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_22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37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37

第一章自然灾祸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灾祸及其影响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掌握自然灾祸的定义、内涵、形成条件,学会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灾情四个方面来描绘自然灾祸;2.掌握自然灾祸带来的多方面的危害及其危害程度的地区差别。

过程与方法:1.联合本质,经过举例、概括、总结,理解自然灾祸的内涵,并进一步思虑人地互相作用的本质;2.经过资料和图片的剖析,全面认识自然灾祸的危害及其危害程度的地区差别。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自然灾祸是客观存在的,拥有不行抗拒性,激发研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2.建立对自然灾祸危害性的科学认识,培育对受灾地区和难民的怜悯与救助的人文精神;3.关注环境与发展问题,形成可连续发展观点。

教课要点:1.自然灾祸的定义;2.自然灾祸的内涵和各方面的危害;3.自然灾祸危害程度存在地区差别教课难点:在理解灾情的涵义的基础上,从自然灾祸系统观的角度进行论述和剖析自然灾祸人地互相作用的内涵、危害程度的地区差别及其形成体制。

教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2.媒体报导的有关新闻资料及图片教课过程一、自然灾祸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组为单位,分红四组议论,课本第二页的思虑题,一组一题,而后派代表讲话。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形成具备两个条件(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灾情的大小判断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自然灾祸系统的构成:(1)孕灾环境——是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构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灾祸与自然现象最大的差别就是要对人类社会产生伤害。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_16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_16

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学习目标定位]1.理解自然灾害的内涵、形成条件。

2.能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灾害灾情大小及其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的原因。

一、自然灾害系统的构成及其关系1.概念:指由于①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③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形成条件:一是要有④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3.自然灾害发生与否的判断标准:当自然界发生异常变化,无论其程度大小,只要对⑤人类社会和⑥自然资源造成损失就形成自然灾害。

4.影响自然灾害灾情大小的因素如何判断自然灾害?答案掌握判断标准:(1)是否以自然异变为诱因;(2)是否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或资源破坏。

材料一2014年4月10日,海南省澄迈县欣才学校组织学生到文昌春游,一辆载有43名学生的大巴车在文昌市至宝芳墟23千米处发生侧翻,造成8名学生死亡、32名师生受伤。

材料二中国新闻网2017年1月8日报道,美国南部遭猛烈冬季风暴吹袭,气象部门向得州至弗吉尼亚州广泛地区发出监测警报,预计北卡州及弗吉尼亚州部分地区将出现30厘米大雪,导致交通瘫痪。

爱达荷州首府博伊西日前降雪38厘米,打破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创下的33厘米纪录。

(1)上述两个事件是否属于自然灾害?(2)判断是否属于自然灾害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答案(1)海南省的校车事件不属于自然灾害,美国风暴吹袭属于自然灾害。

(2)自然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是否以自然界异常变化为诱因;二是是否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或资源破坏等,即对人类社会是否造成破坏。

自然灾害系统的构成及其关系自然灾害是社会与自然综合作用的产物,区域自然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受灾体共同组成的地球表层异变系统,灾情是这个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灾害系统包括孕灾环境(E)、致灾因子(H)、承灾体(S)和灾情。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自然灾害系统示意图)所示:地球表层异变系统D=E∩H∩S。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_26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_26

课件展示新闻:(1)北京时间2007
6.4级地震,震中在宁洱县城老城区。

地震已造成
人受伤,逾百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
图2.35 侵袭我国的寒潮路径
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
天候角度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
行同步观测,可获得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

监测、分析技术的特点,理解灾前、灾中和灾后监测的
)了解防洪准备事项、洪水应急措施和洪水中的救助要点
)通过读图,使学生掌握地震后基本的自救与互救技能。

)通过读图,使学生掌握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技能。

读图5。

【地理】人教版选修5 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课件)

【地理】人教版选修5 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课件)

