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

合集下载

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清末新政是指1901年—1905年间清政府推行的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改革。

在戊戌年,清政府本来它有一个主动变革主动变法的机会,结果被慈禧给镇压了,清王朝丧失了这次机会,导致了八国联军血洗北京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清政府在义和团战争中几乎垮台,内忧外患不断,国内要求变革之声此起彼伏,,使他们深深感受到了统治的危机,清廷为了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和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慈禧太后不得不在1901年被迫宣布实行“新政”,进行自救。

1901年1月29日,还在西安的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并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表示要“取外国之长”,“去中国之短”,“壹意振兴”,谋求富强。

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负责筹办“新政”,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凯)为参予政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

1901年7月,张之洞和刘坤一三次联合上奏,提出了一些变法措施,即“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受到了慈禧太后的重视。

他们的建议再加上袁世凯的意见,就成为清廷推行“新政”的这样一个蓝本。

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主要内容有:第一,筹措军饷,训练新兵。

编练“新军”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

清政府下谕全国停止武科科举考试;命令各省仿北洋、两江筹建武备学堂;并下谕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

设立练兵处,作为全国编练新军的参谋部,任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练兵处的实权为袁世凯所掌握。

第二,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

接着,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如:钦定大清商法、商会章程、铁路简明章程、奖励华商公司章程、矿务章程、公司注册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

高中历史-清末新政

高中历史-清末新政

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5年,清廷谕派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 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侍郎绍英分赴东 西洋各国(日、英、法、比和美、德、俄、意、奥等国)考察政 治。在考察中,考察团对德国的宪政考察尤为用心。……最后, 在立宪问题上,清廷采取了师仿德日的政体模式。
出洋考察大臣及其随员在罗马的合影
(2)局限性: ①新政目的在于维护清政府统治,无法真正促进中国近代化; ②由于封建王朝的顽固保守,改革措施中有诸多缺陷和差强 人意之处,具有保守性和不彻底性; ③新政同时也加重了对列强的依赖,便利了帝国主义侵略; ④新政中大部分资金分摊到人民身上,增加人民负担,社会 矛盾更加尖锐; ⑤编练新军也导致近代军阀崛起,形成后来军阀混战局面
运动一一清末新政。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概述清末新政出现的历史背景。
【答案】(1)义和团运动沉取打击外国侵略,为清政府贏得 了哨息的机会;以慈禧为首的清王朝统治集团的积极推动 和执行。
材料二 清末新政时期经济法规:
(2(2)阅)合读理材性料:二一的方表面格,,奖有励学实者业认的为措:施清促末进新了政民的族经资济本政主策义,的 “发导展致,了壮资大产了阶资级产利阶益级与队专伍制,制有度利的于冲推突动越反来专越制大的”民。主结革合命史的实 说发明展该。观(点4分的)合另理一性方。面,清政府的专制腐朽无法真正发展资 本主义经济,反而会阻碍其发展,所以利益冲突越来越大。 (5分〉
第一部分14条规定了君主在立法、行政、司法、统军等各方 面的绝对权力,维护皇帝尊严,保障皇权,限制议会权力 等。而以议院协赞立法,以政府富弼行政,以法院尊律司 法。
第二部分规定了臣民的诸项义务和权利,并加以种种限制。
《钦定宪法大纲》的出台(1908年) 积极性:

第9课_清末新政

第9课_清末新政

三、对清末新政的评价
3、性质
“清末新政是一场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假维新、 伪变法” ——林增平、肖致治等主编:《辛亥革命史》 “这次新政是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各方 面,较大程度改革旧的封建体制,推行新的资本主义 制度……是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
三、对清末新政的评价
②改革官制、修订刑律;
机构改革:“裁冗衙”、“裁吏役”、“停捐纳” 1902年,清政府设立修订法律馆,先后修订《公 司法》、《破产法》等重要的法典、法规和律例。
修订《大清律例》,废除酷刑,①打破了“诸法 合体”的中国传统法律结构,根据西方近代司法 体系行政、立法、司法分立的原则, ②实现了 “政刑”分离和司法独立。③编篡了刑法、民法、 商法、诉讼法。标志着中国法制的近代化
①改革教育: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 1905年9月2日,光绪皇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奏 请停止科举,兴办学堂的折子,下令“立停科举 以广学校”,使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 科举制度被最终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 了彻底的脱钩。
清廷颁发《重订各级学堂章程》 设学部、推行新学制 全国兴办新式学堂到1909年达59117所,学生160
„„清末新政由一批曾仇视改革或与改革为敌的人物完 成了一场带有革命内容的改革„„诠释这一时期的“新 政”的意义,不仅在于指出假维新,更重要的是在于从 假维新中剥绎出真改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现 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它 以自身覆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 代化的动力,为中国人全面拥抱现代化创造了比之以 前更好的条件…… ——忻平:《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第9课 清末新政

第9课 清末新政
第9课
清末新政

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 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一、起因
1、客观原因: 经受义和团的震荡和八国联军的打击, 清政府无法照旧统治。
2、主观目的: 通过改革,实现自救
二、过程:
1、1901年—1905年的新政措施 (1)内容: 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改革官 制、修订刑律等 (2)作用:
• 一个不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严重损害 人民根本利益的、内部不断衰败的政权, 不能够,也不可能吸引和团结新兴的社会 力量为振兴国家和民族奋斗,在这种情况 下,这个衰败的政府即便进行了某些层面 的改革,也仍然无法避免其灭亡的命运。 ——《世界文明史》马克垚主编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但未触动政治体制。
2、1905年——1911年的预备立宪
(1)过程 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清廷上谕预备立宪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设谘议局和资政院 “皇族内阁”的成立 (2)影响: “皇族内阁”暴露了清政府假立宪真集权 的骗局,使其大失民心。
这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反映清末 立宪的漫画,作者的意图是
有利于近代军队建设; 其目的是加强对人民的镇压。

