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界面管理研究-论文

合集下载

协同创新视域下的高校产学研项目管理模式研究

协同创新视域下的高校产学研项目管理模式研究

专业领航ZHUANYE LINGHANG2020年12月Dec.2020教!)帀・TEACHER协同创新视域下的高校产学研项目管理模式研究陈冶风-吴伟2(1.南通大学,江苏南通556000; 2.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226000)摘要: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背景下,协同创新日渐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而产学研协同创新便是其中必须深刻思考的重要研究课题。

文章在阐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本内涵及特征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产学研协同创新不足的原因,最后对协同创新视域下的高校产学研项目管理模式的优化和改进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校产学研项目;项目管理模式;协同创新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0-10-16文章编号:1674-120X(2020)35-0114-02在协同创新视域下合理地改进和优化高校的产学研项目管理模式,对有效地整合协同主体的创新资源,推动产学研项目的高效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在高校产学研项目合作与管理当中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影响着产学研项目的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

为此,在协同创新视域下,进一步完善高校产学研项目管理模式对推动产学研深度协同合作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侧重对协同创新视域下的高校产学研项目管理模式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及特征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在政府的有效调控和引导基础上,对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主体进行合理的分工和有效地资源整合创新,以具体产学研项目为纽带,充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发挥各参与主体的优势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实现科研成果向实践的高效转化,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本特征如下第一,注重资源整合。

资源高效整合集成,优势互补形成强大合力。

企业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海量的信息来源,有很多实例都能够用来进行深入探究,且这类企业大多资本雄厚。

而高校设有项目管理专业,为此有很多管理人才和丰富的智力资源。

高职院校如何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范文_毕业论文范文_

高职院校如何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范文_毕业论文范文_

高职院校如何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范文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结合与研究型大学的产学研结合不同,是指高职院校、研究院所和企业单位为了提升自己的价值按照特定的目标形式而搭建起来的互动改良形式。

下面是高职院校如何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教育目前多是停留在书面上,并没有落实在实际中。

通过调研发现,每所高职院校都以不同形式开展了产学研的活动,然而采取签订协议方案的合作并不多,认同合作的企业数量显然占少数,合作的形式仍然处于分散状态。

高职院校关于产学研合作的关注度很低,企业对这项合作教育同样缺乏热情。

产学研合作虽然具有多种形式,但是类型都比较单调。

产学研合作的最主要也是最能被接受的形式就是学生的实习,大部分学生都不参加其他活动。

高职院校打算通过实习来解决学生的工作问题,企业恰好也想通过实习吸取新鲜血液,两者都没有将合作的重心放在提高学生的技能上。

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动力企业希望高职院校能够解决技术问题,然而在服务企业方面高职院校的能力较弱。

企业对于技术问题的解决和人员培训更感兴趣。

企业希望通过高职院校解决一些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技术难题,但是高职院校并不擅长,也没有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

因为并不重视对组织的建设,所以没有积累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很多高职院校并不重视产学研的合作,都是在院系层面进行的,从而没有更大的合作平台。

外界的关注度缺乏政策的激励,对于合作并没有稳定的利益鼓励。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缺乏激励政策,没有对责任和义务的明确规定,因此企业希望政府制定出台一些相关优惠政策,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从而可以使合作对象直接获益。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存在的不足及面临的问题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并且拥有自己的特色,如办学、育人、就业,并且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多种教育模式,诸如产学研用合作校内模式、基地加项目模式、订单模式等等。

然而,产学研用教育合作在进行过程中并不是特别的顺利,遇到了许多的瓶颈,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意识不强许多高职院校中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只是纸上谈兵,并没有任何实际行动。

