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合一本色语文1
2021年回归本色近义语本色小学语文课堂应有之义——对当前语文课堂误区的思考
回归本色近义语本色小学语文课堂应有之义——对当前语文课堂误区的思考本色,小学语文课堂应有之义——对当前语文课堂误区的思考摘要:本文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出发,对当前课堂课堂的误区进行了分析,认为语文课堂应该是本色的课堂,从 ___的课堂教学案例为突破口,例谈了本色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以读为本、语言训练、文道统一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本色;误区一、现状探析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课堂热闹起来了,让人乐此不彼;复杂起来了,让人如痴如醉。
语文课堂热热闹闹精彩纷呈的表象中,我们细细地思考,学生们在这样看似热闹的课堂中,学到的究竟是什么呢?究竟有多少呢?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是不是我们的教师在“大显身手”呢?我们的学生是不是在做配角呢?我们的语文课堂到底何处出了差错?(一)忽视本体训练,课程特征异化《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学科在课程特征上出现了异化,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上。
有的课堂注重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视了语文课的本体训练。
例如:一位老师教学人教版第七册《新型玻璃》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研读专题:“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都有什么特点、作用呢?请自主选择一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研读,然后向大家汇报。
”表面上看起来,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课堂氛围十分浓厚。
课文是如何借助语言对这些特点、作用进行说明的,学生根本没有去细读、体味。
这样纯粹为了热闹而走过场的合作学习是无效的。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教师为体现所谓的新理念,专挑“科技含量高、网上资料多”的课文让学生研读。
但在设计研读专题时,既不注意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结果,从表象上看,探究合作似乎很有“深度”和“广度”,也很“开放”,但实际上是曲解探究合作,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将语文课上成了“资料课”、“环保课”、“综合实践课”,失去了语文课应有的本色,使语文课程特征异化。
贾志敏怎样上好语文课
一、语文课是什么?
1、语文课要舍得取舍,教得简约(做减法,不做加法)。
2、小学语文是什么?
本色语文,语文就是语文
根本任务是不仅要学到课本里的知识,更要学会表达。
(表达包括肢体语言、口头、书面的表达)
语文是工具性、人文性最强烈的学科,要培养高素质人才。
叶圣陶:语文: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要在课堂上教会学生说话、写文章。
二、语文课怎么上?
1、语文课是老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
老师以课文为例子,教会学生说话、写文章。
写思想性、人文性、工具性高度统一的文章,要文道统一。
2、上好语文课要做到“三实”:
真实、朴实、扎实(本色语文)
(1)课堂要真实:有的老师公开课上笑容可掬、态度亲切可爱,其实与平时课堂表现完全不一样,笑得学生心里直发毛。
(2)朴实是老师的教风,要踏实,不要哗众取宠。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
不能够想着展现自己,特别是公开课。
学生是红花,老师是绿叶。
学生是被服务者,老师是服务者。
老师要尊重学生,蹲下身子跟学生对话。
★上课要看学生,让出时间给学生读、谈、质疑问难。
要突出学生,淡化自己。
小学阅读教学要讲字词句段,要讲听说读写。
关注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时装模特目无表情,要关注的是时装。
)
★课堂上要有亮点。
(3)扎实:
第一课时:解决字词,阅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思想。
第二课时:重点复述、分析课文:范读——自由读——指名读——自己试说——指名说——创造性地习作。
统编版小学《语文》中革命传统作品解读及教学策略
统编版小学《语文》中革命传统作品解读及教学策略作者:王蓉来源:《阅读(教学研究)》2022年第08期【摘要】统编版小学《语文》中选编了许多革命传统题材作品,基于对这类作品选编方式和选编内容的分析,提出了解读这类作品应具备的时代视角、儿童视角和教学视角,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学建议:坚持历史意义与时代意义相统一,坚持品悟语言与感受形象相统一,坚持语文要素和革命主题相融合,坚持课内阅读和生活实践相融合。
【关键词】革命传统;作品解读;教学建议小学语文除了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之外,还肩负着“以文化人”的重要使命。
统编版小学《语文》中,许多经典革命传统题材作品重新入选,并顺应时代发展,增加了一些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的新篇目,旨在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用革命传统文化的红色基因锤炼学生的核心素养,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双线组元”的教材编写体系中,全面把握革命传统作品编写意图,正确定位此类作品教学价值,显得尤为重要。
一、革命传统作品选编概况2021年1月8日国家教育部专门颁发了《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可见,革命传统教育在当下社会思潮中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导向和政治导向作用。
《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将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分成“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革命斗争精神”“爱国主义情怀”“艰苦奋斗传统”七个主题,力求在不同层次的主题学习中,逐步深化学生对革命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和认同,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
