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夜的道德困境与道德光辉——从伦理学角度
人性与道德的伦理之思
人性与道德的伦理之思①王正平摘要:当下中国与世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彰显了人性的道德大美与伟大力量。
人性中有道德的善与美,讲道德必须讲人性。
道德生活实践召唤我们不能再对活生生的人性避而不见,而应当积极汲取人类的全部伦理智慧,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探求人性与道德关系的真理。
中国传统伦理肯定人有“好利”“好声色”“趋利避害”的自然本性,重视“理寓于欲中”,又强调“导欲于理”。
西方伦理思想不论是感性主义还是理性主义,都认为人性有“自爱自保”“趋乐避苦”“利己心”的一面,又有“同情心”“仁爱心”的一面,人性是一切道德情感和行为准则的基础。
现代心理科学理论揭示了由人本性所规定的饮食男女的心理欲求,是道德意识和道德原则产生的客观心理基础,人的从低级到高级的各种心理需求,是人深刻的内在道德动机和道德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告诉我们,道德是人们把握世界的一种“实践精神”。
人性具有自然本性,又有社会属性,人性通过“需要”和“利益”这两个关键因素对道德具有根本性的决定、影响和驱动作用。
道德则通过心理引导和利益调节的方式改善人性。
人性决定和制约道德,道德又调节和完善人性。
在当前个人与民族利己主义抬头,道德价值观念纷争,人际关系撕裂的背景下,我们应当重建合乎人性的道德理念,大力倡导“善良人性”这个可以成为全社会和全人类唯一达成“叠加共识”的伦理道德,重建良好的道德的秩序,构建中国和世界的生命共同体。
关键词:人性;道德;中国伦理思想;西方伦理思想;现代心理学;历史唯物论;善良人性中图分类号:B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634(2021)01-0045-(16)DOI:10.13852/KI.JSHNU.2021.01.005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使人们重新发现了人性的巨大道德力量。
这一场全人类百年一遇的大灾难,促使我们从现实生活教训中进行伦理反思:究竟什么是人性、什么是道德?人性与道德到底是怎样的关系?我们应当怎样倡导合乎人性的道德?本文拟从深切感受这场抗疫战斗中广大民众自觉迸发的善良人性的伟大道德力量入手,较为深入系统地从中外伦理思想史、现代心理科学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角度,全面审视道德与人性的本真关系,拨开种种思想迷雾,认识善良人性的重要伦理道德价值,以便我们能够重建与现代人类生活相契合、以科学人性观为基础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真正促进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
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困境
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困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道德困境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
道德困境是指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在道德理念和个人利益之间出现矛盾和抉择的情境。
文学作品通过描绘道德困境,使读者深入思考和反思,从而引发对社会伦理价值的讨论。
本文将就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困境展开论述。
首先,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困境常常发生在主人公身上。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纳卡索夫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中。
纳卡索夫作为一个贫困的大学生,为了度日生活而杀死了一位寡妇。
这个道德困境的核心在于纳卡索夫需要选择在良心和利益之间。
他为了生存,决定采取极端手段,但受到罪恶感的困扰。
这个道德困境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在面临生存与良心的抉择时,一个人应该如何选择?其次,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困境也可以集中在一个社会群体中。
例如,钱钟书的《围城》中,描述了上海的留洋青年与封建社会之间的道德冲突。
他们面临着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的碰撞,既想要追求自由与欲望的满足,又被贞节道德所束缚。
这个道德困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婚姻道义的看法,也让人们思考:个人的幸福是否应该牺牲社会的传统价值观?此外,文学作品也可以通过描述角色扮演中的道德困境来引起读者的关注。
比如茨威格的《断头皇后》中的角色扮演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作品中,主人公弗朗茨在进入一家酒吧后,被迫成为一名政治间谍。
他必须在道德和个人安全之间做出选择。
这个道德困境引发了对权力、自由和道德的深入思考,也揭示出一个人在极端环境中做出的抉择可能会影响到整个社会。
最后,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困境还可以体现在个人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冲突上。
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面临着是否为了父亲的复仇而牺牲自己的幸福的道德困境。
他要做到公正与正义,同时保护自己的亲人。
这个道德困境引发了对忠诚、正义、爱情和亲情的思考。
我们可以从中思考一个人在道德层面上如何平衡自己的利益和社会的期待。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困境是一个长久以来被探讨的主题。
伦理学复习
伦理学复习1、比较道德、不道德、非道德、超道德。
名词解释“道德”与“不道德”,实质上就意味着“好(善)”或“对(正当)”、“坏(恶)”或“错(不正当)”,并常常依其用以定性人本身还是定性人的行为而定。
“非道德”是指没有任何道德观念,或是对正确和错误满不在乎。
“超道德”意味着完全超越于道德领域,本身就无所谓道德与不道德。
无所谓善与恶,不属于道德的范畴。
2、道德关系道德关系包括人与超自然存在物(宗教道德),人与自然界(自然道德),人与自身(个体道德),人与其他人(社会道德)。
道德的对象始终并且只有人。
3、道德的起源简答A,超自然论。
价值源自于超自然存在物或原则。
(柏拉图的善,上帝,佛,阿拉等)B,自然起源说:自然法则论。
价值蕴涵于自然界本身。
(康德)自然人性论。
道德和价值完全存在于人类自身,而在,人类之外则没有任何价值或道德可言。
C,契约说。
道德是人与人在理性的基础上共同制定的。
D,社会交往说。
道德是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中产生和逐渐形成的。
4、道德的层次A,底线道德和崇高道德。
B,习惯的道德和反思的道德。
习惯的道德是以习惯或传统为基础,经常在不加分析或批判性评价的情况下被接受。
反思性道德是对传统的道德进行批判的分析。
检验和评价后产生的道德。
5、道德与法律、宗教、经济简答道德并非以法律为基础,道德先于法律,道德为一切重大法律提供基本依据;法律把道德变成了可以通过奖惩强制实施的法规或制度,规定了道德的行为方式,法律是对社会道德的公开表述和支持。
二者在很多情况下一致,但是不能等同起来。
在早期时代,道德蕴含于传统、习俗、惯例和当时文化下的宗教活动中,宗教鞭策人们合乎道德地行动,宗教在历史上可能先于道德和法律,可能为道德提供了极为有力的有效支持。
但是道德不必要、实际上也不应当以宗教为唯一基础。
亚当〃斯密论证了商业促进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而且认为商业蕴含了互助友爱、自由平等、诚实守信、勤奋节俭等美德,商业精神对社会的促进作用及商业蕴含着道德的思想。
《伦理学导论》知识点整理(第七、八章)
《伦理学导论》知识点整理第七章人类善如果说伦理学的目标之一是实践性的,即旨在提升人类的福利状况,那么它首先要说明这种福利状况的结构,说明什么能使得一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说明生活中有哪些成分是值使得生活是值得过的。
本章的主题就是人类善(human good)。
【区分善、正当或正确两个概念】任何一个完整的伦理理论中有两个必需的构件:一个是关于行动的评价的理论,把必须的、允许的、禁止的等属性指派给不同类型的行动;另一个是关于价值或善的理论,说明哪些事物是善的。
善、正当哪个更为基本,伦理学家存在争议。
有些理论认为正当优先于善,有些理论认为善优先于正当,但是,善的观念作为道德探究的一个基本维度,其重要性不可否认。
