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故乡》教学设计(精选3篇)
通过学习歌曲《念故乡》,感受词曲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故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追求。
了解词曲作者,引导学生用联贯的气息、圆润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念故乡》,抒发热爱家乡的情感.欣赏小提琴独奏《思乡曲》,感知小提琴的表现性能极其独奏的魅力;记住《思乡曲》的民歌主题,领悟思乡作品常用民歌素材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学习不同形式的作品,感受和体验思乡的情感。
用圆润统一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念故乡》。
一、导入1、组织教学。
2、导入新课,课件出示课题——《念故乡》二、学习歌曲《念故乡》。
1、聆听歌曲,谈谈你对歌曲的感受。
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2、作品及曲作家简介。
(德沃夏克)3、学唱歌曲《念故乡》。
(1)找出歌曲中彻底重复和变化重复的乐句。
(唱一唱)(2)跟钢琴伴奏视唱高声部旋律。
(3)填词唱高声部。
(品一品歌词,感受歌词的特点,简要介绍李叔同。
)(4)这首歌曲应用怎样的情绪和方法演唱呢?(选择)A 演唱情绪:深情地、悲壮的、活泼地B 演唱方式:断音唱法、连声唱法(5)有感情的完整的演唱歌曲《念故乡》。
、三、欣赏小提琴独奏《思乡曲》。
1、聆听小提琴独奏《思乡曲》。
2、简介曲作者马思聪。
3、对照欣赏作品中的民主题。
试着哼唱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1.在音乐活动中了解大海, 感受大海的音乐形象, 丰富音乐表现力,体验人们热爱大海、热爱故乡、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 情感。
可以弥补。
分钟,我最感自豪的是基本上完成为了教学目标,巧妙地应对的了学的异类观点。
因没有注意到音频的.音量大小,有时显得我讲话的声音有点儿小。
因微笑少了点儿,学生的活跃程度不高。
本节课有个同 我是非常的尊重他的观点并加以引导。
因为设计的环节不是非常紧凑,本节课中二声部的部份没能够尝试 ;导致这个环节没能达到 以上的说提到的不足之处都 六、教学反思: 五、总结 根据音乐片段,说出歌曲名。
四、音乐沙龙 本节课我讲授了 20所以感觉我的亲和力不够, 学发表了异类观点,以及音乐沙龙这个环节的音频没有剪辑,估计的效果。
《故乡》教案设计
《故乡》教案设计故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故乡》一文,使学生了解故乡的含义,感受故乡的美好,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唤起学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珍惜与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情感认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表达对家乡的情感,使学生能够用恰当的语言描述故乡的美丽。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故乡》一文、笔记本、课件。
2. 教学媒体:多媒体投影仪、音响设备。
3. 教学环境:整洁、宽敞的教室。
四、教学过程【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起自己的故乡,描述一下自己的故乡有哪些特点。
2. 预习导入(10分钟)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将《故乡》一文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观看,让学生根据图片内容猜测故乡的特点。
3. 阅读理解(20分钟)让学生在课本上阅读《故乡》一文,并且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
4.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故乡》一文中描写的细节进行讨论,提问如下:(1) 文中的故乡有哪些自然景观?(2)文中的故乡有哪些美丽的乡村风光?(3)文中的故乡有哪些让人怀念的事物?(4)文中的故乡给作者带来了哪些情感体验?5. 语言表达(15分钟)引导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地方,利用所学到的词汇和句型,描述出那个地方的美丽与特点。
6.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以《故乡》为题,写一篇短文,文中要包括自己对故乡的感受与描述。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故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能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六、板书设计《故乡》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故乡的含义,感受故乡的美好。
2. 能力目标: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3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故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以“变"字立骨,梳理主要情节,结合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等描写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2. 结合议论、抒情性文字,理解小说主旨。
3. 联系自我,理解“成长”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的一篇小说《故乡》。
当小说主人公“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然而“我”却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阿!这不是我二十余年时时记得的故乡?”(结论:故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活动一:说“变”教师:所以,现在让我们聚焦故乡的“变化"。
课前,老师已经给大家提前发了“预习单”,老师发现大家做得非常认真。
但我们现在在课上谈论的方式有些不同。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寻找给你独特体验的“变",同学们可以参照屏幕上的三个体验来找,你还可以找出你不一样的发现。
(预设:①最令人心疼的“变”——闰土老了、闰土叫我老爷、闰土和我之间有了隔膜;②最意外的“变"——我没有想到我心心念念的故乡居然变成了这样;闰土居然叫我老爷;③最期待的“变”——)过渡:是的,我们读小说,就是要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寻着我们有独特感受体验的地方走进小说,我们就能发现小说那些更深层的内容。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寻同学们提出的这些有独特体验的“变"。
