的墓葬壁画,对于研究辽朝人的绘画艺术、还原辽朝人的社会生活来说是弥足珍贵的材料。

由于年代久远,这些壁画中还有很多谜没有破解,形体奇特的“契丹牛”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想从寻觅“契丹牛”入手,结合典籍记载,谈一下辽朝契丹人的养牛技术,不当之处,请多指教。

一“契丹族草原放牧图”中的“契丹牛”绘有所谓“契丹牛”的壁画被称为“契丹族草原放牧图”(3),见于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二八地1号辽墓(4)。

此墓清理发掘于20世纪70年代,为砖筑圆形单室墓,属于辽朝早期契丹人的墓葬。

墓壁没有装饰,室内中部偏东以南北向置有一长方形石棺,外部凿平,在石棺的左、右内壁上均绘有壁画,白灰地,色调以黑墨勾勒为主,彩色稀疏点缀。

其中石棺左内壁描绘的是契丹族住地生活小景:在夏季的草原上,左侧有三辆装有杂物的毡车一字排开停靠,长辕、高轮,车上有毡篷,辕下有木架支撑。

毡蓬的颜色有黑白两色,其中中间一辆的为白色,下面爬着一只黑色的狗,前面和后面车的为黑色。

右侧三座毡帐已经扎好,毡帐的颜色与车相对应,左右两侧为黑色的,中间的一个是白色的,均半圆形的顶,并有皮绳拴缚,外形极似今天的蒙古包。

两名契丹族人身穿短衣,脚穿黑毡靴,正背着黑白相间的小口、细颈、直腹的皮囊取水返回,黑白花纹的狗在前引路。

画面右侧还有一颗不知名的花树,花繁叶茂,上有四只天鹅展翅从四方飞向花朵;“契丹族草原放牧图”绘在石棺右内壁,宽215厘米,高70厘米,描绘的是夏季草原上契丹人牲畜混合放牧即散牧的情景:在一群牲畜后,一人高约17厘米,头戴帽子,穿开襟黑色短衣,束黑色腰带,穿黑色靴,为典型契丹人装束,正扬鞭放牧。

论中国北方草原地区古代游牧生计的几点认识

论中国北方草原地区古代游牧生计的几点认识

论中国北方草原地区古代游牧生计的几点认识对于游牧文化、游牧生计方式,长期以来存在着一种对“异文化”的“误读”,这与我们的学问体系和认知模式是亲密相关的。

我们古代的主要文明国家大多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基于农业文明的学问体系、价值观念、认知模式等始终占据着主流地位,占据着话语权,因此在各种历史文献、笔记小说的记载描述中,对游牧民族的记载描述几乎有着固定的、简洁化、格式化的词语。

在“我们的常识”中,在我们的历史文化的传承中,对游牧生活的熟悉存在着一种“他者”的想象,存在着基于不同文化学问背景的文化“误读”。

当然,这种“误读”或“曲解”是跨文化沟通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一、对游牧方式的熟悉游牧是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古代各民族的最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

历史上我国北方草原地区不同时期有着很多民族,如匈奴、乌桓、鲜卑、丁零、柔然、突厥、回鹊、契丹、女真、蒙古等,他们族属各不相同,语言、文化也有差异,但由于生态环境的制约,其经济生产生活方式却基本相同,是一种“逐水草而居”、“转徙无常”、居无定处的游牧生活方式。

〔一〕游牧生活的移动性一一逐水草迁徙我国古代的各类历史文献中对于北方草原地区各民族的游牧生活方式留下了清晰的记载,如匈奴“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史记·匈奴列传》〕;匈奴“逐水草迁徙,无城郭常居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汉书·匈奴传》〕;乌桓“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后汉书·乌桓传》〕;鲜卑“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魏书·序纪一》〕;突厥“弯庐毡帐,随逐水草迁徙,以畜牧射猎为事,食肉饮酪,身衣裘褐”〔《J匕史·突厥传》〕;回给“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旧唐书·回给传》〕;契丹“逐寒暑,随水草畜牧”〔《北史·契丹传》〕;蒙古“自夏及冬,随地之宜,行逐水草”〔《元史·兵志三》〕等等。

这些记载虽然简略,却都明确表述了北方草原各民族生活的基本特点一一“逐水草迁徙”的游牧生活。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辽夏金元的统治》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 10 课,主要讲述辽夏金元的统治。

教材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介绍了这个时期的历史发展,着重强调了辽夏金元时期的历史特点和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2.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一单元的"中国古代史"和第二单元的"中国近代史",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辽夏金元这个特定时期的历史了解可能相对较少,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填补这个知识空白。

➽历史核心素养:1. 唯物史观:引导学生从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关系中理解辽夏金元时期的历史发展。