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 三、 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 例如,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就可“放大”区域灾情,而人类活动迁出 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1.地质时期发生过大规模的“灾变”。 2.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活动和发展水平不同,自然灾害的成灾特点和损失情 况也不尽相同。 3.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活动的扩大,影响人类的灾害种类不断增多, 影响范围在扩大。
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 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3.寒潮的危害
二、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地震、滑坡、 (一)地震
1.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 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 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 2.构造地震示意图 构造地震示意图
(1)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2)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 最严重的地区成为极震区。 (3)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4)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5)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 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二பைடு நூலகம்自然灾害的影响
1.人员伤亡 人员伤亡 2.财产损失 2.财产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 (1)特殊性: 有滞后性和隐蔽 (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
1.生态建设 生态建设 2.生态破坏: 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 生态破坏: 生态破坏 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_1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_1

专题:降水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降水的形成条件、降水类型、影响降水的因素及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2、学会分析地理图形,判断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拓展对降水形式的认知。

3、培养地理核心素养,提升地理学科技能,构建人地协调观。

通过阅读相关案例材料,提高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探讨降水的相关问题,提高调用相关地理知识,加强阐述地理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树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直面考题】读我国某地年降水量等值线分布示意图(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区域内年降水量的最大差值是()A.960mm B.600mm C.1000mm D.1200mm2.该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A.由东南向西北递减B.由四周向中间递增C.由东南向西北递增D.由西南向东北递增3.影响该地区年降水量等值线弯曲闭合的主要因素是()A.海陆位置B.地形地势C.洋流D.大气环流【探究活动】冻雨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见到的一种天气现象。

当较强的冷空气遇到暖湿气流时,近地层气温骤降到零度以下,湿润的暖空气被抬升,并成云致雨。

当雨滴从空中落下来时,在电线杆、树木、植被及道路表面都会冻结上一层晶莹透亮的薄冰。

气象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冻雨”。

贵州省威宁县是我国“冻雨之乡”。

(1)分析威宁冻雨多发的自然原因。

(6分)(2)并说明冻雨对当地带来的影响。

(6分)答案第2页,总3页【自绘与降水相关知识的思维导图,建立知识网络】【课后提升】2013年12月13日,埃及开罗(30°N,31°E)的市民一早醒来,发现整座城市已经被白雪覆盖,这是开罗112年来首次下雪。

这场百年一遇的降雪还席卷了埃及、以色列、黎巴嫩、叙利亚等中东国家,造成了多地交通瘫痪。

零度以下的气温更是令200多万叙利亚难民的生活雪上加霜。

(1)分析中东地区降雪罕见的原因。

(4分)(2)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给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危害,但也会带来一些好处,试列举至少三点好处。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17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17

第一章自然灾祸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灾祸及其影响●教课目的1.初步认识自然灾祸的含义及其形成条件,经过事例理解人地互相作用的内涵。

2.运用资料(如照片)展现灾情,全面认识自然灾祸的影响。

3.初步论述自然灾祸危害程度的地区差别形成体制。

●教课要点、难点1.要点理解自然灾祸的内涵●教课方法1.经过实例,概括自然灾祸发生的条件2.采纳播放录像、采集报刊资源等,认识自然灾祸的影响●教具准备资料卡片、投影仪(片)。

●课时安排课时●教课过程[导入新课]不管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灾害之一——飓风“卡特里娜”,仍是带来空前灾害的巴基斯坦地震;全世界不管是发达国家,仍是发展中国家,在2005年都不会忘掉“自然灾祸”这个名词。

自然灾害此刻每年造成数百万人死伤或流浪失所并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2004年自然灾祸造成的损失为140亿美元,而2005年则可能大大超出这一数字。

自然灾祸正以它巨大的损坏性和震撼性,让人类不得不沉思自然灾祸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那么什么是自然灾祸?自然灾祸的发生与那些要素相关呢?请大家看课本第一个标题。

[讲解新课]一、自然灾祸(板书)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祸:自然异变:自然异变指自然界的各样变化或异样。

自然灾祸是指因为自然异样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损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关系:自然灾祸是自然异变与人类互相作用的产物。

