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社会规范学习的条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二、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一)社会规范的遵从表现为从众现象和服从现象。
社会规范学习是逐步积累交往经验的过程。
教育是用来传递一种特殊的经验传的系统,具有传递社会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动作经验与交往经验的职能,形成个体的知识、技能和品德,使之学会做人。
社会交往是个体社会生活的基础。
个体要在群体中生存、发展,就必须遵守社会规范所确立的交往规则。
个体学习社会规范的过程,也是构建社会规范的遵从经验结构,完成个体的交往适应的过程。
特点:依从的盲目性;依从的被动性;依从的工具性;依从的情境性;依从是社会规范接受及品德形成的初级阶段;依从在个体社会规范接受及品德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规范的认同一般指行为主体在认识、情感上与行为上对规范趋于一致,从而产生自愿对规范的遵从现象。
人的社会生活体现的是与人交往的生活内容,这种交往生活不是个体的随意行为,而是以社会规范为指导的社会交往。
个体的社会行为是对交往情境的一种适应性行为,是主体对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自身的人际交往情境的社会性适应。
因此,个体的社会适应是通过学习与认同社会规范来实现的。
认同类型:偶像认同(出于对某人或团体的崇拜);价值认同(出于对规范本身的意义及必要性的认识)特点:认同的自觉性;认同的主动性;认同的稳定性作用:它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及品德形成的一个关键阶段;认同不是社会规范接受和品德形成的最高阶段。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
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 5.56%。
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
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社会规范学习
社会规范学习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规范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规范是指在
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所制定的一系列行为
准则和规则。
遵守社会规范不仅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也可以提高
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
首先,社会规范学习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只有遵守社会规范,才能更好地与
他人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比如,在公共场所保持良好的秩
序和礼仪,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都是社会规范的表现。
只有遵
守这些规范,才能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其次,社会规范学习可以提高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现代社会,人们需要不断适应各种环境和情境,只有具备良好的社会规范
意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
比如,在工作中遵守职业道德
和规范,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家庭中尊重长辈和
关爱家人,能够维系家庭和睦和谐。
只有遵守社会规范,才能更好
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此外,社会规范学习也可以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
遵守社会规
范可以让人们更加自律和自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比如,遵守交通规则可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遵守环保规范可以
保护环境和资源,提高生活质量。
只有遵守社会规范,才能让人们
过上更加健康和幸福的生活。
总之,社会规范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遵守社会规范,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高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重视社会规范学习,做一个遵纪守法、守规矩的好公民。
【字数:500】。
社会规范学习的条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依从性学习发生的条件
(二)服从发生的条件
作为依从的另一种表现,服从也是一种处于盲目状态下、屈 从于外在压力的社会规范接受水平。服从(Obedience)是主体在特 定的社会情境中,通过对客体提供的社会信息的概括、判断和推 理,为寻求奖赏或免受惩罚而产生的与客体一致的行为或态度。 1.个体特征方面的条件 个体特征是指影响服从行为发生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因素 (具体包括个体原有的心理、生理状态,个体特征及性别、年龄 等等)。 2.环境压力方面的条件 直接的环境压力:指眼前的能马上见到后果的环境压力,表 现为监控和奖励与惩罚手段。 间接的环境压力(情境压力):把人放置在一个控制得很好 的情境中,一切都安排得使人只有服从而很难不服从。(美:弗 里德曼等人提出)
米尔格拉姆的现场实验
楼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于1969年做 了一个现场实验。他让实验助手在纽约闹市 区的街道旁仰望某高楼的六楼窗户,发现过 往的行人不期而然地也朝窗户望去,并且安 排站在那里的人群越大,就有越多的过路者 受影响,随着他们看那扇窗户。这是一个典 型的从众范例。
小 资 料
2.榜样及其特征
(1)榜样行为的性质与结果直接影响认同的发生 1961年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和罗斯进行了 一项儿童目击侵犯行为的实验,发现侵犯行为非常容易激起儿童的模仿而 成为榜样行为。 1970年格鲁西以小学生为被试的利他行为的模仿实验,进一步证实了 榜样的语言和行为统一的性质最容易引起他人的模仿与认同。 不仅榜样行为的性质影响认同,榜样行为的结果对认同的影响更深刻 (1965年班杜拉-受到奖励的行为易于激起儿童的模仿和认同) (2)榜样的地位与身份对认同学习的发生也有直接的影响。 (3)榜样与主体的相同性程度也是影响认同发生的一个极重要因素。 榜样与主体的关系来认识影响认同发生的因素:榜样与真实的人越不 相像,导致受试的模仿越少;相反,榜样与主体在主客观条件上越相似或 越接近,就越容易成为主体仿效和认同的对象。 榜样与主体的相同性程度不仅指他们在客观环境和境遇上的相同或相 似,更重要的是榜样与主体性质上的相同或相似程度。严格的讲,主体选 择以谁为榜样是以自己的内在需要为基础的,这种需要既包括归属需要, 也包括自我完善和提高的需要。主体需要的性质与榜样的品质越相似,引 起的认同就越强烈和深刻。
