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导学案(第三单元)修改后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第一课时:口算乘法导学案学习目标: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了解不同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的术语“速度”含义。

3.体会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学习难点:知道学生灵活掌握口算方法。

学习过程:一、回顾旧知口算下面各题12×4= 330×3= 13×2=24×2= 210×4= 11×5=提问:学生自选两题,说说你自己的口算方法二、自学质疑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运动物体,你知道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吗?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看课本第45页。

1.自学提示在预习中理解16千米/时的意义吗?“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是自行车的什么?结合第45页画面,介绍特快列车的速度,使同学们初步理解“速度”含义。

三、探索新知,合作交流预习课本第46页提出问题:1: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2: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3.探讨口算方法请大家先思考口算方法16×3= 160×30=(小组讨论,写出你自己口算的方法)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口算方法。

主持人尽可能把学生不同的口算方法板书在黑板上,边写边引导学生归类。

主持人对不同的口算方法进行点评,总结选出优化的口算方法。

4.尝试解决问题请同学们运用学过的口算方法解决根据(课本第45页)情景图提出的其余问题:磁悬浮列车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飞机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提问: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的交通工具的速度。

两人一组提出并解决相应的乘法问题。

四、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第46页)“做一做”中的题目,自选两三道题和同学们交流口算的过程2.出示练习题17×2 = 310×3= 180×4 =24×3 = 12×8 = 14×5 =360×2= 15×6 = 260×3 =五、课堂总结:问生“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六、课堂检测35×4 = 240×3= 160×5 =27×3 = 32×5 = 54×5 =280×7= 360×6 = 270×3 =六、教学反思:第二课时笔算乘法学习内容: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49页例1及相应练习学习目标: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探索风力驱动船只的原理,帮助学生了解风力的作用及其在推动船只的过程中的应用。

二、实验材料- 一张长方形纸片- 一根吸管- 一张透明胶带- 塑料粘土- 风扇三、实验步骤1. 将纸片卷曲成一个筒状,并使用透明胶带固定住。

2. 在纸片的一端固定吸管,确保吸管的一端延伸到筒的内部。

3. 在纸片的另一端塑料粘土上固定,以增加船只的稳定性。

4. 将风扇打开,调至适当的风力。

5. 将船只放在风扇的前方,观察风的作用对船只运动的影响。

四、实验原理在本实验中,我们利用风力来驱动船只。

当风扇产生风力并吹向船只时,风力会作用在船只的纸片上,推动船只向前运动。

同时,通过吸管的使用,可以将风力直接传递给船只的内部,进一步增加推动力。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本实验,我们观察到风力对船只运动的影响。

当风扇产生足够的风力时,船只可以被推动向前运动。

当风力较小或者船只受到阻力时,船只的运动速度会减慢或停止。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到风力可以用于驱动船只。

风的作用力可以通过纸片和吸管传递给船只,从而推动船只向前运动。

这个原理也可以应用在实际的航行中,例如帆船利用风力进行航行。

七、课堂延伸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 除了风力,还有哪些力可以用来驱动船只?2. 为什么帆船在相同的风速下可以移动?3. 风力对于航行有什么优势和限制?通过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并拓宽他们对物理世界的认识。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一、引言科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的学科,通过科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世界的奥秘。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的内容,包括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二、植物的生长植物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形式之一,而植物的生长可以分为几个关键步骤。

1. 种子发芽植物的生命周期从种子开始,种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湿润和温暖,会发芽生长。

种子中的胚芽在发芽时会向外生长,同时根部也会向下生长,吸取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

2. 根的生长植物的根是负责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器官,它会从种子底部延伸并向下生长。

根会分布在土壤中,并通过细小的毛状结构吸收水分和养分,供植物全身各部分生长所需。

3. 茎的生长植物的茎负责将土壤中吸收到的水分和养分运送到植物的其他部分。

茎会向上生长,并在顶端不断分裂增长,形成新的枝条和叶子。

4. 叶的生长植物的叶子是负责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将阳光转化为能量,并生成自身所需的养分。