自然异变自己无所谓成灾和危害,只有当它们作用于人类及其创建的各样物质财产上,并使之造成损失,才成为灾祸。

[转承]那么自然灾祸的发生有哪些条件呢?2、自然灾祸的发生的条件[学生活动]:回答[点拨]:自然灾祸形成的具备条件:—是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要有遇到伤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蒙受灾祸的客体。

[发问]那么可能对人类社会造成影响的自然异变发生在哪些地方呢?[学生活动]:议论回答[点拨]自然灾祸孕育于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构成的地球表层环境中。

当自然界发生异样变化,不论其程度大小,只需对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造成损失就形成自然灾祸。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_42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_42

湘教版地理高一学年第四章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教学设计【设计思想】(一)指导思想本课以德育教育为前提,让学生掌握自然灾害有关知识,主要是预防防治方面应突出学习。

在灾害来临时要学会自救和救助他人。

(二)理论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实现角色的转换,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三)设计特色有动画和图片生动形象,体现了德育教育在地理课上的重要性【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1.自然灾害概念的分类,要求识记层次,难度较小,只要能对概念与分类能回忆再认。

2.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危害要求理解,能比较我国不同地区自然灾害类型且带来的危害。

3.我国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要求简单应用,学会对洪涝灾害的原因分析,并学会灾害原因分析思路。

4.自然灾害的危害及其成因,要求综合应用,学会自然灾害分原因分析思路,并应用于其他自然灾害原因、危害、措施的分析,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作用与地位《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危害》放在必修Ⅰ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第四节,即必修Ⅰ最后一节,在讲完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上引出自然灾害,为自然灾害原因分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对人类带来的危害又过渡到人文地理学习,在必修Ⅰ与必修Ⅱ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自然灾害放在必修Ⅰ最后一节也暗示着自然地理的学习主要是为人类社会发展所服务,最终回归到高中地理学习的终极目标,即地理学习以人为本。

【学情分析】面对的是高一学生,由于地理学科特点,某些学生会在态度上不重视,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但对地理的一些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感,有合作与探究意识。

高一学生尽管有良好的学习素养与接受能力,但高一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欠缺,需要地图呈现为载体,同时地理知识迁移能力不够,对于某一个具体区域的分析,缺乏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_22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_22
重点
辨别自然灾害,了解我国灾种、灾情和灾害的地域差异
难点
我国灾种、灾情和灾害的地域差异
教具
多媒体课件,数码展台,地理地图册
教学要点
一、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二、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三、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特别关注
我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
知识链接
自然要素、我国人口界线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详情见学案)展示来自流总结:如何判断自然灾害
学生阅读教材,根据学习目标整理知识点,学生通过数码展台展示自主学习成果,由师生共同完成学案的修改和完善,形成知识脉络。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整理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合作探究
P2思考题:辨析以下案例,哪些是自然灾害,那些不是?为什么?
精讲点拨:
辨别标准:
1.是否以自然异变为诱因
2.是否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或资源破坏
P29思考题:我国东西部人口数量、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对灾情有什么影响?
精讲点拨:
从放大和缩小两方面考虑
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分布图和材料,小组组内进行讨论,通过小组间合作探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结果。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独立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精选作业
详情见《优化学案》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汇报
汇报内容:播放图片,判断是否为自然灾害
回答问题
让学生对自然灾害首先形成感性认识
定向指导
自然界发生的一切现象都应有度,一旦越界就会由利转害
了解本节课所学内容,自然引入自然灾害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_7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_7

(一)知识与技能1.能描述自然灾害的概念、特征及类型。

2.举例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1.据表分析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2.据表分析中国自然灾害的类型及特点。

3.说出洪涝灾害的类型及含义,并能举例分析我国洪涝灾害频发的成因,初步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和规律及防御措施。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通过对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原因的探讨,培养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阅读材料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

(二)教学难点探究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三、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方法、1.搜集有关自然灾害方面的图片、文字资料,并进行分类。

2.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家乡曾经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及其带来的损失,并写好调查笔记。