试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试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教育的启示试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一交互决定论: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都是作为相互决定的因素而起作用的。
二观察学习,又称为替代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
观察学习分为三类: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性观察学习创造性观察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动机过程除了直接强化,班杜拉提出另外两种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二)对教育的启示:A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提出榜样具有替代性强化的作用,这使人们对榜样在儿童品德教育中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教育者应该要求自己的行为举止合乎道德规范,不但注意言传,更应该注意身教,使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例如:很多父母为了防止孩子打架,就在他们斗殴时打他们,这样做往往使孩子间的格斗变本加厉了,这就是消极示范的影响。
这提醒我们,品德教育中应尽量多提供正面、积极的榜样,少提供反面、消极的榜样。
另外,我们从班杜拉的实验中也看到年幼儿童易于模仿地位高的人(如父母、教师、英雄模范人物);对受奖行为比受惩行为模仿的可能性大;敌对的攻击性行为最易被模仿,因此电视、电影中提供过多攻击性场面,是不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即使是好的影片,教师与家长也应该加强指导,以免儿童模仿与社会道德相悖的思想行为。
B其次,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对我们有效地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也有启发作用。
比如:教学中教师认真作好示范,突出知识技能的主要特征,吸引学生的注意;提供详细的言语解释,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表象系统和符号编码;在学生运用知识或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纠正或改正学生的错误,并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使之通过自我调节来改进自己的学习。
社会规则教育引导幼儿遵守社会规范
社会规则教育引导幼儿遵守社会规范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教育引导他们遵守社会规范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社会规则教育,幼儿将学会尊重他人、追求公平、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本文将讨论社会规则教育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建议来帮助家长和教师有效地引导幼儿遵守社会规范。
一、为什么需要社会规则教育幼儿年龄段是培养孩子道德行为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社会规则教育有助于幼儿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培养良好的道德品格,并提供积极的行为模式。
1. 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通过社会规则教育,幼儿能够了解和接受在社会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和准则。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将学会遵从规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发展道德品质:社会规则教育有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他们将学会尊重他人、关心弱势群体、分享和合作等社会道德中的核心价值。
3. 减少冲突和危险行为:通过明确的社会规则教育,幼儿能够避免冲突和危险行为。
他们将明白不应该打架斗殴,不应该说粗话等行为是不被接受的。
二、社会规则教育的方法和技巧1. 设立明确的规则:为幼儿制定明确的规则和准则,例如礼貌用语、安全意识等,让他们明白哪些行为是被接受的,哪些是不被接受的。
2. 提供榜样:成人的行为和言谈对幼儿的行为习惯具有重要影响。
为孩子树立榜样,展示正确的社会行为,并与他们分享为什么这样做是重要的。
3. 鼓励和奖励:及时鼓励和奖励幼儿遵守规则和展示良好的行为。
这将使他们感到自己的努力和行为被认可,并激励他们持续遵守社会规范。
4. 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为幼儿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让他们积极参与到社会规则教育中。
学习应该充满乐趣和互动性,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主动性。
5. 合理的惩罚机制:对于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
惩罚应该合理和适度,以帮助幼儿认识到他们的错误,并引导他们纠正错误。
三、社会规则教育的实施策略1. 家庭教育: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规范的学习
在实践中,人们会不断应用社会规范来解决实际问题。这包括处理人际关系、解决冲突、维护社会秩序等。通过 应用社会规范,人们可以逐渐掌握处理各种社会问题的技能和方法。
04 社会规范学习影响因素
家庭环境
01
02
03
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是否和谐、积极, 对个体的社会规范学习具 有重要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
05 社会规范学习挑战与对策
挑战一:多元价值观冲突
全球化带来的多元价值观
01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不同文化、宗教和民族的价值观相互交织,
导致社会规范呈现多元化趋势。
价值观冲突
02
多元价值观之间存在差异和冲突,使得个体在社会规范学习过
程中面临选择困境。
道德相对主义
03
多元价值观可能导致道德相对主义,即认为没有普遍适用的道
