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哲学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6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un.,2012第30卷第3期JOURNAL OF SOCI AL SCIENCE OF JIA MUSI UNIVERSI TY Vol.30 No.3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哲学解读
郑春雷
(闽南理工学院外语系,福建石狮362700)
[摘 要]美国生态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研究领域的文学批评思潮,其产生与发展有它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来源,需要从更高层次即哲学的意义上来深入解读。
事实上,美国生态文学批评发展到今天,已经深入到哲学层面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更为深刻的反思,并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生态学;生态文学批评;自然观;环境伦理
[中图分类号]I06;B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2)03-0011-02
一
生态文学批评是文学研究和现代生态哲学思想的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工业革命带来的生态危机的回应。
生态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文化批评思潮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美国形成,然后又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出现。
许多学者对生态文学批评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其中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发起人同时也是主要倡导者彻丽尔 格罗特费尔蒂认为,所谓生态文学批评就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批评,这一定义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把生态文学批评界定为研究文学乃至整个文化与自然的关系的批评,揭示了这种批评的主要特征。
生态文学批评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文学这种特殊的方式对人类文化进行重新审视,进而通过文化批评来探索人类在思想文化和社会发展模式等方面怎样影响人对自然的行为,怎样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人们已经认识到,需要深入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与此相关的人类生存方式。
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更为深刻地认识到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人类研究文学除了要研究怎样运用文学话语表达自然以外,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考察那些能决定人类对待生态系统态度和行为的所有社会文化因素,并把这种考察研究与文学批评联系起来。
因此,生态文学批评就是要 历史地揭示文化是如何影响地球生态的 [1]。
十多年来,美国生态文学批评无论在学科化还是在体系化等方面均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1989年,美国西部文学研究会建议以 生态批评 来替代以前沿用的 自然写作研究 ;1992年,成立了美国文学与环境研究学会;紧接着在第二年该研究学会又创刊 文学与环境跨学科研究 ;六年后,美国现代语言学会吸纳文学与环境研究学会为该组织会员。
美国生态批评的发起人之一谢里尔 格洛特费尔蒂认为,生态文学批评在体系构建和批评实践方面将会按照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用文学再现荒原即天然自然;第二阶段通过研究重现长期以来被众多文学工作者忽视的实体自然创作,广泛深入地研究有生态倾向的文学作品;第三阶段将会致力于研究通过文学语言对人类世界的重新建构,批判西方传统文化将人类与自然割裂开来并主张改造自然、控制自然的二元对立思维。
不难看出,美国生态文学批评坚持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统一的基本原则,揭示了人类中心主义和二元对立思维给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带来的危机。
生态 一词在美国生态文学批评那里体现了更为鲜明的实践价值,蕴涵了更为深厚的人文精神。
这种努力将会培育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这种生态文化批判思潮将会变成一场将自然科学研究与人文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而对人类现代文明做出深刻反思的文化运动。
二
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工业革命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性成就的同时,由于片面地把自然当作征服的对象,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是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另一方面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开发利用不仅是寅吃卯粮甚至已经到了竭泽而渔的地步。
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环境公害事件 层出不穷。
西方国家首先步入工业化进程,最早享受到工业化带来的繁荣,也最早品尝到工业化带来的苦果,美国作为西方发达国家更是首当其冲。
这时人们开始对工业与科技革命带来的生态危机进行反思,已经认识到,如果人类不改变自我中心的立场,继续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那么在创造了空前的物质繁荣和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的同时,也埋下了人类自我毁灭的祸种,由生态危机带来的种种环境问题将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的威胁。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美国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些学者开始有意识地把生态问题引入文学研究领域,在文学研究中进行生态思考,尝试一种融合生态视角的文学研究方法,而文学研究领域生态思考的发展结果是美国生
11
[收稿日期]2012-04-16
[作者简介]郑春雷(1982-),男,吉林四平人,闽南理工学院外语系讲师。
态文学批评的诞生。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产生又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即当代西方环境伦理思想。
这种环境伦理思想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肯定人类价值高于自然价值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另一部分是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并倡导人类与自然具有平等价值的非人类中心论思想。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这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主要思想,与此同时,它又借鉴了西方现代生态学涉入社会科学的理路,发展为独树一帜的生态文学批评思潮。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认为,自然界中每一个有生命的物体都有其内在价值,应当受到与人类同等的尊重;整个生物圈,包括人类、其他物种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不应当把自然环境看成是仅供人类享用的资源,相反,应把它看成是整个生态系统的价值中心。