笔者对统编版小学《语文》中革命传统题材作品进行了梳理,从中发现:教材高度贯彻了《指南》精神,各类主题的作品在教材选文中均有体现。
下面试从选编方式和选编内容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1.选编方式统编版小学《语文》中涉及革命传统作品共40篇,其比重约占整套教材课文总数的14%(不包含《语文园地》)。
一至六年级每一册教材全面覆盖,且选编数量呈现递增趋势,到六年级上册已达到10篇之多。
阅读能力-本色阅读分析
本色阅读随着语文课改的推进,很多教育专家审时辨势,针对语文课堂出现的目标分散、内容庞杂、教法花哨、形式主义盛行等问题,提出了“本色语文”的改革主张。
“本色语文”目前也有两个流派:一派强调语文教育实质上是引领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以工具性为基点,渗透人文性;另一派强调语文教育实质上是精神教育,以人文性为基点,渗透工具性。
何谓“本色”?天以蓝,地以黄,山以青,水以绿,虎以猛,人以善,为本色。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语文教育要坚持语言训练和人文熏陶的统一。
小学到高中,漫长的十二年,不同的阶段应有不同的侧重点。
小学阶段是基础的基础,理应抓住工具不放,通过工具渗透人文性。
这才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色。
那么,本色阅读课究竟该怎么上?本色阅读课就是要以读为根本,着力培养四种能力。
即实实在在指导学生读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认读、感悟、探究和概括四种能力。
(一)实实在在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是阅读教学初读阶段的重要目标。
认读能力,是指学生拿到一篇新课文,通过练读,把生字的字音读准,结合语言环境初步感知一些词语的意思,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的能力。
认读能力是阅读教学应重点培养的最起码的能力,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但高年级也不可小觑。
怎样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呢?一放手让学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一篇课文的第一步应当是“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
学习一篇新课文,可以围绕课题做文章。
比如,教学《爱如茉莉》可以提出问题:茉莉有什么特点?爱怎么能像茉莉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对文章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
二让学生边读书,边识字,把字音读准确,并初步理解字、词的意思。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为章。
”这句话点出了“字”在文章中的基础作用,所以阅读教学要以识字为先决条件,教会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
随着学生生活范围的扩大,识字途径的增多,生字表上的字对学生来说并不都是生字,应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进行教学,对待生字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语文课堂回归语文本色-最新年精选文档
语文课堂回归语文本色2015年10月,我有幸参加了由通辽实验中学承办的教学联合体语文、历史、生物三个学科的同课异构活动。
在本次活动中,我教授的是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同时我也听了其他六位语文教师的课。
本次活动结束后,收获很多。
每一节语文课都很精彩,都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探求新的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同时也促使我思考一些问题:作为语文教师究竟要教什么?语文课应该怎样上?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语文?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是好的?用什么样的标准衡量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及学生的学习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认为无论我们怎样教,教学都应该带着一种理念,那就是呼唤语文课堂的真,回归语文本色。
一、关于“真与假”的思考2012年以来教育界开展了“真语文”的大讨论,“真语文”的宣言中有这么一段:“语文教学不装、不演、不做作,慎用PPT,慎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真读、真说、真写、真对话。
”我认真梳理了这次活动的几节语文课,这几节课是不是都可以称得上是成功的呢?1.教师要提出真问题本次有一位教师在讲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课文时,她将教学目标确立为1. 研读文章,通过文中描写的语句分析梁启超人物形象,对梁启超的人格魅力有深度的认知和思考。
2.体会学习掌握写人的技巧,肖像、语言、动作,重要的是一定要写出人物的个性,人物才鲜活、生动。
将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为理解文中用《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深层意旨。
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这位语文教师设计了这样四个问题:问题1:诵读文章,标记文章段落,概括每个段落的内容并理清文章脉络。
并交流“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个题目包含了哪些信息?问题2 :问题3:请细读文本,探究梁任公先生为什么要讲《箜篌引》这首古诗?如何理解这“一出悲剧”?问题4:请体会并分析梁任公讲到《桃花扇》和杜氏的诗歌时“悲”与“笑”的原因。
小学语文当前热点问题
语文是基础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和一生发展的基础。(夯实双基)
语文是基础工具学科。掌握语文这一交际的工具、表情达意的工具,靠运用。
语文课要坚持三个为本:
语文为本(本色语文)
文本为本
学生为本
学生学习语文需要经历怎样的过程?
