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要)固体颗粒稳定乳状液研究进展
复杂油田原油破乳方法的研究进展
复杂油田原油破乳方法的研究进展复杂油田指的是原油储量大、岩石特性复杂、地质构造复杂的油田,这种油田开发难度较大,需要采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开发。
破乳技术是复杂油田原油开采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之一。
随着石油勘探开发的深入,国内外对复杂油田原油破乳技术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本文将从复杂油田的特点入手,综述国内外复杂油田原油破乳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
一、复杂油田原油破乳的意义复杂油田的原油通常含有大量的油气、水、固体颗粒等杂质物质,这些杂质物质容易形成乳状液体态,造成原油黏度增大,应力损失增大,使得原油开采困难。
为了提高原油开采效率,减少开采成本,必须对复杂油田原油进行破乳处理。
复杂油田原油中的固体颗粒、泥土等物质还容易堵塞油井及管道,降低了原油的采集效率,影响了油田的开采效益。
研究复杂油田原油破乳技术对于提高油田开采效率、降低开采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1. 物理方法物理方法是原油破乳的传统方法之一,通常采用离心分离、重力分离等方式进行。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理方法在原油破乳领域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对离心机、分离罐等设备的结构优化,改善了原油破乳的效果。
一些新型的物理方法也在研究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超声波技术、微波技术等被引入到原油破乳领域,通过这些新型技术,可以更加高效地破乳原油,提高原油破乳的效率。
2. 化学方法化学方法是目前原油破乳领域的主流方法之一,其原理是通过加入一定的破乳剂,使得原油中的乳状液态杂质快速破乳,达到提高原油开采效率的目的。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破乳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开发出了一系列高效的破乳剂。
聚合物破乳剂、表面活性剂破乳剂等,这些新型的破乳剂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原油破乳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一些环保型的破乳剂也逐渐得到了研究人员的重视,这些破乳剂不仅破乳效果好,而且对环境友好,是未来破乳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
3. 综合方法综合方法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主要思想是通过综合利用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等多种手段,克服单一方法的局限性,提高原油破乳的效果。
原油乳状液界面性质与油水分离分析
原油主要以原油乳状液的形式开采,原油乳状液是一种油包水多相分散体系,影响其性质的因素非常多,如原油的粘度及含水量等等,研究原油乳状液十分困难。
由于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原油中胶质和沥青质的含量增加,增加了原油性质的复杂性。
化学驱油剂的应用提高了采出液的粘度和乳状液的稳定性,增加了原油输送和加工的难度,在解决问题时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成本浪费。
目前,国内外原油乳状液的严重稳定性问题主要集中在天然表面活性剂的分析上。
研究结果表明,在油滴的油水界面上积累了大量的胶质和沥青质物质,在油滴表面形成了一层具有弹性的膜,这是提高原油乳状液质量的关键。
此外,影响原油界面膜的重要因素还有很多,如性质、张力、粘度和Zeta 电位等等。
一、影响原油乳状液界面性质与油水分离的因素在原油运输、生产时会发生混合,以及开采时注入化学剂、原油中含有的活性组分,对加强原油乳状液稳定性有直接作用。
其主要影响因素为:1.沥青质、胶质。
天然乳化剂是从原油中制取稳定乳化液的关键,包括胶质、沥青质和固体颗粒。
在天然乳化剂当中,沥青质对提高原油乳化剂稳定性的作用最为明显,其次是胶质。
沥青质是原油中的非烃部分,可溶于苯、甲苯,不溶于小分子;胶质是原油中以真溶液形式存在的高极性化合物。
两种表面活性和极性都很强。
它们能在乳状液表面形成界面膜,提高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
界面膜是一种有机酸。
液膜呈酸性,所以胶质界面的其膜的强度较小。
而沥青胶束状态会受到胶质溶解作用发生改变,呈现为分散的沥青颗粒态。
二者乳化作用,在原油中分散沥青质微粒,很少发生沉淀,加强了与油水界面的吸附性,提高界面活性。
2.聚合物。
采油中会投入大量的化学剂,会生成W/O、O/W、多重乳化乳状液的混合物。
近些年聚合物驱在油田开采中应用愈加广泛,而驱油剂HPAM 的使用,增加了采出液的粘度,提升了乳状液的稳定性。
3.其他因素(1)固体颗粒。
作为一种微米级和亚微米级的物质,它是一种原油乳化剂,对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起到一定的作用。
淀粉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淀粉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作者:王小凤马畅关家乐梁春艳朱旻鹏来源:《农业科技与装备》2021年第01期摘要:Pickering乳液是一种新型乳液体系,具有成本低、安全性好、环境友好、稳定性高等优势。
介绍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机理,综述淀粉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Pickering乳液的进一步研究与發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Pickering乳液;淀粉;改性淀粉中图分类号:TS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21)01-0066-03乳状液是由两种不互溶的组分组成的分散体系,其中一种组分(分散相)以液滴的形式分散于另外一种组分(连续相)中。
乳状液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一般需要添加表面活性剂使其形成稳定的乳液。
Pickering乳液是乳状液的一种,其不添加表面活性剂,而是利用固体颗粒来稳定乳液。
添加的固体颗粒会吸附于O/W界面上,形成单层或多层膜,从而起到稳定乳液的作用。
1 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机理Pickering乳液较好的稳定性是通过颗粒在两相界面上吸附形成机械屏障从而改变颗粒间的空间位阻而实现的,这是一个热力学不可逆过程。
Pickering乳液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三相接触角。
Robert等人介绍了颗粒与油水界面接触角θow的关系。
由Pickering乳液中颗粒三相接触角示意图(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当θow<90 °时,固体颗粒亲水性较强,大部分的固体颗粒处于水相中,可形成水包油型(O/W)Pickering乳液;当θow>90 °时,固体颗粒亲油性较强,大部分的固体颗粒处于油相中,可形成油包水型(W/O)Pickering乳液;当θow=90 °时,颗粒既亲水又亲油,形成的乳液最为稳定。
2 淀粉稳定的Pickering乳液研究现状淀粉是一种天然的可再生、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其资源丰富,广泛存在于多种植物中。
Pickering乳状液稳定理论及其在造纸中的应用价值
剂 的应 用价 值 。 湿性 固体 微 粒对 Pc e n 可 i t g乳 液类 型 、 触 角、 变性 ki 接 流
等起 着重要 作 用 , 水型 固体 微 粒趋 向 于形 成 水 包 油型 ( ) 液 , 亲 0 乳 而
A妇 2 5 k 。 若 0 在 0 2 。 间 或 0 G= 7 0 T —0之 在
图 2 固 体 微 粒 三 维 网 状 结 构 包 裹 的 分 散 液 滴
