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罗布泊,消失的仙湖导学案(2)

合集下载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教学设计1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一节综合性的地理课,主要讲解中国的罗布泊,介绍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人类活动以及历史背景等。

通过讲解,学生可以了解到罗布泊是一个曾经存在过的大型内陆湖泊,但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逐渐变成了今天的荒漠戈壁。

二、教学目标1.了解罗布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等基本信息。

2.了解罗布泊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以及现在的生态状况。

3.掌握地图阅读和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意识。

4.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强调环保的重要性。

三、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放映视频(如《天堂在地球上——中国罗布泊》),让学生了解罗布泊的现状和历史变化。

2.课堂讲解通过PPT,讲解罗布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等基本信息。

强调罗布泊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以及现在的环境状况。

通过地图、图片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自行查阅相关材料(如书籍、图片、视频),并绘制罗布泊地图,加深对罗布泊的认识。

4.展示和讲解每组派出一名代表,就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展示和讲解,加深主题的理解和交流。

5.问题探究让学生围绕罗布泊进行问题探究,如“为什么罗布泊逐渐消失?”、“罗布泊的消失对当地居民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什么影响?”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6.总结通过小结,建立知识框架,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解、视频放映、小组合作、问题探究等,旨在灵活多样地掌握知识,并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视频的选择和呈现方式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2. 课堂讲解能否使学生掌握罗布泊的基本信息,并把知识纳入整体框架。

3. 小组合作的过程是否能够促进学生交流、合作和共同进步。

4. 问题探究的环节内容是否足够深刻和有提高,是否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和潜力。

罗布泊_消逝的仙湖学案

罗布泊_消逝的仙湖学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2、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3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重难点:1、重点: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2、难点: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品味课文,揣摩语言,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三、课前预习:1、根据汉字写拼音。

萧瑟( ) 和煦( ) 干涸( ) 吞噬( ) 裸露( ) 鹭鸶()栖息()濒临()戈壁( ) 无垠( ) 罗布泊( )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盲目增加耕地①水、盲目修建水库②水、盲目掘堤③水、盲目建泵站④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⑤干了。

A抽B.用c.截D.引①处填___ ②处填____ ③处填____④处填____ ⑤处填_____3、本文是一篇(),它兼有()和()两种特点。

新闻的特点要求(),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讲究()、()。

作者正是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注重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悲愤心情。

四.自主学习:(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倾听、指导)<1>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色。

<2>这“仙湖”何时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它消逝的深层原因又是什么,请说说你的看法。

<3>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罗布泊消逝带来了哪些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五、合作探究:1、自由阅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点评其好在哪里。

2、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使文章让人读后感到真实可信?3.文章运有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并简要评析。

六、拓展延伸: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七.当堂训练:1.为下列句中画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这种体裁。

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2、整体感知,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

〖重点难点预见〗1、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要点。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知识链接〗1、作者及文学体裁这是一篇报告文学,节选自,作者是。

报告文学———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

它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

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

2、罗布泊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是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 ,夏季最高气温高达70℃,号称“死亡之海”。

“罗布泊”就是“汇入多水之湖”之意,为内陆区最大的咸水移动湖。

曾经这里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冲之地,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

〖学习流程〗一、自主学习:1、默读课文,给下列加点词注音: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戈.壁()栖.息()无垠.()2、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句子,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并说说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

过去的罗布泊:现在的罗布泊:对比手法的作用:3、为什么罗布泊会有这么大的变化?4、像罗布泊这样的悲剧还有哪些?二、合作探究:1、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2、在文中找出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并分析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找出三句并分析)(1)(2)(3)3、在文中找出引用数据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4、课文写得震撼人心, 振聋发聩, 除了作者强烈的抒情外, 还运用了一些文学手法,比如上面出现的对比和直接抒情,试找出文中使用的其他修辞手法的句子,分析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第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两课时