文本言语、意义与学生自己的内心体验互动的过程。
《猫》的教学片段:
教学思路一般有两种
归纳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
演绎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
教例:《无私的爱》
抓“孔繁森对待孤儿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
——深入文本,找出人物的言行进行品读—
——感受孔繁森无私奉献的精神
确定一个点,拉长一条线,画成一个圆。(聚焦——扩散——浓缩)
优点:
符合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方向始终非常明确,有利于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
生2: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生3: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
还有一种变色的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问题)
师:这么多的地方打动你,难怪作者说搭石形成了家乡的风景。怎样的风景?
情感吐露形:结课时,对学生说:“你们想对××说些什么?拿起笔来把要说的话写下来。”
表达方法仿写形。
词语运用形。(利用文中词语写话、概括段意、概括主要内容、或表达一种情感等)
小练笔的策略
文道并重:有效的练笔要触动儿童的心灵,又要让其在表达方法上有所领悟,即将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的融合。
各年级要有区别。
简单之五:加温
原则:简单方便、实用有效。
十大名师
十大名师2013级文学院中师1班殷沙漫于漪:江苏镇江人,1978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教师,1983年被评为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她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并著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
她的课堂重视学生的“学”,崇尚“文道统一”,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结合着思想教育,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教养与教育的和谐统一,取得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主张:她认为重教轻学是传统教学的积弊,教师应把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出发的立足点上,重视对学法的研究,使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于漪主张,讲课要有情趣,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主张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在教师主导下让学生在主动、自觉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地培养起自学能力。
怎样上好一堂课,于漪的主要经验是第一“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寓含的深意”;第二“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第三“变换提问的角度,选择最佳入口处,激发学生的感情”;第四“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第五“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形成余音缭绕”。
于漪老师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在教育实践中必须“教文育人”,她强调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以奠定树魂立根的素质基础。
于漪老师提出要“努力培养学生文化判断力”,帮助学生认真执著地从民族优秀文化和人类进步文化中吮吸养料。
孙双金:南京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曾荣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
他多年探索形成了“潇洒不失严谨,灵活而又扎实”的教学风格,自成一派的“情智教学”在全国广有影响。
教学主张:“情智语文”是孙双金的教学主张与教学风格。
情,可理解为情趣、情味、情感,教育理应是具有情感的事业,语文课上的情感魅力是人性的回归是教育的回归也是语文本质的回归。
智,可以理解为智力、智能、智慧,智力是智慧的核心,课堂上要赋予幽默的语言,机智的反应,渊博的知识,敏锐的行为等。
十大名师
1、于漪:女,江苏镇江人。
1929年2月7日生,曾毕业于镇江中学,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
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
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于漪主张读写听说全面训练。
她深感“重读写轻听说”教学的滞后性,从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角度考虑,她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是十分重视听力与说话训练的。
纵观于漪的读、写、听、说实践,可以从中寻找出另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在教师主导下,让学生在主动、自觉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地培养起自学能力。
教学风格:思想性:党的教育方针和“三个面向”是教学改革的依据,于漪牢牢地把握着这一依据。
