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生态学思想在美国生态文学中的观照

合集下载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野性的呼唤》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野性的呼唤》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野性的呼唤》杰克・伦敦是美国的现实主义作家,被誉为“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

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他创造了很多著名的作品,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写作风格对后代作家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的主题大多表现了人类个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斗争,深刻反映了他的个人主义及“超人”的信念。

《野性的呼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生态批评”(Eco-criticism)在20世纪90 年代中期的美国开始出现,进而在世界许多国家流行。

按照学界人士广泛认可和接受的美国第一位“文学与环境教授――彻丽尔格罗费尔蒂给生态批评下的定义,生态批评即研究文学与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由此可见,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生态批评主要是“从生态角度研究考察文学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对人类征服、统治自然及其欲望批判的基础上,试图打破人类根深蒂固的人本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坚实壁垒,追求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和谐结局。

”从这一视角出发,可以发现杰克伦敦动物小说所蕴含的生态思想。

在《野性的呼唤》中,作者给我们首先展现的就是人类文明对自然无尽的攫取。

由于淘金业在那时风靡流行,许多淘金者不顾恶劣的自然条件,来到渺无人烟的北方,挖掘各自的黄金梦。

而来自人类社会的哈尔一家则成为自私、虚伪、贪婪而又自大的文明人的代表。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们的行为显得无知与无助,他们身上带着文明社会的工具,却徒劳无用。

哈尔甚至还不知道如何驾驶雪橇,却迁怒于狗。

作者首先展现给我们的是巴克的悲惨遭遇。

他本是一只家养的狗,娇生惯养,却被赌徒曼纽尔从法官米勒家中偷来转手倒卖,过着悲惨的生活。

残酷的现实生活激发了巴克本能,学会了如何尔虞我诈,也懂得了棍棒法则。

巴克被驯服后,他成了一只雪橇狗。

在阿拉斯加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日夜不停地拉着重重的雪橇。

同时,还要忍受像查尔斯和哈尔这样人的鞭子和棍棒。

巴克以及他的伙伴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篇小说中,狗是自然的化身和代表,而人类对狗的控制和虐待则体现了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背景下英美文学中常见的自然意象

生态背景下英美文学中常见的自然意象

生态背景下英美文学中常见的自然意象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育课程体现了英美国家的文学史和文化史,具有浓厚文学价值的英美文学组成了世界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以其鲜明的文学内涵和艺术性备受人们的青睐。

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的英美文学教学非常注重营造文学环境和课堂教学情境,通过师生之间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讨论与互动,在多元语言文化语境中培养大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通过大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提高,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和自然生态情怀。

作为高校英美文学教师要积极营造一定的生态化语言情境,注重生态语言的表达以实现英美文学高质量教学;还要不断深入研究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创新,积极构建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英美文学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将生态语言学理论运用于英美文学教学当中,将师生、文学及环境作为其教育生态因子和主要因素,纳入到英美文学教育生态系统之中进行辩证考察,不断创新和探索高校英美文学教育新理念,分析生态语言学带给英美文学教学的启示和作用,为高校英美文学教育教学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以推动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语言学背景下的英美文学教育将生态学、语言学和文学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有效促进了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发展。

尤其在这个世界经济一体化时代,跨文化交流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我国高校之所以重视英美文学教育,就是为了满足广大学生对世界文化知识的渴求,也是为了顺应时代和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在努力完善英美文学教育体系的同时,还要在跨文化和生态视域下改变传统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实现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育水平的大力提升和创新发展。

由毕晟撰写的《生态视域下的英美文学研究》一书,有助于开展生态背景下我国高校英美文学中常见自然意象和英美文学教育研究。

在书中,作者首先对古代西方生态观进行了概述,重点论述了基督教平台上的自然伦理生死对话和浪漫主义文学的自然观,还阐述了忒奥克里托斯最负盛名的牧歌和维吉尔的田园抒情诗。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资料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资料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资料【摘要】美国生态文学是一门关注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文学流派。

本文从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概念入手,探讨了美国生态文学的发展历程、主要作家和作品以及对当代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同时介绍了批评述略资料的主要研究方法。

通过分析这些内容,揭示了美国生态文学在生态保护和社会意识形态上的重要性,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趋势。

总结出研究的启示和展望,着重强调了生态文学的价值和影响力。

本文旨在传达美国生态文学的重要性并引导读者深入探索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资料、生态批评、发展历程、主要作家、作品、影响、研究方法、重要性、未来发展、启示、展望1. 引言1.1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资料概述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资料是对美国生态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的重要研究领域。

通过对作品的文本和意义进行解读,批评述略资料揭示了作品背后的生态思想和社会意义,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

在这一领域中,学者们探讨了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不同形式的表现方式。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资料是一个多元化而丰富的研究领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揭示作品中所隐藏的生态意义和社会价值,为人们深入探讨生态文学的意义和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2. 正文2.1 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概念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概念是指通过文学作品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审美和思考的一种文学流派。

生态文学强调对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反思,倡导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理念。

生态批评则是在此基础上对文学作品中的生态主题、环境意识和生态伦理进行解读和评价。

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当时随着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人们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对文学创作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生态文学的出现旨在通过文学作品传达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担忧,唤醒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生态批评则是在此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旨在探究文学作品中的生态主题与环境意识,呼吁人们重视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困境与出路:美国当代小说的生态主义解读

