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泛素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阿尔兹海默病(早老性痴呆)与帕金森氏病
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类以神经元或其周围神经系统萎缩为特征的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病等多种疾病。
这些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了生理和心理上的极大痛苦,同时也给社会造成了严重负担。
因此,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成为了医学界的一项重要任务。
1.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阿尔茨海默病是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
它的主要病理特征是β淀粉样蛋白斑块和tau蛋白神经原纤维缠结体的大量沉积。
近年来,科学家们主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1)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与清除β淀粉样蛋白沉积是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
研究表明,β淀粉样蛋白沉积是由于β淀粉样前体蛋白被不正确酶解而产生的。
β淀粉样蛋白清除通路相对复杂,有多种酶以及自噬和胶质细胞等多种机制参与,科学家们致力于深入研究这些清除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2)tau蛋白异常聚集tau蛋白是一种存在于神经元轴突的蛋白质,它的异常聚集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另一个主要病理特征之一。
科学家们发现,tau蛋白聚集与细胞内丝裂素-依赖性蛋白激酶(CDK5)和允许核糖核酸释放的蛋白质(TDP-43)的异常激活有关,但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3)炎症反应的作用炎症反应已经被发现可以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众所周知,罹患各种慢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也会使炎症反应不断干扰细胞和组织功能的正常运作。
然而,这种疾病与炎症的关系是否具有因果性、如何影响中老年人的认知功能、怎样预防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病都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 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帕金森病是一种典型的运动神经元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特征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
关于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科学家们目前主要探索以下两个方面:(1)自噬的作用帕金森病的病理特征之一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线粒体功能受损。
研究表明,线粒体运输受自噬调节,但帕金森病患者的自噬通路存在障碍。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研究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是指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一类疾病,这些疾病包括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症、亨廷顿舞蹈症、多发性硬化症等。
这些疾病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神经细胞逐渐死亡,从而导致神经元的功能损失,严重干扰了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行为表现。
因此,对于神经退行性疾病及其治疗研究的深入,对于促进人类健康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分类1.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典型症状为认知障碍、记忆力下降、行为异常等。
严重的AD患者可能会失去自理能力,成为社会负担。
2.亨廷顿舞蹈症亨廷顿舞蹈症(HD)是德国医生乔治-亨廷顿在19世纪末首次描述的一种遗传性神经退行性疾病。
它主要影响到个体的智力、感情和运动控制能力。
此病是由外部射突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的不正常聚集引起的。
3. 帕金森病帕金森病(PD)是一种运动系统退行性疾病,表现为运动控制失调,剧烈的震颤、僵硬以及运动迟缓等症状。
此病是由于丧失脑内多巴胺(A dopaminergic)神经元的数目造成的。
4.多发性硬化症多发性硬化症(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全身和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症状,同时还有运动神经元病变和灰质损失。
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诊断1.家族史询问对于某些神经退行性疾病,例如亨廷顿舞蹈症,家族史是确定诊断的重要依据。
在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中,超过10%的受到疾病影响患者的亲属也出现了类似的症状。
2.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是诊断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重要标记,具体表现包括但不限于视力丧失、震颤、行为异常、认知障碍等。
3.分子生物学分析在一些特定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如亨廷顿舞蹈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等,可能存在某些特定的基因突变引起的,因此在这些病例中应进行基因分析。
4.影像学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如核磁共振成像(MRI)等,对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诊断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MRI能够检测出透明外质、重复运动性损伤等,还能观察到深内侧核等神经核的异常。
阿尔兹海默病因及发病机制分析
阿尔兹海默病因及发病机制分析发表时间:2020-11-26T15:45:50.55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22期作者:贡雯娟[导读] 阿尔茨海默病是以进行性记忆功能衰退、认知行为障碍及其他神经精神症状为临床表现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病理特点为广泛脑皮质萎缩、颞叶及海马等部位神经元丢失、老年斑、神经原纤维缠结。
贡雯娟辽宁省军区沈阳第十七离职干部休养所辽宁 110000[摘要] 阿尔茨海默病是以进行性记忆功能衰退、认知行为障碍及其他神经精神症状为临床表现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病理特点为广泛脑皮质萎缩、颞叶及海马等部位神经元丢失、老年斑、神经原纤维缠结。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本文就阿尔茨海默病发生机制进行分析。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胆碱能系统引言:近年来,老年痴呆的发病率较高,据报道,目前我国老年痴呆的发病率约5%,全世界约有5000万痴呆患者,预计之后每年将新增1000万痴呆患者,到2030年达8200万患者;WHO估计,2015年全球与痴呆症相关的投入达8180亿美元,占当年全球GDP1.1%。