2. 史料实证:通过分析史料,让学生了解辽夏金元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3. 时空观念:让学生了解辽夏金元时期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时间和空间位置,以及这个时期与其他历史时期的联系。

4. 历史解释:让学生理解并解释辽夏金元时期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5. 家国情怀:通过讲述辽夏金元时期的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理解我国的历史发展和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辽夏金元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2. 教学难点:理解辽夏金元时期的历史特点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辽夏金元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发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辽夏金元时期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解释。

3. 案例分析法:选取辽夏金元时期的典型历史事件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分析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特点。

4. 史料阅读法:提供相关的史料,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辽夏金元时期的历史发展。

5. 情景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辽夏金元时期的社会生活,增强历史感受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巩固学生对两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了解。

契丹族的历史记忆——以“青牛白马”说为中心

契丹族的历史记忆——以“青牛白马”说为中心

契丹族的历史记忆——以“青牛白马”说为中心自公元4世纪末叶以后,契丹族就在汉文文献中留下了活动踪迹,这些出自汉人的间接记载对于今天的历史学家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来说当然是远远不够的。

契丹建国前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也没有留下本民族的历史记载,但是从契丹人的某些古老的传说中,可以发掘出这个民族早期历史的若干信息。

在契丹本民族的历史传说中,最广为人知的是青牛白马的故事。

早在1930年代,日本学者田村实造就对这一传说进行了初步的梳理,[1] 80年代国内学者也曾撰文探讨过这个问题,[2]但今天看来仍有进一步研究的余地。

除了青牛白马说之外,牵涉契丹族历史的其它一些传说也值得我们注意。

本文将通过这些传说去探寻契丹族的历史记忆。

一尽管青牛白马的故事流传很广,但在辽朝方面的史料中却鲜有记述,仅有的一条记载见于《辽史》卷三七《地理志》(一)上京道“永州”条:(永州)有木叶山,上建契丹始祖庙,奇首可汗在南庙,可敦在北庙,绘塑二圣并八子神像。

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

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

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

每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白马青牛,示不忘本云。

这无疑是有关青牛白马传说的最权威、最准确的记述。

虽然在目前传世的辽代文献中找不到更原始的史料依据,但我相信这一口头传说的文本化应该是相当早的。

据《辽史·太宗纪》,会同四年(941年)二月丁巳,“诏有司编《始祖奇首可汗事迹》”,青牛白马传说大概就是在此时初次见诸文字记载的。

但元朝修《辽史》时,恐怕已无从见到《始祖奇首可汗事迹》一书,《辽史》有关青牛白马的记述应是出自耶律俨《皇朝实录》。

在目前所见辽朝传世文献及石刻资料中,我只发现一条与此传说直接相关的史料,《兴宗仁懿皇后哀册》铭辞曰:“昔年偶圣,仙輧从水以下流;今日辞凡,龙辔拂霄而高驾。

”[3]此处上一句显然是用青牛白马典,“輧”是后妃所乘的一种有帷盖的车,这里用来比拟天女所驾青牛车。

契丹族四时捺钵制度及其影响

契丹族四时捺钵制度及其影响

契丹族四时捺钵制度及其影响契丹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其捺钵制度是他们的社会制度之一。

捺钵制度是指契丹族按照四季的不同,进行农田的恢复和休闲的轮流制度。

契丹族的捺钵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农耕和牧畜的结合。

在春夏季节,契丹族会进行农耕,种植作物。

而到了秋冬季节,他们就会放牧牲畜,进行牧业生产。

这种农牧结合的生产方式,使得契丹族的经济更加多样化和稳定。

在这个制度中,由于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工作任务,契丹族会进行轮流休息的安排。

一方面,这种轮流休息的制度能够使契丹族的劳动力得到一定的休息和恢复,更好地保持身体和精神的健康。

这也能够避免契丹族的农牧业过度消耗,保持农田和牧场的生态环境的平衡。

在政治上,契丹族的捺钵制度对于统一国家的稳定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契丹族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的统治者建立了辽朝,统治着辽代的北方地区。

捺钵制度使得契丹族的社会和经济更加稳定,为辽朝的统治提供了稳固的基础。

在捺钵制度中,契丹族也会进行一些集体的办事和决策。

这种集体的行动和决策方式,使得契丹族的社会关系更加紧密,也减少了内部的冲突和矛盾。

这种社会和谐的状态,也有助于统治者的权威和稳定。

契丹族的捺钵制度还对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农闲的季节,契丹族人民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学习和文化活动。

契丹族的统治者也重视教育,设立了一些学校和学院,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这为契丹族的文化和学术水平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契丹族的捺钵制度是一种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需要的生产制度,具有很多积极的影响。

它保持了农田和牧场的生态平衡,提高了生产效益,为统一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它也促进了契丹族的社会和谐和文化的繁荣。