德标准,从而削弱社会规范的约束力。
挑战二:网络环境影响
网络信息泛滥
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信息,其中不乏虚假、低俗和有害内容,对社 会规范学习造成干扰。
网络社交异化
网络社交使得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虚拟空间进行交往,可能导致现 实社交能力的下降和人际关系的疏离。
网络舆论压力
网络舆论具有匿名性和传播迅速的特点,容易引发非理性情绪和极端 言论,对社会规范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内化社会规范
在认同社会规范的基础上,人们会逐渐将这些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 则。这意味着人们不仅遵守这些规范,而且认为这些规范是理所当然的,并在自 己的行为中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
实践与应用
实践社会规范
人们会在实际生活中实践社会规范。这包括遵守法律、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等行为。通过实践,人们可以不断巩 固和加深对社会规范的理解和认同。
社会学习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社会学习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启示社会学习理论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学理论,由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
该理论强调观察学习、模仿和社会经验在个体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社会学习理论所揭示的学习方式,对教育实践具有深远的启示。
探讨社会学习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学习机制,从而在教育环境中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互动性,强调个体不仅通过个人经验而是通过与他人互动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这种学习方式的一个核心特征是“观察学习”,也叫模仿学习。
这意味着,学生不仅通过直接体验来学习,还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来获得知识。
这种基础使得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着模范和引导者的角色,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和学习兴趣。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的榜样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不仅要教授课程内容,还需通过自己的行为展示良好品德和学习习惯。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实验表明,学生往往会模仿其所观察到的行为,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教师通过展示明确的行为标准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教育者应当意识到,教师的言行举止将在无形中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
社会学习理论还强调环境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
在教育实践中,营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非常重要。
环境不仅包括物理环境,如教室布局和设施,还包括社会环境,如同学间的互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
通过创建一个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学生被鼓励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想法,勇于提问和分享,从而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
教师在这方面的调节作用至关重要,能够引导学生在积极互动中获取知识,并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进步。
社会学习理论也引入了强化和惩罚的概念,这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有益的视角。
强化是指通过奖励来增加某一行为的发生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后果减少不希望参与的行为。
教育者应当考虑如何通过适当的奖励来激励学生的积极行为,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建立信心和动力。
例如,当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学习动机时,教师可以通过赞扬或其他形式的奖励来强化这一行为。
社会规范的学习
误 • 错误价值观下的不合理需求、错误道德观念与道德逻辑的
支配、道德意志薄弱行为自律缺乏、丧失到的自尊感 • 2、纠正P517 • 综合治理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
秩序,促进社会发展。
二、社会规范学习及其意义
• 1、社会规范学习的实质 • 社会规范内化的过程:积累-适应-内化 • 2、社会规范学习的意义P468
三、影响社会规范学习成效的因素
• 交往需要 • 规范本身的类型特点 • 规范行为的社会反馈 • 认识与体验的一致性
四、有关社会规范学习的理论
• 1、社会规范的认知理论 • 皮亚杰、科尔伯格 • 2、社会规范的情感学习理论 • 弗洛伊德 内疚感和焦虑感 • 3、社会规范的行为学习理论 • 班杜拉 • 总之,社会规范学习是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和行为方式学
习的统合,形成知、情、行相一致的一体化经验。
第二节 社会规范的学习及纠正
•
一、社会规范的学习害
•
三、社会规范背离的原因及纠正
一、社会规范的学习过程与条件
• 1、依从-盲目性、被动性、工具性、情境性 • 从众现象和服从现象 • 2、认同-自觉性、主动性、稳定性 • 偶像认同和价值认同 • 3、信奉-高度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
二、社会规范背离及其危害
• 1、含义 • 对规范遵从现象的逆反,指对社会规范的准则的偏离、违
反、背叛。 • 2、类型 • 社会适应障碍-品的不良-违法犯罪 • 3、危害 • 对社会而言,轻则造成周围环境不安全,重则威胁他人生
命和财产安全,社会秩序破坏 • 对个人而言,使个体丧失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
三、社会规范背离的原因及纠正
社会规范的学习
社会规则学习守法尊重他人等社会规范和道德原则