基于协同创新的组织界面管理研究

基于协同创新的组织界面管理研究
理是 对 这些结 合 面 的识 别 、 规划和控制, 以 达 到项 目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6 —2 7
杨 艳 平
( 西 安 建 筑 科 技 大 学 管 理 学 院 ,西 安 7 1 0 0 5 5 )
摘要 : 协 同创 新是 科技 创 新 的 新 形 式 , 而组 织界 面 的存 在 严 重 影 响 了协 同 创 新 的 开展 。 文 章探 讨 了协 同创 新 组 织 界 面
的 产 生原 因 , 运 用 结 构 模 型 对 协 同创 新 组 织 界 面的 影 响 因素 进 行 分 层 梳 理 , 得 出组 织 间 合 作 状 志 和 协 同创 新 成 果 对 接
要 指在 协 同创新 过程 中 , 参 与创新 的企业 、 部 门、 成 员
隙” , 可 以把这 种交 接处存 在 的“ 问隙” 称 为组 织界 面 。
这种 组织 界面 问题 造 成 的遗 漏 和 缺 陷 如果 得 不 到 及 时 的控制 和管 理 , 往 往会 造 成 许 多 意想 不 到 的 问题 ,
论界 面管 理发 展 的三个 阶段 》 一 文 中指 出 , 界 面 管理
是指 为完 成 同一任 务 , 企 业 需要 处 理 企 业 之 间 、 企业 的各 组织 部分 、 各有 关成 员之 间在信 息 、 物质 、 财 务等
要素 交流 方面 的相 互作 用 , 解决 界 面双方 在专业 分工 与协 作需 要之 间 的矛盾 , 实现控 制 、 协作 与沟通 , 提 高 管理 的整 体功 能 , 实现企 业绩效 的最 优化 。在 界面管 理 的 国 内外研 究 工作 中 , 有 相 当 比例 是通 过 对 R&D
关键词 : 组织界面 ; 结构 模 型 ; 工作分解结构 ; 责任 分 配矩 阵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是指产业界、学术界、科研机构和应用领域之间建立起的一种紧密合作的创新模式。

它通过各方的合作和协同,促进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对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的一些探讨和分析。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个体系中,产业界、学术界和科研机构之间可以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通过这种合作,可以有效地整合资源和优势,提高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水平,推动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对于促进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这个体系中,产业界可以通过与学术界和科研机构的合作,获取到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研究成果,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同时,学术界和科研机构也可以通过与产业界的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对于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个体系中,各方之间的合作和协同可以有效地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同时,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可以推动经济的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和支持。

首先,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为产学研用合作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政策支持。

其次,需要产业界、学术界和科研机构的积极参与和合作,共同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

最后,需要加强各方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建立起良好的合作机制和合作平台,促进产学研用之间的合作与协同。

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中,各方应该注重合作的实效和效果。

可以通过建立科研项目的联合研究团队,共同制定研究方案和目标,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同时,可以建立产学研用之间的交流平台和合作机制,促进信息的共享和流通,推动产学研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和合作机制,保护合作成果的知识产权,激励创新和合作的积极性。

试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模式选择及对策建议

试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模式选择及对策建议
推进 协 同创 新 。 在项 目驱动 的协 同创 新过程 中 , 要 紧 紧抓 住 “ 项 目或课题 ” 这个 中心 , 通 过对 项 目技术 的 研究 开 发 和推 广应 用 , 加 强高 校 、 科 研 单位 与企 业 、 行业 、 地 方政府 之 间更广泛 的联 , 系_ 与合作 , 并衍 生 出
突, 从而导致合作动力不足_ 5 J 。要克服这些 问题 , 客
观上 要加 强产学 研协 同创 新 。 1 - 3 是 实现 产学研 优势 互补 、 协 同共生 的 内在要 求 产学研 各方 的优 势互 补是 实现 三方协 同创新 的 基本 条件 , 也是 实现各 方共 生共 赢 的基本保 障 。 通过 建立 产学研 协 同创新 关 系 , 高校 、 科研 院所 可 以从 企
学项 目, 也 可 以是 产 学研三 方共 同的研究 开发项 目。
产 品、 新工艺 、 新装备所 占的比重不高。其二 , 合作
关 系 不 紧密 。现 有 的产 学研 合 作 大 多 比较松 散 , 临 时 陛、 一 次性 的短期 合作 形式 比较 普遍 , 共建研 究 开
项 目式协 同创新 这种 模式 克服 了 以往松散 型产 学研
技 术转 让 、 技 术咨 询 、 委 托开 发等科 技含 量低 的底层 次 合作 为主 , 产学研 协 同攻关 和联 合开 发新技 术 、 新
以项 目为载体 ,建立起密切协作关系,利用各方优
势, 破 解项 目中的难题 , 实 现协 同创新 。项 目是 推动
产学研 协 同创新 的 内在动 力 ,项 目来 自于创 新 主体 的需要 , 它既可 以是企 业 的技术 项 目、 高校 的教 育教
念, 促 进 资源共 享和利 益最 大化 。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协同效应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协同效应研究

