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上册_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导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通用8篇)
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产生的实验;经历假设──实验验证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
2、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体会到科学探究中要尊重事实;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
3、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实验记录的使用。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尺子、皮筋、气球以及各种发声的物体。
2、教师准备:音叉、小鼓、锣、水槽、烧杯、小瓶(内悬泡沫小球)与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描述:一、创设教学情境,认识各种各样的声音课件播放音乐:其中有鸟叫声、上课铃声、汽车喇叭声、小提琴声、打雷下雨声等学生身边经常听到的声音。
请大家闭上眼睛,用耳朵认真倾听,你都听到了外界的哪些声音?(学生汇报)在生活中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能不能给我们大家来学一学。
(学生汇报,模仿各种声音)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的生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声音的奥秘。
(板书:声音)【从学生熟悉的身边声音现象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唤醒学生和本课有关的已有知识储备。
】同学们最想探究有关声音的什么问题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整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却很难听?(完成课题板书:7声音的产生)【引导学生自行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是本节科学课的重要教学目标,同时教师有目的的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
小学科学四年级《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设计
小学科学四年级《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o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物体振动产生不同声音的原因。
o学生能够了解声音传播的基本方式。
2.能力目标:o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现象。
o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o学生能够合作完成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o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o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o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噪音污染的危害。
二、教学内容-重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原理,以及如何通过实验验证这一原理。
-难点:理解不同物体振动产生不同音调和音色的原因,以及声音传播的介质和方式。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声音产生的基本原理和传播方式。
-讨论法:小组讨论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现象,激发思维碰撞。
-实验法: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过程。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视频、动画展示声音传播的过程,增强直观性。
四、教学资源-教材:小学科学四年级课本。
-教具:音叉、吉他弦、鼓、喇叭、纸杯、细绳等。
-实验器材:振动发生器、音频示波器(软件模拟)、麦克风。
-多媒体资源: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动画视频、课件。
五、教学过程六、课堂管理-小组讨论:每组4-5人,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轮流担任小组长,负责组织和记录。
-课堂纪律:制定课堂规则,如举手发言、认真听讲等,采用表扬和奖励机制维持纪律。
-激励措施:设立“最佳实验设计奖”、“最佳团队合作奖”等,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七、评价与反馈-课堂小测验:通过选择题和简答题检测学生对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
-课后作业:检查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声音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期末考试:包含声音产生、传播及应用的相关题目,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反馈:通过问卷调查或口头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方法和课堂管理的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四年级优秀教案
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四年级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教材第四册第四章第一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详细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方式,以及声音的感知。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感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振动实验器、气球、尺子、水槽、蜡烛等。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气球、尺子、水槽、蜡烛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音响播放不同类型的声音,引导学生观察、描述所听到的声音特点。
2. 例题讲解(1)声音的产生原理通过振动实验器演示,让学生观察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2)声音的传播方式利用气球、尺子等教具,让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3. 随堂练习1. 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2. 声音有几种传播方式?3.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相同?5. 课堂小结教师简要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原理2. 声音的传播方式3.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解释声音的产生原理。
2. 举例说明声音的传播方式。
3. 比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 答案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方式有:空气传播、固体传播、液体传播。
3.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次之,空气最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布置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声音的应用领域,如:声波探测、声音通讯等。
并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声音为人类生活带来便利。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4篇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4篇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能通过实验验证这一原理。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验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声音产生的原理方面,可能还存在着一些认知上的空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原理。
2.实验操作和观察。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交流讨论等方式,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橡皮筋等)、放大镜、记录本等。
