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诗歌赏析:校园文化的一个缩影精品教育.doc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附答案与解析)
绝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__ ____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 __ ___ __ __ 卷 _ _ 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考 __ __ _-------------------- 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 __ __ __ _ ___ _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
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现象和表象,__ __ 答__ -------------------- 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
_ _ 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 _ __ __ _ _ ___ _ 题__ -------------------- 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 雄,是历史的创造者。
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 ------------家,还是上世纪 80 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 -------------★启用前201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Ⅰ卷在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
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 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语文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
诚然,娱一、现代文阅读(36分)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19年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全国1卷
2019年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全国1卷(解析版)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
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
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
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
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
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
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
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
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钢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纸币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
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
2019年高考全国语文一卷答案及详要解析
2019年高考全国语文一卷答案及详要解析1、正确答案B解析A项混淆关系,据材料第②段“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一句可知,“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与“做到以人民为中心”(“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的另一种说法)是必要条件关系,而A项中的“就能”变成了充分条件关系。
C项强加因果,据第④段“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说明两者并没有因果关系。
D项“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错,过于绝对,歪曲原意,据第⑤段中“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可知。
2、正确答案D解析第①段用设问的形式点明论述话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提出问题)第②段说明当下时代变化超乎艺术家的想象,艺术家难以理解“更深层的东西”;(分析问题)第③段从碑文的角度切入,进一步得出“更深层的东西”指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分析问题)第④段讲作家应与人民建立深切的情感关系,以人民为中心;(分析问题)第⑤段讲作家与艺术家应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
最后解决问题。
所以A项是正确的。
B项,第②段是对当下创作的分析,第④段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所以B项正确。
C项,第③段的碑文内容是为了回答前文的“‘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也是“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论据。
所以C项正确。
D项,第⑤段揭示了“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
”精品就是表现“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凝聚精神上的认同。
而不是简单地“正面人物的塑造”。
“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可见,选项中“正面人物的塑造”缩小了语义的范围。
3、正确答案D解析“少而精”错,无中生有,最后一段讲了应“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但没有讲多与少的问题。