活动二:探“变”教师:刚刚这位同学提到了最令人心疼的“变"——闰土居然叫我“老爷”。
我们除了读出“心疼",还可以读出矛盾。
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话——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教师:这段话中哪些地方有矛盾?(预设:预设:欢喜和凄凉。
①我们是童年的好伙伴;②阿!闰土哥,——你来了;③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尊敬的教师,以下是针对《故乡》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故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分析《故乡》的主题和内涵;2. 培养学生对于故乡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二、教学内容1. 文本解读:通读《故乡》,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2. 作者背景:介绍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3. 语言表达:分析作家的语言手法,理解其中的意义;4. 文学鉴赏:分析故事背后的哲理和文化内涵;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本课将学习的文学作品《故乡》,引导学生先思考并回答关于故乡的问题,为学习创造背景。
2. 阅读与分析(15分钟)学生分组阅读《故乡》,并且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a) 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什么?b) 故事中所描绘的故乡是什么样子的?c) 故事还包含哪些主题和问题?d) 故事中有没有你感同身受的地方?每个小组可以派出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3. 作者背景介绍(10分钟)教师简单介绍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背景对于理解故事有何帮助。
4. 语言表达(15分钟)教师将选择几个关键的段落,让学生分析其中语言表达的特点和作用。
学生可以注意以下方面:a) 描述的细节和用词的特色;b) 描写的句式和修辞手法;c) 这些语言手法有何作用。
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并分享他们的观点。
5. 文学鉴赏(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故乡》所蕴含的哲理和文化内涵,学生可以思考以下问题:a) 故乡与人对于过去的认同和回忆;b) 作品中的社会批判和人性思考;c) 作品中的暗示和隐喻;d) 作品中所传递的价值观念。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者个人写作方式表达他们的理解和思考。
6. 总结与展望(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思考:故乡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的意义是什么?对于人生的发展和进步有什么启示?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2. 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故乡》,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以及对于故乡情感的认知和理解。
《故乡》阅读教案
《故乡》阅读教案。
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故乡》是中国著名作家鲁迅的小说之一,它以小说的形式再现了旧社会的农村生活,展现了人们生活在泥沼般的环境当中所面临的顽固的习俗和陈旧无用的思想,同时也展现了人民的韧性和无尽的希望。
教学内容主要为文字分析和阅读材料,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小说的情节、主旨和文学艺术特征。
2、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1)对小说《故乡》的背景、内容、文化以及与当代社会等的联系进行全面详细的分析。
(2)让学生了解小说的语言技巧、描写手法及其运用,特别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行深入的解读。
(3)通过对小说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阅读小说及其文本分析,学习和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
2、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深入解读,特别是对鲁迅通过主人公念故乡、慕故乡的人物性格塑造的方式进行分析。
3、通过对文本解读和分析来揭示小说的主旨和思想,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美学经典作品。
三、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回忆故乡的情景来引导学生思考故乡对于自己的意义,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些关于大家共同生活过的故乡的回忆,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
2、阅读文本分别将文本的各个段落交给学生进行阅读,老师可以提前让学生熟悉一些与文本相关的知识,如作者鲁迅的生平以及小说所处的时代等。
在阅读后,老师可以针对各个部分的中心点进行点拨和解释,提醒学生注意文本的细节和精神内涵,以便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意义和主旨。
3、文本分析在阅读小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对鲁迅通过小说展现的故乡情感及其与人物性格的深入探究,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进而揭示小说的主旨和思想。
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在逻辑和精神表达。
4、总结在教学结束之前,最好让学生进行总结,包括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文化背景的理解、对文学这一艺术形态的体验以及对思维和表达要求的认识。
鲁迅的《故乡》教学设计
鲁迅的《故乡》教学设计鲁迅的《故乡》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教材分析】这篇小说,深刻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生活,所以学习这篇文章要从历史和社会演变方面入手,进而加强对主题的理解。
【学生分析】学生对时代背景不了解,应该对学生加强对背景的讲解,理解主题思想。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整体感知小说故事情节,理清小说中的人物及关系。
2、能力目标:品味文中景物描写及作用。
