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变时代:晚清中国的病灶

合集下载

二十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

二十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

分析二十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辛亥革命孙中山第二次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毛泽东第三次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邓小平一、第一次历史性巨变: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一)辛亥革命简介: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1911年(清宣统三年年)中国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其目的是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运动。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二)辛亥革命影响:1、政治:(1)先进性: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它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起了民主革命的旗帜,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局限性:辛亥革命的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仍未改变,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2、经济:(1)先进性:辛亥革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孙中山制定了一系列有利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政策,鼓励人民兴办实业,刺激了人们发展民族工商业的热情,迎来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2)局限性:自从辛亥革命响应以后,中国长期处于分裂、混乱之中。

长期的分裂、混战,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

(3)思想观念: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

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性,使资产阶级的平等、博爱、自由等新思想开始吹拂古老的中国大地,成为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新信仰。

晚清时期的改革与中国社会变革

晚清时期的改革与中国社会变革

晚清时期的改革与中国社会变革晚清时期,中国逐渐从封闭的社会开始步入现代化的进程。

而在这个时期,改革成为展现中国人民智慧和探寻前路的不二选择。

但是,正如历史的转折一般,改革与变革往往伴随着激烈的冲突和挑战。

本文将从各个角度探讨晚清时期的改革和中国社会的变革。

1. 思想文化的变化晚清时期,清朝政治日益衰弱,而思想和文化方面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引领人们心灵归宿的重要力量。

受西方思想启发,中国传统观念逐渐被革命思潮所冲击。

绘画、音乐、文学、戏曲、报刊等文化媒介,成为中国人民理解和释放内心情感的平台。

同时,在新兴文化的摇篮中,一系列爱国教育和革命思想的文化载体涌现出来,旨在唤醒民众对于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关注。

创立于1903年的《新民丛报》就是一个重要的例子。

它是中国最早的新文化阵地,以吸引全国知识分子为目标,抨击满清政府的黑暗、落后和腐败,提倡科学、民主和爱国主义,成为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块重要的基石。

2. 经济结构的重塑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晚清时期的经济开始重塑。

传统农业经济逐渐演变为以商业、手工业和机器制造为主导的经济模式。

而中西合璧的工业化路线,也有着根深蒂固的局限性。

1895年至1907年,史称“船政改革”的怀银改革,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

此次改革重视机器制造,改良军火、铁路、船舶等重要行业。

然而改革快马加鞭过程中,却因为缺乏后续政策与国内国外利益和不稳定政治环境的干扰而半途而废。

然而,这让中国的私人企业机构、股份制和合作制的发展受到了前无古人的挑战,这也间接推动中国经济结构从根本上发生变化,为新中国的经济模式奠定了基础。

3. 教育制度的开放“以识字救国”,这是许多先贤思想的集中体现。

近世中国;甚至可说是各个时期的中国,都非常重视教育,但往往会受到各种局限。

在晚清时期,随着各地蒸蒸日上的民众运动,爱国和求新的思想逐渐打破了传统的局限,被用于新的教育模式的推动。

清朝晚期,慈禧太后颁布《戊戌变法》后,启蒙教育得到了初步发展。

中国古代历史清朝后期与近代变革

中国古代历史清朝后期与近代变革

中国古代历史清朝后期与近代变革中国历史上的清朝后期与近代变革是一个动荡而复杂的时期,对于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段历史时期中,中国逐渐衰弱,面临内外各种挑战,但也经历了一系列变革与尝试,给后世留下了重要的教训与启示。

一、清朝衰落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长达274年,入主中原后曾一度实现统一和繁荣。

然而,清朝后期的衰落却不可避免。

造成清朝衰落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民族矛盾、政治腐败、革命思潮的兴起等。

清朝内部的民族矛盾是导致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满族作为清朝的统治者,一直存在着与汉族等其他民族的隔阂,使得国家的凝聚力受到削弱。

同时,满清政府的官员多以满人为主,封建等级制度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

政治腐败也是清朝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清朝后期的政府腐败严重,官员们贪图私利,虐待百姓,使得国家经济逐渐衰退,百姓生活困苦。

而清朝政府对外政策的软弱无力,使得中国逐渐失去了国际上应有的地位和影响力。

革命思潮的兴起也对清朝产生了重大冲击。

九十四年来,清朝内外频繁爆发了一系列反清起义和改革运动,如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等,不断动摇着清朝的统治根基。

同时,列强的侵略也加剧了清朝政治的动荡,加速了其衰落的进程。

二、近代变革的尝试面对衰落和挑战,清朝后期的中国开始了一系列近代变革的尝试,试图实现国家的振兴与复兴。

这些变革既是政治变革,也是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的改革,为中国后来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戊戌变法是清朝末年的一次重要政治改革。

光绪皇帝在戊戌变法中试图通过新法推行君主立宪制度,取消特权,推进现代化建设。

然而,由于内外因素的干扰,戊戌变法最终未能达到预期目标,被清朝保守势力所瓦解。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变革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标志着中国政治体制的根本性变革,为中国开启了近代化的大门。