4、正确答案A解析A项为治理工作中的脱水,不属于修复工作;B项为“清除文物和标本上的一切附着物”,属于修复工作;C项“是修补文物和标本的残缺部分”,属于修复工作。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总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总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4.C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
2019年全国卷Ⅰ高考卷(含答案)
2019年全国卷Ⅰ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文化传承与教育文化是生命的花朵。
离开文化,社会和谐与发展就失去了根基。
文化的传承,需要教育来完成。
教育不仅要传递文化,更要通过创造性转化,使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教育对文化的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和传递,而是文化的选择、批判和创造。
在人类文明史上,教育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古希腊的雅典学院,到我国的孔子私学,再到今天的现代教育体系,教育一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教育通过培养人的道德品质、知识素养和创新能力,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然而,在现代社会,文化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多元交融,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成为常态;另一方面,科技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使文化传承的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如何更好地承担起文化传承的使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A. 教育对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复制和传递,还包括文化的选择、批判和创造。
B. 教育通过培养人的道德品质、知识素养和创新能力,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保障。
C. 在现代社会,全球化对文化传承的挑战主要表现为文化的多元交融。
D. 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使文化传承的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
2. 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化传承需要教育来完成,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B.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选择、批判和创造的功能。
C. 现代社会文化的传承面临全球化带来的多元交融和科技发展的挑战。
D.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角色和作用是一成不变的。
3. 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只起到传递的作用。
B. 文化传承与教育的关系是相互独立的。
C. 现代社会,教育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文化传承的新挑战。
D. 科技的发展对文化传承没有产生影响。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二)解析版
考生姓名座位号(在此卷上答题无效)绝密★启用前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二)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今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活化的新形式发扬其深厚内涵,涵养中国精神,滋润现代人生。
不论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价值,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体验。
数字技术为更好再现文化遗产提供支撑。
文化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每个时代都有其特色文化形态,即便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其表现形式也不断发生嬗变。
近几年,集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各大博物馆纷纷利用数字技术改进展陈方式,优化文化遗产“用户体验”,利用诸如VR技术、虚拟空间技术等生成逼真、实时、三维虚拟场景,强化展览互动性和参与感,满足观众感知和互动需求,加强观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理解。
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都让我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徜徉于历史文化场景,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其文化精神。
故宫博物院等富集文史资源的国有文化单位,基于传统文化“IP”,通过与游戏、动漫、影视、文学以及社交平台全方位融合,设计开发器物产品和数字内容,使传统文化魅力不断传播发酵,推出一批人们争相体验的网红产品,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融入生活日常,提升生活品位。
截至2017年底,故宫文创产品已突破10000种,文创产品收入达15亿元。
故宫以“跨界”之思和“网红”之势,举办相关文化活动,获得年轻人追捧,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有效融入。
2019全国1卷语文诗歌鉴赏题详细解析
2019全国1卷语文《题许道宁画》简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析:写了江山淡远之景,抒了悠然心会之情。
写水“满眼”,写山“苍然”,写林“含晚”,写云“不还”,简淡而不事雕琢,肯定错不了。
如果说首、颈联重在写景的话,那么颔、尾联重在抒情。
而抒情也含蓄有味,因为这四句的情是隐藏在对画作的评价中的,这在分析C项与简答题时再说。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析:这是对首联的赏析。
诗人观画,首先看到的是盈目的江水,不管原画留白也好,彀纹满纸也好,“满眼”即可证实。
而山应该占据画幅上端,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山,但“苍然”。
一个“苍然”,就写尽了山之远,有树而不可细辨。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析:错在“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