首先,本研究主要关注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协同 效应对创新绩效和竞争力的影响,但未考虑其他 影响因素的作用。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协同 效应与其他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更有 效地获取更多的样本数据。
研究贡献与启示
本研究对于产学研协同创新 的协同效应进行了深入探讨 ,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 一定的参考。
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能够引导协同创新的方向和重点,进而提高协同效应。例如,社会对科技创新的需求不断增长,推动产学研主体 开展更紧密的合作,以满足市场需求,有利于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协同效应。
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对协同创新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影响协同主体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进而影响协同效应。例如,社会对知 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高、对科技创新支持力度的加大等,有利于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协同效应。
搭建创新平台
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各方之间的信 息共享和资源共享。
加强产学研沟通
建立产学研沟通机制,加强各方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提高协同创 新的效率。
培养协同创新人才
加强协同创新人才的培养,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提高人才的 协同创新意识和能力。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01
02
03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演化过程
基于技术推动的线性模式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产业化
基于创新网络的非线性模式
多主体参与、互动合作、协同发展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参与主体
企业
负责技术需求提出、研发资金投入 和技术成果产业化
大学
负责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和技术转 移
研究机构
负责技术研发、共性技术和关键技 术突破
资源投入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探索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探索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探索1.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概念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产业界、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机构之间通过合作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提升生产力和产品竞争力,实现三方共赢的创新模式。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相较于传统的研发模式更加注重产业需求,通过高校科研力量的参与和支持,将科学研究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出现,旨在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科研资源和科技人才,发挥其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通过高校的科研成果来满足产业界的需求,缩短科技成果的转化周期,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内涵主要包括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

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转移,解决产业界存在的技术难题,促进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实现科技发展与产业融合的深度发展。

针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需求,相关高校积极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包括产学研合作基地、科技园区等载体。

这些平台旨在为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交流合作的场所和资源,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并为产业界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

众多高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某高校与一家科技公司合作,共同开展了一项新药研发项目,通过共享实验室、技术人员以及研发经费,成功研发出了一种新的抗癌药物,并在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又如,某高校与当地汽车制造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新能源汽车研发项目,通过联合攻关,成功研发了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动力电池,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研发成本。

通过实践,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良好效果已经得到了验证。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有效推动了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为相关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帮助,增强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通过与高校的合作,企业能够更加及时地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趋势,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高校也从实践中获得了更多产业需求和技术挑战,这有助于高校更好地调整科研方向,提高科研成果的实用性。

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首先,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够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创新效率。

企业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数据,学术界和研究机构具备深入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合作创新,各方可以互相借鉴和补充,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势,提高创新效率。

其次,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够促进技术转化和产业升级。

学术界和研究机构通常具备前沿技术的研究能力,而企业则更擅长市场营销和产品开发。

通过合作创新,可以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市场化,推动产业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

再次,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助于培养人才和提高综合创新能力。

学界和研究机构培养了大量的科研人员,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

通过企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可以促进人才的流动和交流,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最后,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助于构建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生态系统是指企业、学术界、政府和金融机构等各方共同参与创新活动的网络。

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组织资源、建立合作机制,促进各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氛围。

尽管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诸多优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不同机构之间存在文化差异和合作模式的不匹配问题,需要加强沟通与协调。

其次,知识产权保护和分配机制不完善,可能会导致创新成果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和回报。

此外,由于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但由于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等问题,各方的积极性可能不高。

因此,为了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需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分配机制,激励各方投入创新活动;加强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资源的共享与优化利用。

只有这样,产学研协同创新才能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和育人模式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和育人模式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和育人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和育人模式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探讨这两种模式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1.1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定义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是指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建立起密切合作的关系,在共同的研究和开发项目中共享资源、技术和信息,实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过程。

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整合各方的优势资源,推动科技成果向产品转化,推动企业发展。

1.2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重要性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能够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日益受到重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1.3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案例分析以北京大学和阿里巴巴集团的合作为例,他们共同成立了“智能医疗联合实验室”,在医疗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技术研发和创新应用。

通过双方的合作,实现了医疗信息化和智能医疗设备的研发,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推动了医疗行业的发展。