而AD是老年痴呆的主要类型,故AD防治工作已迫在眉睫。
AD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与胆碱能缺失、基因突变、氧化应激与自由基损伤、炎性免疫损伤等有关。
包括胆碱能缺失学说、基因学说、氧化应激与自由基损伤学说、炎性免疫学说、Aβ异常沉积、Tau蛋白异常磷酸化、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异常学说等发病机制,本文就老年性痴呆发生机制作一简要的概况。
1 胆碱能缺失学说中枢胆碱能系统缺陷是AD发病中较早公认的病机之一。
胆碱能神经系统中乙酰胆碱(Ach)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是人体正常学习和记忆的必要条件,研究发现,AD患者的AchE和Ach的生成、释放及Ach的摄取等中枢胆碱能神经系统的功能均存在缺陷。
AD病变过程中基底前脑区存在胆碱能神经元丢失,胆碱能受体(如M型、N型受体)密度下降,Ach转移酶(ChAT)和AchE活性及Ach 的生成、释放、摄取等胆碱能神经系统功能降低,出现中枢胆碱能神经系统紊乱,进而导致认知和记忆功能障碍,被认为是AD的重要病因。
追踪医学研究的关键领域神经退行性疾病
追踪医学研究的关键领域神经退行性疾病追踪医学研究的关键领域——神经退行性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神经退行性疾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难题。
这一类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亨廷顿病等,其特点是神经系统的退化导致智力、运动和认知功能的丧失。
神经退行性疾病给患者和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同时也对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压力。
因此,追踪医学研究中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已经成为当今医学界的关注重点。
一、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也是导致老年痴呆的主要原因。
目前,研究人员主要关注阿尔茨海默病与淀粉样斑块和神经纤维打结的关系。
淀粉样斑块主要由β-淀粉样蛋白组成,在大脑皮层和海马回等区域积聚。
神经纤维打结则是由异常的tau蛋白聚集形成的。
通过研究这些特征,科学家们希望能找到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并开发出新的治疗方法。
二、帕金森病的新突破帕金森病是一种因神经细胞丧失而引起的运动障碍性疾病。
近年来,科学家在帕金森病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例如,他们发现帕金森病与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线粒体是细胞中产生能量的关键器官。
此外,还发现了许多与帕金森病相关的基因变异。
这些发现为未来开发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并有望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三、亨廷顿病的治疗前景亨廷顿病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常常在中年出现智力和运动障碍。
虽然目前尚无治愈亨廷顿病的方法,但研究人员在寻找治疗方法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
例如,基因编辑技术已经被用于修复亨廷顿病相关基因的突变。
此外,一些新的药物也被发现具有减轻亨廷顿病症状的潜力。
这些希望的治疗方法为亨廷顿病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
四、未来的挑战和展望尽管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中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研究人员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以便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其次,临床试验的设计和数据分析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阿尔茨海默综合症的患病率和流行病学特征
阿尔茨海默综合症的患病率和流行病学特征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失智症。
据统计,每年有数百万人被诊断出患有此病。
这个数据令人担忧,特别是考虑到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
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这意味着年龄是最重要的风险因素之一。
大多数被诊断患有该病的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上,随着寿命的延长,高龄人群人数不断增加,因此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率也在不断上升。
研究发现,每10年患病率翻一番,60岁以上的人患病率较40岁时增加了5倍。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全球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人数可能超过1亿。
除了年龄外,遗传因素也对患病率起到一定的影响。
研究表明,某些基因变异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风险增加相关。
特别是APOE基因ε4等多种基因变异,被认为是增加阿尔茨海默病风险的主要遗传因素之一。
因此,对于家族中已有患者的人来说,患病的风险较普通人群要高。
此外,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也可能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率产生影响。
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与阿尔茨海默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一项针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发现,这些疾病会增加患者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
另外,长期面临压力、缺乏锻炼、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等也可能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
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人员还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例如,女性患上该病的风险稍高于男性。
一项研究指出,女性在进入老年时会面临更大的风险,而男性则倾向于更早发病。
这可能与雌激素在抵抗衰老方面的作用有关。
此外,人种和地区也可能对患病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亚洲地区的患病率相对较低,而北美和欧洲地区的患病率相对较高。
总之,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具有高患病率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遗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
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对于预防和治疗该病具有重要意义。
(完整版)精神卫生科考试题及答案
精神科出科考试试题姓名:____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____一、单5选1 (本大题共18小题,共54分。
)1.《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敏感多疑,观察事物细致,情感体验深刻持久,且不外露。