这种制度的存在和运行,不仅反映了契丹族的智慧和勤劳,也为我们理解中国历史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辽朝历史介绍 契丹历史

辽朝历史介绍 契丹历史

辽朝历史介绍契丹历史早在公元四世纪,即西晋、南北朝时期,在我国北方的潢河(西拉木伦河)和土河(老哈河)一带,居住着契丹族。

这时的契丹人,主要还是经营渔猎。

一年四季,都在河中捕鱼,冬春水冻,凿冰钩鱼。

男子和妇女都骑马射猎。

稍后,契丹人也经营畜牧。

他们住在帐篷里,“逐寒暑,随水草畜牧”,在各处往来迁徙。

契丹的母系氏族制时期,没有留下历史的纪录。

一个长久流传的历史传说是:有男子乘白马沿土河而来,女子驾青牛沿潢河而来,至木叶山,相遇为配偶,生八子,以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

这个传说显然没有他们的历史那么古老,至多是反映着由母系氏族制过渡到父系氏族制时期迁来这里的一段记忆。

八子分八部说,表示着契丹八部之间有着互为兄弟的血缘联系。

他们共同的男祖先,是来自以白马作象征的氏族。

以青牛作象征的氏族是属于八部以外的另一个部落,和八部通婚姻。

契丹的八部在北魏时已经有了确实的记载,八部各有自己的名称:悉万丹、阿大何、具伏弗、郁羽陵、日连、匹黎尔、吐六于、羽真侯(八部名据诸书参订)。

这些部名的确切含义,不很清楚,可能是来自最初居地的小地名或者山川湖泊的名称。

公元三八九年,鲜卑族的拓拔珪建立北魏,曾经攻打过契丹。

此后,契丹不断在北魏边塞侵扰,说明他们已处在父权制时期,展开对外掳掠了。

但是,在北魏统治时期,契丹的八个部落,仍然是各自行动。

他们各自以马匹和皮毛与北魏相交换,还没有形成部落间的联合,没有统一的组织。

契丹各部落各自分散活动的状况,大约延续了很久,直到隋朝末年,才有了新的变化。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氏族部落的繁衍,逐水草而居的契丹人日益要求开拓自己的领域,赶走他们的邻人,而他们的强大的邻人也在对契丹进行侵袭。

五五四年,北齐文宣帝因契丹侵犯边地,分兵两路攻打契丹,契丹大败,丧失了大批的人口和牲畜。

一部分契丹人被北齐俘掳了去,安置在各州。

不久之后,契丹又遭到北方的强邻突厥的侵袭。

隋朝建立后,六○五年,隋将韦云起因契丹在营州侵掠,发大兵击契丹。

中国历史朝代辽朝的契丹族文化

中国历史朝代辽朝的契丹族文化

中国历史朝代辽朝的契丹族文化契丹族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民族,他们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其中,辽朝作为契丹族建立的王朝,对于契丹文化的传承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辽朝契丹族文化的特点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辽朝: 契丹族的伟大王朝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

辽朝的建立标志着契丹族民族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

辽朝的建立者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的首领,他将自己封为辽太宗,确立了契丹族统治中国的地位。

辽朝的统治范围大致涵盖了现在的中国东北、内蒙古地区以及蒙古国部分地区。

辽朝的国力强盛,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

辽朝以其独特的契丹族文化特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契丹族文化的独特性1. 语言文字契丹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系统,这是契丹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契丹文字又称为辽文,是契丹族最早的文字记载系统。

辽文以双音节字为主,采用方块字形,有针对性地表达契丹语中的音节特点。

契丹文字的独特性为契丹族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2. 契丹族服饰契丹族在服饰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

契丹族的服饰以盔甲、短裙等为主,采用亮丽的颜色,图案多样,给人一种豪放、武勇的感觉。

契丹族的服饰在辽朝时期非常盛行,不仅代表了契丹族作为统治者的身份象征,也体现了契丹族的战斗精神和文化自信。

3. 宗教信仰契丹族在宗教信仰方面也有独特的特点。

契丹族最早信奉的是萨满教,后来逐渐转向佛教。

辽朝时期,佛教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契丹族的皇室和贵族都信仰佛教,建有大量的佛教寺庙。

佛教文化对契丹族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 政治与军事辽朝作为契丹族统治的政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政治与军事影响。

辽朝发展了契丹族的政治制度和军事力量,提高了契丹族的统治能力。

同时,契丹族的统治也给中国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对后来的政治和军事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畜牧业发展史