此外,科技与军事等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年巨变新时代中国的伟大成就

年巨变新时代中国的伟大成就

年巨变新时代中国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革。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新时代中国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迎接更大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新时代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

一、经济成就中国的经济腾飞是新时代中国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年均9.5%的速度保持了持续的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多年增长。

中国成功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国家到世界制造强国的转变,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贸易国和外汇储备国。

同时,中国还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成为了全球创新的引领者,尤其在人工智能、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等方面的成就令世界瞩目。

二、扶贫成就中国在减贫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各级政府投入巨额资金和精力,实施了一系列扶贫计划,通过建设基础设施、提供教育、医疗和就业机会,成功帮助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

截至2020年,中国已经实现了减贫目标,全国范围内贫困发生率下降到了0.6%以下。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成就,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科技创新成就新时代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

中国积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支持科技研发和创新企业,加大高等教育资源投入。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科技研发投入国之一,取得了许多世界领先的重大科技成果。

例如,在航空航天、高速铁路和新能源领域,中国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之一。

此外,中国还在互联网技术、电子商务和数字化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创新实力。

四、环境保护成就新时代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积极采取行动,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并大力投资于清洁能源、减排和生态保护项目。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国,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容量居世界前列。

同时,中国还取得了在水资源管理、土壤修复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重要成果。

晚清大变局 清王朝的失误

晚清大变局 清王朝的失误

晚清大变局清王朝的失误中国现代化自鸦片战争始多次机会被清政府错失晚清有反复讲的必要,因为中国的现代化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

从1840的鸦片战争到1911年,有70年的历史,实际上给了清政府很多次机会,但清政府完全没有把握住机会,一次又一次地丧失了时间。

这是为什么呢?鸦片战争在一开始只是一个小小的战争,它签订了一个条约,开放了几个港口和几个城市。

在中国历史中,一些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有冲突,割土地一割就一片,多少个城市都割了,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很多,所以清政府根本不认为鸦片战争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大事,是一种现代化的开始。

清政府之所以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要从我们的历史讲起。

清王朝始终抱着中国传统的天下观,觉得我就是天下,华夏就是世界的中心,只有华夏文化才能称之为文化,其他的都不是。

我们知道,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周边所有国家的历史都没有中国的悠久与灿烂,周边国家都以中华文化为标准的。

而且只有中国的君主才能叫皇帝,越南朝鲜等国的君主只能叫国王,这些国家的新国王继位,要由中国皇帝册封。

但是中国还以为自己是天下中心的时候,欧洲国家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知道英国等欧洲国家,经过了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尤其是英国,经过了工业革命与资产阶级革命,生产力在飞速发展。

大家都知道资本家最注重的是赚取利润,而他们也知道,中国地最广人最多,是个巨大的商品市场,他们就看中了这个市场。

但中国基本上是个封闭的社会,除了在广州开了一个口岸允许少量的对外贸易外就没有什么与外界的商业往来了。

英国这些国家急于打开中国市场,在1793年乾隆皇帝80大寿的时候,英国国王派了一个叫马格尔尼的使臣给乾隆皇帝祝寿。

他带着很多礼品坐船从英国经过大西洋来到了广州,又坐船到天津再到北京。

他到广州的时候,中国海关很高兴,他们认为这样一个遥远的国家主动向我们称臣纳贡,要成为我们的藩属国了,得赶紧报告给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也非常高兴,这个国家我们都不知道,现在主动要成为我们的藩属了。

晚清时期的经济结构的变化与社会变化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

晚清时期的经济结构的变化与社会变化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

11886601年年总5月理2衙3日门江建苏立巡抚与英、美、法等国组织“洋枪队”,5镇.清压政太平府天中国央起机义构军。开始近代化
6.工业革命的深入,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军事工业
江南制造总局
时间: 19世纪60—70年代
旗号: 自强 特点:
①采取雇佣劳动制,使用机器生产
江南制造总局有两千多工人, 设备齐全,分工细致。………
影响: 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直接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① “纺”与“织”分离
2、表现
“织”与“耕”分离
②农业产品进一步商品化
自由劳动力 国内市场
3、影响
积极: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 机遇(发展、建设)
消极: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灾难 (破坏)
重 )
阻碍: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企业的发展; 不愿中国富强起来,走上近代化的道路。
材料一 1865年,耶松船
厂由英商佛南创办于上海 虹口。它长期租用浦东的 两个船坞,下设若干分厂 … …其第一年度纯利与 资本的百分比为 13.5%, 第二年即升至 21%。
变动二、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材料一
材料二: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


洋务经济出现

--变动二 --变动三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变动四
变动一、外商经济的出现 时间:鸦片战争后入侵,新中国成立后被没收
资本雄厚
特 技术先进 点 拥有优惠政策
富有侵略性
商品输出
方 式
资本输出
影 响