10 一 8 。 间 时 , 6 。 10 之 固体 微粒 在 油水 界 面处 的黏 附 能 一 C 下 降 非 常 快 ,并 且 变 得 非 常 小 ( △ < 1 k ) 此时乳 状 液极 不稳 定 。 0 T, 因此 , 固体微 粒 接 触角 在 接 近 9 。 右 时具 有 较高 的黏 附 能 , O左 并且 乳化 的乳状 液 也 最 稳 定 。对 于 0 < 0 , o 9 。 微  ̄ 粒移 动 到水 相要 比移 动 到油相 更 容易 , 相应 地 , 微 粒 表现 为 亲水 性 : 于 0 > 0 , 粒 移 动 到 对 o 9。 微  ̄ 油 相 比移 动 到水 相 更 容 易 , 现 为疏 水 性 。带 表 有非 常 高的 黏 附能 的 固体 微 粒一旦 接近 油水 界 面, 那么 它将 牢 牢地 吸 附在界 面上 , 这与 表 面活 性 剂分 子 快 速 地 吸 附及 释 放形 成 鲜 明 的 对 比 。 黏 附 能一 G 取决 于 固体 微粒 半 径 的平 方 , △ 因 此 固体微 粒 变小 时一 m △_ f G会显 著变小 ,并且 对
小液 珠 稳定 存 在 于 另一 连 续 相 中 。然 而 。 由开 始 于 R m d n的 观察 和 Pe eig的 初 步 研 究 a se ik r n 可知 , 必 用 两 亲性 的表 面 活性 剂来 降低 界 面 不 张力 , 接 用胶 体 尺 寸 范 围 的胶 体 微 粒 分 散 于 直 乳 液 之 中 即可 制得 稳 定 的乳 液 。 种 只用 胶 体 这 粒 子单 独稳 定 的乳 状液 称 为 Pe eig 状液 。 ik r 乳 n
Pickering乳液的研究进展
Pickering乳液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Pickering乳液,一种由固体颗粒稳定的乳液,近年来在胶体与界面科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由于其独特的稳定性和可调性,Pickering乳液在食品、化妆品、医药、油田开采及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综述Pickering乳液的研究进展,包括其稳定机制、制备方法、性能调控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
我们将对Pickering乳液的基本概念和稳定机制进行介绍,阐述固体颗粒如何稳定油水界面。
我们将综述Pickering乳液的制备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以及生物法等。
接着,我们将重点讨论Pickering乳液的性能调控,包括颗粒性质、油水比例、电解质和温度等因素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我们将总结Pickering乳液在实际应用中的研究进展,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Pickering乳液的制备技术Pickering乳液的制备技术对于实现其在各种应用中的潜力至关重要。
在过去的几年中,研究者们已经开发出多种制备Pickering乳液的方法,这些方法主要基于选择合适的固体颗粒和适当的工艺条件。
颗粒选择:Pickering乳液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使用的固体颗粒。
这些颗粒可以是无机材料(如二氧化硅、碳酸钙等),也可以是有机材料(如纤维素、聚合物微球等)。
颗粒的选择需要考虑到其大小、形状、表面性质(如润湿性、电荷性)以及在水或油中的分散性。
制备工艺:制备Pickering乳液的基本步骤包括将固体颗粒分散在连续相中,然后加入分散相,通过高速搅拌、超声处理或乳化机等方法使两相混合。
在这个过程中,颗粒会吸附在油水界面上,形成稳定的乳液。
一些研究者还探索了使用微流控技术来制备Pickering乳液,这种方法可以实现更精确的控制和更高的产量。
工艺优化:为了获得性能优异的Pickering乳液,需要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
这包括调整颗粒浓度、油水比例、搅拌速度和时间等参数。
固体颗粒对O/W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文章编 号: 1 【 3 l 1 } 6 X( ( ) 1 { )
) 0 3 5( ) 6
固体 颗 粒 对 o/ w 乳 状 液 稳 定 性 的影 响
董朝 霞 , 罗 婷 , 林 梅 钦
( 中 国石 油 大 学 提 高 采 收 率 研 究 院 , 北京 1 0 2 2 4 9 )
i n t e r f a c i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a n d e mu l s i o n s t a b i l i t y wh e n t h e s o l i d p a r t i c l e s( Na n o S i O 2 , Na — M M T)i n t h e Da q i n g o i l f i e l d AS P f l o o d i n g
we r e t oge t h e r wi t h t he oi l di s pl ac e m en t a ge n t s( Al ka l i , Sur f a c t a nt , Po l y me r ).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w t h a t t h e ab s o l u t e va l ue of Ze t a
固体 颗 粒 与 烷 基 苯磺 酸 盐 作 用使 得 o/ w 乳状液稳定性增加 , 而 与 HP AM 作 用 则 减 小 o / W 乳状液的稳定性。 关键词 : 固体颗粒 ; o/ W 乳状 液; 界 面张 力 ; 界面剪切黏度 ; Z e t a电位 中图分类号 : T E 3 5 7 . 4 6 ; O6 4 7 文 献标 志 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6 - 3 9 6 X . 2 0 1 3 . 0 6 . 0 l 2
Pickering乳液研究进展及其在造纸中的应用价值
2、Pickering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及其因素
2、Pickering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及其因素
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粒径、离子强度等。粒径 大小是影响Pickering乳液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说,粒径越小,比表 面积越大,越容易在液滴界面上形成稳定的保护层,从而提高Pickering乳液的 稳定性。离子强度也是影响Pickering乳液稳定性的重要因素。高离子强度可以 使固体颗粒在液滴界面上更均匀地分布,增强颗粒之间的静电排斥力,从而提高 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性。
综述
Pickering乳液的制备方法
Pickering乳液的制备方法
Pickering乳液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首先,选择适当的表面活性 剂;其次,选择合适的油相和水相;最后,将油相分散到水相中,加入表面活性 剂,搅拌并降温至所需温度。在制备过程中,需要控制的关键因素包括油水比、 搅拌速度、温度和表面活性剂的浓度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Pickering乳液的 稳定性、粒径大小和界面性质等。
参考内容
引言
引言
Pickering乳液是一种特殊的液滴界面现象,由英国科学家Pickering在20世 纪初发现。与传统的乳液不同,Pickering乳液的形成过程中不使用表面活性剂, 而是利用固体颗粒作为稳定剂。近年来,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性和应用研究在 药学、生物医学等领域引起了广泛。本次演示将重点探讨Pickering乳液的稳定 性及其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结论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完善相关技术体系,为 Pickering乳液在药 学领域的应用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谢谢观看
3、提高纸张白度:Pickering乳液中的一些成分可以与纸张中的木质素反应, 从而降低纸张中的黄色素含量,提高纸张的白度。这对于一些需要高白度的纸张, 如印刷纸和复印纸等具有重要意义。
固体粒子稳定的乳状液研究进展
微 细不 溶 的 固体 粒 子 构 成 重 要 的 一 类 乳 化 剂 J 。被水 相 和油部 分 润 湿 的 固体 粒 子 能 够 有 效 地稳定 乳状 液 。 固体 粒 子稳 定 乳 状 液 的效 果 取 决 于 以下 因素 : 子大 小 、 粒 粒子 问 的相互 作 用 和 粒 子 的润湿 性 质 。 固体 粒 子 稳 定 的乳 状 液 在 原 油 、 合成 燃料 的加工 中 是 普遍 存 在 的 , 别 是 固体 粒 特 子具 有无 污染 或低 污染 、 地层 结 构 无 损 害 、 分 对 易 离 、 重 复使 用 等 优 点 , 石 油 开采 、 妆 品等 领 可 在 化 域有 很好 的应用 前 景 。本 文综 述 了 固体 粒 子稳 定 的乳 状液研 究进 展 。