3、思想目标:感悟闰土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及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难点】1、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媒体手段】挂图、投影、录音。
【教学流程】一、情景导入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辛亥革命后,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没有翻身、解放,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鲁迅先生以他的思想敏锐的感觉进行认真分析,写下了《故乡》这篇小说。
二、课前预习1、给字注音。
2、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故乡》选自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十年的中国农村社会情况。
三、合作探究四、整体感知小说以“我”回故乡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安排情节,着重描写了杨二嫂及闺土的巨大变化,从而反映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与剥削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象,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五、合作交流1、交流1:这篇小说行文线索、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是什么?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为线索、主要人物有“我”、闰土、杨二嫂。
情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2、交流2:1~5节写“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故乡的景象如何?这时“我”的心情怎样,这样写的作用?景象“萧条”心情“悲凉”勾画了一幅萧条故乡冬景图,表现帝国和封建压迫下中国农村的破产的悲惨情况,为闺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
《故乡》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分析杨二嫂的形象。
1.要求学生朗读课文38-52段2.学生活动:说说你对杨二嫂的认识。
(自私、尖刻、贪婪、势利)3.强调几次描写“圆规”时使用的修辞手法。
三.深入探究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1.整体感知,思考讨论交流,造成闰土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小说为什么在描写闰土的同时还要刻画杨二嫂这个形象?2.交流明确,引入:闰土和杨二嫂的命运让作者感到失望,那么作者是不是对生活完全失望了呢?四、研读77-88段1.学生自由阅读。
2.思考讨论交流以下问题:(1)这一部分写宏儿对的想念有什么用意?(表明作者在下一代身上寄予了自己希望)(2)第86段中三个“辛苦”的含义分别指什么人?含义有什么不同?(“我”,奔波劳碌;闰土,辛勤劳苦;统治阶级,处心积虑,挖空心思。
)(3)“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两人的愿望各是什么?(他希望过上幸福的生活,我希望所有人都过上幸福的生活)(4)理解“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陆路”这个句子的含义。
(只有希望而不去实践等于没有希望。
作者以路作比,形象地说明新生活要靠努力实现)(5)这一部分两次出现西瓜地的美景有什么作用?(寄托作者的理想和希望)五、联系全文,深入探究。
1.思考讨论交流:(1)文中除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对比外,还有哪些对比?有什么作用?2.作者回故乡的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觉得“我”在文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悲凉——淡淡的喜悦——悲哀——希望。
追求新生活的知识分子的形象线索人物——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和感情变化为线索)六、拓展训练:课文中的水生和宏儿以后有什么样的命运?发挥想象,为他们写一个故事。
不少于300字。
初三语文《故乡》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初三语文《故乡》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的:1、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2、把握文章运用对比和议论来突出主题的写法。
3、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1、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突出主题。
2、理解议论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1、把握小说的主题。
2、分析闰土、杨二嫂、“我”三个形象的内涵。
3、理解篇末议论的内涵及其作用。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梳理文章脉络,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解题,了解小说三要素。
“故乡”这一题目,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
题目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在“我”眼中“故乡”却是如此衰败、萧条,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让我感到悲凉,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二、导入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故乡总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依靠、最甜美的回忆。
故乡的变化总是牵动着我们的情思,1919年12月,在外奔波多年的“迅哥儿”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故乡,他看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来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故乡》。
三、内容分析(一)字词讲解(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读音及意义)。
1、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读音。