今天对价值和善的思考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丰富和复杂,大自然中的动物、没有感受力的自然环境也进入了道德视野。
不过本书作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构成人类福祉的那些价值上。
1、工具善与内在善我们经常对人们的生活状况作出评价,当我们作出某些人过的好、幸福或不好、悲惨等断言时,我们是在肯定一些状态,否定另一些状态,我们离不开一种价值观。
【价值】价值就字面意义而言是指有意义性、重要性、让人在乎。
人类生活如果没有价值的话,就没有质感,没有差别。
什么样的事物对于一个特定的人是好的或删的,依赖于他的具体特点和环境。
比如1000度的近视眼镜对于张三是好的,对于只有100度近视的李四就不一定是好的。
我们说1000度的近视眼镜对张三是好的,不是因为它构成了张三的福利状态的一部分,而是因为它提升了张三的福利状态。
【工具善】和【内在善】当一个事物或一种事态是因其固有的性质、而不是因其与其他事物或事态的关系而被称为善的,我们就说它是内在地善的。
当一个事物或一种事态不是因其固有的性质、而是因其为其他善所做出的贡献被当做善的时候,我们就说它是工具性的善。
【从价值论的观点看,内在善是我们最终关注的。
】原因:①内在善比工具善更为基本。
一方面,如果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内在地善的,那么说哪个东西具有工具性的价值就是没有意义的。
浅谈文学的伦理学批评及道德批评
浅谈文学的伦理学批评及道德批评【摘要】文学的伦理学批评和道德批评是文学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法。
伦理学批评主要从哲学伦理学角度探讨文学作品中的道德问题,分析作品中人物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道德批评则更侧重于作品中展现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对于社会风气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伦理学批评和道德批评在文学领域的运用有助于提升读者的道德修养,引发人们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
虽然伦理学批评和道德批评在一定程度上有联系,但也存在明显区别。
文学的伦理学批评和道德批评有助于提升文学作品的道德水平,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预示着在未来文学领域的发展将更加注重道德伦理的关注和探究。
【关键词】伦理学批评、道德批评、文学领域、理论基础、重要性、运用、概念、范围、表现、联系、区别、总结、展望。
1. 引言1.1 介绍文学的伦理学批评和道德批评的概念文学的伦理学批评和道德批评是文学批评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方向。
伦理学批评关注作品中所体现的道德和伦理观念,探讨作品展现的人性、善恶、责任等方面的思想。
它通过对作品中的伦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揭示作品背后的道德立场和社会观念。
道德批评则更加侧重于作品中人物的行为、道德选择以及对社会道德标准的反思。
它试图探讨作品对道德规范的影响和挑战,以及作品对读者道德观念的塑造作用。
1.2 说明伦理学批评和道德批评在文学领域的重要性伦理学批评和道德批评在文学领域具有重要性,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道德与伦理问题,引导他们思考人性、社会和文化的议题。
通过伦理学批评,读者可以审视作品中人物行为和价值观的合理性,探讨作者对于道德问题的立场和态度。
道德批评则着重于作品中呈现的道德准则和价值体系,帮助读者审视作品对于道德规范的探讨和反思。
在文学领域,伦理学批评和道德批评不仅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作品背后隐藏的意义和哲学思考,还可以促进文学作品对道德和伦理议题的深度探讨,丰富文学的内涵和意义。
了解伦理学批评和道德批评在文学领域的重要性对于读者和研究者来说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更加全面地阐释和理解文学作品的深层内涵。
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困境与伦理选择
文學作品中的道德困境與倫理選擇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困境与伦理选择在文学作品中,诸多角色常常置身于道德困境之中,被迫做出伦理选择。
这些困境和选择既反映了人类的内心挣扎,又使得故事更加丰满和引人深思。
本文将探讨一些关于道德困境和伦理选择的例子,并分析它们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一、权力与责任的冲突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主人公常常发现自己处于权力与责任的冲突之中。
他们拥有重要职位或特殊能力,因此必须面对伦理选择。
例如,在杰克·伦敦的《驯鹿之血》中,主人公在寒冷的北极环境中担任驯鹿牧民的领导者。
他必须决定如何分配食物和资源,以保证整个部落的生存。
这时,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道德困境:应该保护自己人的利益,还是帮助其他部落的人们度过寒冷的冬天?这个例子让我们思考权利与责任之间的平衡问题。
主人公作为领导者,拥有巨大的权力,但他也有责任保护和照顾整个部落的生活。
他的道德困境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即个人和集体的利益之间的冲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面临类似的困境,我们必须仔细思考我们的选择,并确保我们的行为不会损害他人的利益。
二、爱与责任的纠葛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爱与责任也常常成为道德困境的来源。
当爱与道义发生冲突时,人们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
例如,在笛卡尔的《塔伦神使》中,女主人公艾丝在她的家庭责任和她对神秘来客塔伦的感情之间陷入困境。
她知道她必须履行自己的责任,但她也无法抗拒她对塔伦的爱意。
这个例子揭示了爱和责任之间的困难选择。
它让我们思考什么是真正重要的,并迫使我们重新评估我们自己的价值观。
我们是否应该抛弃我们的道义责任,追逐自己内心的欲望?还是我们应该将爱和责任融合在一起,找到平衡的方式?这是每个人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三、道德多样性与文化冲突文学作品还经常反映出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道德困境和伦理选择。
当我们置身于一个不熟悉的文化环境中时,我们可能会面临截然不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例如,在赫尔曼·黑塞的《草木之心》中,主人公托米斯发现他所生活的社会注重集体的利益而非个人幸福。
伦理学导论 程炼章节总结
伦理学导论程炼章节总结伦理学导论是一本重要的必修课程,以及一本重要的参考书。
本文旨在概述程炼章节的内容,为读者提供一个基本的了解。
程炼的《伦理学导论》一书从伦理学的六个核心概念说起:伦理学,道德,道德理论,道德行为,道德能力和道德语境。
书中注重概念和原理,并建立了一个可用来检验和理解具体道德案例的道德评论框架。
第一章讨论了伦理学的定义和历史,指出伦理学是探讨道德问题的研究领域,其目的是使人们做出正确的道德决定,从而改变行为习惯,从而改变社会。
其中,对伦理学的本质和伦理学的学科范畴进行了简要的解释。
第二章分析了伦理学中道德,道德理论和道德行为的概念,着重分析了一系列基本的道德理论,包括自利主义,共同利益主义,日常道德,等级道德等,以及道德行为,简单来说,就是给出正确的道德观点,在行为中实施道德原理,它可以用来指导人们的行为,使其适合当地的文化背景,也可以用来给出正确的道德评判。
第三章讨论了人们如何培养道德能力,将道德理论付诸实践,也就是如何能够实施道德原则。
程炼认为,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理性,即能够根据自身的道德观念对道德问题进行判断和选择,并且能够接受道德决定;其次,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感,即对关注的事物有热情,并能够让自己为别人着想;最后,要有良好的自我反思,即能够反思自己的行为以及道德上的错误,以便及时修正行为。
第四章分析了道德语境,即对道德行为的复杂性,尤其是涉及到不同文化,宗教和社会背景之间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国家之间的社会环境。
最后,书中还讨论了伦理学发展的历史,从古代到现代,以及伦理学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等。
总之,程炼的《伦理学导论》一书让读者深入理解伦理学的核心概念,深入思考伦理学的内涵。
