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应如何读鲁迅小说

合集下载

论当代青年如何读鲁迅

论当代青年如何读鲁迅

论当代青年如何读鲁迅摘要:作为中国现代文坛的领军人,鲁迅及其作品早已为社会所熟知,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时代进步,鲁迅那“匕首”“投枪”式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性在许多当代青年人看来已经过时了,和现代青年人的理想追求已经脱节。

从鲁迅思想及其作品多样性和现代意义出发,分析鲁迅遇冷的原因,说明其在现代教育中的意义,并积极引导当代青年人认识鲁迅,学习鲁迅。

关键词:当代;青年;学习鲁迅1 鲁迅作品的接受现状鲁迅先生的作品一直以来都是青年学生语文教育中的重点。

早在20世纪20年代,鲁迅刚刚蜚声文坛,国内一些著名的学校就开始选用鲁迅作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语文教材里鲁迅作品的选录经历了一个稳定、更替和逐步发展的过程。

五六十年代,中学语文教材所选鲁迅作品一般都在十几篇左右,1978年以来,则增至二十篇以上。

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居古今中外作家之首。

在所选录的课文当中,有相当部分是代表鲁迅语言和思想风格的杂文,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新环境、新体制,人们的思想需要一种信念来引导,鲁迅及其杂文作品就成了最好的“榜样”。

然而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跟进,鲁迅作品在教科书中数量上的优势并未能使鲁迅成为最受青年人欢迎的作家。

相反,对于鲁迅的作品在一些学校里存在着老师怕教、学生怕学的现象。

“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

”这则由来已久、流传甚广的校园顺口溜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对鲁迅作品的惧怕与疏离。

2 鲁迅“遇冷”的原因分析为什么一直被教育主流关注的鲁迅作品在现代青年当中会变得吃不开了?首先,中国语文教育长期把鲁迅当做思想教育的工具,导致其作品在校园遭遇死胡同。

长期以来,鲁迅作品在中国语文教育中长期被当做思想教育的范本来解读,鲁迅以其“斗士”形象存活于人们心中,连头发都“根根直竖”,念之者谓之“战士”,结果是不仅是使得鲁迅的优秀作品变得干瘪无趣,而且使语文教育失去了陶冶人们美好情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阅读和写作能力,文化传承能力的最基本功能。

如何学好鲁迅作品

如何学好鲁迅作品

如何学好鲁迅作品摘要:即使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今天,鲁迅先生的“立人”思想也并非过时。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和坎坷之后,尽管我们已付出的深重的代价和巨大的牺牲,鲁迅先生所理想的“立人”境界离我们仍然还有相当的距离。

这就注定了我们藉鲁迅小说对学生进行“立人”教育的深刻迫切的现实性,我们在鲁迅小说的教学中,一定要号准鲁迅小说“立人”思想的这根主脉。

关键词:初中语文鲁迅作品教学策略鲁迅小说,作为共时态下的对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发挥巨大的社会历史功用,中学语文教材里,鲁迅作品出现的篇次最为频密,这也直接印证了它的本体存在的意义。

但是,毋庸置疑,在鲁迅小说的教学中,有着重大的疏漏和误区,这直接降低了它的思想价值和存在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语文教育观转型时期,我们中学语文教学中,该如何进行鲁迅小学的教学呢?一、亲近鲁迅让当代学生对鲁迅加强认识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想搞好鲁迅作品教学,首先必须打破陈旧的思想桎梏,从鲁迅各个阶段的实际出发,正确引导学生认识鲁迅的本真,还学生一个真实的鲁迅。

例如:《社戏》是鲁迅的一篇小说,文中的平桥村就是现代版的“世外桃源”,那里山美,水美,人更美,尤其是一群淳朴、可爱的孩子,如双喜、阿发、桂生等,他们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具有未被宗法礼教束缚的个性和未经封建思想毒化的人性。

“夜航看戏”,“偷豆”等事件,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纯朴,这些作品充分继承了传统的写人记事的长处,再现民俗,重温人情,呼唤童真,把握好这一点,让学生接近鲁迅是完全可能的,这也能让学生感到鲁迅并不神秘,人们之间的思想感情,生活经历应该说是可以引起共鸣的,进而对鲁迅作品产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打破神秘感特别对初一刚入学接触鲁迅作品的学生尤为重要。

其次,在教学鲁迅作品时,还要把鲁迅融入现代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文化意识中。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这一现代教学方式,再现鲁迅生活的时代和生活的环境,便于学生理解鲁迅及其作品,特别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对鲁迅与当代文化和思想的思考。

中学生该不该读鲁迅,的观点和理由

中学生该不该读鲁迅,的观点和理由

中学生该不该读鲁迅,的观点和理由(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中学生该读鲁迅的观点和理由1.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2.鲁迅的作品有助于中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3.鲁迅的作品可以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观念三、中学生不该读鲁迅的观点和理由1.鲁迅的作品过于深刻,中学生难以理解2.鲁迅的作品涉及社会问题较多,中学生可能会受到负面影响3.中学生应以学业为主,阅读鲁迅作品会占用学习时间四、结论正文一、引言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近年来,关于中学生是否应该阅读鲁迅的作品,社会各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本文将从正反两方面来探讨中学生该不该读鲁迅。