当植物生长到一定程度后,会长出新的叶子来进行光合作用。

三、植物的繁殖除了生长,植物还通过繁殖来延续种群。

1. 花的结构和繁殖植物通过花朵进行有性繁殖。

花朵通常包括花瓣、花萼、花蕊和花柱等部分。

花瓣和花萼呈现出各种鲜艳的颜色,吸引昆虫来传播花粉。

花粉是雄性生殖细胞,通过昆虫飞行或风的传播,落到花柱上,与雌性生殖器官结合,最终形成种子。

2. 种子的繁殖种子是植物进行无性繁殖的重要方式。

当花朵受精后,会形成果实,果实内部则包裹着种子。

种子外部的果皮可以保护种子不受外界环境的伤害,同时,当有合适的条件时,种子可以萌发出新的植物。

种子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比如通过风、动物、水等将种子传播到新的地方。

这样,每个种子都有机会找到适宜的生长环境,发芽生长。

四、小结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了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

种子的发芽、根的生长、茎的生长和叶的生长都是植物生长的重要步骤。

而植物通过花朵和种子的繁殖来延续种群。

新版PEP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全册)

新版PEP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全册)

新版PEP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全
册)
第一章:生活中的物体
- 目标:通过研究本章,学生将了解生活中的物体及其特性,培养观察、分类和归纳的能力。

- 课时安排:
- 第一课:认识物体(30分钟)
- 第二课:物体的颜色和形状(30分钟)
- 第三课:物体的大小和硬度(30分钟)
- 第四课:物体的声音和重量(30分钟)
- 研究要点:
- 识别不同物体的特征和特性;
- 分类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硬度、声音和重量;
- 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和技巧;
- 归纳总结物体的特性。

- 研究内容概览:
- 第一课:认识物体
- 介绍什么是物体;
- 列举常见的物体;
- 观察并描述物体的特征。

- 第二课:物体的颜色和形状
- 研究如何识别和描述物体的颜色;- 研究如何识别和描述物体的形状;-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物观察和比较。

- 第三课:物体的大小和硬度
- 研究如何识别和描述物体的大小;- 研究如何识别和描述物体的硬度;- 进行物体大小和硬度的比较和分类。

- 第四课:物体的声音和重量
- 研究如何识别和描述物体的声音;- 研究如何识别和描述物体的重量;- 进行物体声音和重量的比较和归纳。

- 研究任务:
- 完成课堂上的观察和实验任务;
- 回答相关问题并进行讨论;
- 记录观察结果和归纳总结。

第二章:生命周期和繁殖
... (继续根据教材内容进行类似的章节概述和课时安排)。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整理科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是孩子们认识自然、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

在四年级上册的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孩子们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通过整理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为孩子们服务。

以下是我整理的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的内容,希望对各位老师有所帮助。

一、第一单元:物质和性质1、《物质的不同性质》主题:了解物质的性质,通过实验观察归纳不同的性质。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比较不同物质的性质。

教学重点:物质的性质。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归纳法。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观察留意物质的性质,运用归纳法归纳不同的性质。

教学过程:1)讲解物质的性质,引出本节课的实验。

2)学生小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并比较不同物质的性质。

3)教师带领全班协作,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的实验结果,并讨论归纳出不同物质的性质。

4)总结本课内容,回答问题并巩固知识点。

2、《物质的状态变化》主题:了解物质状态的变化,通过实验观察状态变化的过程。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对比观察不同物质的状态变化。

教学重点:物质的状态、状态变化的原因。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归纳法。

教学难点:运用归纳法观察不同物质的状态变化。

教学过程:1)讲解不同种类物质的状态,并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变过程。

2)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状态变化的过程。

3)在黑板上结合实验结果,对比不同物质的状态变化过程。

4)总结本课内容,巩固知识点。

二、第二单元:天体和星象1、《什么是太阳系》主题:通过讨论太阳系的组成、运行等方面,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基本情况。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太阳系的基本情况。