2.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音频,让学生分辨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原理。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材中的图片和实验器材,向学生介绍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实验。
同时,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振动的物体,观察和记录声音的产生。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进一步验证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那么,你们能举例说明一下吗?”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振动,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声音的产生?”让学生认识到声音的产生还与物体的材料、结构等因素有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第一章:声音的定义与特性1.1 声音的定义介绍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通过介质(如空气、水、固体)传播。
解释声音是一种机械波,需要介质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2 声音的特性介绍声音的三个主要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解释音调是由声音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解释响度是由声音的振幅决定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解释音色是由声音的波形决定的,不同的波形产生不同的音色。
第二章:声源的振动2.1 声源的振动介绍声源的振动是产生声音的基础。
解释当物体振动时,会产生压缩和稀疏的波动,这些波动传播形成声音。
举例说明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如弦乐器的弦振动、打击乐器的打击面振动。
2.2 振动与音调的关系解释振动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说明频率越高,振动周期越短,产生的声音音调越高。
探讨不同乐器和声源如何通过改变振动频率来产生不同音调的声音。
第三章:介质的传播3.1 介质的传播介绍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包括空气、水和固体等。
解释声音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粒子通过振动传递能量。
说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通常在固体中最快,液体中次之,空气中最慢。
3.2 传播距离与衰减解释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探讨声音衰减的原因,如介质的吸收、散射和反射等。
介绍如何测量声音的传播距离和衰减程度,以及如何改善声音传播效果。
第四章:声音的接收与感知4.1 声音的接收介绍耳朵是如何接收声音的。
解释声波通过外耳道进入耳朵,振动耳膜,传到中耳的听骨,最终通过内耳的毛细胞转化为神经信号。
探讨不同因素如何影响声音的接收,如听力损伤、噪声干扰等。
4.2 声音的感知解释人是如何感知声音的。
说明大脑通过分析接收到的声音信号,识别出声音的特性,如音调、响度和音色等。
探讨声音感知的过程,包括声音的识别、解码和理解等。
第五章:声音的应用与技术5.1 声音的应用介绍声音在日常生活和工业领域的应用。
举例说明声音在通信、音乐、影视、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这一章节的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主要介绍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培养对声音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进一步认识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声音的能力,能够简单描述声音的产生过程。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增强对声音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方式。
教学难点: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运用科学语言描述声音的产生过程。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有关振动的知识,对振动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声音产生的原理和传播方式可能还不太清楚,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进行观察和分析,进一步加深对声音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教师播放一段悦耳的音乐,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并与学生进行简短的互动,了解他们对声音的认识和体验。
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听到了美妙的音乐声,请问你们知道音乐是怎样产生的吗?有没有想过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学生:...教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一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请大家认真观察和思考。
第二环节:观察声音产生的实例教师出示一些常见的声音产生实例图片,如钟摆摆动、手铃摇晃等。
教师:同学们,请观察这些图片,描述一下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看到钟摆摆动,手铃晃动。
教师:非常好。
那么请你们思考一下,为什么钟摆摆动或者手铃晃动时会发出声音呢?学生:...教师:很好。
实际上,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当钟摆摆动或者手铃晃动时,它们会产生振动,从而产生声音。
振动是声音产生的原因之一。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式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将一张纸放在扬声器上,将音乐声逐渐调大。
教师:同学们,我们来进行一个实验。
请你们观察一下纸的变化。
教科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以及声音的特征。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掌握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并认识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征。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认识声音的特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原理和声音特征的理解。
教学重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具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鼓、尺子、绳子、气球等。
学具:每组一份音响、鼓、尺子、绳子、气球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让学生触摸音响,感受音响振动。
(2)播放音乐,让学生观察音响振动。
2. 例题讲解(1)讲解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讲解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如空气、水等。
(3)讲解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尺子拨动绳子,观察声音的产生。
(2)让学生在不同介质中传播声音,如空气、水等。
4. 小组讨论(1)讨论声音的产生原因。
(2)讨论声音传播的条件。
(3)讨论声音的特征。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2. 声音的传播:介质(空气、水等)3. 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并说明其产生原因。
(2)简述声音传播的条件。
(3)解释声音的特征。
2. 答案:(1)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如敲门声、说话声等,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如空气、水等。
(3)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声音产生和传播原理的理解,以及对声音特征的认识。
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四年级教案