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刻的视角,为具体的道德案例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评估机制,并且从宏观的历史视角,详细描述了伦理学在不同文化,宗教和社会背景当中的发展变化和重要作用。
超星《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课后题与期末题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课后题与期末答案请在电脑使用搜索功能检索哈注意评分的分数是得分了还是零分再去选择哈题目有重复,妥善使用检索下一个!1.1 鲁迅的《呐喊》《彷徨》(一):《呐喊》《彷徨》的底色和基调1.《狂人日记》的作者是()。
A、胡适B、鲁迅C、巴金D、老舍正确答案:B2.《祝福》收录在()。
A、《呐喊》B、《彷徨》C、《而已集》D、《坟》正确答案:B3.《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向是()。
A、对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的批判与揭露B、对辛亥革命历史经验的总结及提出改造国民性的问题C、对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索D、以上都是正确答案:D4.《彷徨》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共1.1.篇。
()正确答案:√1.2鲁迅的《呐喊》《彷徨》(二):《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象1.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A、《狂人日记》B、《孔乙己》C、《祝福》D、《故乡》我的答案:A2.鲁迅写作的爱情题材的小说是()。
A、《药》B、《在酒楼上》C、《伤逝》D、《祝福》正确答案:C3.华老栓是下列那篇小说的主人公?()A、《狂人日记》B、《孔乙己》C、《祝福》D、《药》我的答案:D4.《药》采用了双线交错的结构,直指国民劣根性。
√5.《狂人日记》表现了对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和揭露。
√1.3鲁迅的《呐喊》《彷徨》(三):鲁迅小说的艺术格局和语言创新1.从结构上看,《呐喊》《彷徨》有三分之二均采用了()结构。
A、草蛇灰线B、双线交错C、横截面D、意识流我的答案:C2.下列选项中采取独幕剧方式的是()。
A、《祝福》B、《狂人日记》C、《伤逝》D、《风波》正确答案:D3.下列选项中采取仿传记体形式的是()。
A、《故乡》B、《阿Q正传》C、《祝福》D、《药》我的答案:B4.鲁迅的小说创作是清醒的开放型现实主义。
√5.鲁迅对《红楼梦》的评价甚高,认为《红楼梦》敢于如实描写,并无伪饰。
√1.4鲁迅的《呐喊》《彷徨》(四):鲁迅小说的风格构成1.有学者认为,()是一篇类诗体,寓言体小说。
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困境探索
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困境探索道德困境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常见且引人深思的主题。
通过对人物角色的情感、行为和选择的描写,作家们经常探索道德困境背后的道德选择和伦理困境。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困境,还引发了读者对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思考和探讨。
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中,道德困境的探索可以从不同角度展开。
首先,作品中的主人公常常面临着道德选择的困境。
例如,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他在面对父亲被杀和母亲与叔父的婚姻之间陷入了道德困境。
他不仅要决定是否为父亲复仇,还要考虑到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准则。
这个困境引发了哈姆雷特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也引发了读者对道德选择的思考。
其次,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困境还可以体现在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中。
在《红与黑》中,司汤达面临着爱情和社会地位之间的道德困境。
他爱上了贵族女子朱丽叶,但他的贫穷和低下的社会地位使他无法与她结合。
他面临着是否放弃自己的爱情追求,或者背叛自己的道德准则以追求自己的利益的选择。
这个困境揭示了社会阶层和个人道德之间的矛盾,也引发了读者对社会道德和个人选择的思考。
此外,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困境还可以反映社会和历史背景下的道德挑战。
例如,《1984》这部小说中,主人公温斯顿面临着在极权主义社会中保持个人道德和思想独立的困境。
他生活在一个没有隐私和个人自由的社会中,他的思想和行为必须符合党的意志。
然而,他内心的道德准则和对真理的追求使他陷入了道德困境。
这个困境引发了对权力和个人自由的思考,也引发了对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之间关系的思考。
通过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困境的探索,读者可以深入思考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这些作品不仅提供了一个道德选择的舞台,还通过人物的情感和行为描写,引发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读者可以通过对人物的情感和行为的理解,思考自己在类似情境下的道德选择。
他们可以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并与文学作品中的角色进行对比和对话。
总之,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困境探索是一个引人深思的主题。
道德沦丧时代下的悲剧——从文学伦理学视角看《好兵》中的道德困境
《 好兵 》
回 到 当时 历 史 的 伦理
,
最核 心 讲述 的 是 一个 发 生 在爱 德华
阿 什 伯纳 姆他 的
以 主 人 公爱 德华 与养 女 南 希 的 恋 情为 切 人 点
妻 子 以 及受 他们 监护 人南 希之 间的 一 个撕 心 裂 肺 的 悲
剧
。
重 点 探 讨 由两 封诡 异 且 重 要 的书 信 引 爆 的 涉 及爱 德华
,
”
谈 到 利 己 主义
9 世 纪英 国 就不得不提 1
。
我 的恩 人
”
;
第 二封 是
“
“
死 而复 生
”
。
”
的生 母
著名 的功 利 主 义 哲 学 家边 沁和 穆 勒
他 们认 为
,
“
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从格 拉 斯哥 给南 希发 来 的
紧急 求 救信
南 希还 在
修 女 会 学校 的时 候
后 来她 才 知道
“
,
就 被利 奥 诺 拉告 知 她母 亲 死 了
因此
, ,
主 要描 写 了 上 流 社会 贵族绅 士 爱 德 华与 妻子 及情
,
。
人 之 间 的爱 情 纠 葛 和 伦 理 冲突
描绘 了 一 幅幅 英 国 维
,
我 们不 得 不关 注 这 两 封 书 信
,
。
其 中 第一 封是 爱
多利 亚 末期 上 流 社 会 的 道德 沦 丧
己 主 义思想 盛 行 的 社会 图 景
“
多利 亚 时 期 的 道 德生 活 确认 为
“
因 此 利 己 主 义 这 一术 语 才被
人性光辉与悲剧的道德选择征文
人性光辉与悲剧的道德选择征文人性光辉与悲剧的道德选择人性光辉与悲剧的道德选择,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话题。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我们经历了许多悲剧,也见证了人性的光辉。
在面对悲剧时,人们常常需要做出道德选择,这既是对自己内心的审视,也是对社会伦理的思考。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人性光辉与悲剧的道德选择。
首先,人性的光辉体现在我们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上。
无论是在自然灾害中,还是在人为的悲剧中,总有人挺身而出,伸出援助之手。
例如,当地震发生时,许多人自愿加入救援队伍,无私奉献,用自己的力量为灾区人民提供帮助。
这种关爱和帮助的行为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
其次,人性的光辉还体现在我们对道德准则的坚守上。
在面对悲剧时,人们常常需要面对道德困境,做出艰难的选择。
例如,在战争中,士兵面对着生死抉择,他们需要决定是否放下武器,保护无辜的生命。
这样的选择既涉及到个人的生死,也关乎到道德的底线。
