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研讨会议纪要
地震类期刊有哪些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关于地震方面的论文也是有不少的发表,下面编辑就为大家推荐几本地震类期刊,供大家参考。
《》(季刊)1981年创刊,期刊是由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
办刊宗旨是以交流地震观测、地震前兆和强震机理与预测等研究成果,推动地震预报探索研究及其成果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
读者对象主要以从事地震观测分析、地震前兆探索、地震机理与预测研究的广大地震科技工作者和相关科技领域的科技人员。
《地震工程学报》(季刊)创刊于1979年,由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中国地震学会主办。
获奖情况:中国地球物理学类核心期刊;中国地震局优秀科技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本刊以报道和交流西北地区及全国地震科学领域内的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进步为宗旨。
主要内容有:地震基础理论(地球物理学、地震学、地震地质学、流体地球化学、地震工程学、灾害学等),地震观测技术与预报方法,工程项目的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与工程探测、工程震、防震减灾规划措施,以及相关交叉学科。
适合广大地震工作者、防灾减灾部门管理人员及相关地球科学工作者阅读《》(季刊)创刊于1978年,由云南省地震局主办。
主要刊载地震学基础理论、地震预测预报、防震抗震、工程地震、地震地质,以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实验技术和仪器研制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读者对象为从事地震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和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
获奖情况:2009年第三届云南优秀期刊奖;中国地球物理类核心期刊;云南省科技期刊质量内容奖;中国地震局优秀期刊一等奖。
《地震学报》1979年创刊(双月刊),1997年改为双月刊。
现任主编为陈运泰院士。
是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的地震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
主要内容包括:以刊登地震科学方面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成就为主,也登载一些与地震有关的地球物理、地震地质、工程地震等科学领域的学术论文及研究简报;登载本学科不同学术观点的文章;登载与地震科学有关的评述文章;介绍地震科学及与其有关的重大学术问题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反映地震科学及其有关的科技工作动态。
中国地震局副局长修济刚在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地震局副局长修济刚在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上
的讲话
佚名
【期刊名称】《国际地震动态》
【年(卷),期】2012(000)008
【摘要】各位来宾、同志们:今天,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我代表中国地震局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出席会议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中国地震学会自1979年成立以来,在中国科协和中国地震局等有关方面的关怀下,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逐渐成长为推动我国地震科技事业发展进步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
截止2012年6月17日,中国地震学会共有注册会员2022名,学会会员来自全国24个省(区、市)的192个单位,会员专业涵盖与地震科学相关的各个学科,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是科技领域享有盛誉的全国性学术团体。
【总页数】2页(P34-3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N27
【相关文献】
1.中国地震局副局长阴朝民在"2008年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J],
2.对中国地震学会发展的思考与展望——中国地震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长张培震院士在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J], 张培震
3.中国地震局副局长修济刚出席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震灾害应急演练活动 [J],
4.中国地震局副局长修济刚出席2015年地震应急救援理论研讨会 [J],
5.中国地震局副局长修济刚到石家庄市调研防震减灾工作 [J], 王秀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科研学术会议纪要(范文)
(科研学术年会会议纪要范文)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专题学术会议纪要第一专题:地球物理科学的发展远景及研究前沿本专题共收到论文14篇,年刊刊登论文13篇,会上交流论文10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1.对我国地球物理学科研建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危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并呼吁要在这方面进行工作,例如首先要恢复地球物理的学科地位,建各种层次的研究所,对学生培养要有长远眼光,不能急功近利。
