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记忆建构视域下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研究
社会记忆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研究
2、加强传承人的教育培训,提高其文化素养和传承能力。例如,组织定期的 技艺培训班、文化交流活动等,帮助传承人更好地理解和传播白族文化。
3、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传承人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政府应出台相关 政策,对传承人进行扶持和激励,如提供经费支持、授予荣誉称号等。同时, 政府还应加强与传承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 作。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 形式与措施
1、立法保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保护利用提供法律保障。
2、学术研究。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和价 值,为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3、艺术创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和技艺运用于现代艺术创作中,推动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丰富艺术表现形式。
也希望各国政府、社会组织和国际社会各方面能够更加重视和支持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保护工作,共同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同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在乡村 振兴战略中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文化和经济 价值。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次演示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现状、乡村振兴战略与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利用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形式与措施以及案例分析等方 面进行探讨。
解决方案
1、建立健全非遗收集网络:通过加强各级政府和非遗保护机构之间的合作, 建立全面的非遗收集网络,确保非遗资源的全面、系统收集。
2、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记录与保存:采用多媒体技术、数字技术等现代科 技手段,对非参与:加强非遗传承人和社会公众的参与力度, 促进非遗的传播与传承。
社会记忆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 护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馆构建初探
立面 向对象 的数据库 , 再对系统结构 、 功能模块进行设计 , 满足少
数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 产种类 的多样性特点 ,利用 网络平台实现少 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 案馆 与各级保护中心及档案馆的数字化
i 叫 A 彬} 酬rN罾 圈圈 园
口摘 要ຫໍສະໝຸດ 安徽 大学管理 学 院 李
漫
航 空工 业档 案馆
李红 梅
关键词
一
本文论述 了在信息 时代 电子文件立卷的必要 性, 分析 了在立卷过程 中电子文件和传统的纸质档案的不同, 并基于这 些 问题对电子文件归档的前端控制和后期的虚拟立卷过程进行 了初步设计。 电子 文件 立 卷 过程 设 计 算机实现的 , 所以电子文件 与电子计算机中的各种设备 , 包括硬件 和软件 , 有着密切 的关 系。可 以说电子计算机是电子文件 产生 、 处
遗产的传承作出贡献。
实际出发 , 充分反映少数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内容和特点 , 确定
共享 ,利用 门户网站将可 以开放的少数 民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 案 播 , 更多 的学者和爱好 者研 究和参 与文化传 承工作 。2 0 年 吸弓【 05
江西省艺术档案馆建成并开通 了 “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保护 网”这 ,
对传统 的档案立卷理论也造成 了很大的冲击。因此 , 电子文件 的管
印发 都是在计算 机上进行 的 , 它便 于修改 和复制的特性 , 使得最
能体现档案性质 的原始记录性在电子文件时代不复存 在。电子文
理 ,尤其电子文件的立卷方式都给传统的纸质档案的管理方式带
来了一次革命性 的挑战。 二、 电子文件与传统纸质档案立卷的不 同点 1电子文件 的设备依赖性 。传统 的立卷归档对象是 以实体的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各民族的文化记忆、历史脉络和智慧结晶。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化的加速,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了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非遗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有效进行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二、非遗的定义与价值非遗指被各群体、团体和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性和历史性,更在于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如促进社区和谐、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等。
三、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挑战当前,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已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使得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许多非遗项目因缺乏传承人而濒临消亡。
其次,全球化的影响使得文化同质化现象严重,部分非遗项目的独特性受到挑战。
此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不足也制约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途径和方法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非遗,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
首先,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法律和政策支持。
其次,应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推动非遗的现代化发展。
此外,还应加强非遗教育,培养更多的传承人,让非遗在年轻一代中得以延续。
同时,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如建立非遗数据库、开展非遗数字化展示等。
这不仅可以保存非遗的原貌,还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非遗。
此外,可以通过开展非遗旅游、举办非遗节庆活动等方式,让非遗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提高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案例分析以中国某地的剪纸艺术为例,当地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开展剪纸艺术教育等方式,有效保护和传承了这一非遗项目。
同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建立剪纸艺术数字化展示平台、开展剪纸艺术旅游等,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剪纸艺术。
云南历史和文化古迹保护状况调查
谢谢观赏 Thanks For Listening
然而,实际上不止朱家花园,建水很多精美的古建筑遗迹都在文革期间遭到了严重破 坏,现在能看到的仅仅只是一部分,最精华的部分遗迹已经被拆除破坏。朱家花园中 有近四分之一的建筑是后来重建或者翻新过的,商业气息和现代气息比较浓重。
建水目前保护的最完好的文物古迹, 应当算是文庙了。 此建筑始建于元朝至元二十二年,至 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经历代50多 次扩建增修,占地面积已达到7.6万平 方米,其现存规模、建筑水平和保存 完好程度,都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和 北京孔庙。 建水文庙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 自治州西北部的建水县城内,是一座 全国屈指可数的大型文庙,始建于公 元二十二年(1285年),是云南省继 中庆(昆明)、大理之后,最早创建 的第三座庙宇。后经明、清两代扩建, 占地达114亩,总体布局采用中轴对 称宫殿式,仿照曲阜孔庙的格局建造, 有1殿、2庑、2堂、2阁、5祠、8坊, 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步入大门 为肃穆的"太和元气"坊,迎面为20余 亩的"学海"(泮池),塘内碧波荡漾,四 周柳丝轻拂,池中建有思乐亭,左、 右有"礼门"和"义路"。步人棂星门.有 大成门、东西庑、大成殿、祟圣词、 明伦堂、尊经阁等建筑。
四.