那些能够坚守道德准则,做出正确选择的人,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然而,人性的光辉并不总是能够战胜悲剧。
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可能会做出错误的道德选择,导致更大的悲剧发生。
例如,在历史上的种族灭绝事件中,一些人出于种族歧视和仇恨,做出了残忍的行为,导致了无数的生命遭受摧残。
这样的道德败坏和错误选择,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重的伤痛。
面对悲剧和道德选择,我们需要深入思考人性的本质和道德的意义。
人性的光辉并非固定不变,它是在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而道德选择则需要建立在正确的价值观和伦理准则之上。
只有通过教育和自我反思,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人性的光辉,并在面对悲剧时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悲剧和道德选择。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感到迷茫和无助,不知道应该如何决策。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坚守内心的良知,遵循道德准则,努力做出正确的选择。
只有通过个人的努力和社会的共同进步,我们才能够真正展现人性的光辉,并减少悲剧的发生。
海南省考研哲学复习资料伦理学经典案例解析
海南省考研哲学复习资料伦理学经典案例解析海南省考研哲学复习资料:伦理学经典案例解析伦理学是哲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人类道德行为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通过经典案例的解析,我们可以深入探究伦理学的核心概念和道德理论,并进一步理解伦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文将通过对一些经典案例的分析解读,展示伦理学的重要思想和知识点。
案例一:斯多亚哲学的“挚友抉择”斯多亚哲学强调朋友之间的忠诚和亲密关系,讲述了一个关于挚友抉择的经典案例。
假设一个人的好友做了一件违背道德准则的事情,违背了自己的职业道德,你作为他的挚友,是否应该揭发他的行为?斯多亚哲学认为,真正的友谊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朋友之间应相互保持诚实和忠诚。
因此,在这个案例中,作为他的挚友,我们应该勇于揭发他的行为。
尽管这可能会对我们的友谊产生负面影响,但忠诚和道德原则应该放在首位。
案例二:康德哲学的“谎言困境”康德哲学强调道德的绝对性和普遍性,讲述了一个关于谎言困境的经典案例。
假设一个人被追问一个秘密,你知道实话会伤害到他,而谎言可能会帮助他逃避伤害。
你应该如何选择?康德哲学认为,道德的行为必须建立在普遍的道德准则之上,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欺骗和虚假。
因此,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应该选择告诉实话,尽管这可能会造成暂时的痛苦,但通过保持真实和清晰的道德标准,我们能够维护道德的尊严和普遍性。
案例三:尼采哲学的“超人理论”尼采哲学强调个体的自我超越和追求终极价值,讲述了一个关于超人理论的经典案例。
假设一个人通过剥削他人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和权力,但这种行为导致了其他人的痛苦和不幸。
这个人是否应该继续追求自己的幸福,还是应该放弃个人利益,帮助他人?尼采哲学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己内在的潜力和价值,并超越常规的道德准则。
因此,在这个案例中,这个人可以选择继续追求个人幸福,但同时应考虑他人的利益和幸福。
个人利益与他人幸福的平衡是关键,超越传统道德观念,成为超人是一个持续的努力和抉择。
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困境与选择
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困境与选择在文学作品中,道德困境与选择是一个常见且引人深思的主题。
作家通过描绘人物面临的道德抉择,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观念的多样性。
这些作品不仅让读者思考自己在类似情境下的选择,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价值观。
在文学作品中,道德困境常常涉及到权衡利益与原则之间的冲突。
例如,在《红与黑》中,主人公朱利安·索雷尔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不惜背叛了自己的原则,甚至伤害了身边的人。
这种道德困境使我们思考:当我们面临利益与原则的冲突时,应该如何抉择?我们是否可以妥协一些原则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些问题挑战着我们对道德的理解和坚持。
另一个常见的道德困境是选择个人幸福与他人利益之间的冲突。
在《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班纳特面临着嫁给富有但自私的达西先生和嫁给贫穷但善良的威克姆先生之间的选择。
她最终选择了威克姆先生,这表明了她对真爱和家庭幸福的坚持。
这个故事引发了读者对于道德选择的思考:我们是否应该追求自己的个人幸福,还是应该考虑他人的利益?这种道德困境让我们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对他人的关怀。
此外,道德困境还涉及到伦理道德与法律道德之间的冲突。
在《罪与罚》中,主人公罗迪昂·罗斯科尔尼科夫因为贫困和道德沦丧而犯下了谋杀罪。
他面临着自己内心的道德谴责和法律的制裁。
这个故事引发了读者对于法律和道德之间关系的思考:当法律与我们内心的道德观念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我们是否应该依从法律,还是应该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这些问题挑战着我们对伦理道德的理解和尊重。
通过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困境与选择,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而这些观念和体系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发生变化。
文学作品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价值观的多样性,同时也提醒我们在面对道德困境时要保持谦虚和开放的态度。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面临道德困境与选择。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和借鉴,提升自己的道德观念和判断力。
《白夜行》中的道德辨析与伦理思考
白夜行中的道德辨析与伦理思考1. 引言《白夜行》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所写的一部心理悬疑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们在复杂的情节背景下所做出的选择和决定,引发了许多道德和伦理上的思考。
本文将探讨《白夜行》中涉及到的一些重要道德问题,并进行相应的辨析与思考。
2. 道德反派与正义在小说中,有两个主要角色被视为道德反派:雪穗和光。
他们通过自己的手段去实现自己看似美好的目标,但却违背了伦理准则。
然而,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他们所做之事。
对于雪穗来说,她为了帮助其他被虐待的孩子而选择报复,并努力成为一个强大的人;而对于光来说,他想要校正社会上不公正和腐败现象。
这是一个复杂且争议性极高的话题,在道德哲学领域也存在着不同立场。
3. 道义与利益之间的冲突小说中,许多角色都面临着道义和利益之间的冲突。
比如,一个人是否应该为了自己或所爱的人而犯罪?雪穗与光的行动是否可以被视为一种“伦理超常”?在这个问题上存在很多不同观点和解读。
一些人认为保护自己和亲人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原则,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不能以牺牲他人或违反法律作为实现个人目标的手段。
4. 道德观念与文化差异《白夜行》是一部日本小说,在道德观念上会存在一些与西方社会不同的地方。
对于某些行动和选择,在日本文化中可能被视为正当或可接受,但在其他文化中却被认为是不道德的。
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来思考道德观念是如何受到文化背景和环境的影响,并推动我们去探寻普遍适用于各种文化背景下的伦理原则。