2.对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源断层重新进行审视,并取得了重要成果,通过对大震时所形成的线状分布的喷水冒沙点,以及地震测深剖面的再分析,认为至少有两段"新"断层被发现。
这对于推动深入研究唐山大震机制有重要作用。
3.对中国大陆及其邻区的地震层析成果,以及相应的地球动力学意义,进行了探讨,特别是对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带的形态和截止深度有了比较确切的认识,指出它主要滞留在660 km间断面,并往西延伸很长距离。
4.对欧洲南部410 km间断面的精细结构,做了细微的地震学探测和分析。
二、有哪些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利用大震时的水、沙现象和线状分布,作为发震断层存在的痕迹,然后寻找地震测深资料,震源机制资料等其它地球物理资料进行验证(包括排除)。
第二专题: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本专题共收到论文54篇,年刊刊登论文54篇,会上交流论文12篇。
论文内容主要包括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的理论、资料采集方法、资料处理和成像方法、资料解释和应用等,所涉及的地球物理方法包括地震、重力、磁法和电法等。
一、取得的主要成果为:(1)研究形成了基于波前构建法的2.5维射线走时与振幅计算方法、复杂地表条件下的静校正方法;(2)在三分量地震资料噪声衰减的极化分析方法、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的虚拟偏移距偏移方法、多波地震资料属性分析方法、井间层析成像的多尺度方法、无低降速带区的成像方法等研究中取得一定进展;(3)采用地震波分频预测技术和测井识别技术,在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识别中取得较好应用效果;通过实例,展示了煤田地震勘探技术的进展、中加盆地非地震地球物理预测稠油藏技术的进展。
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纪要
大学 、 京 大学地 空 学 院 、航 天 东 方 红卫 星 北 有 限公 司等 单 位 的专 家 。其 中 ,由 5位 院士
究 所党 委书记 、副所 长 王 善 恩 ,空 间对 地 观 测 专业 委员会 顾 问 、中 国地 震 局 地球 物理 研 究 所许 绍燮 院士 ,中科 院空 间科学 与应 用 研
局 的工作 ,同时 也有 每一 位有 良知 的科 学家
应尽 的责 任 。地 震预测 需 要更 多更 新 的观 测 手段 ,空 间对 地 观测 专 业 委员 会 的成立 ,对
开拓 地震 观 测 技 术 的新 领 张 国民对 中 国地 震 学会 又增加 了一 名高 新技 术 的成员 表示 了衷 心 的祝贺 。同时提 出 ,自 2 0世 纪 后 期 以来 ,
维普资讯
第 8 ( 第 36期 ) 期 总 5
20 0 8年 8月
国
际
地
震
动
态
N .(ea N.5 ) o 8 S r l o3 6 i
Au us ,2 08 g t 0
Re e tDe eo mens i ol im oo y c n vlp t n W rd Ses l g
司长 栾毅 主持 。中国地震 学 会秘 书 长郝 记 川
宣读 了 民政 部 和中 国科 协关 于批 准成 立 中国 地 震 学会空 间对地 观 测 专 业 委 员会 的文 件 , 专业 委员会 主任 申旭辉 简要 介绍 了成立 专业 委员会 的筹备 工作 以及 背 景情 况 , 间对 地 空 观测 专业 委员 会聘请 的顾 问专 家相 继就 空 间 对地 观测 与地 震预测 的结合 前 景 发言 。院士 专 家们 一致认 为 ,汶川 大 地震 发 生 后 , 究 研 天地一 体化 , 利用 空 间数 据作 为地 震 预 测新 手段 显得 极 为 重 要 。专 业 委 员 会 的 发 展 目 标, 就是应 该 利 用 专业 委 员 会 的 交 流 平 台 , 提 出有 针对性 的 、 能推 动地 震 预测 水平 的研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会换届暨学术讨论会会议纪要
局地震 预测 研究 所 、 球 物 理研 究 所 、地 壳 地
应 力研 究所 、防灾 科 技 学 院 、中 国科 学 院 电
子 所 以及 部 分 省市 地 震 局 6 5位 专 家 和代 表
国地震 局监 测预 报 司和 挂靠 单位 地震 预测 研 究所对 会议 的筹 备 和组 织工 作 给予 了很 大关
注 , 会议 的召 开提 供 了大 力支 持 。四川 省 对 I 地震局 王力 副局 长 到会 祝 贺 ,监 测处 杜 斌 副 处长 、 测 中 心杨 贤 和 副 主 任 出席 了 会议 ; 监
磁 学专 业委 员会 委员 组 成 。
与会 专家 和代 表就 地震 电磁 学 的几 大分
支 , 括 地 磁 场 、地 电场 、地 电阻 率 、电磁 包
扰 动 、红外遥 感 、空 间 电磁 观测 等方 面 的研
究成果 和进 展进 行 了广 泛 研讨 ,报 告 内容 包 含 了地震 电磁 学 观 测 机理 、观测 方法 、观 测
维普资讯
3 8
国
际
地
震
动
态
20 0 7矩
技 术 、台网建设 、数据 处 理 以及 监 测 应 用 等
多个 方 面 。针对 目前 常规 观测 测 项 ,顾 左 文 研究 员 介绍 了地震 地磁 观测及 其 在地震 预 报 中的应用 情况 ,杜学彬 研究 员 介 绍 了地 震地
章处 长代 表挂靠 单 位做 了讲 话 , 析 了地 震 分
电磁学 科 发展 的新 机遇 ,对本 届 地 震 电磁 学 专 业委 员 会的工 作 寄予 厚望 ,并预 祝 大 会取 得 圆满 成 功 。 后 赵家 骝研 究 员详 细 介绍 了 最 本 次会议 的筹备 过程 , 布 了第 四届 地震 电 宣
地震研讨会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有幸在这里参加地震研讨会,与各位共同探讨地震防灾减灾的重要议题。
