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学与生态文学批评
生态文学批评这一概念提出
生态文学批评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1972年,约瑟夫·米克(Joseph W.Meeker)在《生存的喜剧:文学生态学研究》(The Comedy of Survival:Studies in Literary Ecology,1972)中提出“文学生态学”的概念,“对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生物主题进行研究”(注:Joseph W.Meeker,The Comedy of Survival:Studies in Literary Ecology,New York:Scribner's,1972,p.9.)。
1978年,威廉·鲁克特(William Rueckert)在其论文《文学与生态学:生态批评的实验》(“Literature and Ecology:An Experiment in Ecocriticism”)中首先使用了ecocriticism这一批评术语,提出“把生态学以及和生态学有关的概念运用到文学研究中去”(注:William Rueckert,“Literature and Ecology:An Experimen t in Ecocriticism,”IowaReview 9.1(Winter 1978),p.71-86.)。
随后,有人提出“生态诗学”(ecopoetics)、“环境文学批评”(environmental literary criticism)、“绿色研究”(greenstudies),或“绿色文化研究”(green cultural studies)等其他术语,但大多数人倾向用ecocriticism这一提法,因为它不仅很容易被转变成ecocritical和ecocritic等形式,而且“eco”这一前缀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关系。
1985年,弗雷德利克·瓦格(Frederick O.Waage)编辑出版《讲授环境文学:资料,方法和文献资源》(Teaching Environmental Literature:Materials,Methods,Resources,1985)。
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
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类开始深刻反思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和文化现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和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它们以文学为媒介,通过艺术的手法揭示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
本文首先将对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与外延。
接着,从多个角度阐述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包括它们对于环境保护、生态伦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本文还将分析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在文学领域的独特地位,以及它们对于推动文学创新、拓展文学主题、丰富文学表现手法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本文旨在唤起更多人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
本文也期望为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这一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二、生态文学的价值生态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具有深远的当代价值。
其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态文学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生态文学作品中,作者们常常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从而引导读者反思自身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责任感。
生态文学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功能。
通过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描绘和剖析,生态文学作品能够揭示出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促使人们从社会层面去思考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文学还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
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致描绘和赞美,生态文学作品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激发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提升人们的审美境界。
生态文学还具有跨学科的研究价值。
它融合了文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有助于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深入发展。
生态批评作为文学活动对于人的诗意生存
生态批评作为文学活动对于人的诗意生存
生态批评的存在唤起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
作为文学活动,生态批评通过
文学作品的形式将人们引领到自然世界中,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和神秘。
这种感受不仅能使人产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更能够激发人们内心深处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意识。
生态批评作为文学活动也可以通过对社会中存在的环境问题的深刻揭露和批评,唤
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行动,推动社会对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生态批评对于人的诗意生存还体现在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思考和追求上。
生态批
评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呼吁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倡导人们要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种和谐关系的思考不仅让人们认识到自然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更
能激发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使人的内心更加丰富和充实。
生态批评对于人的诗意生存还具有启迪和引导作用。
生态批评所呈现的文学作品往往
能激发人们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于生活的思考,使得人们在阅读和思考中感悟到生命的意
义和价值。
这种启迪和引导作用不仅可以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深刻地体验到生活的美好,更能够促使人们在精神追求上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品质,从而使得人的诗意生存更加
丰富和充实。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朱新福 内容提要 生态文学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它旨在确定文学、自然、文化之间的关系,创建一种生态诗学理论。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生态文学批评已经历了三个阶段,并在创建生态文学批评理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生态文学批评旨在解决的根本问题包括怎样确定自然与文化的关系、当代生态文学批评研究的方向和思路、生态批评是不是一门“终极的科学”以及怎样把生态文学研究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以便达到互补互益等。
主题词 生态 环境 文学 生态批评 美国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始于美国的生态文学批评(E cocriticism)是在全球环境危机日趋严重的情况下产生的。