文章编 号 :0 4 15 ( 0 7 1 —0 5 10 —6 6 2 0 )0 16  ̄5
固体 粒 子 稳 定 的 乳 状 液 研 究 进 展
夏立新 , 刘 泉 , 舰 , 科 , 汪 宫 康笑博 , 刘广业
( 宁大学 化学 学 院 , 宁 辽 辽 沈 阳 103 ) 106
远小 于乳状 液 液滴 的大 小 以使 颗 粒 能适 当地 固定 在液滴 的周 围。 固体 表 面 的亲 水 ( 亲油 ) 质决 或 性 定 了它 们在 油/ 固三 相交 界处 显 出一定 的 接触
角, 从而能分散漂 浮在界 面上 。又 由于液体 的毛
收 稿 日期 :o7 60; 回 日期 :o 7D -1 2o 3 修 2o J62
部 的负压所 支 持住 , 而这 种 结 实 的 “ 甲” 利 因 盔 有 于 阻止乳 状 液液 珠 的聚并 。这 种在 液珠 表 面形
丙烯醇为起始剂,与不同比例的PO、EO丙烯醇醚
(2)In polymerization of AM and propylene glycol ethers,reaction condition on the experiment of importanceisfollowed by monomer concentration, monomer ratio, temperature, initiator dosage. The best experimental conditionsas follows: 40% monomer concentration, monomer ratio of 2:1, temperature of 50℃, initiator dosage of 0.25%.
图1.2 O/W型原油乳化液胶束示意
Figure1.2Themicellaschematic diagram of O / W type emulsion of crude oil
天然表面活性剂除了树脂、胶质、沥青质和有机酸等外,原油中的杂质离子也可以作为固体乳化剂。另外,天然的表面活性剂(例如有机酸)在水中电离时,阳离子溶于水,而带负电的有机酸阴离子吸附在有机物质的表面,形成油-水性的双电层结构,增加了体系的稳定性。
目前原油的破乳有机械、物理、化学等[7-8]多种方法,但最常用、最有效的是以破乳剂为主的化学破乳方法[9],而破乳剂最终要进入水相或油相中,而水溶性破乳剂最终将随排出的污水进入到水处理系统中,大大增加水处理的负担和费用,为绿色工业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很大的威胁。本课题研究的烯丙基类破乳剂具有破乳能力强、脱水速度快、用药量少、破乳温度比较低的特点,对各类原油乳状液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而且在温度较高时可进行降解,有效的缓解后续水处理的难题,降低后续处理的费用,有利于环境的保护。
Pickering乳液法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
emulsion”.This emulsion has been intensively investigated by many
researchers and used
to
research
on
mini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as
systems,and
as
templates for preparing advanced materials,such
calcium carbonate
particl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TG,CA.The microstructures of emulsions were observed by
microscope.T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e
concentration results
of
styrene
was
measured
摘要
Pickering乳液法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
摘
要
在Pickering(皮克列)乳液中,细小的固体颗粒强烈地吸附在液 .液界面,其稳定性远远大于由表面活性剂稳定的传统乳液。Pickering 乳液开辟了乳液稳定的新途径,已经被应用于制备和自组装纳米颗 粒、制备微胶囊和功能材料,以及化妆品、食品、医药及造纸等行业 中,但用Pickering乳液法来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是一种新型的思路 和方法。以Pickering乳液为基础,在水、有机物及固体乳化剂组成 的模型体系中有机物的回收、分离及降解,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with suitable emulsions
Picketing emulsions were formed when surface
pickering乳化液
pickering 乳化标签: pickering 乳化固体颗粒乳化防晒护肤顶[0] 分享到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开心001人人网新浪微博Pickering乳化是指用固体颗粒代替传统的化学乳化剂,固体颗粒在分散相液滴表面形成一层薄膜,阻止了液滴之间的聚集,制得稳定的油/水分散相。
以固体颗粒作为乳化剂时,乳状液的稳定性依赖于固体颗粒的粒径、表面润湿性及固体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颗粒表面的润湿性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固体颗粒表面接触角为90°左右时,可以在油/水界面形成结构比较稳定的薄膜,有较佳的乳化性能。
cosmowiki早在上世纪初,Pickering 就认识到微细固体颗粒可以作为乳化剂,他用硫酸铜、硫酸铁乳化稳定水和石蜡体系,后来,Pickering乳化被广泛应用于化妆品、食品、医药及沥青中。
上世纪80年代初,Pickering乳化开始应用于护肤品配方中,主要应用于无化学乳化剂的抗过敏配方及防晒产品配方中。
cosmowiki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张婉萍博士曾经撰文介绍pickering 乳化在化妆品中的应用cosmowikicosmowiki固体颗粒乳化体系与表面活性剂乳化体系的不同cosmowiki固体颗粒与表面活性剂均具有乳化作用,但其作用机理及乳化方式却不相同。
表面活性剂乳化体系是亚稳体系,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上的吸附是一种动态平衡,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快速吸附与脱附;以表面活性剂为乳化剂时,油相的不同会影响形成乳液的类型;在某些条件下,表面活性剂乳化体系还容易发生转相;HLB值是表面活性剂乳化特性的衡量指标,不同HLB值的表面活性剂适合于乳化不同性质的油/水相。
而运用固体颗粒乳化是可以制得动力学、热力学均非常稳定的油/水分散体系;固体颗粒在油/水界面可以形成一种稳定的膜;在体系中不会与其它组分相互作用,有良好的配伍性能;在固体颗粒乳化体系中,油相的性质不影响形成乳液的类型,但颗粒在体系中的初始分散位置却会影响形成乳状液的类型;固体颗粒初始存在相一般为连续相,在乳化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整油、水比例来改变体系的乳化类型;表面润湿性是固体颗粒可以作为乳化剂的决定因素。
Pickering乳液的应用进展
2020年第12期广东化工第47卷总第422期 · 83 ·Pickering乳液的应用进展陶钰恬*,王晓波,王子旭,郭茂岳,张清润(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摘要]近年来,Pickering乳液因其在食品、化妆品、医药、石油、农药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而备受关注。