材料一: 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大臣出国考察宪政。 慈禧太后在他们出发前接见大臣时说:“立宪一事,可使 我满洲朝基础永久确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消失。”
• 材料二:载泽等密奏清政府,建议仿行宪政。他强调立宪 有三大好处:一是可保“皇位永固”:二是能使“外患渐 轻”;三是“内乱可弭” 。 • 材料三:《钦定宪法大纲》共23条,其中维护君权的就有 14条,如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承永尊 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奉诏令 批准不能见诸实行;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 议院不得干涉。其余9条规定广大人民有当兵、纳税、服 从清政府统治等义务,却没有任何具有实际意义的权利。 材料四:1911年,清政府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 在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被称为“皇族内阁”。

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
思想文化
“中体西用”思的指导
建学堂、兴留学、废科举。1905年,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 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新学教育兴隆,结束了科举制度的历史;清末出现了办学、留学的热潮;促进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
军事
清朝军队战斗力弱,急需改革
改军制,扩新军。编练新军成为清政府“新政”的核心内容
中国军队近代化。新建陆军是中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军队的首次努力,对日后中国军队的军制、作战、训练、编制等方面都有重大影响
经济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重工商,振农业。1903年成立商部,各省设商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
推动自由经济发展。否定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
增加人民负担。新政在实施过程中大大增加了人民的税捐负担,百姓怨声载道
包括“裁冗衙”“裁吏役”“停捐纳”。1901年7月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首
政权机构近代化。“新政”使清末政权机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内阁、军机处仍旧外,新设立或改名称的有:外务部、学部、民政部、商部、陆军部;新政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催生边疆问题。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开始改变原有的边疆地区治理模式,开放“蒙禁”,在青藏地区“改土归流”;同时将内地汉人大批移民边疆地区;由于“新政”操之过急、措施不当,产生一系列问题
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清末新政——“中体西用”指导下的清政府的自救运动
五大臣出洋
预备立宪
皇族内阁
背景
措施
积极影响

第二讲 第三章 清末新政

第二讲 第三章 清末新政

3、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器械而已。 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居上宽,临 下简,言必信,行必果,我往圣之遗训,即西人 富强之始基。中国不此之务,徒学其一言一话、 一技一能,而佐以瞻徇情面、自利身家之积习。 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 富强耶!总之,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 当议更张。 --新政上谕
第二节 清廷的政治改革 ——预备立宪
一、政治改革的背景 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①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②反帝爱国主义运动的刺激。 拒俄运动 1903
抵制美货运动 1905—1906 收回利权运动 1903-1911 Nhomakorabea
③清末新政的成果。
2、立宪派的宣传鼓吹活动 (1)立宪派的形成 张謇 郑孝胥 (2)康梁等维新派 (3)资产阶级中上层及绅商 3、日俄战争的刺激
1、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辛丑条约》签订、 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确立。 (1)争夺中国的路矿利权。 “铁路所布,即权利所及。凡其他之权、商权、 矿权、交通权、左之右之、存之亡之、操纵于铁 路两轨,莫敢谁何。故夫铁道者,犹人之血管机 关也,死生存亡系之。有铁路权,即有一切之权; 有一切权,则凡其地官吏,皆我颐使之奴,其地 之民,皆我刀俎之肉。” 《朝日新闻》
6、颁布《重大信条十九条》 1911年11月3日
扩大了议会权力,削弱了君主权力 我国第一部正式的成文宪法。 确立了英国式的立宪君主制度(虚君制)。
三、立宪运动蓬勃发展 1、立宪团体
2、请开国会运动1907年秋—1908年夏 3、国会请愿运动 1909年底—1910年11月
慈禧的求变意识
“两宫自京启跸情形,所谓天子蒙尘,从古稀有之惨,可 痛已极”,并具体描写道,“太后身穿粗蓝夏布衫,亦不 梳头。皇上穿黑纱长衫,黑带,灰色战裙两条,铺盖行李, 一概未带。出京三日,均睡火炕,无被褥,无替换衣服, 亦无饭吃,吃小米粥。” “连日奔走,又不得饮食,既冷且饿。途中口渴,命太监 取水,有井矣而无汲器,或井内存有人头,不得已,采秫 粃秆与皇帝共嚼,略得浆汁,即以解渴。昨夜我与皇帝仅 得一板凳,相与贴背共坐,仰望达旦,晓间寒气凛冽,森 森入毛发,殊不可耐。 ” “我总是当家负责的人,现在闹到如此,总是我的错头, 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人民。满腔心思,更向何处诉 说?” “太后虽在蒙尘困苦中,尚刻意以兴复为念。一日,诸人 于召对之际,太后忽顾曰:‘此耻如何得雪?’”

第三章 清末新政

第三章 清末新政
文化普及。村村有私塾,处处有书院 塑造民族性格 培养共同的价值观 士绅阶层的塑造
社会结构的中心——士绅
科举制直接促成了两个中心的形成:其一,在流动不 滞的社会结构中的士绅阶层;其二,在社会价值体系 中的科举功名。
士、农、工、商四种社会力量围绕着两个中心建立 了社会生活的秩序。这两个中心的重合与互动,构成 了社会结构的重心,也构成了日常生活的重心。
第三章 清末新政
一、教育改革 二、政治体制变革
「夫今日之中國,本千鈞一髮之際,存亡危急之秋, 以言乎外,則機會均等之政策並起於列強,以言乎 內,則革命排滿之風潮流行於薄海,禍機已兆,後 患難言」。
面對內憂外患,清政府發現除了改革,已別無他路。
1901年清廷向全國人民宣佈實行「新政」。
一、教育改革
这是3年一度的全国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贡士们按这次考 试的成绩重新排定名次。一甲3名将获赐进士及第。试题是 以皇帝名义提出的时务策问,题长大约五六百字。贡士们立 即开始撰写对策文,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建 议。
这次殿试的前三名为:状元刘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 鎏。参加这次殿试的贡士还有谭延闿、汤化龙、蒲殿俊、沈 钧儒等。
科考试亦即停止,其以前之举贡生员分别量予出路, 及其余各条,均著照所请办理。总之,学堂本古学 校之制,其奖励出身又与科举无异。历次定章,原 以修身读经为本;各门科学,尤皆切于实用。是在 官绅申明宗旨,闻风兴起,多建学堂,普及教育, 国家既获树人之益,即地方亦有光荣。
我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1904年7月4日清晨,在礼部会试中选、赞律、行 礼等种种仪式礼节,准备参加名义上由皇帝主考的殿试。
1901年6月,开经济特科;8月,废八股文程式,试 策论;9月,谕令各省设立学堂。