困境与出路:美国当代小说的生态主义解读

美国当代生态小说的文学批评
生 态 文 学 打 开 了 大 自然 丰 富 多彩 的 宝 库 ,培 养 人们 热 爱 大 自然 的感情 ,进 而培养人们 的生态 意识 、生态世 界观 ,唤 醒人 的生态 良心。蕾切尔・ 卡森 以 《 静的春天》为人类用现 寂 代科技 手段破坏 自己的生存环境发 出 了第 一声警报 ,为 生态 文学创 作和研究树立 了第 一座丰碑 。该 书于1 6 年 出版 ,首 92 次指 出了农药对人类生 存环境 的巨大 危害和破坏作用 。正是 由于该 书的出版 ,环境 保护运动如火 如荼地开展起来 。美国 前 副 总 统 阿 尔 ・ 尔 在 《 静 的春 天 》 19 年版 序 言 中 总 结 了 戈 寂 94 卡森对美 国和全世界环境保 护的重大贡 献: “ …… 16 年 , 92 当 《 寂静 的春 天 》首 次 出版 时,在 公众 政 策 中还 没有 ‘ 环 境 ’这 一条 款 。……实 际上 ,没有公众讨 论滴滴涕及其他 杀 虫剂或化 学药品正在增长 的潜在危险 。 《 寂静 的春天 》犹 如 狂野 中的一声呐喊 ,以它深 切的感受 、全 面的研究和雄辩 的 论点改变 了历史的进程 。如 果没有这本 书,环 境运动也 许会 被 延误很 长时 间,或者现在 还没有 开始 。” 他还 进一步指 】 出 , 1 7 年 成 立 的环 境 保 护 署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是 “ 于 蕾 切 90 基 尔・ 卡森所唤起 的意识和 关怀 ”。卡森唤起 的意识和关怀便是 环 境保 护意识和 人类 生存 的终极关怀 。 《 静 的春 天 》开篇 “ 寂 明天 的 寓言 ”先 以诗 一般 的语 言描述 了美 国中部一个万物和谐 的小镇 , “ ……这 里的一切 生物 看来与周 围环境相处得很和 谐。这个城镇 坐落在像棋盘 般 整齐排列 的欣 欣向荣 的农产 中央,庄稼地遍布 ,小 山下果 园成林 。春天 ,繁花像 白色 的云朵点缀在绿色 的原野上 ;秋 天 ,透 过 松 林 的屏 风 , 橡 树 、枫 树和 自桦 闪射 出火 焰 般 的 彩 色 光 辉 , 狐 狸 在 小 山 上 吠 鸣 ,鹿 群 静 悄 悄 地 穿 过 笼 罩 着 秋 天 晨 雾 的 原 野 ” 。【 是 一 个 拥 有 生 物 多 样 性 的 地 方 ,一 年 中 6 这 的大 部 分 时 间都 使 旅 行 者 目悦 神 怡 。 “ 使 在 冬天 , 道 路 两 即 旁 也是 美 丽 的地 方 , 那 儿 有 无 数 小 鸟 飞 来 ,在 雪地 上 啄 食 。 这 里 尤 其 以 “ 类 的 丰 富 多 彩 而 驰 名 ”, 在 候 鸟迁 徙 的 季 节 鸟 吸 引观 鸟者长途跋涉 而来。然而 ,第 一批 居 民来到这儿 建房 之后 , “ 一个奇怪 的阴影 遮盖 了这个地 区 ”,一切都开 始变 化 :神秘 莫测的疾病 袭击了成群 的小鸡 ,牛羊病倒 、死 去。 到处是死 亡的阴影 ,大人、小孩莫名 死去 ,动物失 去繁 殖能 力 ,植 物不 再结 果 ,甚至 小溪 也 因鱼 儿 的死亡 而 失去 了生 命 ,野外再 也没有鸟儿 的歌唱 , “ 一切声 音都没有 了,只有 片寂静态批 评 也称 “ 学 与环 境研 究 ” ,是文 学 研 究者面 文 对 日益加剧 的生态危机在 理论和 实践上做 出的探 索, 旨在研 究文学与 自然 环境之 间的关系 。美 国第 一位 “ 文学 与环境教 授 ”彻 丽 尔 ・ 罗 费 尔 蒂 最 先 指 出 : “ 态 批 评 研 究 文 学 与 格 生 物 理 环 境 之 间 的关 系 。 ”Ⅲ此 后 , 她 在 1 9 年 1 月 盐 湖 城 举 94 0 行 的 “9 4 19 年西方文学 协会 ”会议上 重 申了这 一看 法 : “ 简 而 言 之 ,生 态 批 评 是 研 究 文 学 和 物 理 环 境 之 间关 系 的 学 问 ; 正 像 女 性 批 评 是 从 性 别 意 识 的 角 度 来 考 察 语 言和 文 学 , 而 通 过 阅读文本 ,马克思主义批 评给予人们生 产方式和 经济等级 的认知理解 一样 ,生态批评 按地球 中心的方法来进 行文学研 究 。”【 2 接下来 ,她 以一系列 发人深 省的 问题 为文学作 品 的 生 态 主 义 解 读 提 供 了新 的视 角 和 指 导 : “ … 自然 是 怎 样 在 … 十 四行诗 中描述 的 ?自然 的场 景在小 说的情节 中扮演 了什么 样 的角色 ?戏剧 中所表述 的价值 观是否和 生态智慧相 一致 ? 大地 的隐喻是 怎样 影响我们对 待她的 ?作 为一个流派 ,我们 如 何彰显 ‘ 自然 写作 ’?除 了种 族 、阶级 和性别 , ‘ 方 ’ 地 应 该成为一个批 评类别吗 ?男人书写 自然 是否和女人 的书写 相异 ?荒野是怎样 随着时间而 改变的 ?环境危 机是 以何种 方 式 ,在 何 种 程 度 上 渗 透 到 当 代 文 学 和 通 俗 文 化 中 的 ?什 么 样 的 自然观 点在美 国政 府报告里得 以体现 ,又 是 以怎样 的修 辞 手段 强调 了这种观 点?生态学学 科给予文 学研 究什么样 的指 导 ?……所 有 的生态 批评都享有 一个基本前提 ,即人类 的文 化和 自然世界联系在一起 ,影响着她并被她影响着 。”【 3 格 罗费尔蒂 的发 问无疑推动 了生态批评 向纵深发展 ,促 使批评者 以 问题主义 的姿态研究人类 文学文化 。值得注 意的 是 ,格罗 费尔蒂等人 的生态思想在 中 国学术界 已经得到 了很 好地宣扬和 发展 。王 诺教授认为 “ 生态批评是在 生态主义 、 特 别是生态 整体主义 思想指导下探讨 文学与 自然的关系 的文 学 批 评 。它 要揭 示 文 学 作 品 所 蕴 涵 的 生 态 思 想 ,揭 示 文 学 作 品所反映 出来的生态危机 的思想文化根源 ,同时也要探索文 学的生态 审美及 其艺术表 现 ”。【 一定义从 指导 思想 、 目 4 这 的 任 务 、研 究 范 围和 批 评 对 象 四个 方 面对 生 态 批 评 进 行 了 限 定 ,指 出生态批 评是在 “ 生态整体主 义”而不是 “ 人类 中心 主 义”思想 的指 导下 ,探 索文学文本 中而 不是社会 生活 中人 与 自然的关系 ,挖掘生态 思想,揭示生态 危机 的思 想文化根 源 ,同时探索文 学中 的生态 审美及其艺术 表现 。从 方法论来 讲 ,生态批评 既可 以也应 该是对生态文 学的批评 ,同时从生 态 的角度也 是对所有 文学进行批评 。 在 万物相联 的前提之 下,生态批评者 认为人类赖 以生存 的 自然 环境 己被严 重破坏 ,而 生态的严重 失衡 正威胁着 人类