第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两课时
12 罗布泊,消逝的吞噬、裸露”等词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揣摩语句,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3.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
重点
难点
1.品读课文,揣摩语句,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2.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学习过程
一、【学法指导/知识链接】
1.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
3.运用课文的理念,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学习】
1.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
2.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呢?
三、【合作探究】
1. 造成罗布泊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2.课文为什么具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
四、【测评反馈】
我们应吸取怎样的教训?对西部大开发应提出哪些忠告?
五、【学习小结】
六、【学习反思】
1.品读课文,揣摩语句,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2.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学习过程
一、【学法指导/知识链接】
1.背景探源
罗布泊:蒙古语称“罗布诺尔”,意为“汇入多水之湖” 。它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面,若羌县北部,原是新疆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第二大内陆咸水湖。呈葫芦形,公元四世纪时面积为2万平方公里,1941年面积为3006平方公里,到1972罗布湖干涸时仅为450平方公里。
2.作者简介
吴岗,生于1976年10月。《国土资源部报》记者,当代知名报告文学作家。代表作品《善待家园——中国地质灾害忧思录》。

七年级语文下册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优秀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优秀导学案
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作者简介——吴岗
博士,男,1976年10月生。山西灵石人,中共党员。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报告文学作家。1999年进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微生物遗传专业学习,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师从朱作言院士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从事鱼类分子生物学研究。有《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被选入人教版中学八年级语文课本。
导学
流程
自主学习
内容学法达成目标
合作探究
内容形式质疑解惑
展示提升
内容方式引导点拨
知识生成
成果整理延伸创新
阅读
文本
感知
内容
内容:具体把握课文内容
学法:结合预习课思考题思考
※自我思考:
1.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填关键词。
①今日的罗布泊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②过去的罗布泊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③罗布泊为什么消失了?
④同样的悲剧还有那些?
2.答复第一题后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根据巧妙的时间设置编写结构提纲。
内容:组长组织本组内成员交流每个成员鉴赏结果。
形式:共性的问题互相补充,个性的问题成员帮助加深理解。疑难问题组长搜集,向老师提出,共同探究解决。
重点交流:
1.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应得到什么教训?
2.本文的语言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引用数据,找几例体会各自的作用。
※相关知识——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根底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种,介乎于新闻报导和小说之间,也就是兼有新闻和文学特点的散文,要求真实,运用文学语言和多种艺术手法,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典型的细节,迅速地,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往往像新闻通讯一样,善于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刚发生的事件及时的传达给读者群众。题材既是发生的某一件事,所以“报告〞有浓厚的新闻性;但它跟报章新闻不同,因为它必须充分地形象化。必须将“事件〞发生的环境和人物活生生地描写出来,读者便如同亲身经验,而且从这具体的生活图画中明白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报告文学简单地说就是运用文学艺术形式,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具有“文学轻骑兵〞的作用。特征是写真纪实。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学习目标】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探究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应吸取的教训3、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教学重点】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明确应吸取的教训2、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环保问题【教学难点】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课时安排】一课时【相关链接】报告文学,它兼有新闻和文学两种特点。

新闻要求真实;文学要求形象性、抒情性。

两者结合能生动形象的再现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

【自主预习】1、注音萧瑟()和煦()干涸()吞噬()庇护()裸露()戈壁()栖息()2、知道“沧海桑田、近在咫尺”的含义。

3、课文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你还想了解有关罗布泊的哪些事呢?4、预习完课文,完成以下句式内容。

罗布泊以前(),现在()5、读完文章,你有什么感想?作者想表达什么感情?【合作探究】1、罗布泊是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学法指导)找到相关段落,细读,划出关键语句。

2、罗布泊消失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学法指导)透过现象思考本质。

3、从文中我们得到哪些教训?【交流展示】本文从体裁上看是一篇报告文学,它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文学要求形象性、抒情性。

找出几个这样的句子,品读一下,体会它们各自的作用。

1.文章的真实性是如何体现的?(学法指导)语言的真实性可以通过具体事例和数据来表现。

2.文章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来体现形象性?找出例句并赏析。

(学法指导)语言的生动形象可以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现。

3.文中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有哪些,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法指导)语气感情最强烈的句子。