保持历史街区和古城的格局特征
云南历史和文化古迹保护状况调查
王季强
栾怡浩
目录
绪 论
法历 及史 结和 果文 分化
坏历 的史 原和 因文
化
方保 法护
历 史 和
参 考 文 献
析古
古
文
迹
迹
化
调
遭
古
查
到
迹
方
破
的
名词解释
历史和文化古迹: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 艺术价值、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 化遗物和遗迹
丽江大研镇
摘要和引言
摘要
建水文庙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 自治州西北部的建水县城内,是一座 全国屈指可数的大型文庙,始建于公 元二十二年(1285年),是云南省继 中庆(昆明)、大理之后,最早创建 的第三座庙宇。后经明、清两代扩建, 占地达114亩,总体布局采用中轴对 称宫殿式,仿照曲阜孔庙的格局建造, 有1殿、2庑、2堂、2阁、5祠、8坊, 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步入大门 为肃穆的"太和元气"坊,迎面为20余 亩的"学海"(泮池),塘内碧波荡漾,四 周柳丝轻拂,池中建有思乐亭,左、 右有"礼门"和"义路"。步人棂星门.有 大成门、东西庑、大成殿、祟圣词、 明伦堂、尊经阁等建筑。
四、保护原则
一. 原封不动的保存,保持历史文化的原真性
二.
慎重重建,保持文物建筑的历史性
三.
利用以不损坏遗产为前提
四.
保持历史街区和古城的格局特征
五. 做好历史文化古城和历史文化地段保护规划
五 、 参考文献
1、《文物古迹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本书在理论上对文物的 保护与旅游开发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和探讨
但是由于保护不当,朝阳楼现已经有轻微的损毁,近几年历经两次保护翻 新,也让朝阳楼多了许多现代气息。
论社会记忆视角下档案馆民族档案文献遗产资源建设问题
的 重 要组 成 部 分 , 是档 案馆 传 承 人 类 社 会 记 忆 不 可 或缺
的重 要 构成 部 分 。 ( 二) 国家 档 案财 富 的重 要 构成 部 分
wa r d c o un t er mea s u r e s o f t he n a t i on a I c ompr e h en —
记 忆的文化机构 , 其资源建设应该 包括 民族档案文献遗 是 国家 综 合档 案 馆 资源 建 设 的 重 要 内容 , 其 主 要 有 四大
产 的 内容 。基 于此 , 本 文提 出 民族 档 案 文 献遗 产 资源 建 法 理依 据 : 设 的法理 依 据 , 并针 对其 建设 现 状 , 从 法规 化 、 标 准化 、 集 ( 一) 传承 人 类社 会 完 整记 忆 的需 要
不 同形 式 的历 史 记录 。 ” ” 民族 档 案 文 献遗 产 属 于 历 史档
Ke y wor ds :Ar c h i v e s;Na t i on a l ar c h i v a l d o cu men t
h er i t a ge; Con s t r u c t i on o f a r c h i v a l r e s ou r c e s
()、
论 社 会 记 忆 视 角 下档 案馆 民族 档 案 文 献 遗产 资 源 建 设 问题 木
■华林 朱少 禹 许 宏晔
摘要 : 档 案馆 尤其 是 国 家综 合 档 案馆 作 为传 承 社 会 记 录 , 是 国家档 案 财 富 的重 要构 成 部 分 , 也是 档 案馆 尤其
世 界 记 忆 是 全 世 界 各 民 族 的共 同记 忆 , 它对 保 护 各
中化和数字化等方面 , 提 出国家综合档案馆 民族档案文
努力守护民族记忆 积极传承民族文化——云南多元民族档案工作的行与思
学科 等 问题 。 目前 , 云南档 案 工作 者 依据 档 案学 的
理论 、 则 , 原 结合 少 数 民族 档案 及其 工 作 的杼 l 首 生,
将越来越少 , 民族文化传承将 面临失传 。18 年丽 93 江地 区还有 6 东 巴 ,而今 ,这 些 老 东 巴都 已去 0位
世 , 带 走 了丰 富 的纳 西 族 历 史 文 化 , 大 量 非 物 也 使
抢 救和保 护 , 民族 档 案 立法 保 护方 面走 在 了全 国 在 前列 ; 定 了《 制 云南 民族文 化 大省 建设 纲要 》《 于 、关
加强 公益 性 文化 事业 建设 的若 干 意见 》 一 系列 政 等 策 , 施 了建设 民族 文 化 强 省 战 略 , 全 国率 先 开 实 在
质 文化 遗 产和 非 物质 文 化 遗 产 的 抢 救 保 护 , 出 档 案 的 原 始 性 、 实性 , 极 建 立 涵盖 云 南 2 突 真 积 5个 少数 民族 的 少 数 民
族档案 资源体 系。同时 , 拟通过加快制 定长效机制 、 加强人 才培 养、 建立少数民族档案资 源数据库 、 大档 案资源开 加
ef ci e f t me h n s e v c a im; e h n i g h f se i g f a e t ; e t b i i g h a c i a d t b s o mi o i e n a cn t e o trn o t l n s sa l h n t e r h v l a a a e f s n r is t
涉 及 面广泛 , 管理 机构 众 多且 分 散 , 加之 , 少档 案 不
一
直都 没有 纳 入档 案 部 门 的接 收征 集范 围 , 致使 少
文化遗产与记忆理论对文化遗产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2、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价值研究。文化遗产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是展现 人类历史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依据。同时,文化遗产还具有美学、科学、历史、 精神等多个层面的价值。
3、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学者们提出了各种 保护和传承的方案,包括立法保护、技术修复、数字化保护等。
二、文化遗产与记忆理论
3、保护现状:评估该城市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包括法律法规的制定、 保护措施的实施以及公众的参与程度等。
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文化遗产与记忆理论的,以及在 实践中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指导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五、结论:方法论的思考与建议
在总结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将文化遗产与记忆理论相 结合,可以为文化遗产研究提供更为丰富和深刻的视角。具体而言,我们可以 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思考和建议:
二、文化遗产的分类
对于文化遗产的分类,不同的学者和机构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以下是几种常见 的分类方式:
1、根据时间分类:可以将文化遗产分为古代文化遗产和现代文化遗产。古代 文化遗产如古遗址、古建筑、古代艺术品等,现代文化遗产如现代建筑、工艺 品、影视作品等。
2、根据空间分类:可以将文化遗产分为国内文化遗产和国际文化遗产。国内 文化遗产是指在某一国家或地区内的文化遗产,如中国的长城、法国的卢浮宫 等。国际文化遗产则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 如中国的秦始皇陵、法国的凡尔赛宫等。
3、根据文化内涵分类:可以将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实体形态的文化遗产,如古建筑、古艺术品、历史遗址 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无形的文化遗产,如民间艺术、传统节庆、口头传说 等。
除此之外,还有根据遗产的拥有者和使用者的不同而进行的分类等等。这些分 类方法各有特点,具体应用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分类方式。
社会记忆构建视域下的彝族特色档案数字化建设——以云南楚雄州彝
