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学会联合学术大会纪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24年中小学生全国竞赛项目
18
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
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高中
19
全国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
中国化学会
山东化学化工学会
高中
20
全国中学生环境保护优秀作文征集活动
中华环保联合会
中华环保联合会
高中
21
全国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
中国植物学会、中国动物学会
山东动物学会、山东植物学会
中国禁毒基金会
山东省禁毒委员会办公室
小学、初中、高中
11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中国科协
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小学、初中、高中
12
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成果展示大赛
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
山东省人工智能协会
小学、初中、高中
13
全国青少年文化遗产知识大赛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山东省家庭文化研究会
高中
22
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中国数学会
山东数学会
高中
23
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比赛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水利部宣传教育中心
山东环境保护基金会
小学、初中、高中
24
全国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
中国物理学会
山东物理学会
高中
25
全国中学生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
中国计算机学会
山东计算机学会
高中
26
全球发明大会中国区
附件
2024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
在山东省备案通过名单
序号
全国竞赛名称
主办单位
山东省承办单位
面向学段
地震会接二连三出现吗?
地震会接二连三出现吗?
陆亦文
【期刊名称】《中学生英语:高中版》
【年(卷),期】2006(000)007
【摘要】有些科学家认为一个巨大地震发生后,其他一些地震可能尾随而至。
以前,地质学家被问到大地震是否会引发地球另一端的地震时,都会用坚定的口气回答:“不会”。
今天,有些专家已经不那么有把握了。
愈来愈多的证据显示,大规模的地震可能会打乱远在一千英里之外的地质结构,甚至可能造成数天、数月或数年之后的火山爆发。
【总页数】3页(P54-56)
【作者】陆亦文
【作者单位】山西省长治市太行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9
【相关文献】
1.接二连三业界领航——技嘉333主板发布会如期举行 [J],
2.接二连三业界领航——技嘉333主板发布会如期举行 [J],
3.中国地震预报论坛暨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历史地震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大会纪要 [J], 黄辅琼;卜淑彦
4.利用地震活动性变化方法东海地震假想的震源区内中强地震前出现的地震?…
[J], 吉田明夫;罗岚
5.接二连三业界领航——技嘉333主板发布会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4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七.《年刊》编委会 (按拼音排序) 主 任:黄清华
-2-
副 主 任:侯增谦 刘俊来 倪四道 王 强 王 涛 杨进辉 张进江 委 员: 蔡永恩 常 旭 陈华勇 陈立辉 陈小宏 底青云 丁孝忠 董树文 符力耘 高 锐 葛洪魁 何丽娟 侯增谦 黄 方 黄宝春 黄清华 金双根 琚宜文 雷建设 李惠民 李三忠 李永祥 厉子龙 林 伟 刘 静 刘 焰 刘 洋 刘俊来 刘伊克 吕庆田 倪怀玮 倪四道 聂凤军 屈春燕 任收麦 沈 萍 石耀霖 史建魁 宋海斌 孙新蕾 汤 吉 陶士振 田 钢 周仕勇 汪汉胜 汪毓明 王 强 王 涛 王岳军 王宗起 肖文交 谢树成 徐 备 徐锡伟 薛国强 杨 进 杨进辉 杨经绥 于常青 翟庆国 张 波 张进江 张兆峰 张志刚 赵国春 赵子福 郑 勇 周 红 周永章 朱弟成
王 强 王 涛 杨进辉
五.学术委员会(按拼音排序) 主 任:陈 颙