本文简要介绍了Pickering 乳液的稳定机理,即机械阻隔机理和三维黏弹粒子网络机理,后围绕Pickering乳液和固体颗粒特性展开对各个领域应用的综述,最后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Pickering乳液;固体颗粒;应用[中图分类号]TQ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20)12-0083-02The Progress of Application of Pickering EmulsionTao Yutian*, Wang Xiaobo, Wang Zixu, Guo Maoyue, Zhang Qingrun(School of Chemistry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Pickering emulsion had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due to its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food, cosmetics, pharmaceuticals, petroleum, pesticides and other fields. This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d the stability mechanism of Pickering emulsion, that is, the mechanical barrier mechanism and the three-dimensional viscoelastic particle network mechanism. After that, it summarized the applications of Pickering emulsion and solid particles in various fields, and looked forward to its future development.Keywords: pickering emulsion;solid particles;application1903年,Ramsden[1]第一次发现有些不溶于水的固体颗粒与油性溶剂混合在一起时可以形成乳液。
co2响应型pickering乳液研究新进展
乳状液(emulsions)是指由两种互不相溶的液相组成的分散体系,其中一相(内相或分散相)以液滴的形式分散于另一相(外相或连续相)中[1]。
传统乳液一般是由小分子表面活性剂作为乳化剂,然而小分子表面活性剂不仅存在毒害性问题,也会有长期稳定性问题。
在20世纪初,Pickering[2]研究乳液体系时,发现固体颗粒也能作为乳化剂用来稳定乳液,于是由颗粒吸附在油/水界面来稳定的乳液称为Pickering乳液,这种乳液具有长期稳定性、低细胞毒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特点[3],可以被应用在食品工业、化妆品行业、医药运输、石油产业等领域中,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其中固体颗粒乳化剂可分为刚性颗粒、软颗粒和Janus颗粒[3]等。
亓明慧 吴海瑜 王梅 李欢欢 王璐瑶 樊晔 方云(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摘 要:Pickering乳液在化妆品行业、油品回收、催化剂回收、药物运输等领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破乳以及相反转的行为受到关注,环境刺激响应型Pickering乳液应运而生。
CO2成本低、含量丰富、不易污染产品,作为一种刺激手段可以实现乳化剂的循环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本文将介绍近年来CO2响应型Pickering乳液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以无机颗粒和聚合物颗粒为乳化剂稳定的Pickering乳液。
关键词:CO2响应;Pickering乳液;破乳;相反转中图分类号:TQ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01(2019)11—43—05__________基金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资助项目(201810295052)。
作者简介:亓明慧,女,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E-mail: minghuiqi1029@。
通讯联系人:樊晔,女,博士,讲师;E-mail: fanye@。
CO2响应型Pickering乳液研究新进展根据实际应用需求乳液有时需要破乳或相反转,因此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性对其在破乳和相反转方面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性及其在药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完善相关技术体系,为 Pickering乳液在药 学领域的应用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谢谢观看
3、研究方法和技术
为了提高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性,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系列方法和技术。其中, 最重要的是选择合适的固体颗粒作为稳定剂。根据不同需求,可以选择具有不 同性质和粒径的固体颗粒,以达到最佳的稳定效果。此外,可以通过调节离子 强度、添加聚合物等方法进一步增强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性。
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Pickering乳液的定义和形成 原理
Pickering乳液是指将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在一起,其中一种液体以液滴 的形式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一种乳状液。在Pickering乳液中,固体颗 粒被吸附在液滴界面上,作为稳定剂阻止液滴聚结。其形成原理主要是基于固 体颗粒在液滴界面上形成的障碍物,降低了两相之间的表面张力,使得液滴能 够稳定存在。
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性及其在药学中 的应用研究进展
目录
01 引言
03 Pickering乳液在药 学中的应用
02
Pickering乳液的稳 定性
04 结论
引言
Pickering乳液是一种特殊的液滴界面现象,由英国科学家Pickering在20世 纪初发现。与传统的乳液不同,Pickering乳液的形成过程中不使用表面活性 剂,而是利用固体颗粒作为稳定剂。近年来,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性和应用 研究在药学、生物医学等领域引起了广泛。本次演示将重点探讨Pickering乳 液的稳定性及其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3、疫苗制备
除了药物传输,Pickering乳液在疫苗制备方面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通 过将疫苗抗原包裹在Pickering乳液的液滴中,可以保护抗原免受体内免疫系 统的破坏,并实现抗原的缓慢释放。这种新型疫苗制备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提高 疫苗的免疫原性,降低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固液相混匀技术-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固液相混匀技术-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固液相混匀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技术,常用于将固体物质与液体充分混合的过程。
该技术通过将固体物质与液体投入到混合设备中,并通过搅拌、搅拌破碎或超声等手段,使固体颗粒与液体分散均匀,从而实现固液相的混合。
固液相混匀技术在多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化工工业中,它常用于制备悬浮液、乳状液、浆料等。
例如,在药品生产中,需要将药物粉末与溶剂混合,以制备出口服液或注射液。
在环境工程中,固液相混匀技术可用于处理废水、污泥等。
此外,固液相混匀技术还常用于食品加工、化妆品制备等领域。
固液相混匀技术具有许多优势,比如,可以提高固体物质与液体的接触面积,增加混合效率;可以均匀分散固体颗粒,提高产品品质;可以控制反应速率,实现反应过程的精确控制等。
然而,该技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固体颗粒的大小和形状会对混合效果产生影响;部分固体颗粒可能会因高速搅拌而破碎,导致产品质量下降;混合设备复杂,需投入大量能源等。
未来,固液相混匀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提高混合效率、降低能源消耗、适应更广泛的物料和实现自动化控制等。
随着先进的技术的不断涌现,如微波辅助混合、超声波辅助混合等,固液相混匀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文章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它为读者提供了良好的导引,让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和组织。