论中国生态哲学对当代西方生态诗歌渗透

论中国生态哲学对当代西方生态诗歌渗透

论中国生态哲学对当代西方生态诗歌的渗透摘要中国“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哲学观较好地解决了西方二元论认知模式所致的人与自然的对立,为西方生态诗歌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自然规律提供了思想资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生态价值观平衡了西方价值观的功利性,为诗歌提倡适度发展、简单生活提供了价值尺度;“物我两忘”、“大美不言”的和谐意境对西方诗歌创作审美上的理性和功利性倾向的纠偏,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中国生态哲学当代西方生态诗歌生态诗学建构泰德·休斯肯尼斯·雷克斯罗思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由希腊文化延续来的西方科学理性传统,在认识论上长期存在着“二元”对立的认知模式,比如客观和主观、客体与主体、理性和情感等。

在对自然的认知上,这种二元对立说把人从自然界中分离和隔绝出来,站到了自然的对立面上,这种激进的“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论所成就的就是人类中心主义认识论和功利主义的价值观。

由于看到西方主流思维方式的狭隘性,现代生态伦理学家在寻求构筑生态伦理的思想资源时,纷纷把目光转向了东方文化,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包含的自然和谐思想让他们找到了契合。

源于西方生态伦理学的这种转向和东西方学者对道禅两家学说的大量译介,使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也开始渗透到西方文学领域,浸润在西方文人的文化血脉里。

解读20世纪以来的西方生态诗歌,我们能时而触摸到中国文化的脉跳,感受到作品中流溢的东方色彩的生态关怀。

纵观西方生态诗坛,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诗人有很多,如t·s·艾略特、泰德·休斯、埃兹拉·庞德、肯尼斯·雷克斯罗思、罗伯特·布莱、詹姆斯·赖特、加里·斯奈德等。

限于篇幅,本文主要以英美具有代表性的著名诗人休斯和雷克斯罗思为例,来探讨中国生态哲学对西方生态诗歌在主题思想和创作审美体验方面的渗透及影响。

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自然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关系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中国古人对世界存在和运动方式的基本理解。

读书心得——生态批评视域下对《野性的呼唤》的解读

读书心得——生态批评视域下对《野性的呼唤》的解读

读书心得——生态批评视域下对《野性的呼唤》的解读杰克·伦敦是20世纪美国现实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创作了许多反映美国社会矛盾的文学作品,被誉为“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

他于1876年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自幼生活艰辛。

1897年阿拉斯加发现金矿的消息传来,贫困的他远涉阿拉斯加,踏上淘金之旅,但结果一无所获,反而得了坏血病。

他于1903年发表了中篇小说《野性的呼唤》,小说的背景就源自他在阿拉斯加的淘金经历。

《野性的呼唤》讲述了一条名叫“巴克”的家犬重获野性,变成野狼的故事。

巴克原是米勒法官家的爱犬,但被佣工拐卖给了狗贩子,之后又被辗转卖到了阿拉斯加,成了雪橇犬。

巴克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学会了欺骗和狡诈,并战胜了领头犬斯匹茨。

后来疲惫不堪的巴克被约翰·桑顿所救,获得了短暂的温暖,但桑顿被印第安人杀害,巴克为他报仇之后,走向荒野,成了狼群的一员。

一、生态批评的发展与内涵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带来了人类文明的空前繁荣,人类在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之后,对于自然生态的攫取越演越烈,由此导致了很多生态问题,“生态危机”一词也进入了人们的眼帘。

生态批评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人们开始思考生态保护和文学研究之间的关系。

生态批评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欧美,是研究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

20世纪40年代,美国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在其著作《沙乡年鉴》中提出了土地伦理学说,呼吁人们以谦恭和善良的姿态对待土地,但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直到60年代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们才开始关注生态保护的问题。

1962年美国生态文学家雷切尔·卡森出版的《寂静的春天》引起了轩然大波,使人们开始思考生态保护,推动了世界范围生态运动的开展。

1978年美国生态批评家威廉·鲁克尔曼在其《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践》中首次提出“生态批评”这个术语,通过“生态批评”概念明确地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

生态文学批评自然观环境伦理

生态文学批评自然观环境伦理

生态文学批评自然观环境伦理生态文学批评是文学研究和现代生态哲学思想的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工业革命带来的生态危机的回应。

生态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文化批评思潮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美国形成,然后又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出现。

许多学者对生态文学批评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其中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发起人同时也是主要倡导者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认为,所谓生态文学批评就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批评,这一定义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把生态文学批评界定为研究文学乃至整个文化与自然的关系的批评,揭示了这种批评的主要特征。

生态文学批评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文学这种特殊的方式对人类文化进行重新审视,进而通过文化批评来探索人类在思想文化和社会发展模式等方面怎样影响人对自然的行为,怎样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人们已经认识到,需要深入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与此相关的人类生存方式。

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更为深刻地认识到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人类研究文学除了要研究怎样运用文学话语表达自然以外,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考察那些能决定人类对待生态系统态度和行为的所有社会文化因素,并把这种考察研究与文学批评联系起来。