它旨在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主要倡导者和发起人彻丽尔・格罗费尔蒂(Cheryll G lotfelty)指出,如果说女权主义批评从性意识(gender-con2 scious)角度考察语言与文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批评把生产、经济、阶级的意识纳入文本阅读,那么,生态文学批评是把以地球为中心的思想意识运用到文学研究中,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
①本文将首先简述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历史源流,然后在阐述其发展的三个阶段基础上,探讨美国生态文学批评意图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历史源流生态文学批评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1972年,约瑟夫・米克(Joseph W.M eeker)在《生存的喜剧:文学生态学研究》(The Comedy o f Sur vival:Studies in LiteraryE cology,1972)中提出“文学生态学”的概念,“对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生物主题进行研究”②。
1978年,威廉・鲁克特(W illiam Rueckert)在其论文《文学与生态学:生态批评的实验》(“Literatur e and E cology:An Experiment in E cocriticism”)中首先使用了ecocriticism这一批评术语,提出“把生态学以及和生态学有关的概念运用到文学研究中去”③。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资料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资料【摘要】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资料自20世纪中叶开始逐渐受到重视。
生态文学的发展历程凸显了环境与文学之间的关系,美国生态文学的主要批评观点包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和环境意识的强调。
批评生态文学的理论框架涉及生态批评和生态修辞等方面。
存在批评认为生态文学缺乏深度和创新,以及在特定立场和思想框架下受限的问题和争议。
未来,美国生态文学将继续探索环境主题,拓展跨学科研究,并重视文学与社会的互动。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资料凸显了环境问题在文学领域的重要性,同时也引发了对文学形式和意义的思考。
【关键词】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观点、理论框架、发展历程、问题和争议、未来发展、总结、生态文学。
1. 引言1.1 介绍【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资料】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资料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生态文学的发展历程、主要批评观点、理论框架、存在的问题和争议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内容。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和总结,可以更全面地认识美国生态文学的特点和独特之处,同时也可以发现其中的问题和挑战,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本文将对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和梳理,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为相关研究和讨论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通过对这些资料的介绍和分析,希望能够促进生态文学领域的进一步探讨和发展,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框架做出贡献。
2. 正文2.1 生态文学的发展历程在生态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的作家和学者,如阿尔多·勒欧普德、瑞秋·卡森和加里·斯奈德等,通过他们的作品和研究深化了人们对生态问题的认识,促进了生态文学的发展与繁荣。
这些作品中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以及对环境破坏和物种灭绝的忧虑,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文学不断发展和演变。
在当代,生态文学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涵盖了文学、生态学、环境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内容。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资料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资料【摘要】美国生态文学是一门关注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文学流派。
本文从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概念入手,探讨了美国生态文学的发展历程、主要作家和作品以及对当代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同时介绍了批评述略资料的主要研究方法。
通过分析这些内容,揭示了美国生态文学在生态保护和社会意识形态上的重要性,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趋势。
总结出研究的启示和展望,着重强调了生态文学的价值和影响力。
本文旨在传达美国生态文学的重要性并引导读者深入探索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资料、生态批评、发展历程、主要作家、作品、影响、研究方法、重要性、未来发展、启示、展望1. 引言1.1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资料概述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资料是对美国生态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的重要研究领域。
通过对作品的文本和意义进行解读,批评述略资料揭示了作品背后的生态思想和社会意义,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
在这一领域中,学者们探讨了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不同形式的表现方式。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资料是一个多元化而丰富的研究领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揭示作品中所隐藏的生态意义和社会价值,为人们深入探讨生态文学的意义和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2. 正文2.1 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概念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概念是指通过文学作品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审美和思考的一种文学流派。
生态文学强调对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反思,倡导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理念。
生态批评则是在此基础上对文学作品中的生态主题、环境意识和生态伦理进行解读和评价。
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当时随着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人们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对文学创作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生态文学的出现旨在通过文学作品传达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担忧,唤醒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生态批评则是在此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旨在探究文学作品中的生态主题与环境意识,呼吁人们重视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当代中国文学的生态批评研究