社会规则学习守法尊重他人等社会规范和道德原则在这个社会中,人们需要学习和遵守各种社会规则和道德原则。
这些规则和原则确保了社会的正常运转,并保持了人类社会的稳定性和和谐性。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社会规则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守法和尊重他人等社会规范和道德原则的必要性。
第一部分:社会规则学习的重要性社会规则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在生活中处处存在。
从孩提时期开始,我们就开始了解和遵守各种各样的规则,例如学校、家庭和社会。
这些规则教我们如何行动、说话、以及如何与他人相处。
在学习这些规则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遵守社会规则,还学会了守法、尊重他人等重要品质。
通过守法和尊重他人等社会规范,我们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假如每个人都能够遵守社会规则,并尊重他人,那么整个社会会变得更加和谐、安全和有序。
因此,学习与遵守社会规则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第二部分:守法的必要性守法是社会规则和道德原则中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法律是社会的基石,是社会规则和道德原则的具体体现。
只有遵守法律,才能够保障我们的生命、财产和尊严的安全,同时也能让我们与他人和平共处和公正公平地解决矛盾。
在遵守法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更加自由地生活和工作,也可以减少社会矛盾和危机。
如果每个人都可以遵守法律,那么整个社会将发展得更加健康和有序。
所以,守法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是我们与社会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第三部分:尊重他人的必要性在社会生活中,尊重他人也是我们应该遵守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原则之一。
每个人都应该尊重他人,无论是他们的观点、信仰、文化背景和身份等等。
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立和自主的个体,尊重他们的权利和尊严,并尽可能地避免损害他们的利益和感情。
通过尊重他人,我们可以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的和谐性和稳定性。
在处理与他人的矛盾时,我们也应该采取理性和公正的态度,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并寻求公正公平的解决方案。
只有通过尊重他人,我们才能够建立更加和谐、进步和美好的社会。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案:学习社会规范和礼仪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案:学习社会规范和礼仪一、学习社会规范的重要性社会规范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相互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
小学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教育他们学习社会规范和礼仪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这样的教育,孩子们能够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提高自己的素质,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学习社会规范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孩子遵守规则的能力。
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很多规矩和制度为我们的行为指明了方向。
例如,上学时不打闹、不迟到早退;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不乱扔垃圾等。
通过学习这些规范,孩子们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2. 提高自己的素质遵守社会规范的同时,孩子们还能培养自己的个人素质。
学习社会规范和礼仪不仅要求孩子们做到规定的行为方式,更加重视内心的修养和品质。
比如,分享精神、互相尊重、待人友善等,这些都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只有当孩子们自觉遵守这些规范并传递给身边的人时,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
二、培养学习社会规范和礼仪的方法1. 课堂教育道德与法治课是学习社会规范和礼仪的重要渠道之一。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故事、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来了解和学习社会规范。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小组合作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和分享观点,增强学习的乐趣和效果。
2. 学校活动学校是孩子们学习社会规范和礼仪的重要场所。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主题活动,如社会活动、模拟法庭、劳动实践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学习社会规范的重要性。
比如,在社会活动中,学生可以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了解各自的职责和行为规范;在模拟法庭中,学生可以通过观摩和参与角色扮演来了解法律和公平正义的原则。
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还能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们最早接触社会的地方,也是培养他们学习社会规范和礼仪的基础。
第十章 社会规范学习
第一节社会规范学习概述一、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社会组织根据自身需要提出的、用以调节成员的社会行为的标准或准则,是社会对于其他成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的一种规定。
法律、道德、习俗、风尚、团体规约、组织章程、学习纪律、操作规范、游戏规则、家庭生活规范等,都是社会规范的不同形式。
这些社会规范可以按其涉及的价值标准、使用范围的广狭、适用的活动领域、对个体行为约束力的大小、维持规范实施的手段……方面的不同,分为许多类别。
如:大群体规范与小群体规范、强制性规范与非强制性规范、成文的规范与不成文的规范、禁止性规范与倡导性规范等。