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
一、“清末新政”
(1901~1911年)
清末新政从1901年开始,到 1911年止,历时11年,是晚 清时期第三次变革,也是晚清 三次变革中规模最大、影响最 大的一次,它使中国的现代化 正式全面展开。
一、“清末新政” (1901~1911年) 1、为何三年前镇压变法,而如今主动变法?
①、客观原因:经受义和团的震荡和八国联军的打击,
政治制度与法律,实行了废除科举,建立新军,起草宪法,设立资
政院、咨议局等重大改革”,推动了中国工业、政治、军事、教育 现代化。——王晓秋、尚小明主编《戊戌维新与清末新政》
“新政”的评价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并未触及根本的专制制度
“新政”举措(1901-1905)
◆法制改革
1902年,清政府设立修订 法律馆,先后修订《公司 法》、《破产法》等重要的 法典、法规和律例。修订 《大清律例》,废除酷刑。
“新政”举措 (1901-1905)
1. 官制方面:增设改建新部门,淘汰部分旧衙门及下级吏员。 (改造行政机构) 2. 经济方面:颁《商律》设商会,创办大清银行。(鼓励发 展实业) 3. 军事方面:扩编新军,采用新式装备,建立军事学堂。 (提高军队素质) 4. 文教方面:废除科举,推行新学制,办新学堂,派留学生。 (培养新式人才) 5. 法律方面:废除酷刑,修改《大清律例》。(加强法制建 设) 6. 习俗方面:禁缠足,禁鸦片,允许满汉通婚。(倡新风易 旧俗)
“新政”举措 (1901-1905)
◆教育改革
废科举、兴学堂、遣留学等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1902年,颁布 “壬寅学制”。1904年,颁布“癸卯学制 ”,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确立。 1905年,科举制最终被废除。
“新政”举措 (1901-1905)

第九章 清末新政

第九章  清末新政

• • • •
3、改革学制 停科举、设学堂、奖游学三项内容。 1906年停止科举考试。 中央设立学部,各省设立新式学堂,制定了一套 以日本教育为模式的学堂行政管理规章。同时, 留学生人数也大幅增长。一个不同于旧式文人和 封建士大夫的新知识分子群体活跃于历史舞台, 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 民族危难的时刻,这批知识分子走向了清政府的 对立面,成为清朝统治者无法控制的新的社会力 量。
• 三、清末“新政”的评价 • 晚清实行的改革,是一次重大的救国行动, 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都是中国近代化的 重要的一步。这是中国平稳走向近代的最 好时期,但历史却给中国开了一个大玩笑。 清廷实力人物的去世是清朝立宪失败的一 个重要原因。
• 1908年光绪慈禧相继去世。在立宪关键时 刻,重量级人物去世,一个旧的权威的消 失,必须要有一个新的权威来代替,否则, 会出现各种争权现象。近代的民主思想的 导入、地方督抚大吏的权重、年幼皇帝的 上台及年轻的摄政王经验不足,都使当时 缺乏一个众人畏惧的权威。无权的中央政 府,自然不能将改革顺利实施下去了。载 沣(1883-1951)继承了其父懦弱的性格, 才疏识短,难当大任。他面对鼎沸的局势, 又屡屡举措失当,加速了清朝的灭亡。宣 统三年八月(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 发,次年他被迫同意溥仪退位。
第九章 清末“新政”
• 在中国近代转型期的转变过程中,戊戌变 法是个重要阶段。变法失败固然是件惨事, 但真正可悲可叹,乃至惨不忍言的,却是 它的后遗症,即那几乎引起中国遭瓜分之 祸的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之乱。这是戊戌政 变的立刻后果。
一、清末实施“新政”的背景
• (一)戊戌变法后中国顽固势力重新抬头 导致深刻危机
• 第十二条 国际条约,非经国会议决,不得缔结。 但媾和宣战,不在国会开会期中者,由国会追认。 • 第十三条 官制官规,以法律定之。 • 第十四条 本年度预算,未经国会议决者,不 得照前年度预算开支。又预算案内,不得有既定 之岁出,预算案外,不得为非常财政之处分。 • 第十五条 皇室经费之制定及增减,由国会议 决。 • 第十六条 皇室大典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 第十七条 国务裁判机关,由两院组织之。 • 第十八条 国会议决事项,由皇帝颁布之。 • 第十九条 以上第八、第九、第十二、第十三、 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八各条,国会未开以前, 资政院适用之。