其神经活动类型和气质类型分别是A. 兴奋型,多血质B. 安静型,抑郁质C. 活泼型,多血质D. 抑制型,抑郁质E. 安静型,多血质2.氯丙嗪抗精神病作用机理是A. 阻断中脑-边缘系统通路中的DA受体B. 阻断中脑-边缘系统通路和中脑-皮质通路中的DA受体C. 阻断黑质-纹状体通路中的DA受体D. 阻断结节漏斗通路中的DA受体和黑质-纹状体通路中的DA受体E. 阻断中脑-皮质通路中的DA受体3.类人猿能进行观察学习和模仿,用手势语和人交谈,说明它的心理发展处于A. 感觉阶段B. 知觉阶段C. 思维的萌芽阶段D. 前意识阶段E. 意识阶段4.与情绪相联系的需要是A. 生理需要B. 安全的需要C. 认知的需要D. 爱与被爱的需要E. 尊重的需要5.意志行动的基础是A. 设立目标B. 克服困难C. 随意运动D. 实施行动E. 选择行动方式6.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保持的内容在数量上随时间而变化,规律是A. 均匀递减B. 第一周内遗忘得最慢,呈现先慢后快C. 第一周内遗忘得最快,呈现先快后慢D. 第一天内遗忘得最慢,呈现先慢后快E. 第一天内遗忘得最快,呈现先快后慢7.长期应用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A. 肝毒性B. 恶心、呕吐C. 低催乳素血症D. 锥体外系反应E. 低血钾8.在有意识障碍时出现幻视,多见于A. 精神分裂症B. 躁狂性精神病C. 症状性精神病D. 癔症E. 上述都不是9.当一个学生坚持自己错误的意见或不良倾向,并一意孤行地去行动,这时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是A. 任性B. 受暗示性C. 执拗D. 优柔寡断E. 草率决定10.鲁利亚的大脑分区理论中大脑二级区的基本功能系统是A. 调节张力B. 接受、加工和储存信息C. 心理活动调控D. 行为调控E. 维持觉醒状态11.碳酸锂主要用于治疗A. 躁狂症B. 精神分裂症C. 抑郁症D. 焦虑症E. 失眠12.意识清晰时出现的视幻觉,常见于A. 精神分裂症B. 癔症性精神障碍C. 躁狂症D. 反应性精神病E. 症状性精神病13.女性,45岁,患者心境不良,情绪消沉,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整日愁眉苦脸,忧心忡忡;精力减退,常常感到持续性疲乏;认为活着没有意思,反复出现想死的- 1 -念头,并伴有失眠、食欲不振和体重明显减轻,诊断为抑郁症,应首选A. 维生素B6B. 氯丙嗪C. 丙咪嗪D. 碳酸锂E. 地西泮14.早晨开门时发现遍地是白雪,从而推断昨晚下雪,这是思维的什么特征A. 概括性B. 间接性C. 选择性D. 理解性E. 倾向性15.情感对于情绪来说具有的特点是A. 强烈而冲动B. 伴有明显的行为变化C. 伴有明显的生理变化D. 稳定而深刻E. 带有明显的情境性16.人的心理现象包括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是A. 认识过程和人格B. 心理过程和情感过程C. 心理过程和人格D. 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E. 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17."黑煤球在太阳光下或夜色下,颜色保持不变"是由于知觉的A. 错觉B. 理解性C. 整体性D. 恒常性E. 组织性18.男性,25岁,很多时候独自呆坐,生活较前懒散,纪律松弛,做事注意力不集中,常漫不经心,语句简单、内容单调,逐渐对人冷淡,疏远亲人,本来很有兴趣的事物也不感兴趣。
icd-10有关痴呆疾病诊断标准
ICD-10是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一套全球通用的疾病分类系统。
其中包括了多种痴呆疾病的诊断标准,下面就分别介绍一下。
一、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渐进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力受损,常见于老年人。
ICD-10将其归类为“神经系统疾病”,代码为G30。
诊断标准:1.有进行性记忆力减退和其他认知功能障碍的证据。
2.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类似症状。
二、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血管性痴呆也称脑血管性痴呆,是由于颅内动脉或静脉的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的痴呆疾病。
ICD-10将其归类为“循环系统疾病”,代码为I67.4。
诊断标准:1.有认知功能障碍和/或行为异常的证据。
2.有血管性病变的证据,如脑缺血、脑出血等。
3.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类似症状。
三、前额颞叶痴呆(Frontotemporal dementia)前额颞叶痴呆是一种以前额和颞叶萎缩为特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ICD-10将其归类为“神经系统疾病”,代码为G31.0。
诊断标准:1.有进行性的行为和/或语言障碍的证据。
2.有前额和/或颞叶萎缩的证据。
3.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类似症状。
四、路易体痴呆(Pick's disease)路易体痴呆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前额皮质萎缩为特征。
ICD-10将其归类为“神经系统疾病”,代码为G31.0。
诊断标准:1.有进行性的行为和/或语言障碍的证据。
2.有前额萎缩的证据。
3.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类似症状。
五、混合型痴呆(Mixed dementia)混合型痴呆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痴呆疾病同时存在。
ICD-10将其归类为“神经系统疾病”,代码为G31.8。
诊断标准:1.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痴呆疾病的证据。
2.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类似症状。
以上是ICD-10中常见的几种痴呆疾病的诊断标准,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标准只是一般性的指导,具体的诊断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综合判断。
基因突变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基因突变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是指由于神经元的退行性变而引起的疾病。
这类疾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但基因突变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因素。
基因突变是指DNA序列发生了改变,它可以通过遗传方式传递到下一代,并在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其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最终的生理和病理表现。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其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得而知,然而基因突变在该病病理发生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许多研究表明,该病与遗传有关,而使人易患该病的基因突变包括APOE、PSEN1、PSEN2等。
APOE基因突变是阿尔茨海默病中最常见的基因突变之一,它编码的蛋白质APOE与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早期神经元死亡有关,进而导致该病的发生和发展。
此外,PSEN1和PSEN2基因突变也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有关。
因为这两个基因突变的编码蛋白质是一种酶,它们都与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早期神经元死亡有关。
在霍金斯病中,基因突变也是其病理发生的重要因素。
该病是一种罕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运动神经元,导致肢体肌肉无力和萎缩。