【拓展延伸】1、欣赏歌曲:田震《月牙泉》,谈谈听后感。

就在天的那边,很远很远, 有美丽的月牙泉。

它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 星星沐浴的的乐园。

从那年我月牙泉边走过, 从此以后魂儿绕梦牵。

也许你们不懂得这种爱恋, 除非也去那里看看。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新人教版一、成功导学1、成功导入那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那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那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失踪、遇难;那是一个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方;那就是罗布泊。

罗布泊,曾经是有水的,曾经是有很多水的。

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成了沙漠。

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曾经的仙湖——罗布泊。

2、成功目标(学习要高效,目标不可少)1、学会、积累、运用吞噬、沧海桑田、干涸、戈壁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及其消失的原因。

3、品读课文,揣摩语句,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二、成功学习(一)自学指导1、字词掌握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界变化很大。

戈()壁滩无垠()边缘()2、借助资料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三言两语叙文意)4、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能流利朗读有情感地朗读。

(三)合作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2、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2)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消逝?3)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4)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3、合作探究,深层探究,突破难点1)造成罗布湖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2)我们应吸取怎样的教训?对西部大开发应提出哪些忠告?(学生讨论)3)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全文的思路:5)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4、研读探讨,深透理解文意面对悲剧,作者在文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表达感受,结合文章语句赏析。

(从写法上探究,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强化了感情色彩,直接抒情也有撼人心灵的力量。

)5、拓展延伸:说说我们生活周围环境被破坏的事例,谈谈你的想法。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学生用(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学生用(2)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姓名:【学习目标】1.培养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3.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

吴岗,博士,男,1976年10月生。

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99年进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微生物遗传专业学习,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师,从朱作言院士,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从事鱼类分子生物学研究。

2、文体知识。

本文是报告文学,其特点具备了新闻和文学两种文体的特点:即真实性,形象性和抒情性。

报告文学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

它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人民群众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

于是,有人称它为“用文学形式写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报告”或“艺术的文告”。

【内容导航】文章通过我国西部著名的罗布泊从如仙湖的广阔水域迅速干涸为沙漠的悲惨现实,探索这一变化的原因和过程,批判指责了人们对大自然的随意破坏,并警示人类若还不以此为戒、保护和抢救自然,人类必然将面临更大的灾难和惩罚。

本文说明了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的悲剧,来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萧瑟.() 和煦.() 干涸.()吞噬.() 裸.()露戈.()壁滩广袤.无垠.() 边缘.() 美味佳肴.()沧.海桑田()(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萧瑟:和煦:干涸:裸露:戈壁:沧海桑田:【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本文思路第一部分(1~3):第二部分(4~14):第三部分(15~25):第四部分(26~28):(二)内容探究1.课文所描述的罗布泊过去为什么被称作“仙湖”?现在又是怎样一番景象?2.它消逝的原因是什么?3.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4.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5.全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6.我们应从中吸取怎样的教训?(三)语言赏析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既有真实性又有形象性,请到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并进行赏析。

甘肃省定西市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罗布泊,消失

甘肃省定西市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罗布泊,消失
《罗布泊,消失的仙湖》导学案
学习
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2、掌握罗布泊 消逝的原因,感悟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学习重点
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学习难点
了解环境遭受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以后的开发中应吸取哪些教训。
学法
指导
1.通过诵读,学习作者语言。
2.通过诵读,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4)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
(5)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3、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①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②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1925年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一声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 310户村民 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解放后的1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大坝,又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来。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以好转,胡杨枝重吐绿叶,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 ,这里变成了牧场。
3、思思变化的 教训。
由于人们的贪婪与盲目,仙湖般的罗布泊消逝了。罗布泊上生长着一种号称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的树,那就是生命力极强的胡杨树,请看他的勃勃生机。可就是这样的树,面对人们无知和无尽的对水的掠夺,今天他成了什么样儿了?罗布泊的消逝带来了怎样的恶果?今天,我们喝的是自然甘露;明天,我们喝的将是人类的最后一滴眼泪!请以罗布泊的消逝为例,分组讨论人类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罗布泊今昔对比,令人痛惜,罗布泊消亡的原因,令人遗憾。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2(篇二)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2(篇二)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4.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课前预习,提出并整理发现的问题;动手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和资料走进教室; 3.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透视文章的写作轨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4.结合“研讨与练习”:“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拓展思维,畅想表达。