她的全部教学改革活动,贯穿着一条鲜明的红线,那就是“教文育人”。
于漪所上的语文课,充分地体现着“文道统一”的精神,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结合着思想教育,恰似春风化雨,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真可谓教养与教育的和谐统一。
于漪语文教学的思想性是很强、很突出的。
重学性:重教轻学,是传统教学的积弊。
于漪主张,教师应把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出发的立足点上来,重视对学法的研究,使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为此,教师必须“目中有人”,要研究当代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情趣性:于漪主张,讲课要有情趣。
教学有了情趣,就能吸引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才能产生实效,而效果又会促使兴趣的巩固和发展。
为此,教学就须在“得”字上下功夫,学生学有所得,才能对语文学习产生情感和趣味。
智能性:于漪站在培养开拓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高度,十分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
只要全面地阅读于漪的教学论文,不难发现于漪全部语文教学活动中,贯穿着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
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于漪曾写过不少专论,诸如“谈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谈观察训练”“谈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谈把握记忆的支撑点”等等。
也谈小学语文的本色教学
话 ;对学生进行文 学熏陶 ,最终 回归文 该说 , 目前我们教 师的教学 目标 意识并
不淡漠 。但却有不少 的课堂往往天 马行
断以预设的 目标为参照物 ,对教学作 出
针对性 的调控 ,不断引导课 堂向着预期 的 目标行进 。
空, 随意性 比较大 , 缺乏必要 的约束 与反
语 文教 学 离 不 开字 、 、 、 、 词 句 段
篇, 离不开 听 、 、 、 , 说 读 写 离不开感 悟 、 积 累和运 用等 实实在 在 的语 言实 践活 动 。
一
先生的“ 例子说 ” 的最好解读 。 如窦老师在讲授 《 天的怀念》 秋 一课 时, 以一句 “ 咱娘 俩在 一块要 好好 儿活 , 好好儿活 ” 作为突破 口, 确立 了“ 感受 ‘ 娘 俩’ 的好好 儿活” “ 究 ’ 、探 我俩 ‘ 的好 好儿 活 ”“ 、思考 ‘ 我们 ’ 的好好儿 活” 的教 学层
次 , 点学 生立足 文本 , 指 质疑 思辩 ; 选 精
是语文课 堂教学的首要任务 ,也 是语文
回归本色 的一条重要路径 。
堂真实本色 的语 文课 ,需要师 生共 同
如窦桂梅老师上《 再见了 , 亲人》 她 时, 是这样引导学生以读悟语 、 以读悟情的 :
( 教师打 开视 频 , 幕上 出现 了志愿 屏
一
的 日常 功课 。因为 , 只要反 复朗读 , 就能 体会 出文 章 的音 韵美 、 奏美 、 势美 、 节 气 思想美 , 就能让学 生真正从感性上 、 直觉 上、 整体上 去认识 、 体验语 文材料 , 对语
文材料进行 主观 的消化吸收 。 因此 , 朗读
、
立足 文本 。 回归 本 色 。
本色语文案例及评析
本色语文案例及评析——《要下雨了》邓平湖北省南漳县九集涌泉完全小学邮政编码:441534【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将自己在本节课教学中的亮点设计所依据的指导思想或者核心教育教学理论简述即可,指导思想和依据的教育理论应该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明确体现出来。
本部分内容必须和实际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避免出现照搬课标中整个模块的教学指导思想等情况。
在教学时,我创设了优美的情境,把语言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孩子学习的愿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让他们通过阅读了解一些能预示下雨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材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不必面面俱到)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不仅要思考其他内容对本节内容学习的帮助,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科体系的建立、其他学科内容学习的帮助;还应该思考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生学科能力甚至综合素质的帮助,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影响等。
这是一篇科学童话。
通过小白兔与小燕子、小鱼和蚂蚁的对话,介绍了燕子低飞、鱼游到水面、蚂蚁搬家这三种预示即将下雨的现象。
【学情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但不需要格式化,不必面面俱到)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即从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经过哪几个环节,最终形成本节课要达到的知识。
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可能是知识基础不足、旧的概念或者能力方法不够、思维方式变化等。
我们学生,主要通过视觉和听力来理解课文内容,因此教学时我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让他们边看课件边学习语文知识。