二、中学生该读鲁迅的观点和理由1.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鲁迅的作品涵盖小说、散文、杂文等多种体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后世影响深远。

阅读鲁迅的作品,可以让中学生领略到中国现代文学的魅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鲁迅的作品有助于中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鲁迅的作品中,对封建礼教、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对民众愚昧、落后的揭示,对个人命运的关注,无不体现出其独特的思想深度。

中学生阅读鲁迅的作品,可以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待社会现象,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鲁迅的作品可以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观念。

鲁迅的作品中,关注民生,关注民族命运,体现出一种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

通过阅读鲁迅的作品,中学生可以感受到鲁迅的人文关怀,提高自身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素养。

三、中学生不该读鲁迅的观点和理由1.鲁迅的作品过于深刻,中学生难以理解。

鲁迅的作品中,涉及许多深刻的社会问题和人生哲理,对成年人来说都具有一定的阅读难度,更何况是中学生。

中学生阅读鲁迅的作品,可能会觉得难以理解,从而对阅读产生抵触情绪。

2.鲁迅的作品涉及社会问题较多,中学生可能会受到负面影响。

鲁迅的作品中,对封建礼教、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对民众愚昧、落后的揭示,可能会让中学生对社会产生负面的看法,影响他们的世界观。

部编新教材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阅读指导

部编新教材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阅读指导

部编新教材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阅读指导(一)全书导航《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晚年创作的唯一的回忆性散文集,是了解研究鲁迅早年生活、思想与当时社会风貌的重要书籍。

1926年「三一八」惨案之后,鲁迅因创作《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声讨反动政府的卑劣行径而遭到迫害,不得不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1926 年 9 月,鲁迅南下厦门大学教书,在繁忙的教学之余,他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里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散文。

这些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五篇散文,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连续发表在《莽原》杂志上。

1927年,鲁迅在广州进行修订,并添加了小引与后记,改名为《朝花夕拾》。

这些散文中,《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等七篇,均回忆童年生活;《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等三篇,属怀念性文章。

十篇散文,追忆了那些无法忘怀的人物或事件,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与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无情抨击。

全书文笔深沉隽永,颇受读者青睐。

书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文章,一直被视为中学语文课本里的经典。

(二)作者名片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17 岁离开家乡到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求学,后转入路矿学堂。

1902 年东渡日本深造,两年后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

幻灯片事件使他深刻地认识到,改变中国人麻木的精神比医治肉体更为重要,于是弃医从文。

1928 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后主编《萌芽》等重要文学期刊。

1930 年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 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中学生阅读指导

中学生阅读指导

初中生阅读指导:一、养成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的习惯整体感知是理解的第一步,感知无非是知道大概的事件人物,进而得到具体深入的理解,由理解再加强感知。

从感知到理解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印象,有自己的心得,这就是感悟。

整体感知要着眼于全局,学会观其大略。

培养整体感知能力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1.初读时力争一次性从头读到尾,克服心理上的压力,遇到障碍不中断。

想办法超越过去,一时超越不过去先存疑,再往下读,也许在下面读的过程中就能得到提示,有助于理解。

读的过程中,初读有不清楚的地方是常事,学会把障碍变为促成继续阅读的一个环节,往往就会调动“再读”的积极性。

培养这样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办到,但是应该树立这种意识。

2.把课文内容大致“分分块”。

对文章的开头、主体、结尾要有一个基本印象。

这对训练“短时记忆”是很有好处的。

“短时记忆”,意味起码在读完之后一两个小时之内不应忘记。

训练“短时记忆”有两个目的:(1) 通过阅读,吸取文章的具体内容,增长见识,拓宽知识面。

(2) 锻炼脑力。

记忆是锻炼脑力最基础的一环,所以读完了以后,应分块记住开头、主体、结尾。

复述也是训练这种能力的一个办法。

例如鲁迅写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是他童年生活的乐园,三味书屋和他接受启蒙教育又有直接的关系。

他把这两个不同的环节、场景联系在一起。

这篇文章就可以分为两大块:◆一块写百草园给他带来的无限乐趣,还穿插了一个美女蛇的故事,又想起冬天捕乌的事。

◆另一块写三味书屋。

写了他不愿去上学的心情,写初见老师的情景,写老师读书的姿态,还写了学友之间的故事、忙里偷闲干点自己的事情。

有一些乐趣。

两大块之间构成了一种对比,可以引发深入的思考。

3.善于抓住最能引起人思考的词语和语句。

这些语言材料往往能促使你在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让你在思考中“破解”疑问。

上两讲对字、词进行了专门研究,其中一些有效的方法可以借用。

(1) 标题可以引发思考。

有一篇课文题目是《一面》。

最是鲁迅应该读——关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

最是鲁迅应该读——关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

最是鲁迅应该读——关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最是鲁迅应该读——关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王富仁鲁迅作品的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是个“重头戏”,但在当前,中学的鲁迅作品教学遇到了很多实际的问题,很多中学语文教师感到鲁迅作品很难教甚至无法教,很多中学生感到鲁迅作品很难懂甚至无法懂。

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

表面看来,这是一个现实的实际问题,但我认为,它实际仍是一个中学语文教学观念的问题。

所以,我想从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的观念出发谈谈这个问题。

经典性与可感性的统一:中学语文教材的基本要求鲁迅作品能不能进入中学语文教材?这首先牵涉到我们对于中学语文教材的观念的问题。

在这里,可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教材观念。

一种是认为中学语文教材就是让学生学的,只要有利于学生的阅读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一篇课文就是好课文,就可以选入中学语文教材。