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四年级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的世界”中的第一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材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声音的响度和音调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理解声音传播的条件。
2.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条件。
重点:通过实验观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鼓、锣、振动演示器、米粒、尺子等。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音响、鼓、锣、振动演示器、米粒、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演示:敲击鼓、锣,让学生听到声音。
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 例题讲解通过敲击鼓、锣,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现象。
讲解声音传播的条件,如空气、固体、液体等。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的现象。
4. 知识拓展讲解声音的响度和音调的概念。
演示不同音调的声音,让学生区分音调的高低。
5. 课堂小结强调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原理物体振动产生声音2. 声音传播的条件空气、固体、液体等3. 声音的响度和音调响度:声音的大小音调:声音的高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振动会产生声音?为什么在不同的环境下,声音的传播效果会有所不同?2. 答案日常生活中,如敲击桌子、拍打篮球等都会产生声音。
声音的传播效果受到环境(如空气、固体、液体等)的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学生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理解程度。
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是否讲解清楚。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应用,如音乐、通信等。
探索声音在不同环境下的传播效果,如水下、太空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1. 教学内容应紧密围绕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条件,确保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这些基本概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3.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科版(5)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目标】探究目标:经历制造声音,感受声音产生的过程。
在观察、描述的活动中,积极思考交流。
知识目标:感受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情感目标: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培养科学探究中的事实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过程,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观察比较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的区别,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小组实验用:钢尺、皮筋、音叉、小鼓、记录表。
教师演示用:尺子、皮筋、音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3分钟)师:欢迎大家来到玩科学课堂,玩什么,怎么玩?秘密,尽请期待接下来的时间吧,在玩之前咱们来做一个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游戏的规则是教师说:请你跟我这样做,并做出敲小鼓、拨皮筋、拨钢尺。
同学们说:我就跟你这样做,并模仿老师的节奏做出动作。
师:刚才的游戏听到了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敲,拨(板书:敲、拨)师:我们每时每刻都会都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随时都能制造声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二)、提出问题,合理猜测。
(12分钟,引导3,实验5,汇报4)1、师:要想知道声音究竟什么原因产生的,就要看今天我们大家玩得怎样啦!玩什么呢?先请小组长将小鼓收到课桌里,就玩老师给大家准备的:钢尺、皮筋。
怎样玩?还是像刚才一样拨皮筋,拨钢尺。
师:为了使我们的实验做得更好,在玩拨皮筋,拨钢尺时要注意些什么?生:声音不能太大。
生:用钢尺时要小心一点2、老师跟大家的想法也不谋而合啦!看:A、注意实验时,不要发出太大的声音。
B、注意安全,小心使用铁钢尺,边听边看做记录。
C、音乐响起时,实验结束,把器材放回原处。
观察正在发声的物体实验报告单第组3领取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实验结束,对部分实验记录作反馈。
师:一个物体(像皮筋、钢尺等)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能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知,但可能对于声音产生的原理还不够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发现声音产生的规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原理。
2.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声音产生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橡皮筋等)、放大镜、录音机、实验记录表等。
2.教学课件:声音产生原理的动画、实验过程的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然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要通过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理。
呈现(10分钟)1.教师通过动画演示声音产生的原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教师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操练(1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2.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振动的物体,以便更清楚地看到振动现象。
巩固(10分钟)1.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到的声音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拓展(10分钟)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到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与声音产生有关呢?2.学生举例说明,如敲鼓、吹笛子等。
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通过实验观察到了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二课。
本单元以“声音”为研究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索声音的产生、传播、变化等科学知识。
本课在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第一课“听听声音”中,学生对各种声音有了初步的感知,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为后续学习声音的传播、变化等内容提供理论支持。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聚焦:通过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探索:包括两个主要活动。
一是观察钢尺、橡皮筋、鼓等物体发声时的现象,通过对比发声与不发声时的状态,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是进一步探究音叉发声时的振动现象,通过将音叉放入水中观察水花四溅的现象,直观地感受音叉的振动。
3.研讨:围绕“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声音产生的原因。
4.拓展:介绍生活中的一些发声现象,如动物的叫声、乐器的演奏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观念1.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了解不同物体发声时的振动方式可能不同。