中国畜牧业发展史

一、原始公社时代远在中国文字没有创造之前,中国畜牧业就已萌芽。

相传在公元前3000-2700年,伏羲氏发明了结网的方法,用网打猎和捕鱼,同时也开始驯养鸟兽,从此中国便开始有了初期的畜牧业。

伏羲氏也就成为中国畜牧业的始祖。

但是我们知道,这种伟大的发明并不属于某一个别的人物,而属于整个历史时期的群众。

这个发明是人类长期劳动的结果,伏羲氏只不过是畜牧时代的代表而已。

圈养野兽的技术发明后,畜牧业愈见繁盛,因此牧养牲畜所需的饲料就发生了问题。

在畜牧初发明的时候,牲畜所有的饲料只有野草,所以当时是逐水草而居的。

但畜牧业繁盛之后,野草已不敷用,在这种情况下,牧人就逐渐开始了作物的种植,于是具正的农业便逐渐出现。

正像恩格斯所指出的:“……禾谷类植物的耕种,首先是由于家畜对饲料的需要而引起的,而仅在以后才变为人类营养上重要的东西”。

公元前2700-2357年,在黄河流域出现了一位中国人民杰出的祖先。

这就是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黄帝轩辕氏。

根据传说,那时开始圈养鸟兽,役使牛马。

此处还发明了原始的医兽办法,创造出阉割的技术,并开始驾牛。

同时也发明了养蚕的技术,这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

到传说的尧、舜时代(公元前2357-2208年)中国畜牧业和农业已经相当发达。

人们注意到季节的变换和鸟兽生活的关系,春天鸟兽孵育,夏天脱毛,秋天长出新毛,冬天全身盖满很密的细毛。

在这个时期里,马开始供用于挽驾(马的供挽驾比牛晚些,谅系牛的驯服比马较易之故)。

驯化兽类的技术已有进步,兽类能听人的指挥。

例如:“尧以天下攘舜。

`杯’为蓄侯,欲得三公,而凳不听;怒其猛兽,欲以为乱,比兽之角,可以为城,举尾以为族”。

这是Nll服野兽的技术的高度表现。

在舜的镇导下,为了癸展畜牧业,毅有寡P 弓人具来掌管牲畜。

这是畜牧敲官的开始。

他呼`益’做`.虞’,掌歇禽,为整个部落稠ellJ篇兽,是当时掌管畜牧的高叛官具。

那时`盘’已境得井掌握了如何根据家畜的外形,牌适合于人类需求的优良家畜选择出来,淘汰了劣等的牲畜;对于各种家畜家禽已有深入的观察和体胧,能够按照J篇兽的表情和鸣声,了解到它们的喜怒哀愁和靓寒鲍暖。

试析辽代骆驼的来源及用途

试析辽代骆驼的来源及用途

唐末五代时期,藩镇割据严重,当时的中国境内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而北方草原上的突厥和黠戛斯相继退出历史舞台。

蒙古高原东部的契丹族借此机会,迅速强大起来。

契丹族的首领率领部族南征北战,东征西讨,迅速占领了蒙古高原的大部分地区,终于在公元916年,由契丹族杰出的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了雄踞北方的辽朝政权。

其领土东到大海,西暨流沙,南至白沟,北至今蒙古国境内大部分地区。

此后,契丹愈强,其政权基本与北宋政权同时存在。

契丹人继承了许多唐代的文化元素,并与北宋、西夏、回鹘、高句丽等国建立了密切联系。

契丹人以自身的文化为基础,对周边地区的文化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创造了丰富璀璨的契丹辽文化。

在这些文化中,其文化的主要传入线路有两条。

一是中原地区的汉文化。

不管是继承唐五代的文化,还是后来与北宋的交往过程中传入的宋文化,都属于中原汉文化,这在契丹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另一条传入线路则是西来文化,即通过草原丝绸之路传入的文化,如西瓜、玻璃器以及其他许多西来的物质文化。

辽朝政府还设置了回鹘营、同文驿、临潢驿等,专门用于接待诸国使节。

但是,草原丝绸之路的西来文化,是通过何种方式传入辽收稿日期:2020-10-02作者简介:李春雷,男,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研究方向:北方民族历史与考古研究。

基金项目: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特别项目“内蒙古民族文化建设研究工程”;2019年度项目“内蒙古黄河区域文化研究”试析辽代骆驼的来源及用途李春雷(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摘要:本文通过《辽史》的记载,并结合考古出土的文物,对辽代骆驼的来源和用途进行了剖析和论证,认为辽代骆驼的来源主要有战争掠夺和属国、属族进贡两种方式,而辽代骆驼的用途主要有驼运、骑车、驼载、驾车、纺织、捐官等,以此最终说明骆驼在辽代社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契丹;辽代;骆驼;驼运;驼车中图分类号:K 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1-0042-04V ol .42N o.1D ec.2021第42卷第1期2021年1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 nalofC hi f eng U ni ver s i t y (Soc.Sci )图一辽胡瓌番骑图卷(局部). All Rights Reserved.境的呢?(图一)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便是驼运。