社会记忆构建视域下的彝族特色档案数字化建设———以云南楚雄州彝族特色档案为例姻李燕段华梅于雯青摘要:论文以构建社会记忆为目的,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特色档案为例,首先探讨了彝族特色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其次针对彝族特色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根据分析提出为了构建社会记忆,并对民族特色档案进行数字化建设,需档案部门带领宣传与征集,带动彝族特色档案资源的整合和规范性建设,并运用新型模式实现档案资源充分利用,从而构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数字记忆”。
关键词:社会记忆彝族特色档案数字化建设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并开展实施了“世纪记忆工程”,呼吁人们保护文献遗产,重点关注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手稿、图书馆和档案馆保存的各种介质文件。
“记忆”成为档案界伴随着“信息”和“知识”之后的又一重要概念[1]。
1988年,云南省人民政府秘书长统曾在中国档案学会少数民族档案史料评述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说:“少数民族的档案史料,不仅是各少数民族社会实践的真实记录,是少数民族劳动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档案史料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民族资源、文化资源和知识信息资源,是开发云南、振兴云南、发展云南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条件。
”[2]少数民族档案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记录,充分地反映地区的社会发展和历史变革,对这些档案的保护和数字化建设可以将地区的社会记忆延续并长久利用。
1对楚雄州彝族特色档案进行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1.1有利于彝族特色档案的抢救与保护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近1/3,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为例,全州常住人口274.40万人,彝族人口77.01万人,占总人口的29.1%。
彝族拥有自己的文字、历法,其档案有多种特有的形式,如树木彝文、骨头、皮书、帛书、金石等,特有的档案有彝族占卜图、十月太阳历、查姆等。
据统计,民间散存的纸质彝文档案有3000多册,其中,仅武定县就有1100册,双柏县240册。
档案记忆观视角下的档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功能互动研究
档案记忆观视角下的档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功能互动研究作者:滕春娥来源:《档案管理》2017年第01期摘要:记忆属性成为档案继信息、知识属性后的又一新的范式,档案记忆观也成为当下档案实践工作和理论研究的热议论题,其理论内涵不断被挖掘和深化。
本文旨在梳理此理论的缘起和内涵,并在此理论关照下探析档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联,档案工作在非遗保护中的社会功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档案工作的影响,客观地论及二者的现实发展与状况,从而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档案记忆观;档案;非物质文化遗产;功能Abstract:The memory properties become archives after informati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a new paradigm, and file memory view has become a hot discussion of the archives work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deepen its theory connotation has been mining.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comb the origin and connotation of theory, and under this theory attention files associated with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social functions of archives work in the heritage protection, the protection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of archives work, deals with the realit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situation objectively, so as to put forward rational Suggestions.Keywords:File memory view;File;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Correlation1 档案记忆观理论溯源社会记忆是区别于个体记忆并在此研究基础上产生的。
云南省少数民族不可移动物质文化遗产建档研究
云南省少数民族不可移动物质文化遗产建档研究■杜仕若邱志鹏摘要:云南遗存有丰富的少数民族不可移动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建档工作对抢救这些濒危遗产、传承民族文明记忆至关重要。
论文阐释了云南省少数民族不可移动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分析其在建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不可移动物质文化遗产建档的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不可移动物质文化遗产;建档2010年,云南省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在“十二五”期间,逐步开展对云南15个特有少数民族档案的收集、征集工作,开展民族文献资料、民族语言文字、民族风俗、民族医药、手工技艺等档案的抢救与保护,建立云南省少数民族档案数据库的民族档案资源建设目标叫2016年,云南省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也提出了,要进一步“加强地方民族特色档案征集工作”的少数民族档案工作方针⑵。
云南省长期重视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工作,云南省少数民族档案中,除一般的文献档案、照片档案等可移动档案外,还存在一部分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相较于一般载体的档案,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由于其实存形态特殊性,档案属性容易被忽视。
为此,从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的视角,探讨云南省少数民族不可移动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问题,对建设档案资源,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有重要意义。
1云南省少数民族不可移动物质文化遗产概述1.1云南省少数民族不可移动物质文化遗产云南省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积累了大量的档案材料。
新中国成立前云南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土官、贵族等在其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各种文字、图画和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统称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⑶。
目前档案界正在扩展除这些历史档案之外的研究对象,即不可移动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文化遗址、墓葬、建筑、石窟寺、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