教学重点:太阳系的组成、运行。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绘画法。

教学难点:通过讨论了解太阳系的结构、组成和运行轨迹。

教学过程:1)讲解太阳系的组成,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学生分小组讨论太阳系的组成、运行等方面的问题,将讨论结果归纳在黑板上。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4 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4 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4 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以免超过(______)限度。

二、选一选。

1、下图弹簧测力计所指示的读数是()。

A.1.3N B.1.5N C.1.6N2、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重力时,以下()操作是规范的。

A.B.C.三、说一说。

同学们,弹簧测力计包括哪些部分呢?活动意图说明:【板书设计】【学生记录单设计】“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探究记录表姓名:______ 时间:________一、活动一:用手拉一拉弹簧测力计,分别使指针指到1N、2N、5N等,感受不同力的大小二、活动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拉力的大小(1)检查: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的位置。

(2)估测:用手掂一掂物体,估测力的大小。

第三单元《3-4 弹簧测力计》导学案单上。

四、研讨学生活动41、交流谈论汇报,分析这些例子中弹力产生的原因。

五、拓展学生活动51、利用材料寻找正确画出刻度的解决方法,通过观看制作视频,动手做一做橡皮筋测力计。

六、随堂练习:(根据教学活动选择使用)学生活动6一、填一填。

1、弹簧测力计是测量(______)的仪器,使用时不能大于它的量程,以免超过(______)限度。

三、选一选。

1、下图弹簧测力计所指示的读数是()。

A.1.3N B.1.5N C.1.6N2、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重力时,以下()操作是规范的。

A.B.C.三、说一说。

同学们,弹簧测力计包括哪些部分呢?学后反思1.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获得的知识有(把关键知识点写出,用框架图形式汇总):2.如果小车动力突然消失,小车还会一直运动吗?。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1 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1 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1 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设计1.(1)请你想一想,怎样使静止的自行车运动,使运动的自行车静止呢?(2)那怎样改变自行车运动的快慢?2.请观察下面不同类型的车,你知道哪些类型的车?它们都是怎样动起来的?运动的。

怎样使静止的自行车运动,使运动的自行车静止呢?怎样改变自行车运动的快慢?2.【图片展示马车、推车、火车、自行车、太阳能小车等各种动力类型的车。

】教师提问:几千年前,人类就发明了车。

你知道哪些类型的车?它们都是怎样动起来的?学生思考:提出各种各样车的类型和动力。

3.教师活动:提炼学生观点,进行板书。

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上。

活动意图说明: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知道不用类型的小车有不同的动力,意识到要使小车运动起来必须依靠力,为后续用拉力做动力小车的研究奠定认知基础。

环节二:组装动力小车(指向目标1、2、3)学生活动21.请你利用手中的材料动手尝试思考让小车动起来的方法,并把设计图画下来。

2.请你按照设计图组装器材,实验并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拉小车的绳子多长比较合适?(2)你知道这个力是如何产生的吗?(圈出动力来源)教师活动21.教师提问:(出示材料)不靠手去推或拉小车,只利用垫圈和绳子,想办法让小车在桌面上动起来,并且让运动的小车停止下来。

2.教师提问:拉小车的绳子多长比较合适?小车启动的拉力是怎么产生的?学生交流想法,总结归纳绳子的长度不可过长或过短;垫圈的重力,使得绳子产生拉力,带动小车运动。

活动意图说明: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去感知材料,使得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获取使小车动起来的方法,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会思考尝试更多,比如垫圈如何使车运动起来,试着增加垫圈数会怎样等有价值的问题。

环节三: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指向目标4)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学生的探究,以实验数据作为证据论证观点,使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环节五:拓展(指向目标1,2,3,4)学生活动51.运动员是怎样改变足球的运动状态(快或慢,启动或停止)?请你用“运动与力”的关系来说一说。