在这里,“有利于学生的阅读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主要是从当下的效果来看的,至于学生在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的表现,并不考虑在内。

但是,学生的学习绝不仅仅是、甚至不主要是“当下的”需要,而是为了进入社会之后的生存和发展。

越是初级的教育,其意义和价值越是长时段的,恒久的,其作用要在学生一生的发展中来思考,而不应仅仅从当下的时效来感受、来判断。

我们看到,文章也有“经典”和“时文”之分。

什么是“经典”?就是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章,它不仅适宜于现在的阅读和接受,同时也适宜于未来人的阅读和接受。

它们是已经进入一个民族的语言作品库的作品,不但这个时期的人要读,未来多少代的人都要读,其语言也是一个民族的语言的基本构成因素。

这样,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它就永远活着,永远是他了解社会、了解人,感受社会、感受人的语言形式,也是与社会、与其他人进行交流的语言方式。

所以,我认为,凡是选入教材的,都应是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经典性的。

当然,这种“经典性”,并不一定是在文学史上得到崇高评价的作品。

如何使孩子读懂鲁迅作品

如何使孩子读懂鲁迅作品

如何使孩子读懂鲁迅作品作者:邓琪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37期摘要: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难教难学,如果能在时代背景下把握作品内容,在时代特色下把握作品风格,在时代局限下体味作品语言,就可以开启鲁迅作品的大门。

关键词:鲁迅作品作品内容作品风格作品语言艺术欣赏在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先生的作品共24篇,另外还有几篇论述、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

这个数目几乎占全部课文的十二分之一。

一个中学生在六年的语文学习中,接触到的知名作家将近二百人,而鲁迅一人的文章竟占了十二分之一,可见鲁迅作品的重要地位,因此鲁迅作品的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也一直是个“重头戏”。

从初中第一册开始选起,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故乡》、《纪念刘和珍君》、《藤野先生》、《孔乙己》等等,都是堪称经典的优秀作品。

在教学中,很多中学语文教师感到鲁迅作品很难教甚至无法教,很多中学生仍如我当初的感觉,觉得鲁迅作品很难懂甚至无法理解,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费劲。

以下是我自己在教授鲁迅作品时的一些感受和想法,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在时代背景下把握作品内容鲁迅,本身就是一个特定的时代造就出的特定作家,要读懂他的作品,首先要从了解他生活的时代。

鲁迅创作的高产时代,是我国近代史上较为混乱,也是思想较为自由的一个时代。

在20世纪初始至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国内知识分子本身对于自身出路的思索及国外新思潮的涌入,引发了著名的新文化运动,各种思潮冲击着中国知识分子的脑海,许多人因此而迷惑,太多的选择使他们不知所措,有一些人甚至无所适从到了走向极端的地步。

鲁迅先生身处这样的时代,并没有随着大潮盲目狂热,他给了这个火热的时代最需要的一剂药:冷静!《故乡》中的萧条衰败怎样来,何处去?而今再读这一类的文章,仍能感受到他冷静、理智的思索。

此文不仅适宜于当时的读者,且适宜于现在的人阅读和接受,同时也适宜于未来人的阅读和接受,他们是已经进人一个民族的语言作品库的作品,不但这个时期的人要读,未来多少代的人都要读,其语言也是一个民族的语言的基本构成因素。

鲁迅的朝花夕拾初中生读书笔记10篇

鲁迅的朝花夕拾初中生读书笔记10篇

鲁迅的朝花夕拾初中生读书笔记10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朝花夕拾》描述的是鲁迅先生儿时温馨的回忆和对当时黑暗现实的理性批判。

今天小编就与大家分享鲁迅的朝花夕拾读书笔记,仅供大家参考!读《朝花夕拾》笔记在开心、快乐、的寒假生活中,我阅读了《朝花夕拾》这本书。

《朝花夕拾》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记述了鲁迅先生从童年的生活到青年时求学的不同阶段的过程,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鲁迅先生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从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仿佛觉得眼前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可以感受到发自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一份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

在三味书屋中,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也有同学们心中的孩子气。

当寿先生在入神的读书时,却不知道同学们再干着各式各样的事,其中鲁迅先生正在聚精会神的画画......我觉得幼年的鲁迅和平凡的孩子一样,充满了欢歌笑语,充满了鸟语花香,可是童年已离他渐渐远去,留下的只是回味无穷的记忆,所以我们要留住自己的童年,把留在心底,也变成我们那散琐的记忆。

在我们的童年中,也有许多记忆犹新的事情:我再上五年级的时候,星期六、星期天经常在写完作业后到河堤上的草地上,春天时,用柳条编柳帽;夏天时,躺在草坪上沐浴阳光;秋天时,到草坪上和伙伴们一起捉迷藏;冬天时,大家一起打雪仗......那片和地上的草地,是我最难忘,最回味无穷的地方。

让我们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与我们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朝花夕拾》读书笔记800字我读的名着是《朝花夕拾》,作者鲁迅,我不觉得这像是一本名着,反倒像一个朋友与你闲聊家常。