5. 责任感与个体选择在小说中,许多角色都被迫面对自己所作出的选择所造成的后果,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这引发了一个关键问题:个体在做出道德决策时是否应该考虑到潜在的后果?还是只需要遵循内心的道义感和伦理原则?这个问题也让读者思考了何为真正的责任,并挑战了传统的道德观念。
6. 总结通过对《白夜行》中涉及到的一些重要道德问题进行辨析与伦理思考,我们意识到道德并不是一个简单而明确的概念。
每个人都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和价值观,而这些差异正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一部分。
阅读《夜莺与玫瑰》:伦理与伦理的较量
阅读《夜莺与玫瑰》:伦理与伦理的较量夜莺与玫瑰,是奥斯卡·王尔德的一篇短篇小说,反映了爱情和伦理之间的矛盾。
主人公青年为了赢得心上人的青睐而去寻找一朵玫瑰,但他所做的种种却让一只夜莺黯然伤心。
本文将从夜莺和玫瑰的角度,以及爱情和伦理的较量角度来探讨这个经典故事。
夜莺在故事中代表爱情,她为了主人公倾尽了自己的心血。
夜莺最后甚至为了制造一朵红色的玫瑰,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夜莺的无私付出反映出爱情的纯粹和美好。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夜莺的精神显得尤为珍贵。
然而,在故事中夜莺的努力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她所做的一切,连最后唤醒玫瑰的机会都得不到。
夜莺的悲剧性命运反映出了现实世界中,众多爱情的悲剧。
而玫瑰则代表了社会中的伦理和现实。
玫瑰是主人公向心上人证明自己爱情纯真的唯一途径,然而为了制造这朵玫瑰,青年却不得不抛弃夜莺的生命。
这种行为触犯了伦理的原则,而玫瑰也成为了伦理和现实的代表。
我们生活在这个现实和伦理的大环境中,必须接受这一现实,更多时候我们会为了追求现实上的成功,而放弃内心的真实感受。
这种内心与外在的矛盾在故事中得到了反映。
夜莺与玫瑰两者在故事中的较量,反映了爱情和伦理之间的矛盾。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面临着类似的问题,例如职场与家庭之间,物质利益与人性价值之间等等。
但我们不应该对伦理和爱情进行绝对化的看待,它们两者应该同等重要,不应互相排斥。
夜莺与玫瑰为我们提供了对这个问题的深刻思考,我们应该在追求现实利益的同时,践行内心真实的价值。
如同夜莺般坚贞不屈,在物欲和人性的纷争中,带有一个纯粹而不同凡响的爱情,推进了时代的演进,所以,爱情需予以尊重,是一种凌驾于道德和规则之上的情感,并不需要强加任何条件和标准。
只有当我们意识到这种矛盾的存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理解夜莺与玫瑰故事希望传达的思想,从而能够更好地面对和解决爱情和社会伦理之间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权衡利弊取舍并不能实现健康发展,只有在爱情和伦理相一致时,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道德与伦理探讨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道德与伦理探讨中国现代文学是一座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与伦理探讨。
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思想的表达和社会价值的传递。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道德与伦理议题,并从不同角度展示其深度和广度。
首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道德与伦理问题常常涉及到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作家们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和情节,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种种问题。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主人公通过疯狂的言行来反映社会的虚伪和道德沦丧。
这种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引发了读者对自身与社会的关系的思考,进而引发了对道德与伦理的思考。
其次,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道德与伦理问题还体现在对人性的探讨上。
作家们常常通过呈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行为方式,探索人性的善恶、矛盾和纠结。
例如,余华的《活着》中,主人公的命运起伏和面对生死的选择,引发了读者对人性的思考。
这种对人性的深入剖析,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人性的复杂性和伦理的多样性。
此外,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道德与伦理问题还涉及到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
作家们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再现和解读,引发了对道德与伦理的思考。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中,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再现,揭示了人性的悲剧和伦理的困境。
这种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道德与伦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最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道德与伦理问题还涉及到对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思考。
作家们常常通过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批判和反思,引发了对道德与伦理的思考。
例如,钱钟书的《围城》中,通过对传统婚姻观念的讽刺和批判,揭示了人性的困境和伦理的难题。
这种对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思考,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道德与伦理的多样性和相互关系。
综上所述,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道德与伦理探讨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
它涉及到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人性的探讨、历史与现实的反思以及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思考。
通过对这些议题的深入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道德与伦理的启迪和引导。
叶基莫夫小说_治疗之夜_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浅析
( Пастушья звезда) 以独特的创作手法广受好
评ꎬ并入选俄联邦总统丛书ꎮ 丰富的社会经
收稿日期:2022-12-13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2017SK165)
作者简介:王晨(1986—) ꎬ男ꎬ黑龙江哈尔滨人ꎬ博士ꎮ
今的孤独ꎬ在每个治疗之夜里ꎬ小孙子用自己
奶奶治疗心病来表现亲情的可贵ꎬ以此呼吁
的爱帮助奶奶平复内心的创伤ꎮ
当时社会民众的道德回归ꎬ重塑家庭观念ꎬ重
视亲情交流ꎮ 与此同时ꎬ作家在作品中借由
小说的创作基于独特的时代背景ꎬ “ 全
社会关注物质生活问题ꎬ关注农村经济的发
520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要的是情感道德教育ꎮ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恰
念ꎮ 作品对苏联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道德问题
恰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缺乏的ꎮ”
[5]
叶基莫夫
进行了如实反映ꎬ引发了读者的深思与共鸣ꎮ
在创作活动中坚持文学的教育功能ꎬ与拉斯
学者季耶 [6] 撰文指出:“ 叶基莫夫对农村生
普京一样ꎬ叶基莫夫也注重从道德方面研究
活再熟悉不过ꎬ但是他熟悉的并不是俄罗斯
形象ꎮ”
言ꎬ文学的义务和艺术的义务究竟是什么?