因此,人类需要把善、同情等道德情感从人自身扩展到整个生态系统。
[2]
三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发展到今天,已经深入到哲学层面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更为深刻的反思,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哲学思想。
第一,通过对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提出了生态主义的自然观
与只关心人类利益的人类中心主义恰好相反,这种生态主义的自然观关心的是整个自然界的利益,因此它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和整体主义的。
同时,它又与专注于环境退化的症候,如污染、资源耗竭等等的环境保护主义不同,环境保护主义提出只要改善针对环境问题的管理方式,不需要改变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就能够解决环境问题,但是生态主义自然观则认为,这种观点已经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深层矛盾,必须以彻底转变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及其人与环境的关系为先决条件,因此在实践上主张重建人类文明的秩序,使之成为自然整体中的一个有机部分。
[3]
多布森(Andre wDobson)在 绿色政治思想 一书中明确指出,生态主义首先是从根本上怀疑目前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它不追求一个高增长、高消费乃至高科技的社会,而是期望一个以更多劳动、更少物品和为人类服务需要的 美好生活 为目标的后现代社会,这一点明显有别于环境保护主义;其次,生态主义特别强调地球的有限性资源,在这个前提下来追问什么样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是可能的;再次,在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上,生态主义所关心的是必须把人类活动限制在什么范围内才不至于干扰乃至威胁自然界的生存和发展,而环境主义关心的只是人类对自然界活动的介入在什么程度上不会威胁到人类自身的利益和安全。
第二,通过对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道德关系进行探讨,提出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说
这种环境伦理说认为,诸如物种、生态系统等非人类存在物具有和人类一样的道德地位,因此,人类对它们负有与人同等的责任和义务。
一般而言,环境伦理说旨在系统地阐释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道德关系,它假设人类对自然界的行为能够而且也一直被道德规范约束着。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国际著名的环境伦理学家、美国教授霍尔姆斯 罗尔斯顿发表了 存在着一种生态伦理吗? 的学术论文,首次从环境哲学的角度提出了生态伦理和环境伦理的概念,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与此同时,他还出版了 环境伦理学 ,该书认为,人必须从价值上摆正大自然的位置,在人与大自然之间建立了一种新型的伦理情谊关系,人类才会从内心深处尊重和热爱大自然;也只有在这种尊重和热爱的基础上,威胁着人类乃至地球自身的生存的环境危机和生态失调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环境伦理观要求人类与自然建立一种良好的和谐关系,倡导人类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维护生态平衡,主张人类要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合理地开发自然,把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规范在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内。
而破坏大自然与浪费自然资源,就等于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也就等于是在慢性自杀。
人类需要秉承一种生态危机意识,才能担负起保护地球、保卫家园的神圣职责。
因此,环境伦理观将道德关心的对象扩展到整个生命界与自然界,构筑了以 尊重自然 为终极道德意念的伦理学体系。
第三,美国生态文学批评也意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生态智慧
在美国有越来越多的生态思想和生态文化研究者认识到,发掘和引入古代东方生态智慧,很可能为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找到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思路。
在这方面,中国古代的文化哲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哲学异于西方的最显著的特征。
以中国与西方比较,中国哲学之归趋,人与天合;而西方哲学之归趋,人与天分。
中国哲学以人生观察宇宙,使人与天合而为一。
西方哲学,则道德哲学(精神哲学)与自然哲学,各有领域,分送发展,源远而未益分。
所以,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来看,天人合一论中所蕴含的人与自然不分彼此、融为一体的和谐共生思想与美国生态文学批评对割裂人与自然、文化与自然的二元论的解构,存在内在的契合,富有极大的生态智慧。
事实上,生态文学批评的这一发展倾向,为中国学者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走向世界学术论坛的契机。
在生态批评的世界论坛上,许多人正期待着中国学者的参与,期待着来自古代东方生态智慧故乡的学者为绿色思潮的全球化提供更新、更多和更有启示性的精神资源。
[4]
总之,通过对美国生态文学批评思潮的反思,需要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人与自然都是整个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共生共存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与自然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
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必须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从根本上形成人与自然的 天人合一 。
[参 考 文 献]
[1]李晓明.美国生态批评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06.
[2]朱新福.美国生态文学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05.
[3]栾声越,栾声璐.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哲学基础[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6).
[4]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论新探索[J].外国文学研究,2004,(5).
[责任编辑:陈如松]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