按规范的内容来说,分为政治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
二、社会规范的功能(一)个体行为控制功能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社会规范的秩序基础是日益分化的个体价值和权利,社会规范则反映了一个群体的共同价值体系。
个体适应社会系统的价值需要的过程,也是个体获得社会标准,完成社会适应的过程。
在一个既定的人群中,这些秩序要得到维持,则依赖各种社会规范来保证。
社会规范常用来禁止不可预见的行为、机会主义行为的出现,同时也倡导和奖赏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行为,体现出社会规范对个体行为的选择与控制功能。
(二)个体行为引导功能在社会中生活,意味着个体必须选择和实施规范所肯定和倡导的行为,同时放弃规范所禁止和排斥的行为,这就是社会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引导功能。
(三)社会秩序维护功能依据约束力的大小、使用范围等属性的不同,社会规范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功能存在差异。
如法律、道德、宪法、学校的规矩、医院的规矩……三、社会规范的一般学习过程(一)、社会规范学习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二)、社会规范学习是个体在价值观影响下规范行为的形成过程(三)、社会规范学习是规范行为的内化过程个体对规范的接受过程使一种内化的过程,是个体将外部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部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
一般来说,内化被认为是将外在的准则、信念,纳入个体自身价值体系的过程,或者从社会或一个参照组,接受行为的标准或准则的过程。
社会规范教育内容
社会规范教育内容社会规范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惯和社会道德意识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社会规范教育的主要内容:1. 社会规范的意义社会规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准则和行为规范。
教育学生遵守社会规范具有以下意义:-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其成为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一员。
- 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社交能力,使其能适应社会生活。
- 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2. 社会规范教育的内容2.1. 尊重他人- 学会礼貌待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和个人空间。
- 不歧视他人,要包容不同的文化、宗教和背景。
- 不欺凌、不恶意诋毁他人。
2.2. 遵守法律和规章制度- 熟悉并遵守国家法律和学校规章制度。
- 不参与任何违法行为,如偷盗、伤害他人和欺诈行为。
- 不传播违法、不良信息,遵守知识产权和网络安全规定。
2.3. 培养良好惯- 讲究卫生,保持个人和公共环境的整洁。
- 养成守时、守信的惯。
- 遵守交通规则,保障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2.4. 注重公共道德- 弘扬公益精神,关心弱势群体,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 提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 文明用语,尊重网络规范,不传播谣言和不良信息。
3. 社会规范教育的实施方法3.1. 学校课程教育在教育课程中融入社会规范教育内容,通过知识研究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3.2. 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主题演讲、社团活动等,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文化惯和行为惯。
3.3. 家庭教育与社会实践鼓励家长在家庭环境中注重社会规范教育,与学校合作加强家校互动。
同时,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社会规范教育内容的实施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青少年对于道德社会规范认知的变化对教育教学启示
青少年对于道德社会规范认知的变化对教育教学启示
青少年对道德社会规范的认知在不断变化和发展,这对教育教学提供了一些启示:
1. 促进情感教育: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更加注重情感表达和交流。
教育者可以通过情感教育的方式,引导青少年发展积极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的同理心、责任感和合作意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2. 培养公民意识:青少年应当理解作为一个公民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教育者可以通过引导讨论社会问题、参与社区服务等方式,帮助青少年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影响力,提高他们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同感和遵守意识。
3. 强调价值观引导:青少年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在教育教学中应注重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正面榜样的展示和道德冲突的讨论,帮助青少年思考和认知到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性,以及其与个人幸福、社会和谐的关系。
4. 提供实践机会:教育者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一些实践机会,让他们亲身经历和感受社会道德规范的实际应用。
例如,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志愿者工作等,让青少年直接参与并体验社会规范的重要性和实际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避免单纯灌输道德规范,而是尊重青少年的个体差异,在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情感表达的基础上,灵活地开展教学活动。
同时,家庭和社会也应承担起培养青少年道德意识的责任,形成多方合力,共同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社会规范教育