-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副 主 任:李廷栋 张培震 郑永飞 朱日祥 成 员: 曹代勇 曹晋滨 柴育成 常 旭 陈 骏 陈 颙 陈福坤 陈海弟 陈树民 陈小宏 陈晓非 陈运泰 邓 军 邓启东 底青云 丁 林 丁志峰 丁仲礼 董树文 董云鹏 范蔚茗 方 慧 方小敏 冯 宏 冯学尚 冯佐海 高 俊 高 锐 高 山 耿建华 龚健雅 郭 建 郭进义 何继善 侯泉林 侯增谦 胡见义 胡瑞忠 黄大年 黄清华 贾承造 江博明 蒋少涌 金翔龙 金振民 金之钧 康国发 李 斐 李 貅 李德仁 李建成 李锦轶 李庆忠 李三忠 李曙光 李廷栋 李献华 林 伟 凌 云 刘 静 刘 良 刘池阳 刘丛强 刘代志 刘敦一 刘福来 刘光鼎 刘怀山 刘嘉麒 刘俊来 刘少峰 刘永江 刘振兴 柳建新 龙 凡 罗 俊 罗清华 吕庆田 马昌前 马永生 毛景文 孟小红 莫宣学 倪四道 牛耀龄 欧阳自远 庞忠和 彭平安 彭苏萍 漆家福 秦大河 曲寿利 任纪舜 石耀霖 舒良树 孙 敏 孙 枢 孙卫东 孙文科 汤良杰 唐晓明 滕吉文 田 钢 涂传诒 万卫星 汪集旸 汪品先 王 强 王 水 王 涛 王成善 王椿镛 王二七 王国灿 王良书 王清晨 王汝成 王绪本 王有学 王岳军 王宗起 魏春景 魏奉思 魏久传 吴福元 吴秋云 夏江海 肖文交 熊 熊 熊盛青 熊小林 徐 备 徐文耀 徐夕生 徐义刚 许厚泽 许绍燮 许文良 许志琴 严良俊 杨顶辉 杨进辉 杨经绥 杨树锋 杨文采 杨元喜 杨振宇 姚玉鹏 姚振兴 叶大年 于 晟 翟光明 翟明国 翟裕生 张国伟 张宏飞 张宏福 张进江 张立飞 张培震 张岳桥 张泽明 赵 越 赵 伟 赵邦六 赵殿栋 赵国春 赵国泽 赵文津 郑建平 郑永飞 钟大赉 锺孫霖 周美夫 周泽兵 朱 光 朱日祥 朱祥坤 秘 书 长:黄清华 副秘书长:侯增谦 刘俊来 倪四道 王 强 王 涛 杨进辉 张进江
中国地震学会第7届第7次常务理事会会议纪要
中国地震 学会 第 7届第 7次常 务理 事会
会议于 21 0 0年 2月 1日在 北 京 召开 。张 国
地震学会 21 0 0年 的 重 点 工 作 。希 望 中 国地 震 学会 的各级 组织 及全 体会 员共 同认 真完 成 召开第 8次 全 国会员 代表 大会 的换 届 选举 工 作 和积 极参 加 第 1 学 术 大 会 的学 术 交 流 3次
学术组 ,积极 与 中 国地 球 物理 学 会 第 2 6届 学术 年会学 术组 沟通 , 真 筹备 并 组织 好这 认
次学术 大会 。
( )会议 认 为 ,为 了鼓 励 科技 创新 和 培 4
养 科技 人才 ,中 国地震 学会 应 该设 立更 多 的 科 技奖励 。希望学 会办 事机 构认 真通 过 调研 尽 快开展 此项 工作 。 ( )会议 同意成 立 强震动 观测技术 专业 5
活动。
民 、陈 颢 、石 耀 霖 、吴 忠 良 、张 晓 东 、郝 记 川 、 晓非 、高孟 潭 、 陈 李小 军 、 刘启 元 、 荣 唐
余 等 常务 理事 出席 了会 议 。
会 议 由张 国民理事 长 主持 。
会 议 强调 指 出 ,在 2 1 0 0年 召 开 中 国地
会 议传 达 了中 国科 学技 术 协会关 于学 习 实践科 学 发展 观活 动 的有 关 文件 精 神 ,汇报 了 中国地震 学会 在 学 习调研 和 分析 检查 阶段
成 立新 的专 业委 员会 问题进 行 了研究 。
大 会与 2 1 中 国地 球物 理学 会第 2 00年 6届 学
术年 会 结合 ,同步 召开 。 会 议通 过讨 论 , 征求 所 有 常务 理 事 的 并 意见 后作 出如下 决定 :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学术年会专题总结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学术年会专题总结第一专题地球物理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了紧扣今年学术年会的主题,本专题定位于“地球物理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专题共收到论文30篇,年刊录用30篇,其中10人在本专题进行了口头报告。
刘光鼎院士在专题会上就环渤海湾的地球物理问题进行了精彩而生动的讲话。
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可以大致归纳为五个方面:1.综述性论文共3篇,涉及使用地球物理技术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综合性研究和讨论及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技术的综述等方面,如刘元生、王怀洪、王秀文、闫维彰等详细分析了环渤海湾地区固体矿产、油气资源、海洋资源等的研究现状,综合论述了地球物理技术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能发挥的作用;李学军系统介绍了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技术的最新发展现状及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2.涉及基础地质及矿产地球物理问题的论文共4篇,论述了地球物理方法研究断裂带、大地构造分区、矿产勘查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如宋春明详细探讨了山东省大地构造分析;宋志勇探讨了鲁西地区铁矿成矿条件及资源远景;而张兆芳介绍了在强干扰地区采用大功率电磁法研究太行山东部断裂带和盆地的接触关系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探索了在中国东部人文干扰严重地区利用物探方法研究中深层地质结构的有益途径。