这本书主要是记述了鲁迅从幼年时期到青年时期的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的描绘了清末明初的生活风俗画面。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对逝去岁月的回忆,真挚的情怀,无奈的忧伤,这一切都是能感受到的。

如何让中学生正确认识鲁迅及其作品

如何让中学生正确认识鲁迅及其作品

浅谈如何让中学生正确认识鲁迅及其作品摘要:中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产生误解,是因为教材以及学生本身认知水平造成的。

在教学中,教师应先让学生重新给鲁迅的形象定位,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来体会文中的主题和情感等方面内容,从而正确地认识鲁迅及其作品。

关键词:正确认识鲁迅作品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他在小说、杂文、散文、散文诗、诗歌等文学领域里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半个多世纪来,鲁迅作品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当前初中生一谈起鲁迅和他的作品就会立刻摇头,面露恐惧之情。

中学生为什么会对鲁迅及其作品产生惧怕情绪呢?我们教师又该怎样去引导中学生正确了解鲁迅和理解他的作品呢?笔者现在简要阐述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学生不喜欢学习鲁迅作品的原因笔者认为,当前初中生不喜欢学习鲁迅的作品,害怕学习鲁迅作品的缘由,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材的原因。

在各种不同版本的教材中,一直还是引用毛泽东同志对鲁迅的评价,即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于是,人们习惯性地把鲁迅想象成了横眉冷对的老头形象。

对于他的作品,在教材中的分析中也总是与政治关系分不开。

比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一句:“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教材解释与教学建议是:理解这句话时,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适当介绍时代背景。

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引起了反动派极度的恐慌。

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句中“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碰壁”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

从这谈笑似的话语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

对于教学参考这样的理解,学生非常害怕,很容易产生疑惑,是不是鲁迅所说的每一句、所写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在向黑暗的势力作斗争?第二,学生的原因。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分层设计,推进整本书阅读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分层设计,推进整本书阅读

《朝花夕拾》分层设计,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学设想:《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散文集,是他晚年对于童年生活和青年求学历程的追忆,通过对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的追忆,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在部编版教材里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部经典著作,整本书字数多、内容杂,信息量大,需要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以及分层次进行阅读。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除了常见的浏览、速读、精读等方法外,抓住整本书中富有特色的核心内容展开阅读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分层次阅读的第一步的教学设计主线应该是以激发兴趣为主,形成阅读整本书的概念。

以兴趣来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在兴趣中读完整本书,进而学会阅读整本书的方法。

第二步的教学设计则侧重于在每一篇文本的深层阅读中嚼出精华唤醒感受,让学生读得更为深入细致开阔,从而将阅读引向更深处。

一、激发兴趣,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教学计划:制定读书计划,梳理《朝花夕拾》十篇文章的内容,整体感知。

具体操作:1.时间安排:利用10天时间为一个阶段,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主要安排读书时间为中午到校后的半小时时间;2.内容规定:每天阅读一篇文章,记录印象深刻的人或事;3.读书要求:圈点勾画描写人物的优美语句,利用旁批进行赏析,同时也可以对鲁迅先生犀利特别的讽刺性话语进行赏析;4.展示形式:(1)班级播报将全体学生分10个大组,每组5人,规定组长负责制,每天由组长为代表,以班级播报的形式将自己所阅读内容中印象深刻的人或事概述出来,同组其他成员负责点评或补充,10天轮流播报完十篇内容;学生点评赵娅辛:你的声音总是温柔如水的,今天也不例外,脸上仍带着微笑。

播报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生活方式而展开论述的,首先,你先由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一书中提到的他在生病期间总会看一看书堆引入,接着分别举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作者与王开岭在不如意之时的做法。

最后,又引入到了自己的身上,会在精神不振时给予积极的自我暗示,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如何阅读鲁迅作品

如何阅读鲁迅作品

教学是- f3有缺憾 的 艺术 ,教 ,然后知 不足 。但 是 ,教
点 词句 的 赏析 到拓 展 、迁 移 、运 用 ,设 计 不 同层 次 的 问 师必须 不断地 以主动学 习、认真反思来修正 自己的课堂教学
题 ,使 学生 在独 特 的体 验 中 去 品味 语 言,揣 摩 内涵 与 反 思路 和行为 ,真正 地做学生学 习的引领 者,引领学生在语 言
乙 己》,从 鼓励 学生做神探 柯 南切入 ,来 阅读文本探 究孔 乙 海 经 》 的阿长 ,学 生感 到 自然 、轻 松 。这 样 的 问题 设置
己死亡 ,这样 的切入,学生的积极性很容易被调动起 来。
就给 学生 一个清 晰 的思路 ,形成 较完整 的知 识体 现 。
2) 不 能离 开 语 言 文字 ,不 能 离 开 文 本 。梁 启超 曾
文本的突出的艺 术个 性和 学生 的接 受心理、接 受兴趣 的完美 的 那一 份 温馨 ,把一 些 极 为平 常 的生 活加 以升华 ,其 中
结合,这一切入点要打破常规 ,力避 诸如从简介作 者、交代写 分 明深 含着 童年 时代鲁 迅 心 目中的情趣 向往 。 ”
作 背景 开始之类 的让学生仿佛一 听到开场 锣声便 心生倦意
\教 学 交 流 \
如 何 阅读鲁 迅 作 品
包 化 田
鲁迅 的作 品,是 初 中语文 的 教学 重点 ,也 是教 学难 点 。初 中学 生 的生活 经 历 、审美 取 向和鲁 迅 先生有 太远 的距 离 ,他们 很难 走 进鲁 迅先 生 的精神 世 界 。初 登 讲 台时 ,笔者 讲解 鲁 迅先 生 的作 品 ,往往 自己很投 入 ,人物 形 象 、主 题 思想 自认 为挖 掘得 很到 位 ,常 常 自己认为 授 课很 成功 ,可 是 学生 的情 绪却 不 高 ,依 旧是那 样一 副若 无其 事懒 洋洋 的样子 ,笔 者很是 神伤 ,美丽 因无 法预约 而失 落 。