小说的情节以小孙子格里沙利用寒假来
简单地说就是把美好、优美、诚实这些人身上
看望杜妮娅奶奶为故事主线ꎮ 奶奶常年生活
最优良的品质ꎬ人性中高贵的东西用丰富的
在顿河流域的一个小村庄里ꎬ由于儿女都生
颜色、优美的词句、悦耳的声音等不同形式表
活在大城市ꎬ老人没有亲人陪伴ꎬ生活对于老
俄罗斯著名文学杂志« 新世界» 合作长达 20
灵魂叙事:人性深渊的道义光辉
灵魂叙事:⼈性深渊的道义光辉——关于《妻本佳⼈》徐⽂卿⼈物形象解析姜宏敏的长篇⼩说《妻本佳⼈》之所以有着迷⼈的魅⼒,其中⼀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成功塑造了徐⽂卿这个⼈物。
因为⼟改,徐⽂卿这个地主家的刚过门⼉媳妇,被当作“浮财”分给了长⼯吕宇霆,她就被动坠⼊了被集体和社会共同制造的命运深渊,她的灵魂在残酷的⽣存现实中危机重重,妥协、坚守、痛苦、担当,交替在⽣存的炼狱⾥拷问其灵魂,⽣命的扭曲,精神的苦痛,⽣存的艰⾟,绵绵不断的社会动荡,使徐⽂卿成为⾃上个世纪四⼗年代⾄当下的中国社会扭曲现实的⽣命隐喻。
作家的⾼明之处在于,把⾃⼰和读者与徐⽂卿⼀同置放在当代社会⼈性的深渊⾥,让灵魂在个体命运演进中,展现深陷⽣存危机的深渊景象,揭⽰苦难⽣命的意味深长,吟歌底层⼈正⾯精神选择和作为担当者的坚韧不拔,为我们认知过往、解析⽣命和抱慰存在提供⼀个活下去的路线图和如何做⼈的精神坐标。
⼀、中国当代社会政治谱系中不被容忍的被放逐者。
决定徐⽂卿不幸的命运的,是⼆⼗世纪四五⼗年代中国社会选择了以推翻地主阶级为政治价值取向的社会变⾰。
作为个体⽣命的徐⽂卿,她没有能⼒预判这种变⾰将给⾃⼰来苦难,她没有办法选择还在交替中主导未来社会的政治倾向。
到了婚配的年龄,她很⾃然地以⼈⽣常态⽅式嫁给地主⼉⼦吕宇春,由此她跌⼊了命运的深渊。
本来,关于⼟改运动最初的制度设计,使农民和地主平均⼟地使⽤权,剥夺的只是超出平均数以外的⼟地,进⽽实现耕者有其⽥的制度公平。
但是令⼈遗憾的是,在实际运⾏过程中,我们采取的⽅式是带有暴⼒倾向的群众运动式的⾰命形式,对地主阶级的剥夺不仅是超出平均数以外的⼟地,还剥夺了地主阶级的其他财产权、⼈格权、平等权、⾃由权、公正权,甚⾄⽣命权。
作家不能泯灭⾃⼰的良知,他以及其痛楚的笔调,把以阶级⽃争⽅式实现所谓的公平正义所遮蔽的诸如徐⽂卿⼀样挣扎着的深渊命运真实展⽰世⼈,让我们从徐⽂卿不幸命运中反思、哀叹、⾃审、忏悔。
徐⽂卿原本不是地主阶级,嫁给地主的⼉⼦吕宇春才⼗⼏天,就因为婚姻的链接,成为地主阶级⼀份⼦,与这个地主家庭成为社会变⾰后的阶级⽃争政治谱系的被放逐者。
都市人精神生活探析——以《子夜》为视角
都市人精神生活探析——以《子夜》为视角赵莹莹【摘要】近代,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的上海,随着社会结构商业化,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在朝商业化的方向发展.在普遍的重商主义影响下,金钱控制、支配了伦理和情感,功利价值观取代传统伦理价值观成为都市人精神生活的核心和指导都市人行为的风向标.都市人以理性至上和冷漠的心态来应对复杂多变的时势和激烈残酷的商业竞争.《子夜》真实地折射出都市人的精神生活.小说中描写了各色被金钱俘虏的都市人,表现了他们的理智和冷漠,也表现了近代都市人自由平等的精神.【期刊名称】《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24)005【总页数】6页(P89-94)【关键词】都市人;精神生活;金钱崇拜;《子夜》【作者】赵莹莹【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上海 2002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25在近代历史上,上海从一个普通的县城一跃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充满西式风格的银行、商场、游乐场所等现代性的建筑及电影、电灯、铁路等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已共同铸造出民国上海宏伟的都市物质景观。
伴随着这种都市景观的出现,生活于其中的大都市人精神层面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作为一个移民城市,上海众多的新来者如何能摆脱过去共同体的束缚,适应大都市的生活状态?其精神生活如何?《子夜》最重要的一个贡献就是,它真实地描绘出20世纪30年代租界化上海的都市生态图景,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当时都市生活状况和都市人精神生活的重要文本。
因此,笔者拟以《子夜》① 茅盾. 子夜[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 以下论及该小说, 均出自同一版本, 不再一一注出.为视角,将文学与都市研究结合起来,分析大都市中各色人与经济和金钱关系的纠葛,从而揭示出当时都市人的精神生活状态。
小说中有像吴荪甫、王和甫等挣扎在各种压力下的民族资本家,有赵伯韬等借着美国资本撑腰而气焰嚣张的买办资本家,有唐云山等在职的政客和雷参谋这样退役的军官,有来上海租界避乱的海上寓公冯云卿,有徐曼丽、刘玉英之类以色相和身体为资本周旋在实力人物之间的交际花,有李玉亭、范博文、吴芝生、韩孟翔等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和社会中上流人士;还有处境艰难而满怀反抗怒火的产业工人朱桂英、张阿新、徐阿姨等,以及被资本家利用的流氓打手桂长林、李麻子等众多的下层人物。
文学中的道德困境
文学中的道德困境引言文学作品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抒发,经常涉及各种道德困境。
从古代文学到现代文学,这些困境对于角色的选择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也给读者带来反思和启示。
本文将探讨一些典型的道德困境在文学中的体现,并分析其对读者和社会的意义。
主体1. 道德困境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道德困境。