在此,我代表我国地震科研团队,就地震预警、应急救援以及地震科普教育等方面,发表几点看法。
一、地震预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地震预警技术是地震防灾减灾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我国在地震预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目前,我国已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震预警系统,为地震预警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
然而,地震预警技术的推广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地震预警系统的标准化建设,确保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地震预警系统的兼容性。
其次,要加大对地震预警技术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地震预警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最后,要推动地震预警技术在地震高风险区域的推广应用,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二、地震应急救援体系的完善地震发生后,应急救援是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关键。
我国在地震应急救援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需不断完善。
首先,要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救援预案,明确各部门职责和任务,确保应急救援工作有序进行。
其次,要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救援队伍的实战能力。
同时,要注重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应急救援合作,共同应对地震灾害。
最后,要加强对地震灾区群众的关心关爱,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三、地震科普教育的普及地震科普教育是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国地震科普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定差距。
首先,要加强地震科普教材的研发和推广,提高地震科普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其次,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广泛开展地震科普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地震防灾减灾意识。
最后,要注重地震科普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公众在参与地震应急演练中提升自救互救能力。
总之,地震防灾减灾工作任重道远。
让我们携手共进,加强地震科研、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普及地震科普教育,为构建和谐、安全、美好的家园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震学会联合学术大会纪要
学 ;2 计算地 震学研究 进展 ;3 地球介 质各 向异性 ;4 大地震 预报技术 与方法研究 ;5 中国 巨灾综 合预测 1) 1) 1) 1)
与环境 变异 ;6 信息技 术与地球 物理 ;7 地球物 理仪器 与观测技术 ;8 油气 田与煤 田地球 物理勘探 ;9 储 1) 1) 1) 1)
第 5 3卷 第 1 期 1 21 0 0年 1 1月
地
球
物
理
学
报
V01 3, No 1 .5 .1
N O .,2 0 V O1
CHI S j NE E oURNAL OF GE OP HYS C IS
中国地球 物理 学会 、 中国地震 学会 联 合 学术大 会纪 要
了 一 步 . 3 各 个 专 题 均 有 新 的 学 术 观 点 和 新 的应 用 成 果 , 及 领 域 比历 届 的 更 广 , 其 是 在 地 震 研 究 方 面 的 () 涉 尤
交 流广度和深 度都得 到了显 著的提高 . 通过 本 届联 合学 术 大会 还 看 到 以下不 足 或需 要 进一 步 发展 的地 方 :
() I 在专题设 置方面 , 需要进一 步加强 引导 , 包括邀 请一 些前 沿领 域 的专题 , 对征集 到 的相 近专 题适 当整合 、
层 地球物理 ;0 油气 电磁勘探 ;1 地质 调查 与矿产勘 查地球 物 理 ;2 地震 波传 播 与成像 探查 ;3 工 程 、 2) 2) 2) 2) 环 境、 矿山与城 市地球物 理 ;4 空间大地测 量 、 2) 地壳 运动 与天文 地球 动力 学 ;5 地球 重 力场 变化 与地 学应 用 ; 2)
的方式来设 置专题 , 为更多有 志于参 与专题 召集 者提供 了可 能. 同时 , 了进 一步 提升 到会 交 流 的学术 报告 为
1989年巴塘6.7级地震群现场工作纪事
第8期(总第464期)国 际 地 震 动 态No.8(SerialNo.464)2017年8月RecentDevelopmentsinWorldSeismologyAugust,2017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殐殐殐殐亲历地震预报总结报告 编者按: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包括:“透明地壳、解剖地震、韧性城乡和智慧服务”4个科学研究方向。
“解剖地震”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科学研究方向,也是地震预测科学研究的基础。
