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战国策_谋臣策士的语言艺术_杜鹃

合集下载

《战国策》中的语言艺术

《战国策》中的语言艺术

《战国策》中的语言艺术《战国策》中的语言艺术(精选10篇)《战国策》,又称《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原作者不明,一般认为非一人之作。

资料年代大部分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料的记载。

《战国策》中的语言艺术篇1摘要:文章从《战国策》的语言所表现出的纵横驰骋,引喻谐调;词藻富丽,准确传神;巧用寓言,形象生动等三个显著方面来浅析该书中所展现的语言风格。

关键词:战国策;纵横驰骋;铺陈夸张;引喻谐调;寓言故事《战国策》的散文艺术成就很高,前人称它为“辩丽横肆,亦为文辞之最”,《战国策》中的辞令引人注目,其中策士廷说诸侯之辞,臣讽君主之辞,以及不同意见的辩难,都反映出春秋时期从容不迫的行人辞令,已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不愧前人所概括的“辩丽横肆”。

下面便从三个方面来浅析《战国策》语言艺术方面的显著风格:一、《战国策》说辞纵横驰骋,辩丽姿肆而又浅显生动,形象生动,引喻谐调,气势充沛,说理充分《战国策》的说者在分析利害时或抓住一点,尽力发挥,诱使对方上钩;或虚张声势,极力渲染对方的不利地位,使其听从安排;或故作惊人之语,先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再详加辩析。

如“鲁仲连义不帝秦”(《赵策三》),秦围邯郸,赵国危急,形势严峻。

鲁仲连力主抗战,反对投降,同魏国派来劝降的辛垣衍作面对面的斗争。

他用层层削笋的办法,首先晓以大义,继而动以利害,中间有许多地方竟是短兵相接。

如辛垣衍把尊秦为帝的媚敌行为比作仆人对主人不得已的服从,鲁仲连立即逼他承认“梁之比秦若仆耶?”紧接着单刀直入,“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

使对方突然感到问题的严重性。

然后鲁仲连接着论证,历史上殷纣王曾醢鬼侯,脯鄂侯,拘文王,说明暴君对臣下极其残忍。

再举过去鲁国和邹国都坚决不承认齐王自称天子,齐王终不能使之屈服。

今天三晋之大臣,难道还不如邹鲁之仆妾吗?最后指出,如真的帝秦,不但梁王不得安然,你辛垣衍也将失去现有的地位。

在大量的道理面前,辛垣衍只好认输。

《战国策》语言艺术简析

《战国策》语言艺术简析

《战国策》语言艺术简析《战国策》语言艺术简析《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年间人所编纂一部历史著作。

该书是一部以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为主的优秀历史散文集[①]。

本书最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取名《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记录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以及有关的谋议和说辞。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火不断。

各国君臣在战场上生死搏斗,为博取土地而人民的战争此起彼伏。

而谋臣策士们在朝堂内外更是精心的打造自己的言辞,以获取君主的信任,进一步实现自己的目的。

因而,《战国策》记录着春秋战国最为精彩的外交辞令、谋略辩驳,《战国策》中的语言艺术特色也代表了当时比较高的水平。

宋代李文叔评价《战国策》:“文辞乎上薄六经,而下绝来世。

”[②]禇斌杰编《中国文学史纲要》说:“《战国策》文笔清新流丽,富于文采”。

[③]袁行霈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中称其语言艺术空前成功,从容不迫。

[④]一.巧言雄辩,张驰自如,气势逼人《战国策》记录的是策士们的游说之辞。

而战国策士们功利主义倾向严重。

他们的游说有极强的目的性,针对君主和群臣的发问和责难,必须有足够的底气和说服力。

首先,跟现代辩论一样,《战国策》里的论辩很讲究“理直气壮”。

论辩首要的是应该逻辑清晰,思路明确,合情合理,使用精确的词汇,抓住事情的理,掌握对方的论点要害。

这样,只要抓住这个要害,往往是三言胜万军,具有不可辩驳的气势和能量。

“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

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

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

今乃欲西面而事秦,诸侯莫不南面而朝于章台之下矣。

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故为王至计,莫如从亲以孤秦。

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

《战国策》语言艺术简析

《战国策》语言艺术简析

《战国策》语言艺术简析《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年间人所编纂一部历史著作。

该书是一部以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为主的优秀历史散文集[①]。

本书最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取名《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记录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以及有关的谋议和说辞。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火不断。

各国君臣在战场上生死搏斗,为博取土地而人民的战争此起彼伏。

而谋臣策士们在朝堂内外更是精心的打造自己的言辞,以获取君主的信任,进一步实现自己的目的。

因而,《战国策》记录着春秋战国最为精彩的外交辞令、谋略辩驳,《战国策》中的语言艺术特色也代表了当时比较高的水平。

宋代李文叔评价《战国策》:“文辞乎上薄六经,而下绝来世。

”[②]禇斌杰编《中国文学史纲要》说:“《战国策》文笔清新流丽,富于文采”。

[③]袁行霈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中称其语言艺术空前成功,从容不迫。

[④]一.巧言雄辩,张驰自如,气势逼人《战国策》记录的是策士们的游说之辞。

而战国策士们功利主义倾向严重。

他们的游说有极强的目的性,针对君主和群臣的发问和责难,必须有足够的底气和说服力。

首先,跟现代辩论一样,《战国策》里的论辩很讲究“理直气壮”。

论辩首要的是应该逻辑清晰,思路明确,合情合理,使用精确的词汇,抓住事情的理,掌握对方的论点要害。

这样,只要抓住这个要害,往往是三言胜万军,具有不可辩驳的气势和能量。

“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

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

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

今乃欲西面而事秦,诸侯莫不南面而朝于章台之下矣。

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故为王至计,莫如从亲以孤秦。

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

《战国策》体现的传记文学艺术风格

《战国策》体现的传记文学艺术风格

《战国策》体现的传记文学艺术风格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当时各诸侯、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资料。