道德困境是指一个人在面临不同道德价值或目标之间做出决策时所遇到的一种难题。
这种困境通常涉及两个或更多个正当而相互竞争的价值观,使得人们难以做出完全符合所有价值观的选择。
2. 文学中道德困境的例子A. 柏拉图式爱与个人幸福之间的冲突(《堕落》)柏拉图式爱相信爱是追寻真善美以及理性和灵魂升华的手段。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对选择个人幸福和追求真爱之间的冲突。
在小说《堕落》中,主人公迪弗尔与妻子的婚姻危机引发了他对更高层次的爱情和价值观的思考,最终他做出了让步,面对不同的道德困境并作出选择。
B. 遵守职业道德与自我利益之间的矛盾(《麦田里的守望者》)文学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位反叛而又富有正义感的年轻人。
他面对着是否遵守职业道德和追求自身利益之间的矛盾。
霍尔顿最终选择保护那些无辜而受伤害的孩子们,并付出了牺牲自己利益的代价。
C. 忠诚与良知之争(《哈姆雷特》)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是一个经典例子,展示了忠诚和良知之间的冲突。
主人公哈姆雷特被父亲尤利乌斯·凯撒谋杀后返回丹麦,被鬼魂嘱托复仇。
然而,他面临着对王室的忠诚和自己内心良知之间的纠葛。
哈姆雷特在剧中陷入思考与犹豫,最终选择了秉持正义报复,并接受了其结果。
结论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困境是对现实生活中道德挑战的艺术抽象。
通过深入探讨角色在这些困境中遇到的抉择和后果,我们可以学习到关于价值观、责任感和道德选择的重要教训。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给予读者以启示,还提供了一个反思人性和社会问题的平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夜的道德困境与道德光辉——从伦理学角度作者:麻辣乱评如何从道德角度评价沈夜,确实是一个难题。
通俗地说,就是沈夜到底是一个好人还是坏人?(伦理学意义上的好人,可以大致理解为有道德追求的人;坏人,可以相反地理解为没有道德追求的人。
)大家似乎有几种看法:1、沈夜一开始是好人,只是迫于某些原因不得不做坏事,因而最后变成了坏人;2、沈夜虽然有些人性闪光点,但其本质上是坏人,为了达到目的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3、沈夜本身无所谓好坏,即通常说的亦正亦邪,对不同的人和事有不同的道德标准。
当然,从伦理学的角度,是没有“亦正亦邪”的说法的,一个人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即一个人要么有道德追求,要么没有道德追求,不可能又有道德追求又没有道德追求。
现实生活中常常会有坏人干好事(出于利益)和好人干坏事(出于某种重要原因,后文分析),这涉及一个人在具体情境之下的行为选择。
但道德判断的标准,并不在于一个行为的效果如何,而在于其行为背后的动机如何。
于是,沈夜是否是一个有道德追求的人,似乎应该分不同的立场来分析。
首先从流月城的角度。
楼主认为流月城其实是地球的一个隐喻,我们完全可以把人类看成是烈山部族,在诸神隐退的时代,依靠一己之力苦苦寻求存活之道。
五色石耗尽和榉木枯萎象征着生存资源的枯竭(想象一下太阳能源耗尽后地球的命运),人类如果不尽快找到新的栖息地,就马上面临绝境。
这时,伟大的人类首领沈夜挺身而出,千方百计突破技术限制,终于在太阳系之外为人类寻找到一处宜居地。
唯一的代价是,必须要消灭一部分原来生活在这里的外星生物(想象一下异形神马的)。
为此,有道德洁癖的沈夜为了让人类不会因此背负道德原罪,在事成之后甘愿被认定为历史的罪人,以死谢罪。
从这个角度看,沈夜岂止是个好人,简直就是救世主耶稣啊有没有!这个立场虽然看似极端,但却是最符合目的论的立场。
按照老子的标准,“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那么最适合评判沈夜的立场,当然是以“烈山部大祭司”的身份来看他是否做到了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以下界人的立场或者上帝视角来评判。
正如不能用现代人的价值观来评价古人,不能用人类的价值观来评价动物。
而从“烈山部大祭司”这一要求来看沈夜,他已然做到了极致,为了族人的存续牺牲了自己所有的个人幸福、生命和名誉。
当然我们的分析不能仅仅到这里。
如果是这样,沈夜毫无疑问是道德圣人了,他主观上根本不应该有任何的道德困惑。
问题就出在,沈夜知道下界人并不是“异形”,而是与自己的族人相差无几的人。
(这也是为什么绝大多数的好莱坞科幻片中,外星生物都长得相当邪恶和异类,因为如果不把他们看成异类,那消灭他们就会产生道德困境。
)因此,对族人的“仁”必须“推己及人”,也就是说,把下界人看成是与自己族人同样的人。
杀害下界人会让沈夜产生罪恶感,说明沈夜主观上已经认可了这种价值观。
这里可以对比一下瞳,在瞳的价值观里,烈山部人和下界人的区别就像人类与猪狗的区别,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杀死猪狗并不算错,因此在瞳那里并没有任何的道德困境。
因此沈夜才会对瞳说,“今天若大祭司是你,我们彼此省去多少烦恼?”再看看少恭,同样是在渡魂时把人视为猪狗(或者说把自己看成是仙人,区别于普通人)从而避免了自己的道德困境。
相比瞳和少恭,沈夜简直就是接受了完整的普世价值观和人权理论教育的自由主义斗士啊!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必须把原来的设定做一些更改,既不从流月城的角度,也不从下界人的角度(从下界人角度来看,沈夜当然是杀人狂魔,并且不可饶恕),而是从全人类的角度来看。
想象一下这样一种情况:流月村居于河谷地带,在村长沈夜的带领下,流月村民与毗邻而居的其他部族一直友好往来相安无事。
然而有一天,山洪突然爆发,整个流月村眼看就要被全部淹没。
唯一让全村免于灭顶之灾的办法,是在河流上游炸一个缺口,让山洪改道,这样山洪将淹没别的村庄,而流月村得以幸存。