本文的结构设计如下:1. 引言1.1 概述1.2 文章结构1.3 目的2. 正文2.1 固液相混匀技术的定义和原理2.2 固液相混匀技术的应用领域3. 结论3.1 固液相混匀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3.2 未来固液相混匀技术的发展方向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固液相混匀技术进行概述,简明扼要地介绍其定义、原理以及目的。
这将为读者提供背景知识,并引起读者的兴趣,使其对接下来的内容产生兴趣。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固液相混匀技术的定义和原理。
我们将介绍该技术的基本概念、操作原理和关键步骤。
使难溶性药物的固体制剂在用时成为口服液的制备方法
使难溶性药物的固体制剂在用时成为口服液的制备方法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加,药物疗法在医疗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有一类药物由于其难溶性特性,在口服固体制剂中带来了诸多挑战。
这些难溶性药物不仅导致患者的依从性下降,还可能影响其生物利用度,限制了药物的疗效。
一、难溶性药物口服困难问题提出(一)患者依从性差难溶性药物的口服固体制剂常常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即患者在服用过程中的依从性差。
难溶性药物因其特殊的物理性质,如颗粒较大、溶解速度缓慢等,使得在口服时往往需要较大的药物剂量或频繁的服药次数才能达到疗效所需的药物浓度。
这导致了口服固体制剂的口感不佳、服用不便,并进一步降低了患者坚持按时按量服药的积极性。
患者依从性差对于疾病的治疗效果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当患者无法正确按照医嘱规定的剂量和频率服用难溶性药物时,药物的疗效可能无法充分发挥,从而延缓或阻碍治疗进程,甚至可能导致治疗失败或疾病复发。
此外,患者依从性差也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使得治疗过程更为复杂和困难。
(二)生物利用度低难溶性药物口服固体制剂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其生物利用度低。
由于难溶性药物在口服固体制剂中往往以固体颗粒或晶体的形式存在,其在胃肠道中的溶解速度受限,导致药物分子难以迅速释放和吸收。
这限制了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和生物利用度,影响了药物的疗效和治疗效果。
生物利用度低会导致两个主要问题。
难溶性药物可能需要更高的剂量才能达到疗效所需的血药浓度,从而增加了药物的用量和患者的用药负担。
生物利用度低也增加了药物的波动性,即在不同个体或不同时间点服用相同剂量的药物后,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差异较大,这会影响疗效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二、将固体制剂制成口服液的意义(一)提高患者依从性将难溶性药物的固体制剂制备成口服液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之一是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难溶性药物的固体制剂可能需要较大的药片或胶囊来容纳足够的药物剂量,或者需要频繁地多次服用。
胶体稳定性简介 doc
胶体稳定性简介 doc
胶体稳定性是指胶体系统,即固体颗粒和液体的混合物,在久的时间内的可控制性和
稳定性。
通常,一种胶体系统可以保持稳定就意味着系统内的颗粒悬浮不动,不发生坍塌,凝固的反应,颗粒的澄清和改变等现象。
因此,胶体的稳定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些
物质的机械性能,药物的发挥效用,以及制造过程中的要求。
胶体稳定性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固体颗粒的表面性质和溶液的
温度、pH和差,因此调节这些参数是维持胶体稳定性的关键。
研究表明,随着温度和pH
值的变化,胶体悬浮度以及颗粒形态可能会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导致胶体稳定性的下降。
此外,固体颗粒的形状和表面活性物质也有很大的影响。
当颗粒表面有大量表面活性物质时,颗粒相互之间会形成聚合物,使胶体系统变得不稳定,从而导致悬浮度的降低。
为了改善胶体稳定性,首先要改变和有效控制这些影响因素。
根据悬浮系统的温度和pH,可以使用正确的添加剂来改变系统的特性。
此外,可以通过加入抗凝剂和絮凝剂来改
善胶体的稳定性。
抗凝剂可以防止乳状液的凝固,而絮凝剂可以防止固体颗粒的聚集。
最后,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充分发泡、正确的调节pH值、减少温度变化等,以维持系统
的稳定性。
总之,胶体稳定性是控制胶体物质机械性能和碰撞效果以及满足制造要求的重要参数。
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添加剂、表面活性剂等。
因此,应当采用综合措施,有效控制颗粒的形状、温度、pH值、添加剂等,以获得良好的胶体稳定性,从而改善胶体机械性能和碰撞效果,满足特殊的产品要求。
固体颗粒稳定的 Pickering 乳液及其聚合研究述评
固体颗粒稳定的 Pickering 乳液及其聚合研究述评刘瑞雪;段瑞卿;岳英英;张晓静;方少明【摘要】Recent advances in Pickering emulsion stabilized by solid particles and Pickering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were reviewed.It pointed out that the main stability theories of Pickering emulsion were the in-terface theory and the contact angle theory.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Pickering emulsion included solid par-ticle concentration,pH value and the type of electrolyte,etc.SiO2 ,Laponite and magnetite had been commonly used as solid stabilizers in Pickering emulsion polymerization.The shortages on Pickering emul-sion research were also pointed out,such as neglecting the influence of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solid parti-cles and deficient research on lamellar colloidal particles as Pickering emulsion stabilizer.Preparing the new Pickering emulsion less affected by monomer with stable properties,so as to enrich Pickering emulsion and its joint technology will be the research focus in the future.%综观国内外学者近年对固体颗粒稳定的Pickering 乳液及其聚合的研究,相关理论有界面理论和接触角理论,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有固体颗粒浓度、水相 pH 值和水相电解质。
乳化剂使乳状液稳定的原因
乳化剂使乳状液稳定的原因
乳化剂使乳状液稳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降低界面张力:乳化剂能降低液-液或液-固体界面的张力,
使乳液中的两相更容易混合。
乳化剂中的亲水部分与水相相互作用,而疏水部分则与油相相互作用,从而降低了两相间的界面张力,使其更容易形成细小的分散相颗粒。
2. 增加分散相的稳定性:乳化剂可封闭分散相颗粒表面,形成一层薄膜,阻止分散相的颗粒相互结合或聚集,从而增加分散相的稳定性。
3. 调节分散相粒径:乳化剂能使分散相颗粒尺寸更细小均匀,从而增加稳定性。
乳化剂可以通过吸附在分散相颗粒表面,改变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其更容易分散在连续相中。
4. 提供电荷:某些乳化剂具有表面活性剂性质,能在乳液界面上形成电荷,阻止分散相颗粒间的簇聚,增加乳状液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乳化剂通过降低界面张力、增加分散相稳定性、调节分散相粒径以及提供电荷等方式,使乳状液更加稳定。