通过反复朗读,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本节课还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动手等方面的能力。
2024年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
2024年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____年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一篇:古代文学常识1. 文言文基本功:古文阅读技巧、词语解释、古文翻译。
2. 古代文学概述:古代文学的发展阶段、主要流派及代表作家。
3. 唐宋词:词的定义、特点、鉴赏方法,唐宋词的代表作品及作者。
4. 宋元话本小说:话本小说的定义、特点,代表作品及作者。
5. 传统戏剧:元曲、元杂剧的特点、代表作品及作者。
6. 古代散文:散文的定义、特点,古代散文的代表作品及作者。
第二篇:古代诗歌鉴赏1. 五言绝句:五言绝句的定义、特点,五言绝句的鉴赏方法。
2. 七言绝句:七言绝句的定义、特点,七言绝句的鉴赏方法。
3. 诗歌写景:景物描写的基本方法,运用修辞手法写景的技巧。
4. 唐人的爱情诗:唐代爱情诗的特点、写情一般技巧。
5. 唐咏史诗:唐代咏史诗的特点、写史的一般技巧。
第三篇:现代文学常识1. 白话文阅读:现代白话文阅读技巧、文学鉴赏方法。
2. 新诗:新诗的定义、特点、鉴赏方法,新诗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
3. 小说:小说的定义、特点,代表作品及作家,小说鉴赏方法。
4. 戏剧: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代表作品及作家。
5. 散文:现代散文的特点、代表作家及作品,散文鉴赏方法。
第四篇: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的构造方式对比1. 古代诗歌的构造方式: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的构造方式。
2. 现代诗歌的构造方式:自由诗与固定诗的构造方式。
3. 句式与篇章结构: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在句式与篇章结构上的对比。
4. 诗歌语言与意象: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在语言与意象上的对比。
第五篇:现代新表达形式分析1. 新闻报道与特写报道:新闻报道的定义及特点,特写报道的定义及特点。
2. 读后感与观后感:读后感的写作要求与技巧,观后感的写作要求与技巧。
3. 书信:书信的种类与格式,书信的写作技巧与注意事项。
4. 广告语:广告语的构造特点,广告语的鉴赏方法。
5. 网络语言与宣传文案:网络语言特点与宣传文案的写作技巧。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及解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及解读为了更好地领悟和用好新教材,现就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科书的编写框架、主要特点作一些说明,并提出教学实施建议。
一、编写框架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科书编写框架仍按“两根柱子”,“一条龙”的体系编排,分为“习惯”、“课文”、“习作”、“练习”、“学和做”五大块。
“习惯”部分仍被安排在开篇,体安排了两个学习内容,一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是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在编排上仍旧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材之首,但其训练则应渗透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之中,“反复抓,抓反复”,务求形成“习惯”。
“课文”部分,编排了7 个单元,由24 篇课文组成。
整册教材的选文,从体裁上看,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以及诗歌;从主题上分,有民族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有人生哲理方面的,有热爱自然方面的,有学习方法指导方面的。
总体上看,本册阅读教材无论是课文的选择和编排,还是思考练习题的设置,体现了课标规定的第三学段教学目标的要求,体现了“三维整合、统筹安排、因课设练、多次重复、螺旋上升”的教材编写特色,实现了民族性和世界性、人文性和工具性、典范性和时代性、系统性和开放性的和谐统一。
“习作”7 篇,每个单元安排1 篇。
要求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表达需要,分段表述。
“练习”7 个,每个单元安排1 个。
每个练习分成“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诵读与欣赏”或“诵读与感悟”)、“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等几个板块。
“学和做”仍作为全册教材的压轴内容,本册“学和做”安排的内容为“我的成长册”,并与单元七融为一体,环环相扣。
二、编写特点1、采用主题单元组合教材安排上大体上围绕某个主题组织3―4 篇课文成为一个单元,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语言文字的基础训练。
全册课本安排了7 个单元,第一单元为“壮丽山河”,第二单元为“正义必胜”,第三单元为“诗文精粹”,第四单元为“探索发现”,第五单元为“感悟人生”,第六单元为“咏物抒情”,第七单元为“师恩难忘”。
论高中语文教学的“文道统一”
论高中语文教学的“文道统一”作者:何菱花来源:《语文天地》2022年第05期“文”是指文章的形式和语言,“道”是指文章的思想和内容。
“文道统一”不仅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琵琶行》是中唐大诗人白居易的感伤诗的代表作之一。
白居易因“越职言事”而被贬江州,遭遇人生重大挫折的他,失意之时偶遇知音“琵琶女”。