身为村长的沈夜,此时该当如何?这个困境和游戏中设定的困境在价值上是等同的,通过简化问题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困境所在。
沈夜面临的两种选择:1、坐以待毙,族人死;2、炸开缺口,外村人死。
除此之外,没有第三种出路。
并且,根据全人类价值观,外村人和族人的性命同等重要。
这里就清清楚楚地显示出来,沈夜面临的是一个道德死局。
也就是说,无论选择1还是选择2,都必须要杀人,都要犯下道德罪行。
(选择坐以待毙就是去杀族人,这在结果上是等价的。
如果选择1,或许还要加上一条失职罪)任何人处在这个道德困境中都是无解的,跟这个人主观上是否是一个好人没有任何关系。
有所不同的仅仅是,有道德感的人会在被迫做出选择之后产生罪感,而道德感薄弱的人则不会。
我们看到沈夜内心的痛苦纠结,恰恰反映出他其实是一个道德感极强的人。
让一个极其有道德感的人面临道德死局,不得不犯下道德罪行,这就是无情命运对沈夜的捉弄。
更可悲的是,从游戏中来看,沈夜很可能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道德罪行是由于命运的悲剧性造成的。
出于某种道德洁癖,他倾向于认为是由于自己在道德上的严重缺失才做下伤天害理之事,因此有强烈的道德自责,甚至产生自虐倾向,以至于自暴自弃不停地拉仇恨。
在内心深处,沈夜因为自己的道德罪行而恨自己,潜意识里也希望别人恨自己(表现为一次次追着别人问是否恨自己),这样自己对自己的恨就得到了别人的支持,这是种非常矛盾的心态,也是“原来你恨我”这句话的心理根源。
“但愿他在九泉之下,好好看着我的所作所为,然后悔恨不已,永世不得安宁。
”这句话看似表达对父亲的仇恨,其实里面更强烈的情绪是沈夜对自己的敌意。
这种自己对自己的恨,是沈夜痛苦和矛盾的根源。
在这一点上,少恭显然要洒脱得多,他清醒地意识到让自己陷入这种境地的是命运的随意性,是那个虚空中的盘子。
所以虽然少恭也面临不小的道德困境——要活下去就必须要渡魂杀人(少恭是为自己而杀人,沈夜是为救族人而杀人,少恭要克服的道德困境显然比沈夜更大),但少恭并不纠结于此,更没有因此认为自己是坏人而不配获得幸福,而是心心念念要与天斗,逆天改命。
从头到尾都清醒的瞳,很可能认识到了这种道德困境的无解,因此一方面支持沈夜与心魔合作,一方面又帮助谢衣叛逃。
师徒二人面临道德困境时做了不同选择,一个为了族人一个为了下界人,按照生命等价原则,这里无法做出价值判断,谁比谁更高尚。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正是因为沈夜选择与心魔合作在先,谢衣的选择才有了积极意义。
否则设想一下,师徒二人一开始就一致同意,置族人性命于不顾,先杀了心魔,然后大家一起在流月城等死,这是何等荒谬?而且前面已经分析了,这等于师徒二人合谋杀了烈山部全体族人,身为烈山部大祭司和破军祭司,这种行为犯下的道德罪行更加不可饶恕。
沈夜的选择,等于是给谢衣的选择上了一重保险,若谢衣成功,则流月城和下界人都不必死,沈夜也没有了道德负担,皆大欢喜;若谢衣失败(最后证明谢衣确实失败了,找了22年也没找到办法),则至少还有沈夜的选择,流月城人可以活下去。
因此,本来谢衣和沈夜面临同样的道德困境,谢衣选择1并不比选择2更高尚;但因为沈夜做出选择在先,于是烈山部族人的生存前景有了保障,正是在这个前提之下,谢衣的道德困境才变成了与之前完全不同的选项:1、支持师尊,杀害下界人;2、与师尊决裂,保护下界人。
显然,这个道德困境与沈夜面临的道德困境有着天壤之别,在个人的爱恨纠葛与苍生大义之间,一个有道德感的人并不难做出选择,更何况谢衣还是沈夜这个道德感超高的人的唯一亲传弟子。
从这个意义上说,师徒二人本来就是一脉相承,并没有所谓“道不同”的问题,然而,相同的道在不同的命运和境况下也会展现悖论,这是人的固有局限性。
其实,这样的道德困境我们并不陌生,古人最常举的例子是“忠孝不能两全”,现代市民版的例子是“老婆和老妈掉河里你先救哪个”。
这里我们需要问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既然总是要犯下道德罪行,那么沈夜何以选择2而不选择1?选择的根据在哪里?按照赵汀阳在《论可能生活》里讨论的遇到道德困境的技术性选择办法:1、如果在两难选择中,其中一个选择所导致的罪过是可以弥补的,而另一种选择所导致的罪过是不可弥补的,那么,应该选择那种可弥补的罪过而避免不可弥补的罪过。
在谢衣困境中,得罪师尊的罪显然是可以弥补的而下界人的性命没法弥补,因此选择2;而在沈夜困境中,族人的命和下界人的命都无可弥补,因此不适用。
2、如果两种选择所导致的罪过都是不可弥补的,那么应当选择有积极结果的一方,如危难时刻应先救儿童而舍弃老人,因为儿童生活还未开始而老人已经生活过。
如果按照瞳的理论,当然应该救族人,因为烈山部人“寿数长久,善驭灵力”,而下界人不值一提。
但这里我们既然用了全人类视角,假定人人平等,因此这条对沈夜困境也不适用。
3、如果以上都不适用,那只能考虑一个称为“美学解决”的方式,即我们必须把人类的美学形象考虑在内,在不得已需要选择牺牲什么保护什么的时候,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应该选择比较有美感的事情,尤其是那些能够显示人性光辉的德性行动,以便给后人留下感人的故事和永远的纪念。
楼主认为,沈夜的选择,正是根据了这种美学标准。
如果和族人无所事事地等死,对于沈夜也许要轻松许多,完全用不着这百余年来的殚精竭虑与痛苦煎熬,留下一个平庸的部族首领带领一个日薄西山的部族寿终正寝的故事;而在沈夜偏要在看似毫无希望的灭亡命运中突出一条血路,“即便前方只有一线萤火般微弱的光芒……即便手脚溃烂、面目全非……也还是忍不住想亲眼看一看,那个或许充满光明的未来。
”并且作为计划的最后一步,沈夜和流月城一帮高阶祭司慷慨赴死,虽然各人目的并不相同,有为责任,有为情感,有为大义,总之,展现了人性最光辉最美好的一面,毫无疑问是一个具有高度美学价值的结局。
沈夜的选择,很好。
最后,回到本文开头的问题:沈夜到底是好人变坏了,还是一直是坏人,或者是亦正亦邪?现在我们可以回答,都不是。
从伦理学角度来评判,沈夜至始至终都是一个充满道德光辉的好人。
他的悲剧在于,被命运抛入道德死局而终身痛苦,直至永夜寒沉。
“而那黑暗的最深处,又是谁的心念不肯改,幻作五光十色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