为了更好的对历史大地震进行深入研究,发展地震预测科学理论和总结地震预测实践经验,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在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的支持下,决定成立“亲历地震预报过程总结专家组”,对自邢台地震以来的显著地震的预报过程进行解剖、清理与总结,以期提升对地震预报过程的认识。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在每年的地震预报论坛学术交流中就清理总结报告组织交流研讨。
清理总结报告与论坛学术交流摘要集一并刊出。
1989年巴塘6.7级地震群现场工作纪事罗灼礼※(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中图分类号: P315; 文献标识码: A; 犱狅犻:10.3969/j.issn.0253 4975.2017.08.001 1989年4月16日4时34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发生6.7级强烈地震。
享有“塞外江南”美誉的巴塘县,顷刻之间房屋倒塌、电信中断、公路塌方、尘埃漫天、一片混乱。
这是距1923年巴塘6.5级地震66年后的又一次强震。
这次巴塘6.7级地震是中国地震局试行《地震现场工作大纲和震情分析指南》的第1个地震,也是按《四川省地震系统大震应急对策条例》进行地震现场工作和灾害评估的第1个地震。
那时,我任四川省地震局局长。
按我的意见,局值班室立即通知其他局领导、各处室负责人、震情分析人员到局办公楼紧急会商,安排到现场工作等事宜;并立即通知康定地震中心站、甘孜州地震局派工作组先行奔赴巴塘;同时通知地震地质队、地震测量队、成都地震中心站、省局有关研究室和机关各处室,按应急条例,做好人员、仪器装备、地形图等技术资料准备;并要求带上先行人员必须的粮食、蔬菜、帐篷等物资。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纪要
异 常信 息 的概率 密 度 函数 方 法 , 李 悦 等 分 析 了天津 地 区几次 典 型地震 水 位 固体 潮加 卸 载
响应 比特征 ,张素 欣研 究 员 根 据 黄骅 多 次 突 变 异常 研究 了 区域 构 造应 力 场 的 变化 ,温 燕 林初 步 研究 得 出近年 上海 地 区井 水 位 上升 的 原 因是 地下 水人 工 回灌 ,陆 明勇研 究 员对 地 下 流体 趋势 异常 特 征进 行 了深 入探 讨 ;还 有
要3 0多篇 ,2 0余位 代表 作 了大会 交流 报告 , 内容涉及 地震 流体 作 用 机理 、流 体 固体 潮 效
应 与地震 响 应 ,空 间对 地 流体 观 测及 信 息 提 取 ,流体观 测 新 技 术 、新 方 法 ,异 常 落 实 分
2 O多个单 位 5 0余 名 专家 代表 出席 了会 议 。
4 8
国
际
地
震
动
态
要 加强 流体 观测 技 术 支 撑 平 台建 设 ,重点 支
持 行业 内有 研 发 实 力 的 团队 进 行 技 术 攻 关 ,
解 决 关 键 技 术 难 题 ;三 是 要 引 进 吸 收 行 业 外
水层 渗 透系 数变 化对 井水 位 固体 潮效 应 的影
响, 孙 小龙 提 出 了提取 前 兆 观 测 资料 中 高 频
新 成果 以及存 在 的 主要 问题 ,希望 与 会 的各 位 代表 畅 所 欲 言 ,充 分 交 流 ,为 地 下 流 体 学 科 发展 献 言献 策 ;他 同时 代 表专 业 委 员 会 对 河 南省 地震 局 为本 次会议 的 召开 所提 供 的周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1 0 - 1 7 。
中国地震学会
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学会是由我国从事地震科技研究和参与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科技工作者自愿结成的、依法登记成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公益性的、全国性的学术团体,是发展我国地震科技事业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
1988年4月13日地壳形变测量专业委员会在武昌成立1988年6月24日历史地震专业委员会在山西繁峙县成立1988年9月22日地震科学管理研究委员会在江西九江市成立1988年11月22日地震科技情报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1989年5月28日中、日地震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1991年中国地震学会推荐的陈运泰、胡聿贤、马宗晋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1月20日中国地震学会第三届理事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丁国瑜当选理事长1992年1月14日顾功叙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1992年6月22日中国地震学会第4次学术大会在北京召开1993年中国地震学会推荐的陈颙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4月28日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4月17日科技咨询服务部在宜昌成立1993年10月29日中日东亚地区地震学术讨论会在日本鸟取市召开1994年12月12日中国地震学会第四届理事会成立大会暨第5次学术大会在北京召开,陈运泰当选理事长1995年5月5日工程勘察专业委员会在昆明成立1995年9月22日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在贵阳成立1995年11月29日地震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1996年10月6日中国地震学会第6次学术大会在湖南张家界召开1996年10月6日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在湖南张家界市成立。