石蜡/β环糊精自组装及在大粒径烷基硅油乳液中的应用
石蜡/β环糊精自组装及在大粒径烷基硅油乳液中的应用张瑜;陈洪龄【摘要】以石蜡和β环糊精为原料,通过分子自组装合成一种新型固体颗粒乳化剂,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 FT IR)和热分析仪( TGA)对产物进行分析表征,并将制备的颗粒乳化剂用于乳化长链烷基硅油制备大粒径乳液。
通过光学显微镜( OM)和粒度分析仪分析乳液滴的形貌和大小,并对乳液的耐温性、耐酸碱性和耐电解质性进行测试。
结果表明:石蜡与β环糊精质量比为1∶8,自组装颗粒的用量为长链烷基硅油质量的50%时,乳液体系分散均匀,乳液滴为规整的球形,乳液层的平均粒径为43�5μm。
颗粒物中石蜡组分的熔点越高,乳液的耐温性越好;乳液在酸性条件下的稳定性好于碱性条件下的稳定性;在低浓度电解质溶液中,乳液的稳定性良好,但高浓度电解质溶液会使乳液的稳定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A novel solid particle emulsifier was synthesized by the self⁃assembly of paraffin wax and β⁃cyclodextrin (β⁃CD ) . The synthesized product was characterized b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 FT⁃IR) and thermo gravimetric analysis ( TGA) , and was applied to emulsify siliconeoil with long chain alkyl group. The morphology and size of the dispersed drople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the optical microscopy ( OM) and particle size analyzer. The heat resistance, acid and alkali resistance as well as the electrolyte resistance of the emulsion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dispersed droplets exhibited uniform sphere, together with an emulsion layer of mean diameter of 43�5μm when the self⁃assembly was carried out on paraffin wax to β⁃CD mass ratio of 1∶8 and the mass ratioof the self⁃assembled particles to long chain alkyl silicone oil was 50%. Thetolerance tests of the emulsion demonstrated that its heat resistance increased greatly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melting point of paraffin wax.The stability of the emulsion under acid condition was superior to that under alkaline condition. The emulsion exhibited excellent stability in electrolyte solution with lower concentration, but its stability would be subjected to different degrees of damage in concentrated electrolyte solutions.【期刊名称】《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7(039)001【总页数】7页(P19-25)【关键词】石蜡;β 环糊精;固体颗粒乳化剂【作者】张瑜;陈洪龄【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学院,江苏南京 210009;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学院,江苏南京 21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48Pickering乳液[1]是指用固体颗粒物取代传统的表面活性剂或聚合物稳定的乳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体颗粒稳定乳状液研究进展康万利曹东青刘延莉孟令伟范海明中国石油大学提高采收率研究中心,山东 青岛 266555摘要:从脱附功、最大毛细压、界面和体相流变性质及颗粒在界面上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综述了固体颗粒乳状液的稳定机理;介绍了影响固体颗粒稳定乳状液性质的相关因素,如颗粒的性质,水相的矿化度和pH,油相性质,颗粒初始时所在的相以及颗粒与表面活性物质的协同作用;指出了固体颗粒稳定乳状液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乳状液;固体颗粒;脱附功;稳定性;协同作用O648.2+3A1001 - 1803(2011)04 -0281 -04Progress of the research work with respect to solid particles - stabilized emulsions KANG Wan - LiCAO Dong - qingLIU Yan- liMENG Ling - weiFAN Hai - ming2011-02-252011-05-2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No.20873181);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No.200804250502);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No. Y2008F20);山东省“泰山学者”建设工程资助项目(No.ts20070704)康万利(1963 -),男(汉),教授,博士生导师,电话:(0532)86981196,E- mail:kangwanli@ 126.com。
万方数据・282・万方数据・283・万方数据@@[ 1 ] FINKLE P,DRAPER H D,HILDEBRAND J H. The theory of emulsifi cation[ J]. Am Chem Soc,1923,45:2780 -2788.@@[ 2 ] SCHULMAN J H, LEJA J. Control of contact angles at the oil - water solid interfaces - emulsions stabilized by solid particles ( BaSO4 ) [ J ]. Trans Faraday Soc, 1954,50:598 - 605.@@[ 3 ] LEVINE S,BOWEN B D,PARTRIDGE S J. Stabilization of emulsions by fine particles partitioning of particles between continuous phase and oil - water interface [ J ]. Colloids and Surfaces, 1989,38 (4) : 325 - 343.@@[ 4 ] BINKS B P, LUMSDON S O. Influence of particle wetability on the type and stability of surfactant free emulsions[ J]. Langmuir,2000,16 : 8622 - 8631.@@[ 5 ] MORRISON I D, ROSS S. Colloidal dispersions: suspensions, emul sions,and foams[ M]. New York : Wiley - Interscience,2002.@@[ 6 ] BINKS B P. Particles as surfactants: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 J ]. Curr Opin Colloid Interface Sci ,2002,7:21 - 41.@@[ 7 ] HOROZOV T S,AVEYARD R,CLINT J H,et al. Particle zips:vertical emulsion films with particle monolayers at their surfaces [ J ]. Lang muir,2005,21:2330 - 2341.