第9课清末新政

第9课清末新政
应对世界现代化潮流和国内局势的重要改革举措 改革的深广度与成效超过了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新政引发了新的社会矛盾并培育了各种反清力量
清政府的动机是实现王朝自救结果却加速了灭亡
从1906年的“立宪改官”到1911年“皇族内阁”的 出笼,统治集团中的各种势力和派别,围绕着权力 的再分配展开了残酷的争夺。一方面是掌握着最高 权力的皇室贵胄唯恐大权旁落,“鼎祚潜移”,而 拼命想借“预备立宪”之名推行中央集权,另一方 面则是地方督抚要“划分中央与地方行政权限”实 行责任内阁制,以削弱君主与王公大臣的权力;一 方面是皇室贵胄拼命排挤汉族官僚,剥夺汉族官僚 的某些职位和权力,另一方面则是汉族官僚竭力培 植各自的势力和各种社会关系,与之对抗。结果愈 改愈乱,愈革愈糟,从内部加速了清王朝的解体。
出现新型知识分子群体
奠定现代法律体系基础
官制 除旧布新
经济 奖励实业 军事 军制改革 废武举扩新军 习俗 允准满汉通婚 禁缠足禁鸦片
触及近代政治体制改革
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推动中国军制的现代化 军队成分发生变化 促成社会生活方式变革
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 将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远无救时
后中国社会改革运动与推进现代化的重要动力 源与社会基础,也正主要是他们直接成为旧社 会的裹尸者与掘墓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场 集权制下的改革运动,几乎成了不断搬起石头 砸自己脚的社会动员过程„„ ——忻平《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是国家现代化的动力之一,这 需要政府的保护与鼓励。„„并按投资现代工商 业数额多少与贡献大小而分授不同等级的勋号与 官阶品衔,凡投资2千万元以上者可封一等子爵、 一品顶戴及双龙金牌,1千万元以上封男爵,10— 30万元者分授三、四、五品衔„„这一举动的确 非同寻常,杨杏佛曾感叹地说:“中兴名臣曾国 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 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励创 办实业之工商,一扫数年贱商人陋习,斯诚稀世 之创举”。——忻平

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清末新政是指1901年—1905年间清政府推行的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改革。

对于慈禧和清廷来说,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尤其是反清革命的兴起,使他们深深感受到了统治的危机。

为了维护清王朝统治,慈禧太后不得不在1901年宣布实行“新政”。

1901年1月29日,还在西安的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表示要“取外国之长”,“去中国之短”,“壹意振兴”,谋求富强。

并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

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负责筹办“新政”,任李鸿章、荣禄、崑冈、王文韶、鹿传霖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凯)为参予政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

从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主要内容有:第一,筹饷练兵。

编练“新军”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

清政府对此投入了巨大财力,花费了很大力气。

1901年8月29日,清政府下谕全国停止武科科举考试;9月11日命令各省仿北洋、两江筹建武备学堂;9月12日下谕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

1903年12月设立练兵处,作为全国编练新军的参谋部,任庆亲王奕劻总理练兵事务,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铁良襄同办理。

练兵处的实权为袁世凯所掌握。

清政府还令各省设立督练公所,为各省领导编练“新军”的机构。

1904年9月,练兵处、兵部奏准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颁布了《陆军学堂办法》。

1906年11月7日,清政府改兵部为陆军部,将练兵处并入其中,铁良为尚书,统一指挥全国“新军”,并且把袁世凯编好的北洋陆军六镇中的四镇的指挥权收归陆军部。

这就激化了满洲贵族与汉族军阀官僚的矛盾。

1907年8月,陆军部制定了全国编练“新军”36镇的庞大计划,拟于2~5年内,除近畿4镇、四川3镇外,其他各省各编练1~2镇。

但直至清朝覆亡,只编成14镇和18个混成协又4标及禁卫军1镇,约16万人。

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

天津警察最初的初级警官 1907年天津南段巡警总局 制服 各分区警官
湖北新军
张之洞
三、清末新政的措施

4、法制改革:废除酷刑,修改《大清律例》
修改《大清律例》,打破了“诸法合体”的中国传统法 律结构,并根据西方近代司法体系行政、立法、司法分立的 原则,实现了“政刑”分离和司法独立,并编篡了刑法、民 法、商法、诉讼法。标志着中国法制的近代化。


四、清末新政的评价

是清政府为挽救自身统治而进行的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在经济上,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在政治上,清末政权机构迈向近代化,立宪符合近代化的 发展方向,并开启中国法制的近代化转型; 在军事上,编练新军,是中国陆军近代化的开始; 在思想文化上,结束了科举制度的历史,出现了办新学和 留学热潮。
2、纲领:
《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
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1901年7月)
欲救中国残局,唯有变法一策

《变通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论育才兴学 张之洞 《遵旨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 (湖广总督) 条折》 第二疏:论政治、致富、致强之道 《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 条折》 第三疏:论采用西法
清末新政 (1901-1911)
一、清末新政(1901~1911年)的背景 1、客观原因: 经受义和团的震荡和八国联军侵略及 《辛丑条约》签订的打击,清政府无 法照旧统治。
2、主观原因: 通过改革实现自救,挽救清政府统治
二、清末新政的实施 1、拉开序幕: 1901年1月颁布“预约变法”上谕,4 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具体负责变法
成为清末新政期间指导变革的纲领性文件
三、清末新政的措施

历史-22清末新政

历史-22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后继清朝的中华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八国联军入侵首都北京,慈禧太后下令和谈,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条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

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但改革内容多与1898年的戊戌变法雷同。

清末新政背景八国联军入侵,《辛丑条约》的签订后,中外反动势力完全勾结在一起,进一步激化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广大人民反抗清政府的斗争,尤其是民主革命蓬勃发展的情况下实行的。

清末新政目的摆脱统治危机,维护清朝统治清末新政措施①改革官制。

②改革兵制。

有利于近代军队的建设编练新军③改革学制。

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

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传播④以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

有利于民族资’级的发展清末新政的评价清政府推行“新政”,原想缓和国内矛盾,维持和巩固其封建统治,适应帝国主义的侵略要求,拉拢上层资产阶级分子。

但实行的结果却适得其反。

清末“新政”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清末“新政”的某些措施客观上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和文化的传播(如兴学堂),或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的发展(如奖励工商),因而也有利于辛亥革命的到来,加速了清王朝的最终覆灭。

清末新政的影响积极影响:1、推动经济自由发展1895年7月19日,清政府发了一道上谕:“叠据中外臣工条陈时务……如修铁路、铸钞币、造机器、开各矿、折南漕、减兵额、创邮政、练陆军、整海军、立学堂;大约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