二、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2.1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的定义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是指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建立起密切的教学合作关系,通过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形式,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这种模式能够使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实际工作,增强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2.2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的重要性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能够有效地弥补高校教育和企业需求之间的鸿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职业需要。

在当前人才培养改革的大背景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成为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2.3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的案例分析以清华大学和腾讯公司的合作为例,他们共同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通过在校期间开设相关课程和提供实习机会的方式,培养了一批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他们毕业后能够迅速融入企业,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就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定义、背景、优势及应用进行探讨,并为读者提供一些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建议。

一、定义与背景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通过资源共享、知识转移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开展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一种模式。

产学研协同创新崛起的背景是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资源共享的需求。

在全球经济日益竞争的背景下,创新成为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而产学研协同创新将产业界的资源与市场需求、学术界的科研成果以及研究机构的技术专长紧密结合,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推动科技创新的转化。

二、优势与应用1. 优势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首先,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够有效促进科研成果的应用与转化,将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其次,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助于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实用性,将学术界的理论知识与产业界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有效缩短科技创新的路径。

此外,产学研协同创新还能够拓展组织的创新能力,通过不同领域的合作,汇聚各方的智慧和资源,实现互补优势,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

2. 应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应用可以涵盖多个领域。

在制造业领域,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帮助企业研发出更高质量、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并提高生产效率。

在农业领域,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质量。

在医疗领域,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促进医学科技的进步和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

在信息技术领域,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三、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建议要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需要有一定的机制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建立联盟与合作关系。

产学研协同创新需要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建立联盟或与研究机构合作,可以分享资源和知识,提高创新能力。

2. 加强信息共享与交流。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信息平台,促进产学研三方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流,加强合作与协调。

如何在产学研领域中进行更好的协同和创新,需要怎样的支持与帮助?

如何在产学研领域中进行更好的协同和创新,需要怎样的支持与帮助?

如何在产学研领域中进行更好的协同和创新,需要怎样的支持与帮助?如何在产学研领域中进行更好的协同和创新?这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激烈,创新能力是企业和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之一的背景下。

本文将探讨在产学研领域中如何实现更好的协同和创新,并讨论相关的支持与帮助。

首先,要实现更好的协同和创新,关键之一是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首先,政府应该积极推动并制定相应政策,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

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支持、租赁研发设备等方面的支持,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申报科研项目。

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建立相关的评价体系,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进行合作。

例如,政府可以将产学研合作的成果作为高校的科研成果评价的一部分,提高高校教师合作的积极性。

其次,要建立一个良好的产学研交流平台。

产学研交流平台可以促进不同领域的专家和研究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共享。

这样可以加快产学研三方之间的协同创新过程。

平台可以提供在线论坛、学术会议等形式,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学术讲座等方式进行交流。

交流平台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促进双方的合作和创新。

第三,产学研合作需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

企业对于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比如提供研发经费、提供研发设备等。

政府可以鼓励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的措施,例如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

同时,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和研究人员参与产学研合作。

可以通过给予教师和研究人员一定的绩效奖励,提高他们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

第四,要加强产学研合作的能力建设。

在产学研合作中,企业和高校和科研机构具有不同的组织文化和管理方式。

因此,需要加强双方的能力建设,提高双方的协同效能。

企业可以通过招聘具有产学研背景的人才,鼓励内部员工参与产学研合作。

高校和科研机构可以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教师和研究人员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1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设计的宏观构想协同创新是可以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有效协作,获取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优势,有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③高职校企合作在推进协同创新方面,要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特点、企业规模大小、专业特性和可利用的资源等。

(1)打破利益分割局面,建立“产业集群式”的协同创新机制。

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建立产业集群,围绕地区产业发展特色,企业性质发展专业,开展教学活动,或着进行科研创新带动新型产业发展,使得与地区产业相关联的学校、企业及其其它机构形成关系紧密的产业网络,并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有效协作等渠道,加速知识生产与知识运用的过程,获取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优势,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集群内企业由于行业相关、地理接近,专业化分工合作频繁,沟通交流的机会和渠道会大大增加,校企合作才能更深入地发展。

比如以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例,这里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生物、环保、高端装备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五大产业的产业集群,辉瑞公司、华大基因公司、药明康德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相继入驻,加速了光谷生物城的建设;以数控机床、清洁能源装备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形成较好基础;在高技术服务业领域,光谷软件园、光谷金融港、光谷创意产业基地等一批专业化载体建设迅速,集聚了一批国际知名的大企业和原创型中小企业,形成了武汉光谷“资本特区”和“人才特区”的两大特征。