根据陈半丁的诗意画,是画中有一屋,屋间开一窗,人在窗中。
其实半丁老如此理解当是落了下乘。
诗人应是把对画家的评价和赞美写进了诗中。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是说,画家构图多么精妙啊,这幅图就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子,让我们从中领略到了一直存在着的山水渺远的画意。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析:为什么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呢?树在远山,其色苍苍,不可细辨,一在远端,二在“含晚”。
2019诗歌鉴赏高考真题汇编语文(解析版)
专题05:诗歌鉴赏【2019年高考】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4.C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一)(2019全国Ⅰ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4. C 15.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14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
2019年高考真题——诗歌专题
一中高一语文组“读写一体化”之泛读:诗词之美,读题之旅2019年全国各省市高考真题——诗歌专题一、(2019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 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 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答案】C 【详解】C项的解释不符合生活情景和实际逻辑。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其所表达的意思应该是这样的:许道宁画作中那种辽阔万里的意境,我仅仅通过距离画作一窗之距就领略到了。
“一窗”指的是这幅画的尺幅和一扇窗差不多大,或者是说画就像是为观者打开的一扇窗子,让人从中领略到了一直存在着的山水渺远的画意。
【选项命题分析】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析:写了江山淡远之景,抒了悠然心会之情。
写水“满眼”,写山“苍然”,写林“含晚”,写云“不还”,简淡而不事雕琢,肯定错不了。
如果说首、颈联重在写景的话,那么颔、尾联重在抒情。
而抒情也含蓄有味,因为这四句的情是隐藏在对画作的评价中的,这在分析C项与简答题时再说。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析:这是对首联的赏析。
诗人观画,首先看到的是盈目的江水,不管原画留白也好,彀纹满纸也好,“满眼”即可证实。
而山应该占据画幅上端,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山,但“苍然”。
一个“苍然”,就写尽了山之远,有树而不可细辨。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2019诗歌鉴赏高考真题汇编语文(解析版)
专题05:诗歌鉴赏【2019年高考】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4.C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解析】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
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高考真题汇总附答案解析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 (2019•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 口衔山石细, 渺渺功难见, 人皆讥造次, 岂计休无日, 何惭刺客传, 终年抱寸诚。
心望海波平。
区区命己轻。
我独赏专精。
惟应尽此生。
不著报睡名。
(1)本读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2)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答案】(1)"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 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2)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解析】【分析】⑴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歌前六句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
已经 明确了手法是对比手法,只需要找出对比手法,并且分析对比手法怎样勾勒精卫形象即 可。
诗歌中“山石细"和"海波平"两词形成对比,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 填平,从中表现“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抱寸诚''的决心"衔纽1日”的举动与“海波 平”的宏图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对比中充分表现精卫的心诚志坚。
⑵题目要求结合诗歌后六句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诗中"人皆"与"我独”形 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总计""惟应''体现出作者对精卫坚持不 懈的奋斗精神的肯定,侧而表现了作者孜孜以求亳不妥协的人生追求:尾联作者以“精卫” 与刺客相类比,再次表达了对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
故答案为:⑴“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 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⑵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描写校园文化的现代诗歌
描写校园文化的现代诗歌描写校园文化的诗歌(一)校园的春,像是娇嫩的花蕊,睡醒过来的花朵,吐出了芳香。
漫长的冬眠,积蓄了能量,让的校园,有了生命的气息。
校园的夏,像是绽开的花朵,经过了雷雨的洗刷,变得更加坚强。
春雨像是少女,呵护了花朵,让的校园,有了跳跃的音符。
校园的秋,像是成熟的硕果,收获着成熟的果子,快乐在校园回荡。
风雨让这朵花,经历了坎坷,让的校园,有了甜美的微笑。
校园的冬,虽没有春那么柔嫩,虽没有夏那么欢快,虽没有秋那么甜蜜,但却有宁静的气息。
这漫长的休息,可以让朵朵花儿,在明年再绽放。