此应及时举办。

”以这一圣旨为标志,清政府的经济政策从压制私人资本即剥夺国民的经济活动自由,转变为“恤工惠商”即力求保护和扶植私人资本。

阻力和困难仍然不少,但大体是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的。

与此同时,现代财产所有权亦相应逐步确立。

《大清民事刑事诉讼法》在“判案后查封产物”一节中规定:“凡封票纸查封被告本人之产物,如产物系一家之公物,则封本人名下应得之一分,他人之分不得株连。

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

只对一些机 构进行了调 整变更,雷 声大雨点小。
出洋考察大臣及其随员在罗马的合影
1905年 清政府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到日本欧美考 察宪政。 1906年,清廷宣布“预备仿行宪政”,指出立宪有三大 利:“一曰皇位永固,二曰外患渐轻,三曰内乱可弭。 并提出从改革官制入手。
外 吏 学 巡 户 务 部 部 警 部 部 部
——《光绪朝东华录》第4602页
清末新政与立宪运动 (1901——1911)
一、清末新政:1901——1905
(一)背景:
1、列强对华政治控制的加强和经济势力的扩展
《辛丑条约》的签订
1902至1903年,英、美、日等国先后与清政
府签订新的《通商航海条约》,取得免征厘
金、增开商埠、扩大内河航行等一系列新的
特权。为外国资本家对华倾销商品和输出资
本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列强在中国的角逐 日俄战争(1904—1905):《朴茨矛斯条约》规定俄国将旅大租借 地、长春至旅顺口铁路(南满条路)及其他相关权益全部“转让” 给日本。1906年,日本设立南满洲铁道会社和关东都督府。沙俄 将库页岛南部割让给日本;沙俄将旅顺大连海湾及中东铁路支线 南满铁路权益转让给日本,两个列强平分了东北的利益,自此以 后,沙俄退居北满,日本占据南满。 1903年,英国派军侵略西藏,攻陷西藏首府拉萨,强迫西藏地 方政府与之签订《拉萨条约》,取得开辟商埠、赔款、英国在西 藏有特殊利益等特权。中国政府拒不承认此项条约,并于1906 年派唐绍仪等与英国在北京进行谈判,签订中英《续订藏印条 约》,迫使英国不得不承认中国对西藏拥有的领土主权。
比较《权利法案》

凡未经国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
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 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 非法。

第二单元第9课清末新政

第二单元第9课清末新政

对清末新政评价
对资产阶级民主人士而言,原先对君主立宪 抱有幻想的立宪派大失所望,开始另找出路, 使清政府更加孤立。原先就反对专制统治的 革命派得到了更多人的理解与支持,民主革 命成为时代的主流,他们领导的反清武装斗 争终于在辛亥之年结出丰硕成果。
义和团运动震荡 客观原因 八国联军侵华的打击 主观目的:通过改革,实现自救 废科举、办学校、派留学 新政第一阶段 改革官制、修订刑律等 清末新政 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 新政第二阶段 预备立宪 清廷上谕仿行宪政 《钦定宪法大纲》 假立宪真集权 大失民心 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未触动政体 清政府无法照旧统治
经济
1902年2月23日,清政府颁布上谕,申明“工商业 为富强之根本,自应及时振兴”, 1903年清廷设 立商部,以“振兴商务”,奖励发明创造,鼓励私 人投资设厂,保护工商业者的权利。 “1905-1908年,年均设厂数超过洋务运动30年的 20多倍与甲午后的2.5倍,投资额分别超过5.7倍与 2.9倍。” ——黄逸峰等《旧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 1903年在北京设铸造银钱总厂,1905年在天津办户 部银行(大清银行) ,至1911年,全国共有30家 银行,保险公司14家,投资公司1家。
南方改良派士绅的活动:南方改良派士绅如 张謇(1894年科举的状元)、何嗣焜(举人, 上海南洋公学总教习)、陈三立(戊戌维新 时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等人,欲说服刘坤 一、张之洞谋南方独立。 南方革命党人的起义:1900年10月,孙中山 领导的革命党人在广东惠州发动起义。
化解危机,以实现王朝的自我拯救
立宪派
随着“新政”的推行,资产阶级爱国运动和革命运动 的兴起,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政治代表也积极行动起 来。他们认为,要发展资本主义,就必须要实现君主 立宪。 立宪派又分为海外和国内两个部分。海外以康有为、 梁启超为代表。戊戌政变后,康、梁逃亡海外,在华 侨中建立保皇会,宣传保皇、立宪,反对革命,在国 内外有相当的影响。国内以较大的商办企业主,商办 路、矿公司的主持人以及与他们在政治、经济上有联 系的知名人士代表,如大生纱厂和通海垦牧公司的主 办人张謇,浙江铁路公司总经理汤寿潜,首倡湖南 “铁路股东会”的谭延闿等,都是立宪派里声名显赫 的人物。同身居国外的立宪派比较,他们有较强的政 治、经济实力,是国内立宪运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

第9课 清末新政

第9课 清末新政

第9课清末新政(1901-1911)新政举措A 预备仿行宪政A 皇族内阁A一、“新政”的原因:1、清政府内外交困,无法照旧统治。

外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打击。

内忧:义和团运动的震荡。

2、主观目的:实现王朝的自我拯救。

二、“新政”的开始:慈禧太后颁布“预约变法”上谕(1901.1):拉开新政序幕“江楚会奏三疏”(张之洞、刘坤一1901年7月)成为清末新政期间指导变革的纲领性文件。

《变通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育才兴学(教育改革)(4条)《遵旨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条折》致治、致富、致强(改革中国之成法)《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采用西法(11条)新政机关:督办政务处(1901年)三、“新政”的过程:1、“新政”的内容(1901-1905):政治:改革官制,改革法制经济:发展实业(大清银行)军事:扩编新军(废武举)文化教育:废科举、新学制、派留学生社会风俗:禁缠足、禁鸦片、满汉通婚2、如何评价?未触动封建专制制度,实际作用有限(局限性)涉及面广,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

3、预备立宪和皇族内阁(1905-1911):背景:资产阶级立宪派奔走活动;“立宪”的日本击败“专制”的俄国过程(1)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5)(2)清廷上谕“预备仿行宪政”(1906)原则:决定权掌握在清廷之手目的: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步骤:改革官制入手,逐步厘定法律,广兴教育等期限:等取得成效,再行宪政(未定)结果:略作调整,无实质性变化(3)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08)成立谘议机关(4) “皇族内阁”的成立(1911)实质:假立宪真集权,大失民心.。