向鲁迅学习读书的方法

向鲁迅学习读书的方法

向鲁迅学习读书的方法作者:赵爱琴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1年第02期鲁迅先生的作品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头戏,鲁迅先生也最为广大学生所熟知。

只要略知中国现代文学史,便知鲁迅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中成就最大、知名度最高的作家。

鲁迅先生之所以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跟他具有科学的读书方法,勤于读书,善于读书是分不开的。

鲁迅先生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为他的创作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鲁迅先生的读书方法,对于中学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鲁迅先生反对死读书、发空论,主张青年读书应该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生应该多接受新的知识和新的思想。

他还反对读充满封建道德的中国古书,主张青年要多读历史书、自然科学的书、外国的书等。

他反对只埋头读书,不问国事,主张青年既要埋头读书,又要留心世事。

具体来说,鲁迅先生有以下读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一、泛览法这是鲁迅先生提倡的最为主要的读书方法。

鲁迅先生学贯中西,博大精深,跟他广泛阅读是分不开的。

他认为青年应该广泛地读各种学科、各种类型的书。

“我现在是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

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读书杂谈》)他提倡博采众长,不可专看一个人的作品,“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酿出蜜来,倘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给颜黎明》)鲁迅先生还主张在消闲的时候,“随便翻翻”,“书在手头,不管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下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

(《随便翻翻》)通过随便翻翻,可以消除疲劳,增长知识,扩展视野。

现在想想,还真羡慕鲁迅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那个文学大师辈出、群星闪耀的时代,那个可以随便翻翻的时代,鲁迅的随便翻翻,翻出了个文学大师。

现在的学生能随便翻翻吗?没完没了的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几乎每门功课都有三四套练习在那儿等着,应做的功课永远也做不完,哪来的余暇?哪来的时间随便翻翻?无数将来可能成为作家、艺术家、科学家、体育明星的人才的青少年时代都在无休止的简单重复的机械的习题集中消耗掉了。

以《朝花夕拾》为例,指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

以《朝花夕拾》为例,指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

摘要:现阶段的教学中,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是越来越高,而且,阅读的量和质,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文学素养的培养。

不动笔墨不读书,指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不仅有助于阅读能力的迅速提升,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突破。

为此,本文以《朝花夕拾》为例,探讨在学生的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的几种方式。

关键词:阅读教学;《朝花夕拾》;符号式笔记;摘录式笔记;感想式笔记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阅读文本与材料,因此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名著阅读的重要性。

然而,网络时代的阅读往往是快餐式阅读,特别是对名著的阅读,很多同学仅仅是追逐其情节,囫囵吞枣地走马观花看一遍,没有深入到文本当中进行细品。

尤其是对于刚步入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又要面对大量的阅读材料,在时间与精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困难。

为此,语文教师就要指导这些学生掌握写读书笔记的方法,形成好的习惯,尤其是在阅读一些经典的文学名著时,更需要摘抄其中重要的语段,做好读书笔记,并在阅读中记录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也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学作品。

一、符号式笔记这是最简单的一种读书笔记的方式,要求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把自己认为重要或者值得阅读的地方标记出来。

在标记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自己设计的一套符号来做好符号笔记,以便在复习课文内容的时候找到阅读的重点内容。

这种方法适用于学生初次学习文章的时候,在做符号式笔记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做笔记的图书应当是自己的,不应当是他人的图书或者从图书馆借阅的图书。

2、在做符号式笔记的过程中,每一种符号的含义要固定,不能随意的改变。

例如利用直线来标记一些优美的词汇或者精彩的段落,用问号标记自己上存在疑问的文本内容,以后的阅读中都要按照固定的符号去进行标记。

3、标记的符号不能过多,如果在整篇文章上都做上标记,画上符号,那么也就没有什么重点可言了,失去了符号标记的意义。

4、在做标记时要做到整齐清楚,避免乱涂乱画,不能因为做标记影响了原文内容的阅读。

初中生朝花夕拾读书笔记500字

初中生朝花夕拾读书笔记500字

初中生朝花夕拾读书笔记500字(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初中生朝花夕拾读书笔记500字初中生朝花夕拾读书笔记500字(7篇)《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比较完整的记录了鲁迅先生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鲁迅小说的解读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鲁迅小说的解读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鲁迅小说的解读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范文一:最近学过鲁迅的小说,我深感对文学的理解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鲁迅小说是如此的深入人心,震撼人心,读起来苦涩而舒畅,让人感受到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和思想启迪。