当代中国文学的生态批评研究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生态文学逐渐成为本世纪以来文学领域的热门话题。
在这个话题的背景下,生态批评也逐渐崛起,成为中国文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向。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生态批评在当代中国文学研究中的地位及影响。
一、生态批评在中国文学研究中的起源及渊源生态批评在国内学界的概念最早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对于这一概念的解释主要是来自于西方的相关研究。
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学术界也开始逐渐关注到生态批评这个新的研究方向,并在其基础上形成了本土化的生态批评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物质空间和时间的看重,也为中国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本土生态资源。
从《诗经》中多次出现的「采薇」、「蒹葭」等自然景象,到唐诗宋词中的山水田园,中国文学中的「自然意象」几乎无所不在。
因此,在中国的生态批评研究中加入传统文化元素,寻找与中国文学有关的生态主题和其表现形式,是非常具有意义的。
二、生态批评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启示生态批评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学批评方法,与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有着截然不同的视角和侧重点,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人类与自然环境视为一个整体。
生态批评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研究时,尤其关注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试图探究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生态批评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为我们了解中国文学中的生态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它较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更有针对性、更科学且富有进取性。
在生态批评的视角下,我们不仅可以更全面地认识文学作品,更能够更准确地捕捉文学作品里包含的生态信息和生态主题,从而推动中国文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三、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内涵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严重,许多中国作家的作品也开始逐渐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有些作品不仅反映出当前社会发展的生态问题,更涉及到对未来生态环境的预判和探讨。
生态批评的引入,使得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内涵得到了丰富和扩展。
生态批评作为文学活动对于人的诗意生存
生态批评作为文学活动对于人的诗意生存
生态批评是一种文学活动,旨在关注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探讨人类对自然的
破坏和对未来的影响。
它对人的诗意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生态批评关注环境保护。
在人类社会,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公认的重要议题。
生
态批评者将环境问题视为文学创作的核心内容,主张保护环境,关注自然生态,通过描写
环境变化来关注都市化、工业化的负面影响。
其次,生态批评使人们更为关注自然。
在都市生活中,人们过于依赖科技和人工环境,远离了自然与生俱来的度假、消遣等活动。
人们的感官、直觉与自然相互联系,而生态批
评可以引导人们更多地关注自然,认识自然中万物的生命力,从而培养人对自然的敬畏和
关爱之心。
最后,生态批评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类活动与自然建立在一个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任何一方发生变化都会对另一方产生巨大的影响。
生态批评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文学创作回归自然,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给人们指引,让人类从新的角度看待自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
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
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是当代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分支,它们在当代社会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首先,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通过文学作品传递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需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环境问题并采取行动。
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通过文学作品传递环境保护的信息和观点,引起读者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激发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行动。
其次,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文学作品可以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描绘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以及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和利用。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批评,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反思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
此外,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还促进了跨学科研究和合作。
环境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跨学科的研究和合作来解决。
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涉及文学、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可以促进这些领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推动跨学科的合作研究。
最后,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在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保护方面具有价值。
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学作品反映了他们特有的环境和文化背景。
通过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和保护不同文化传统中的环境意识和生态智慧,以及对环境
的独特认识和对自然的敬畏。
总之,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在当代社会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它们通过文学作品传递环境保护的信息和意识,揭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促进跨学科研究和合作,以及保护和传承文化多样性。
它们的发展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积极的意义。
文学与生态批评:自然写作的绿色声音
文学与生态批评:自然写作的绿色声音文学与生态批评在当今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审视自然和人类活动关系的视角,而且促进了对环境问题的深刻理解和反思。
自然写作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以其绿色声音唤醒了人们对于生态保护的意识,成为了连接人与自然的桥梁。