(二)科学思维1.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找出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的区别,从而推断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2.能够运用归纳、总结的思维方法,将不同物体发声的现象进行概括,得出声音产生的普遍规律。
(三)探究实践1.能够设计并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2.能够准确地记录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推理。
3.能够与同学合作进行探究活动,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发现。
(四)态度责任1.对声音的产生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活动。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如实记录。
3.体会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的产生原理。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
二. 学情分析面对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声音的基础知识,如声音的传播等。
他们对声音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声音的产生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用这一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声音的产生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自主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同时,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能够产生声音的物品,如鼓、锣等。
2.准备一些关于声音产生的图片和实例。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关于声音产生的图片和实例,如敲鼓、拍桌子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声音的产生原理,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并通过动画或实验,展示振动产生声音的过程。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品振动产生的声音。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声音的产生原理,解释实验现象。
巩固(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关于声音产生的实例,学生运用所学的原理进行解释。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2《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2《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这一节内容是小学科学中关于声音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既陌生又好奇,具有很强的探究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他们对于周围的声音现象有一定的感知,但是对于声音产生的原理还不够了解。
他们在探究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来直观地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产生,从而理解声音的本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声音产生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科学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原理。
2.实验操作和观察。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法、问题驱动法、合作交流法等,让学生在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尺子、鼓、铃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的声音现象,如敲击物体、吹奏乐器等,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声音,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呈现(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声音的产生原理,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然后展示实验材料,并提出实验目的:“请大家观察这些物体振动时产生的声音,并尝试找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振动频率对声音音调的影响。
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学生分享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并提问:“你们认为声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声音确实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而且振动频率的不同会导致声音音调的高低。
”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除了振动,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声音的产生?”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导:“声音的响度与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响度越大。
2020新教科版科学一起四年级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2020新教科版科学一起四年级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掌握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进行探究。
内容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受并理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简单的实验操作已经能够熟练掌握。
但是对于声音的产生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让学生能够用简单的实验器材进行探究,并能够表达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原理。
2.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让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法、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产生;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音叉、尺子、气球等。
2.课件:声音的产生原理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声音的产生原理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
2.呈现(10分钟)展示实验器材,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一种实验器材,进行观察和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观察声音的产生。
4.巩固(5分钟)邀请几名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解释声音的产生原理。
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和补充。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物体能够产生声音?它们产生声音的原理是什么?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声音产生现象,并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小学科学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教案:小学科学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 让学生能够区分噪声和声音,并能够利用科学方法降低噪声。
3. 引导学生探索声音的特性和应用。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教学难点:学生如何利用科学方法降低噪声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演示材料:玻璃杯、活塞、弦线、发声装置等。