阴晦(huì)萧索(__āosuǒ)愕(è)然鄙(bǐ)夷嗤(chī)笑瑟索(sèsuǒ)折(shé)本惘(wǎng)然恣睢(zìsuī)2、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意义凄凉隔膜展转影像心绪聚族而居易主无端如许苏生偶像(二)检查预习情况、梳理文章脉络。
1、(第一部分是前五个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我”回故乡。
“我”在故乡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我”的悲凉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从第六自然段开始到“……已经一扫而空了。
”写“我”在故乡。
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旧时代中国农民的悲惨生活和精神痛苦。
《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案概述本教学设计适用于人教版九年级必修课《故乡》教学,主要涵盖文本分析、语言点剖析、理解课文、朗读课文、写作训练等方面。
本教学设计是一个全面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能够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且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文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课文,掌握主旨大意,把握文本细节;2. 加强对语言点的学习,包括语言的运用和句子结构等;3. 掌握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能力目标:1. 训练学生的读、写、说、听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2. 通过朗读、模仿、写作等形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目标:1. 让学生感悟家乡之美,形成珍惜家乡的情感;2. 通过扩展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修养。
三、教学步骤第一环节:引入1. 播放家乡地理位置的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乡。
2. 教师通过图片等形式展示学生们的家乡,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家乡的美景美食、特点等。
第二环节:文本分析1. 以全文导读的方式,解读《故乡》的主旨大意和文本结构。
2. 对文本关键词汇、短语、句子的语言表达进行剖析,让学生深入了解语言运用技巧。
第三环节:理解课文1. 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并进行讲解和互动。
2. 通过讲解词汇、解释句子构造,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本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第四环节:朗读课文1. 让学生模仿课文的朗读,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2. 分组对课文进行录音,并进行对比、评价,提升朗读技能。
第五环节:写作训练1. 给学生提供文本选取写作话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和想法进行写作。
2. 让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评估和修改,提高写作能力。
第六环节:总结1.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总结,通过问答的方式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2. 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学习体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印象。
四、教学建议1. 采用多种形式和方式进行教学,如情景演示、朗读、写作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和深入理解课内知识。
《故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故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主题。
本文将针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故乡》这篇课文进行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故乡对人的意义和作用,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2.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掌握故事的重点和细节,能够理解、分析、并运用文中相关词语和句型。
3. 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使他们能够对所读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批判和创新。
二、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环节1.先让学生阅读故乡的标题,猜想文章的主题。
2.问学生故乡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什么?你们眼中的故乡是什么样子的?这个故乡对你们有什么意义?3.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并与同桌进行交流。
第二节:阅读环节1.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乡,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回答下面的问题:(1)如何理解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和思念?(2)故乡的哪些方面使作者难以忘怀?(3)作者提到的碗筷和夜里的呼吸是什么意思?有何象征意义?(4)故乡给作者带来了哪些价值和意义?2.让学生将答案分享给同桌,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讨论。
第三节:语言运用环节1.学生分组模仿故乡中出现的词组和句子,进行造句和表演。
(1)如日中天(2)落花流水(3)晶莹剔透(4)别具一格(5)亲情深厚(6)意气风发(7)喜闻乐见(8)细嚼慢咽(9)开怀大笑2.让学生将自己造句的成果朗读给全班,分享并鼓励彼此。
第四节:拓展阅读环节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阅读与故乡相关的文章或书籍,可以自己选择内容。
2.让学生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并提出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第五节:综合评价1.让学生针对本堂课进行自评和互评。