描写校园文化的诗歌(二)正值青春的我们如花儿生长在这样美丽的校园青春的美丽在美丽中绽放在如此美丽的校园花香铺满了从宿舍到教室的小径阳光撒满了绿油油的草地花苞上晶莹剔透的水珠盈盈欲滴翠绿跳跃的林荫道勾住轻飘飘的过往在如此美丽的校园树木花草呼吸着青春的气息空气里飘忽着丁冬作响的琴声孩子们红扑扑的脸蛋上呦洋溢着理想自信勇敢和欢乐在如此美丽的校园一棵翠松甜蜜地弯起腰它有思想有血肉有灵魂它是我们校园的精魂它象征青春永远的方向与使命从脚跟开始歪向那面国旗下身歪斜上身却同旗杆一样笔直它与那面血红的国旗肩并肩一同迎接朝阳的升起一同目送夕阳的远去它抚摸亲吻着那片血红体内就沸腾起火浆似的热血燃烧了东方冉冉升起的太阳燃烧了莘莘学子赤诚的心不要错过眼前的美丽吧不要等到有一天如此哀怨:等到离开你的那一刻才开始后悔不曾仔细看过你你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和那满院沐浴的书香我只有在心底模糊地寻找那朦胧的青春足迹等到离开你的那一刻才开始后悔不曾真正与你亲近你的肤色你的皮肉还有那永远蓬勃不衰的朝气我真想重回到你的怀抱亲吻你那绿色的红色的每一处的皮肤我真想对每一棵树每一朵花道一声感激留下一个微笑等到离开你的那一刻才开始后悔不曾全心地爱护过你不曾为你轻轻拭去眼角的泪珠不曾陪花草谈过心不曾静静欣赏它们的美丽现在才发现你如此的美丽才发现青春一直被你默默装饰原来幸福与美丽已悄然逝去才发现自己活在自己的阴影里而你——美丽的校园——一直阳光灿烂为何一切总是后知后觉在如此美丽的校园有漂亮的女生有年轻的教师有人吟诗有人歌唱还有我们欢乐的舞蹈这样的校园让我如何不爱她描写校园文化的诗歌(三)满怀热忱,走进支教学校的大门,我把真诚的微笑,撒满美丽的校园。
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版(带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试题精校版语文I试题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共8页,包含选择题(第1题~第6题,第12题,第15题~第16题,第18题~第19题,共11题)、非选择题(第7题~第11题,第13题~第14题,第17题,第20题~第21题,共10题)两部分。
本卷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名字、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第1题~第6题,第12题,第15题~第16题,第18题~第19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A.演绎一脉相承展示B.演变异曲同工彰显C.演绎异曲同工展示D.演变一脉相承彰显【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要注重如下几点:首先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思考;其次是对近义词辨析,进行同中求异的比较,找出差别来。
辨析的具体角度主要是从词语的色彩、使用范围和适用对象等三方面去考虑。
本题围绕“佛系青年”这个话题,主要讲到它的发展流变以及与“丧文化”的共同点。
第一空,“演变”指的是事物的变化发展;而“演绎”是一种推理方法,由一般原理推出关于特殊情况下的结论。
结合语境,本空前后讲的是“佛系青年”一词的发展变化的过程,而不是一种推理方法,所以排除AC两项。
从第一句话可知“佛系青年”一词与“葛优瘫”为代表的“丧文化”有源流关系。
而“一脉相承”多指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观点之间有继承关系。
《2019年江苏高考语文之诗歌鉴赏》
《2019年江苏高考语文之诗歌鉴赏》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推填海(6-10)【原文】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仇名。
【注释】1学:仿效。
诸进士:指应进士试的举子们。
精卫:鸟名。
古神话中说,炎帝有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溺死于东海,化为精卫鸟,常衔西山之石以填东海。
2偿冤:报仇。
3寸诚:寸心,决心。
4心望:希望。
5渺渺:渺茫,毫无可能。
功难见:难以实现其事业。
见:看见。
6区区:小小的。
命已轻:性命轻微。
7造次:荒唐可笑。
8专精:精诚专一。
9计:考虑。
无休日:没有终止的日期。
10刺客传:司马迁《史记》中有《刺客传》,记述侠客冒死行刺为人报仇之事。
11不著:没有记载。
雠(chóu):同“仇”。
【译文】鸟类中也有的懂得报冤,能耐虽小却奋斗不停。
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
看不见有多大的功效,依然视死如归往前行。
人们讥笑此举太轻率,只有我欣赏其专一精诚。
何必终日计较不休?本应如此度过一生。
问心无愧报仇事,哪怕《刺客传》不留名。
【赏析】全诗十二句,前六句写景状物,后六句议理抒情。
前六句,勾勒出一个生动感人的偿冤报仇的小鸟形象。
前四句,从正面破题。
虽未直接点破“精卫”二字,但“偿冤”一词已暗示之。
“山石细”、“海波平”二词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出了“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
五六两句描写了精卫填海的失败。
特别是用“抱寸诚”、“衔细石”,与“心望海波平”的宏愿进行反差极大的对比,充分显示精卫鸟的心诚志坚;用“渺渺”、“区区”等叠词,与“功难见”、“命已轻”配搭,表达出对精卫鸟命运的无限同情。
后六句,“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一句,是全诗主旨。
从七八两句起,作者开始抒发议论,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个人的见解。
“专精”二字是作者赋予精卫鸟的人格化的精神品质。
“人皆讥造次”,大致是指文人学士在对待精卫填海这件事上,纷纷祖述陶渊明的“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的无为、无奈的观点。
关于校园古诗词
关于校园古诗词校园古诗词的魅力近年来,校园古诗词一直备受热议,引发了广大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研究。
校园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拥有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校园古诗词的魅力。
首先,校园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古代诗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哲学思想和美学观念,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校园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通过诵读和演绎,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其次,校园古诗词具有精神寄托和情感表达的功能。
古诗词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们以简洁、含蓄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物、人生哲理、爱情离别等各种情感的感悟和思考。