晚清大变局

晚清大变局

最近断断续续看了几本书,和大家分享一二,其中一本是袁伟时先生的《晚清大变局》,2003版,初版原名为《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于1992年出版。

最开始了解袁先生是偶然知道了06年的“《冰点》事件”:《冰点》刊登了中山大学历史教授袁伟时的文章《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文中抨击了中国教科书长期扭曲中国历史的丑陋现象,中宣部随后采取了断然措施,宣布将该周刊无限期停刊。

身处漩涡中心饱受御用文人攻击的袁先生当时引起了我的注意,心想有机会还是要读一读他的近代史作品,毕竟,被话语霸权长期控制的近代史已经有点味同嚼蜡,作为所谓的“资产阶级自由化代言人”写出来的近代史,味道肯定会有所不同吧。

首先,从整体上看,《晚清大变局》这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全书弥漫着浓厚的思想性和启蒙性。

《晚》虽成书时间较早但开放性和前瞻性较高,具有很强的思辨性,整本书不是在简单的在讲述历史事件,而是将思考浸透在了字里行间。

书中至少有一半的内容都是在思考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如探讨传统文化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困境之间的关系;思考近代中国面临的中心任务和正确道路究竟是什么;重新诠释爱国主义的定义和内涵,并对人民群众的作用和地位进行理性的分析;提出了救亡图存和思想启蒙之间的关系;解析清末新政的自由化意义等等。

作者在阐释这些问题时,并没有人云亦云,而是提出了不少自己的见解,如提出了传统文化表面的包容性和实质的排他性、近代爱国主义的两面性、人民群众的局限性、官办企业和国有经济的落后性、二次革命的反动性等等。

《晚》一书以议论为主,基本历史事件并非全书重点,只是一个容器,承载的是作者对晚清这段历史的思考。

二、近代化的史观贯穿其中。

正如蒋廷黻先生1938年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近百年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袁先生在这本书中,极力强调中国要实现现代转型必须要“开放”,只有“开放”,才能让欧风美雨滋润干涸断裂的古老大地,只有“开放”,才能让东方专制国家逐渐过渡为现代社会。

历史教案:近代中国史——晚清社会的转型与变革

历史教案:近代中国史——晚清社会的转型与变革

历史教案:近代中国史——晚清社会的转型与变革近代中国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历史涵盖了晚清社会的转型与变革。

晚清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动荡和挑战,从而催生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和转型。

本文将通过分析晚清社会的背景、变革的原因以及变革带来的影响等方面,探讨晚清社会在近代中国史中的转型与变革。

一、晚清社会的背景晚清社会指的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即清末民初时期。

当时,国家整体实力相对衰弱,外国列强逐渐侵占中国领土,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控制和压迫。

与此同时,内部腐败也日益加剧,造成国家治理无力、民生困苦等问题。

二、晚清社会转型与变革的原因1. 外国列强入侵:19世纪以来,西方列强开始向东亚扩张,并逐渐侵占了中国领土。

不平等条约签订后,外国列强将中国变成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对中国实行掠夺和剥削。

这引发了民族危机,激起了国人的爱国情怀,促成了晚清社会的转型与变革。

2. 内外交困:晚清时期,不仅有外国列强的入侵和控制,还有内部政治腐败和动荡。

清朝政府由于官僚体制的固化、封建家族势力的掌控等原因,导致国内政治混乱不堪。

同时,军队弱化、经济衰退也加剧了社会不稳定。

3. 社会矛盾与动荡:晚清社会存在着严重的社会矛盾。

一方面是自然灾害频发、民生凋敝,百姓贫困潦倒;另一方面是地主阶级与农民之间的尖锐矛盾以及工商业资本主义与传统封建经济之间的冲突。

这些社会矛盾在晚清时期不断积累,并最终引爆出来。

三、晚清社会变革与转型1. 改良运动:在晚清社会中,涌现出了一批既反对满清王朝专制统治,又不主张彻底革命的人士。

他们试图通过改良来解决社会问题,推动国家走向现代化。

例如戊戌变法和百日维新就是这一时期所进行的重要改良运动。

然而,由于内外反对力量太强、政治勾心斗角等原因,这些改革都遭到了失败。

2.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晚清社会转型与变革的具体表现之一。

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标志着中国封建专制政权结束,共和制度的建立。

清朝晚期的变革野史

清朝晚期的变革野史

清朝晚期的变革野史清朝晚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其中包括改革运动、外来思潮的冲击以及国内力量的崛起和衰落。

这段时期被称为清朝晚期的变革野史,下面将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和论述。

一. 清朝晚期的改革运动清朝晚期的改革运动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场政治和社会变革。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期,由于中国在科技、军事和经济方面的落后,一些士人开始呼吁进行改革。

这些改革派希望通过采用西方的先进制度和技术来振兴中国。

1. 自强运动自强运动是清朝晚期最早的一次改革浪潮,主要由士大夫、官僚和知识分子发起。

他们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提升国家实力。

自强运动的代表人物有严复、福建巡抚林则徐等。

他们在教育、军事、经济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为晚清时期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2.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清朝晚期的另一次重大改革尝试。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变法派试图推行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教育改革,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然而,由于变法运动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和康有为等人的缺乏政治能力,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3. 百日维新百日维新是光绪皇帝在1898年推行的一次政治改革。