自评:你对这个主题和这个教学环节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和感悟?互评:你认为你的同桌在这个主题和这个教学环节表现如何?给出合理意见和建议。
2.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互相交流,提高自己的认知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小结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故乡对人的意义和作用,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故乡》教学设计【优秀6篇】
《故乡》教学设计【优秀6篇】篇一:《故乡》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学唱《念故乡》,重温已经学过的思念故乡的歌曲,从感性上让学生体验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
2、知识技能目标:(1)了解作曲家生平和相关文化,激发学生用富有感情的声音来演唱《念故乡》。
(2)以小组单位设计歌曲的表现形式,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学生:(1)要求在课外从学过的课本中寻找思念故乡的歌曲,以小组为单位复习歌曲。
(2)带竖笛教师:多媒体课件、钢琴、世界地图教学过程:设计意图1、进教室(1)播放古诗歌曲《静夜思》(2)引导学生感受歌曲(1)听音乐进教室(2)谈谈对音乐的感受文字:念故乡创设思念故乡的氛围,让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思乡的情绪。
2、发声练习指导学生有力度变化的发声根据旋律线条的起伏,用有力度变化的声音演唱发声练习曲谱为后面运用力度变化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作铺垫。
3、用竖笛自学歌曲主旋律(1)老师这有三条旋律,请你自选一条吹一吹(2)强调附点节奏(1)用竖笛自选练习(2)钢琴伴奏练习第一局的同学站起来吹一吹、练习第二句……(3)分句唱一唱(1)3.5 5 3.2 1|2.3 5.3 2 — ||(2) 6 。
1 1 75 6 |61 75 6 — ||(3)3.5 5 1.23| 2. 1 26 | 1———||歌曲《念故乡》是由这三条旋律组成,学会了这三条旋律等于解决了识谱问题4、导入我们刚才练习的三条乐句是选自歌曲《念故乡》,这首歌曲是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在美国工作时写的观看多媒体认识作者(1)出示课题《念故乡》(2)展示德沃夏克的肖像让学生认识曲作者5、欣赏《念故乡》理解歌曲内容6、学唱歌曲(1)你了这首歌曲你想说点什么?(2)德沃夏克是哪个国家?指导学生找一找地图上中国在哪?捷克在哪?美国在哪?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接下来我们就来学唱这首感人肺腑的歌曲《念故乡》(1)视唱(2)学习歌词(3)练唱歌曲,注意速度、力度和情感(1)听音乐,谈初步的感受(2)回答:捷克在欧洲,美国在美洲,隔着太平洋(1)第一遍视唱,注意力度和速度以及情绪,第二遍视唱,抠出情绪,教师范唱与学生对比(2)全体用lu哼鸣,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集体配乐朗读(3)带歌词练唱歌曲(1)播放歌曲《念故乡》(2)展示世界地图(3)地图上捷克和美国用红色展示出示歌谱(1)了解歌曲所想表达的情感(2)通过让学生在地图上找捷克、美国帮助学生理解身在他乡的情感层层递进学唱歌曲通过视唱、哼鸣使学生能感受歌曲的情绪,能正确演唱歌曲7、高潮:层层递进激发情感(1)你们想不想看德沃夏克的故乡(2)看船出海,引导学生给歌曲加旁白台词(3)在教师不断地引导中再次有感情的朗读歌词(4)激发有感情的唱,他把所有感情都宣泄在音乐上,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力度唱才能更好的表达出感情(1)观看德沃夏克的故乡(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说两句(3)有感情的朗读(4)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力度处理,并示范演唱;集体唱(1)观看德沃夏克的故乡(2)播放“看船出海”(1)通过观看德沃夏克的故乡,激起学生情感,有感情的演唱(2)让学生进行即兴创作,发挥想象(3)学生逐渐的投入到歌曲的情感中,并释放自己的情感8、音乐与相关文化它极度的思念故乡,写了一首令人轰动的《第九交响曲》,念故乡就是其中的片断,我们听听这首交响曲其它的乐章(2)欣赏《第九交响曲》播放《第九交响曲》让学生了解作者虽然命运坎坷但是非常乐观,我们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让学生养成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初中语文《故乡》第三课时 教案
备课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
第课时总序第节
集体智慧(二次备课)
个性修订、增减
(个人三次备课)
教学
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
2.理解文章主题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
重点
1.了解小说的特点
2.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
难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教具
准备
U盘、课件
这段话告诉我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奋斗,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遥远,而且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实践,希望就能实现。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板书
设计
闰土、杨二嫂和“我”
“分别代表‘辛苦麻木’、‘辛苦恣睢’、‘辛苦辗转’三种生活,
“辛苦麻木”农民们的人生,他们对现实的黑暗已经麻木,
教学
过程
教学
过程
教学设计
一、小结人物形象:
闰土——面对苦难的现实,只是寄希望于求神拜佛,是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
杨二嫂——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爱唠叨。
我——小说中的“我”,有作者的影子,但绝不要等同于作者。“我”飘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着美好的回忆,看到故乡衰败、冷漠的现实,深感悲哀、失望,但内心深处,还有着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我”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表现了“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与爱,对等级观念的否定。
“我”是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二、研讨课文:
1.“她们应该有新的生活,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中“新的生活”是指怎样的生活?