触发霍金斯病的基因突变包括SOD1、C9orf72等。
SOD1基因突变会导致该基因编码的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蛋白发生构象变化,使其失去正常作用,并在神经元中形成毒性聚集物。
而C9orf72突变则与RNA代谢异常有关,它的突变可能导致RNA产生移码和剪接异常,进而对神经元产生毒性影响。
除了阿尔茨海默病和霍金斯病,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以及注意力不足多动障碍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也与基因突变有关。
诸多研究证实,这些疾病和基因突变有着密切关联,而个体遗传背景可能导致不同的引起该病的基因突变对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基因突变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这些基因突变不仅影响神经元存活和功能,还可能对脑部各种信号传导通路和相关蛋白质的表达产生复杂的影响。
因此,为预防和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需要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开展深入的研究,进而发掘新的诊断和药物治疗手段,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其生理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
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
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2021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专业委员会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1,49〔04〕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在我国6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为1 700/10万,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
该病的主要病理改变为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丧失和路易小体形成,其主要生化改变为纹状体区多巴胺递质降低,临床病症包括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缓慢和姿势平衡障碍的运动病症[2]及嗅觉减退、快动眼期睡眠行为异常、便秘和抑郁等非运动病症[3]。
近10年来,国内外对帕金森病的病理和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技术等方面有了更深入、全面的认识。
为了更好地标准我国临床医师对帕金森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我们在英国UK脑库帕金森病临床诊断标准的根底上,参考了国际运动障碍学会〔MDS〕2021年推出的帕金森病临床诊断新标准,结合我国的实际,对我国2006年版的帕金森病诊断标准[4]进行了更新。
一、帕金森综合征〔Parkinsonism〕的诊断标准帕金森综合征诊断确实立是诊断帕金森病的先决条件。
诊断帕金森综合征基于3个核心运动病症,即必备运动缓慢和至少存在静止性震颤或肌强直2项病症的1项,上述病症必须是显而易见的,且与其他干扰因素无关[2]。
对所有核心运动病症的检查必须按照统一帕金森病评估量表〔UPDRS〕中所描述的方法进行[5]。
值得注意的是,MDS-UPDRS仅能作为评估病情的手段,不能单纯地通过该量表中各项的分值来界定帕金森综合征。
二、帕金森综合征的核心运动病症1.运动缓慢:即运动缓慢和在持续运动中运动幅度或速度的下降〔或者逐渐出现迟疑、犹豫或暂停〕。
该项可通过MDS-UPDRS中手指敲击〔3.4〕、手部运动〔3.5〕、旋前-旋后运动〔3.6〕、脚趾敲击〔3.7〕和足部拍打〔3.8〕来评定。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现状和前景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现状和前景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类以神经系统退化为特征的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病等,这些疾病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生理和心理负担,也让持续的治疗成为许多家庭的负担。
随着疾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开始着手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在不断的探索之中,一些积极的进展已经显现出来。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引起的,其中包括环境、遗传、代谢和免疫等多种因素。
这些因素之间呈现出一种复杂的交互作用,使得我们要深入了解每个疾病的发生机制,以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
目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这些成果不仅在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治疗等方面带来了一定的希望,也为疾病的未来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1.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典型的症状是认知功能逐渐下降,表现为记忆障碍、语言障碍、空间定向障碍等。
目前的研究中,大量的证据显示阿尔茨海默病是由神经元蛋白斑块及其相关的炎症反应引起的。
有研究表明,使用可溶性β-淀粉样蛋白(sAβPP)的衍生物,可以降低大鼠海马区的斑块损伤程度,推迟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者提出了纳米技术与自主修复的观点。
他们认为,通过纳米技术,可以自我修复人体的神经细胞,提高人体自我修复的能力,减轻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影响。
2.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帕金森病是一种以运动神经元退化为特征的疾病,其典型症状为僵硬、震颤、失衡等。
目前的多项研究都表明,帕金森病是由脑部氧化应激和相关的神经元损伤引起的。
这些氧化应激过程包括线粒体功能失调、神经元损伤和氧化应激等等。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对帕金森病的干细胞治疗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进展。
通过对移植干细胞进行损伤性实验,研究者发现有效保护和修复了受损神经细胞,从而为帕金森病的早期治疗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3.亨廷顿病的研究进展亨廷顿病是一种具有遗传性的、慢性进行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神经内科-老年痴呆症
Pet Scan of Normal Brain
Pet Scan of Alzheimer’s Disease Brain
TAU为脑神经细胞内微传导系统,在结构正常时,使脑神经冲动得以正常地传导,但是这种结构一但遭到各种原因的破坏,它就发生形态上的扭曲 。结果脑神经冲动得不到传播。
Tau蛋白是神经细胞主要的微管相关蛋白(MAP)。从正常成人脑中分离的tau有5~6种异构体,表观分子量约在48~60kDa之间。这些异构体是位于17号染色体的单一基因转录物mRNA的不同剪接产物,其差异是C-末端含3个或4个由31~3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微管结合区,N-末端有0个、1 个或2个由29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插入序列。