④产业集群的发展带动了以光谷为核心的周边职业院校的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和改革,也为职业院校的就业带来优势。

同时,各职业学校人才的培养和科研活动,又将助推产业的完善。

各主体间相互联结、相互作用,以自身的需求和目标、资源和优势为导向,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赢互利”的原则,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的结合与互动,共同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的改革创新。

同时,光谷产业集群式的发展,又产生了一种集群式的文化影响力。

地方高校产学研I-U-R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地方高校产学研I-U-R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04
地方高校产学研i-u-r协同创新机制的构

构建产学研i-u-r协同创新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地方高校产学研i-u-r协同创新机制能够整合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资源,发挥各自优势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地方高校产学研i-u-r协同创新机制能够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 进步。
地方高校产学研i-u-r协同创新实践的启示与借鉴
启示一
地方高校要积极拓展与产业界、 研究机构的合作领域,加强跨领 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 补、协同发展。
启示二
地方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 优势和人才资源,积极推动科技 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地方经济 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启示三
地方高校要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 机制,完善组织架构、管理制度 和运行机制,确保产学研合作的 顺利实施。
政策支持
平台建设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地方高校 与产业、科研机构等开展协同创新,如税收 优惠、资金扶持等。
建设地方高校、产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信息 共享平台,促进信息流通和资源共享。
人才培养
文化氛围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地方高校、产业和科研 机构等成员的素质和能力,以满足协同创新 的需求。
营造开放、包容、合作的文化氛围,促进地 方高校、产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与贡献
研究结论
通过对地方高校产学研i-u-r协同创新机 制的深入研究,发现该机制能够有效促进 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创新合作,提高 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创新能力。
VS
研究贡献
本研究为地方高校产学研i-u-r协同创新机 制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参 考,有助于推动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的 深度融合和发展。

地方高校产学研“I-U-R”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地方高校产学研“I-U-R”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地方高校产学研“i-u-r”协同 创新机制研究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引言 • 地方高校产学研“i-u-r”协同创新概述 • 地方高校产学研“i-u-r”协同创新机制构建
目录
• 地方高校产学研“i-u-r”协同创新实践案例分析 • 地方高校产学研“i-u-r”协同创新的发展趋势与
展望
01
引言
02
地方高校产学研“i-u-r”协同创新概述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含义与特点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通过资 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方式。共同开展技术创 新、产品研发、人才培养等活动
跨组织合作:产学研协同创新涉及不同组织之间的合作 ,包括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
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以下特点
基于“i-u-r”协同创新的某高校社会服务模式创新案例
总结词
创新社会服务模式,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详细描述
某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i-u-r” 协同创新模式,创新社会服务模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 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具体做法包括建立产学研合作平 台、开展社会服务项目、推广先进技术等。这些措施不 仅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有效地提 高了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
基于“i-u-r”协同创新的某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案例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聚合资源,打造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
某高校在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通过“i-u-r”协 同创新模式,聚合校内外资源,加强科研力量的整合和 协作。具体做法包括与科研机构、企业等开展战略合作 ,共同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共享资源和技术等。这些措 施不仅提高了团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也有效地推 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产学研合作与技术创新的协同机制研究

产学研合作与技术创新的协同机制研究

产学研合作与技术创新的协同机制研究产学研合作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主题之一,它有助于加强产业的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在当前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时代,产学研合作正成为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产学研合作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协同机制,并探讨其对未来的影响。

首先,产学研合作的协同机制是实现产学研三者间有效沟通和协作的关键。

在过去,产学研之间往往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理解不足的问题,导致合作效果不佳。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协同机制的建立变得至关重要。

协同机制可以通过建立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和开展定期会议等形式,促进产学研三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通过这些方式,产业界可以及时获得科研成果和最新技术动态,学术界可以深入了解产业需求和问题,从而实现更加紧密的合作。

其次,产学研合作的协同机制有助于加快技术创新的速度和质量。

产学研合作可以使科研人员更好地了解产业界的需求,将科研成果更快地转化为实际产品和技术。

通过与企业密切合作,科研机构可以获取更多实际问题和市场需求的反馈,从而调整研究方向和重点,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可行性。