因此,生态文学批评就是要“历史地揭示文化是如何影响地球生态的”[1]。

十多年来,美国生态文学批评无论在学科化还是在体系化等方面均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1989年,美国西部文学研究会建议以“生态批评”来替代以前沿用的“自然写作研究”;1992年,成立了美国文学与环境研究学会;紧接着在第二年该研究学会又创刊《文学与环境跨学科研究》;六年后,美国现代语言学会吸纳文学与环境研究学会为该组织会员。

美国生态批评的发起人之一谢里尔?格洛特费尔蒂认为,生态文学批评在体系构建和批评实践方面将会按照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用文学再现荒原即天然自然;第二阶段通过研究重现长期以来被众多文学工作者忽视的实体自然创作,广泛深入地研究有生态倾向的文学作品;第三阶段将会致力于研究通过文学语言对人类世界的重新建构,批判西方传统文化将人类与自然割裂开来并主张改造自然、控制自然的二元对立思维。

从深层生态学视角看《瓦尔登湖》与《狼图腾》两部作品的生态思想共性

从深层生态学视角看《瓦尔登湖》与《狼图腾》两部作品的生态思想共性

类, 还包括所有 的动植物 、 山川 I 、 河流 、 土地 等。奈斯写 道 : “ 这 种’ 大我’ 包 含 了地 球 上 的连 同 它 们 个 体 自身 的 所 有 生 命 形 式 。若 用 五个词来表达这 一最高法 则 , 我 将用’ 最大 化 的( 长 远的 、 普遍 的) 自我 实 现 ’ !另 一 种 更 通 俗 的 表 述 就 是 ’ 活着 , 让他 人也 活着 ’ ( 1 i v e a n d l e t l i v e ) ( 指 地 球 上 的 所 有 生命 形 式 和 自然 过 程 ) 。 ” 梭 罗 超 越他 同时 代 的 人 的 伟 大 之 处 , 就 在 于 它 使 自 己 的 自然 观上升到了生态整体 主义。梭罗倡 导与 自然融 为一体 的生活 , 即 他所说的“ 仿 佛 就 是 自然 的 一 部 分 ” 。他 “ 经 常 在 最 深 的 积 雪 中跋 涉八或十英里 , 去和一株 山毛榉 、 一株 黄杨 , 或松林 中一个 老相识 约会 。 ” “ 每一枝小松针都伴 随着 同情伸长 , 把我 当做 他们 的朋友 。 即使是在 人们所说 的荒凉 阴郁 的地方 , 我也能清楚地 意识到哪 儿 有我亲如骨肉的朋友 。 …‘ 山雀 和 我 熟 悉 到 这 种 程 度 : 会 飞 落 到 我 抱着进屋去的木材上 , 毫不恐惧 地啄着细枝 。 ” 梭罗认为 , 人永远不 能脱离大 自然 , 自然让我们宁静 、 健康 , 也 能赐予我们无穷 的力量 。
从深层生态学视角看《 瓦尔登湖》 与《 狼图 腾》 两部作品的生态思想共性
许 天 虎
( 山 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 威 海) 外国语 学院 2 6 4 5 0 4 )
【 摘 要】 人 类社会 自工业 革命 以来 , 生产 力水 平迅 猛提 高 , 物质 财 富

以生态美学思想观照自然

以生态美学思想观照自然

( ) 二 生态文学 的发展
美 国 生 态 思 想 家 霍 尔 姆 斯 ・罗 尔 斯 顿 曾说 :



生 态 美 学 与 生 态 文 学
( ) 一 生态 美学理论 的提 出
十 九世纪末 二 十世 纪 初 , 全球 生 态 环 境 恶 化 在
个 人如 果 不 研 究 自然 的秩 序 , 不 能 达 到最 完 就 面 对 严 峻 的 生 态

它关注 的是生命共 同体 的共生共荣 问题 。在生态 美学看来 , 地球是个生命共 同体 , 括 自然界和人 包 类 社会 在 内 , 须 达 到 协 调 和 谐 发 展 , 有 生 命 共 必 所 生共 荣 , 能 维 持 生 态 的平 衡 和 人 类 的 可 持 续 发 才 展, 才能走向更高水平的生态文 明。以生态美学思 想 指导 我们 对生 态 环境 加 以有效 的开 发 、 用 和保 利 护 , 对 于建设 和谐 的可持 续 发 展 的理 想 社 会有 着 这 积极 的作 用 。
美 的生活 ; 重 要 的 , 个 人 如 果 不 能 最 后 与 自然 更 一 达成 和解 , 说 不 上 有 智 慧 。 就 ”
的背景下 , 人们 开始反思 如何 才能 与 自然和谐 相 处, 生命 共 同体 如何才 能共 生共荣 等生态美学 问 题 。人们 在 改造 、 用 自然 为 人 类 服 务 的 同 时 , 利 注 意保 护 自然 , 护 生态 平 衡 。从 上个 世 纪八 十 年 代 保
[ 关键 词] 生 态美学; 生态环境 ; 态文 学; 意写作 生 诗
[ 中图分类号] G 4 68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7 9 2 ( 0 1 0 00 0 6 2— 0 1 2 1 )4— 14— 4

西方现代文学中人与自然和谐观的发展-最新文档资料

西方现代文学中人与自然和谐观的发展-最新文档资料

西方现代文学中人与自然和谐观的发展人类文化有史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贯穿社会的各个层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文学的根本内容之一。

文学在某种意义上说仍是对现实生活的或直接、或间接、或象征、或变形的反映。

从人类原始的文学发生来讲,文学活动首先面对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次才是人与社会的关系。

在西方,人们往往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而发现自然的可爱和伟大,而以人为万物的尺度,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也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非常强大的传统。

文学作品功用除了给人们带来审美的愉悦,也带给我们一种生态批评的反思,使生态意识成为文学批评中的一个要素和价值尺度,并能在思想意识方面也能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

这对于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是极其重要的。

在西方现代文学的初期,很多作家把自然看作是一个活的有机体,人类本身及周边的外部世界都是其有机组成部分。

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应该是宽容的,积极的回应,而不是过度的人为干预,这样才可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