五、教学过程(一)课前初探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媒介,了解我国自然灾害情况,并对相关资料进行分类。

为学习《可怕的自然灾害》做好充分准备。

(二)课中探究1.汇报展示、合作探究:(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2008年我国自然灾害的课件:从年初的雪灾,到5.12四川汶川地震。

请学生看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回答:略。

师:是啊,多么可怕的自然灾害。

灾害一旦发生,人类的家园可能在瞬间被毁灭,生命可能被无情地夺走……(板书课题)(2)展示图片,认识灾害师:课前大家搜集了表现各类自然灾害的图片,并做成了剪报或者手抄报,下面我们就来举行一个“灾害图片展”。

学生展示图片,作简单的介绍(可以结合具体的背景事件)。

(3)设计图标,了解灾害师:刚才我们了解了这么多可怕的自然灾害,不同的灾害有不同的特征,下面我们仿照教科书第71页的图例给这些灾害画画像吧!教师示范图例。

教师画一幅太阳照射着大地,大地都干裂了的图,并告诉学生这表示“干旱”。

教师给图编一首顺口溜:太阳高高挂,滴雨也不下,大地快冒火,渴坏了庄稼。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_46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_46

1.1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理解自然灾害形成的必备条件。

2.学会分析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

3.掌握自然灾害对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带来的危害。

二、教学内容(一)自然灾害1.概念:自然一场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形成条件一是要有自然变异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突害的客体。

3.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取决于孕育灾害的环境( )、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 )和承受灾害的客体( )三者的共同作用。

(孕灾环境、受灾体、致灾因子)(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人类在自然灾害中除了受到伤亡等生理伤害,同时还会由于断水、缺粮、失去亲人、无家可归等灾害境遇,造成恐慌、忧愁、痛苦等心理和精神伤害。

2.财产损失(1)直接财产损失:自然害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损毁,形成直接经济损失。

(2)间接经济损失:停产停工、交通通信中断等导致物资生产流通、商贸金融、社会结构和管理等方面的损失,称为间接经济损失。

间接经济损失通常数倍于直接经济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1)特点: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其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往往更广泛和长远。

(2)差异:非可再生资源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可再生资源受灾后虽然可以再生,但过程非常缓慢。

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地球上不同大洲、不同国家,甚至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自然灾害的影响是不相同的。

即使是同一种自然灾害,危害程度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三、教学过程(一)自然灾害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自然异变为自然灾害的诱因,是自然灾害发生的首要条件,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导致的一种结果,但并非唯一结果,其相互联系与区别如下表:自然灾害系统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灾情四个要素共同组成了自然灾害系统。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_8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_8

幻灯片1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1、主要自然灾害原因及危害幻灯片2 自然灾害的概念发生在自然界,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幻灯片3 自然灾害的种类按成因与发生过程,可以分为: 地质灾害、 气象灾害、 生物灾害、自然灾害的 主要特征多因性群发性潜在性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海洋灾害等幻灯片4自然灾害的危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带来各种间接损失●影响社会安定和持续发展幻灯片5中国的自然灾害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相对严重的国家之一。

在我国的自然灾害中,以洪涝和干旱最为常见,其危害程度和范围也最大。

幻灯片6(一)、洪涝洪水:暴雨、或冰雪融化以及水利工程失事等原因引起的江河湖泊水量迅猛增加,水位急剧上涨,水流冲出天然水道或人工堤坝所造成的灾害。

学.科.网雨涝: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等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

幻灯片7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气候原因●地形原因●河流水系水文原因●人类活动原因幻灯片8洪涝灾害问题的分析思路1.洪涝灾害发生原因的分析思路●来水大。

影响因素:气候——降水多,降水变率大,如季风气候;水系——流域面积大,支流多,入海口少;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排水不畅。

影响因素:地形——地势低洼,不易排出;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河道淤积;占用河道。

●调洪蓄洪能力差。

影响因素: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幻灯片92.洪水治理问题的分析思路●可从拦洪、蓄洪、行洪、分洪、泄洪等方面来思考:●上游——修水库蓄洪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工程;●下游——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