β、γ分泌酶降解途径由β-分泌酶水解PP695中的Met-596和Asp-597间的肽键,而γ-分泌酶水解Aβ39-43位的任一肽键而产生分子长短不等的完整Aβ分子。由于Aβ的C-末端最后几个氨基酸残基具有很强的疏水性,所以,C-端越长越易沉积。因此,γ-分泌酶是决定Aβ产生及其毒性作用的关键。 膜上的APP也可被溶酶体内吞,再由蛋白酶作用于Aβ两侧的肽键,导致完整Aβ的生成,此即所谓APP的溶酶体降解途径。
AD脑中的tau蛋白分成三个级分: ①胞浆非异常修饰的tau蛋白(C-tau), ②异常修饰易溶型tau蛋白(AD-tau), ③ 异常修饰并聚积为双螺旋丝(paired helical filament,PHF)的tau蛋白(PHF-tau)。
tau蛋白异常修饰有: 异常磷酸化 异常糖基化 异常糖化 异常泛素化 异常截断作用
神经退行性疾病与老化
神经退行性疾病与老化神经退行性疾病是指由于神经细胞的退行性变化而导致的一类疾病,主要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亨廷顿病等。
这些疾病常常与老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神经退行性疾病也成为了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探讨神经退行性疾病与老化的关系,进一步了解这些疾病的特点以及预防和治疗的方法。
一、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特点1. 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痴呆的最常见形式,其主要特点为记忆力下降、认知障碍和行为异常。
这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疾病,患者的大脑会逐渐出现神经纤维缠结和淀粉样蛋白斑块的堆积。
2. 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运动障碍性疾病,患者常常表现出肢体震颤、肌肉僵硬、运动迟缓等症状。
这种疾病主要是由于多巴胺神经元的死亡和胶质细胞的异常增生引起的。
3. 亨廷顿病亨廷顿病是一种遗传性神经系统疾病,其特点为不自主运动、认知能力下降和情绪障碍。
这种疾病主要是由于脑细胞中一种叫亨廷顿蛋白的异常形成导致的。
二、神经退行性疾病与老化的关系1. 生理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都会发生退行性变化。
在神经系统中,脑细胞逐渐减少,神经纤维也会发生变薄和断裂。
这些变化会增加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2. 细胞老化细胞老化是老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会导致细胞功能下降和代谢紊乱。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与细胞老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细胞老化会使神经细胞更容易受到损伤和病理变化。
3. 氧化应激氧化应激是指机体内氧自由基生成量增加,清除能力减弱,导致细胞损伤的过程。
老化过程中,氧化应激水平升高,加速了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展。
三、预防和治疗方法1.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神经退行性疾病至关重要。
合理饮食、均衡营养、适量运动以及规律作息都是保持神经系统健康的重要因素。
2. 心理锻炼认知训练和社交互动对预防和缓解神经退行性疾病非常有效。
读书、思考问题、参加社交活动等可以保持大脑的灵活性,减缓老化过程。
阿尔兹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阿尔兹海默病的发病机制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D )又称原发性老年痴呆症,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主要有老年人患病,表现痴呆,并具有进行性和致命,使患者生活质量大幅下降,极大添加了家庭和社会负担,是一种对人类健康具有极大威胁的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是当前医学亟待攻克的难题,科学家们正在探索AD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斑、神经元纤维缠结阿尔茨海默病(AD )是一种不可治愈的、进行性的、致命的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
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尚未明确。
AD会使得神经细胞大量死亡,脑组织明显萎缩、重量变轻,破坏人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
阿尔茨海默病可分为早发性和晚发性两种。
早发性AD比较少见,主要是遗传因素导致的。
大多数患者属晚发性,直接致病因子尚不清楚,随着人体衰老和环境影响会导致患病。
临床上,AD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中期、晚期。
早期患者出现记忆力减退;中期性格恶化,行为异常;至V晚期病人生活已不能自理,无法正常活动⑴。
据统计,全世界65岁以上人口中有500多万患有AD。
目前,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人数已居世界第一,同时也是全球增速最快的国家/地区之一,2010年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数就达到了569万,而只有21%勺患者得到了规范诊断。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口数量占全国总人口数量的比重将不断增长[2]065岁以前发病者,称早老性痴呆;65岁以后发病者称老年性痴呆。
我国老年人口基数日益庞大,对AD的研究迫在眉睫。
、阿尔茨海默病的脑病理AD患者脑的宏观和微观均有明显形态改变,主要是脑萎缩,患者的脑回变窄、脑沟增宽、脑室变大。
脑萎缩始于内嗅皮层,随病情进展逐渐扩展至海马、内测颞叶、额顶区,而初级感觉和运动皮层(枕叶视皮层、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相对保留⑻。
但脑萎缩的病人不一定就是AD。
帕金森病性痴呆科普讲座PPT课件
我们能做些什么? 科研投入
支持相关研究,以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早期 筛查手段。
科研进展将为未来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希望。
谢谢观看
这种痴呆通常在帕金森病的中晚期出现,影响患 者的生活质量。
什么是帕金森病性痴呆? 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认知功能下降、情绪变化、行为异 常和日常生活能力减退。
患者可能会出现幻觉和妄想等精神症状。
什么是帕金森病性痴呆?
相关性
帕金森病性痴呆与帕金森病的进展密切相关,早 期识别有助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善治疗效果。
研究表明,约有30%至80%的帕金森病患者会在 某个阶段发展为痴呆。
为什么会发生帕金森病性痴呆?
环境影响
环境因素如农药暴露、重金属接触等也可能 影响疾病的发病率。
这些因素可能通过影响神经细胞的健康和功 能来加速疾病进程。
何时应寻求帮助?
何时应寻求帮助?
症状监测
如果患者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应及时记录并咨询医生。
早期干预可以帮助减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
何时应寻求帮助? 定期评估
建议定期进行神经心理评估,以监测认知功能的 变化。
专业评估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何时应寻求帮助?
家属支持
家属应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和社会交往能力,必 要时寻求心理支持。
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对于患者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
如何应对帕金森病性痴呆?
如何应对帕金森病性痴呆? 药物治疗
药物可以帮助改善症状和减缓病情进展,尤 其是抗精神病药物和认知功能改善药物。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如何应对帕金森病性痴呆?