首先,自然写作强调了自然环境的独立价值和权利。
传统上,自然界常被视为人类的资源库或背景板,而自然写作则试图打破这种观念,通过描绘自然界的壮丽景观、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独立存在及其内在的美丽。
这种写作方式不仅赋予了自然以主体地位,还促使人们对自然产生敬畏之情,从而推动生态保护的行动。
其次,自然写作揭示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许多自然作家通过记录特定地区环境变化的过程,展现了人类工业活动、城市扩张等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
这些作品中既有对环境恶化的忧虑,也有对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探索。
通过生动的叙述和深入的分析,自然写作使读者意识到保护环境的紧迫性,激发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
再者,自然写作促进了生态批评的发展。
生态批评家借助自然写作文本,探讨了文学作品中体现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思想,分析了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这一批评视角不仅丰富了文学研究的内容,也为生态文学的创作提供了理论支撑,推动了生态文学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最后,自然写作在审美和教育方面亦有其独特贡献。
它以诗意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提升了人们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培养了大众的环境伦理观。
此外,自然写作亦是一种有效的环境教育工具,它通过具体案例向读者展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环保理念。
综上所述,自然写作以其独有的绿色声音,在文学与生态批评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讴歌,也是对人类环境行为的反思与批评。
通过自然写作,我们得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生态批评对生态文学创作的意义
80美学2019/05一、生态批评的内涵及其维度(一)生态批评的内涵生态批评之所以被认定为是一种带有“觉醒”意味的批评方式,源于“生态批评”作为独立的词语,虽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产生,但其真正作为一种自觉的运动却是20世纪90年代才逐渐形成。
它是继人权问题、妇女解放问题之后,因环境恶化所带来的问题逐渐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对象,从而引发人们对生存环境的担忧以及环境保护运动的风起云涌。
而这场生态主义运动对文学艺术的驱动,就是促进了生态文学创作的繁荣和生态批评的成形与定性。
它集中体现在生态文学批评直接以生态主义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如生态中心论、生命中心论,以及对环境的关心应以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相应的社会政治生活的彻底转变为先决条件,在人与非人类世界的关系上关心人类活动必须在何种范围或程度内才不至于干扰非人类世界等,作为生态批评的指导性原则,当人们自觉地用这些理论成果或这些理论成果带来的启示去关注和思考文学问题,并用之对文学现象、文学文本、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等进行生态意义上的诠解时,批评就具有了明显的“生态主义”意味。
(二)生态批评的维度相对于传统的批评视域而言,生态批评是一个因“生存困境”而催生的全新的批评领域,因此,其批评方法相比于以往具有探索性和革命性是显而易见的。
不过由于批评家们的执着与坚持不懈的努力,如今,这一全新的批评方式已经拥有了自己较为明确的维度。
从生态批评发展的简短历程进行观照,我们可以发现,生态批评较为重要的维度(也就是目前学术界较为认可的生态批评维度)主要表现为下面几个方面。
1.对文学文本的生态性解读这种解读本身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不可或缺:一是文本的产生与文本的形态被赋予了生态的属性,它不单认为文本所表现的内容和对象本身具有生态意义和属性,而且文本的形成也是一种生态过程,就连文本形式也同样具有生态意义和属性;二是解读的过程始终伴随生态主义的理想和精神,而且这些理想与精神往往是评价文本好坏的直接标准,任何适应于生态主义理想与精神的内容与形式都会被加以赞扬或提倡,而任何有悖于生态主义理想与精神的文本,都有可能成为被唾弃和责备的对象。
[文学批评,时期,生态]新时期生态文学批评研究
新时期生态文学批评研究引言:生态文学的核心定义是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文学。
其基础思想是生态整体主义哲学思想,是当代生态思潮与文学研究的产物,将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作为主要研究目标。
而生态文学批评最早起源于美国,是对人类社会与生态危机之间发展关系的重新考虑。
尤其是在西方国家,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开创了现代工业文明,长久以来“以人为本,征服自然”的思想,导致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类要想摆脱危机,就必须对现有的发展模式,尤其是对现代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地反思和批判,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行认真思考,重新审视“人类中心”的片面思想,构建自然与人类在本源上的生态关联,从而实现自然生态与人类社会和谐、健康的发展。
一、生态文学批评的起源生态文学批评作为文学批评的发展潮流,最初起源于美国,在其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
尤其是在西方工业文明的推动下,“以人为本,征服自然”的思想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为了正确的面对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对回避现实生态危机的文化思想进行积极、客观的反驳,促使生态文学批评不断地发展与成熟。
可以说生态文学批评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具有开放性的批评体系,它同时包含了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的性质,以当代社会尤其是生态整体主义哲学为基础思想,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通过跨学科、跨文化的视觉探讨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道路。
总之,新时期美国生态文学批评主张以生态中心主义主导下的文学研究模式取代以人类为中心的文学研究模式,强调的是生态环境的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新时期美国生态文学批评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现状有这样的认识:长期以来,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工业发展造成的重度污染给人类的生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但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人为本,征服自然”的错误思想,尤其是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主张人性的解放,将人类视为宇宙的主宰,一切为人类所用,所有的生态资源都将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这样一来,就严重忽略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将人与自然彻底的分离,从而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肆意挖掘和浪费。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
研究∃(TheComedy fo Survival: StudiesinLiterary 文学领域促进人们对生态文学有更深的了解和
! 135 !
----------------------- Page 2-----------------------
有#印地安那州评论∃、#俄亥俄州评论∃等美国 不同体裁论述了人类与动物、人类与居住环境、
(
著名的学术刊物。同时,一些大学开始把生态 政治与环境、经济与生态等众多主题。2000年,
文学列入课程,作为现当代文论的一部分,受到 劳伦斯!库帕(LaurenceCoupe)主编#绿色研究读
评:文学研究的活力 (Ecocriticism: TheGreening 面论述了生态文学批评的渊源与发展。1999年
of LiteraryStudies) 的学术讨论。1992年, 美国 至2001年间出版的伦纳德!西格杰(LeonardD.