而自然作为整体,只有当它所有的组成部分都处于互相包容,共生共存的状态时,才能达到最大程度的圆满。

这类文学的代表是英国19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

他的诗歌反映他个人与自然的交流,以及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

他认为人与自然是互相适应的,人的心灵能反映出自然界中最美最有趣的东西,“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由此而追求天人合一的优美境界。

大量的田园诗歌开一代浪漫主义诗风。

通过将自己的生活融于自然,从自然中汲取能量、才智与创造力,华兹华斯带领我们理解了自然是生命的有机整体这一既简洁又永恒的道理。

到了20世纪,培根为首的哲学家坚信人类是“自然的主人和所有者”。

培根的思想对后来的哲学、科学和文学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人类社会发展的很多主要领域,都继承了培根的传统,干扰自然进程、打破生态平衡。

人们凭借科学技术再造生存环境,创造各种非自然的生物,尝试完全征服自然,忽略了生态系统内其他万物的生存利益。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批评——以海明威作品为例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批评——以海明威作品为例

收稿日期:2020-6-161 引言近半个世纪以来,生态问题引发的全球性危机愈发严重。

生态批评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对生态批评的定义,获得普遍认同的是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提出来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

作为一种文学批评倾向,生态批评一方面要解决文学和自然环境间的深层关系,为改善环境出谋划策;另一方面也要关注文学艺术与社会、文化、精神等的内在联系。

如今,“生态文明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内容”(何花莲子 等,2018)。

新世纪生态文学研究在小说和诗歌领域蓬勃发展。

2 文学与环境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许多文学作品的重要题材之一。

人类的生活依赖自然,而文学则是对人类生活的部分反映。

在早期的文学作品中,自然处于极高的地位。

华兹华斯的《水仙花》用“漫游(wander )”一词烘托了“我”的孤独(袁宪军,2004),但最后“我”却在欣赏水仙花的过程中获得了自然的疗愈力量。

整首诗歌传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钟爱(蒋领敏,2016)。

自然是美丽的、自由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批评——以海明威作品为例□ 钟 盈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 生态批评是在生态主义思想指导下探讨文学与自然之关系的文学批评。

海明威的多部作品通过描写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了深刻的生态主义思想,即人类只是生物圈中的一员,与万物休戚相关,相互依存,因此人类要懂得爱护自然,敬畏生命,努力维护生态系统,不能滥用资源,更不能用征服自然的方式来实现自我。

本文主要通过《老人与海》和《大双心河》两部作品分析海明威的生态批评观。

[关键词] 生态批评;《老人与海》;《大双心河》;人与自然[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167(2020)26-0026-03的、治愈的。

但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打破了这种崇尚自然的风气。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社会面临的生态危机挑战日益严峻。

”(刘畅 等,2018)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思想,并对这种思想提出反对,反对“人与自然的对立”(陈丽屏,2018)。

生态美学:理论背景与哲学观照

生态美学:理论背景与哲学观照

生态美学:理论背景与哲学观照【编者按】“生态美学”在当代生态哲学、生态政治学、生态社会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文艺学等新学科的发展中,正成为我国一个切近时代的美学研究及创新的热门课题。

本刊约请6位学者对其研究和发展状况进行讨论,以期引起读者进一步关注。

当代科学的生态化趋势,促使生态学与美学结合,催生了生态美学。

所谓生态美学就是生态学与美学的一种有机结合,是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美学,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

对于生态美学,目前有狭义与广义两种认识。

狭义的生态美学着眼于人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审美关系,提出特殊的生态美范畴。

而广义的生态美学则包括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美学观。

显然,广义的生态美学是在后现代语境下,以生态哲学为指导与观照,从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出发,涉及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等多重审美关系,试图建立起一种人与自然和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共生的生态美学观。

一、生态学时代呼唤生态美学1、生态学的最新发展为生态美学提供了理论营养。

后现代语境中产生的当代生态学又被称为“深层生态学”,首先由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在1973年提出。

深层生态学旨在批判和反思现代工业社会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出现的失误及其原因,把生态危机归结为现代社会的生存危机和文化危机,主张从社会机制、价值体系上寻找危机的深层根源,以深层思考在生态问题上人类生活的价值和社会结构的合理性问题。

自我实现原则是深层生态学追求的至高境界。

深层生态学的“自我实现”概念中的“自我”与形而上学的一个孤立的、与对象分离的自我有根本区别,与社会学所追求的人的权利、尊严、自由平等以及所谓的幸福、快乐等都是以个人为基点的自我也不同。

奈斯用“生态自我”来突出强调这种自我只有纳入人类共同体、大地共同体的关系之中才能实现。

深层生态学讲的“自我实现”的过程是人不断扩大自我认同对象范围的过程。

浅谈菲茨杰拉德的深层生态想像

浅谈菲茨杰拉德的深层生态想像

浅谈菲茨杰拉德的深层生态想像作者:姚秀娟来源:《美与时代·下》2022年第03期摘要: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描写了三种不同的环境:现实环境、再造环境和理想环境。

现实环境以金钱至上为特点,丛林竞争随处可见;再造环境以追慕幻象为特点,纸醉金迷无处不在;理想环境以亲近自然为特点,纯洁美好,沁人心肺。

主人公盖茨比经历过现实环境,创造了再造环境,追求着理想环境。

整个过程当中,盖茨比经历了深层生态式的变化,即由粗俗的生态“小我”升华成高远的生态“大我”。

关键词: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现实环境;再造环境;理想环境;深层生态学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深层生态视域下的美国超验主义思想研究”(TJWW20-002)研究成果。

引言美国小说家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在名作《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中塑造了一个生活在不同环境的经典人物形象——杰伊·盖茨比(Jay Gatsby)。

盖茨比在堕落的现实环境里生存,却创造了虚幻的再造环境,并想像美好的理想环境,然而无论人在何处,盖茨比都在找寻心灵的归属之地。

盖茨比的人生旅程体现了深层生态思想家阿伦·奈斯(Arne Naess)提倡的深层生态式的“自我实现”(self-realization)。

奈斯说:“自我实现不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强制的力量”,而是“扩展”自己的思想。