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校园古诗词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从而增加情感交流和情绪释放的平台,提升情绪管理和情感表达能力。
再次,校园古诗词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习古诗词可以提高学生们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
诵读古诗词可以使学生们提高对文字的敏感度和感悟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通过学习和欣赏古诗词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可以提升学生们的写作水平,使他们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运用语言。
此外,校园古诗词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墨客的审美追求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在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美感,还可以培养对美的独特视角和鉴赏能力。
这对于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校园古诗词也能够激发学生们对文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诗词以其独特的韵律和优美的音韵吸引着学生们的眼球。
学生们可以通过学习和欣赏古诗词,进一步探索和发展自己对文学的兴趣,寻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学之路。
这也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丰富的人文底蕴和精神追求。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并且向外延伸的一种群体性文化。
因此学校生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渗透、充满着文化气息,都应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而不应局限于某一两门学科。
可见校园文化是校园特有的文化现象,它对学生的知情意行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完成学校的育人目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在5.12地震中我校遭受了很大损失。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教学大楼、宿舍楼截止7月5日全部封顶,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昼夜不停地进行砌墙粉刷,安装水电,硬化校园。
目前,最紧迫的任务是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我们准备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做到以下四个注重。
现在与各位校长共同探讨。
一、注重构建凸现教育感染魅力的环境文化学校的校园是师生共同生活、工作或学习的场所,其环境优美与肮脏,秩序井然与混乱都直接影响到能否培养出合格人才的大问题。
我国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文化环境熏陶人的经典范例。
具有生命力的环境文化对人的发展和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基于这一点,我校依据学生心理特点要注重环境建设,在不同的场所设置不同内容的图案,建设大门文化、走廊文化、教室文化、绿地文化等。
大门文化,学校大门要极具时代特征,“八”字形开放式敞开,两旁建上“办人民满意教育,育国家合格人才”巨幅标语墙。
走进大门,教学楼墙壁写上“以德立校、依法治校、教研兴校、质量强校”的校风;“管理科学化、决策民主化、设备现代化、育人素质化、办学特色化”的领导作风;“忠于职守、勤于探索、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教风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学风。
使人进入校园便觉得学校办学理念先进,文化气息浓厚,时时激起教师工作热情和教书育人的责任心,激发学生好好学习做有志少年的决心。
走廊文化,学校教学楼走道内墙壁上贴上祖国地图、世界地图、长城图案、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和雷锋像、国家教育方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
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文化走廊中,天天受到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好好学习、立志成才的教育与熏陶。
2019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安徽卷)
2019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安徽卷)第一卷 (阅读题共66分)【一】(9分)[2018·安徽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家国一体,即由家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
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系统。
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
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
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那么便是对“伦理”的僭越。
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
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
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
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那么具有贤人的风度。
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
“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
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
因此,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
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诗歌赏析:校园文化的一个缩影
高考诗歌赏析:校园文化的一个缩影?