非药物治疗
认知训练和物理治疗等非药物干预也对改善 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积极影响。
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① 遗传 ② 环境因素 ③年龄老化 病理: 主要病理改变是含色素神经元变性丢失,黑质致密部DA能神经元尤著,出现临床症状时此处DA能神经元丢失50%以上,症状明显时丢失的更严重,残留神经元胞浆中出现嗜酸性包涵体路易小体,含α-突触核蛋白和泛素。类似改变也可见于蓝斑、中缝核、迷走神经背核等,但程度较轻。
塞,血液动力学改变,出血,血液学因素和遗传性疾病等。与VaD有关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局灶性缺血性损害(定位,形态,数量,容积),白质病变(类型,定位,大小),其它与缺血有关的因子(不完全性缺血性坏死及梗死灶周围组织的病理改变,局部脑组织对缺血改变的选择性、易感性),功能因素(梗死产生的局部和远处的功能损害)。这些机制中哪个起主要作用,目前尚不明了,但很可能是多个机制协同作用导致VaD。
例文2 帕金森病α-Synuclein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人α-Synuclein野生型及两个突变型A53T和A30P基因的转基因动物模型,研究α-Synuclein在帕金森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构建人α-Synuclein表达载体,利用显微注射法制备人α-Synuclein基因的转基因小鼠。通过PCR方法鉴定转基因首建鼠及其子代基因型。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鉴定转基因小鼠脑组织中人α-Synuclein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化鉴定人α-Synuclein在小鼠脑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通过Rotatingrod实验评价转基因小鼠的行为改变情况。结果得到表达水平不同的野生型人α-Synuclein转基因小鼠2个品系。得到表达水平不同的A53T突变型α-Synuclein转基因小鼠2个品系。得到表达水平不同的A30P突变型α-Synuclein转基因小鼠3个品系。免疫组化显示,转基因小鼠大脑海马、新皮层、纹状体区出现人α-Synuclein阳性标记的细胞。Rotating rod实验结果显示转基因小鼠表现出明显的进行性运动能力障碍。结论建立了转人α-Synuclein基因的帕金森病小鼠模型。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及电生理表征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及电生理表征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类以神经元死亡或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如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和亨廷顿病等。
这些疾病通常在晚年出现,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本文将探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及电生理表征。
神经元的死亡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导致患者出现神经系统功能的逐渐丧失。
阿尔兹海默病患者大脑皮质和海马等脑区中的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蛋白质代谢异常,表现为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和神经纤维缠结,导致患者出现记忆障碍、认知障碍等症状。
帕金森病则主要由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的死亡引起,导致患者肌肉僵硬、震颤、动作迟缓等症状。
亨廷顿病则主要由大脑皮质和基底核区神经元的死亡引发,导致患者运动、认知和行为功能的丧失。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展可以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早期症状多表现为记忆、思维和行为等方面的障碍,中期症状则更多地表现为身体运动和步态失调等方面的问题,晚期则患者的认知、语言等能力多数丧失,完全失去自理能力。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非常复杂,与遗传、环境和年龄等因素有关,目前仍存在较多未知的因素。
电生理功能检查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一种早期诊断方法。
电生理检查主要包括脑电图、诱发电位、脑磁图等多种方法,这些检查可以通过对神经元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电活动进行分析,来判断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例如,脑电图检查可以用于检测大脑皮层神经元发放的电磁波,反映大脑的电活动状态,能够了解患者的注意力、意识、睡眠、谵妄和癫痫等状态。
而诱发电位检查则可以通过对外部刺激引起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来检测脑电信号在大脑皮层和下层结构之间的传导速度,也可以用于检测听力、视力、运动等方面的神经功能是否正常。
除了作为早期诊断手段,电生理检查还可以用于评估治疗效果和疾病的进展情况。
例如,帕金森病患者接受特定药物治疗后,电生理检查可以检测到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的活性提高,运动功能的改善。
而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的脑电活动则显示出明显的变化,能够帮助医生了解疾病的进展程度和患者的治疗反应。
神经系统疾病的靶向治疗策略
神经系统疾病的靶向治疗策略神经系统疾病是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系统功能的各种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多发性硬化症等。
这些疾病给患者和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根据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人员提出了靶向治疗策略,为患者带来希望。
一、阿尔茨海默病的靶向治疗策略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神经元生物学异常有关。
近年来,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靶向治疗策略逐渐受到关注和应用。
1. 胆碱酯酶抑制剂胆碱酯酶抑制剂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一类药物。
它们通过减少乙酰胆碱的降解,从而提高神经递质的浓度,改善患者的认知和行为功能。
2. β-淀粉样肽清除剂β-淀粉样肽是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