他以精彩的文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同时将琵琶女的自述身世和自身遭际联系起来,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动人之叹。
一位封建士大夫,能将一个沦落天涯的歌伎作为知己调,实属难得。
其中所表现出的对女性命运的关切同情和对自身遭际的感伤失意相互映衬,表达了丰富动人的思想情感。
笔者在教学中,以对“文”的把握为基础,在欣赏诗歌语言之美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探究“道”的层面,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
一、以“道”为引子,激发学生学习“文”的兴趣1.妙用导入,进入文本情境《琵琶行》与一个地方密切相关——江西九江。
而笔者恰好在几年前去过九江,并趁此机会拍摄了一些和白居易与琵琶女知音相遇有关的历史遗迹。
因此,这一课我选择了一张在九江烟水亭旁拍摄的楹联照片导入。
对联的内容是:“那堪吟白傅诗,琵琶人老,枫荻秋深,叹几个迁谪飘零,相逢处,且休说故里繁华他乡沦落;此便是邯郸道,午梦初醒,黄梁久熟,觉毕生功名富贵,霎时间,都付与微茫烟水缥缈江波。
”触景生情,感慨系之,配合着课件里的照片展示,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几年前,我去了江西九江。
站在浔阳江头,面对浩渺江水,心头最先涌现的是一千多年以前的那一场令人感动的知音邂逅。
在江边的烟水亭,我看到了这样一副长联,上联所写的,正是这场邂逅的主角——白居易和琵琶女。
”这样的导入,既有直观的图片,又有笔者个人的真实感受,所以在课堂开始就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而在对联的解读方面,我侧重引导学生去关注人物处境,由“人老”“迁谪飘零”“故里繁华他乡沦落”等带出本诗的创作背景,并提示他们初步感知文本的情感基调。
语文教学要“把根留住”
语文教学要“把根留住”目前,出现了一种追求华丽新颖而忽视语文内核的现象,让语文课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高深。
因此,有必要冷静地对语文教改作一分析。
一、“根”的失落——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1.性质不明,外延膨胀“语文是什么?”这是多年来争论不休的一个难题。
有人认为语文是语言和文字,也有人则提出语文是语言和文章,还有人说是语言和文化。
走进新课程,语言和文化说似乎更热门,于是种种文化范畴的东西便不断往语文这个大口袋里装。
我们首先要求学生有一颗圣人的“心”:生活哲理、民族灵魂、崇高精神,凡是人类应该具有的美德都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去。
其次,我们要求学生有一张哲学家的“嘴”:言必珠玑,语必华美,每一篇课文都得感悟良多,每一堂课都得“激情燃烧”。
再次,我们还要求学生有一个芯片式的“脑”:秦砖汉瓦、唐诗宋词、天文地理……必须由学生传承。
“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压得语文直不起腰,步履蹒跚,踟蹰而行。
结果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闹到毕业,还是不通。
这颇似果树生长,枝条萌生过多,影响了露水阳光,分散了养分,果子反而结得少。
2.眼睛向上,根浅底薄课堂上,句句谈体会,段段说感悟,重心在微言大义的挖掘,却忽视了最基本的读书训练;练习时,布置了诸多创新题、拓展题、积累题,却忽视了最基本的字词句训练;教作文,要求立意要新、构思要巧、语有文采,却忽视了把句子写通顺、写连贯,忽视了“我手写我口”,准确表达自己心中的意思。
眼睛向上,把目标定高一些,用心固然是好,然而课堂教学时间是一个常数,重此必然轻彼,追求高目标,势必影响基本功的训练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3.追赶潮流,思路紊乱语文教改走过了一段又一段的路程,从“文道”之争到“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再到“多提问”与“少提问”之争,现在新课程中又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每一阶段都是语文教改的一次飞跃。
然而,每个阶段强调的也只是必须重视的一个层面,而非语文的全部。
而我们的教师却在追求中渐渐模糊,丢失了语文的“根”,于是,课堂上要么“满堂感悟”,要么借“媒体煽情”。
“本色语文”需要“慢走"“细读"一次语文活动课观后碎思
“本色语文”需要“慢走"“细读"一次语文活动课观后碎思丁波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上旬·教学大参考)》
【年(卷),期】2011(000)007
【摘要】一次较高级别的“本色语文”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在无锡某中学举行,笔
者有幸前往.共听了六节课。
这六节课,采取的是同课异构形式,《安恩与奶牛》、《记承天寺夜游》、《老王》分别由两位老师同上。
与会的专家分别对这几节课进行了点评。
真是一场盛宴。
收获颇多。
作为一个普通教师,没有专家的高度.却也有自己的一点心得.不揣浅陋.也来说说。
慢慢走.等待啊
【总页数】2页(P96-97)
【作者】丁波
【作者单位】江苏锡山高级中学匡村实验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2
【相关文献】
1.慢慢走,欣赏啊--浅析小学语文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 [J], 楼琳
2.本色语文,催生教学智慧——浅谈小学语文的文本细读 [J], 陆海燕
3."本色语文"需要"慢走""细读"——一次语文活动课观后碎思 [J], 丁波
4.本色语文,催生教学智慧——浅谈小学语文的文本细读 [J], 陆海燕
5.慢慢走的风景——谈文本细读语境下的语文教学 [J], 曹春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语文本色,本色语文——2007年高考湖北卷试题分析
语文本色,本色语文——2007年高考湖北卷试题分析
田海波
【期刊名称】《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
【年(卷),期】2007(000)009