社会规范教育一、引言在学前教育中,社会规范教育是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
通过规范教育,可以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社会交往能力,帮助他们逐渐融入社会,并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篇教案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二、幼儿社交技能的培养1.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在幼儿园中,幼儿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如集体游戏、合唱比赛等。
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交能力。
例如,在集体游戏中,可以鼓励幼儿积极参与,与其他幼儿一起制定游戏规则并互相配合完成任务。
这样可以让幼儿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并在集体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增强他们的社交交往能力。
2.培养良好的礼仪习惯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的示范和引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例如,在幼儿用餐时,教师可以向幼儿示范如何正确用餐,包括如何拿取餐具、坐姿端正、咀嚼细嫩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幼儿亲身体验,在特定场合使用不同的礼仪,如感谢他人的帮助、请假等。
通过这些活动,幼儿能够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出良好的社交礼仪。
三、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幼儿园中,幼儿需要学会自我保护和个人卫生习惯。
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和故事情境创设,向幼儿传授洗手、刷牙、穿脱衣服等基本卫生习惯。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小团体活动,让幼儿们自己完成洗碗、整理玩具等任务,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和责任感。
2.培养幼儿的社区参与意识社区参与意识是幼儿社会规范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参观社区,在社区里参与一些小型社区活动,如为邻居送去节日祝福、参与社区义工等。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社区参与意识和责任感,让他们在社会交往中充分尊重他人,并逐步认识到自己是社区的一员。
四、道德教育的重要性1.培养幼儿的道德意识道德教育是幼儿社会规范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观察和讨论等方式,引导幼儿认识到不同行为的对错、善恶。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幼儿亲身体验一些道德困境,引导他们思考正确的道德选择。
社会规范教育
社会规范教育导言:学前教育是儿童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之一,其对孩子的认知、情感、行为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规范教育是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规范教育可促使儿童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
本文将就社会规范教育展开论述,包括规范教育的重要性、如何进行规范教育、规范教育在各方面的应用等。
一、社会规范教育的重要性儿童时期是人类价值观、道德观、行为准则形成的关键阶段。
通过社会规范教育,可以让孩子了解到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渐习得和领会,最终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在家庭和学校中,提倡规范教育能使孩子养成遵守规则、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等良好品质,对于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素质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如何进行1.培养孩子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在教育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
通过与孩子互动、讲述有关道德与行为的故事、观看有益的儿童节目等方式,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2.示范和引导教师和家长应该做出榜样,展示正确的行为示范。
通过身教和引导,教会孩子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友善待人,让孩子学会模仿和感同身受,懂得何为正确行为。
3.奖惩相结合在规范教育中,奖惩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通过奖励可以使孩子激发积极性,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而对于违反规则的行为,也需要适当的惩罚,让孩子明白不正确行为的后果。
4.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规范教育更加生动有趣。
可以运用游戏、音乐、绘画等方式,让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理解社会规范。
三、社会规范教育在各方面的应用1.在家庭中家庭是孩子最初接触到的社会单位,也是塑造孩子行为习惯和社会规范的重要场所。
在家庭中可以从小事做起,如讲究礼貌用语、培养孩子的公共场合行为规范、尊重他人隐私等,使孩子在家庭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在学校中学校是孩子接受规范教育的主要场所。
学校应加强规范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通过开展班级规章制度、校园安全教育、参观社会机构等方式,让孩子理解和遵守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社会规范与社会教育
社会规范与社会教育社会规范是维系社会秩序和个体行为的基石,而社会教育则是促使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的重要手段。
这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