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6)小结:蚂蚁、蜻蜓和蝴蝶,身体都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三对足,它们是同一类动物——昆虫。
2判断它们是不昆虫
(1)出示教材26页的图片。
(2)思考并回答:这些是昆虫吗?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
(3)拓展:昆虫在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几乎遍布整个地球。在所有生物种类中占比超过50%目前,已知的昆虫有100余万种,但仍有许多种类尚待发现。
第3步,在胸部的两侧分别粘上三对足。
教师引导:我们在制作昆虫模型的时候,哪个部位使用哪种材料才比较合适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用最细的枯树枝做触角,用稍粗一点的枯树枝做足,用最粗的枯树枝按照身体比例截取做头、胸、腹,用开心果果壳做翅。也可以用橡皮泥、火柴梗、牙签等材料制作。
学生制作昆虫模型,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制作的昆虫模型。
同学们猜:蜻蜓。
学生分小组活动,做一做“你来描述我来猜”的游戏。
举例:
螳螂——它常常扮成绿色植物,这有利于隐蔽自己。它的前足很发达,上面长满锋利的尖刺,捕捉猎物很方便。
蚂蚁——从外观上看是一种很小,很不起眼的小动物,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六只脚,全身呈黑色或棕色,头上长着两根细长的触角,爬起来敏捷自如。
3.在饲养活动中,能亲近、关注小动物,增强责任感。
教学重点
能够悉心饲养昆虫,记观察日记。
教学难点
能够整理日记,从中获取昆虫生长的信息。
教具准备
教师材料:教学课件。
学生分组材料:养蚕相关工具、蚕卵、桑叶、方格纸、放大镜、日记本。
教学活动设计
二次修改方案及教学随感
一、美导
出示各种各样的昆虫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些昆虫的名称。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神奇而有趣的昆虫世界,板书课题。

新编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全册)

新编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全册)
任务三:
声音可以在气体与固体中传播,那它能不能在液体中传播呢?利用下面这个活动找到答案。敲击音叉,将音叉浸入到水中,人耳贴紧水槽,可以清晰的听到声音。说明水可以传播声音。
研讨:
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总结: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在真空中无法传播。宇航员在宇宙中需要借助电子通讯设备联系。
三、探索
任务一:
观看视频描述你听到的交通工具的声音。
提示:对听到的声音进行记录,描述。
任务二:
描述你听到的动物发出的声音
任务三:
描述你听到的球类发出的声音。
任务四:
描述你听到的生活中的声音。
研讨:
1、讨论关于声音你知道些什么?
2、你还想知道什么?
四、拓展
给学生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音符的高低变化。
任务三:
研究敲鼓的发声,寻找鼓发声的原因。
敲击鼓面,仔细观察鼓面的振动发声。
提示:鼓面振动不是很明显,可以在鼓面上放一些黄豆或者沙粒,观察其它物体在鼓面上的跳动,从而体现鼓面的振动。
任务四:
研究音叉的发声,观察音叉振动发声的现象。
观察音叉振动发出声音,当音叉振动停止时,声音也会随之消失
提示:音叉的振动不容易观察,可以用其它的方法帮助证明音叉的振动,如在音叉侧面粘贴小球,或将音叉浸入水中,观察振动现象。
第一单元 声音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描述。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
4、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震动,进而传到内耳,引起听觉。
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三单元导学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三单元导学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三单元导学案二单元分析:本单元由《水变咸了》、《怎样加快溶解》、《做一杯饮料》、《水里有什么》四组成。

本单元与之间以“水的溶解”为主线串联为一体。

《水变咸了》、《怎样加快溶解》主要是探究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特性以及加快溶解的方法,重点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征。

《做一杯饮料》、《水里有什么》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逐步深化探究,了解到水不仅能溶解固体,还能溶解液体、气体物质,进而拓展到水的净化等方面的探究。

本单元在引导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借助生活经验,研究生活现象,应用于生活实践,有效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的多种资源进行学习,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让学生摆脱了书本的束缚,使科学探究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丰富了学习经历,有利于学生学科学、用科学习惯的养成。