1997年中国地震学会推荐的马瑾、廖振鹏分别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10月20日中国地震学会第5届理事会成立大会暨第7次学术大会在江西井冈山市召开,陈运泰当选理事长1999年12月29日庆祝中国地震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在北京召开1999年12月29日首届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在庆祝中国地震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上颁发2000年8月10日首届海峡两岸地球科学夏令营在大陆举办2000年9月15日中国地震学会第第8次学术大会在成都市召开2001年7月31日第二届海峡两岸地球科学夏令营在大陆和台湾分别举办2002年9月8日中国地震学会第6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9次学术大会在西宁市召开,陈颙当选理事长2003年中国地震学会推荐的邓起东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1月《国际地震动态》刊物由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共同主办2004年7月10日中国地震学会第10次学术大会与第三届大陆地震、紧急救援暨巨灾保险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2006年10月21日中国地震学会第7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1次学术大会在大理市召开,张国民当选理事长2008年5月12日我国纹川发生8级大地震,中国地震学会号召各专业委员及全体会员积极投入抗震救灾2008年7月25日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成立2008年12月1日中国地震学会第12次学术大会在北京市召开2009年9月17日中国地震学会成立30年学术研讨会在伊春市召开[1]组织章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会中文名称: 中国地震学会(英文译名: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英文名缩写: SSC)。
防震减灾专题会议纪要_会议纪要_
防震减灾专题会议纪要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当前的震情形势和防震减灾工作现状。
防震减灾专题会议纪要该怎么写更加简单明了呢?下文是防震减灾专题会议纪要,欢迎阅读!防震减灾专题会议纪要一20XX年5月28日下午,副院长黄后宝主持召开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相关职能科室负责同志章泾萍、周玉森、顾莉、王春音、姚勇、张斌华、王健、田雷、凌江文、毛丽英、王欢、曹根皓、汪继军出席会议。
会议对《皖医弋矶山医院防震减灾》和《皖医弋矶山医院防震减灾应急疏散演练方案》进行了讨论,并在科学分析当前安全生产形式的基础上,对医院近期防震减灾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现将有关会议决议纪要如下:一、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当前的震情形势和防震减灾工作现状,站在讲政治、顾大局、保稳定的高度,从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角度出发,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完善《皖医弋矶山医院防震减灾应急预案》和《皖医弋矶山医院防震减灾应急疏散演练方案》,明确应急工作程序、层级管理职责和协调联动机制,不断增强制度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为防震减灾工作的开展提供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三、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各部门要把防震减灾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落实防震减灾工作责任制,定期研究解决防震减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并建立监督检查制度,确保防震减灾工作高效有序地开展;医院防震减灾应急指挥部及各工作组成员位要树立全局观念,分工负责,密切配合,积极加强与政府机构及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全面提高灾情预报、灾害防御和应急救援能力,形成政府主导、专群结合、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格局,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
四、加强防震减灾能力建设。
立足“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强化软硬件设施抗震设防和保障能力,院内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及后勤设备均严格按照7级标准抗震设防,并根据需要加强计算机网络、通信设备的配置和管理,提升信息系统容灾备份能力,确保交通、通信及后勤设施的正常运行和及时抢救,切实增强应对灾害的综合协调和抢险救灾能力。
地震电磁扰动观测方法与技术专题研讨会纪要
地震电磁扰动观测方法与技术专题研讨会纪要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期刊名称】《国际地震动态》【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3页(P49-51)【作者】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8.5;N27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于2011年12月26—27日在北京联合召开地震电磁扰动专题研讨会。