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1.政治:增设新机构,裁撤冗官、冗衙。

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但也反映出清政府已沦为维护帝国主义的工具,增设机构维护帝国主义利益。

2.军事:编练新军。

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但后来兵为将有,形成了近代军阀。

3文化教育:废科举,颁行新学制和设立各式新学堂、派遣留学生。

形成了重视西方科技与社会政治学说的风气,培养了近代科技、教育、法政、军事人才。

4.振兴商务、奖励事业。

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然而,清末新政说到底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不可能真正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它只是一个骗局,改革并未使矛盾缓和。

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后继清朝的中华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八国联军入侵首都北京,慈禧太后下令和谈,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条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

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但改革内容多与1898年的戊戌变法雷同。

改革过程清朝末年,由于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造成列强大举入侵。

当时的清政府及其军队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财政上也早已严重亏空,这使清朝统治者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已经开始动摇。

加上列强不断给清廷施加压力,要求清政府迅速改变当前的无能状态。

因此,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成为统治者们面临的首要课题。

于是,1901年,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实行“新政”。

改革内容★★军事——筹饷练兵编练“新军”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

清政府对此投入了巨大财力,花费了很大力气。

★★经济——振商励实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

接着,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

这些章程和做法,都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繁荣。

★★教育——废科举,育才兴学清政府推行“新政”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废科举,办学堂,派遣留学生。

第9课 清末新政

第9课  清末新政

第9课 清末新政知识结构:概念诠释:1.清末“新政”的背景与评价1901年1月29日(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清政府颁发上谕,命各省督抚及政府大员议奏,“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兴当革当省当并,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精。

”此后十年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措施。

当时习惯称为“新政”。

它的历史背景是:(1)义和团运动后,帝国主义列强采用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的策略,要求清政府改变它的无能状态;清政府也企图以此取得列强对它的支持。

(2)清政府自感面临统治危机,需要加强本身统治能力。

(3)《辛丑条约》签订后,全国人民对清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日益发展,清政府需要采取对策。

(4)清朝统治集团中,在义和团运动后顽固派失势,洋务派占据上风。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迫于国内外形势而采取的措施。

因此,它不可能是一次有成效的改革。

不过在当时民主革命高涨的条件下,其中一些措施在客观上对传播文化和民主革命思想,对发展工商业起了一定作用。

而有些措施则激起人民反抗,扩大了清政府与汉族官僚之间的矛盾,客观上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2.清末的新军新军是清朝末年组建的近代化陆军。

1895年,由胡燏芬募集5000人,编为10营,号为“定武军”,由德国教官用西法训练,以新式枪炮装备,初驻天津马厂,后移屯天津小站。

旋由袁世凯接办,扩充为7000人,改称“新建陆军”。

同时,署两江总督张之洞也在江苏编练“自强军”两千余人。

1901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后,逐步将新建陆军扩充为六镇(师),人称“北洋六镇”。

1903年,清政府以推行“新政”的名义,设立练兵处,由奕劻任总理。

袁世凯为会办,掌握实权。

而后由练兵处制定陆军军制,各省设督练公所,新军编练推广到全国,计划全国编练36镇,每镇包括步、马、炮、工程、辎重等兵种,编制为12512人。

采取募兵制,应募士兵在年龄、体格、文化程度等方面有较严格的规定。

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

作用
积极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政权机构变化 编练新军 开展新学教育 民族资产阶级崛起 促进民主革命
消极作用
• • • • 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北洋军阀趁机崛起 加剧列强的经济侵略 强化了落后的国改革具有欺骗性; 国内财政拮据,社会矛盾全面激化; 用人不当,贪污腐败现象严重; 丧失改革的基础。
主要内容
筹措军饷,训练新兵 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废除科举,育才兴学 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经济自由 ,现代财产所有权确立 建立现代法律体系,司法制度 适应现代化潮流

深远影响

1.政治:增设新机构,裁撤冗官、冗衙。一定程度上 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但也反映出清政府已沦为维 护帝国主义的工具,增设机构维护帝国主义利益。 2.军事:编练新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 但后来兵为将有,形成了近代军阀。 3文化教育:废科举,颁行新学制和设立各式新学堂、 派遣留学生。形成了重视西方科技与社会政治学说 的风气,培养了近代科技、教育、法政、军事人 才。 4.经济:振兴商务、奖励事业。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 的发展。 5.法律:现代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正在逐步建立。 然而,清末新政说到底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不 可能真正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它只是一个骗局, 改革并未使矛盾缓和 。
背景

清朝末年, 由于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造 成列强大举入侵,酿成弥天大祸。加上列强的 政治上不断给清廷施加压力,要求清政府迅速 改变当前的无能状态。当时的清政府及其军队 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财政上也早已 严重亏空,这使清朝统治者感到自己的统治地 位已经开始动摇。因此,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成 为统治者们面临的首要课题。于是,1901年, 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实行“新政”。

第九课清末新政

第九课清末新政
第9课 清末新政
一 清政府实施新政背景 “今日即孔孟复 Nhomakorabea,舍富强外亦无治国之道, 而舍仿行西法一途,更无致富强之术。” 空前严重的社会危机 列强的武装、经济侵略侵略 (甲午、日俄战争) 人民抗争、资产阶级爱国运动
《 民 呼 日 报 》 刊 登 的 漫 画 《 官 与 民 之 担 负 》