此外,产学研合作还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的平台。

科研机构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并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从而培养人才,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人力支持。

再次,产学研合作的协同机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产学研合作需要产业界和学术界相互信任和理解。

产业界需要理解学术界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学术界也需要了解产业界的商业需求和竞争环境。

其次,合作的目标和利益分配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产学研合作涉及到知识产权、商业机密等敏感问题,需要明确合作的目标和双方的权益,以避免合作过程中的纠纷和不公平现象。

另外,产学研合作还涉及到资源共享和利益共享的问题,这需要制定合适的机制和政策来保障各方的权益和利益。

在未来,产学研合作与技术创新的协同机制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变革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单一的学术研究已经不能满足产业的需求。

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模式演进与优化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模式演进与优化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模式演进与优化研究近年来,产学研协同创新成为推动科技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协同创新组织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旨在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模式的演进与优化,以探索如何更好地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一、传统产学研合作模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产学研合作主要采用线性模式。

生产型企业面对技术瓶颈时,会找到大学或科研机构合作进行技术研究与开发。

这种模式下,产学研三方之间各自为政,缺乏紧密的协作与沟通。

因此,这种模式存在信息不对称、资源浪费等问题。

二、互补协同模式随着科技创新的迅猛发展,传统产学研合作模式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更好地发挥各方的优势,互补协同模式逐渐形成。

这种模式中,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建立起互相补充的关系,通过共享资源、分工合作等方式实现技术转移和创新。

互补协同模式有助于解决线性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了产学研的协同效率。

三、开放创新模式随着科技合作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开放创新模式逐渐兴起。

这种模式下,产学研三方不仅与国内合作,还与国际合作,实现资源的全球配置。

通过引进外部创新资源和技术,推动本土科技创新,加速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开放创新模式有助于加强国际合作,促进科技创新的跨国流动。

四、虚拟创新网络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创新网络模式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种模式下,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通过虚拟平台进行创新合作,共享创新资源和知识。

虚拟创新网络模式具有成本低、效益高、灵活性强的优点,能够突破地域限制,实现全球创新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五、优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模式的建议1. 加强政策支持。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为组织模式的演进与优化提供政策支撑。

2. 构建创新平台。

建立开放、共享的创新平台,为产学研三方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促进资源共享和技术创新。

3. 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建立产学研三方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加强沟通交流,形成一体化的协同创新网络。

产学研协同创新机理分析

产学研协同创新机理分析

产学研协同创新机理分析在当今快速变化和竞争激烈的全球经济环境中,产学研协同创新成为推动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机制。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通过共享资源、共同研究和开发创新项目,实现知识共享和技术转化,从而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

本文将分析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机理,探讨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并提出有效的协同创新策略。

首先,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机理在于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企业拥有市场渠道、资金和生产实践经验,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则具备丰富的人才和研究资源。

通过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成果,实现技术创新和产品改进。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也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将其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从而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

双方的资源互补可以加快创新的速度和效果,提高整体的竞争力。

其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机理在于知识交流和人才培养。

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密切合作可以促进知识的流动和交流。

企业可以将市场需求和实践经验传达给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而为他们提供研究和教学的指导方向。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则可以将最新的学术成果和研究进展分享给企业,为其创新和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

通过不断的知识交流,双方可以共同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同时,产学研协同创新也可以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科研和管理人才。

再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机理在于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

创新过程中存在着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资金风险等不确定因素。

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可以共同分享风险,并为合作项目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

双方在项目研发和商业化过程中共同承担风险,从而降低了各自的风险压力。

同时,成功的创新项目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双方也可以共同分享这些利益。

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可以提高合作的积极性和效果,促进创新的推进。

为了实现更有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相关各方可以采取一些策略。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越来越紧密。

这种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对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并通过案例分析阐述其实际应用和挑战。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多方合作创新的模式。

这种创新模式注重跨领域、跨行业的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通过共同开展研发项目,将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

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中,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研发项目,共同投入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在研发过程中,企业可以将市场需求和技术方向与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沟通,以实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最大化。

产业界与学术界的紧密结合,有助于企业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和行业趋势,调整产品和服务方向。