而所谓少数民族不可移动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指由少数民族社会生活活动而形成,位于少数民族聚集地,反映其社会历史文化的,具有较强原生性的遗址、墓葬、建筑等。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研究态势分析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研究态势分析作者:马玉杰李鑫毕云平祖秉钧来源:《档案天地》2018年第07期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概念的界定及研究价值我国档案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研究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这一进程同步进行的。
从档案学的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已经历时十多年。
从非遗档案概念和价值的研究到与民俗文化、传播学相结合,再到数字化与数据库建设,档案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的关注和研究力度还在不断加大,这也是本文对这一研究态势进行梳理的初衷。
非遗档案是非遗活动的原始记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概念的界定是学界最初关注的话题,王云庆等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的档案材料,它应当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道具、实物等,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保护过程中形成的文字记载、声像资料等。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研究价值方面,周耀林等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作为固化保护方式得到了国家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充分肯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二、研究现状分析本文以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检索入口,以篇名为检索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且“档案”为检索词,来源类别为期刊,进行精确匹配,删除无效和重复发表的文章,筛选后得到265篇期刊文章(截止到2018年5月20日)。
课题组以这些文章作为统计样本进行了定量分析。
(一)时间分布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研究始于2006年,发文量总体显上升趋势,如(图一)所示。
(二)作者和研究机构分布本课题以作者发表论文数量作为参考依据来考查该作者在这一学术方向的成果情况和专注程度,同时考查研究机构的分布情况。
目前这一领域学术成果最丰富的四位作者分别是王云庆(山东大学)、何永斌(攀枝花学院)、张玉祥(塔里木大学)和周耀林(武汉大学),如(图二)所示。
本研究方向涉及的相关研究机构涉及几十个,排在前八位的分别是山东大学、安徽大学、攀枝花学院、云南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长江师范学院和塔里木大学。
文化记忆视域下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研究
文化记忆视域下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研究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的深入推进,非遗题材纪录片作为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形式,备受关注。
在文化记忆的视域下,研究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方式,对于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记忆是一种个体和群体对过去经验的记忆和理解,也是一种持续性的文化传承。
非遗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传统技艺,是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遗题材纪录片通过叙事的方式,将非遗传承的过程和意义展示给观众,使非遗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首先,非遗题材纪录片通过叙事手法,呈现了非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非遗传承人的采访和讲述,观众可以了解到非遗技艺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进一步认识非遗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
例如,纪录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通过对几个非遗项目的介绍,深入了解了非遗技艺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
其次,非遗题材纪录片通过叙事方式,展示了非遗传承的困境和挑战。
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非遗传承面临着多种问题,如传承人少、传承环境恶劣等。
通过纪录片的呈现,观众可以看到非遗传承人面临的压力和困境,进而引起观众的关注和思考。
例如,纪录片《寻找非遗》中,通过对非遗传承人的采访,展现了他们在现代社会中坚守和传承的艰辛。
最后,非遗题材纪录片通过叙事方式,弘扬了非遗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对非遗技艺的展示和非遗传承人的讲述,观众可以感受到非遗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进而增强对非遗的认同和尊重。
例如,纪录片《非遗的力量》中,通过对非遗传承人的采访和表演,展现了非遗技艺的精湛和传承的意义。
总之,文化记忆视域下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研究对于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叙事手法,纪录片呈现了非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展示了非遗传承的困境和挑战,弘扬了非遗的价值和意义。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非遗题材纪录片会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作者:杨璐源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2年第09期摘要:云南省地域辽阔,多个少数民族聚集在此,拥有着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事业在云南省的文化事业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构建文化自信,这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方向指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发展的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政府和公众都予以了一定的重视。
但是,当前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如何实现有效的法律保护更是研究的重点。
文章探究了云南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其特点,并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文化传承和法律保护策略,旨在为传承珍贵的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贡献。