时安排:4时4、水变咸了教学目标:、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性,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性;能定性地描述溶解变化;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观察材料,科学猜想、(出示白开水和食盐)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杯白开水和一汤匙食盐,请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食盐是白色颗粒状的固体,而白开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假如把食盐放入白开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盐会不见了,水会变咸了,水位上升等)。

(板书:水变咸了)二、初步验证,产生问题、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猜想,想不想亲自做一做,验证我们的说法?(各小组学生亲自做实验,调制并品尝盐水,发现猜想正确,教师予以表扬,并板书:食盐——>不见了)。

2、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如“食盐是怎样到水里的?”、“还有哪些物体放到水中,也像食盐一样看不见了?”、“食盐不见了与什么有关系?”、“怎样看到一种物体到水里的过程?”等问题)。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导学案教案(表格式)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导学案教案(表格式)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导学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导学过程
1.表示()。

A、晴
B、多云
C、阴
2.北风吹过来把红旗吹向()。

A、北
B、南
C、东
四、连线
积云由小冰晶组成一级拔
树又倒屋
层云像幕布连成片五级带
叶小树摇
卷云像棉花一团团十级青
烟随风飘
五、简述:根据云量多少怎样判断天气是晴天、阴天还是多云?(画图加文字描述)
六、分析:下图是9月一天的气温记录,先画成柱状图再写出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



6时8时10时12时14时16时18时


13

16

22℃26℃28℃25℃18℃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检测(二)导学反思
导学过程5、在做蒸发食盐水的实验中()。

A 水完全蒸发后熄灭酒精灯。

B 水还未完全蒸发前熄灭酒精灯。

四、实验
1、设计一个“加快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实验(设计一种方案即可)
(1)实验名称:
(2)实验器材:
(3)实验过程:
2、填空(在括号内填出酒精灯各部分名称)
3、怎样把盐水中的盐和水分离开来?
我想到的两种方法
是:和
板书设计导学反思。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我很有兴趣在观察活动中与伙伴们一起欣赏云的美丽与神奇,体会到观测云的乐趣。
重、难点预测
我学会观测云状和云量的方法。我也发现云状和云量的变化与天气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课前
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云状和云量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
学习过程
教师“复备”栏或
学生笔记栏
一、导学:趣问引入、明研方向
1、不同的天气,云有什么不同?
4、观察书中风向标、风力计的图片,掌握制作方法。
5、分组制作风向标、风力计。
6、小组间展示交流作品。
三、评学
1、叫风向?叫风向?风力有个等级?
2、气象台是用和测量风的方向和风的大小的?
3、填写风力歌谣:
级微风树枝晃;级和风灰尘起;
级疾风步难行;级狂风树根拔。
4、用自己制作的风向标和风力计,从今天起测一周德风力和风向,做好记录,并与气象台发布的天气情况比较。
四、评学:展示结果优化新知
1、通过观测,我发现了各种云的形状与云量规律分别为()。
2、通过观测,我发现了各种云的形状与云量作用分别为()。
五、阅读谚语、了解含义。
( l)我会阅读教材上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 2)我能说一说每句谚语的含义。
( 3)我还想了解一些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六、课外实践活动
我能搜集更多的与云相关的谚语,我能利用这些谚语帮助我们观测天气。
温馨提示:
本节课只要你在小组中有那么一点点小成功就可以在荣誉栏高高兴兴的画一颗?等亮星。
温馨提示:
下雨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可要好好学习,好好把握喔!
温馨提示:
1、认真观察、做好记录。2、按小组进行观察3、遇到问题首先请组内对子想办法解决。4、轻言细语、不打不闹。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第三课教案:学习温度的概念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第三课教案:学习温度的概念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第三课教案:学习温度的概念学习温度的概念一、教学目标1.了解温度的概念和温度计的使用方法;2.能够判断某物体的温度高低;3.能够说出冰点和沸点的温度;4.能够简单描述温度对物体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温度的概念和温度计的使用方法;2.冰点和沸点的温度。

三、教学难点1.温度对物体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1.老师向学生展示一段视频,视频中会有一些物体,老师让学生猜测这些物体的温度高低。