【摘要】一、题型稳定.重本务实全卷7道大题共23道小题,没有偏题、怪题和超纲题,保证了高考试题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语言基础知识题可以说是很好地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实用性原则。
音形义、语法和标点的考查不生僻,不怪异,【总页数】2页(P55-56)
【作者】田海波
【作者单位】湖北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443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6
【相关文献】
1.本色语文:还语文课堂本色r——以区级公开课《社戏》为例 [J], 陈劲
2.本色语文,演绎真实精彩——例谈『本色语文』教学设计的几点建议 [J], 刘军
3.本色语文:让语文教学回归本色 [J],
4.诗歌鉴赏试题分析及其教学建议——以高考语文湖北卷(2005-2014年)为例 [J], 刘诗
5.本色语文的回归——就当前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谈本色语文教学 [J], 朱会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书籍简简单单学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
书籍简简单单学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语文是个冗杂的学科,又要扎实训练好学习者的语言,又要突出语文中的文以载道,文道合一,还要在这样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语文思维,语文能力,语文品质。
这不由使人反思,如今的语文课该怎么上?语文学科本身的魅力是什么?我想是语言,是形象,是美感。
这是语文教师心知肚明的事,把这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习得语言,留住形象,获得美的体验。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我的感悟是——教师应从纷繁冗杂的信息社会中利用“薄〞的原则简洁教语文,学生也应当在纷繁冗杂的信息社会中利用“厚〞的原则扎实学语文,这样才能做到厚积而薄发。
一、找一个圆点,简简洁单教学语文简洁的教育需要我们老师既要有底气,又要有灵气,更要有人气!语文教学的目标、方法、过程等要简简洁单,一目了然,以学定教,为学而设。
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当在纷繁冗杂的语文信息中查找一个圆点,统领整个课堂教学,简简洁单教学语文。
当然,语文教学要简洁,并不是课堂上就让学生读读书,写写字那么简洁、随便,如《白鹭》的圆点就是引领学生去品读、感悟平常白鹭的美,在读读、说说、议议中实现教学的目标。
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言语作品的意义不是由作家独创的,而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制造和完成的。
这就是说,文本的价值是由学生自己在阅读鉴赏中得以实现的。
具体教学实践中,由于阅读是独特化的行为,学生生命个体的千差万别,有陶醉、有感悟、有启迪;或质疑、或反对、或赞同。
孙老师在教学时十分关注我们所需的“圆〞点,这个“圆〞点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甚至是一个标点!通过查找这个简洁的“圆〞点,深入感悟,激活学生有价值的独特体验,在有效的多元反应中求得共识。
第三段教学时孙老师紧紧抓住“钓〞字,接受“面上感悟、点上突破〞“圆〞点,以此为圆心,向四周辐射,来提升阅读教学的简洁而不简约的独特。
把课上到了孩子们的心里,这是一种观念,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境地。
二、寻一个立点,扎扎实实学习语文崔峦老师曾指出:“教学的最高境地是真实、扎实、朴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道合一本色语文1
作者:唐琴
来源:《新课程教学》2014年第05期
【摘要】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笔者所观课从沟通内容与形式、关照整体与局部、对接语文和生活这三个方面,对有效实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高中语文工具性人文性
1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2013年度第十期立项课题《普通高中师生共建教学问题库的实践》(课题编号:2013JK10-L086)研究成果之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不仅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工具;语文课程所包含的人文学科知识,具有熏陶、感染学生思想感情的文化功能.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灵魂,教学中应追求两者的统一,即语文学科常说的“文道合一”.本文以江苏省昆山中学于立娜老师的《故乡的榕树》一课为例,来探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有效实施问题.
一、沟通内容与形式
众所周知,文章的思想情感有赖于语言文字,而语言文字又服务并统摄于思想情感.《故乡的榕树》是一篇抒情散文,该文抒发了游子对故乡及亲人的思念之情.教学伊始,于老师抛出这样的问题:云、风、山水、桂花香,都可以勾起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作者偏偏选择了榕树?难道作者想念的仅仅是故乡的榕树吗?然后进入课文朗读环节.于老师引导学生分组朗读第5~10自然段,并概括各段围绕榕树写了哪些人和事.
在学生阅读、归纳后,于老师把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叙述了故乡的许多人和事,所有这一切全都关乎榕树,所以,榕树成了作者回忆友情、亲情、乡情的载体.据此分析得出本文的艺术特色是,寄情于物.用一个物象——榕树,作为文章的线索,使文章涉及多人多事而神不散.让学生抓住线索读文章,是长文短读最精当的方法之一,这不仅体现了语文课的工具性,而且在演绎工具性的过程中还体现出了文章的人文性.