关键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研究;法律保护非物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其具有民族性、传承性、多样性的特点,是中华民族在世世代代生产劳作中形成并传承的珍贵文化,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传统工艺的制作技术等,是独特文化空间内形成的产物,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和人民的情感。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痕迹,其中,云南省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有着25个聚居的少数民族,总人口达1400余万,拥有着多元化的少数民族文化,更拥有105项国家级的非遗项目和400多项省级非遗项目。
一、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基本特点云南省少数民族数量较多,少数民族文化在云南文化体系中占据绝对地位,由于其少数民族种类多,分布广且呈现区域混杂的特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范围非常之广,受到社会各界的官方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省委省政府投入大量精力到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各种民族文化资源如传统节庆活动、民俗礼仪、制作技术都得到了保护,早在2000年云南省就出台了《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为保护本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法律依据。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与差异化传承探究——以云南省昭通市为例
- 96 -2023年 第4期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形成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长期以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常重视,制定了一系列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分散、不间断地延续传承着,差异化传播,形成了民间文化的一朵奇葩。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有必要在系统性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差异化表现,并在差异化传承方面给予必要的关注。
本文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与差异化传承进行分析,试图找到系统性保护与差异化传承的切合点,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与传承。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发展的生动见证。
我国历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世纪80年代,国家组织各级文化单位对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普查,从国家、省、市、县层面整理出版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器乐等十大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持续保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出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法律支撑。
十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绩斐然。
截至2021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五批155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了五批3062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设立了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支持对1805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记录。
截至2022年12月,我国有4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2500余家,培训传承人群超10万人次。
就云南省昭通市而言,至今进入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594项,其中有3个国家级项目、31个省级项目、160个市级项目、400个县级项目。
论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非遗档案发掘利用问题
论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非遗档案发掘利用问题【摘要】云南省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手工艺非遗文化。
在档案发掘和利用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首先分析了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非遗档案的现状,探讨了其发掘方法。
接着对该档案的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存在的挑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未来,应加强对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非遗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提高其保护和传承水平,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结论指出,通过合理利用和传承,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非遗档案将为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非遗档案、发掘、利用、现状分析、挑战、建议、对策、发展展望、结论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手工艺非遗资源。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智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传统手工艺非遗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
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这些非遗技艺,需要对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非遗档案进行发掘和利用。
研究背景部分旨在探讨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非遗档案的现状,揭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进一步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深入分析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非遗档案的情况,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历史渊源、特点和传承现状,为未来的保护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建议。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非遗档案的研究,探讨其发掘利用的问题,为保护和传承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非遗文化做出贡献。