辽金元三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对比

辽金元三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对比

辽金元三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对比东北的历史上,辽、金、元三个朝代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这三个朝代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有着诸多差异,而正是这些差异为这个地区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首先,从政治体制上看,辽朝与金朝、元朝有着明显的不同。

辽朝是契丹族所建立的政权,其政治体制以契丹贵族统治为主,契丹贵族在朝廷中拥有绝对权威。

而金朝则是由女真族所建立,金朝的政治体制更为集权,皇帝拥有极高的权力,大臣与贵族的地位相对较低。

元朝则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其政治体制也较为集中,大汗拥有巨大的权威,对各地政权有严格的控制。

其次,从经济结构上看,这三个朝代也存在差异。

辽朝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人们主要靠种地和养殖牲畜维持生计。

金朝则以畜牧业和商业为主要经济支柱,女真族习惯于游牧,他们通过养马、放牧维持生活,并以贸易和商业活动获得丰厚的利润。

元朝则建立了蒙古式的草原经济,重视畜牧业和贸易。

蒙古人充分利用草原资源,发展了养牛、养羊、驯鹰等特色产业,同时他们也积极参与了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为元朝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辽金元三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对比还体现在对外交往和文化传承上。

辽朝在政治上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与中原王朝保持了较为紧密的关系。

辽朝在文化传承方面也多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许多中原的制度、传统皆在辽朝有所体现。

金朝则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更多地与北方少数民族王朝保持交流,政治上的特点更加突出了民族特色。

元朝则拥有广阔的疆域,与中亚、西亚的国家有着广泛的交往,丝绸之路在元朝期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元朝在文化传承方面开展了汉化政策,加强对中原文化的吸收与学习。

综上所述,辽金元三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对比表明,不同的统治集团所制定的政策和政治体制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辽朝政权以契丹贵族为主导,金朝以女真贵族为主导,元朝则由蒙古族建立,这些特点都在政治和经济上留下了明显差异。

辽朝以农业为主,金朝以畜牧业和商业为主,元朝则发展了特色的草原经济。

契丹始祖探源

契丹始祖探源

契丹始祖探源试析“白马青牛”说关于契丹族的始祖,《契丹国志》载:“契丹之始也,中国简而不载,远夷草昧,复无书可考,其年代不可得而不详也。

本其风物,地有二水,曰北乜里没里,复名陶隈思没里者,是其一也,其源流出自中京西马盂山,东北流,华言所谓土河是也。

曰袅罗个没里,复名女古没里者,又其-也,源出饶州西南平地松林,直东流,华言所谓潢河是也。

至木叶山,合流为一,古昔相传,有男子乘白马浮土河而下,复有-妇人乘小车驾灰色之牛,浮潢河而下,遇于木叶之山,合流之水,与为夫妇,此其始也,生八子,各居分地,号八部落”。

《辽史》载:“契丹之先,曰奇首可汗,生八子。

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居松漠之间。

今永州木叶山有契丹始祖庙,奇首可汗、可敦并八子像在焉。

潢河之西,土河之北,奇首可汗故壤也。

”后人将这两段史料整理为: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

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

耶律阿保机曾经在木叶山上建始祖庙,奇首可汗在南庙,可敦在北庙,绘塑二圣并八子神象,不仅岁时供奉,而且每次发动战争,必先祭告于此。

关于契丹的始祖、族源,有的研究者忽略了史书记载的真实性,把契丹始祖神化或虚化。

笔者尝试剖析史书的记载,演绎契丹的族源,与研究者们商榷探讨。

一、《契丹国志》和《辽史》对契丹始祖的记载是真实的。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说,有些传说说得离奇古怪。

比如:商族传说,帝喾的妃子简狄吞吃了玄鸟卵而生契;周族说姜源踩了熊迹而生下稷;乌孙人说本民族是一少女和狼相交生下的后代;突厥人说本民族是-个被砍去手足的十岁男孩和母狼交合生下的男孩•…这些传说都是有悖人伦常理的。

而史书对契丹始祖的记载,虽然简略蒙胧,可是真实准确。

首先,地名准确可考。

马盂山:是今河北省平泉县同内蒙古宁城县交界的甸子镇大黑石村境内的大尖山(亦称大黑山、锅底山)无疑土河:是发源于平泉县柳溪乡境内的老哈河与发源于宁城县黑里河镇内的黑里河,在平泉县北五十家子镇北五十家子村小河东、宁城县甸子镇黑城村七家合流而成的河流,古称乌侯秦水、托纥臣水、土护真水,契丹称“陶猥思没里”,汉人称土河、涂河、徒河。