人音版第九册《故乡》优秀教学设计
人音版第九册《故乡》优秀教学设计1.本课与前课是同一主题的内容。
因为“故乡”是“家”的扩大,是大的家。
让我们从音乐作品中领悟爱家,爱故乡的做人基本素质。
并通过聆听扮演、画画、写写、讲讲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自身对故乡的爱2.继续唱好二声部合唱。
3.了解变拍子与变音记号。
4.从实践中初步接触变奏的创作练习。
教学布置:三课时第一课时:听《谁不说我家乡好》、《乡间的小路》、《思乡曲》,做变奏创作练习第二课时:唱《如今家乡山连山》;画、写故乡等综合扮演第三课时:唱《故乡小路》,听《乡间的小路》,“唱唱自身家乡的歌”。
1.课前请几位同学在网上或图书馆寻找关于影片《红日》剧情的资料,在课上简单向大家作介绍2.把歌曲或歌词投影在屏幕上展示3.初听歌曲4.师生议论歌曲内容:对家乡的赞美,对解放区的赞美5.复听歌曲师生可随录音轻轻哼唱,体验人们对家乡的爱6.演唱歌曲把录音的人声声道取消,放音乐伴奏声道,由教师或同学(鼓励同学唱)看谱演唱7.小结:解放区的人民对家乡的爱。
1.直接导入:初听歌曲设问:这是什么地区的歌曲(台湾学校歌曲)歌曲反映了什么内容(青少年对故乡的热爱)2.把歌曲(至少是歌词)通过投影在屏幕上展示3.边看歌曲边听录音,以加深对歌曲的印象。
允许同学轻声随录音哼唱4.师生议论歌曲给自身的感受5.小结: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是多么的潇洒,让人流连忘返。
1.导入:由介绍《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作者马思聪→《思乡曲》创作背景2.学唱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曲调,并要求能背唱(该曲调即教材本曲的主题)。
3.初听乐曲设问:当你听到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曲调时,请举手4.复听乐曲设问:小提琴独奏《思乡曲》给你什么感受5.小结:乐曲表示了远离故乡的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1.三首反映故乡的音乐作品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尽相同之处(《谁不说我家乡好》——赞美;《思乡曲》——思(怀)念;《乡间小路》——欢乐、乐观。
)2.唱唱自身家乡的歌(最好课前先请局部同学准备好,鼓励同学即兴唱歌)。
《故乡》 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如“猹”“秕谷”“獾猪”等。
学生能够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如闰土、杨二嫂等。
学生能够体会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主题的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默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变革对人物命运的影响,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变化及原因。
掌握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中的生字词、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2、朗读法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3、讨论法安排学生分组讨论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合作交流。
4、提问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首关于故乡的歌曲,如《故乡的云》,营造出思乡的氛围。
提问学生:“同学们,当你们听到‘故乡’这个词时,你们会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自由发言,从而引出课题《故乡》。
2、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简单介绍作者鲁迅的生平、文学成就和代表作品。
讲解《故乡》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解决。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讲解“猹”“秕谷”“獾猪”等生字词。
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小说主要写了哪些人物?小说围绕这些人物写了哪些事情?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九上第四单元《故乡》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九上第四单元《故乡》教学设计(第三课时)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归纳人物变化原因,提炼小说主题。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揣摩关键性语句,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过程】一、曾经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却变得那样“隔膜”,让“我”感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这“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同学们之间讨论。
预设:学生可能一时回答不出,教师可以把这一环节分成有梯度的五个环节。
1.闰土的一声“老爷”,让“我”感到了隔膜,联系上下文揣摩“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的含义。
(分析闰土的心理活动)2.生活中,我们遇到小时候的伙伴是什么样的情景?对比理解“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3.表面是身份地位、生活条件、思想观念的巨大差异,这个差异又是什么造成的?4.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闰土生活的年代正是辛亥革命前后,辛亥革命没有能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各派军阀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各踞一方,连年混战,就是文章说的兵匪官绅。
战争给农村带来了灾荒和欠收,再加上苛税,怎么能不使中国农民陷入苦难的深渊呢?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把一个活泼的少年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
同时,封建尊卑意识给他加上精神枷锁,闰土对苦难根源有直觉,但不理解,希望改变现状,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寄希望于渺茫的神佛保佑。
5.小结:归纳人物性格变化的原因,提炼主题揭露辛亥革命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对农民的压迫,以及封建礼教对人精神的束缚。