1.2 研究意义云南省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地,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手工艺非遗文化。
这些非遗档案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历史的见证和传承的载体。
对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非遗档案的发掘和利用,不仅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还能够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繁荣。
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非遗档案的发掘和利用,也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繁荣。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保护问题研究--以迪庆藏族自治州为例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保护问题研究--以迪庆藏族自治州
为例
杨绕才
【期刊名称】《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24)2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明代代相承的鲜活见证。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保护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培育文明乡风民俗、巩固精准脱贫成果和助力乡村振兴等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迪庆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文化、艺术等社会价值。
近年来,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着传承主体后继乏人、“非遗”市场化程度低、经费短缺、传承保护长效机制不健全等困境。
因此,必须进一步构建传承及保护的长效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和丰富发展业态,发挥各方合力,实现“全民传承”“全民保护”。
【总页数】8页(P91-98)
【作者】杨绕才
【作者单位】中共迪庆州委党校办公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2
【相关文献】
1.高等院校在"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和传播中的作用r——以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传播为例
2.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
3.职业院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实践探索——以无锡工艺学院对宜兴紫砂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为例
4.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应用和创新研究
——以云南傣族制陶传统为例5.教育人类学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制研究——以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时代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
新时代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新时代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代代相传的宝贵文化遗产,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时代的国家政策引导和社会发展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在新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一些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政府部门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保护其独特性和传承。
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
在新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需要更多的法律法规支撑。
政府部门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支持。
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和教育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离不开人们的认知和理解,需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更好地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来。
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和扶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培养和扶持是非常重要的。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提供相关培训等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新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也将迎来更加广阔的空间。
为了更好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
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注重其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支持力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与现代结合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云南记忆之《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云南珍档解读》
云南记忆之《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云南珍档解读》
龙岗
【期刊名称】《云南档案》
【年(卷),期】2018(0)7
【摘要】5月30日,从韩国光州传来好消息,云南省档案馆申报的“南洋华侨机工支援中国抗战档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24目亚太地区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成功通过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总页数】2页(P22-23)
【作者】龙岗
【作者单位】云南省档案局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民族记忆传承视域下的云南傣文宗教档案文献遗产抢救研究
2.为公众了解云南故事提供寻幽探微的路径——《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云南珍档解读》一书正式出版
3.云南省档案馆珍贵馆藏登录《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4.自蒙古自治区档案文献遗产珍萃——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5.百年珍档见证红色中国的雅安记忆——全力服务建党百年精心推出《百年雅安档案珍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档案与社会记忆关系研究