辽代契丹萨满教研究

辽代契丹萨满教研究

辽代契丹萨满教研究辽代契丹萨满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而神秘的宗教信仰,研究这一话题不仅可以探究当时契丹崛起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更可以了解古代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和发展变迁。

本文将从契丹的社会形态、宗教习俗、神灵崇拜、宗教形式和萨满教的传承演变等方面入手,探讨辽代契丹萨满教的研究现状和特点。

一、契丹的社会形态和宗教习俗1.契丹部落社会契丹是一个以部落为基础的游牧民族,其社会结构分为己卯(首领)、贵族、平民、奴隶等阶层。

契丹部落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而形成了一种宗法式的部落社会组织。

契丹人居住在蒙古高原北部和东北亚地区,因此遭受了许多地域上和文化上的压力。

契丹萨满教是契丹人代表性的宗教习俗与信仰活动之一。

2.祖先崇拜契丹人重视祖先崇拜,认为祖先是能够保佑他们的保护神,可以为他们带来好运和平安。

在祭祀活动中,契丹人会用特别贵重的礼品献给祖先,以展示对祖先的尊敬和敬畏之情。

二、契丹萨满神灵崇拜1.神灵体系契丹萨满教崇拜的神灵系统非常庞大,包含天地神灵、民间神灵、动物神灵、自然神灵等各种形态的神灵。

其中,天地灵物被视为萨满教信仰的核心。

2.特定神灵的崇拜契丹人尤其崇拜白狼神,认为其拥有强大的战斗力和防护力,可以保佑他们在战场上获得胜利和平安。

此外,契丹萨满还崇拜诸如天神、山神、河神、海神等神灵,在农业、畜牧业、渔业等方面的社会生产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萨满教的具体形式1.巫术萨满教信仰下的巫术被视为通向神灵的一条途径。

萨满巫师通过与神灵沟通并依靠神力达成自己的愿望。

巫术所使用的工具和技术不仅包括歌舞、打鼓、噬肉等,而且还涵盖了神器、草药和符咒等提高巫师身体和精神水平的方式。

2.宗教仪式契丹萨满教的宗教仪式包括祭祀、祈福、凯旋、祝寿等。

巫师、祭司和各类宗教职务人员通常参加这些仪式,并且监督仪式的场地、搭建道具、布置仪式等步骤。

契丹萨满仪式通常配备动人的音乐和舞蹈,以及隆重的服装和仪仗队。

四、契丹萨满教的传承演变1.契丹族随着辽国的灭亡,契丹族的传统走向衰亡,作为威胁中原的民族,契丹民族虽然在明、清时期又出现了一些。

辽朝契丹人渔猎活动略谈

辽朝契丹人渔猎活动略谈

辽朝契丹人渔猎活动略谈摘要:本文主要简探辽朝契丹人渔猎行为及其功能。

行文中主要谈及辽朝契丹人渔业事业发展的诸多具体细节,包括渔业资源的野外获取、渔业资源的人工养殖、猎渔活动的娱乐功用等。

关键词:辽朝契丹人渔猎人工养殖娱乐功能引言辽朝契丹人之渔猎活动深受北方气候地理环境的影响。

此处之“渔”既包括对自然渔业资源的捕获,也包括对渔业资源的人工养殖。

此地之“猎”,是指辽朝契丹人对野外水生动植物(“鱼”资源除外)与野生飞禽走兽的猎狩活动。

辽代契丹人嗜好渔猎,“契丹自阿保机以来,凡五、六世至于兴宗。

是时承平日久,……四时游猎,曰‘避暑’、曰‘钓鱼’,各各定制。

”1带着对辽代契丹人渔猎行为的好奇,让我们重返千年之前的契丹国,去体现一下他们的日常生活。

一、渔业资源的野外获取辽代契丹人,擅长钩鱼、叉鱼、钓鱼等,这与其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习俗密不可分,即如《辽史》所载:“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

”2“辽有四楼:在上京(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东南郊)者曰西楼;木叶山(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合流处)曰南楼;龙化州(今内蒙古哲里木盟奈曼旗东北平安地乡西孟家段村古城)曰东楼;唐州曰北楼。