文学协会 专题报告会上,格伦!A!洛夫(Glen Scigaj)的#持续的诗篇:四位生态诗人∃(Sustain
&
义批评把生产、经济、阶级的意识纳入文本阅 中去 。随后,有人提出生态诗学 (ecopoet
读,那么,生态文学批评是把以地球为中心的思 ics)、 环境文学批评 (environmentalliterary criti
基础上,探讨美国生态文学批评意图解决的主 很容易被转变成ecocritical和ecocritic等形式,
要问题。 而且 eco 这一前缀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
的关系。1985年,弗雷德利克!瓦格(Frederick
专著相继出版。1996年佐治亚大学出版社出版 的英国分会在利兹大学召开第三届年会,会议
国内生态文学研究的四种模式
国内生态文学研究的四种模式摘要:国内生态文学研究虽然是从国外传入的,但本土内在生成的必然性因素不可忽略。
国内生态文学研究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90年代,初步繁荣于新世纪。
国内生态文学研究主要有跟踪式的评介、研究性的译介、回溯性的挖掘和理论体系的建构等四种模式。
国内生态文学研究尽管存在若干不足,但拥有强劲的不可遏止的发展势头。
关键词:生态文学;研究模式;生态批评王诺教授认为生态文学研究即是生态批评。
①我们可以据此理解为:生态文学研究就是用生态批评的理念和方法来研究文学,它不应当仅仅包括针对具体文本的具体的生态批评实践,也应当包括用生态批评的理念和方法对所有文学问题的探究,比如生态文艺学研究、生态美学研究等。
国内的生态文学研究,如果单从狭义上来理解,即把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批评思潮,或者作为一种批评流派来看待,应当说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起步的,有人具体考证出“其标志是司空草在《外国文学评论》上发表的《文学的生态学批评》一文”②。
但如果我们从更为宽泛的广义上来理解,把生态批评当做一种批评特征、批评倾向,那么,则又可以说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内产生生态文学那天起,国内的生态文学研究也就应运而生了。
对此,鲁枢元的《20世纪中国生态文艺学研究概况》有一番考证:大陆文学理论界对于生态批评、生态文艺学的关注,初见于20世纪80年代一些报刊文章。
如赵鑫珊:《生态学与文学艺术》(《读书》1983年第4期),李庆西:《大自然的人格主题:关于近年小说创作中的人类生态学意识与一种美学情致》(《上海文学》1985年第10期),於可训的《关于人的生态、心态及其他》(《奔流》1986年第5期),司马云杰:《论文艺生态学研究》(《文学评论》1986年第3期),张松魁:《文艺生态学——一门孕育中的新学科》(《艺术广角》1987年第4期),夏忠义:《文学生态最优化的逻辑起点》(《艺术广角》1988年第1期),高翔:《刘勰的文艺生态学思想》(《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黑格尔的文艺生态学思想初探》(《宁夏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等……③鲁枢元一连列举了8篇文章作为论据,可谓无懈可击。
美国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研究
美国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研究作者:李秀芝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12期摘要:美国的生态文学批评理论起源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九十年代才逐渐被欧美文学界所认可并接受。
生态文学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背后有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基础。
美国的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人类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加以思考,并探求这种危机产生的思想根源。
关键词:美国生态文学生态批评引言美国生态文学不同于其他种类的文学理论主张,当前的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属于文化研究范围中新的领域。
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文学批评研究,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旨在对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进行反思和审视。
具体说来,其是借由文学批评所囊括的各个层面的内涵来再造文学与生态之间的新型关系。
一、美国生态文学的概况(一)美国生态文学的发展阶段20世纪作为文学艺术大发展的时期,其间诞生了诸多文学理论、文学派别。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快速发展,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在持续加重,生态困境日益紧张,这就必然要求文学要走向现实,探索思考精神层面和环境层面的生态危机。