它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而且是一部非常好的传记文学,是历史与文学结合的产物。

本文仅从传记文学角度谈谈它体现的传记文学艺术风格。

一是叙事生动形象,有不少完整而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所写的人物生平经历具有相当的完整性,明显有别于只写人物一事数事突出性格某一方面的报告文学人物特写等;二是文笔多彩,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写出较鲜明的人物形象较生动的情节和语言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明显有别于普通的人物传。

三是说理论辩,言辞犀利、精辟,明显有别于普通政论文。

四是善用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段和寓言故事,增强人物传记的表达效果,对后世传记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一、叙事生动形象,有不少完整而富于戏剧性的故事。

《战国策》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叙事生动形象,有不少完整而富于戏剧性的故事,人物生平经历具有相当的完整性,文章更富于生机和趣味。

如《战国策》卷3(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章,是一则写纵横家发奋图强、锐意进取的好故事。

这一章里说苏秦起初以连横术游说秦王未果,穷困潦倒,受辱于妻嫂,后来努力揣摩纵横之术,以合纵术游说赵国成功,功成名就,不可一世。

又如《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从家庭说到朝政,从“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写到“虽欲言,无可进者”,阐明了纳谏除弊的道理,遣词用语生动而又耐人寻味。

又如《燕策・荆轲刺秦王》中“易水送别”一段,描写了“白衣素冠”的人物形象,并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声,渲染悲壮气氛,读来令人极受感动。

还有《齐策・冯谖客孟尝君》、《赵策・鲁仲连义不帝秦》、《魏策・唐且不辱使命》等名篇,叙事生动具体,将诸般情节细细写来,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相互穿插,便构成了惊心动魄的故事。

名著阅读09《战国策》第八(教师版)

名著阅读09《战国策》第八(教师版)

《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09《战国策》第八【内容梗概】战国时期诸国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担负外交的策士和游说之士开始受到重用。

当时各国所重的是威势,策士所说原不外战争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是不可少的。

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

《战国策》简称《国策》。

它记载了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战国策》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史实,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战国策》的缘起于战国时代,朱自清先生用通俗诙谐的语言讲述了春秋末年列国纷争的盛况。

最后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魏、韩等“战国七雄”相互之间战乱不断硝烟弥漫的局面。

为了避免战争,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手段便显得十分重要,游说之士便应运而生,也叫策士。

根据对最强大的秦国的态度不同,策士们形成了“合纵”、“连横”两个派别,代表人物便是大名鼎鼎的苏秦、张仪,都以能言善辩巧舌如簧而著称。

用编者刘向的话来讲,《战国策》就是记录了战国时代“高才秀士”们“奇策异智”的一部重要古史。

【文学地位】一、写作特色1.人物刻画生动例如苏秦的故事,生动的刻面了一个长于论辩,追逐名利的策士,逼真描绘一群势力庸俗的小人。

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像乞丐样回到家中,而“妻不下织,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后来,他发奋图强,六国封相,路过家门时,“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妻侧目而视…嫂蛇行匍匐。

”前后两个场面的鲜明对照,充分揭露一切以功名利禄为依归的炎凉世态,暴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虎伪性。

而苏秦的“读书欲睡”也是为了高官厚禄,客观上揭露处干统治阶级中下层的策十的丑态。

2. 善于讽喻善于通过讽喻的小故事说明一种道理,生动幽默,耐人寻味。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以邹忌借其妻、妾、朋友出于不同目的,赞美其“美于徐公”,说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劝诫齐王不应偏信宫妇近臣的话,而应广开言路,鼓励人民进谏。

浅谈《战国策》谋士的语言艺术

浅谈《战国策》谋士的语言艺术

浅谈《战国策》谋士的语言艺术作者:杜鹃来源:《当代人(下半月)》2018年第11期摘要:《战国策》是一部具有极高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历史文献,是战国时代的国别史料汇编,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文献。

《战国策》语言精炼生动,比喻精妙,寓意深刻,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特别是《战国策》中谋臣策士的语言更具艺术魅力。

关键词:《战国策》;谋士;语言艺术《战国策》以谋臣策士的阴谋权术为中心,记载了春秋以后到楚汉以前240多年间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事件。

《战国策》以记言为主,善于铺陈排比和渲染夸张,语言精炼生动,文笔奔放,巧用寓言、比喻,寓意深刻精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在语言艺术上达到极高的成就。

唐人刘知几在《史通·叙事》中说:“夫国史之美者,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然则文约而事丰,此述作之尤美者也”。

《战国策》语言简明畅达,堪称“述作之尤美者”。

一、委婉含蓄,曲折达意战国时代,周室衰微,群雄并峙,诸侯混战,各国使者往来频繁,外交活动风起云涌。

各国君主推崇以谋略制服敌国,各类谋臣策士纷纷云集各国朝廷,为其所效劳的国家或君主出谋划策。

《战国策》的谋臣策士长于辞令,巧言善辩,特别是在各种紧要危急关头,使用大量含蓄婉曲的委婉语,往往能使一触即发的战争平息,使国家转危为安。

王力先生曾经说“在封建社会里,说话有所顾忌,怕得罪权贵、统治者,以致惹祸,所以说话时,往往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