而对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我想给出一些建议。

首先,要强调对鲁迅的小说进行解读,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深刻思想和丰富内涵。

鲁迅小说不仅在文学上有极高的价值,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在解读时,我们应该将个人情感与文本独特的韵味相结合进行思考。

其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文学感知。

中学教育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应该拓宽学生文学视野,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到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文学兴趣和阅读习惯。

同时,要让学生学会理性思考,提高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最后,要注重文本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收获。

这需要教师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注重课堂的互动与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将每一节课都设计得有趣、易懂、有意义。

要点分析:本文提出了对鲁迅小说的解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创造力、注重文本教学的实效性三个要点。

其中第一个要点提到了将个人情感与文本独特韵味相结合思考;第二个要点强调了教师要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三个要点提到了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等。

用词上,文章使用了“舒畅”、“情感冲击”、“文学感知”等词语,提高了文章的文学性和审美性。

范文二:鲁迅小说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其对文学的影响和贡献不可忽视。

对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解读鲁迅小说呢?首先,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在阅读鲁迅小说时不仅是“读”,还要“思”。

鲁迅小说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份思想、一份历史、一份人生的真实写照。

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去思考鲁迅小说背后想要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掌握其深层含义。

其次,要注重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和历史意识,让学生了解鲁迅小说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文化背景。

《朝花夕拾》的阅读策略

《朝花夕拾》的阅读策略

《朝花夕拾》的阅读策略
嘿,咱今天就来聊聊《朝花夕拾》的阅读策略哈。

你想啊,读《朝花夕拾》就像走进了鲁迅先生的记忆花园。

那咱得悠着点,不能瞎闯。

首先呢,得有颗好奇的心,就像个小探险家似的,一点点去挖掘那些有趣的故事和人物。

别着急,慢慢走,一个一个故事去品。

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停下来琢磨琢磨,可别稀里糊涂就过去了。

就像鲁迅先生写的那些事儿,都有深意呢,得仔细咂摸咂摸。

还有啊,读的时候可以把自己想象成鲁迅先生身边的小伙伴,跟着他一起经历那些喜怒哀乐。

看到他小时候调皮捣蛋,就跟着乐一乐;看到他感慨人生,咱也跟着感叹感叹。

比如说,读到他写的那些童年趣事,像抓蟋蟀、摘果子啥的,咱就回忆回忆自己小时候有没有干过类似的事儿。

嘿,说不定还能找到共鸣呢!
然后呢,也可以把书里的一些描写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鲁迅先生写的那些场景、人物,说不定在咱身边也能找到影子。

这样一读,是不是感觉特别亲切呀。

读完了,也别着急放下书。

可以回味回味,想想鲁迅先生通过这些故事想告诉我们啥。

是对过去的怀念呀,还是对人生的思考呀。

哎呀呀,读《朝花夕拾》就像一场奇妙的旅行,咱得好好享受这个过程。

就像咱平时散步一样,慢悠悠地,才能看到更多的风景,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这不,读完了《朝花夕拾》,就像从鲁迅先生的记忆花园里走出来,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感悟。

下次再翻开这本书,又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呢!这就是《朝花夕拾》的魅力呀,让人回味无穷,就像一杯陈酿的美酒,越品越香。

嘿嘿,大家快去试试吧!。

鲁迅小说的解读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鲁迅小说的解读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鲁迅小说的解读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鲁迅小说,字字珠玑,篇篇精品,最早为中国现代文学获取国际声誉便是从它开始。

“尤其是阿Q这一典型的创造,使鲁迅一跃成为世界著名的伟大作家。

可与果戈里、契诃夫、高尔基、塞万提斯、肖伯纳、罗曼罗兰等艺术大师媲美”(1),以致于罗曼罗兰也感慨他永远也忘不了阿Q那张忧愁的面孔。

可以说,鲁迅小说,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也是世界人民的一笔珍贵的文化思想财富。

因而,江泽民同志在《进一步学习和发扬鲁迅精神》(鲁迅诞生一百一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作为中国人民为求得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而进行百折不挠斗争的伟大代表之一。

鲁迅是不朽的战士,他的作品和思想,是鼓舞人民从事新的历史创活动的永具生命力的精神遗产。

”鲁迅小说,作为共时态下的对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发挥巨大的社会历史功用:鲁迅小说,作为历时态下的对象,在今天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更是我们精神文明建设的锐利的思想武器。

中学语文教材里,鲁迅作品出现的篇次最为频密,这也直接印证了它的本体存在的意义。

但是,毋庸置疑,在鲁迅小学的教学中,有着重大的疏漏和误区,这直接降低了它的思想价值和存在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语文教育观转型时期,我们中学语文教学中,该如何进行鲁迅小学的教学呢?本文拟从鲁迅小说本文意义解读的角度探讨这个问题。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亳无疑问,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着诸多的、令我们无回法回避和否认的问题,但笔者以为,最大的问题存在于对文学本文意义阐析的主题教学之中。

文学文本的主题,是指文学文本通过其形象或语言体系显示出来的主要意旨,它既体现了中心思想,也是作者创作意图的体现,因此,作为文本意义解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诠释,成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至为重要的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达到本质性的理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思维的健全;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其认识水准,拔高其道德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应如何读鲁迅小说作者:李怡来源:《语文建设》2013年第11期关于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增减问题始终争议不断,据说,减除鲁迅作品的重要理由就是其思想和文字都太难了,也脱离了时代,并不受中学生的欢迎。