@@[ 8 ] DENKOV N D,IVANOV I B,KRALCHEVSKY P A,et al. A possible mechanism of stabilization of emulsions by solid particles [ J ]. Colloid Interface Sci, 1992,150:589 - 593.@@[ 9 ] KAPTAY G. On the equation of the maximum capillary pressure induced by solid particles to stabilize emulsions and foams and on the emulsion stability diagrams [ J ]. Colloids Surf A: Physicochem Eng Asp, 2006,282 - 283 : 387 - 401.@@[10] SLOBOZHANIN L A,ALEXANDER J I D, COLLICOTT S H,et al. Capillary pressure of a liquid in a layer of close - packed uniform spheres[ J ]. Phys Fluids,2006,18:082104/1 - 082104/15.@@[ 11 ] ARDITTY S, SCHMITT V, LEQUEUX F, et al. Interfacial properties in solid - stabilized emulsions [ J ]. The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B, 2005,44:381 - 393.@@[12] XIA L X, WANG Y Y, LUO L, etal. Fibrous crystals:Relaxation processes and dilational properties at oil -water interface[ J].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 Physico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Aspects,2006,289 : 53 - 59.@@[13] TAMBE D E,SHARMA M M. The effect of colloidal particles on fluid- fluid interfacial properties and emulsion stability [ J ]. Colloid Interface Sci, 1994,162 : 1 - 10.@@[ 14] PIERANSKI P. Two - dimensional interfacial colloidal crystals [ J]. Phys Rev Lett, 1980,45:569 -572.@@[15] DANOV K D,POULIGNY B,KRALCHEVSKY P A. Capillary forces between colloidal particles confined in a liquid film: The finite meniscus problem [ J ]. Langmuir,2001,17 : 6599 - 6609.@@[ 16 ] STILLER S, GERS BARLAGH, LERGENMUELLER M, et al. Investi gation of the stability in emulsions stabilized with different surface modified titanium dioxides[J]. Colloids Surf,2004,232:261 -267.@@[ 17] AVEYARD R,BINKS B P,CLINT J H. Emulsions solely stabilized by colloidal particles [ J ]. Adv Colloid Interface Sci, 2003, 100 - 102 : 503 - 546.@@[18] FRELICHOWSKA J, BOLZINGER M A, CHEVALIER Y. Effects of solid particle content on properties of O/W pickering emulsions [ J ].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2010,351:348 -356.@@[ 19] SZTUKOWSK1 D M, YARRANTON H W. Oilfield solids and water in - oil emulsion stability [ J ].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 ence,2005,285:821 - 833.@@[20] YEKELER M, ULUSOY U, HICYILMAZ C. Effect of particle shape and roughness of talc mineral ground by different mills on the wettabili ty and floatability[ J ]. Powder Techno1,2004 ,140 :68 - 78.万方数据@@[ 21 ] BINKS B P, LUMSDON S O. Stability of oil - in - water emulsions sta bilized by silica particles[J]. Phys Chem Chem Phys,1999, 1:3007 - 3016.@@[22] YANG FEI,LK SHANGYING,XU JIAN,et al. Pickering emulsions stabilized solely by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 particles: The effect of salt on emulsion formation and stability [ J ].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2006,302 : 159 - 169.@@[23] YAN Y, MASLIYAH J. Effect of pH on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of clay particles at oil - water interface [ J]. Colloid Interface Sci, 1996, 181:20 -27.@@[24] YANG FEI,NIU QUAN,LAN QIANG,et al. Effect of dispersion pH on the formation and stability of picketing emulsions stabilized by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 particles [ J ]. Journal of Coli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2007,306 : 285 - 295.@@[25] WANG SHA, HE YONGJUN, ZOU YONG. Study of pickering emul sions stabilized by mixed particles of silica and calcite[J]. Particuolo gy,2010,8:390 -393.@@[26] BINKS B P,LUMSDON S O. Effect of oil type and aqueous composi tion on oil - water mixtures containing particles of intermediate hydro phobicity[ J ]. Phys Chem Chem Phys,2000,2:2959 - 2967.@@[ 27 ] HANNISDAL A, ESE M H, HEMMINGSEN P V, et al. Article - stabi lized emulsions: effect of heavy crude oil components pre - adsorbed onto stabilizing solids [ J ].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Physicochem Eng Aspects ,2006,276:45 - 58.@@[28] YAN N X,GRAY M R,MASLIYAH J H. On water - in - oil emulsions stabilized by fine solids[ J ].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Physico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Aspects,2001,193:97 - 107.