以某医药企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为例,该企业与国内知名高校联合开展新药研发。

企业提供研发资金和市场信息,高校负责研发团队和技术支持。

在研发过程中,双方共同推进项目进度,确保新药研发的成功率。

同时,该企业与医院、药厂等产业界机构紧密合作,确保新药适应市场需求,实现产业化推广。

通过分析上述案例,我们可以发现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优势在于:资源整合: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提高研发效率,降低成本。

加速成果转化:通过跨领域合作,可以将学术研究成果更快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

提高企业竞争力: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助于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核心竞争力。

然而,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合作方利益诉求不一致:在合作过程中,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利益诉求可能存在差异,导致合作难以顺利进行。

技术成果转化难度大:虽然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加速技术成果转化,但受制于市场需求、产业化水平和政策环境等因素,技术成果的转化并非易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 :本 文 首先分 析企 业 、高校 、科研 院所 、政 府 主 管 机 构 以及 中介机 构等 产 学研 协 同创 新 主 体 的界
面冲 突及 其表现 ,提 出解 决产 学研 协 同创 新 主 体 间界 面 障碍 的优 势 互补 、动 态性 、兼 容性 、 主体 竞 争性
等原 则 ,进 而通 过 建立产 学研 协 同创 新界 面管 理 平 台 ,构 建基 于协 同创 新主 体 间 (内) 的 关 系联 结 、互 动行 为 以及 制度 保 障等 内容 的联 结 机 制 ,建 立协 同创 新 主体 之 间的 共识 性 ,促 进 协 同创 新 组 织 平 台的 开 放 性 ,达成 协 同创新 主体 之 间的约 束性 ,构 建 协 同创 新 主体 之 间的 约 定性 ,从 而有 效 地 解 决界 面管 理 问 题 ,进 而提 高产 学研 协 同创新 的绩 效。
关键词 :产学研 协 同创新 ;界 面管理 ;界 面 障碍 表现 ;协 同创 新平 台;联 结机 制 中图分类 号 :G 6 4 4 文献标 识码 :A
Re s e a r c h o n I n t e r f a c e Ma na g e me n t i n I nd us t r y- Un i v e r s i t y - - Re s e a r c h
随着 科 技 与 经 济 间 的联 系 日益 紧 密 ,创 新 复 杂性 的增 强 以及 创 新 速 度 的 加 快 ,为 了 应 对 环 境 的动 态复 杂 性 ,通 过 多个 主 体 之 间 的 创 新 互 动 日 趋 紧密 ¨ J 。通 过 打 破 行 业 领 域 和 地 域 的 壁 垒 ,积
t i r e i n no v a t i o n, s o me ma na g eme n t p r i n c i p l e s we r e p r o p o s e d t h a t c o n c l ud e d c omp l e me n t a r y a d v a n t a g e s ,d y na mi c, c o mpa t i bi l i t y, t he ma i n p r i n c i p l e s o f c o mpe t i t i on e t c . Thu s, i n t e fa r c e ma n a g e me n t p l a t f o r m wa s s u g g e s t e d t o b e e s t a b l i s he d f o r b ui l d i ng c o u pl i ng me c h a — n i s m i n c l ud i ng t h e l i nk s r e l a t i o ns h i p, i n t e r a c t i o n s a n d s y s t e m s e c u r i t y be t we e n a nd wi t h i n 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 i n no va t i o n pa r t i c i p a n t s .L a s t l y,
i n n o v a t i o n s u b j e c t s ,a n d b u i l d t h e a g r e e m e n t i n n o v a t i o n s u b j e c t s o f t h e a g r e e m e n t o f i n n o v a t i o n s u b j e c t s . T h e a d v i c e w o u l d s o l v e e f f e c —
t i v e i nn o v a t i o n p l a t f o r m ; Co U p l i ng me c ha n i s m
基金项 目:全国教育科 学 “ 十二五 ”规划青年课题 ( C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I A 1 2 0 1 5 5 ) ,江苏教育科学 “ 十二五 ”规划重点项 目 ( B - a / 2 0 1 3 / 0 1 / 0 0 6 ) 。 收稿 日期 : 2 0 1 5— 0 2— 0 6 作者简介 :王帮俊 ( 1 9 7 5一) ,男 ,安徽庐江人 ,博士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 学院教授 ;研 究方向:产学研协 同创新 。