岁时游猎,常在四楼间。

”3射猎技能,本为辽朝契丹人之固性,《全辽诗话》引苏辙之《虏帐》云:“钓鱼射鹅沧海东。

……弯弓射猎本天性”4。

契丹人生活食物所需,除一部分来自于家庭饲养外,大部分则是来源于野外捕获。

通观《辽史》,不难发现,有辽一代,辽朝契丹皇帝常常钩鱼于鸭渌江、土河、沈子泺、潞河、率没里河、混同江、鸭子河等水草丰美之地。

如,太祖九年“冬十月戊申,钩鱼于鸭渌江。

”5又如,辽太宗天显四年(929年)“十一月……甲申,观渔三叉口。

”6又如,辽圣宗统和元年(983年)十二月“己亥,皇太后观渔于玉盆湾。

辛丑,观渔于浚渊。

”7再如,辽兴宗重熙八年(1039年)春正月“庚戌,叉鱼于率没里河。

”8再如,辽天祚皇帝天庆二年(1112年)“二月丁酉,如春州,幸混同江钩鱼,……适遇‘鱼头宴’,酒半酣,上临轩,命诸酋次第起舞。

契丹人是现在的什么族

契丹人是现在的什么族
辽朝的许多遗址如龙山、上京遗址已经成为重点的文物保护单位,接受国家层面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辽宁、吉林、内蒙古等地的博物馆收藏了大量辽朝时期的文物,如陶瓷、金银饰品等,并定期举办展览,以增进公众对契丹文化的了解。
01
提升公众对契丹文化的认识
各地教育部门通过编写历史教材、举办文化节等活动,向青少年普及契丹人的历史和文化。基于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契丹文化的相关内容也被创作成网络文章、视频等形式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考古学在寻找契丹后裔中的作用
考古学能够提供实物证据,如古墓葬、圣物、石碑等,这些都是研究契丹人历史和追踪他们后代的重要线索。近期一些重大的考古发现,例如高句丽与辽朝墓地的发掘,提供了关于契丹人生活模式和移动路径的新信息。
契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REPORT
REPORT
03
契丹文化遗产的保护
文物与遗址的保护现状
契丹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
尽管契丹族已经不复存在,但契丹文化在民族服饰、民间传说和艺术创作中仍有所体现。在某些民族,如达斡尔族中,依然可能存有契丹人的血脉和传统习俗的影子,这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契丹人的文化传统。
契丹人后裔的探索
REPORT
REPORT
02
达斡尔族与契丹的联系
达斡尔族的起源与生活特征
2
学术界对契丹后裔的看法
学术界的不同观点
对后裔研究的历史难题
确定契丹后裔不仅需要广泛而深入的历史文献研究,还需要现代科技如DNA分析的辅助。由于契丹人的种族身份在历史中逐渐淡化,他们与其他民族的混合使得后裔身份确定困难加剧。
对契丹人后裔研究的深入
人类学和民族学在研究中的交应用
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如何在历史中发生融合。结合地区的人类学研究,我们可能能够揭示契丹人传统在今天某些民族文化特征中的存续情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社会 地位 的象征 , 是 国 家强 盛 的 标 志 , 辽 朝 也 故
室 等 固定 建 筑 为 财 产 不 同 , 丹 人 是 把 富有 生 命 契 而 又能移 动 的牲 畜 作 为 财 富 的象 征 , 畜 牧 当做 把
“ 国之 本”1 。用 何 种 方 式 来 牧 养 这 些 牲 畜 , 富 _ ll ]
北传 和对 契丹故 地 西 辽河 流 域 的 开发 上 。虽 然也
有些 论著 论述 了辽 朝 的畜牧 业 , 陈 述 的《 丹社 如 契 会经 济史稿 》 ]漆 侠 的《 夏 金经 济史 》 J 、 _、 3 辽 _ 。 韩 l5 4
茂莉 的《 金农 业 地 理 》5加 。 辽 [1 。和李 锡 厚 的《 国 ] 中
对 于契丹 人 的 日常 生 活 所 需 和 增 殖 财 富 来 说 , 无 疑 是最 为重 要 的 。在 以 往 的 研 究 中, 管 对 于辽 尽
朝 契丹人 仍从 事着“ 挈车 帐逐水 草 、 猎”2∞的游 射 [】 ]
牧 生活 , 已无异 议 。但 是 由于 相 关材 料 匮 乏 , 目前 的研 究多 数还是 集 中 于 以汉 人 为 主 体 的农 耕 技术
辽金 史 、 方 民族 史 。 北
中 图分 类号 : 2 4 K 4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5 6 7 ( 00 0 — 0 1 一 O 10 - 38 2 1 ) 2 04 5
收 稿 日期 :O 9 l— 2 2O一 1 3
辽朝 是契 丹迭 剌 部 的耶律 阿保 机在 汉 人 的辅 佐 之下 , 9 7 取代遥 辇 氏在 中国北方建 立 的政 于 0年 权 。同中国 古 代北 方 的 其 他 游 牧 民族 一 样 , 事 从 畜 牧业生 产 活动 是 契 丹 人 的基 本 经 济 生 活 方 式 。 由于牲畜 集 生 产 资 料 和 生 活 资 料 于 一 身 , 为他 成 们 的衣食 之 源 , 因此 与农 耕 社 会 视 土 地 和房 屋 宫
以食 , 皮毛 以衣 , 徙 随 时 , 马 为 家”1 。 转 车 [ 3 的游 牧 ]
生活 。原 也 王朝 的皇帝 那 样 居 住 在 汉 式 的 五 京 之 中 , 是 年 而
年“ 冬 违 寒 , 夏 避 暑 , 水 草 就 畋 渔 , 以 为 秋 春 随 岁 常”】 , 行 四时捺 钵 。作 为他 们 衣 食 之 源 的牲 _ 进 畜, 即在草场 上牧 养 的食 草 家 畜 , 合 典 籍 的记 载 结 和辽墓 壁 画 中 的形 象 , 要 有 马 、 、 ( 括 绵 主 牛 羊 包 羊、 山羊) 骆 驼等 , 、 种类 与蒙 古人 的“ 五畜 ” 相 同 。 ① 其 中 , 契 丹 旧俗 , 富 以 马 , 强 以兵 ,12, 因“ 其 其 ,13 马 [9 是最重 要 的骑 乘工 具 , 可 以提供 乳 、 、 等 , 还 肉 皮 成
21 0 0年第 2期 第 3 卷( 5 总第 1 2 ) 5期
河北 大 学学 报 ( 学 社 会 科 学版 ) 哲
J u n l f Hee iest Ph lsp ya d Soi lS in e o r a b iUn v riy( ioo h n ca ce c ) o
季节游牧有 四季、 两季之分, 契丹皇帝“ 四时捺钵 ” 四季游牧的具体表 现, 院、 是 五 六院等部则是春夏与秋冬二 季游牧。定居
放 牧是 指牧 人 定居 并 建有 畜 圈 , 场按 季节 轮 牧 。 草
关键 词 : 朝 ; 丹人 ; 畜 ; 养技 术 辽 契 牲 牧 作 者简 介 : 肖爱 民( 96 ) 男 , 蒙古 赤峰 人 , 史 学博 士 , 北 大 学宋 史 研 究 中心教 授 , 士研 究 生导 师 , 要 研 究方 向 : 16一 , 内 历 河 硕 主
面 内容 : 方 面 是 对 牲 畜 进 行 组 织 和 管理 , 一 主要 采 取 的措 施 有 组 群 方 式 放 牧 和 用 印 文标 明 所 有 权 , 中组 群 放 牧 分 集 中放 其
牧 和散 牧 两种 形 式 ; 一 方 面是 对 草 原 实行 循 环放 牧 或 区 域轮 牧 , 另 即有 营 地 的 定期 游牧 , 分按 季 节 游牧 和 定 居 放 牧 , 中按 其
乘 坐青 牛 车泛 潢 河 ( 西 拉 沐 伦 河 ) 今 而下 , 木 叶 至
山与男性 神 人 相 遇 婚 配 , 八 子 , 成 契丹 八 部 。 生 形 辽 朝公 主 下 嫁 时 , 帝 陪 送 的 送 终 车 亦 用 牛 驾 皇 车[ 8 1 。辽 朝 在 行 军 和 春 秋 祭 祀 时 , 用 青 ] 要 牛[4 1 ] 。另外 , 在辽 朝西 南地 区还有 少 量 的牦牛 和 犏 牛[ 。羊 , 要 有 绵 羊 、 7 ] 主 山羊 , 以绵 羊 为 主 。因
Z 35 N o . .2
Ap . 2 1 r,0 0
辽朝 契 丹 人牧 养牲 畜 技 术探析
肖爱 民
( 北大学 宋史研究中心 , 北 保定 河 河 0 10 ) 7 O 2