”①季绍德先生也说:“在一定语言环境里,遇到直说会强烈刺激对方情感或预计直接表达会影响语言效果的时候,便不言本意,采用一种委婉曲折的话来表达。

”②《战国策》中的委婉语温和客气,态度恳切。

在《战国策·魏策四》中,“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 秦王在消灭了韩国、魏国之后,派人以五百里土地来换取安陵国,安陵君不想答应他的无理要求,但又畏于秦国的强大,不敢直言拒绝,只好委婉地推脱。

读书心得——《战国策》语言艺术特色分析

读书心得——《战国策》语言艺术特色分析

读书心得——《战国策》语言艺术特色分析《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亦名《国策》,全书共分十二国策,主要包括战国至秦汉时期纵横家们的谋略主张和辩论游说之辞,也因此而得名;这部经典史书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国别体先例。

由于战国时期的士大夫阶层地位上升的社会背景和七雄并起、诸侯纷争不断的历史背景,《战国策》虽繁多冗杂,但反映了思想艺术较为活跃的社会历史特征。

除了极高的史料价值,《战国策》还具有丰富的语言特色,其语言艺术在先秦文学史上空前成功,它的出现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一个新高峰。

一、投其所好纵横家们同为给君主筹谋划策的谋士,却不一定有着相同的人生目标,有一部分人是为了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也有一部分是真正为国为民而尽心出谋划策。

不过,他们的一致目的就是希望自己的政治主张能够被君主所重视采纳。

在那个时代,社会、经济、军事多方面动乱不安,各诸侯国间的关系剑拔弩张,多昏君庸主。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纵横家们提出的建议,往往需要投君所好,既能提高君主对提议的重视程度,又可以获得君主的认同,使其乐意接受自己的提议。

在《东周策·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中,周君惶恐秦夺取九鼎,并告知颜率这件事,于是颜率赴齐借兵求救,他从两方面说服齐王借兵援周:一是“存危国,美名也”,即是从获得美名的角度向齐王说明同意借兵的益处;二是“得九鼎,厚实也”,即是从得到财物的角度向齐王透漏若借兵救周则遗之九鼎以回报。

综合两点利益,齐军出兵救援东周,于是秦兵撤退。

无论是美名抑或是财富都是君主十分看重的,也正因如此,才成功打动齐王得以救周。

在《赵策四·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刚开始执政,秦国便加紧对赵国进攻,赵遂求援于齐,齐要求把赵太后最小的儿子长安君作为质子,尽管大臣们都极力劝谏,可赵太后仍是以“老妇必唾其面”回应。

触龙拜见太后,他没有开门见山,而是从身体健康情况入手,从散步到饮食,再借为自己的小儿子谋求官职,从父母对子女的爱入手,使赵太后逐渐放下防备,步步递进,引导太后明白其中情理。

浅谈《战国策》中谋臣策士的语言技巧

浅谈《战国策》中谋臣策士的语言技巧

浅谈《战国策》中谋臣策士的语言技巧浅谈《战国策》中谋臣策士的语言技巧杨阳中文摘要:《战国策》是一部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历史文献,其中的语言简洁精炼。

各种表达技巧的灵活运用,使这部文献寓意深刻,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战国策》中谋臣策士的语言技巧。

关键词:《战国策》谋臣策士语言技巧《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策士以及各类人士纵论国事与时势的言论辑录,反映出战国时期特有的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文献。

《战国策》其名是西汉时期的刘向在校书、整理之后确定的。

全书以谋臣策士的权术为中心,记载了从春秋以后到楚汉以前240多年间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事件。

《战国策》善于通过人物言行刻画人物性格,对后世的传纪和传奇小说产生量巨大的影响,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在语言方面,《战国策》以记言为主,善于运用修辞,生动形象;妙用寓言、排比,寓意深刻,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在语言技巧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成就。

张一鲲评论说“肌丰而力沉,骨劲而气猛”,朱鹤龄谓其文“雄深峭健”,吴曾祺更说“其文章之美,在乙部中,自《左》、《史》外,鲜有能及之者”①。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战国策》中谋臣策士的语言技巧。

一、委婉含蓄,曲折达意至战国时代,东周王室已威风扫地,群雄并峙,诸侯混战,各国使节频繁来往,外交风起云涌②。

各类谋士云集各国的朝廷,为其主出谋划策。

《战国策》的谋臣策士长于辞令,巧言善辩,特别在危机关头,委婉之语避免了许多战事。

作为一个谋士,不会说话,很容易得罪权贵、统治者,为自己招来祸事。

有时候直言不讳会刺激到对方到对方感情,使事情弄巧成拙。

因此,委婉表达便成为一种更为有效的方式。

在《战国策·齐策一》中,“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想劝齐威王,让他广开进谏之门。

浅谈_战国策_的论理技巧与语言艺术

浅谈_战国策_的论理技巧与语言艺术

浅谈《战国策》的论理技巧与语言艺术①党天正(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陕西宝鸡721007) 摘 要:《战国策》为文铺排渲染,辩丽恣肆,陈说事理纵横捭阖,体情状物酣畅淋漓,堪称先秦史家之文中的出类拔萃之作。

在论理技巧方面,《战国策》的文章大都善于分析形势,指陈利害,好设机巧,引人入彀,诱敌就范,进退有据,擒纵自如,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就语言而论,《战国策》之文大都放言无惮,绝少掩饰,文辞铺张扬厉,气势恢宏,且又精炼传神,形象生动,富于华彩,其语言艺术的精熟富丽,也大大超过了先秦其它几部历史散文。