最近二十年来,凡是有校园的地方,尤其是大学比较集中的城市,都会有校园诗歌的存在。
这是谁也不会持有异议的事实。
可以说,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部分,校园诗歌是与青春、浪漫、乡愁、情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些因素,正是编织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精神养料。
换句话说,校园诗歌的蓬勃生命,使得校园文化不至于流于宏大、空泛,而变得具体、细致、动人,成为一代代学子许多年后仅存的集体“记忆”。
在谈校园诗歌之前,有必要先谈谈什么是校园文化。
广义地看,校园文化是社会大众文化的一个有机部分,是社会文化中最为敏感、热情和激动的因子,代表着前者的情绪走向和历史态度。
因为学生来自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家庭,他们身上,不可能不延伸着社会的各种因素。
然而,校园文化与社会大众文化又是不能简单地同日而语的。
这是因为,大学是精英文化的堡垒,它对学生不仅负有传播学术(即人们所说的“知识”)的任务,而且还负有传达思想和陶冶精神的重要使命。
所以,狭义的校园文化在我看来,它比社会大众文化更强调精神思想层面的内容,更容易拒绝世俗、琐碎的生活,而倾心于拥抱抽象的、形而上的、纯精神的思想情感—尽管这在成人的世界看来是极其幼稚、可笑和不务实际的。
在此基础上,构成了校园文化或说校园诗歌的一成不变的主题和审美规范,确切地说,这就是“情愁”和“乡愁”。
这些年,我走过不少大学,也应邀参加过许多大学的“大学生诗赛”。
我发现,虽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的大学生写诗,与八十年代在取材、抒情方式上均有很大不同,但文学母题却几乎一直没变,仍旧是爱情、乡情这两大题材。
我们知道,它们也是校园文化中的中心话题之一,大学教育在中国出现以来的一百年间,这两大话题可以说是生生不息,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的。
前不久,我在一所著名大学的诗歌朗诵会上,听到学生在那里表演一个诗剧,内容跟爱情有关。
舞台上,那些在我们这些中年人看来十分天真幼稚的剧情,居然被几个学生演绎得那么投入和动人,而且台上台下还发生了热烈呼应。
说老实话,最后我也被感动了。
为什么呢?谁没有过青春、幻想呢?而对大多数校园诗人来说,他们的学生时代,就是他们的青春时代,诗为青春、爱情而歌,青春和爱情因为有了诗的存在而焕发出更为异样和持久的
光彩。
所以,他们的诗是他们生命的真实写照,这些主题和题材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因为没有比以生命为底色的文学主题和题材更为真实的了。
再一个是诸多的“怀乡”和“怀人”之作。
学生诗人,尤其是出身乡村的人,当他离开熟悉的故乡来到陌生的大都市,一开始是很失落的。
不光有生活的失落,更多地是精神的失落。
徐志摩有一首很有名的诗叫
《再别康桥》,它之所以传布深远,令人久读不厌,就在于诗人在陌生的英国写下了他对中国—也就是广义的故乡刻
骨铭心的怀乡之情。
于是,“怀乡”或“怀人”成了学生诗人精神缺失的填充,也成为他对城市文明的抗拒—像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许多自称“乡下人”的作家作品一样,在他们的诗歌中,乡村的道德水平往往是高于城市文明的道德水平的。
于是,一头老水牛,一架水车,一个老农的背影,父亲、母亲或者中小学老师的辛苦操劳,经常成为他们所歌咏的题材。
当然,随着更多同学适应、甚至喜欢了城市生活,上述“追忆”就变得不再那么强烈,它们在自己创作中的价值也会随之降低。
再从更大的视野中看,校园诗歌不仅是一种典型的校园文化现象,也是中国新诗史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大、清华和燕京大学的学生文学社团中就曾涌现出不少的学生诗人,例如俞平伯、朱自清、闻一多、冯至、卞之琳、李广田、何其芳等。
后来,他们又成为中国新诗史上的代表性诗人。
同样,八十年代以来,许多在大学开始诗歌创作的人,现在已是中国当代诗歌中的佼佼者,有的还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例如王新、西川、海子、于坚、韩东、张曙光、臧棣、西渡等人。
但值得指出的是,校园诗歌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实际有“校园内”和“校园外”两个发展阶段。
也就是说,在读书期间和大学毕业走向社会后,他
们所承载的校园文化,所创作的校园诗歌,在风貌、风格上是有着很大的差异的。
上面说到的二三十年代的校园诗人以及八十年代以来的校园诗人,情况大致都一样。
就读期间,比较关注个人情感和对故乡的歌咏,而在毕业之后,则更注意更为广泛的社会人生问题。
在上述意义上,校园可以说是永远的校园,校园诗歌则可以说是永远的校园诗歌,它们可能会因时代的不同而发生某种变异,但其主题和题材,艺术表现手法等,却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当代中国的校园诗歌,走过了二十年并不平坦的道路,并且已经形成了一个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优秀传统。
它丰富和扩充了校园文化的审美空间,同时也为中国当代诗歌贡献了不少优秀的诗人。
在我看来,这就是校园诗歌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