要 : 事 畜 牧 业 生 产 生 活 的辽 朝 契 丹人 牧 养 的 牲 畜 主要 有 马 、 、 ( 羊 、 从 牛 羊 绵 山羊 )骆 驼 等 , 牧 养 牲 畜的 技 术 包括 两 方 、 其
最为重 视 马 , 至 于 白马 被 神话 为 男 性 始 祖 神 人 以
的坐骑 , 人 乘 之 浮 土 河 ( 老 哈河 ) 下 与 神 女 神 今 而
相会 。辽朝在 行军 和春秋 时祭 时 要用 之[4 1 。“ J 契 丹 故俗 , 便于 鞍马 ,1o, 以说马 与契 丹人 的生 活 ,3o 可 E9 密 切相 连 。牛 , 要 指 蒙 古 牛 , 丹 人 也 甚 为 重 主 契
视, 除提 供乳 、 、 、 、 肉 皮 筋 角外 , 是 重 要 的驾 车 和 还
历史 ・ 辽史 》 ] 等 , 对契 丹 人如何 牧 养牲 畜 3 肌 但 的 问题 还有 进一 步深入 研究 的余地 。
契 丹 人 牧 养 的 主 要 牲 畜
耕 作牲 畜 。作 为 契 丹 传 说 中 的女 性 始 祖 神 女 , 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