参加本次专题研讨会的有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副所长蔡晋安,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副所长杨树新,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钱家栋、赵家骝、关华平、副研究员席继楼,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研究员杜学彬、副研究员谭大诚,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卢军,上海市地震局研究员马钦忠,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研究员吴荣辉、田家勇、王兰炜、副研究员张世中以及该所其他从事电磁扰动观测研究的科研人员。
本次研讨会由蔡晋安和杨树新共同主持。
在研讨会上,蔡晋安就本次研讨会的目的、意义和重要性发表了讲话;张世中和王兰炜分别就《DCRD-1电磁扰动观测系统》和《区域电磁扰动观测数据》做了报告;各与会专家以甘肃试验台网及其观测数据为主要讨论对象,对地震电磁扰动观测手段当前的现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预期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和广泛的交流和讨论。
地震电磁扰动观测是地震电磁学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地震监测预测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实效。
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我国的电磁扰动(又称电磁波、电磁辐射等)观测在群防群测工作发展迅速,目前,已建成各类型的电磁扰动观测台站150多个。
由于历史原因,目前使用的观测仪器种类较多,观测对象不一致(电场、磁场、电磁场),观测频段不相同(超低频(ULF)、甚低频(VLF)、低频(LF)),观测装置不相同,观测仪器(传感器)的性能差异较大,传感器架设(埋设)方式不同,仪器标定方法不一致,观测结果的表述不一致,观测环境和台址条件差异较大。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震学会联合学术大会纪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13
构及 大陆 动 力 学 ;( 1 1 )地震 学 与 地 震 构 造
学 ;(2 1 )计 算 地震 学 研 究 进 展 ;( 3 1 )地 球 介质各 向异 性 ;( 4 1 )大 地震 预 报 技 术 与 方
届年会 学术 委员会 主任倪 四道教 授介 绍 了第 2 7届 年 会 工 作 在 改 进 会 场 条 件 、加 强 年 会 学术 活动 的国际化 以及鼓 励学科 交叉 等工作 方面 的基本思 路 。 闭幕式上 , 会学术 委员 会 主任 黄 清华 大 教授 宣 布 了 2 1 0 0年 度 傅 承 义 青 年 科 技 奖 、 第 7 届李 善邦 青年优 秀地震 科技 论文奖 和 中
勘探 技术 的 发展 机 遇 与 挑 战” 报 告 ;王 琪 的 研究 员作 了“ 汶川 地震形 变研究 ” 的报告 。
院士( 中国科学 院地质 与地球 物理研究 所 ) 作 了“ 南 大 陆再 造 ” 华 的报 告 ;詹 仕 凡 ( 中国石
油 东方地球 物理 勘探公 司) 了“ 作 石油 物探装
第 1 1期 ( 第 3 3 ) 总 8 期 21 0 0年 1 1月
国
际
地
震
动
态
N o 1( ra .1 Se ilNo. 83) 3
No m b r ve e ,201 0
Re e tDe l p e s i o l im o o c n veo m nt n W rd Ses l gy
工程 简介 ” 的报 告 ;万卫 星研究 员作 了“ 电离 层 与大气 层耦 合 研 究 ” 的报 告 ;陈永 顺 教 授 作 了“ 藏 高原 地 震 大地 构 造 学 研 究 进 展 : 青 北京 大学 流 动地 震 台阵 观测 ” 报 告 ;陈会 的
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大学 、哈尔滨 工 业 大 学 、航 天 八 院 、航 天 东 方 红卫 星公 司 、航 天 5 0 3所 、上 海 天 文 台等 多个单 位 的 8 O 余 位 专家 参加 了会 议 。
光、 红 外 、雷 达 以及 卫 星重 力 等 数 据 在 地震
1 会 议 概 况
本 次会 议开 幕 式 从 简 ,由空 间 对地 观测
中 国地 震 学 会 空 间对 地 观 测 专 业 委 员会 2 0 1 3年 学术 研 讨 会 会 议 纪 要 *
中图分类号 : P 3 1 5 ; 文 献 标 识 码 : D;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0 2 3 5 — 4 9 7 5 . 2 0 1 3 . 1 2 . 0 0 8
研究 中的应用 成 果 , 展 示 了各 类数 据 在 日本 地震 、汶川 地 震 、 芦 山地 震 等 典 型 地 震 中 的
专 业委 员会 主任 中国地震 局 地 震预 测 研 究所
申旭辉研 究 员 和 中国地震 局 地震 预 测 研 究所 蔡 晋安 副所 长分 别致 开幕 词 。 根 据我 国空 间对 地观 测 地震 研 究 的 发展
表就 天 地基 电离 层 数 据处 理 、电离层 异 常 时
空 统计 特征 、舒 曼 谐 振 观测 与地 震 关 系 、电
离层 掩 星技 术 、我 国电磁 卫 星 数据 质 量 分 析 系 统 、数据 处 理 系 统 等 内容 进 行 了介 绍 。多 源遥 感 地 震 研 究 应 用 专 题 主 要 介 绍 了可 见
离层 电子密 度 变化 特 征 、GP S - T E C和 C OS —
引 言
2 O 1 3年 1 1 月 1 8日一 1 1 月 2 0日, “ 中国 地 震学 会 空 间 对 地 观 测 专 业 委 员 会 2 0 1 3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期 12 月
地 震 地 磁 观 测 与 研 究 SEISMOLOGICAL AND GEOMAGNETIC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Vol.38 Dec.