档案与社会记忆关系研究引言:档案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留物,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而社会记忆则是人们对过去事件和历史的共同记忆和理解。
档案与社会记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互相影响、互相塑造。
研究档案与社会记忆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档案,更有助于塑造和传承社会的共同记忆。
本文将就档案与社会记忆的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
1.档案的本质档案是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在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文字、图表、照片、胶片、录音、录像、微缩胶片等介质上的记录材料以及各种非书面介质上的记录材料,包括电子文件、电子数据和其他形式的非书面档案。
档案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对社会生活的记录和反映,是具有价值的实物。
档案还是信息资源的有机整体,是人们学习和认识历史、进行科学研究、处理事务和利用服务的基础。
2.社会记忆的概念社会记忆是指人们对过去事件和历史的共同记忆和理解,是对历史的再现、再现和表达。
社会记忆是指在社会中被广泛接受和共同认同的过去的文化遗产。
社会记忆是一种集体性的记忆,它包含着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认知、理解和评价,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文化传承和再现。
3.档案与社会记忆的关系档案是社会记忆的物质基础,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档案是社会记忆的载体,通过档案可以了解和认知历史,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
社会记忆则是对档案内容的再现和再现,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档案与社会记忆相互作用,互相影响、互相塑造。
1.国内研究现状国际上,档案与社会记忆关系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和成果。
各国学者通过对档案、社会记忆和历史文化的跨学科研究和比较研究,加深了对档案与社会记忆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他们不仅探讨了档案对社会记忆的影响和作用,也研究了社会记忆对档案的影响和作用,为跨文化交流、档案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未来,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探讨和研究档案与社会记忆的关系,揭示其内在的联系和共性。
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档案和社会记忆的对比分析,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档案与社会记忆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记忆建构视域下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研究■梁思思摘要:本文阐述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的必要性与优势,分析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的可行性对策与建议,以期为保护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建构完整的社会记忆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社会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云南省的“非遗”数量不胜枚举,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云南省共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为109项,位居全国第八位,其中第一批34项,第二批共38项,第三批共21项,第四批16项,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占大多数,四批中包括民间文学(如阿诗玛)、传统音乐(如彝族海菜腔)、民间舞蹈(如傣族孔雀舞艺)、传统戏剧(如玉溪花灯戏)、曲艺(如傣族章哈)、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如彝族摔跤)、传统美术(如纳西族东巴画)、传统手工技艺(如白族扎染技艺)、传统医药(如彝医药-彝医水膏药疗法)和民俗(如傣族泼水节)等十个种类。
一、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的必要性(一)有利于社会记忆的传承云南省“非遗”档案大都是以神话传说或者是民间说唱和民间民谣形式传承以往的社会生活,对这些“非遗”档案的保护无疑是对社会记忆的传承和延续,例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诗玛,阿诗玛不屈不挠地同强权势力作斗争的故事,揭示了光明终将代替黑暗、善美终将代替丑恶、自由终将代替压迫与禁锢的人类理想,对这些以民间故事或者神话传说方式流传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建档保护,是传承社会记忆以及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有利于社会记忆的建构“非遗”档案的保护具有在活态性社会记忆建构过程中的证实和纠正作用,云南省“非遗”档案的保护在社会记忆建构中可以发挥形象展示与传播功能,例如傣族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独龙族卡雀哇节、怒族仙女节、傈僳族刀杆节等“非遗”节日,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档案式的保护,可以将少数民族“非遗”作为云南省的特色产品,并对其进行旅游开发,从而建构云南记忆。
二、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工作的优势分析(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档案的保护已引起高度重视2011年,在第一批国家档案局发布的《国家基本专业档案目录》的文章中特别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是亟待重点保护的文化类专业档案。
档案部门开始意识到,必须承担起文化类专业档案的监督指导职能[1]。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一章第三条规定:“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第七条也明确规定:“通过搜集、记录、分类、编目等方式,为申报项目建立完整的档案”[3]。
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对“非遗”及“非遗”档案的保护日益重视都为“非遗”档案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与名录体系的建立随着2001年第1批入选名单的公布,“名录制度”开始从物质文化遗产转向“非遗”。
我国也开始建立文化遗产的名录制度与名录体系。
根据国办发[2005]8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4],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作名录的申报和审批工作于2005年开始。
随着国家级“非遗”代表作名录的建立,云南省“非遗”代表作名录体系也逐步建立起来,共建立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三、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云南省“非遗”档案保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云南省的档案机构在“非遗”保护工作中被边缘化是最主要的表现。