1.2.老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温度吗?”2.概念讲解2.1.老师简单介绍温度的概念,告诉学生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热度高低的。

2.2.老师向学生展示温度计,并向学生讲解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2.3.老师向学生出示一个由水构成的热水袋,让学生观察并猜测水袋的温度高低。

3.实验操作3.1.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热水袋的温度,并与自己猜测的结果进行比较。

3.2.老师向学生展示一个杯子和一个密封的热水壶,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它们的温度高低。

3.3.老师向学生展示用来测量冰点的温度计,并向学生讲解冰点的概念。

4.巩固练习4.1.老师出示一个刚煮开的鸡蛋,让学生说出它摸起来的感觉,并解释温度高低对物体的影响。

4.2.老师向学生介绍沸点的概念,并让学生说出热水壶加热到沸点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4.3.老师向学生出示一些常见的物体,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温度高低,并解释温度高低对这些物体的影响。

五、课后作业1.让学生回家观察自己家中使用的温度计,并记录所观察到的温度。

2.让学生试着测量自己身体不同部位的温度,并做出猜测。

3.让学生画出一个温度计,并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4.让学生选择一个物品,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个物品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

六、教学评价本次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实验操作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温度的概念和对物体的影响。

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很好地解答学生的问题,学生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得教学效果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7 设计制作小车(二)》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7 设计制作小车(二)》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7设计制作小车(二)》教学设计课题设计制作小车2(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本课是本单元的第8课,本课是第7课主题活动的延续。

本课提供了第三步和第四步的实践指导先是按照上一课的设计思路和设计图制作小车,明确制作的基本步骤和汇报测试方法;然后再评估改进,根据评估指标进行评价,包括设计思路、小车制作、功能实现、合作分工、展示汇报等方面,以进一步改进小车。

【学情分析】学生对动手制作一辆一车的兴趣高涨。

学生能有效分工合作并在评估环节愿意去接受他人意见,并会根据他人意见愿意花时间去改进自己的小车。

【学习目标】1.在工程制作中运用科学概念、使用技术手段、分工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2.对制作出产品的评估需要有一定的标准。

3.能根据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产品。

【评价任务】1.能根据设计图,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出一辆动力小车。

(检验学习目标1)2.能根据评价结果,对小车进行进一步改进。

(检验学习目标2)【学习准备】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小车制作评价表、教学课件等。

分组材料:硬纸盒、安全剪刀、橡皮筋、轮子、连接轴、胶水、吸管、胶带、气球、测试改进小车记录表。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环节一:聚焦:(指向目标1,2)学生活动1教师活动13.学生领取材料,按照自己小组的设计图开始制作小车。

4.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小车制作,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设计思路、展示设计图、介绍组装流程、测试小车。

5.根据测试结果,发现问题并记录,学生改进小车。

6.改进后的小车进行班级赛车大赛7.评估标准生解决问题。

(2)汇报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小车制作,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设计思路、展示设计图、介绍组装流程、测试小车。

(3)测试可以选择在户外空地测试小车,也可以通过移动讲台或课桌椅在室内测试。

(4)根据测试结果,发现问题并记录教学时应预留一段时间给学生改进小车,在测试时及时发现小车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改进。

第三单元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三单元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材料8、木材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针对探究木材的特点提出观察试验的大致思路,并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试验;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能对研究过程的结果进行评议。

2、能力目标:知道木材是天然材料,了解木材的性能及用途。

3、情感目标:在探究木材特点的观察试验活动中体验合作,尊重他人的观察试验结果;意识到不合理使用木材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教学活动:活动一:木材的特点活动目的: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了解木材的特点。

活动准备:水槽、水、木块、小刀、放大镜、电线、电池、开关、火柴、酒精灯等。

活动形式:小组合作,自主研究。

活动过程:1、小组确立要研究的主题,并设计实验方案。

2、小组合作研究,做好研究记录。

3、观察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

三、知识点:(一)本课需掌握的知识点1、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天然材料是指棉花、木材、竹子、煤、石油等非人工合成的材料。