关键词:战国策;谋臣策士;论理技巧;语言艺术中图分类号:I20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65(2003)03-0039-04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REASONING SKI LLS AN DTHE LANGUAGE ART OF “WAR TIME STRATEGIES ”DANG T ian 2zheng(Baoji College o f Sciences and Arts ,Baoji 721007,China )Abstract :“War T ime Strategies ”is an exceptionally remarkable w ork of literature in the Pre 2Qin Dynasty for its plain and open arguementation ,varied and logical reas oning ,and colorful and abundant description.In the respect of rea 2s oning skills ,m ost of its articles are forceful and instructive with the situation fully analyzed and the harm fulness and ben 2efits adequately clarified.The strategies are extraodinarily effective because they can tem pt and trap the enemies with clev 2erly designed plots.It exceeds the other w orks of prose in the respect of language especially in that its description is vivid ,concise and im pressive ,and w ording fearless ,undisguised and brilliant.K ey w ords :War T ime Strategies ;counsellor ;language art ;reas oning skill 《战国策》是一部以记言为主、按国别编纂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名著。

《战国策》谋臣策士的语言艺术

《战国策》谋臣策士的语言艺术

军 事 、 交 方 面 的 事 件 。 《 国策 》 于通 外 战 善
过 人 物 的 言行 刻 画人 物 性 格 , 对后 代 传 纪 文 学 和 传 奇 小说 影 响深 远 , 有 很 高 的 文 具
君 日 : 寡 人 欲 以 五百 里 之 地 易 安 陵 , ‘

委婉含蓄 。 曲折 达 意
战 国时 代 , 室 衰 微 , 雄 并 峙 , 侯 周 群 诸
学 价 值 。 在语 言方 面 , 战 国策 》 《 以记 言 为 主 , 于铺 陈 排 比和 渲 染 夸 张 , 言精 练 善 语
生动 , 笔奔放 , 用寓言 、 文 巧 比喻 , 意 深 寓 刻 精 辟 ,具 有 强 大 的感 染 力 和说 服 力 , 在 语 言 艺术 上达 到 极 高 的成 就 。 人 刘 知 几 唐 在 《 通 ・ 事》 说 :夫国史之 美者 , 史 叙 中 “ 以 叙 事 为 工 ,而 叙 事 之 工 者 , 以 简 要 为 主
惠 、 以大 易 小 ” ,然 后 借 助 先 祖 先 宗 的 遗
产 .受 地 于 先 王 ” “ ,婉 转 含 蓄 地 拒 绝 , 愿 “ 终 守 之 , 敢 易 ” 安 陵君 运 用 委婉 语 保 全 弗 。
了 自己 国 家 的领 土 。
然 则 文 约 而 事 丰 .此 述 作 之 尤 美 者
… …
策 二 》 战无 不 胜 、 蛇添 足 ;齐 策 三 》 比 : 画 《 :
肩 而 立 、 自量 力 、 衣 之 交 、 踵 而 至 、 不 布 随
犬 兔 之 争 ; 齐 策 四》 《 :直 言 不 讳 、狡 兔 三
窟 、 步 当车 、 真 反 璞 、 枕 而 卧 、 老 安 归 高 扶 携 幼 ;齐 策 五 》寝 不 安 席 、 冲 尊俎 《 : 折 出 自《 国策 ・ 策 》 的成语 : 战 楚 中 《 策 一 》 心旌 摇 曳 、 坚执 锐 、 假 楚 : 被 狐

战国策语言艺术特点

战国策语言艺术特点

战国策语言艺术特点
1. 战国策的诞生
战国策诞生于战国时期,是战国时期那些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策略家及文人所处理国家大事所使用的政治文体。

战国策最早是由楚国项羽士兹录下。

士兹录对项羽不但记录了他攻占九鼎、击败齐国乃至出走楚国的详细步骤,还将与楚越等诸侯的外交手腕记录于他的著作中。

2. 战国策的特点
战国策的精髓在于前后结构分明,把文章结构化,有一定的层次感。

以叙述性文字为主,叙述的方式异于古代的史论文,没有明显的言而无信的虚构,而是言必信,行必果的真实描写,人物评价市同样清楚了。

这种着重事件分析,发挥文辞丰富手段,以实务为准则,詮释军事思想,是战国策一大特色。

3. 战国策的语言艺术
战国策一方面按国家智慧—民间知识发展趋势总结、收集、记录了当时一些纶密聪慧的思想,另一方面则赋予战国策诸多特殊的文学艺术美化。

其中便包括灵动的排比、以及将韵脚的音律与语调运用到夸张形象的借物语中,从而新增加表现力,达到说服读者的效果。

此外,还有喻、设、拟、夸等比喻性的语言,尤其的以引经和结句而尽量连贯音律,表示了至高的文学艺术美感。

4. 战国策的历史价值
战国策不仅仅是政治家、军事家用来处理国家大事的手段,也具有很高的历史和研究价值。

从战国策书可以了解到当时武将、军师是如何判断形势及实施攻略的,可以见识他们的智慧构思以及政治和军事规律性的深刻认识。

不仅对对古代战国社会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样还为当代战略政策的研究所提供非常重要的材料与思路。

浅谈《战国策》的修辞艺术

浅谈《战国策》的修辞艺术

浅谈《战国策》的修辞艺术徐丽烟台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院2001A110232指导教师:张绍麒内容摘要《战国策》作为先秦纵横家散文的典型代表,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特别是在修辞艺术方面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

其作者们能够结合当时客观的社会情势以及策士们独特的身份地位,不同的言语对象等语言环境,始终围绕着“劝谏、游说”这一中心目的,充分发挥短句、整句的独特优势,综合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问、对比等修辞格式,恰当安排人物语言。