在庚子拳亂之后,慈禧太后被软禁,光绪皇帝得以实行改革。

百日维新试图实行宪政和科技进步,但很快遭受了保守派的反对,改革被迫终止。

百日维新的短暂但重要,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外来思潮的冲击清朝晚期,中国经历了来自外部的思潮冲击,这对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西方文化的引入在近代以前,中国几乎与外部世界隔绝,封闭自守。

然而,随着西方列强的进入,西方文化开始渗透到中国社会。

外国的科技、艺术和社会制度对中国人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和冲击。

2. 东亚学派和思想潮流在清朝晚期,日本和韩国的近代化进程比中国要早。

许多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研究和借鉴东亚的经验和思想。

例如,康有为的思想受到了日本思想家福澤諭吉的影响,胡适则推崇日本的法治思想。

三. 国内力量的崛起和衰落清朝晚期,中国各地出现了一系列的起义和冲突,这反映了当时国内各个势力的崛起和衰落。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它标志着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以及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这个时期的中国,面临着众多复杂的问题:内忧外患,社会落后,经济不发达,科技落后,政治制度落后,社会风气陈旧等等。

为了理解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了解晚清时期的历史巨变和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是非常必要的。

一、晚清时期的历史背景晚清时期,是清朝最后一个时期,从19世纪60年代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

这个时期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因为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了内忧外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各方面都面临着严重的困境和挑战。

在这个时期,中国先后遭受到了八国联军入侵、义和团运动、甲午战争等一系列的外部侵略和内部动荡,使得中国社会乱象丛生,经济衰退,封建势力更加嚣张,形势十分危急。

二、晚清时期的历史巨变1. 外部侵略和帝国主义压迫:在晚清时期,中国因为各种原因,失去了对外贸易的控制,经济衰退,无力抵御列强控制的资本主义体系以及其殖民化扩张的政治压力。

列强对中国的掠夺和割让,直接催化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滋长了中国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尊心。

2. 内部政治变化: 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中国政治历经百折不挠的改革,其中有康有缪、有光绪维新、有戊戌变法等等,吸收和学习了外国的先进文明和文化,使得中国逐步向近代化转型。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官员贵族和大家族的反对,这些政治改革都失败了。

3. 内部经济变化: 在晚清时期,中国的经济萎靡不振,但同时,商业、货币、地产、铁路、邮政等领域的发展也逐渐加快。

这表明,中国经济已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并正逐步走向全面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4. 文化和思想改革: 在晚清时期,各种思潮和思想相互交融、碰撞。

一批现代科学和技术、哲学、政治、文学等领域的新思想、新学派、新的文化气息涌现出来,打破了旧有的思想桎梏,催生了民主、权利、法制、国家、民族、性别等一系列现代性的概念和观念,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辟了道路。

新的时代——清朝的崛起与国家大变局

新的时代——清朝的崛起与国家大变局

新的时代——清朝的崛起与国家大变局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统治区域最广的王朝。

清朝的崛起和中国历史上的国家大变局密不可分,这一时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和思考。

清朝的崛起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它的崛起和中国历史上的国家大变局密不可分。

中国历史上的国家大变局是指在明朝末期和清朝初期,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革。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产业、商业、经济、文化、思想都有了重大的发展、变革和创新。

清朝的崛起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

在清朝的统治下,中国社会实现了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的政治秩序、经济格局、文化传承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清朝国家制度是中华文明史上最复杂、最严密、最完备的国家制度之一,它的建立和发展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渊源的历史材料,而且为我们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很多重要的思路和思考。

清朝的国家大变局在中国历史上的国家大变局中,清朝的建立是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

清朝建立前后进行了历时十余年的战争,这一过程被称为“隆武变局”。

在这一时期,清朝国家的政治、社会、经济生活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和创新。

特别是在清朝建立后,清朝国家的制度和管理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朝建国初期,国家财政处于困难时期,清朝内外环境极为复杂,政治和社会稳定度低下。

这一时期,清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新的政治和经济现状。

清朝的改革和创新主要涉及以下方面:宏观政策、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

宏观政策改革清朝建国初期,国家财政处于困境之中。

为了稳定国家财政局势,清朝实行了财政改革。

首先是重新规划税制和征税方式,使税收收入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其次是废除了中央银行和负责铸造铜、铁、锡钱等货币的机构,统一铸造“钱关银”等硬币,使货币统一了,并且货币得到了人们的信任。

最后是政策的调整,使得政府的开支得到了很大的削减,国家财政得到了调整。

巨变改革开放40年中国记忆摘抄

巨变改革开放40年中国记忆摘抄

巨变-改革开放40年,我国记忆1. 时代的风云变幻,无论磨灭再这样的历史记忆,那个被命名的改革开放40年,仍旧是镌刻在每一个我国人心中的记忆。

这段时间,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每一个行业,每一个领域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变革和进步。