人造材料是指塑料、人造革、人造纤维等人工合成的材料。

2、木材的特点:有花纹;能燃烧;软硬程度不同;在水中有的能上浮有的下沉;湿木头能导电。

3、把木材的特点和与之相对应的研究方法连接起来。

木材的软硬放入水中木材的沉浮用放大镜观察木材的纹理用小刀刻木材是否导电放入热水木材是否传热连入电路(二)了解的内容用什么材料可以代替木材?四、拓展活动:调查:一天中,一个中等大小饭店共用掉多少双一次性木筷子。

写出调查报告。

9、纸一、教学目标:能力目标:1.收集多种多样的纸。

能够运用感官和工具,对纸进行深入的探究。

2.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知识目标:知道纸的一般特性和常见用途,并能把纸的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

情感目标:1.意识到保护天然资源的重要性。

2.养成节约用纸的好习惯。

3.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活动:活动一:研究各种各样的纸活动目的:了解各种纸的特点。

活动准备:各种各样的纸,记录表。

四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
④生活中的例子告诉我们冷空气往哪里流?
3、认识冷热空气的对流。
(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
(2)演示P8实验,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
(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4)如果在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冷热不同,它们会怎样?
(5)由于地面冷热不同导致的空气流动就是风。
(2)说明了空气还有什么?
(3)这个实验还可以怎么做?
3、空气所占据的空间不能随意压缩。
(1)实验一
①大家都玩过气垫的玩具,你玩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②用手轻轻压一下模拟小气垫,你发现了什么?怎么解释呢?
(2)自我设计实验
①我们的实验对吗?用橡皮和针筒设计个实验,再来验证一次,看看我们的实验结果对不对。
2、空气会流动么?
3、我们身边的空气一般是怎么流动的?谁来描述一下?
4、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把空气加热或者变冷以后还会向我们刚才描述的那样流动么?
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①我这里有个会“跳舞”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跳舞”的。
②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
③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有能说明什么呢?
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成分。
难点:掌握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
学法指导
通过实验了解空气所含的主要成分以及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课前准备
蜡烛、水槽、集气瓶、杯子、石灰水
导学流程
导案
学案
修改
一、导入新课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部编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部编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部编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教学目标- 了解和掌握天气的概念,并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天气现象。

- 理解和运用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根据天气预报做出相应的准备和安排。

- 培养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天气的概念和分类- 研究天气的定义和含义- 区分晴天、阴天、雨天、雪天等不同类型的天气现象2. 天气的变化和原因- 了解天气的变化规律和原因- 探究天气变化与气温、湿度、风力等因素的关系3. 天气预报和应对措施- 研究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理解天气预报对生活和活动的重要性- 根据天气预报做出相应的准备和安排4. 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 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的能力- 进行天气观察实验和活动,记录观察结果教学方法- 示范法:通过展示天气现象和天气预报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天气观察实验,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 对话法:以小组合作或师生互动的形式,引导学生讨论天气变化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 情景模拟法:通过模拟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情景,让学生练运用天气预报知识做出相应的准备和安排。

教学评价- 观察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天气观察实验记录和天气预报准确度,评价他们对天气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学生自评:让学生自评自己对天气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资源- 天气现象和天气预报的实际案例和图片- 天气观察实验所需的温度计、湿度计、风力计等工具- 天气预报和记录天气变化的表格和笔记本教学安排本单元共计4节课,每节课45分钟。

教学扩展- 邀请专业人士或气象学家来学校进行天气科普讲座或实地观察活动。

- 组织学生自己制作简单的天气预测仪器,进行DIY实践活动。

- 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或其他媒体关注实时天气预报,与家长一起讨论和分析天气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册科学导学案(第四单元)
课题:1.身体的结构Array【学习目标】1.
与和谐美。

(重点)2.
官,观察身体的内部器官。

(难点)
【预习案】(约10分钟)
1、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2.人体内部器有、、等。