从上世纪后期至今,美国生态文学的发展划分为三段。
第一个阶段主要研究文学作品中怎样表现自然与环境;而下一个阶段则着重总结和发扬美国描写自然生态的文学作品;第三个阶段是进行生态文学的理论建设,使生态系统的概念为人们熟知。
(二)美国生态文学的思想基础美国生态文学的思想基础主要源于西方现代社会的一系列环境哲学思想,如生态中心论、社会生态学等。
早期的动物解放运动是生态文学一大思想根源,生态哲学的基本精神就是将道德关怀的范围扩展开来,而动物则成了受益对象。
再后来,逐渐发展成熟的生态观念指导着人们在判断行为的正确或错误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外在环境的“心情”。
人们要平等对待自然环境中的生命主体,形成与自然协调共生的伦理观。
我们虽然能够调节控制生态系统,但这并不能完全说明人类高于其他环境主体。
生态文学批评略述
生态文学批评略述摘要】生态文学批评是当代一种研究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文学批评。
它区别于自然文学,旨在对自然文学、环境文学等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作品进行评述与研究;生态批评同时倡导从生态的角度来阅读古今文学作品,从而使人们建立强烈的生态观念及忧患意识。
【关键词】生态意识自然世界文学批评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1)03-071-02生态文学批评是当代一种研究文学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文学批评,它旨在确定文学、自然、文化之间的关系,创建一种生态诗学理论。
在全球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生态文学批评是把地球为中心的思想意识运用到文学研究中,同时又倡导从生态的角度来阅读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从而使人类建立强烈的生态观念及忧患意识。
本文将简述生态文学批评发展的现状,阐述生态文学批评的理念,探讨生态文学批评的文学价值。
一、生态文学批评发展的现状生态文学批评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1978年,威廉·鲁克特首次使用了这一术语,提出"把生态学以及和生态学有关的概念运用到文学研究中去" (Rueckert:71-86)。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生态批评定位为一种研究文学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文学批评。
生态文学批评把"自然"的定义从范围和地域的角度进行了扩展,使它研究的对象从自然扩展到了生态。
巴里在《理论入门》的"生态批评"中将自然环境分为荒野,壮观的景色,乡村,人为景色。
乔纳森·贝特在《大地之歌》中以华兹华斯的"人的思想可以是自然的一部分"的观点为基础,从生态的角度揭示了诗人与自然两者的关系。
这样生态批评就定位在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思想空间。
生态批评的研究把文学与生命科学联系在一起。
生态批评的学者主张跨越文学与生命科学之间的界限,从人类的进化与自然环境、人类的发展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变化等方面来考虑文学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文学与生态文学批评从生态平衡的视域来观察,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必需生活资源的适度享用是合理的,这也是天赋人权。
从这个意义上说,失去了人类及其消费行为的地球也是不完整的。
因此,有人极力倡导一种承认人的合理消费的“亚绿色文明”。
问题在于,人类这种符号性文化动物在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变得越来越不满足于自然的起码需求,而是像席勒所说,他要追逐审美补充和“剩余享受”。
关于这种消费欲望的趋大化,维柯早在《新科学》中就已经说得十分明白。
在他看来,世界上首先是森林,然后是茅屋,接下来是村庄和城市,最后是学院。
与此相应,世人首先是粗野,其次是严峻,然后是慈祥,再下去是精巧,最后是淫逸。
消费时代的发展压力和占有快感,使我们自慰于竭泽而渔的智力游戏之中,陶醉于移山填海的改造性喜悦之中,放纵于“只争朝夕”的速度冲刺的狂欢之中,自私自利,耍蛮逞能,得过且过,“今朝有酒今朝醉”,委实到了骄奢淫逸的地步。
鉴于此,罗马俱乐部于上世纪70年代初发表了题为《成长的界限》的报告。
其中指出,如不有效抑制经济与人口增长,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将由于环境污染和食物不足而在100年内毁灭。
此言既出,全球震惊。
随后,人类虽然做出了一系列艰辛的努力来减缓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破坏,以延迟那个令人惊惧的“毁灭”预言的早日到来,但地球和人类“成长的界限”确实异常快捷并日渐尖锐地显露出来。
这无疑已成为全球化时代不能忘却的伤痛。
生态文学的“成长”牵挂文学是生活的镜子,生态文学则是对于严峻生态现实的文学反映。