40年的改革开放,不仅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更改变了我国人的生活和思想。

2. 经济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闭关自守到与世界接轨,我国经济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这使得我国的GDP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质的提升。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包产到户、城市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实施,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3. 教育改革: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传统的书本教育到现代化的多元教育,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使得教育资源更加平等,教育质量得到了提高。

教育改革的成果可以从我国学生在国际评估考试中取得的成绩上看出端倪。

4. 社会变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建设飞速发展。

与此我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也变得更加开放包容,社会风气也变得更加开放自由。

5. 对外开放: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之一。

与世界各国的交流频繁,合作领域不断拓展。

我国的国际地位也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提升。

6.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历了无数次的磨难与风雨,但每一次变革都使得我国变得更加强大。

在未来,我们期待着我国继续前进,继续改革开放,迎接更大的挑战和更多的机遇。

回首这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发展变化令人瞩目,更值得期待的是,未来的我国将会创造出怎样更加耀眼的篇章来,唯有时间才能揭晓谜底。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

在经济领域,我国正面临着产业升级、创新驱动、环境保护、城乡发展不均衡等一系列难题。

晚清历史发展的趋势

晚清历史发展的趋势

晚清历史发展的趋势
晚清历史发展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国家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晚清时期,中国面临外来侵略和内忧外患的双重威胁,为了保护国家利益,中国开始积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

这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形成了激烈的思想辩论和文化变革的浪潮。

2. 政治改革的倡导与尝试:晚清时期,中国面临严峻的政治危机和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倡导政治改革和制度创新。

从“变法风潮”到“戊戌变法”,中国政治改革的浪潮催生并推动着社会变革的发生。

3. 经济现代化的逐渐落地:晚清时期,中国的国际贸易和工业化进程加速,特别是华北地区、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形成了较为发达的经济中心。

外国资本和科技的引入使得中国的工业生产水平有所提升,同时传统的农业经济也逐渐演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经济形态。

4. 清末民主思潮的兴起:晚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腐败和内忧外患的日益严重使得民主思想在中国的兴起。

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引进西方的民主、自由和平等思想,并形成了一股倡导民主体制的思潮,对未来中国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5. 民族主义的觉醒:晚清时期,中国人民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对国
家的认同和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一些爱国主义者开始呼吁民族团结和反抗外来侵略,涌现出一系列在民族、政治、文化等方面寻找中国出路的思潮。

总的来说,晚清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封建与开放等矛盾冲突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出现大规模的变革和转型,奠定了中国近代化的基础。

晚清历史的发展趋势

晚清历史的发展趋势

晚清历史的发展趋势
晚清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落后:晚清时期中国的经济并没有得到积极的发展,而是逐渐衰落。

由于西方列强强行开放中国市场,导致大量的中国财富流失,财政收入不足,导致国家财政长期赤字。

同时,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工业生产不发达,加上洋务运动带来的大量债务,进一步加重了财政困难。

2. 改良与革命思潮兴起:晚清时期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也十分明显。

先后兴起了保守、改良、维新和革命等多种思潮。

光绪年间的百日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改革运动;辛亥革命则是中国共和民主革命的开端,彻底推翻了封建帝制政权。

3. 异乡侨民的涌入:晚清是大规模中国人移民海外的时期。

一些商人、劳工以及难民流落到了世界各地,其后代成为了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

他们对于中国的发展和改革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4. 满清政府统治危机:晚清时期满清政府内部的各种矛盾冲突逐渐激化,政治上的腐败日益恶化,使得满清政府处于一个极度动荡的局面。

尤其在先进思想的影响下,满清的统治危机逐渐加重,最终被推翻。

总之,晚清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其发展趋势不仅具有历史
价值,也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晚清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的转型时期,中国社会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

社会性质发生巨大变化,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政治统治、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这一时期也开始起步并逐步发展。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知识归纳一、晚清政局的演变1.鸦片战争前夕清朝政治的腐朽从乾隆后期开始,清朝政治的腐败日益暴露,表现为:①官场中,结党营私,互相倾轧,卖官鬻爵,贿赂成风。

②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军备废弛,纪律败坏。

③财政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

④阶级关系上,阶级矛盾激化,农民的反抗斗争越来越激烈。

⑤清朝统治集团中,以"天朝上国"自居,皇帝和大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2.19世纪中期,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及政局的变动(1)内忧外患的形势①内忧: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激化,各地起义不断。

1851年,爆发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太平军建立了同清朝对峙的政权;1853~1856年,太平天国发动北伐、西征和东征,深入到清朝统治中心地区,攻破江南、江北大营,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

②外患: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割地、赔款、通商,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去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英法联军攻占了清朝统治中心北京,火烧了皇家园林圆明园,清朝皇帝弃城出逃。

(2)清朝政局的变动①总理衙门的设立。

总理衙门是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②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