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类β-淀粉样肽清除剂,通过促进β-淀粉样肽的降解和清除来减轻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
3. 抗炎症治疗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神经系统炎症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抗炎症治疗成为一种有前景的靶向治疗策略。
抗炎症药物可以减少炎症反应,从而改善神经系统功能。
二、帕金森病的靶向治疗策略帕金森病是一种主要由多巴胺能神经元丧失引起的运动障碍性疾病。
靶向治疗策略对于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具有重要作用。
1. 多巴胺激动剂多巴胺激动剂可以增加脑内多巴胺的水平,补充缺失的多巴胺神经元,从而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
2. 深部脑刺激深部脑刺激是一种通过植入电极并刺激特定脑区的方法。
它可以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症状和生活质量。
3. 抗氧化治疗研究发现,帕金森病与氧化应激和氧自由基相关。
因此,抗氧化治疗成为一种有前景的靶向治疗策略,可以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从而减轻帕金森病的症状。
三、多发性硬化症的靶向治疗策略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免疫介导的疾病,主要累及神经髓鞘和中枢神经系统。
近年来,多发性硬化症的靶向治疗策略受到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 免疫调节剂免疫调节剂可以调整免疫系统的功能,减少自身免疫反应对神经系统的破坏。
神经系统疾病的转化医学研究
神经系统疾病的转化医学研究引言转化医学是一种旨在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结合以改善患者健康的领域。
在神经科学领域,神经系统疾病对全球人口健康造成了重大影响。
以阿尔茨海默氏病、帕金森病和脑卒中为代表的神经系统疾病给患者和其家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因此,转化医学研究已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一、理解神经系统疾病1. 阿尔茨海默氏病阿尔茨海默氏病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认知障碍,主要特征是记忆力丧失、思维能力衰退和情绪波动。
目前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治愈方法,并且患者数量在不断增加。
2. 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紊乱,表现为肌张力不正常、运动迟缓和平衡问题。
虽然药物可以减轻症状,但无法阻止疾病进展。
3. 脑卒中脑卒中是导致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它通常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类。
控制风险因素、快速治疗和康复护理是降低脑卒中相关死亡率和残疾率的关键。
二、转化医学的意义1. 从基础科学到临床实践转化医学旨在提高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临床应用。
通过将基础科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可以更好地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并开发新药物和治疗方法。
2. 患者个体化治疗每个人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反应不同,这取决于遗传背景、环境因素等。
转化医学的目标是根据个体差异为患者提供定制化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地改善其健康状态。
三、转化医学研究的进展1. 生物标记物研究生物标记物是指用来检测和评估特定生理状态或疾病的分子指标。
通过发现与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生物标记物,可以帮助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
2.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一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修复患者体内缺陷基因的方法。
对于一些由单基因突变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基因治疗可能成为一种有前景的治疗方法。
3. 细胞移植细胞移植是一种将外源细胞引入机体以替代或修复受损组织或器官功能的方法。
干细胞移植和多能干细胞(iPSC)技术等正在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 节“神经退行性疾病与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因版权原因,此处图片删除。
参阅Figure 2 in Ciechanover, A. and Brundin, P. 2003. The ubiquitin proteasomesystem i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sometimes the chicken, sometimes the egg.Neuron 40: 427-446.泛素-蛋白酶体系统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学图片描述了有关蛋白质错误折叠与神经变性疾病的四个不同方面:(1) 能引起错误折叠蛋白质堆集的诱因:包括突变和表遗传性因素。
(2) 错误折叠蛋白堆集的直接原因—这与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PS)功能降低有关,这是由蛋白过载或被底物堆集抑制所引起的。
堆集的错误折叠蛋白可被分子伴侣从新折叠,或沉集在细胞质、胞核、或细胞外间隙中的聚集体上。
聚集体可接收更多的蛋白。
(3) 在PD(帕金森病)、AD(阿尔茨海默病)、朊病毒病、ALS(肌萎缩性侧索硬化) 和多谷氨酰胺病(PolyQ) 病人的病理切片中,发现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内外均有蛋白质沉淀。
(4) 继发病变,即蛋白构象变化对细胞功能的影响。
在不同的蛋白构象病变中,已经证实基因转录在组蛋白调节和个别转录因子水平明显受到干扰。
已有证据证明不同细胞组分轴突运输的破坏。
在突触前水平,神经递质合成可能受损,有时小泡贮存受阻;小泡循环的相关蛋白也发生了改变。
在突触后水平,错误折叠的蛋白能改变受体密度并下调信号传导通路。
最后,这些病变可经某些的机制导致神经元死亡,包括损伤线粒体的功能,线粒体细胞色素c 的释放并伴随半胱天冬酶的活化。
已有证据提示异常折叠的蛋白可在膜上形成小孔并使内环境中离子丢失。
帕金森氏病(PD)帕金森氏病主要的病理变化特征是黑质致密部神经元进行性死亡,使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支配减少。
从而导致进行性运动不能、僵硬和震颤。