●但对黄河还要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相结合,对长江还要与荆江河段的裁弯取直、中上游退耕还林、中下游退耕还湖结合起来类型形成原因分布地区发生时间东部季风区降雨多、暴雨集中;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人类经济活动。

暴雨洪水4—9月4—5月融雪洪水7~8月冰川融水西北和东北山区。

受气温升高影响形成融雪洪水幻灯片11一、气象灾害(二)旱灾概念:指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满足农作物和牧草生长的需要,造成减产或绝收的灾害1、旱灾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幻灯片122、分析华北地区春旱的成因。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_7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_7

(一)知识与技能1.能描述自然灾害的概念、特征及类型。

2.举例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1.据表分析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2.据表分析中国自然灾害的类型及特点。

3.说出洪涝灾害的类型及含义,并能举例分析我国洪涝灾害频发的成因,初步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和规律及防御措施。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通过对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原因的探讨,培养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阅读材料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

(二)教学难点探究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三、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方法、1.搜集有关自然灾害方面的图片、文字资料,并进行分类。

2.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家乡曾经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及其带来的损失,并写好调查笔记。

五、教学过程(一)课前初探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媒介,了解我国自然灾害情况,并对相关资料进行分类。

为学习《可怕的自然灾害》做好充分准备。

(二)课中探究1.汇报展示、合作探究:(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2008年我国自然灾害的课件:从年初的雪灾,到5.12四川汶川地震。

请学生看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回答:略。

师:是啊,多么可怕的自然灾害。

灾害一旦发生,人类的家园可能在瞬间被毁灭,生命可能被无情地夺走……(板书课题)(2)展示图片,认识灾害师:课前大家搜集了表现各类自然灾害的图片,并做成了剪报或者手抄报,下面我们就来举行一个“灾害图片展”。

学生展示图片,作简单的介绍(可以结合具体的背景事件)。

(3)设计图标,了解灾害师:刚才我们了解了这么多可怕的自然灾害,不同的灾害有不同的特征,下面我们仿照教科书第71页的图例给这些灾害画画像吧!教师示范图例。

教师画一幅太阳照射着大地,大地都干裂了的图,并告诉学生这表示“干旱”。

教师给图编一首顺口溜:太阳高高挂,滴雨也不下,大地快冒火,渴坏了庄稼。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止 第一章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课件(共26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止 第一章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课件(共26张ppt)
------联系性
材料三:某一地震带发生里氏6级以上地震的间隔时间为50 年;1954年我国长江流域洪水属百年一遇。是否意味着每 隔50年就必定发生一次同样震级的灾害?或者是一百年后长 江流域必然会发生洪水?
----周期性、不确定性、不重复性
材料四: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46秒,在四川省雅安市芦 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里氏7.0级地震[1], 震源深度13公里。据中国地震台网消息,此次地震共计造 成196人死亡,失踪21人。11470人受伤。三个重灾县上报 经济损失达1700亿元。
2 、财产损失 (1)直接经济损失:作物、牲畜、林木、房 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
(2)间接经济损失:停产停工、交通通信中 断等导致物资流通、商贸金融、社会结构和 管理等方面的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1)特殊性: 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 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
旦受灾,损失数量大,影响程度小。而那些经济 水平低且防抗灾能力弱的地区易受灾,受灾经济 损失绝对量小,相对量大,缺乏自救和快速恢复 的能力,危害程度高。
本节知识结构
(2)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的灾情特点
特点
空间上
广泛性
广
滞后性 后
时间上 持久性 久
现象上 隐蔽性 蔽
(3)自然灾害对不同类型资源的影响
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1)地域差异的表现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灾害危害程 度的影响
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方面决定了受灾体的 经济含量,另一方面还决定了受灾体抵御灾害 的能力。这两方面都影响着自然灾害危害程度 的高低。
自然异变:指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或异常。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止 第一章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优质课件(共56张PPT)-PPT文档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止 第一章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优质课件(共56张PPT)-PPT文档