果真如此吗?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研究真的超越了鲁迅,还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根本就没有找到学生与鲁迅沟通的有效渠道呢?在这里,我不想陷入“鲁迅意义”的重复性讨论,只想以中学教材所收录的鲁迅小说为例,看一看我们还可以怎样阅读鲁迅,而这样的阅读是不是真的陈旧不堪,不能与当今中学生的心灵契合。

过去,我们总是在鲁迅小说中挖掘现代革命史的形象说明,将鲁迅的文学当作革命家论述的佐证,这样一来,鲁迅就慢慢脱离开了文学的鲜活,成为僵死的历史说教。

鲁迅小说必然蕴含重要的社会人生主题,这一点似乎毋庸置疑。

但是,问题在于,我们对于所谓“社会人生主题”的理解不可过于狭隘,也就是说,“主题”往往存在于作家情感深处对于人生的基本关怀,而不一定是当时流行的某些历史观念。

鲁迅小说就是这样。

过去的鲁迅研究,一味在现代革命史的长河中寻找鲁迅的“革命”意义,于是,政治家关于中国历史性质及近现代历史的论述直接被挪作鲁迅小说的主题。

这些理解都曲解了鲁迅,也缩小了作为“文学”的鲁迅小说的丰富性。

在传统鲁迅研究中,人们常常提及鲁迅小说的“社会批判”主题,其实这就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判断,因为仔细阅读鲁迅小说,我们就不难发现,其中并没有中国现代化所必要的政治主题、经济主题与军事主题。

尽管过去也有人不断将鲁迅小说附会于一些政治主题(如《风波》与张勋复辟,《药》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等)与一些经济主题(如《伤逝》与自由婚姻的经济基础问题等),但事实证明都与作品的文本逻辑相去甚远。

从总体上看,鲁迅并没有致力于空泛的“社会批判”,如何提高和改善中国人的生存质量才是他“社会关怀”的核心。

如果说他进行了怎样的“社会批判”的话,那么这样的“批判”也就集中于人生存的环境是如何以种种形式剥夺和扼杀人的生存权利、削弱人的生存质量的。

也就是说,鲁迅“社会批判”的中心其实就是对摧残人权现象的批判,鲁迅所悲哀的是中国人的“非人间”生活。

《祝福》的主题是什么呢?过去,我们一般从“三座大山、四条绳子”的角度加以理解,这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如此一来,其实就将祥林嫂的悲剧固定在了一个业已“消失”的时代——旧社会了,而且像鲁四老爷这样的乡绅也就理所当然成了罪魁祸首,因为这样的地主阶级恰恰就是“旧社会”的万恶之源。

这样的理解与鲁迅小说的丰富性相比,实在过于简化!其实,像鲁四老爷这样接受传统伦理道德训育的乡绅,并不是肆无忌惮的刽子手,相反,出于维护传统民间道德的需要,他也会扶弱济贫,对像祥林嫂这样的不幸者适当帮助。

在《祝福》中,鲁四老爷两次让祥林嫂帮佣,其实这也就是提供就业机会的一种形式。

鲁迅看待祥林嫂的悲剧,不是基于简单的阶级压迫与政治压迫,而是将它置放在更为宽阔的人类生存、人类尊严的领域,在这个领域,能够压迫祥林嫂的就不仅仅是“地主”鲁四老爷了,而是祥林嫂周边的所有人物,是整个的中国生存环境。

如果这本来就是一个没有人格概念、不尊重他人的“吃人”的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人(包括其他弱小者与无辜者)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实施对他人的伤害。

比如“善女人”柳妈之于祥林嫂:“唉唉,我真傻。

”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

“祥林嫂,你又来了。

”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

“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痕,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

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

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一个说。

在这里,人在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不能满足的欲望以扭曲的方式释放出来,而释放的结果却是对别人苦痛的玩赏,中国社会之蔑视人权观念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的无意识之中。

这种来自无意识层次的扭曲才是最根深蒂固,也最让人无从分辨的。

鲁四老爷一家对祥林嫂既帮助,又自觉不自觉地戕害着,这种为日常道德所无法指责的冷漠恰恰是最可怕的。

如果说,当祥林嫂的夫家像追捕奴隶一样地将她捕获、转卖的时候,面对此情此景,鲁镇里的一些人还会多少有点明显的同情,甚至鲁四老爷也觉得“可恶”,那么,待到年关岁尾,当鲁镇的人们忙于“祝福”的时候,却再也没有人会去关心一个普通女佣的不幸,尽管她曾经“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

人们的喜庆与“祝福”都绝不包括这个“不干不净”的女人,祥林嫂还是没有基本的权利。

后来,当祥林嫂死去的消息传来,鲁四老爷当即表示:“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是啊,不仅是鲁四老爷,也许谁都觉得她的存在就是一个多余。

《风波》的主题曾经被我们与张勋复辟紧密联系,仿佛赵七爷真就是张勋复辟势力的基层代表,这实在太高估赵七爷的政治觉悟与文化水平了。

对于这位只擅长《三国演义》的乡村人,张勋与复辟都离他过于遥远,他关心的其实就是七斤对于他权威的挑战,“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似是而非的“张勋复辟”传说只不过给了这个“君子”冠冕堂皇的复仇以机会——他可以借机实施对七斤一家的精神恐吓而无须承担一丁点“刽子手”的责任。