No. 6 2017
中国地 震学会 地震观 测 技术专 业 委员 会 20 17 年学 术 研讨会 议 纪要
2017 年 11 月 1 日 — 4 日,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 (以下简称地震观 测技术专业委员会) 2017 年度学术研讨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举行 。本次会议由地 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协办 。广西地震局黄国华副局长、 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薛兵及北海市地震局局长陈海出席开幕式 。来自中国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部队等相关部门的 117 名专家学者参 加了研讨会 。 开幕式由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地震局巡视员、研究员朱元清主持, 黄国华副局长、陈海局长分别致辞 。黄国华副局长向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观测技 术专业委员会及与会专家在工作中给予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提升地震监测水平的支 持表示感谢;陈海局长代表北海市地震局向莅临研讨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学者表示 欢迎 。 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薛兵在讲话中指出,地震观测技术,特别是观测仪器 一直是基础支撑,在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和各位委员支持下,观测技术委员会多年来 开展诸多活动,致力于观测技术交流,推进技术研发,在从地震观测模拟化到数字化、 网络化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委员会坚持每年开展学术会议进行交流,涉及仪器到 台站 (网) 建设、系统运维到数据产品加工与服务等领域,未来几年希望大家进一步关注 地球深部探测和海域探测 。薛兵主任感谢各位专家积极参与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的学术 研讨活动 。朱元清研究员指出,各委员在过去的地震台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 几年重点关注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希望各委员与专家,尤其是年轻委员积极 参与新技术研发和工程建设 。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编辑部编审李瑞芬解述了科技期刊 发展的远景及认同祖国科技成果的有关热门问题,编辑高伟对期刊出版的有关问题进行 了解释 。 大会共计收到学术论文 32 篇,正式安排学术报告 23 个,涵盖测震、前兆观测技术 与数据处理等内容,与会学者围绕: ① 地震观测仪器 (测震、前兆、强震) 研发新动态、 观测技术新方法与问题; ② 数字地震台站、台网建设与运维技术,水库地震台网研究进 展; ③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探讨及近期地震观测技术; ④ 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 仪器及软件系统研制应用; ⑤ 数字地震观测台网数据产品加工、信息发布服务; ⑥ 地震 观测仪器检测、检定新方法与试验; ⑦ 精密主动震源研究进展与应用,立体地震观测技 术研讨等方面做了相关学术报告 。 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薛兵研究员对会议做总结发言,特别感谢童汪练研究 员等一批老专家每年对观测委员会的支持,童教授 80 岁高龄仍然奋战在地震监测科研一 线,且每年有很多学术成果产出,特别值得年轻学者学习,并代表专业委员会祝愿童老
144
地
震
地
磁
观测ຫໍສະໝຸດ 与研究38 卷
师健康长寿 。此次会议内容丰富、学术报告涉及地震观测技术多个方面,大家一致认为 此次学术会议参与人员多,会议期间不仅交流了技术、加深了了解,而且增进了各领域、 各学科及与会专家之间的感情 。 会议期间印发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 2017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部 分全文供与会学者参考学习并讨论 。会务组工作由周银兴、潘岳怡、吴卫远等担任 。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 周银兴整理)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 2017 年学术研讨会参会人员合影
童汪练研究员在报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