课件、多媒体设备学生准备:学生课本、笔记本、铅笔教学过程: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和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发学生对声音的讨论。
2. 提出问题:“你有没有听过一种噪音?噪音和声音有什么区别?”3. 学生自由思考并给出答案。
教学步骤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通过课件或板书,向学生介绍声音和噪音的定义,并比较两者的不同。
2. 解释声音的产生和噪音的产生,以及声音的传播方式。
教学步骤三:实验探究(20分钟)1. 教师通过准备的实验材料展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例如:教师用弦线演示弹拨乐器、教师用玻璃杯和棍子演示敲击的声音等。
2.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并回顾刚才的概念讲解。
教学步骤四:知识总结(10分钟)1. 回顾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声音的特性:能够传播、能够通过不同媒介、经常是有规律的、波动传播。
教学步骤五:拓展活动(15分钟)1. 学生可以组成几人小组,自由讨论并给出声音的例子。
2.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在生活中接触到的有趣声音,比如:动物的声音、乐器声音等。
教学步骤六:巩固练习(15分钟)1. 布置练习任务,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b. 声音如何传播?c. 噪音和声音有什么区别?2. 学生完成练习任务,并检查答案。
教学步骤七:课堂总结(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
2. 确保每个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有清晰的认识。
教学步骤八:课后作业(5分钟)1.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DOC范文整理】
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教学目标】第二课时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教学过程】一、引入: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
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实验器材用力按压、、弯曲、拉伸等轻轻击打、拨动我们小组发现鼓钢尺皮筋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三、观察发声物体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
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
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交流反馈:新课标网小组交流: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小结:当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学生活动21.观察橡皮筋发声的状态。
实验活动观察方法记录表1.手压橡皮筋。
2.手拉橡皮筋。
3.手弹橡皮筋。
4.其它方法。
5.学生记录表,得出结论:物体振动发出声音。
方法状态是否发声手压手拉手弹其它2.观察钢尺发声的状态。
实验活动观察方法记录表1.一只手压住钢尺,一只收拨动钢尺,观察。
2.把现象记录在活动上册里。
记录册:方法状态拨动钢尺3.观察小鼓发声的状态。
实验活动观察方法记录表1.敲击鼓面,观察。
2.先在小鼓上撒上几粒豆子,再轻击鼓面,观察。
3.把现象记录在活动上册里。
记录册:方法状态轻击小鼓4.观察音叉发声的状态。
实验活动观察方法记录表1.敲击音叉,观察。
2.观察老师演示,把发声的音放在水槽里得到现象。
记录册:方法状态敲击音叉5.小结: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物体发声音时都在振动。
教师活动21.教师:(出示固定在模板上的皮筋和记录表)用手压橡皮筋,观察、记录橡皮筋状态,听听发声没有。
2.用手拉橡皮筋,观察、记录橡皮筋状态,听听发声没有。
3.用手弹橡皮筋,观察、记录橡皮筋状态,听听发声没有。
4.其它方法。
5.和学生一起分析现象,初步得出结论。
1.教师:(让学生拿出钢尺)怎样使它发出声音。
采用一只手压住钢尺,一只收拨动钢尺,观察。
2.师:把钢尺发声时的状态记录在活动上册第一页里。
3.教师巡视。
1.教师:(让学生拿出小鼓)第一步,敲击鼓面,观察。
第二步,在小鼓上撒上几粒豆子,再轻击鼓面,观察。
2.师:把鼓面发声时的状态记录在活动上册里。
3.教师巡视。
1.教师:(让学生拿出小鼓音叉)敲击音叉,观察。
2.师:把音叉发声时的状态记录在活动上册里。
3.教师巡视。
4.教师演示,把发声的音放在水槽里。
活动意图说明:让学生观察多个物体发声情况,得出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的现象,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环节三:研讨(指向目标2、3)学生活动3实验活动观察方法记录表1.学生看PPT,思考问题,小组讨论。
小学科学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小学科学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并且能够举例说明。
2.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包括空气传播和固体传播,并能够举例说明。
3.学会用适当的方式保护听力,避免喧哗和长时间接触噪音。
教学重点:1.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震动产生的。
2.学会用适当的方式保护听力。
教学难点:1.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
2.阐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示范物体(如弹簧、木琴、钟等)、实验材料(如橡皮球、鼓等)、保护听力的图片资料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钟摆,指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钟摆摇摆时有声音吗?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并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将学习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Step 2:探究声音产生的原理(15分钟)教师介绍声音的产生原理:当物体振动时,周围的空气也会随之振动,空气的振动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教师示范用橡皮球弹击桌子产生声音,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声音的产生过程。
教师继续示范使用木琴、钟等不同物体产生声音,并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在空气中传播的吗?它们产生的声音有什么不同?Step 3: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式(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个鼓,让学生用手掌拍击鼓皮并观察。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声音是怎样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声音是否可以通过其它物体传播?教师继续安排实验:将鼓放在一块桌子上,用木块叩击鼓皮,让学生观察声音的变化。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声音除了通过空气传播,还可以通过固体传播。
Step 4:保护听力(1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保护听力的图片资料,告诉学生长时间接触噪音可能会损伤听力,因此在吵闹的环境下需要保护自己的耳朵。
教师和学生一起制定保护耳朵的规则,如在嘈杂的场所带上耳机或耳塞等。
Step 5:巩固与拓展(15分钟)教师设计一些巩固练习题,让学生检验对声音产生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海港经济开发区第一小学郗丽杰
教学目标
1、经历制造声音,感受声音产生的过程。
在观察、描述的活动中,积极思考交流。
2、经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过程,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3、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
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用:尺、皮筋、记录表等。
教师演示用:锣、尺子、皮筋、音叉、水槽、水、米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轰隆隆的雷声提醒我们下雨了,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吵闹声使人烦躁,音乐声让人舒畅,声音向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1.猜声音
(1)谈话:今天我想考考大家的耳朵。
课件出示要求:
你听到了几种声音?