表 明 ,从 2 0世纪 7 0年 代 以来 的 自然 科学 诺 贝尔 奖
获 奖者 中 ,超 过 5 0 % 获 奖 成 果 集 中于 多学 科 交 叉
领域_ 3 j 。协同创新 围绕着创 新 目标 ,通过 多种创
新 主体 和要 素 间 的 系 统 互 动 ,积 极 协 同 、相 互 补
充 、配 合协 助 的创 新 行 为 J 。协 同创 新 的 出 现 正
2 . S c h o o l o f B u s i n e s s ,N a n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n j i n g ,2 1 0 0 9 3 ,C h i n a )
Abs t r ac t : Fi  ̄f ly, t he ma i n i nt e fa r c e c o n f l i c t s a n d t h e i r p e fo r r ma nc e we r e a n a l y z e d a mo n g t h e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r e s e a r c h i ns t i t u t e s ,g o v —
是 各个 协 同单 位 之 间 的 深 度 合 作 ,尤 其 是 关 系 联 结 、信 息 沟通 交流 和 利 益 协 调 等方 面还 有 待 提 高 。 因此 ,对 于产 学 研 协 同 创 新 来 说 ,作 为 影 响 协 同
极融合多学科 、多技术和多团队参与的协 同创新 ,
目前 已经 成 为 最 新 的 创 新 组 织 模 式 。研 究 数 据
I n s t i t u t e C0 I l a b 0 r a t i v e I n n o v a t i o n
Wa n g B a n g j u n ,Y a n g D o n g t a o
( 1 . S c h o o l o f Ma n a g e m e n t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M i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X u z h o u 2 2 1 1 1 6 ,C h i n a ;
e r n me n t a g e n c i e s a n d o t h e r c o mp e t e n t b o d i e s . S e c o n d l y, t o s o l v e t h e ma i n i n t e f r a c e o b s t a c l e s a n d c o n l f i c t s b e t w e e n r e s e a r c h e o l l a b o r a —
移 的合作 纽 带 ,在 政 府 的政 策 支 持 和 中介 机 构 的 科 技 服 务下 ,通 过 各 个 主 体 的协 同 创 新 活 动 ,实
界面管理工 具和方法 ,使 各个协 同创新主体在 组
织 内部资 源均 衡 与外 部协 同适应 之 间达 到统 一 。
2 2
中国科 技 论坛
( 2 0 1 5年 1 0月 ) 第 1 0期
产 学 研协 同创 新 的 界 面 管理 研 究
王 帮俊 ,杨 东 涛
( 1 .中 国矿 业 大学 管 理 学 院 ,江 苏 徐 州 2 2 1 1 1 6 ;2 .南 京 大 学 商学 院 ,江 苏 南 京 2 1 0 0 9 3 )
新 的不 同主体 以及 各个 阶段 之 间 ,对 组 织 间 ( 内) 的 界面管 理 问 题 予 以足 够 的 重 视 ,通 过 综 合 利 用
构作为知识创 造主体 ,以企 业作为创新 成果的应 用主体 ,以提升 高等教育质 量为核 心 ,建立 产学 研 协 同创 新 平 台 ,构 建技 术 研 发 、创 新 、技 术 转
t h e s e me a s u r e s we r e t o b u i l d c o n s e n s u s ,p r o mo t e o p e n 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 i n n o v a t i o n p l a t f o r m f o r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t o r e a c h a b i n d i n g b e t w e e n t h e
t i v e l y t he p r o b l e ms o f i n t e r f a c e ma n a g e me n t a n d i mp r o v e p e fo r m a r nc e o f I - U— R co l l a b o r a t i v e i n no v a t i o n. Ke y wor ds: I n d us t y— r un i ve r s i t y-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i o ns c o l l a b o r a t i ve i n no v a t i o n; I n t e fa r c e ma na g e me nt ;I n t e fa r c e ba r r i e r s ; Co l l a bo r a ・
产学研的实践表 明 ,由于创 新资源 的分散 以及各 个参与主体之 间 的壁垒 所造 成 的界面管 理 问题 , 造 成 了条 块 分 割和 利 益 冲突 的格 局 。通 过 一 项 对 教育部 2 0 1 2年度评 审认定的 1 4个 “ 2 0 1 1 协 同创 新 中心 ” 的实 地 调 研 ,发 现 目前 各 中 心 在 牵 头 与 协 同单位的研 究实力 、硬 件条件 方面均较 好 ,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