本文将就社会规范与社会教育的关系进行探讨,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规范的意义社会规范是一种根植于社会生活的行为规则,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利益和个人权益。
它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至关重要。
社会规范可以分为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
正式规范是由法律和法规所塑造并法定的规定,而非正式规范则是基于道德、习俗、礼仪和约定而产生的行为规则。
1.维系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社会规范对于维系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交通规则的制定和执行,不仅可以保障每个人的生命安全,还可以提高交通效率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只有大家遵守交通规则,才能实现交通有序、效率高效的目标。
2. 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规范还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在社交场合,人们遵循的礼仪规范可以提升互相之间的尊重和理解,减少冲突和误解的发生。
遵循礼仪规范能够改善人际交往的质量,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
二、社会教育的作用社会教育是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向社会成员普及知识、培养思想情感、引导行为规范,旨在提升社会整体素质和塑造良好公民形象。
1. 培养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社会教育是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了解到自己作为社会公民应具备的权利和义务,并学会如何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社会教育能够激发人们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所做的每一个行为都与社会利益密切相关。
2. 塑造个人道德和行为习惯社会教育通过传授道德和伦理知识,指导人们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通过道德教育,人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品行和道德品质。
社会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引导和养成,让人们内化社会规范,使其成为内心的一种自觉,而不是简单的外在束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强烈的主体需要是个体社会规范信奉的基础性条件
社会规范的依从性学习产生于个体的安全需要; 认同性学习产生于个体的归属需要; 信奉性学习产生于个体表现自我最高认识能力和水平的需要是展现 自我能力和水平、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一部分,因此它是一种较高层 次的需要。 终极归属需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需要,它可以被看成是对事物因果 关系的理解在人类行为中的反映。终极归属需要并不仅仅表现为对终极 人生归属的认识,还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终极意义上的 归因。 个体表现自我最高认识能力和水平的需要以及终极归属的需要构成 社会规范信奉性学习的基础性条件。也就是说,个体之所以要对某种社 会规范信服崇拜和遵照执行,首先是由于主体有一种表现自己认识正确 和要找到终极原因的需要。正是在这种需要的推动下,个体进行了信奉 性学习。可以说,信奉始动于人类本身。
一、依从性学习发生的条件
(二)服从发生的条件
作为依从的另一种表现,服从也是一种处于盲目状态下、屈 从于外在压力的社会规范接受水平。服从(Obedience)是主体在特 定的社会情境中,通过对客体提供的社会信息的概括、判断和推 理,为寻求奖赏或免受惩罚而产生的与客体一致的行为或态度。 1.个体特征方面的条件 个体特征是指影响服从行为发生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因素 (具体包括个体原有的心理、生理状态,个体特征及性别、年龄 等等)。 2.环境压力方面的条件 直接的环境压力:指眼前的能马上见到后果的环境压力,表 现为监控和奖励与惩罚手段。 间接的环境压力(情境压力):把人放置在一个控制得很好 的情境中,一切都安排得使人只有服从而很难不服从。(美:弗 里德曼等人提出)
米尔格拉姆的现场实验
楼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于1969年做 了一个现场实验。他让实验助手在纽约闹市 区的街道旁仰望某高楼的六楼窗户,发现过 往的行人不期而然地也朝窗户望去,并且安 排站在那里的人群越大,就有越多的过路者 受影响,随着他们看那扇窗户。这是一个典 型的从众范例。
小 资 料
1.强烈的内部需要
认同学习发生的形式:自发发生的认同学习和在一 定教育条件下发生的认同学习。 认同主体强烈的内部需要都是认同学习的首要条件。 认同是人在其主体归属需要与榜样之间自觉地建立 同一性的反应过程和状态。这表现为两种情况:其一, 主体归属的程度越高,对于榜样认同的可能性越大。其 二,主体需要越能被某个客体所满足,主体对其就越容 易形成认同。
(二)对社会规范及其依据的深刻认识是社会规 范信奉的决定性条件
对社会规范及其依据的深刻认识最少包括以下三个 层面: 其一,对规范及规范行为结果的认识; 对规范行为结果的认识就是对于规范行为所带来的 社会和个体意义的认识,这种认识对社会规范信奉态度 的形成关系重大。 其二,对社会规范依据的认识; 其三,社会规范意义障碍(认识障碍)的消除。 有些认识障碍常常使得对社会规范的正确认识不能 形成。
三、信奉性学习发生的条件
社会规范信奉学习的条件包括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内部条件 指学习者自身的心理条件,即在社会规范信奉形成过程中学习者心 理活动的哪些方面参与了这一形成过程。外部条件是指社会的、教 育的、文化的等方面的条件,它们参与并影响了学习者社会规范信 奉的形成过程。 社会规范信奉学习的内部条件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强烈的主体需要是个体社会规范信奉的基础性条件 (二)对社会规范及其依据的深刻认识是社会规范信奉的决定 性条件 (三)产生与社会规范和规范行为相关的情感是社会规范信奉 关键性条件
从众的实验研究
白林博士“关于对温度的从众性判断的 实验研究”
阿希(Solomon Asch)的线段判断实验。 米尔格拉姆(Milgram)的现场实验
阿希的实验
到底那条线段与标准线段等长?
实验