在绝在部分病人,残留的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胞浆中都有被称作“LB”(lewy小体)的蛋白质沉淀形成。
已在某些罕见的遗传性PD 中发现了几种与UPS 缺陷有关的独立性变异,这为进一步阐明多数迟发性PD 或某些PD 特例的病理机制带来了新的曙光。
帕金蛋白(PARK2)在PD 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帕金蛋白N-末端有一个UBL 结构域,C-末端有两个环指基序,经鉴定PARK2 是泛素-E3连接酶,与泛素-结合酶UbcH7 和UbcH8 一起作用。
AR-JP(青年型或早发型帕金森病) 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帕金森病(ARPD),也是最•帕金蛋白相关的内皮样受体(PaeI)受体,推测它是一个G 蛋白偶联的跨膜蛋白,一旦过量表达,聚集物和帕金蛋白就会被泛素化并被靶向降解。
它的蓄积可因内质网中“未折叠蛋白反应(UPR)“的活化加速细胞死亡。
(UPR 是内质网中因错误折叠/变性/突变蛋白的蓄积使分子伴侣合成增加的一种应激反应)。
**(帕金蛋白的过量表达可挽救一些应激因素(H 2O 2、紫外线、渗透性改变或热休克等)引起的UPR 。
这说明它的作用是清除细胞中一些毒性蛋白的蓄积。
)•α-突触核蛋白(αSYN) 和它的相关蛋白Synphilin-1,它们的作用还不清楚,但在某些散在的迟发性PD 患者的蛋白包涵体中发现了这些蛋白。
常见的家族性PD ,在此病约50% 的病人中发现有多种基因缺失和点突变。
有趣的是,除个别外,大多数AR-JP 都特征性地缺乏LB.环指(锌指)结构域很可能与将E2 组装到泛素化装置上有关,而UBL 则结合蛋白酶体,这样就易于将泛素化的底物转移到降解装置上。
帕金蛋白看来是SCF-样复合体(仅为推测的,而尚未真正发现)的一个含环指结构的通用成分。
帕金蛋白多数点突变定位于RING-IBR (环间)-RING 结构域内从而导致它的失活。
有的突变可降低酶的活性(自身催化并指向外源性底物),而有的则可能影响其它的机制,如与像E3这样重要的成分相互作用。
在研究帕金蛋白中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鉴定它的细胞内天然底物。
一个重要的假设就是帕金蛋白的缺陷将引起这些底物蛋白质的聚集。
而此种蛋白对多巴胺能神经元是有毒性的。
已经鉴定出一些能被帕金蛋白泛素化的蛋白,但还不清楚是否其中某种或某些蛋白的聚集是家族性PD 的发病基础。
鉴定帕金蛋白的底物:14KDa 的非糖基化αSYN 的突变与PD 的发病有关,但发现一种新的22KDa 的O-糖基化αSYN (αSp22)的突变产物是帕金蛋白的直接底物。
因αSp22非泛素化•细胞分裂调控相关蛋白(CDCrel-1),很可能通过突触小泡动力学的调节来调节递质释放。
帕金蛋白还有其它与突触传递有关的潜在底物,如突触结合蛋白IX 和肌动蛋白原纤维。
◦αSYN 被认为是通过影响小泡的贮存来调节/参与多巴胺神经传递/释放。
野生型αSYN 是一个单体,但密度很大,它以β-折叠样进行寡聚化,即形成原纤维,它们进一步聚集就形成Lewy 小体(散在的迟发型PD 的标志)中的淀粉样原纤维)。
蓄积仅见于AR-JP 患者大脑中,所以这种蓄积可能是有毒性的。
通过这种现象和AR-JP 中无LB 型可以推测蛋白的泛素化在其蓄积中起一定作用并参与包涵体的形成(如果蛋白酶体“过载”不能立即清除蓄积的不溶的、有毒性的蛋白,过量的αSp22单体或聚合体与蛋白酶体结合并抑制它的活性。
这时包涵体可能在暂时清除中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在AR-JP 中,帕金蛋白通常是无活性的,不能泛素化它所有的底物。
因此它们不能在细胞Lewy 小体中蓄积。
除了帕金蛋白和它的底物,现在已经发现其它一些PD 相关蛋白的变异,这些蛋白在UPS 蛋白降解(泛素C-末端水解酶UCH-L1,因其寡聚状态不同,可表现为脱泛素化和多聚泛素化不同的活性)和氧化阿尔茨海默病氏病(AD)AD 患者最主要的症状是痴呆。
起初以短时记忆丧失为特征,逐渐发展为丧失大部分高级功能。
AD 患者有两种蛋白沉积:细胞外淀粉样蛋白斑和细胞内的神经元纤维缠结。
后者神经病理变化也见于被称为tauopathies 的一系列神经病理变化和一些帕金森病,匹克(氏)病(早老性痴呆中的一种)和拳击诱导性痴呆(拳击员痴呆)。
•目前已发现周期素E(cyclin E),氨基酰-tRNA 复合体的p38亚基是帕金蛋白的底物。
它们的蓄积能引起神经元凋亡。
损伤的保护(DJ-1蛋白)中发挥一定作用。
综上所述,在非显著家族性缺陷病例中(这些病例伴发有随年龄而增长的素性氧化蛋白的蓄积),UPS 不能正常清除错误折叠/异常蛋白是导致散发病例黑色素细胞退变的原因。
蛋白水解应激及伴随的蛋白处理障碍变得严重,黑质神经元也因多巴胺的浓度的升高而变得特别易损。
这种易损性往往是由于蛋白氧化的基线水平升高引起的,而蛋白氧化水平的升高则是与酶促的或自身氧化机制介导的多巴胺氧化有关。
AD 患者的淀粉样斑块中富含淀粉样β肽(A β),它是细胞外膜上的一种叫做淀粉样多肽前体(APP)的糖脂经蛋白水解后的产物。
三种不同的蛋白酶能在特异位点断裂APP ,它们是α, β, γ分泌酶。
APP 经β, γ分泌酶切割的片段可错误折叠并形成细胞外原纤维。
这些原纤维由β-折叠构成。
这些原纤维是通过形成小孔造成细胞毒性,还是淀粉样沉淀是主要的病因目前还存在争议。
斑块中的A β是受早老素PS1 和PS2的正调控而产生的。
一些病人表达突变的早老素,这可改变γ分泌酶的活性,因此促进淀粉样Aβ生成。
神经元纤维缠结存在于细胞内,富含tau蛋白,在正常情况下tau蛋白是与微管形成有关的结构蛋白。
随着神经元纤维缠结的形成,tau蛋白合成增加。
并经过一个非正常的以高度磷酸化为特征的翻译后加工。
tau蛋白的水解/降解被认为对神经元纤维缠结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tau基因的突变可导致tauopathy,匹克氏病。
但单一的tau基因突变不能引起AD,看来异常产生的Aβ的蓄积才是AD发病的关键。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家族性AD 仅占5%,但正如同PD 研究的结果一样,他们对揭示散发的年龄相关AD 的发病机制有启发作用。
它们已经表明APP基因的突变可产生异常APP,或产生可自身聚积的多肽,从而导致AD。
一系列证据表明UPS 功能下降和Aβ与tau异常并最终导致蛋白酶体功能受到抑制是AD 发病的重要原因。
是UPS 活性降低引起Aβ蓄积趋势增加而产生淀粉样斑块,还是Aβ或tau蛋白构象变化引起的蛋白酶体抑制呢?AD的一个特征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患病率也增加。
在衰老组织中,应激时泛素结合增加的能力降低了。
哺乳动物脑中蛋白酶体的活性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Keller et al.,2002)。
这表明衰老脑组织对异常折叠Aβ处理能力下降,也不排除同时有其它额外因素引起的多肽水平的异常。
泛素的突变体Ub+1的发现可能是UPS 引起AD发病最有力的证据。
Ub+1不仅存在于AD 患者的神经元内,也见于唐氏综合症(到中年时其脑部发展为AD 样病变),老年慢性意识障碍患者(不明原因)和其它神经变性疾病。
转录水平的错读可使编码泛素的mRNA 缺失两个核苷酸,导致Ub C-末端残基(G76) 被一个含有20个残基(+1)的支链延长片段取代(Ub+1)。
这种突变体不能直接与蛋白底物结合,但同时正确转录产生的野生型Ub能与底物分子的赖氨酸结合。
一旦突变Ub+1 以这种方式与底物泛素链上最后一个野生型泛素结合,其它的泛素就不能再结合上去了,因为Ub+1 丢失了正常的C-末端G76。
加了Ub+1帽的多聚泛素链将不能被去泛素化,它的缓慢蓄积最后导致蛋白酶体的“显性负相”抑制。
因此,目前有关Ub+1能抑制蛋白酶体的报导表明Ub+1 可能是神经变性疾病的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