[1]132这种“扩展”体现在由粗俗的生态“小我”成长为高远的生态“大我”。

生态“大我”向往纯朴的大自然,渴望纯洁美好的生活。

但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环境中,这种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然而即便如此,生态“大我”的思想锋芒依然会动人心魄。

一、《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现实环境涉及到城市和乡村。

城市里“灰烬的山谷”[2]24极为醒目。

这个地方像是“一个离奇古怪的农场,在这里灰烬像麦子一样生长,长成小山小丘和奇形怪状的园子;在这里灰烬堆成房屋、烟囱和炊烟的形式……”[2]24。

从生态视角重审西方文学8200字

从生态视角重审西方文学8200字

从生态视角重审西方文学8200字[摘要]从总体上看,直到20世纪60年代,西方文学的主流是非生态的文学;而且许多十分著名、影响深远的作家和作品还是反生态的。

生态批评不仅要研究所有生态文学作品和其他作品具有生态意义的部分,而且还必须对已有的反生态的作家和作品进行生态思想角度的重新审读和重新评价,例如重评《圣经》文学、培根、笛福、歌德、麦尔维尔、海明威、普利什文等人的作品,指出其中的反生态思想。

[关键词]重评、生态批评、反生态思想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促使生态思潮越来越波澜壮阔。

生态思潮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进行文化批判:挖掘导致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重审传统的价值观和文化遗产,反思现存的各门学科和各类知识。

生态视角的文化批判要回答这样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人类文明究竟从那里开始走错了路?我们的文化究竟在哪些方面存在着致命的缺陷?生态思想家沃斯特说得好:“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生态系统自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

要渡过这一危机,必须尽可能清楚地理解我们的文化对自然的影响。

”他甚至断言:“整个文化已经走到了尽头。

自然的经济体系已经被推向崩溃的极限,而‘生态学’将形成万众的呐喊,呼唤一场文化革命。

”[i]重审和重评传统文学,是生态批评的一个主要任务。

重审的直接目的是对反生态文学作品做出减值判断,其最终目的是要推动学界对文学发展史做出整体性的重新评价和重新建构,推动人们建立起生态的文学观念、文学标准和文学趣味。

正如著名生态批评家斯洛维克所言,“和女性主义批评与非洲裔美国人文学批评呼吁文化改变一样,......生态批评也提倡文化变革,它要考察我们的文化对自然界的种种狭隘假设如何限制了我们想象一个生态的、可持续的人类社会的能力。

......在文化的重审和重构进程中,生态文学的研究和分析将发出响亮的声音。

”[ii]从总体上看,直到20世纪60年代,西方文学的主流是非生态的文学;而且,许多十分著名、影响深远的作家和作品还是反生态的。

概述美国文学中的生态意识

概述美国文学中的生态意识

概述美国文学中的生态意识
美国文学中的生态意识是一种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

从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生态意识在美国文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影响着文学作品体现的主题和行文风格。

一些经典作家比如梭罗、查尔斯·达尔文和威廉·杰弗逊,都表达出他们尊重大自然的态度。

首先,梭罗是文学史中重要的作家,他的作品《木兰图》直接展现出他对自然的尊重,表达了他对于自然生态的敬畏之情。

梭罗把大自然视为一部神奇的巨作,并以此来表现出自然的伟大和神秘。

其次,达尔文的书籍《物种起源》提出了进化论的概念,他把进化视为大自然有机运动的一部分,认为自然是一种连续发生的动态过程。

达尔文敦促人们要尊重大自然,他认为自然规律能够证明上帝对世界的无穷大智慧。

最后,威廉·杰弗逊在他的影响深远的著作《平原的大自然》中,描述了大西洋岸边的恬静生活,书中鲜活的景象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把大自然情景和独特的文学瑰丽的链接在一起,传达出了作者的神秘感和生态意识。

总之,美国文学史中的生态意识倡导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大自然,不损害它的平衡,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环境污染。

只有重视生态意识,人类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从而调整自然和社会两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和谐发展。

欧美生态文学批评述略

欧美生态文学批评述略
美国生态批评积极的倡导者 、首位环境与文学教授 切瑞尔·格罗菲尔蒂对生态批评的解释是 : “生态批评是 关于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 , 就像女性主义从 性别视角考察语言与文学 , ……生态批评运用一种以地 球为核心的研究方法来从事文学研究”。《生态的喜剧》 的作者约瑟夫·密克也提出了自己的观念 : “生态文学批 评应该对文学进行严肃思考 , 从而发现文学对人类行为 与自然环境的影响 , 确定文学在人类福祉与生存中起何 种作用 , 文学如何思考人类与其他物种以及周围世界的 关系 。”生态批评家威廉·霍沃思给生态批评家下的定义 是 : “生态批评家是对描绘文汇对自然之影响的作品进行 评价的人 , 他赞颂大自然 , 谴责对自然进行掠夺的人 , 同时他希望通过采取行动来逆转掠夺者对自然造成的破 坏 。”[2 ] (p1135)
生态批评是一种新兴的文学研究方法 , 一些理论与 研究还处于建设与尝试的状态 , 研究范围还没有形成详 细的界定 , 存在较大的弹性 。但基本上都围绕同一个前 提 : 人类文化与自然界息息相关 , 它影响着自然界 , 同 时也受自然界的影响 , 生态文学批评的主题就是自然与 文化的相互关系 。作为一种批评立场 , 它一只脚踩着文 学 , 另一只脚踩着主题 。作为一种理论话语 , 它协调着 人类与非人类的关系 。生态文学批评通过文学研究 , 通 过对价值 、意义 、传统 、视角以及语言等的分析 , 来帮 助人们认识到全球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自己 制造的结果 , 是人类的行为破坏了地球的基本生命支持 系统 , 使其生态系统达到了承受的极限 , 在某种意义上 , 生态危机是文化的副产品 。总之 , 生态批评将维护生态 健康视为自身作为人类一分子与文学研究者的根本责任 , 将生态批评作为适合自身的一种途径尝试探索生态智慧 , 将文学研究与生态关注相结合 , 努力提升整个人类的生 态责任意识[3 ] (p192) 。