1861年慈禧太后和奕沂发动政变,逮捕了辅政大臣,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奕沂为议政王。

以辛酉政变为契机,中外反动势力开始走上公开勾结的道路。

1862年初,清政府决定向英法两国"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③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社会变迁(1900~1949)

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社会变迁(1900~1949)

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社会变迁(1900~1949)【摘要】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社会变迁(1900~1949)经历了中西文化交流和国内政治动荡的影响。

清朝末期社会结构动荡,战争与革命带来了社会动荡,思想文化变革推动社会转型,妇女地位发生变化,城市化进程推动社会发展。

20世纪前半期中国社会变迁的主要特点是动荡变革,对未来发展启示着重视思想文化发展、推动妇女地位提高、加强城市化进程。

这段时期的社会变迁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关键词:中西文化交流、国内政治动荡、清朝末期社会结构、战争与革命、思想文化变革、妇女地位、城市化进程、社会发展、20世纪前半期、中国社会变迁、主要特点、未来发展启示。

1. 引言1.1 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中西文化交流是20世纪前半期中国社会变迁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在这一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殖民统治,中国对外交流明显增加,西方文化也逐渐渗入中国社会。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仅是单向的接受,也包括了中国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和吸收。

一方面,中西文化交流使得中国社会对外界思想和科技有了更为直接的接触。

西方的工业革命、民主思想、现代化观念等被引入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构成了挑战。

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观念,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寻求平衡和融合。

中西文化交流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些西方的不良风气如虚浮、浮躁等也开始渗入中国社会,对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造成了冲击。

西方对中国的殖民统治也导致了中国文化的危机和文化自信的缺失。

中西文化交流对20世纪前半期中国社会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激发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转型。

在接受外来文化的中国也在不断探索自身文化的发展之路,寻找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1.2 国内政治动荡对社会的影响在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国内政治动荡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朝末期的政治腐败和外国侵略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性,导致了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不断升级。

各种政治派别的斗争和内战频繁发生,使得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陷入困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巨变时代:晚清中国的病灶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自由欧洲电台跟播音员G.R.厄本做对话节目时,借用物理学概念谈出两种不同的历史书写:‚速度历史‛和‚质量历史‛。

前者指能够分辨历史规模和规律的;后者指能够对史料进行细节整理和分解的。

汤因比认为,理想化的历史书写应该既是‚速度的‛又是‚质量的‛,但这两种方法被同一个人成功采纳是很难得的。

(《汤因比论汤因比》P33-34)这个夏天,我重读了杨国强先生的几本专著:从1997年的《百年嬗蜕》、2008年的《晚清的士人与世相》、《义理与事功之间的徊徨-曾国藩、李鸿章及其时代》,然后再读2014年末中华书局出版的《衰世与西法――晚清中国的旧邦新命和社会脱榫》,不由心生敬谢:浸淫清史四十多年的作者以其绵密深沉的书写,为世人提供了既是‚速度的‛又是‚质量的‛难得范本。

一新近出版的《衰世与西法》收录了14篇专论和一篇媒体访谈,时间跨度是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海战的三十多年。

这是中国近代化意义上的巨变时期,上接康雍乾三朝构成的18世纪‚盛世中国‛,下启一个由‚变局‛而‚危局‛进而‚残局‛的百年。

18世纪到19世纪,中国由盛而衰,盛世里那些潜在的矛盾慢慢积聚、生长、发酵,成为19世纪社会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困境。

书中提到:1835年,道光皇帝召见翰林院编修张集馨时,吩咐他多读经世之书,少赴文酒之会。

经世之学兴起在嘉庆道光年间,是以学问济时,以儒生的议论策论针砭时弊,尽管这些议论并没能进入国家权力而转为事功。

然而康乾盛世天下太平之时,流行的可是乾嘉考据之学,纯学问。

学问被要求入世,说明天下出了毛病,毛病在哪里呢?作者用两篇54页的篇幅分析了病灶所在:一是吏制的失范和败坏。

清代二百多年,做官的正途本是科举入仕,但‚道光朝一变,而咸丰朝大变‛,到了同治后期,卖官已相当普遍。

朝廷为什么要卖官?因为康熙帝从明亡中吸取教训,立下‚永不加赋‛的祖宗家法,只能维持一种脆弱的平衡,遇上兵事、河工、灾荒,国家钱不够用,于是‚道光辛丑、壬寅间海疆用兵,始大开捐例。

‛捐钱就可以有官做,导致官场里‚流品之杂已极矣‛:广东省的逃犯逃到广西可以捐成一个候补知府,而江浙两省逃难的人们可以一个一个通过捐纳变成京官。

书中提到:1860年代之后,通过捐官成为四品到七品官的,已超过科举入仕的人数。

而捐班中人用钱买权力,意在收获更大的财利,是‚以商之法为官‛,作者准确地给出一个字:劫。

‚这种‘以弊为活’的生存方式,决定了地方衙门里的胥吏常常会与枉法、勒索、侵渔、贪赃连在一起,弄出种种丧心病狂;‘以弊为活’,在本义上便是以世相的黑暗为活和人性的黑暗为活。