河道 排水 速度

河道弯曲,地势低平,泥沙淤积严重,河流不通畅 如长江的荆江河段;如淮河下游河段;如黄河下游
小结
当流域的汇水速度 >河道的排水速度时,就容易形成洪水。
5.人类活动对洪灾的影响
流域内植被的破坏 大规模围湖造田
建筑物占据河道或分洪区



使























台风的有利影响
带来丰富降水,减轻旱情,缓解高温酷暑
(5)预防措施:
1)加强台风监测,发布台风预报和警报 2)营造沿海防护林和海堤 3)加强宣传,提高人们防范意识。 4)做好部分生产生活设施加固工作 5)完善排水系统
随堂演练:
例1从下表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自20世纪70年代 以来(双选)( BC ) 20世纪以来70年代全球自然灾害的统计
(3)危害: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 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4)预防措施:
1)改善生态环境,选择耐旱的作物。 2) 兴修水利 3)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
过关演练
为什么我国旱涝灾害频发?
季风气候不稳定性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势力强盛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势力弱 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台风天气
夏季风强,北涝南旱
非工程措施:
1)增强防灾意识 2)严格控制滥砍乱伐,提高森林覆盖率。 3)建立预报警报系统,纳入政府发展计划 4)实行保险制度 5)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
4.加剧洪水形成的因素
项目
因素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_6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_6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阐明自然灾害的定义及其内涵,列举主要的危害2、通过分析,归纳自然灾害发生的条件3、能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灾害灾情大小及其造成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自然灾害定义,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三、教学难点:自然灾害形成条件及影响四、教学用具:幻灯片、多媒体课件图片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给学生观看台风山竹登陆视频让学生思考是否属于自然灾害?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自然灾害。

回顾课前预习中自然灾害定义及形成条件。

课前展示:学生预习中判断以下情景是否属于自然灾害,为什么?让学生根据自然灾害形成条件进一步判断学生回答是否正确,并进行改正。

(奖励赋分)上述自然灾害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灾情,根据教材第2页思考:尝试以任意一种熟悉的自然灾害为典例进行分析,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学生分别以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为例,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以及受灾体三方面进行讲解影响灾情的大小。

判断下列四幅图分别是什么自然灾害,以及受灾体是什么?自然灾害都产生了哪些影响?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自然资源及环境破坏。

根据三个材料,依次从三方面进行分析。

材料一: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31.0°N,103.4°E),发生震级为8.0级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

截至7月4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遇难:69225人遇难,374640人受伤,失踪18624人。

紧急转移安置1500.6341万人,目前累计受灾人数4624万人,还造成了社会心理动荡、失业等问题。

根据教材第3页文字,结合生活实例,小组讨论:从人员伤亡角度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

材料二:2009年8月10日中国沿海地区受强台风“莫拉克”影响。

浙江省因“莫拉克”致直接经济损失达到53.9亿元人民币。

目前,该省已有上万的厂企停工或者半停工。

莫拉克”带来的狂风和暴雨致使浙江大棚农业、水产养殖等产业受到很大损失,电力通讯广播线路、堤防、水电站等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_36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_36

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自然灾害——————情景导入先思考———————2015年,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8 620.3万人次受灾,819人死亡,148人失踪,644.4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24.8万间房屋倒塌;农作物受灾面积21 769.8千公顷,其中绝收2 232.7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 704.1亿元。

近年来,人们遭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重创:狂风肆虐、暴雨侵袭、遮天蔽日的沙尘、石破天惊的地震…… 自然灾害正以它巨大的破坏性和震撼性,让人类不得不陷入沉思……思考探究:(1)什么是自然灾害?提示: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提示:自然异变和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等。

——————基础知识要记牢———————一、自然灾害的概念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二、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1.诱因:自然异变。

2.承受灾害的客体: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

三、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孕育灾害的环境(孕灾环境)、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致灾因子)和承受灾害的客体(受灾体)。