紧接着于老师又设计了语段欣赏环节,并请学生参与分析.其中,一位女同学选取了这一句:“有的像我一样,把生命的船划到遥远的异乡”,并解读道:
这句话用“生命”来修饰“船”,看似有悖于逻辑,其实这是一个比喻.把生命比作船,不是要将“船”赋予生命的活力,而是要把自己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作者漂泊在外的无奈和对故乡深深的眷念之情是抽象的,而船是具体的.所以这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这位女同学既分析了语言的特色,又点出了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从内容和形式角度体现了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于老师最后又设置了一个写作环节,她让学生借助典型的物、人、事,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情感:
故乡的
我最不能忘怀的是故乡的(物)
(人)
(事)
以“读”促“写”,利于沟通阅读与写作这两个过程,这符合语文课的“工具性”要求.同时还能以“写”养“读”,即通过写作更好地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深刻情感,以达到情感共鸣的效果,这彰显了文本的人文性.
于老师设计的阅读、解读、写作等教学环节,既关照到了文章的语言形式、艺术手法,又利于挖掘文章的思想情感、精神内蕴,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体现了语文课的“文道合一”功能.
二、关照整体与局部
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过:“看一篇文章,先读一遍,得其大要,再读,才知道文字结构层次的安排,又读,才能体会哪些词、句子用得准确、生动,从而对全文的理解也就又加深了一步.也就是说,理解的全过程是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又从小到大,从局部到整体,走这么一个来回.”[1]
于老师从整体出发,先聚焦局部,引领学生抓住“榕树”这一关键点,并由此勾连出相关的人和事,进而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感情.比如,从榕树下伙伴们的游戏中,可以读出作者对天真无邪的友情的怀念;从榕树下女人、母亲、祖母的相关事件,可以品出细腻深厚的亲情;从农人在榕树下乘凉的情节,可以感受到淳朴、悠闲的乡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普通的百姓、天真的童趣、细腻的亲情、淳朴的风土人情,是作者割不断的故乡情结.
在品读中,于老师还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首与尾.学生很快发现,文章不仅仅写了“大陆的榕树”,还写了“香港的榕树”.教师对其中的三句话进行了分析:
①“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这句话像一座桥,把眼前景物与思想情怀联系起来,即由小儿子吹着榕树叶玩耍的场景,想到自己在故乡榕树下的童年生活.
②“那样的日子不会再回来了”——总结上文,表明回忆结束,自然回归现实.
③“我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身上还留有榕树叶隙漏下的清凉”——和上面的夏夜描写实现了自然、巧妙的承接.
据此,师生整理出了作者的基本思路:
香港住所的榕树——眼前
大陆故乡的榕树——回忆
香港住所的榕树——眼前
这种分析有利于学生跳出对“大陆故乡榕树”单一的回忆,通过今昔对比,看出作者远离故乡的惆怅,以及对过去时光一去不返的失落感.
强调人文性,就应在透视局部思想内核的时候,引领学生走向整体.只有把握了整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才能进一步理解局部的字、词、句,及其所呈现的人文性.
三、对接语文和生活
夏丏尊、叶圣陶两位先生在《文心》中指出,“读书贵有心得,关键是联系生活,在…触发‟上下工夫”“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得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得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获得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得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2]
文本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语文课堂应对接生活,让文本的解读更加鲜活.《故乡的榕树》一文,有大段文字在回忆故乡的榕树以及与榕树有关的人和事,以此来传递作者对故乡、对故乡人事细腻而绵长、感性而深沉的情怀,因此闪烁着浓厚的人文性.于老师对这一部分的解读,没有停留在就情讲情上,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若干语句的品读,来挖掘其人文性.如此解读文本就像水墨画一样,一笔一笔将之晕染开来,这样折射出的情感就更具感染力.
为了更好地体现人文性,于老师还呈现了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一段文字: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鲁迅在文中列举了许多童年印记: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泥墙根、油蛉、蟋蟀、蜈蚣、斑蝥等,从而使童年的生活鲜活地呈现出来.而《故乡的榕树》的作者也采用了同样的写法,列举了大量的与榕树有关的人和事.通过比较,学生得出这样的认识:大量列举记忆中的人、事、物,看似啰唆却毫无拖沓之感.
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不仅体现在“达意”上,更高的境界是“传情”,而且也让学生读懂了“思念”一词的真正内涵,掀起了课堂高潮,折射出了这节课的人文性.
荀子在《劝学》中写道:“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意思是说,抓住了要领,事情就容易做了.笔者认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堂的要领.于立娜老师沟通内容与形式,关照整体与局部,对接语文与生活,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现了语文教学“文道合一”的要求,彰显了语文教学的本色.参考文献
[1] 张志公.语文教学论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57.
[2] 夏丏尊,叶圣陶.文心[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