歌德说得好,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的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家,首先应该是一个人格与心态都十分健全的“生态人”。
特别是在全球化时代,文学写作的生态情怀在唤醒人们的生态良知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态文学广狭义之分。
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显然是指以自然的平衡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为书写内容和最高指归的文学类型,即狭义的生态文学。
生态文学应该早于生态危机的全面彰显,生态文学的实践也远远早于生态批评的文化默契。
陶渊明、徐刚、哲夫、苇岸、梭罗、华兹华斯、利奥波德、艾特玛托夫、卡尔逊、卡森、缪尔、普里什文等作家不失为古今中外生态文学创作的佼佼者。
除《兹拉他日记》《复合污染》《家园》《瓦尔登湖》《世上本无害虫》等知名生态文本外,2006年初,长江文艺出版社以5卷15部计210万字的容量,重力推出了普里什文的《普里什文文集》。
该文集旨在追求“心灵与自然的吻合”,它的有关部分与亚欧美的其他生态文学一起,再掀生态文学话语的全球性浪潮。
具体到我国,除生态散文、生态小说和生态电视文学之外,生态报告文学的成就可能最为引人注目。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北京失去平衡》《伐木者,醒来》《告别伐木时代》《中国风沙线》《淮河的警告》《汪洋中的安徽》《水患中国》《北京水危机》《中国水危机》《中国的水污染》《挽汾河》《中国江河大坝思考》《淮河生态报告》《生存与毁灭》《走遍黄河》《“帝国时代”的黄河》《黄河生态报告》《长江生态报告》《只有一条长江》《长江传》《渴》《超载的土地》《我将飘逝》《酸雨》《黄土地,黑土地》《沉沦的国土》《土地的童话》《问苍茫大地》《土地的呻吟》《拯救大地》《共和国告急》《第二国策》《世纪末的忧思》《北中国的太阳》《阳光下的土地》《白天鹅之死》《人和自然保护区》《守望家园》《善待家园》《绿色宣言》《地球传》《别让地球再流泪》《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等作品缤纷亮相,以文学报告的方式承载了生态启蒙的使命。
哲夫和徐刚堪称生态写作方阵中最为耀眼的“专业户”,他们好比中国当代生态报告文学星空熠熠闪光的“双子星座”,给新世纪包括报告文学在内的中国生态文学增添了信心和力量。
生态批评的智慧应对生态批评(Ecocriticism)的概念诞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
概括地说,生态批评既不是一种纯文学批评,也不是一种模式化的方法论,而是一种将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伦理学的有关生命背景及其相互和谐的观念导入文学研究的一种现代批评理路。
为避免产生歧义,我们不妨将生态批评称之为“生态文学批评”。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人类生态学家约瑟夫·密克尔就在其《生存的悲剧:文学生态学研究》一书中提出“文学生态学”的概念。
1978年,美国生态批评家威廉·鲁克尔特发表了题为《文学与生态学:一项生态批评的实验》的论文,明确阐释了“生态批评”这一新兴批评观念和理路的性质与范畴。
但在众多关于“生态批评”的描述中,最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大概是美国生态批评的主要发起人之一、“文学与环境教授”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所给的定义:“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
”经过上世纪70年代的启动和80年代的思索,生态批评在90年代渐趋繁盛,先后出版了几部佳作。
较有代表性的有:克洛伯尔的《生态批评:浪漫的想象与生态意识》、布依尔的《环境的想象:梭罗、自然文学和美国文化的构成》、格罗特费尔蒂和弗罗姆主编的《生态批评读本》等。
世纪之交,《新文学史》1999年夏季专刊发表了包括达纳的《生态批评、文学理论和生态学真谛》、贝特的《文学与环境》、布伊尔的《生态的起义》等重要学者论文在内的系列成果,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学术影响。
美国学者唐纳德·沃斯特曾极力主张“土地伦理”,这种认识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现在看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纵深推进,仅有“大地伦理”或“太空伦理”恐怕是不够的,我们应建立的恰恰是超越二者之上的“地球伦理”或“宇宙伦理”。
在这种背景下,生态批评勇敢正视消费时代接近极限的“成长”现实,大胆借鉴人类关于宇宙思维的积极成果,既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也不盲目主张“自然中心论”,而是充分尊重并积极倡导天人合一的生态平衡观,关注生态,尊重生命,力主建立共享、互惠的资源体系和生命伦理,于苍茫宇宙间显示出卓然的智慧风采。
生态书写的“和谐”旨趣人的审美经验其实源自人与环境间的和谐感受。
所以杜威说,审美经验存在于个人与环境的关系之中。
当然,这包括文学形态中被艺术强化或“陌生化”了的人与环境之间的审美关系。