这种“中国式”的报复实在含蓄而“温和”,但它却能恰到好处地挑动起一场令复仇者快意的“风波”,而“风波”之兴起却又昭示了一个基本的事实:中国的家庭人伦关系何等脆弱,当传统道德的纽带失效之后,我们目睹的是多么凉薄的夫妻、婆媳与街坊四邻关系。

王富仁先生分析说:“这是一幅在封建礼教的温情脉脉面纱覆盖下的凉薄、冷酷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图。

鲁迅在小说一开头,说诗人们会将这幅图景误认是无忧无虑的田家乐,而他通过对这个场景的细致描绘,拆破了它表面的和谐恬美,暴露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酷凉薄。

”(《文化与文艺》,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178页)同样,中国史学界已经证明了辛亥革命的伟大与成功,把辛亥革命成功之后出现的民国乱局都统统归结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成功是相当片面的,在这个时候,我们再简单认定《药》的主题是揭露与批判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显然就十分不够了。

平心静气地阅读《药》我们就会体会到,鲁迅的整个同情都倾注在革命者夏身上,很难看出他对这位“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批判和指责。

相反,鲁迅关注的是,一位为了大众幸福付出自己生命的革命者竟然在普通民众的心中毫无地位,其最大的意义不过就是成为“人血馒头”的一部分,在这里,人间的冷酷和隔膜达到了令人窒息的境地。

以上的阅读方式,质朴而不花哨,并没有采用流行时尚来“扮靓”鲁迅,但是我相信它肯定是中学生愿意接受的内容:鲁迅并不故作高深,他关心的是人间的幸福,同情的是普通的弱者,反抗的是专断的强权,思考的是“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他以深沉的人间关怀,以自己的体温抚慰那些受伤的灵魂,对于正在寻求独立、走向社会而满眼惶惑的中学生而言,不正是他们需要的温热和智慧吗?这样的鲁迅,在何种意义上脱离了时代,脱离了人性的基本需要呢?至于说鲁迅的文字不符合当今的语言习惯,不利于“规范语文”的学习,我想同样存在巨大的误解。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在文学阅读中,我们如何把握文字的魅力?仅仅限于僵硬地记忆、背诵某些字词,还是总体感受文学语言、文学描写的新颖与奇异?如果只执着于个别字词的书写、使用形式,我们当然可以从鲁迅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书写中挑剔出与当今语言习惯的差异,但是我们也不可忘记,即便今天号称深受鲁迅文字魅力影响的文学大家如莫言、余华等,不照样在建构非常具有当代特征的语言形态吗?鲁迅的语言影响何曾束缚了他们的思维与创造呢?文学的文字价值,最重要的在于其整体上的艺术风格所传达的创造性与异样感,就是这样的陌生化的传达,才“激活”了阅读者的审美趣味,引发了新的语言文字的创造。

鲁迅小说以独特文字艺术打破了人们所熟悉的小说表现的单一性,在一种故事中努力发出多种“声音”,是谓“多声部”的艺术选择。

鲁迅将叙写“世情”“市井”“世态”的传统小说样式与外来艺术趣味完美结合,这里有批判现实主义的忧愤深广,也有浪漫主义的反叛激情;有现代主义的阴郁,也有后现代式的反讽。

在美学风格上,鲁迅小说呈现出一种“悲喜交集”的特点。

鲁迅俯瞰人生,容易发掘其荒谬之处,从而造成了文学的讽刺性与喜剧效果,但他同时又对广大众生满怀悲怜,发现无处不在的悲剧性。

《祝福》《风波》与《药》莫不是这样的悲剧小说。

值得注意的还有这些小说的叙述也出现了多重的“声音”。

一方面,鲁迅突破了中国古典小说中作者全知全能的叙述模式。

这样的叙述方式只有一个“声音”,即作家自己的观念和认识,因为作家完全可以控制事物的全程。

然而,在“惨淡的人生,淋漓的鲜血”面前,鲁迅充分体谅和理解着一切生命的多样化存在形式,除了自己的“声音”,他并没有拒绝其他的“声音”。

鲁迅大量使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如《祝福》中那个不能回答祥林嫂疑问因而大可质疑的“我”。

“我”在鲁迅小说中颇有点晦暗的色彩,至少,他并不代表鲁迅本人的明确立场,或者说也就是鲁迅有意为自己的多重人生理念所设计的多重“声音”之一。

另外一方面,鲁迅似乎又仍然希望在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中汇入某种倾向的主观的“声音”,适当对读者传达个人相对明确的观感。

如《药》的末尾那个坟上花圈的“曲笔”,鲁迅还是不愿意自己的小说过于绝望,希望用花圈的出现多少给人一点安慰。

对于习惯于单线条把握文学作品的读者而言,一下进入鲁迅小说,就很容易为其中的繁复景观所吸引,而能够理解鲁迅的小说,也就大大拓宽了读者的阅读视野,了解到文学艺术的世界原来可以如此广阔!这不也正是“初涉文学”的中学生所需要的吗?如果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都能够打破过去的教育模式,展示出一个真正有魅力的鲁迅的文学世界,那么,作为“课文”的鲁迅作品究竟应该删节,保留,还是增加,我想答案就不言而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