3.身体能够做很多工作,工作时总是有多个部位、。

【探究案】(约10分钟)
【探究一】:从外形上看,
有什么特点?
【探究二】
用气泡图记录。

【检测案】(10分钟)
1.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2.人体内部器有、、等。

3.身体能够做很多工作,工作时总是有多个部位、。

【训练案】(约5分钟)
如果按照人体工作的类型划分,我们还可以怎么看待人体的组成呢?
【学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那些知识?
导学案编号
()
课题: 2。

骨骼、关节和肌肉
【学习目标】
1、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Array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重点)
2、通用观察记录的方式记录下每一段学习中对研究议题的想法与思考过程。

(难
点)
【预习案】(约10分钟)
请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划出重点内容,独立完成下列各题。

1.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

骨骼我们的身体,
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

2.人体的活动由、、和共同完成,不同等的运动形
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形式也不同。

3.人的头骨近似于,可以很好地保护大脑。

【探究案】(约10分钟)
【探究一】:我们在活动时,骨骼能独立运动吗?有哪些组织与骨骼协调运动呢?
【探究二】:自在拿哑铃的过程中,分别有哪些部位的骨骼、关节肌肉参与了活
动?并记录下来。

【检测案】(10分钟)
1.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

骨骼我们的身体,
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

2.人体的活动由、、和共同完成,不同等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形式也不同。

3.人的头骨近似于,可以很好地保护大脑。

【训练案】(约5分钟)
课后思考题:在生活中,我们周围的哪些物体和我们身体中的骨骼、关节和肌肉
的作用相似?
【学后反思】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题:3.运动起来会怎样(一)Array【学习目标】1.
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懂得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肺活量,
康。

(重点)
2.能够测量单位时间内心跳与呼吸的次数,并进行数据分析。

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难点)
【预习案】(约10分钟)
1.人的呼吸器官有、、、等。

2.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使进入血液,同时排出。

3.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在尽力呼出的。

探究案】(约10分钟)
【探究一】
体里还发生了什么变化?
【探究二】
这两种数据的变化?
【检测案】(10分钟)
1.人的呼吸器官有、、、等。

2.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使进入血液,同时排出。

3.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在尽力呼出的。

【训练案】(约5分钟)
运动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
【学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那些知识?
课题:7.保护我们的听力
1
耳朵听到过高国强的声音并控制噪音。

(重点)
2
力的方法。

(难点)
【预习案】(约10分钟)
一、填空。

1.在、、等场所,我们应控制音量。

2.耳朵是我们的,需要精心呵护。

3.
【探究案】(约10分钟)
【探究一】(5分钟)在生活中,我们怎样才能避免听力受到伤害?【探究二】(5
感受。

我们怎样才能控制物体发生呢?
【检测案】(10分钟)
1.在、、等场所,我们应控制音量。

2.耳朵是我们的,需要精心呵护。

3.我们之所以能够发出声音,是因为我没有一个能够发声的器官,叫。

【训练案】
这在课堂、医院、图书馆我们怎样控制自己说话的声音
【学后反思】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年级上册科学导学案(第三单元)
课题1 听听声音
主备:龙国祥使用时间:2018年月日星期班级:四年级(1)(2)班小组:姓名:
四年级上册科学导学案(第三单元)
课题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主备:龙国祥使用时间:2018年月日星期班级:四年级(1)(2)班小组:姓名:
四年级上册科学导学案(第三单元)
课题3 声音的变化
主备:龙国祥使用时间:2018年月日星期班级:四年级(1)(2)班小组:姓名:
四年级上册科学导学案(第三单元)
课题4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主备:龙国祥使用时间:2018年月日星期班级:四年级(1)(2)班小组:姓名:
四年级上册科学导学案(第三单元)
课题5 声音的传播
主备:龙国祥使用时间:2018年月日星期班级:四年级(1)(2)班小组:姓名:
课题6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主备:龙国祥使用时间:2018年月日星期班级:四年级(1)(2)班小组:姓名:
课题7 保护我们的听力
主备:龙国祥使用时间:2018年月日星期班级:四年级(1)(2)班小组:姓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