论琳达·霍根《靠鲸生活的人》中的深层生态学思想

论琳达·霍根《靠鲸生活的人》中的深层生态学思想

On Deep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in Linda
Hogan’s People of the Whale 作者: 刘克东[1];樊鲁阳[1]
作者机构: [1]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150001
出版物刊名: 当代外国文学
页码: 13-18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1期
主题词: 琳达·霍根;《靠鲸生活的人》;生物中心主义;深层生态学;生态自我
摘要:作为美国本土裔女作家,琳达·霍根深受印第安传统生态观影响,她倡导一种深层生态的生活方式。

在生态小说《靠鲸生活的人》中,霍根详细描写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历程。

敬畏生命、尊崇自然的印第安原始部落维持着和谐的生态平衡。

在白人文化入侵和战争冲击下,部落遭遇身份危机和生态失衡。

居民们通过回归自然、重新认同万物的价值,再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三个过程分别与深层生态学中的生物中心主义平等观、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生态自我的概念紧密相连。

以《靠鲸生活的人》为镜,可见深层生态思想在当下的现实意义,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开创新的生态文明提供新思路。

论梭罗《瓦尔登湖》的深层生态学思想

论梭罗《瓦尔登湖》的深层生态学思想

论梭罗《瓦尔登湖》的深层生态学思想段爱兰【期刊名称】《运城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0)004【摘要】作为19世纪美国著名的超验主义作家,梭罗在他广为人知的作品《瓦尔登湖》中,对自然的描写处处渗透着一种深层生态学思想。

其作品中的自然是一个相互联系、和谐的整体。

梭罗多次在文中质疑人类对自然的统治权利。

他平等地看待自然中的每一个生命。

人类作为自然中能动性最强的存在物,应该主动担当起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保护包括自己的物种在内的每个自然存在物,而不是滥用对自然进行改造的能力,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As a great 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t in the 19th century,Thoreau reveals his deep ecology thought through his description of nature in his famous workWalden.Nature in his work is an interrelated and harmonious whole and in Walden,Thoreau frequently chal【总页数】4页(P73-76)【作者】段爱兰【作者单位】运城学院外语系,山西运城04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相关文献】1.诗意的栖居——《瓦尔登湖》中的深层生态学思想探析 [J], 张小花;马文芸2.从深层生态学视角看《瓦尔登湖》与《狼图腾》两部作品的生态思想共性 [J], 许天虎3.来自梭罗的拯救——从《瓦尔登湖》看梭罗的救世思想 [J], 李长利;范业刚4.梭罗及其《瓦尔登湖》生态主义思想评析——纪念亨利·戴维·梭罗200周年诞辰[J], 包庆德;宋凌晨5.从《瓦尔登湖》与《道德经》看梭罗与老子思想的共性 [J], 余晓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国生态文学及生态批评(2)

美国生态文学及生态批评(2)

他曾写到“ 堆得高高的装垃圾的平底驳船,色彩 他曾写到“……堆得高高的装垃圾的平底驳船 色彩 堆得高高的装垃圾的平底驳船 艳丽,上有白色斑点 臭气熏天,这会儿正朝一边倾斜着 上有白色斑点,臭气熏天 这会儿正朝一边倾斜着, 艳丽 上有白色斑点 臭气熏天 这会儿正朝一边倾斜着 把它装载的东西倾倒进蓝色的海水里,当这些东西在水 把它装载的东西倾倒进蓝色的海水里 当这些东西在水 面上散开来时,将海水变成蓝绿色 直到四五英里的深处, 将海水变成蓝绿色,直到四五英里的深处 面上散开来时 将海水变成蓝绿而那些漂浮物如棕榈叶、 那些容易下沉的东西往下沉去 而那些漂浮物如棕榈叶、 软木塞、瓶子和用过的电灯泡……相映成趣 相映成趣……” 软木塞、瓶子和用过的电灯泡 相映成趣 回归自然的思想贯穿于他的许多作品中。 回归自然的思想贯穿于他的许多作品中。《最后一 方静土》中的尼克,为躲避守林人的追捕而躲进原始森 方静土》中的尼克 为躲避守林人的追捕而躲进原始森 以躲避战争、 林;《大二心河》中的尼克来到大二心河 以躲避战争、 《大二心河》中的尼克来到大二心河,以躲避战争 治疗心灵和精神创伤;《永别了,武器 武器》 治疗心灵和精神创伤 《永别了 武器》中的亨利和凯瑟 在小说结尾逃离战场,前往瑞士的蒙特尔山林 琳,在小说结尾逃离战场 前往瑞士的蒙特尔山林 寻找 在小说结尾逃离战场 前往瑞士的蒙特尔山林,寻找 安身立命之地;《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乔丹,在生命的最 安身立命之地 《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乔丹 在生命的最 后一息,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 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 后一息 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海明威回归自然的思 想代表着现代主义回归自然的倾向,这种回归是积极的 这种回归是积极的、 想代表着现代主义回归自然的倾向 这种回归是积极的、 主动的,旨在对抗虚无 异化和绝望。 旨在对抗虚无、 主动的 旨在对抗虚无、异化和绝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08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8,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83期)
Total No .283
收稿日期:2012—04—07
作者简介:余娟(1982—),女,江苏南京人,南京森林警察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项目简介: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青年项目“后现代语境下的美国生态文学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QN201204。

深层生态学思想在美国生态文学中的观照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警务管理系,江苏南京210046)
摘要:深层生态学的自我实现原则和生态中心主义平等原则在美国生态文学中得到了充分的观照,其目的是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阐释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深层生态学;自我实现;生态中心主义;美国生态文学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8—0118—02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危机的日趋严
重,西方社会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环境保护运动,深层生态学应运而生。

这一时期恰逢美国生态文学走向繁荣,一些生态文学家也不再满足于对自然之美进行歌咏,
对工业文明进行批判,而是开始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这也正是深层生态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

因此,有理由相信,深层生态学思想在美国生态文学中得到了充分的观照。

一、自我实现
挪威哲学家兼野外活动家阿伦·奈斯将浅层生态学与深层生态学进行了划分,认为浅层生态学旨在反对污染和资源消耗,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所持的立场是人类中心主义。