云南省各个档案部门的传统专业优势尚未成为云南省“非遗”保护的迫切需求。
在云南省目前的“非遗”实际保护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诸如“非遗”档案收集不齐全,整理不规范,保管不科学,开放利用不及时等现象。
“非遗”档案保护的安全风险还没有在实践中对专业的保存体系形成迫切要求,这也造成了档案部门的专业优势不能在具体的“非遗”保护中发挥作用[5]。
(二)全民保护意识弱,民众参与度低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兴趣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文化,尤其是年轻人在外上学、工作,加之受到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影响,人们对传统文化丧失了兴趣,认为传统文化都是落后过时的东西,全民的保护意识不强。
此外,由于“非遗”与民俗紧密相连,这使得民众的认知容易出现偏差,无法正确区分两者之间的关系。
例如经过笔者在云南省的调研显示,民众对云南省传统古村落的保护,有一大部分人认为“这是在保护落后的东西”。
(三)传承人的缺乏“非遗”的传承主体就是传承人。
这些“非遗”在父与子、师与徒之间通过口耳相传、口传心授等方式一代代传承下来。
然而,现代化对人们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的冲击,很少会有年轻人再对传统文化感兴趣。
随着一些云南省优秀民间艺人因年老而去世,使得云南省很多“非遗”传承主体缺失,从而导致一些传统技艺濒临失传。
此外,对于身处云南省贫困落后地区的“非遗”,由于当地经济条件水平的落后,在学习传承“非遗”方面就会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并且云南省是少数民族大省,许多“非遗”的传承还面临着不通少数民族语言,无法正确深刻地理解“非遗”本身所蕴含文化内涵的困境,以及在具体掌握“非遗”技巧方面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造成了传承主体的缺失,导致云南省有不少“非遗”面临着无人传承的状况。
四、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路径的优化(一)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档案馆是长久保管档案的基地,是社会各方面开发利用档案资料的中心。
我国的《档案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保管在机关档案室的档案,要定期向本级综合性档案馆移交[6]。
因此,云南省各级综合性档案馆要定期接收机关档案室已经分类整理好了的,包括“非遗”档案在内的档案。
对于云南省各机关档案室移交到档案馆的已经分类整理好的“非遗”档案,本级档案馆应先将其按“项目”区分全宗,然后按全宗顺序编号上架便可。
如果移交的档案没有经过分类整理,或者整理质量不符合要求,档案馆就要对其进行重新分类、编号、编目等整理程序。
(二)提高社会意识和参与意识“非遗”档案保护本质上需要公民参与的,只有传承人和保护部门参与形成的“非遗”档案是不完整的,“非遗”档案护中不仅在于丰满社会记忆,更在于丰富民族特色。
社会意识是“非遗”得以传承和发展的精神基础,“非遗”及其档案是特定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其内涵与特征带着特定社会意识时期的烙印,如傣族章哈的唱词内容是历史故事或歌唱劳动、生活、爱情等,都能真实地反映傣族先民的生产劳动、居住环境和社会风气。
通过利用云南省“非遗”线上线下的表演、档案的展示展览等方式进行宣传,激活社会的基础感知和精力投入,并且吸引云南省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事业当中。
(三)重视建立传承人档案“非遗”传承人档案,因其类似人事档案,是传承人人事档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事档案的性质,故对其分类可参照人事档案的分类标准设类。
但传承人不能机械地照搬照抄人事档案分类中“十大类”,而是要体现“非遗”传承人档案(下转第56页)的特点灵活设类,对于云南省“非遗”传承人档案而言,可以保留反映传承人基本背景信息的类别。
另外,又可增设传承人“教育培训”、传承人“艺术作品”、传承人“表演场所和道具”、传承人“口述档案”、与传承人“相关文献报道”等类别。
因云南省为少数民族大省,还可根据云南省少数民族归类后,再对传承人档案进行分类。
参考文献:[1]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法律政策背景研究[J].中国档案,2012(12):32-33.[2]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EB/OL].cn/flfg/2011-02/25/content_1857449.htm[3][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2005-8-15].cn/zwgk/2005-08/15/content_21681.htm[5]王巧玲,陈文杰,谢永宪,档案部门在“非遗”保护中被边缘化分析[J ].兰台世界2013(7)[6]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EB/OL]/news/show/839此论文为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云南省少数民族档案抢救保护工作操作指南”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018-B-014。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上接第53页)为政的弊端,需要档案、图书和情报三者进行有效一体化管理。
其次,要加强政策、法规沟通协调。
加强三者的制度体系的协调,结合高校档案、图书、情报管理实际,制定与新时期高校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所需的法律、法规、条例、政策、规章制度,实现一体化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再次,加强人才交流协作。
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需要从事一体化管理人员熟练掌握档案、图书、情报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以及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广大师生提供全面的信息资源服务。
(三)一体化管理载体:网络平台网络化是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的技术支撑和信息资源共享传播的技术保障。
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学科特点,搭建具有一定特色的一体化管理的网络平台,紧紧依托国家档案馆、图书馆、情报中心,以各院系的档案、图书和情报为成员,组建本校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网络平台,实现档案、图书、情报三者之间的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用。
保证档案、图书、情报网络平台下的各独立子系统中拥有信息资源组织、转换和开发功能,建立学位论文、科研成果、校史等数据库,建立起由信息资源采集、信息产品库、用户服务器及用户终端所组成的完善的档案、图书、情报信息资源系统。
参考文献:[1]赵益民.图书情报档案事业一体化整合模式构建[J]图书情报研究,2010(13):25-30.[2]薛金玲.高校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探讨[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12(1):57-60.[3]杨锋.信息社会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实施途径探讨[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4):22-24.[4]黄岩梅.高校图书、情报、档案的一体化管理[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5):214-216.[5]吴睿.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分析[J]机电兵船档案,2012(3):41-43.作者单位:北部湾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