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高一上册全册教材说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
所说的教科书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地理上册。
21世纪是一个充满高科技的新世纪,一方面,社会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人们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地理知识更成为现代人重要的知识组成部分,它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新教材对过去以学科体系为中心构建教材框架的做法进行了改革,选择的内容反映现代观念,反映科学、技术的进步,反映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引导学生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使学生乐于学习。
一、课程价值
作为课程资源的主体部分,本课程更明显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
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其课程的价值就体现在学生的终身发展上。
1、 知识构建功能
本教材主要围绕人类生存环境介绍了地理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宇宙环境
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
如新教材中除了讲述海洋的基本特征外,更多的篇幅是讲述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包括海洋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海洋空间的拓展,海洋对交通运输和通信的影响,以及海洋环境污染问题。这些都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益的知识体系。
2、能力培养功能
本教材注重对地理事物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方法,即综合的、联系的、区域的、战略的及立体的思维方式,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广度和深度都上了一个台阶。如课后活动安排了“调查家乡的大气污染状况”,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走访和调查,丰富了学习手段和增强了合作学习,并已写成我校的校本教材。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潜移默化地在思想上形成一种多因素、多层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这对他们来说也是终身受益的。
3、实践操作功能
教材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各种学习方式的运用,从而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克服了“知识中心”的片面倾向。如,在自学园地中增加了技能篇:如何制作学习卡片、分析地理知识间的联系、如何进行野外考察、地理数据的表示和运用等。
4、心理教育功能
新课程中学生是一个求知者,教材在知识处理中加强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不直接给出结论,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感知、感悟和理解。如教材中共计380幅插图,许多图下设计了思考题,即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气氛,又
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读图能力。
5、情感教育功能
教材加强了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以及全球观念的教育。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升华。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在学习过程中,不只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而是在原有思维逻辑、认识水平上的激活和重构,并渗透着他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同时他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材的影响。教材在知识的陈述、尤其是问题的设计和讨论中,充分考虑到接受者的反应、贯穿着情感熏陶和价值观的培养。
二、教科书的课程价值达成度
1、教材内容选取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
教材从环境的角度去选取教学内容的知识框架,把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放在真正地理教学的核心位置,突出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宇宙”、“大气”、“陆地和海洋”到“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使教材具有鲜明的素质教育方向。(加图示)
各章节教材内容的编写上,注重体现“社会需求、学科特点、学生认知规律”,体现“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维度,增强教材的启发性和趣味性,从而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2、内容组织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
从教材内容的组织来看,高中地理教材一要突出人地关系的主线,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和为“学生的终身的发展”,扣住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重大问题,认识地理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二要贴近生活,从主题研究和个案分析入手,阐明地理原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形式特征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
从教材各个章节的教学内容来看,本课程每一课由三部分组成,一是
“文字系统”(包括文字、图像和图表),文字部分是课文的主体,图表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课文中的图像内容十分丰富、形式多种多样,而且图像下面有小字注明图意或提出问题。课文中的标题用黑体加深,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知识、能力、思想教育三项要求紧密结合,表达形式上是课文、图像和作业相互配合使用,使学生从学习知识到检查学习效果,层层递进,比较完整。第二部分阅读材料补充和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理解度。第三部分是“自学园地”,增加了教材的弹性,又把知识、能力、思想教育贯穿其中,进一步落实。
三、对教科书的加工改造
对教科书的加工:
对知识点的提取、组合及删减:每一单元注重知识与人类的关联,始终把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内容作为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提取和加工,各章节中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组合加工、重复的删减。
对重点、难点、问题设置点的润色及把握:
问题的切入点应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关系密切,经过对问题设置点进行润色增强学生求知欲。首先是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组成和主要特征,理解自然环境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今天的气温为什么突然下降了?班级的花叶子为什么黄了?漂流瓶的故事);其次,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如人类活动改变大气的成分和物质组成;第三,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重大问题(宇宙垃圾、臭氧层空洞、海洋污染、人类活动诱发的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认识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及其实施途径。
对功能要素的剥离、挖掘和有机整合:
教科书的课程价值所体现的知识构建功能、能力培养功能、实践操作功能、心理教育功能、情感教育功能都不是单一存在的,知识可作为能力培养、心理教育、情感教育的载体,同时在实践操作中深化知识、提升能力、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如第二单元的第二课的课后活动题目:在晚秋或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为什么人造烟雾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通过课堂活动同学间相互交流、分析归纳,认清大气的保温效应同时也增强了分析概括能力、形成实际生产中解决问题能力、遇到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
对实践操作的设计:
教科书中的实践操作内容都应是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进行社会、生活的实践,同时注重实践操作的方法训练、对问题思考的方式的引导、科学的探索精神的培养。如我在2001年开发的校本课<海林大气污染状况及治理的设想>就是根据高一教科书第二单元的课后活动设计的,学生走进了社会、认识了家乡、对家乡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校园禁止吸烟签名活动、致市长的一封信)。
对激发兴趣、引起求知欲素材的雕琢与刻画:
2000年秋季我省使用的教科书图文并茂,信息丰富。教学中进行一些加工,对用好教材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梯。在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一课中,图1.12、1.13激发起学生对宇宙的好奇,教学中又可补充杨立伟凯旋归来的照片,进一步引发学生对宇宙开发的浓厚兴趣。
对教科书的改造:
改造整体布局,删减或扩充以及重新组合:
教科书是由远及近表现地理环境的,整体布局适于高中学生对地理知识全面了解和对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深刻认识。但局部内容也进行一些调整,如今年的地理课第一节就以杨立伟所见的宇宙为切点进行引入,以我国对宇宙进军的大记事为线索,把教材第一章的第三节放在高中地理课的开篇,这样立刻就把初中阶段从来没有重视过地理课的学生深深地吸引进了地理课堂,提升了祖国在同学心目中的地位。第二节也可以对前言进行交流和地理资料卡片的制作进行训练。
对具体内容的改造,针对师生特点,在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基础的添加,再设计、再创造
地理教学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可以运用“图导图解图变图练”教学模式,对教材的插图进行充分的挖掘使用、改造设计。如教材P31页图2.6 “大气的温室效应”一图,就进行了一些加工改造。
1、由于受大气的削弱作用,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会减少,因此,表示太阳辐射的箭头在进入大气层后不宜加粗,而应变细。以便让学生一目了然地了解到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少误解。
2.表示大气逆辐射的箭头,同地面辐射相连很不恰当。图中所示易给学生一种错觉,大气逆辐射是地面辐射被大气反射造成的。而事实上,大气逆辐射是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后放出的长波辐射中射向地面的部分,因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而被称为大气逆辐射,同地面辐射完全是两种辐射。
3、教材插图变形为下图,学生对此过程经过读图分析后,自然得出相应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