@@[29] WANG W, ZHOU Z, NANDAKUMAR K, et al. Effect of charged colloidal particles on adsorption of surfactants at oil - water interface [ J ]. Colloid Interface Sci,2004,274:625 - 630.@@[30] WANG JUN,LIU GUOPENG,WANG LIYA,et al. Synergistic stabili zation of emulsions by poly(oxypropylene)diamine and Laponite parti cles[J]. Colloids and Surfaces A:Physicochem Eng Aspects,2010, 353:117 -124.[31 ] GOSA K L, URICANU V. Emulsions stabilized with PEO - PPO - PEO block copolymers and silica [ J ]. Colloids Surf A: Physicochem Eng Asp,2002,197:257 - 269.@@[32] BINKS BP, DESFORGES A, DUFF D G. Synergistic stabilization of emulsion by a mixture of surface - active nanoparticles and surfactant [ J ]. Langmuir,2007,23 : 1098 - 1106.tosan/nano - CdS composite catalyst 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 [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9,169(1/2/3) :933 -940.@@[26]赵廷凯,李光明,刘乐浩,等.多壁碳纳米管/壳聚糖复合材料的制 备及电催化性能[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0,20(9):1732 - 1736.@@[27] YAMAGUCHI I,TODUCHI K,FUKUZADI H,et al. Preparation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hitosan/hydroxyapatite nanocomposites[ J ].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2001, (192 -195 ) :673 -676.@@[28]杨智宽,袁扬,曹丽芬.羧甲基壳聚糖对水溶性染料废水的脱色研 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1999(2):8 - 10,15.@@[29]马德垺,李骏.复合絮凝降低饮用水残留有机物含量的研究[J]. 精细化工,1995,12(6):8-11.@@[30] AHMAD A L,SUMATHI S,HAMEED B H. Coagulation of residue oil and suspended solid in palm oil mill effluent by chitosan alum and PAC[J].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06,118(1/2) :99 - 105.@@[31] CERVERA M L,AMAL M C,GUARDIA M D L. Removal of heavy metals by using adsorption on alumina or chitosan[ J]. 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2003,37 (5) :820 - 825.@@[32] KRISHNAPRIYA K R, KANDASWAMY M. A new chitosan biopoly mer derivative as metal - complexing agent: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metal ( H ) ion adsorption studies [ J ]. Carbohydrate Research, 2010,345(14) :2013 -2022.@@[33]潘云智,冯开才.甲壳素衍生物的应用概况及展望[J].广东化工, 2005,32(10):15 -18.@@[ 34 ] AR1MOTO K S, HARADA N,TOKUNAGA R, et al. Absorption of mu tagents to chlorophyllin - chitosan, an insoluble from of cholorophyllin [J]. Mutation Research, 1997,38 ( 1 ) :243.@@[35] KIM T H,PARK I K,NAH J W,et al. Galactosylated chitosan/DNA nanopartlcles prepared using water - soluble chitosan as a gene carrier [J]. Biomaterials,2004,25 (17) :3783 -3792.@@[36] ALEKSEEVA T P, RAKHMETOVA A A, BOGOSLOVSKAYA O A, et al. Wound healing potential of chitosan and N - sulfosuccinoyl chi tosan derivatives[ J]. Biology Bulletin,2010,37(4) :339 - 345.@@[37] DUTTA P K,TRIPATHI S, MEHROTRA G K,et al. Perspectives for chitosan based antimicrobial films in food applications [ J ]. Food Chemistry,2009,114(4) :1173 -1182.@@[38]刘高强,刘卫星.几丁质/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5):3796 -3797,3804.@@[39]吉伟之,熊何建,马志春,等.壳聚糖对猪肉保鲜效果的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2000,21(3):13 -15.@@[40]周友亚.甲壳素和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开发与应用进展[J].河北 师范大学学报,2002,26(2):175 -176.@@[41]李瑞国.壳聚糖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J].日用化 学工业,2004,34(5):319 -322.@@[42] JAYAKUMAR R,PRABAHARAN M,NAIR S V,et al. Novel carboxy methyl derivatives of chitin and chitosan materials and thei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J]. 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ee,2010,55 (7):675 -709.@@[43]王传芬.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J].黑龙江造 纸,2009,37(3):32 -33.@@[44]胡祥.壳聚糖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效应[D].上海:上海交通 大学蔬菜学系,2005.@@[45] WANG FAYUAN,YIN XIANGUI. Role of microbial inoculation and chitosan in phytoextraction of Cu, Zn, Pb and Cd by Elsholtzia splen dens :a field case [ J ].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7,147 ( 1 ) : 248 -255.万方数据固体颗粒稳定乳状液研究进展作者:康万利, 曹东青, 刘延莉, 孟令伟, 范海明, KANG Wan-Li, CAO Dong-qing, LIU Yan-li, MENG Ling-wei, FAN Hai-ming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提高采收率研究中心,山东 青岛,266555刊名:日用化学工业英文刊名:China Surfactant Detergent & Cosmetics年,卷(期):2011,41(4)本文链接:/Periodical_ryhxgy201104014.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