分别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你能学学它们发出的声音吗?
(2)反馈
(3)合作指导:如果要一个同学一下子来回答这三个问题,的确有难度。
要是请一个小组来回答,那这个小组的成员就可以分工合作,回答这三个问题就容易多了。
2.再猜声音
谈话:下面再请大家猜两种声音。
小结揭题:大家的听觉非常灵敏,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
每天,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有风声、雨声、歌声、笑声,还有鸟叫、虫鸣等等,构成了一个奇妙的声音王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课件出示课题)
二、实验感知
1.使物体发出声音
(1)猜想:你觉得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使锣发出声音
谈话:让我们从能发出声音的物体中来找找线索。
(出示锣)这是什么?(板书:锣)谁能上来使它发出声音?
教师评价
(3)实验:研究皮筋、尺子是怎样发声的?
A.谈话:刚才我们已经能使锣发出声音了,现在我们换几种材料。
(出示塑料尺)这是什么?(出示皮筋)这是什么?皮筋和尺子是怎样发出声音的?你们能分别使它们发出声音吗?
B课件出示,提出要求:下面老师给你5分钟的时间制造声音,老师有三点建议:(1)看谁的发现最多;
(2)制造声音时注意声音的大小!
(3)注意观察:通过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感受尺子、橡皮筋、发出声音的时候,本身有什么变化?
(4)作好记录
C.开始实验
D.反馈: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用了哪些方法使尺子和皮筋发出声音?发出声音时,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2.观察发声的物体
(1)观察皮筋和尺子发声时的情况
A.指出正确方法:刚才的小组用了很多方法使皮筋和尺子发出声音了,我有一个
疑问,这些声音真的只是皮筋或尺子单独发出来的吗?比如……所以我觉
得把皮筋拉紧再拨比较符合皮筋单独发出声音。
而尺子则是把它压在桌
上,再去拨伸在桌外的部分。
B.教师示范:我也想试一下,大家要竖起耳朵仔细听,看看我能不能使皮筋发出
声音。
先把皮筋拉紧,然后用手指拨皮筋,听到声音了吗?大家已经非常
安静了,可还是听不到,那我就要借助一个帮手(话筒),来让大家听清
楚。
你看到了什么?(皮筋在快速来回地运动)我们再来看尺子,我把木
块当桌子。
尺子发出声音的时候也是快速来回地动。
C.小结:科学上,我们把尺子和皮筋这样在力的作用下重复做往返运动叫振动。
(板书:振动)我们发现,不管我们采用什么方法使它们发出声音,它们在发声时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在振动。
(2)观察锣发声时的情况
A.谈话:那刚才的锣发出声音的时候是否也会振动呢?(师敲锣)你们能看出来吗?你有办法让我们知道锣发出声音时在振动吗?
B.提示:我给大家找了一些小帮手(展示米,把米放到锣上)请一生敲锣。
C.反馈:你们看到了什么?这说明什么?