——————重点难点掌握好———————自然灾害概念的理解1.自然灾害和自然异变的区别与联系自然异变为自然灾害的诱因,是自然灾害发生的首要条件。

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导致的一种结果,但并非唯一结果。

如下表所示:自然灾害的形成需具备两个条件:自然异变为诱因(自然属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社会属性)。

如下图所示:3.自然灾害系统的组成自然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和灾情共同组成的具有复杂特性的地球表层变异系统,灾情的形成是前三者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如下图所示:——————— 应用体验不可少 ——————1.下列现象或事件中,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 .南极无人区冰山相撞B .2016年5月12日台湾地震,造成多人受伤C .胶济铁路两列火车相撞D .酸雨危害生物体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灾害的判断。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_18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_18

高二地理选修5 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其形成条件,通过案例理解人地相互作用的内涵。

2.运用资料(如照片)展示灾情,全面认识自然灾害的影响。

3.初步阐述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形成机制。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自然灾害的内涵1.通过实例,归纳自然灾害发生的条件2.采用播放录像、收集报刊资源等,了解自然灾害的影响●教具准备资料卡片、投影仪(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不论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之一——飓风“卡特里娜”,还是带来空前灾难的巴基斯坦地震;全球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2005年都不会忘记“自然灾害”这个名词。

自然灾害现在每年造成数百万人死伤或流离失所并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2004年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为140亿美元,而2005年则可能大大超过这一数字。

自然灾害正以它巨大的破坏性和震撼性,让人类不得不深思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那么什么是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发生与那些因素有关呢?请大家看课本第一个标题。

[讲授新课]一、自然灾害(板书)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自然异变:自然异变指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或异常。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关系: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

自然异变本身无所谓成灾和危害,只有当它们作用于人类及其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上,并使之造成损失,才成为灾害。

[转承]那么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哪些条件呢?2、自然灾害的发生的条件[学生活动]:回答[点拨]:自然灾害形成的具备条件:—是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提问]那么可能对人类社会造成影响的自然异变发生在哪些地方呢?[学生活动]:讨论回答[点拨]自然灾害孕育于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表层环境中。

当自然界发生异常变化,无论其程度大小,只要对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造成损失就形成自然灾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详情见学案)
展示交流
总结:如何判断自然灾害
学生阅读教材,根据学习目标整理知识点,学生通过数码展台展示自主学习成果,由师生共同完成学案的修改和完善,形成知识脉络。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整理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合作探究
P2思考题:辨析以下案例,哪些是自然灾害,那些不是?为什么?
总结提升
强调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地域差异
明确本节课重点内容
答疑解惑
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问题,进行回答并给予解释。
提出关于本节课的疑问。
解决学生学习的差异性问题
有效训练
练习题详情见学案
教师对学生疑问点答疑。
学生当堂练习
巩固基础知识,加强重难点的训练,加强学生的理解。
布置作业
课后完成优化学案对应习题
板书设计
精选作业
详情见《优化学案》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报
汇报内容:播放图片,判断是否为自然灾害
回答问题
让学生对自然灾害首先形成感性认识
定向指导
自然界发生的一切现象都应有度,一旦越界就会由利转害
了解本节课所学内容,自然引入自然灾害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2—6,P18—22,P24—29完成下列内容:
重点
辨别自然灾害,了解我国灾种、灾情和灾害的地域差异
难点
我国灾种、灾情和灾害的地域差异
教具
多媒体课件,数码展台,地理地图册
教学要点
一、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二、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三、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特别关注
我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
知识链接
自然要素、我国人口界线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
精讲点拨:
辨别标准:
1.是否以自然异变为诱因
2.是否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或资源破坏
P29思考题:我国东西部人口数量、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对灾情有什么影响?
精讲点拨:
从放大和缩小两方面考虑
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分布图和材料,小组组内进行讨论,通过小组间合作探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结果。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独立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课题
自然灾害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其影响
2、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放大和缩小的影响
3、了解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地图及柱状图,进一步熟悉和掌握读图分析法,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增加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并加重危害,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1自然灾害
一、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二、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三、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