关键词《战国策》;修辞艺术;语境;句式选择;辞格Treatise on the Rhetoric of Zhan Guo CeXU LiAbstract Zhan Guo Ce 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on of tactician prose before the Qin dynasty has very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s ,especially which made a great achievement in rhetoric .Its authors could think over the objective society reality that time ,tacticians’ unique status and the different object of speech , and so on . they always arounded the center purpose of “advising” , brought short sentences and orderliness sentences into full play , and synthetically used trope , personification ,exaggerate , parallel , dui’ou, rhetorical question ,contrast and other rhetoric formats to make figures’ words.Key Words Zhan Guo Ce ; Rhetoric; Context ; Sentence Format Select ; Figures of Speec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徐丽(1981.3——)女,汉族,山东临沂人。

读书心得——《战国策》中劝谏的语言艺术

读书心得——《战国策》中劝谏的语言艺术

读书心得——《战国策》中劝谏的语言艺术劝谏是一种古老的参谋方式,指对君主、尊长的言行提出批评或劝告,使其改正错误。

在如今的工作活动中,我们把下级人员对上级领导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称之为进谏。

但要想让领导采纳自己的建议就必须讲究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这就体现出了语言艺术在劝谏中的重要性。

《战国策》是记录春秋战国时期谋士言论的一部著名史书,其中有许多谋士向君主成功劝谏的事例。

他们丰富的劝谏的语言艺术,在当今社会依然行之有效。

鉴于此,学习并研究《战国策》中古人高超的劝谏的语言艺术,对今后语言的使用也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一、《战国策》中劝谏的语言艺术(一)察言观色,循循善诱战国时代,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假若谋士的谏言不恰当,不仅会破坏与君王的关系,而且还会导致国家衰亡。

这就需要谏士们察言观色,避其锋芒,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语言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这样才能获得对方的理解,赢得对方的信任,使对方欣然接受劝谏。

以《触龙说赵太后》为例,面对怒气冲冲、大发雷霆的赵太后,触龙当务之急是要确保她冷静下来,给自己以劝说的机会。

触龙见太后很容易,但如何让太后同意以长安君为质却很难。

倘若话不投机,三言两语便会被拒之门外。

因此,触龙先是关心太后的身体状况,同她谈论养生之道,借此缓和气氛。

当看到太后的怒气平息后,他接着恳请太后同意给自己的幼子舒棋在宫中谋一份差事,提前为儿子的未来做好打算,这个话题不仅拉近了自己和太后的距离,也勾起了太后的爱子之情。

触龙借此时机,用激将法指责太后疼爱燕后胜于长安君,并且赞美太后为燕后所做的事可谓是深谋远虑,爱得深切,从而来反衬她对长安君的爱太过浅薄。

他并不是直接指责太后溺爱幼子,而是反过来说她爱的还不够。

他劝赵太后应该为长安君考虑得长远一些,以免地位尊贵而毫无功劳,俸禄优厚却没有付出。

要让孩子有立身之本,只靠父母、权力以及大量的财富是远远不够的,更要靠得是他自己本身。

最终使赵太后醒悟,立即同意把长安君作为人质送往赵国。

从《战国策》看说服艺术的技巧

从《战国策》看说服艺术的技巧

学市探讨S t I b W x S 从《战国策》看说服艺术的技巧武龙飞(安阳师范学院,河南安阳475000)摘要:在人际交往中,让别人改变想法和要求,接受自己的想法是非常不容易的。

因此,说服艺术在人际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

《战国策》作为记录战国时期谋臣策士高超语言艺术的著作,展现了纵横家们能言善辩的高超语言能力。

书中展示的说服艺术语言生动,富有文采。

《战国策》的出现,标志着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通过分析《战国策》中丰富的说服艺术场景,我们可以感受那些论辩者的风采,学习他们的说服艺术中的方法和技巧。

虽然当代社会与古代的人际关系已经有很大不同,但是《战国策》中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仍然能够给今天的人际传播技巧带来很好的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战国策》;说服艺术;沟通;人际传播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883(2019)18-0072-01生活中我们沟通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语言传播。

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说过,“语言是我们所知道的最庞大最广博的艺术”。

当代社会,一个人对语言艺术的驾驭水平,已成为影响其人际交往和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一个人的口才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其说服能力。

在工作和生活中,无论承担哪种社会角色,都需要与他人合作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许多时候人们需要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具备说服他人的本领。

在人际传播中,我们把自己的想法传递给别人,并且使对方接受我们的意见,以此来影响他人的信念和愿望,这个过程就是说服。

⑴古往今来,说服都在人际交往中有着重要作用。

19世纪美国废奴运动的领袖、著名演说家道格拉斯说:“如果我能说服别人,我就能转动整个宇宙。

”当然,想要成功地说服别人,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还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戸西汉时期,学者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策士的著作和后世历史典籍的记载.将这些故事按国别进行了重新整理和编撰,共分十二策,三十三卷,并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语言艺术探析

《战国策》语言艺术探析

《战国策》语言艺术探析作者:姬霄祥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07期摘要: 《战国策》是表现战国时期纵横策士言行的一部书,本文从先承再转之计、巧设比喻之计、细节盘问之计、先发制人之计、纵设机关之计五个方面对其中的策士语言艺术技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战国策》策士语言艺术论辩技巧《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刘向,策士是书中叙述的重要角色,在当时的政治与外交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战国策》又主要取材于策士著作,故书中对策士的个人尊严和个人作用给予了强有力的肯定。

本文从五个方面就在历史上发挥重要作用的策士的语言艺术技巧进行分析、整理,以探究他们是怎样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翻云覆雨的。

一、先承再转之计王召姚贾而问曰:“吾闻子以寡人财交于诸侯,有诸?”对曰:“有。

”王曰:“有何面目复见寡人?”对曰:“曾参孝其亲,天下愿以为子;子胥忠于君,天下愿以为臣;贞女工巧,天下愿以为妃。

今贾忠王而王不知也。

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桀听谗而诛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