这种天人相谐的大美、至美感受的获得,取决于人的自然情怀和生命意识,受制于人类真诚的感恩心理和博大的道德趣味。
然而,在消费时代,体现于这种审美关系中的审美经验难免带有苦涩意味。
生态批评家克力斯多夫·梅内斯在《自然与沉默》中对此深表痛惜,认为在人类咄咄逼“人”的淫威下,自然已从“万物有灵论”的在场转换到象征性的符号在场,从“会说话的主体”转变成“沉默的客体”。
而由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合构而成的生态书写的重要使命之一,便是唤醒我们周围那些被严重异化的“沉默的客体”,恢复其在场性主体身份和说话的权利。
或许,正是这种苦涩意味,才保证了生态书写文化价值的饱和化乃至超值性实现。
这再次验证了弗莱关于艺术价值在于“充分再现我们已经丧失的与环境的本源上的联系”的命题的可靠性。
也正是这种苦涩意味,不仅宣告了生态文学的极端必要性,而且从情感、道德、学理等诸多层面促成了生态批评的合法性。
自此,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携手合力,相依为命,相得益彰,共同守卫着自然的尊严、环境的和谐、生命的依据和宇宙的法则。
考量一种思维的现代价值,关键在于看其是否较好地解决了现实问题并具有相当程度的创新空间。
而且,这种创新空间要充分顾及人类与自然、心情与环境、现今与未来之间和谐、持续的发展要求。
在此前提下,我们才能有效地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创新型世界。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这不仅为我们推进国家建设注入了新的理论活力,而且给全球化时代中国生态文学以及生态批评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不难预期,只要生态危机尚存,作为现代思维方式的生态书写就享有充分的发言理由,其干预功能和创新愿景未可限量。
生态批评的空间在文学批评领域,鲁枢元是“生态批评”的积极倡导者,他一直思考的是如何让文学主动接受一种生态观念,使生态批评能够面对整个文学现象。
在他看来,从中国古代的《诗经》到古希腊的神话,从曹雪芹的《红楼梦》到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从印度的泰戈尔到日本的川端康成,乃至中国当代文坛的巴金和王蒙,全都可以运用生态学的批评角度加以阐释与权衡。
而这一文学批评方式的转移与嬗变,是一次基于“人类文明知识系统”(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大转移之上的“时代性转移”。
鲁枢元大胆提出将“生态批评”纳入到文学批评之中,他集多年研究成果所著的《生态批评的空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的出版,意味着要对已有定论的许多文学作品进行生态角度的“文学重审”,其结果会出现“减值”与“增值”的现象,一些文学作品将可能被否定或削减其“原有价值”,而一些文学作品则被发现还具有“新价值”。
这种“无奈”与“无情”,显然会让许多人惊愕乃至抵触。
然而,惊愕也好,抵触也罢,最终还得接受。
毕竟用生态学的观点审视和探讨文学艺术现象与规律,这表明我们是在醒悟,是在真正选择更有希望的前行之路。
人类在近300年来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由于过度的掠夺而忽略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以致酿成了如今全球性的生态恶化与环境灾难。
现在,生态危机已经蔓延到人类社会的文化领域、道德领域和精神领域。
也正因如此,生态学终将要成为一门“颠覆性的学科”,意味着一种知识体系和文明范式的转换,即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时代向生态文明时代的转换和衍变。
而在这一伟大变迁的过程中,我们的文学应该在挽救生态危机和弘扬生态文明这两个方面,承担起应有的重任。
创作与批评如车之两轮和鸟之两翼。
文学批评在给予作品以实事求是的评判的同时,更应开阔创作者的视野,进行可能的点拨与积极的引导。
鲁枢元在进行文学生态批评研究的过程中,特别就“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内涵作出了与时俱进的解读。
即文学不但是人学,同时也应当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人类的精神生态学;对文学史的书写,也应当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史。
而生态批评,决不应当只是研究生态为题材的文艺创作,而应当把生态学的视野投注到一切文艺现象上,运用生态学的世界观去重新审视和重新阐释一切文学艺术的既有法则,生态批评的空间才会得到真正拓展。
在作家和批评家的心目中,人类是“社会生活”的中心、世界的中心和地球的中心,其结果是我们的文学只关注“人”而缺少关注“自然”。
鲁枢元提出“要走出,也要回归”。
“走出”是走出文艺学与生态学的分离和对立;“回归”是文学艺术走进生态学领域,走进自然,回归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唯其如此,当代文学艺术才能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解、人与自然的和谐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