‛这洞见亦可烛照后世。

吏制的崩坏必然导致民变,若遇天灾,更是对国家权力的考验。

我记得曾经就20世纪50年代官力枯竭,无可措手。

所以在19世纪70年代末一路绵延的台风、海潮、雪雹、干旱中,在光绪年华北的‚丁戊奇荒‛中,妇女儿童被贩卖、父母食亲子、‚妇人枕死人之身,嚼其肉者‛层出,骇人听闻。

有地方设了粥厂收养饥民,因为争抢和时疫漫延而死人的,南北都有记载。

然而,作者也同时拣出这些史料给我们看:朝廷仍然从军费中挪移二千多万两银子赈灾,皇帝和地方官向天求雨,七岁皇帝下罪己诏,还有县官因救灾积劳病故,临终留下沉痛内疚的手书,都‚在一个变迁剧烈的时代里折射了儒学民本主义和民生意识的最后一点余辉‛。

在同一时间里,也有克扣、侵渔、玩视赈务的官员,作者视为‚全无心肝‛,而从朝廷处分的‚下手极重‛和‚动了杀机‛看出国家权力维持全局的紧张和艰难。

这是国家权力不得不下移的前兆。

在这样一个走下坡路的时代里,大清朝不幸遇到了西方列强的一次又一次冲击。

作者曾在课堂上对学子们发过感慨:中国倒霉就倒霉在这里,一是在由盛而衰的过程中遇到西方,二是在清代学术即汉学(追求知识渊博却缺少本根的一种学问)的文化背景下面对西方――倘若在宋代理学(追求价值和本源的学问,有底气和血气,所以日本维新时有识之士捧读朱子)的背景下,自强、洋务、维新这一系列应变,会不会应付得体面些?他也常说,后人读史,不免‚百感交集,既惊且诧‛――国家内部由盛而衰,而衰世之中恰逢列强环逼,这两个局始终纠缠着,一路陪大清走进19世纪,从庚申之变到甲午战争,一步步走向解体,催生出一个四分五裂的民国。

二在作者看来,咸丰十年(1860年)的‚庚申之变‛而非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开端--打了3年的英法联军之役在那个庚申年收官,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城、火烧圆明园;此前,31岁的咸丰帝已带着近臣和后妃仓皇北上,避走热河,号称秋狝(打猎);留守紫禁城与英法二国签下两份《北京条约》的恭亲王奕䜣这一年28岁,在英方随军摄影师费利斯·比托的偌大镜头面前,‚这位皇帝的兄弟惊恐地抬起头来,脸刷地一下就变得惨白……以为他对面的这门样式怪异的大炮会随时把他的头给轰掉。

‛(这一幕记录在英国陆军司令格兰〈Sir James Hope Grant〉的日记里)。

这一年,在奏议中首次提出‚师夷智以造炮制船‛的曾国藩50岁,而在皖北操练淮军的李鸿章38岁。

这一年,朝野上下都在说‚自强‛。

将‚自强/富强‛观念的移入视为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端,杨先生看重与深究的,是中西交冲的痛感程度和其中的义理转向。

在首篇《经世之学的延伸和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起点》中:‚庚申之变以沉重一击致创巨痛深……与二十年前的士议比中英鸦片战争为‘海疆骚动’,这是一种明显的不同。

‛在第12篇《近代中国的两个观念及其通贯百年的历史因果》中:‚作为一种思想和义旨,‘富强’原本出自法家并归属于法家。

因此,在儒学灌输浸润二千多年之后倡言‘富强’,不能不算是显然的大变。

……由此形成的历史因果,则使古老的中国社会在移花接木之中不复再能尽循旧时故辙,同时也是古老的中国借助于这种变化而获得了一个近代化的真实起点。

其间既有时势造人,也有人造时势。

‛而其中涵摄的‚营造物力、技术主义和民族意中引入的各种陌生事务因为不是内生的、自主的、从长计议的,常常在仓促和错解中被夹生地锲入中国社会,并在日后不断反嗝出消化不良的隔夜之气。

最先对接中西的‚抚夷局‛在原先的设想里是个应急的临时机构,稍稍太平后是要‚裁撤‛、以‚符旧制‛的,不想业务繁忙,升格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辛丑后改为外务部),41年间俨然成为这个国家‚综乎六部‛、‚牵汇万端‛的所在,并在身不由己中一变再变。

与此同时一次又一次刷新的,是朝廷中那些自大陈腐、僵化迷信的脑袋。

两江总督裕谦剥下‚白黑夷匪‛两张人皮、抽其筋以作马缰的血性没能阻退夷人,相反引来更强烈的报复,一个月后,英国人就攻占了镇海(《晚清的士人与世相》第109页)。

在一轮轮的败阵吃痛之后,在蔑视、愤怒、惧畏、痛恶和惊讶的情绪迭变之后,那一代人心中便有了刻进骨头里的困境意识,陪伴他们终老的是‚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和‚智勇俱困‛。