今王听谗,则忠臣无矣。

”①运用先承再转的技巧,在论辩中造成一个缓冲的地带,为说服对方或展开下一轮的论辩攻势创造有利的前提条件,尽量避免使双方在尚未达成共识的问题上发生激烈冲突而导致出现谈判僵局,给进一步的沟通或论战造成不必要的心理障碍。

当然,先承接过来的必须是在某种意义上是站得住脚的论点或论据。

在上述故事中,针对秦王的诘难,矢口否认就不是明智的,聪明的做法当然是老实地承认这个事件已经发生。

姚贾采取了这种明智的做法,承认了秦王的发难,反而使秦王一下子失去了强力打击的靶子,不得不缓和语气,说道:“那你还有何面目来见我?”在这句问话的背后,至少暗示了在秦王的心里还隐含着一个疑问:“这家伙还真的这样做了,那他为什么还有胆量来见我呢?莫非他还有什么别的招数?”心里这样一嘀咕,底气就少了几分。

“我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可是大王您一手造成的啊!”姚贾在成功地完成了承接对方论题这一步之后,紧接着便展开了论辩的攻势。

从《战国策》看策士公关语言艺术

从《战国策》看策士公关语言艺术

从《战国策》看策士公关语言艺术作者:霍祎然来源:《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16期摘要:公共关系学在各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共关系的运用更是当代成功人士所具备的基本能力,这门学科在我国形成较晚,然而早在战国时期,却已被士人所掌握。

《战国策》记录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公关游说之辞。

这些策士在向统治者游说时,非常讲究公关语言艺术,他们的语言表现出多种特点,主要表现在善用“集束论据”。

震撼力强;夸饰铺陈,辞藻华丽;连续发问,气势逼人;针锋相对,语言犀利;巧设寓言,善用比喻等。

因而他们的公关语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很值得当代公关人士学习。

关键词:战国策策士公关语言艺术“公共关系”源于英语“Public Rela—tions”,在中国大陆最早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

它进入中国虽然只有几十年的时间,但在中国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却不容小觑。

公共关系的运用更是当代成功人士所具备的基本能力。

虽然这门学科在我国形成较晚,然而早在战国时期,却已被士人所掌握。

《战国策》记录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游说之辞。

这些策士在向统治者游说时,非常讲究公关语言艺术,他们的语言表现出多种特点,主要表现在善用“集束论据”,震撼力强;夸饰铺陈,辞藻华丽;连续发问,气势逼人;针锋相对,语言犀利;巧设寓言,善用比喻等。

因而他们的公关语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很值得当代公关人士学习。

《战国策》就是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者谋议论辩当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的一部著作。

该作的文学成就突出表现在它出色描绘了那些策士的谈话,即现在公共关系学所说的公关语言。

策士们能够揣摩统治者的心理和掌握统治者的思想感情,能在统治者趾高气扬时,一席话说得他们垂头丧气心灰意冷,也能在统治者一筹莫展时。

三言两语,令他们兴高采烈茅塞顿开。

虽然策士们在政治上大都“朝秦暮楚”,没有什么固定原则,但在当时群雄并起的特殊时代,却是无可非议,“士为知己者用”则是非常可贵的。

《战国策》语言艺术探析

《战国策》语言艺术探析

《战国策》语言艺术探析《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年间人所纂集的一部历史著作。

后经刘向加以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记录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春秋以来,社会动荡,战火连绵,人民渴望解甲息兵.诸侯之强大者,亦想“并天下,凌万乘”。

诸侯各国的斗争,除武力的强弱外,谋臣策士的胜算和纵横势力的消长,也成为诸侯称霸的关键。

《战国策》中策士们各骋才干,巧言雄辩,游说人主,在语言艺术上达到很高的成就。

王觉称它是“文辞之最”(《题战国策》见《战国策》附录) .褚斌杰编《中国文学史纲要》说:“《战国策》文笔清新流丽,富于文采"。

一、辞采绚丽,生动形象《战国策》记录的是策士们的游说之辞。

而战国策士们往往都是功利主义者,他们的游说都有明确的目的性,针对人君之所爱,投其所好。

因而在游说时,就非常注意辞采的动听、传神,用绚丽的词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那些抽象的道德,寓理于形,使之鲜明可感,娓娓动人,使说辞具有诱人的感染力和勿用置疑的说服力。

其主要方法是运用比喻、寓言来增加辞采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第一,巧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如《楚策三·苏秦之楚三曰》: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

谈卒,辞而行。

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

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者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连用四个比喻,形象地描述了难见楚王的处境,抒发自己怨愤之情。

再如《楚策四·庄辛谓楚襄王》:王独不见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间,俯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认为无患,与人无争也。

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加已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