教学内容设计:一、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2.完成“读──读,写──写”。

3.查找并搜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等的资料。

4.在阅读和收集资料的过程当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学习笔记上。

二、课堂教学内容第一板块: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1.导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

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

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2.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目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4日电) 资料投影:“探险乐园罗布?白” (摘自1998年1月5日《南方日报》) 3.再读课文,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4.投影显示问题的答案。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

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

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过程和方法: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本文叙述事实,列举数据的方法。

2.了解罗布泊的这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

3.探究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应吸取的教训。

正音:①萧瑟②和煦③干涸④吞噬⑤裸露⑥戈壁滩⑦庇护所⑧近在咫尺⑨无垠⑩边缘教学过程一、文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能告诉我们什么信息?二、自读课文,探究学习1、昔日的罗布泊是怎样一副景象?2、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3、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什么?4、罗布泊消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三、理清思路先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追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次展现____________________,并由此写到________ 、_______的颓势,水到渠成地发出_________的强烈呼吁。

四、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五、罗布泊变化原因总结:六、造成这些悲剧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吸取的教训是:七、全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八、写一则环保标语九、课后小练笔假如你是千百年来生长在罗布泊边上的一棵胡杨,见证了这沧海桑田的变化,你将向人类诉说些什么?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和课后练习。

七、大家都来说:我学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还有待加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吴刚
年级:初二年级科目:语文课型:预习主备人:
备课时间:年月日上课时间:年月日审核:初二语文组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理解本文运用对比、拟人、列数据等方法表现主旨的写作方法。

3.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预习独学:
1、根据汉字写拼音。

萧瑟
..()..( ) 和煦.( ) 干涸.( ) 吞噬.(. ) 裸.露( )鹭鸶
栖.息()濒.临()戈.壁( ) 无垠.( ) 罗布泊.( )
2、解释词语:
沧海桑田:
近在咫尺:
浑然一体:
3、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

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

报告文学不同于调查研究报告,是富有文学性的。

作者正是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注重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悲愤心情。

4、通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要比较具体地把握课文内容,可以做一份内容提要,就下面几个问题画出要点。

──今日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关键词是:
──过去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关键词是:
──罗布泊为什么消亡?关键词是:
──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关键词是: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那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那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那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那是一个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方;那就是罗布泊。

罗布泊,曾经是有水的,曾经是有很多水的。

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成了沙漠。

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曾经的仙湖——罗布泊。

二、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倾听、指导(独学)
<1>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色。

<2>如今的“仙湖”是什么样子?这“仙湖”为什么会消逝?请说说你的看法。

<3>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引用数据,找出几个这样的句子,体会一下它们各自的作用。

(本题抓住课文表达方式的特点,作了适当提示,让我们揣摩富有表达效果的句子。


直抒胸臆的句子(举例):
引用数据的句子(举例):
2、课文为什么具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从根本上、从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上探究。


根本上:
写作手法:
表达方式(举例):
修辞手法(举例):
三、合作探究:
1.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讨苦吃?(这个问题要抓住重点片段“问题出在近30多年……浑然一体”,探究深层含义,从中获得启发。


拓展延伸(也可作为展示提升内容)
3、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要求具体诉说罗布泊百年沧桑,是描述的训练,又是口语的训练,又是想像的训练_。

__
2、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
恶化。

(本题沿着救救青海湖的思路拓展,让我们关注生态问题,培养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生态问题是一个大概念,要打开思路,提出问题,研究对策。

)3、根据自己的所知,自行创作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作品,题材不限
美文联读:
大自然的哀歌管桦【略】
延伸阅读
“沙漠明珠”珠光渐暗(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