清末新政的发起
1901年1月29日上谕的发布标志着晚清最 后十年改革时期的开始,史称 “清末新 政”、“光宣新政”、“庚辛新政”、 “辛丑新政”、“新政”等。
新政的主要内容 1、政治方面,改革官制 2、军事方面,改革军制 3、经济方面,奖励实业 4、文化教育方面,废科举、兴学堂、奖游学
1890年上海机器织布局开车生产,这是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个 棉纺织厂。 “十年之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 1904年初《奏定商会简明章程》: “凡设立公司赴商部注册 者,务须将创办公司之合同、规条、章程等一概呈报商部存 案。”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 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 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解散之时,即令国 民重行选举新议员,其被解散之旧员, 即与齐民无异,倘 有抗违,量其情节以相当之法律处治。 五、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之权。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 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十三、皇室经费,应由君上制定常额,自国库提支,议院不 得置议。 十四、皇室大典,应由君上督率皇族及特派大臣议定,议院 不得干预。 --《钦定宪法大纲》
“国会请愿运动”的高涨与“皇族内阁”的出现
对立宪运动的评价 正面,开创了第一次的立宪活动,对法制的发 展有积极的意义,使当时的人民接触到了法 制的思想。 反面,只不过是清的统治者为了减轻国内矛盾 的做法,而且所谓的立宪保留了很多特权, 没有实际的意义,只是在形式上看起来像, 本质上没有变化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末新政一新政的提出在清末最后十年里,清政府面对外力的压迫和国内要求变革的形势,为继续维持其统治,自1901年开始,在政治、军事、教育、财政、社会习俗等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以往有把1901-1905年的清政府的改革称为“清末新政”,而不包括之后的“预备立宪”,但是,现在学界基本认同“清末新政”包括这两个相互关联并有其内在逻辑发展的阶段。

新政上谕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1901年1月29日),清廷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了一道新政的上谕,这标志着清末新政的开始,也是清政府对庚子政局回应的结果。

上谕道:“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换言之,治法尽可更张,而“体”不能易。

三纲五常是维系传统中国社会秩序的核心,是万世不可改变之至上原则。

这样的强调,说明清廷旨在不脱离出“中学为体”的轨道来进行改革。

不过,它还是比洋务运动进步:“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这里提到学习西方的本源,虽然没有具体说明什么样的西政,但是将重点学习西学政而非西艺,却是明确的。

上谕最后写道:“总之,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

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

各举所知,各抒己见,通限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

”同年2月,清政府再颁上谕,重申变法之意。

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作为总理“新政”的机构。

派奕劻、李鸿章、荣禄、昆岗、王文韶、鹿传霖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遥为参预。

8月20日,即两宫回銮前四天,以慈禧太后的名义再发文告,表示清廷变法的决心:尔中外臣工,须知国势至此,断非苟且补苴所能挽回厄运,惟有变法自强,为国家安危之命脉,亦即中国民生之转机。

予与皇帝为宗庙计,为臣民计,舍此更无它策。

•这道上谕来之不易,正如上谕中所说,朝廷在“酿成大衅”之后,“痛自刻责”,决定实行新政。

就是说新政是对1900年发生的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之役反思的产物。

同年11月,逃亡海外的梁启超在一篇题为《维新图说》的文章中,也就新政的来历发表了类似的看法,而写得相当精彩。

文中说:“蓬蓬哉,郁郁哉!数月以来,维新云维新云之语,弥漫磅礴于国中,无论为帝、为后、为吏、为士、为绅、为商,但使稍有脑气筋者,苟上以‘守旧鬼’三字之徽号,度无不瞋目相视、齗齗然鼓舌以自辨其非。

•呜呼,以视去年今日,何其异也。

其所以得此者非他,乃谭嗣同、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康广仁、林旭、唐才常、林圭、裕禄、毓贤、启秀、徐承煜、赵舒翘、英年、德公使、日本书记生,与夫千数之自立会员、千数之义和团党、千数之外国传教士、中国教民之血,相注射、相搀杂成一种不赀之价值而购得之者也。

举事不成而非不成,流血无益而非无益。

呜呼,我欲为中国贺。

”•梁启超用他习惯的夸张的笔调,描述了举国谈论新政的蓬勃而杂沓的景象,并正确地指出这种景象是各种不同势力付出血的代价之后换来的。

在他列举的16个有名有姓的流血者和成千成万无名无姓的流血者中,大体有四种不同的力量:一种是谭嗣同等维新派,在梁启超的概念中,这个维新派也包括光绪皇帝,他们要求实行比较大的改革,以使中国比较快地变成一个近代强国;一种是毓贤等封建顽固派,他们对外国侵略势力不满,也看不惯侵略者所带来的西方文明,他们想排斥这一切,从而恢复大清帝国往昔的盛世景象;•一种是以农民为主体的义和团,他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同外国侵略者做拼死搏斗,他们的行动表达了中华民族各阶级各阶层的共同要求和愿望──维护民族独立,但是他们又没能摸到历史发展的脉膊,他们的社会理想也是恢复中世纪的田园风光,因此他们很不幸地一度成为封建顽固派的工具;一种是德国公使所代表的外国侵略势力,他们要把中国变成一个永远被他们统治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梁启超这里没有讲到当时存在的另一种政治力量,即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这是因为这一派当时还没有造成全国性的影响。

•上述四种力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几年间为达到各自的目的,进行了血的较量,其表现就是1898年的戊戌维新运动、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之役。

当清政府的代表和列强在北京议和的时候,这一切刚刚过去,它们给慈禧太后等人留下了鲜明、深刻、痛苦的印象,痛定思痛,慈禧等不能不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以使自己能够生存下去,使大清朝能够继续统治下去。

实行笼统排外的守旧政策,只能招致失败,导致灭亡,经过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之役之后,这已是有目共睹的了;只有进行某些改革,即仿效列强实行新政,才能使大清朝生存下去,甚至强大起来,对此,清廷上下也没有分歧了。

•列强也要求清政府实行某些新政,因为一个顽固守旧的政府是不利于它们的“以华治华”方针的,而仿行西方的新政,在本质上就是按照它们的需要来改造中国,去掉那些不便于它们在华扩张的制度,建立起适合它们扩张的制度,赫德当时写的《更新节略》,就是代表列强向清政府提出的实行新政的建议和要求。