……庄辛的一段话,一个比喻紧连着一个比喻,这些比喻同是寄寓着一个道理,步步紧逼,阐述道理,开人视听.《战国策》中的比喻俯拾皆是,而且比喻大多以动物、植物、人体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习见的其他事物,作为表现观念的具体形象,让人心领神会,倍感亲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
XINWEN AIHAO强,增积成山。 《东周策》 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秦策一》 弗知而言为不智, 知而不言为不忠。 《秦策一》 树德莫如滋,除疾莫如尽。 《秦策三》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秦策五》 矜功不立,虚愿不至。 《齐策四》 骐骥之衰也,驽马先之;孟贲之倦也, 女子胜之。 《齐策五》 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 持久。 《楚策一》 于安思危,危则虑安。 《楚策四》 挈瓶之知,不失守器。 《赵策一》 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也。 《赵策一》 借车者驰之,借衣者被之。 《赵策一》 疑事无功,疑行无名。 《赵策二》 战胜而国危者,物不断也;功大而权 轻者,地不入也。 《赵策二》 利不百者不变俗, 功不什者不易器。 《赵策二》 信不弃功,知不遗时。 《赵策二》 以书为御者,不尽于马之情;以古制 今者,不达于事之变。 《赵策二》 圣人不易民而教, 知者不变俗而动。 《赵策二》 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 要名也。 《燕策三》 仁不轻绝,智不轻怨。 《燕策三》 论不修心,议不累物,仁不轻绝,智不 简功。 《燕策三》 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 《中山策》 三、比喻寓言,生动形象 《战国策》中的比喻、寓言故事俯拾皆 是, 谋臣策士善于运用生动有趣的比喻、 寓言故事进行说理, 而且大多以动物、植 物、人体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事 物为喻体或假托,去谈论严肃的政治问题 和人生哲理,这些鲜明活泼的比喻、寓言 故事能够变抽象为具体、 变深奥为浅显, 让人心领神会,倍感亲切,意趣横生,并借 以引起强烈的共鸣而达成共识。 在 《齐 策 三·孟 尝 君 有 舍 人 而 弗 悦 》 中, 孟尝君想赶走一个对他不敬的舍人, 鲁仲连劝说孟尝君时用了三组比喻:“猿 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 骥不如狐狸;曹沬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 当,使曹沬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耨,与农 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 ”鲁仲连用三 组比喻, 具体生动地说明每个人都有长 处、短处,言外之意是“舍人”也有所长所
一、委婉含蓄,曲折达意 战国时代,周室衰微,群雄并峙,诸侯 混战,各国使者往来频繁,外交活动风起 云涌。 各国君主推崇以谋略制伏敌国,各 类谋臣策士纷纷云集各国朝廷,为其所效 劳的国家或君主出谋划策。 《战国策》的谋 臣策士长于辞令,巧言善辩,特别是在各 种紧要危急关头,使用大量含蓄婉曲的委 婉语, 往往能使一触即发的战争平息,使 国家转危为安。 王力先生曾经说“在封建 社会里,说话有所顾忌,怕得罪权贵、统治 者,以致惹祸,所以说话时,往往委婉曲折 地 把 意 思 表 达 出 来 。 ”①(王 力 《古 代 汉 语 》 第四册,中华书局出版社,1999 年 6 月 版) 季绍德先生也说:“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 遇到直说会强烈刺激对方情感或预计直 接表达会影响语言效果的时候,便不言本 意,采用一种委婉曲折的话来表达。 ”②(季 绍德 《古汉语修辞》, 吉林文史出版社 , 1986 年 版)《战 国 策 》 中 的 委 婉 语 温 和 客 气,态度恳切。 在《战国策·齐策四》中,“齐王 谓 孟 尝 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这句 话表面上的意思是齐王不敢任用先王的
《秦策一》:比比皆是、侧目而视、抵掌 而淡、前倨后恭、悬梁刺股、挟天子以令诸 侯、引锥刺股、羽毛未丰、清宫除道;《秦策 二 》:曾 参 杀 人 、两 虎 相 斗 、坐 山 观 虎 斗 ; 《秦策三》: 远交近攻、 食不甘味;《秦策 四》:积少成多;《秦策五》:末路之难
出 自 《战 国 策·齐 策 》中 的 成 语 : 《齐策一》:吠非其主、毂击肩摩、挥汗 成雨、接袂成帷、门庭若市、以一当十;《齐 策二》:战无不胜、画蛇添足;《齐策三》:比 肩而立、不自量力、布衣之交、随踵而至、 犬兔之争;《齐策四》: 直言不讳、 狡兔三 窟、安步当车、归真反璞、高枕而卧、扶老 携幼;《齐策五》:寝不安席、折冲尊俎 出 自 《战 国 策·楚 策 》中 的 成 语 : 《楚策一》:心旌摇曳、被坚执锐、狐假 虎威;《楚策二》: 贸首之仇;《楚策三》:桂 薪 珠 米 、食 玉 炊 桂 ; 《 楚 策 四 》: 见 兔 顾 犬 、 亡羊补牢、峻阪盐车、与世无争、惊弓之鸟 出 自 《战 国 策·赵 策 》中 的 成 语 : 《赵策一》:漆身吞炭、危如累卵、前事 不 忘 ,后 事 之 师 ; 《 赵 策 二 》: 胡 服 骑 射 、 不 可同日而语;《赵策三》:不遗余力、弹丸之 地 、天 崩 地 坼 、 排 难 解 纷 ; 《 赵 策 四 》: 交 浅 言深 出 自 《战 国 策·魏 策 》中 的 成 语 : 《魏策一》:高枕无忧、积羽沉舟、四分 五 裂 ;《魏 策 四 》: 冠 盖 相 望 、 南 辕 北 辙 、 白 虹贯日 出 自 《战 国 策·韩 策 》中 的 成 语 : 《韩策一》: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韩 策三》:井中求火 出 自 《战 国 策·燕 策 》中 的 成 语 : 《燕策一》:转祸为福、同甘共苦、千金 市 骨 、尺 寸 之 功 ; 《 燕 策 二 》: 长 驱 直 入 、 鹬 蚌相争,渔人得利、坐收渔人之利;《燕策 三》:无可奈何、图穷匕见、一去不返、痛入 骨髓、肝肠寸断 另外,《战国策》中,还有许多谚语、俗 语,简短精悍,富有哲理性、说服力,广为 文人策士所运用,这也成为《战国策》语言 艺术的一大特点,文学价值极高。 如:
在 《齐 策 三·齐 欲 伐 魏 》中 ,齐 宣 王 想 要攻打魏国,齐国赘婿淳于髡机智地为齐 宣王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使齐宣王放弃 了攻打魏国的念头。 “韩子卢者,天下之疾 犬也。 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 韩子卢逐 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 兔极于前, 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 田父见而 获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淳于髡以犬
臣子,而实际上,齐王则是想解除孟尝君 的职务。 由于孟尝君当时在齐国威望高、 势力大,因此,不敢明说,而采用含蓄委婉 的语言来表达。
在《战国策·魏策四》中,“秦王 使 人 谓 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 陵 君 其 许 寡 人?’安 陵 君 曰 :‘大 王 加 惠 , 以大易小,甚善。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 守之,弗敢易。 ’”秦王在消灭了韩国、魏国 之后, 派人以五百里土地来换取安陵国, 安陵君不想答应他的无理要求,但又畏于 秦国的强大,不敢直言拒绝,只好委婉地 推托。 先是感激秦王对他的恩惠,“大王加 惠, 以大易小”, 然后借助先祖先宗的遗 产,“受地于先王”, 婉转含蓄地拒绝,“愿 终守之,弗敢易”。 安陵君运用委婉语保全 了自己国家的领土。
短,所以他劝孟尝君“故物舍其所长,知其 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鲁仲连运用形象 的比喻,曲喻旁譬,以喻进谏,以喻说理, 成功地劝阻了孟尝君。
在 《宋 卫 策·公 输 般 为 楚 设 机 》中 ,墨 子为了说服楚王不要攻打宋国,用了一连 串的比喻来说明事理,最终使楚王放弃让 公输般攻打宋国的想法。 墨子说:“今有人 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 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 糟糠而欲窃之。 ”墨子以“文轩”、“锦绣”、 “粱 肉 ”比 喻 楚 国 的 富 有 ,以 “敝 舆 ”、“短 褐”、“糟糠”比喻宋国的贫乏,使楚王明白
兔追逐拼杀而田父坐收渔利的寓言故事, 来说明齐国、魏国相斗,只会两败俱伤,而 使秦国、楚国得利的道理,寓意深刻,形象 鲜明。 另外,“两虎相斗,一举而兼”、“鹬蚌 相争,渔人得利”等寓言故事与此有异曲 同工之妙,形象突出,说理深刻。
在 《赵 策 一·苏 秦 为 赵 王 使 于 秦 》 中 , 苏秦为赵国采取连横政策而出使秦国,可 回赵国后,连过三天,赵王都不接见他,苏 秦怀疑赵王听信了别人的谗言。 但自己的 猜测又不宜对赵王直说,于是,苏秦假托 寓言“两木的故事”,委婉地表明了自己的 想法。 苏秦为赵王使于秦,反,三日不得 见。 谓赵王曰:“秦乃者过柱山,有两木焉。 一盖呼侣,一盖哭。 问其故,对曰:‘吾已大 矣,年已长矣,吾苦夫匠人,且以绳墨案规 矩刻镂我。 ’一盖曰:‘此非吾所苦也,是故 吾事也。 吾所苦大铁钻然,自入而出夫人 者。 ’今臣使于秦而三日不见,无有谓臣为 铁钻者乎?” 苏秦借寓言中的一棵树抒发 了自己的郁闷,人们想钻进就钻进,想退 出就退出,自己已经成为赵王任意摆布的 工具了。 苏秦假托有趣感人的寓言故事, 既抒发了自己的愤懑之情,又收到了良好 的交际效果。
攻打宋国无利可图。 这种比喻形象、生动, 令人信服。
除了比喻,《战国策》中还有许多优美 动人的寓言故事,据统计有近 50 则 ,很 多 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以成语的形式活跃 在我们当代的语汇中,如人们耳熟能详的 “画 蛇 添 足 ”、“狐 假 虎 威 ”、“惊 弓 之 鸟 ”、 “三人成虎”、“南辕北辙”等。 这些寓言故 事寓理于事,深入浅出,具有诱人的感染 力和说服力。
在 《战 国 策·燕 策 三 》中 ,“久 之 ,荆 卿 未有行意。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 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 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 侍 足 下 ,岂 可 得 哉?’”秦 国 灭 亡 赵 国 后 ,继 续向北进兵,到达燕国南界,太子丹惊慌 失措,急切希望荆轲立即赴秦,去刺杀秦 王。 他内心着急,但又不敢直说,怕触怒荆 轲,只好委婉曲折地表达,“秦兵旦暮渡易 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言 外 之 意是秦兵马上要来了, 你享受 “太牢异 物”、“车骑美女”的时间不多了,赶紧出发 去刺杀秦王吧。 太子丹语言客气婉转,态 度恳切,入情入理,这才引发了荆轲向太 子丹献计献策并进而义无反顾地舍身去 刺杀秦王。
□杜 鹃
《战国策》 是战国时代的国别史料汇 编,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文献。 全书以 谋臣策士的阴谋权术为中心,记载了春秋 以后到楚汉以前 240 多年间各国 的 政 治 、 军事、外交方面的事件。 《战国策》善于通 过人物的言行刻画人物性格,对后代传纪 文学和传奇小说影响深远,具有很高的文 学价值。 在语言方面,《战国策》以记言为 主,善于铺陈排比和渲染夸张,语言精练 生动,文笔奔放,巧用寓言、比喻,寓意深 刻精辟, 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在 语言艺术上达到极高的成就。 唐人刘知几 在 《史 通·叙 事 》中 说 :“夫 国 史 之 美 者 ,以 叙事为工, 而叙事之工者, 以简要为主 ……然则文约而事丰, 此述作之尤美者 也。 ”《战国策》语言简明畅达,堪称“述作 之尤美者”。 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 《战国 策》谋臣策士的语言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