二、理解“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预设:可以分成两个环节,先理解希望,再理解“无所谓无,无所谓有”1.“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文末的景物描写是不是表现“我”对故乡的过去的留恋?明确:此处的景物描写象征着“我”所向往的理想的美好生活(希望)。
《故乡》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故乡》第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三课时教学课型:朗读课—通过寻读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文中所包含的一条感情线索。
教学程序:一、复习导入:1、故事过去了80多年,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像闰土、杨二嫂这样的人?对这样的人你的态度,分别怎样?2、“我”这次回故乡的心情怎样?复杂的感情:包含了漂泊的艰辛、思乡的深切和返乡的激动之情。
喜悦,将要回到“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见到母亲,母子团聚,即将见到儿时的朋友——“闰土”;凄凉,将老屋买出,即将永远告别“熟识的老屋”,“远离了熟识的故乡”。
3、“我”理想中的闰土,见到“我“后应该是怎样?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怎样?在“我”的想象中,分别了二十余年后,闰土见到“我”时,应该喜悦地叫我“迅哥!”滔滔不决地向“我”讲述儿时的一切。
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是多么地高兴啊!4、而现实中的闰土见到“我”后又是怎样呢?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又怎样呢?当闰土见到“我”时,“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此时此刻“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这“厚障壁”你认为还有哪些说法?)5、“夜间,我们又谈些闲天,都是无关紧要的话;第二天早晨,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
”为什么此时我们谈些闲天,“都是无关紧要的话”?二、寻读。
1、文中写老屋、故乡渐渐远了,但“我”却“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什么原因?2、“我”希望下一代有怎样的新生活?3、为什么说到希望,“我”又“害怕起来了”?4、“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包含了怎样的哲理?有没有希望,取决于自己的努力。
光有希望而不去努力奋斗,这样的希望必然落空,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百折不挠地为之奋斗,希望终能实现,便“无所谓无”。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对前一句所述事理的形象比喻。
从“没有路”到“成了路”,需要“走的人多”,要靠大家去做,去实践。
《故乡》教学设计【共3课时】(2021最新汇编)
《故乡》教学设计【共3课时】【教学目标】1、抓住小说中重点人物的变化,分析其原因;2、了解对比的写法及作用。
3、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理解部分重点语句的涵义。
4、探讨文章主题,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方法一: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学生发言)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方法二:“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八十六岁的贺知章返回离开五十多年的故乡时,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
20世纪20年代,“我”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又会有何感触呢?今天我们学习鲁迅根据自己的回乡经历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乡》。
二、本单元是小说单元,复习小说的有关常识。
①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哪些?③小说的情节发展有哪几部分?④小说的环境指描写包括什么环境?有什么作用?提示学生学习小说就抓住小说的三要素来学习,重点是人物形象的刻画。
三、简介作品、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鲁迅是笔名,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背景资料: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农村状况与农民处境。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时
一.回顾过程,交流收获:
提问: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
记忆中的故乡,色彩鲜明,是一幅“神奇的图画”,现实的故乡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故乡的美丽画面,这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现实的故乡一片荒凉、沉重、窒息,“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
对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目睹的故乡的描写,作者采用了对比的写法。
这样写,突出了现实故乡的每况愈下的变化,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下日趋破产的旧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
小说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美丽画面,这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也是对新生活的想象、憧憬。
二. 小说的主题思想: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旧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日益破败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严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三.拓展训练,布置作业:
课外选读鲁迅先生的两篇作品,并给鲁迅先生写一封信,谈谈对他的作品、思想、生活经历、人生哲学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
四.附板书:
小说阅读方法:感知内容——分析形象——品味语言——积累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