相反,深层生态学则采取“理性的、全景的”观点,并抛弃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人处于环境中心的形象”,采用整体和非人类中心的方法来思考问题。

因此,深层生态学是站在整体主义思想的立场上,力图破除以人的利益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从而彻底改变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在此基础之上,奈斯提出了深层生态学的两条根本性原则,即自我实现原则和生态中心主义平等原则。

美国著名的生态文学家雷切尔·卡森认为只有我们停止把自我理解为孤立狭隘的本我,并使我们的认同对象扩展到整个生态系统时,
我们的精神成长才会开始。

随意剥夺其他生物的生命,不仅仅失
去了文明的尊严,而且降低了我们做人的身份。

卡森最为尊敬的生态伦理先驱史怀泽曾指出敬畏生
命,其本质就是与其他生命同甘共苦,卡森认为这种同甘共苦的前提就是把其他生命视为自我认同的对象,即深层生态学所提出的大我的有机组成部分。

美国生态哲学家德韦尔和塞欣斯曾说“谁也不
能获救,除非大家都获救。

”这里的“谁”不仅包括我自己或单个的人,
而且包括全体人类及整个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命形式。

所以,人的自我实现又有赖于其他存在物的自我实现。

从这一点出发,生物多样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生命形式越丰富越有利于自我实现。

亦如奈斯所言“最大限度的自我实现离不开最大限度的生物多样性和最大限度的自动平衡。

因此,生物多样性保持得越多,自我实现得就越彻
底。

”然而,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人类始终热衷于减少生命形式和简化自然存在物。

在《寂静的春天》中,卡森就明确指出尽管大自然赋予大地景色以多种多样性,然而人类却热心简化它们。

她对现代农场里农作物单一化进行了批判,认为在农业的原始初期,农民极少遇到昆虫问题,昆虫问题的产生实际上是随农业的发展而产生的,其根本原因是在大面积土地上仅种一种谷物,这样的种植方法给一些昆虫数量的增加提供了有利条件。

所以,这种“单一的农作物种植极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发展,它
只是工程师想象中的农业。

”可见,正是人类对生命
8
11
形式的随意简化毁掉了自然界的格局和平衡,而自然界只有靠着这种格局和平衡才能保有自己的生物物种。

因此,人类应当努力将自我认同的对象扩展到整个自然界中的所有生命形式,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只是更大整体的一部分,把其他自然存在物的利益看做自我利益的一部分。

自我实现原则在能动地引导人类去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生态中心主义
作为深层生态学的另一根本原则,生态中心主义平等是指生物圈中的一切存在物都有生存、繁衍和充分体现个体自身以及在自我实现中实现自我的权利。

其基本思想是生物圈中的所有存在物,作为与整个生态系统相关的部分,都具有平等的内在价值,都享有平等的权利。

所以,人类只不过是众多物种中的一种,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他既不比其他物种高贵,也不比其他物种卑微,也并无优于其他存在物的天赋特权。

这种生态中心主义思想常见于美国生态文学作品中,许多作家在创作伊始就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提倡自然与人类的平等地位。

在《汀克溪的朝圣者》中,安妮·迪拉德对人类中心主义就表现出了否定的态度,试图“以人类与生态关系见证人的身份,向人们提示一个信息,即人类文化只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动物、植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她看来,世界(自然)是一个整体,自然万物休戚相关,人不是世界高高在上的主宰,而是像其他物种一样,只是自然整体的一部分,其他物种有它们自己的尊严和自身的内在价值。

在她的作品中,大自然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大自然是美好的,让人如痴如醉;另一方面大自然也险象环生,令人生畏。

但无论美丑,无论其存在是否与人类发生冲突,都有其自身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人类不应该横加干涉,而应以多元标准来看待他们。

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迪拉德把自然界中的其他存在物看成人类平等的伙伴。

她不仅把自己喜欢的鱼、鸟和麝香鼠等动物视为朋友,而且试图在她厌恶的某些昆虫身上“找到一丝同伴情谊”。

爱德华·艾比也是一个典型的非人类中心主义者,他的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在他的散文作品《珍贵的沙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天,艾比在房前的台阶上喝咖啡时发现脚边有一条响尾蛇,本能使他想起了房子里的手枪。

然而,那条蛇只是蜷曲在那里,并没有伤害他的倾向。

艾比并没有回到房子里去取手枪,因为他想起了自己作为森林管理员的职责,觉得自己有责任保护森林里的所有生物。

于是他选择以一种友好、宽容的方式来对待它。

他边喝咖啡边观察那条响尾蛇,最后只是用一把铁锹把响尾蛇扔到了远处。

当响尾蛇再次光临的时候,他仅仅是在房里放了一条无毒的土蛇来驱赶它。

虽然之后艾比再也没有和那条蛇相遇,但那次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加深了他对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认识,使他感到人与其他生物友好相处、相互促进的重要性。

在维护生态平衡方面,非人的自然存在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类不该以妄自尊大的态度对它们进行盲目的征服和消灭。

三、结语
除雷切尔·卡森、安妮·迪拉德、爱德华·艾比以外,美国生态文学作家举不胜举,他们的作品中或多或少都渗透着对深层生态学思想的感悟和阐释,其目的都是让我们能够重审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唤醒人的生态良知,培育人的生态责任和对环境的忠诚,重拾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理解,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共荣。

[参考文献]
[1]Devall B,Sessions G.Deep Ecology:Living as if Nature Mat-tered[M].Salt Lake City:Peregrine Smith Books,1985.
[2]雷毅.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雷切尔·卡森著,吕瑞兰、李长生译.寂静的春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4]程虹.寻归荒野[M].北京:三联书店,2001.
[5]安妮·迪拉德著,余幼珊译.溪畔天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The Reflection of Deep Ecological Ideas in American Eco-literature
YU Juan
(Police Administration Dept.,Nanjing Forest Police College,Nanjing,Jiangsu,210046)
Abstract:The deep ecological idea of self-realization and eco-centric equality are fully reflected in American eco-literature.By deep think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the truth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can be unveiled and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can be achieved.
Key words:deep ecology;self-realization;eco-centricism;American eco-literature
9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