因自强引入的‚制器之器‛,在30多年里开出了以江南制造局为代表的近20个造枪炮的机器局和以福州船政局为代表的若干船政局。

五千多万两白银的开支和万余雇佣工人造出了成千上万仿制的来福枪(在一位西人笔下,当时中国所用来福枪有14个不同种类,从最新型的到古老的粗抬枪)、林明敦枪、黎意枪、快新利枪、马梯尼枪、毛瑟枪和田鸡炮、乌理沼炮、阿姆斯脱朗炮;林壳明轮船、木壳暗轮船、木胁兵船、铁协兵船、钢协快船、铁甲兵舰、鱼雷舰、浅水舰,等等。

然而,西方的制器是工业革命的结果,它们属于与社会技术革命相协调的经济形态,却被中国因为政治而急迫引进了切割掉头尾的生产片断:它上不接技术(到了后期,造价常常几倍于直接从国外买枪炮),下不接市场(由朝廷‚拨济‛到南北军队,没有进入成本、利润、再生产的经济链),一旦朝廷投入的白银难以为继,便不得不列入‚奏销‛之列。

而且,因为国家权力的下移,制器分散在封疆大吏们的手中,而疆吏多用幕府经管,在各自的辖地分散、重复、毫无分工概念地生产着,既缺少可以连接的原料工业和重工业,又依赖外国专家的二手传授,彰显出那个时代里的自强始终带有强烈的个人性、地方性和局部性,所以‚师夷制的事业在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都难以伸展扩张。

‛以兵工业的困境为例,杨先生深刻地揭示出自强这种义理落地到中国当日现实中的重重阻格和受制,并借刘坤一的感慨写下这样富涵哲理的句子:世间人多数不能真正怀想长远,所以多数不能有恒。

三《衰世与西法》大致有两条线,一条描绘庚申到甲午中西交冲下政治与社会的几个重要关节,如上文中提及的吏制失范、天灾与赈济、兵工业的开局与困境,以及未能一一展开的条约制度对中国的改造、绅权的伸张、因借法自强而进入中国历史的外国人,还有层出不穷的教案。

另一条则着力展开晚清士人的思想世界。

中西交往由暴力开始,慢慢演化成文化的交接――当一个民族对外来侵逼作史无前例的回应时,文化一定会成为一种支撑精神的力量,所以承载了中国文化的士大夫历史地成为这一过程的主体。

在前一条线上,晚清绅权的伸张很是精彩:与绅权相对的是国家权力,与绅衿(没有进入仕途的读书人)相对的是地方官和皇帝,天下太平时后者一定不喜欢前者。

在18世纪绵延的文字狱里,在‚哭庙案‛、‚奏销案‛里,绅权都是君权有意摧锄的东西之一,于是‚不同于编户齐民的缙绅先生们则在前朝的‘横桀’之后丧失了足以干预公事的心力和臂力,他们在二百多年里大半都活得非常安静。

‛读到此处,作者手中一杯茶、几页备课纸往课堂去时那种老派的倜傥洒脱就在眼前。

但十多年间,东南有太平天国,华北有捻军,西北有回民起事,内战烽火烧得地方官为练兵筹饷不得不向地方上代表民间权威的‚士人‛和‚局董‛们俯趋,再加上西人的闯入,绅权在内忧外患的召唤下重回世间。

其间,与卖官相类似且同步发生的,是各省乃至地方的举人和生员也可以花钱捐了(有点像今世卖文凭),所谓广额。

同样,与卖官导致的官场‚下流‛相似,被一起编入绅权之中的,必有‚人才固不足观‛和‚人品尤不可问‛。

这是一个相当壮观的变化,相当于在纯正的读书人中间掺进一捧一捧的沙子,而这些人代表的绅权‚开始成为一种茁壮生长的社会力量,起伏翻腾于四面八方,为衰世的中国增添了种种动荡。

‛大概因为生于浙江,作者爱提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在京做官的浙江人与地方绅衿相互呼应,历时2年而掀天揭地,进而翻局。

浙江官场上涉案的巡抚、知府、知县、候补知县因‚枉坐重罪‛、‚玩视人命‛纷纷跌倒,成为绅权打倒官府的案例,可见当日绅权已能表达公共意识和公共意见。

杨先生反复强调晚清国家权力下移,也许可以说,绅权的廓张是广义的、隐性的国家权力下移。

绅权本是中国社会里非常古老的东西,但在晚清渐有‚潜伏民权‛的意思,显然是在时势裹挟中,在主动被动中更张了原义,派生出新义。

从魏源在以‚制夷‛为抱负的同时对西方议会制度流露出明显的推许赞赏开始,社会变迁带来的思想变迁绵绵不绝,汇成一波又一波的西潮,并且在晚清的后几十年里越来越显示出思想变迁反过来促成社会变迁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