D.小结:锣发出声音的时候在振动。
(3)观察音叉发声时的情况
A.认识音叉:(出示音叉)这是什么?(板书:音叉)
B.使音叉发出声音:现在我手上有3个可以用来击打音叉的物体:铁棒、橡皮锤和布槌。
我先用铁棒敲音叉,听到声音了吗?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我再用橡皮锤敲音叉,听到声音了吗?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我再用布锤敲音叉,听到声音了吗?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我希望大家听到真正由音叉发出的声音,你觉得我用那个敲最好?我觉得布锤最好,因为布发出的声音很轻,对音叉发出的声音影响最小。
C.听“振动”
A.(教师敲音叉后)请大家仔细听,现在还有声音吗?(没有)(师把音叉放在一生耳边)。
(师再敲,继续放在学生耳边)。
B.请刚才三个学生站起来,我数1.2.3,你们一起模仿一下刚才听到的声音。
(生模仿)
C.其他同学想不想听?(教师敲击音叉后,将音叉放在桌面上。
)音叉发出这
样“嗡嗡”的声音,说明什么?(音叉发出声音时在振动)
D.看“振动”:我还想让大家看出音叉发出声音时会振动。
(师演示:把音叉敲击后放到水里)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E.感受“振动”
A.我更想让大家感受到音叉发出声音时在振动,请三位同学上来。
B.师敲音叉给学生摸。
C.反馈:他们的手指发麻说明什么?(音叉发出声音时在振动)
3.观察声音停止后的物体
(1)谈话:从刚才的实验中,大家发现锣、塑料尺、皮筋、音叉在发出声音时都在振动。
我相信还有很多物体在发出声音时肯定也在振动,看来物体发声时和物体振动是有一定的联系,那物体发声是否是就是有物体振动引起的呢?(课件出示:物体停止振动,它还会发出声音吗?)
(2)观察音叉停止振动后的情况
A.谈话:我们找几样东西来证明一下,先用音叉来试一下,刚才我用布锤敲击后,放在桌上会怎样?(发出“嗡嗡”声)
B.第一次演示:我们再来看一遍(教师将音叉敲击后碰到手)听到声音了吗?(没有)怎么回事?怎么没有了?
C.第二次演示:教师将音叉敲击后直接放到桌面上。
听到声音了吗?(有)
D.谈话:谁知道奥秘在哪里?(生反馈后,教师用慢动作再将第一次敲击演示一遍。
)我把音叉在手上碰一下,目的是什么?(使音叉停止振动)
E、小结:音叉停止了振动,声音就停止了。
(3)观察锣停止振动后的情况
A.谈话:我们再用锣来试一下。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使它停止振动?(手捂)
B.师生演示:师敲,生捂。
C.反馈:你们发现了什么?(锣停止振动,声音就停止了。
)
(4)观察皮筋、尺子停止振动后的情况
A.实验:请大家再用皮筋和尺子试试,然后说说你们的使皮筋和尺子停止振动的方法和振动停止时的情况。
B.反馈
(5)小结:(课件出示)通过刚才的几个实验我们发现当锣、尺子、皮筋、音叉发出声音的时候,它们都会(振动)。
当锣、尺子、皮筋、音叉停止发出声音的时候它们都会停止(振动)。
现在大家觉得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板书:振动产生声音)
三、实验验证
1.验证空气发出声音的时候在振动
(1)谈话:我这里有一个瓶子,瓶子里有什么?空气能发出声音吗?
(2)使空气发出声音:谁能使空气发出声音?(生吹)
(3)反馈:听到声音了吗?你看到空气在振动吗?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看出空气在振动?(放泡沫)
(4)教师示范
(5)反馈:看到了什么?说明什么?(空气振动产生了声音)
2.验证水发出声音的时候在振动
(1)谈话:我这里有一个烧杯,烧杯里有什么?(水)水发出声音的时候会振动吗?
(2)教师演示:将烧杯中的水倒到水槽里。
(3)反馈:你们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现在水已经停止振动,还有声音吗?(4)小结:水振动的时候会发出声音,振动停止了,声音就停止了。
四、课堂总结
从今天每组同学的实验中,我们已经证明了很多物体,有固体、气体、液体发出声音时都会振动,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就停止了。
所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五、课外延伸
1.找声带
(1)谈话:我们每个人身上也有一个发声器官,它在哪里?为什么是在喉咙部位?(2)验证:因为我们说话的时候,用手指放在喉咙处能感觉到在振动。
(3)认识声带:我们人发出声音的器官叫声带,声带就在喉咙这里。
(课件出示声带图片)
2.谈话:这堂课的最后,老师再给同学们看一种乐器,谁知道这是什么?(木琴)你听出了什么?(声音有高有低)为什么它能发出不同的声音呢?这些铁片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长短不同就能发出不同的声音呢?这也就是我们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板书设计: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振动产生声音
物体
停止振动声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