梁启超所说新政是由谭嗣同、毓贤、德国公使、义和团等之血“相注射、相搀杂成一种不赀之价值而购得之者”,是非常深刻的。

的确,新政是世纪之交的历史合力的产物。

江楚会奏•在应诏而议变法的诸多奏折中,最著名而又产生过实际影响的就是同年7月由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衔发出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它其实包括三折一片:《变通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遵旨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条折》、《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及《请专筹巨款举行要政片》。

这三折一片的内容密切相关,构成了一套系统的变革方案。

第一折关于教育制度改革,以“兴学育才”为变革政治的先决条件。

提出四项措施:一设文武学堂,二酌改文科,三停罢武科,四奖劝游学。

第二折论致治、致富、致强之道,以整顿变通中国之成法为主。

一崇节俭,二破常格,三停捐纳,四课官重禄,五去胥吏,六去差役,七恤刑狱,八改选法,九筹八旗生计,十裁屯卫,十一裁绿营,十二简文法。

第三折采用西法,主要关于军事与经济改革。

十一条是:一广派游历,二练国外操,三广军实,四修农政,五劝工艺,六定矿律、路律、商律、交涉刑律,七用银元,八行印花税,九推行邮政,十官收洋药,十一多译东西各国书。

为推行新政,须有专项筹款,为附片之来由。

这三折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是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新政改革方案。

如果以1905年(五大臣考察政治)为界把清末新政分为两个阶段,那么,第一阶段的各项新政改革大都是以《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为纲领而展开的;但是,第二阶段的预备立宪则远远超出了《三折》的内容。

二、新政的举措新政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军制改革。

有清一代,军制的变革大抵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前期的八旗和绿营;二是嘉庆、道光年间产生的团练变而为咸丰、同治年间的湘、淮军;三是光绪、宣统年间出现的新军。

这一过程,体现了军制自身从传统向近代的变革。

新军的编练始于1895年,不过,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军制改革则是1901年清政府下诏“变法”后开始的。

1903年成立练兵处,由庆亲王奕劻为总理,袁世凯为会力大臣。

1905年统一全国军事编制,计划编新军36镇(师),但未完成。

袁世凯控制的北洋六镇于1905年练成。

另一支编练较好的是湖广总督张之洞控制的新军。

1907年编练巡防营,此为地方警备部队。

(二)政治体制改革。

清承明制,实行的是以皇帝为核心、宰辅制与部院制相结合的一整套官制。

它曾有效的维系了帝国的稳定,但愈到后来弊端愈多。

戊戌维新派试图以一种新制度改造它,但一场政变全然否定了这种努力。

直到督办政务处的设立,行政制度的实质性改革才拉开帷幕。

前期的政治体制改革主要包括整饬吏治,裁汰、合并中央和地方的若干旧有机构。

在中央,首先裁汰了各衙门的胥吏差役,停止捐纳实官,归并詹事府于翰林院,撤通政使司。

在地方,裁撤了河东河道总督和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以及漕运总督。

与此同时,又创设了若干新的机构,如督办政务处、商部、学部和巡警部。

同一过程还包括旧机构改组为新机构,如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预备立宪•1904年的日俄战争和1905年的的俄国革命对中国的立宪运动产生很大影响。

《中外日报》发表题为《论国家于未立宪以前有可以行必宜行之要政》文章,说:“自海陆交绥以来,日无不胜,俄无不败,至于今,不独俄民群起而为立宪之争也,即吾国士夫,亦知其事之不容已,是以立宪之请,主者日多。

”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1905年,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议论立宪,成为热门话题。

署理两江总督周馥、张之洞、署理两广总督岑春煊、直隶总督袁世凯等都奏请立宪。

袁世凯尤其活跃。

他联合张之洞、周馥上书。

他建议清廷派亲贵大臣出考察政治,为立宪作准备。

清廷采纳他和的意见,于7月16日诏命命镇国公载泽、户部待郎戴鸿慈、兵部待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分赴东西洋考察各国政治,“以期择善而从”。

27日又加派商部右丞绍英随行。

9月24日,五大臣在前门火车站登车出发,因吴樾谋炸,载泽和绍英受伤,未能成行。

载泽仅受轻伤,伤愈后,清廷又改派载泽、端方、戴鸿慈、山东布政史尚其亨和顺天府丞李盛铎出洋考察,12月2日出发。

五大臣分路,载泽、李盛铎、尚其亨前往日本、英国、法国、比利时等国,戴鸿慈、端方前往美国、德国、俄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国。

•1906年7、8月,载泽等考察陆续归来。

他们上了一道密折,请求宣布立宪。

密折中详论立宪的好处说:“一曰皇位永固。

立宪之国君主,神圣不可侵犯,故于行政不负责任,由大臣代负之,即偶有行政失宜,或议会与之反对,或经议院弹劾,不过政府各大臣辞职,别立一新政府而已。

故相位旦夕可迁,君位万世不改,大利一。

一曰外患渐轻。

今日外人之侮我,虽由我国势之弱,亦由我政体之殊,故谓为专制,谓为半开化而不以同等之国相待。

一旦改行宪政,则鄙我者转而敬我,将变其侵略之政策为和平之邦交,大利二。

一曰内乱可弭。

海滨洋界,会党纵横,甚者倡为革命之说,顾其所以煽惑人心者,则曰政体专务压制,官皆民贼,吏尽贪人,民为鱼肉,无以聊生,故从之者众。

今改行宪政,则世界所称公平之正理、文明之极轨,彼虽欲造言,而无词可藉,欲倡乱,而人不肯从,无事缉捕搜拿,自然冰消瓦解,大利三。

”•1906年9月1日,清政府宣示“预备立宪先行厘定官制谕”后,政治体制的改革被纳入到宪政的轨道。

9月2日,清政府颁布改革官制的上谕,派载泽、世续、那桐、荣庆、载振、奎俊、铁良、张百熙、戴鸿慈、葛宝华、徐世昌、陆润祥、寿耆、袁世凯等十四人为官制编纂大臣,随即成立了“编制馆”,作为编纂官制的专门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