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 度。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 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 长。判断共进行了18次。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 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确判断的。 然而,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5个假被试故意异 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于是许多真被试开始 迷惑了,他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还是说出 一个和其他人一样、但自己心里认为不正确的答案 呢?
3.意义障碍和情感障碍的排除
(从反面,从去消极因素的角度) 意义障碍(认识障碍)思想认可是行为趋同的基础,意义 障碍正好阻碍了思想上的认可,便必然影响认同的发生。 情感障碍是一种体验和感受上的障碍。出于长期的行为定 势,在情感上难于接收,难于转弯。
在意义障碍和情感障碍彻底消除后,规范认同才能稳 定地建立起来。
2.榜样及其特征
(1)榜样行为的性质与结果直接影响认同的发生 1961年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和罗斯进行了 一项儿童目击侵犯行为的实验,发现侵犯行为非常容易激起儿童的模仿而 成为榜样行为。 1970年格鲁西以小学生为被试的利他行为的模仿实验,进一步证实了 榜样的语言和行为统一的性质最容易引起他人的模仿与认同。 不仅榜样行为的性质影响认同,榜样行为的结果对认同的影响更深刻 (1965年班杜拉-受到奖励的行为易于激起儿童的模仿和认同) (2)榜样的地位与身份对认同学习的发生也有直接的影响。 (3)榜样与主体的相同性程度也是影响认同发生的一个极重要因素。 榜样与主体的关系来认识影响认同发生的因素:榜样与真实的人越不 相像,导致受试的模仿越少;相反,榜样与主体在主客观条件上越相似或 越接近,就越容易成为主体仿效和认同的对象。 榜样与主体的相同性程度不仅指他们在客观环境和境遇上的相同或相 似,更重要的是榜样与主体性质上的相同或相似程度。严格的讲,主体选 择以谁为榜样是以自己的内在需要为基础的,这种需要既包括归属需要, 也包括自我完善和提高的需要。主体需要的性质与榜样的品质越相似,引 起的认同就越强烈和深刻。
2.影响认同学习的外部因素 (学习者以外的环境、背景因素)
主要包括:需要学习的社会规范本身;这一规范传授的社会背景;规范传 授者的特征及师生关系;规范的传授方式。 ⑴社会规范学习的对象是社会规范本身,社会规范接受也就是将外在于主 体的社会规范内化为主体的自觉规范行为。学习和接受的对象的特点直接作用 于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也会最终影响到学习和接受的水平。 ⑵社会和时代的状况成为规范学习的重要参照系而作用于规范学习 ⑶规范传授者的特征及师生关系也是影响规范认同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 (学校教育中,学生在学校中的社会规范学习大多是以教师为媒介,教师的特 点,包括教师本人的品格、其对于规范的理解认识程度、教师的教育才能以及 教师与学生关系的性质和水平就会直接作用于学生对社会规范的认同)。 ⑷规范的传授方式:强制型、民主型、情感型传授方式 强制险规范的传授以命令为主,缺乏对接受者内心世界的了解,传授方式 简单生硬; 民主型即在规范传授中充分尊重学习者的需要和愿望,从学习者的需要出 发教授社会规范,教授过程充分说理,而无任何不必要的强制倾向。 情感型在社会规范传授过程中十分重视情感的启发与促进作用,声情并茂 的教授,并辅以动之以情的事例和榜样,使规范传授处于浓厚的情感氛围之中。
(三)产生与社会规范和规范行为相关的情感是社会规范 信奉关键性条件
对于社会规范的价值信念,是认识和情感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复合心 理结构。 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内心体验。现 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情感是刺激因素、认知因素和生理因素在头脑中 整合感受的结果。 在社会规范的学习中,当学习者掌握了有关社会规范的知识之后,能否 产生相应的规范行为的关键条件是学习者是否形成了与规范和规范行为相关 的情感。(积极地情感因素,认识和情感的结合就会推动规范行为的发生。 在规范认识、与规范相关的情感、规范行为的多次结合和相互作用下,才能 产生对于社会规范的价值信念和对社会规范的信奉状态。与社会规范相关的 情感是从规范认识到规范行为的中介和桥梁,也是社会规范价值信念和社会 规范信奉态度产生的必要条件和关键条件)。 冯忠良先生认为,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通过丰富主体对情境的感受, 注意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对情境进行评价和通过“替代”作用而达到。 北大附中的教师们在社会规范教学中通过联想使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与社 会规范相关的情感体验的实践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第十章 社会规范学习的条件 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内容概括
第一节 社会规范学习的条件
第二节 社会规范学习心理研究 对教育的启示
本章主要内容:
依从性、认同性和信奉性学习发生的条件 从众、服从发生的条件 认同学习基本条件,影响认同学习的因素 社会规范心理研究对教育的启示
第一节 社会规范学习的条件
社会规范(social norm)指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和 生活方式的基础上,由一定社会组织提出并要求其成 员共同遵守的社会行为的标准、准则或规则。 社会规范学习(social norm learning)指对社会规 范本身的认识理解,亦即遵从态度的确立和信念、信 仰的形成过程。 在对社会规范遵从态度形成的过程中,个体还经历 了依从性学习、认同性学习和信奉性学习等不同阶段。
社会规范的依从性学习是指个体对社会规范的依据和必
要性缺乏认识,甚至存有某些抵触情绪,但迫于外在的压力 不得不执行社会规范时的一种学习水平和状态,是一种对社 会规范的初级接受态度。 社会规范的认同是对规范行为的榜样(遵守规范的人和 事)以及对遵守规范的必要性的认识和自觉建立同一性反应 的过程和状态,是对规范和榜样在思想上、行动上的趋同。 社会规范信奉就是对社会规范的信服崇拜以及遵照执行。
1.影响认同学习的内部因素(即学习者方面的因素)
⑴学习者已有的主体意识结构(学习者在以往的交往经验中形成的认 知经验和情感体验两个方面) ⑵学习者的个性特征(表现在性格和能力两方面;性格中的理智程度、 独立性水平、自制力状况,能力中的判断、思维水平都影响着社会规范认 同及其水平) ⑶学习者对规范的学习方式(思辨学习、观察学习、生活体验学习)。 思辨学习:通过对认识领域的抽象理论的分析与思考,而对社会规范 形成某种认同态度。 观察学习: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模范执行社会规范榜样行为的观摩, 在个体内心引起某种认同态度。 生活体验学习:从自身的实践中,在亲身经历的人和事中学习社会规 范。 对社会规范不同的学习方式会影响对规范产生的认识和体验的深度和 水平,由此影响认同态度的形成和水平。例如:亲身经历的生动、鲜明和 深刻程度较高;仅仅是在字面上,通过他人传授获得的,如不与个人经验 和体验相结合,其稳定性程度则会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