3.涉及油气勘探开发及新能源研究方面的论文共7篇,重点围绕环渤海湾盆地深层、复杂区、滩浅海等的勘探问题及油田开发中的联合反演和新型能源-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等方面;如葛运华、刘雪军通过研究重磁电技术在环渤海多个大中型油气田发现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结合盆地深层新层系、潜山、火成岩等目标的具体地质问题,分析了盆地内深层勘探潜力和物性条件等,指出采用非地震、地震一体化技术是一种经济、快速、有效的手段,并列出了针对不同问题的技术方案;而刘怀山、王宁健在论文分析了中国近海油气田勘探的现状和前景,并针对渤海湾地区浅海油气资源勘探的潜力和有效的技术方案等进行了探讨;曹丹平等人探讨了以已知地质规律为前提,研究多种不同尺度的物探资料和储层特征的匹配关系,指导油田开发。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震学会联合学术大会纪要
学 ;2 计算地 震学研究 进展 ;3 地球介 质各 向异性 ;4 大地震 预报技术 与方法研究 ;5 中国 巨灾综 合预测 1) 1) 1) 1)
与环境 变异 ;6 信息技 术与地球 物理 ;7 地球物 理仪器 与观测技术 ;8 油气 田与煤 田地球 物理勘探 ;9 储 1) 1) 1) 1)
第 5 3卷 第 1 期 1 21 0 0年 1 1月
地
球
物
理
学
报
V01 3, No 1 .5 .1
N O .,2 0 V O1
CHI S j NE E oURNAL OF GE OP HYS C IS
中国地球 物理 学会 、 中国地震 学会 联 合 学术大 会纪 要
了 一 步 . 3 各 个 专 题 均 有 新 的 学 术 观 点 和 新 的应 用 成 果 , 及 领 域 比历 届 的 更 广 , 其 是 在 地 震 研 究 方 面 的 () 涉 尤
交 流广度和深 度都得 到了显 著的提高 . 通过 本 届联 合学 术 大会 还 看 到 以下不 足 或需 要 进一 步 发展 的地 方 :
() I 在专题设 置方面 , 需要进一 步加强 引导 , 包括邀 请一 些前 沿领 域 的专题 , 对征集 到 的相 近专 题适 当整合 、
层 地球物理 ;0 油气 电磁勘探 ;1 地质 调查 与矿产勘 查地球 物 理 ;2 地震 波传 播 与成像 探查 ;3 工 程 、 2) 2) 2) 2) 环 境、 矿山与城 市地球物 理 ;4 空间大地测 量 、 2) 地壳 运动 与天文 地球 动力 学 ;5 地球 重 力场 变化 与地 学应 用 ; 2)
的方式来设 置专题 , 为更多有 志于参 与专题 召集 者提供 了可 能. 同时 , 了进 一步 提升 到会 交 流 的学术 报告 为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纪要
异 常信 息 的概率 密 度 函数 方 法 , 李 悦 等 分 析 了天津 地 区几次 典 型地震 水 位 固体 潮加 卸 载
响应 比特征 ,张素 欣研 究 员 根 据 黄骅 多 次 突 变 异常 研究 了 区域 构 造应 力 场 的 变化 ,温 燕 林初 步 研究 得 出近年 上海 地 区井 水 位 上升 的 原 因是 地下 水人 工 回灌 ,陆 明勇研 究 员对 地 下 流体 趋势 异常 特 征进 行 了深 入探 讨 ;还 有
要3 0多篇 ,2 0余位 代表 作 了大会 交流 报告 , 内容涉及 地震 流体 作 用 机理 、流 体 固体 潮 效
应 与地震 响 应 ,空 间对 地 流体 观 测及 信 息 提 取 ,流体观 测 新 技 术 、新 方 法 ,异 常 落 实 分
2 O多个单 位 5 0余 名 专家 代表 出席 了会 议 。
4 8
国
际
地
震
动
态
要 加强 流体 观测 技 术 支 撑 平 台建 设 ,重点 支
持 行业 内有 研 发 实 力 的 团队 进 行 技 术 攻 关 ,
解 决 关 键 技 术 难 题 ;三 是 要 引 进 吸 收 行 业 外
水层 渗 透系 数变 化对 井水 位 固体 潮效 应 的影
响, 孙 小龙 提 出 了提取 前 兆 观 测 资料 中 高 频
新 成果 以及存 在 的 主要 问题 ,希望 与 会 的各 位 代表 畅 所 欲 言 ,充 分 交 流 ,为 地 下 流 体 学 科 发展 献 言献 策 ;他 同时 代 表专 业 委 员 会 对 河 南省 地震 局 为本 次会议 的 召开 所提 供 的周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1 0 - 1 7 。
中国地震学会
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学会是由我国从事地震科技研究和参与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科技工作者自愿结成的、依法登记成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公益性的、全国性的学术团体,是发展我国地震科技事业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
1988年4月13日地壳形变测量专业委员会在武昌成立1988年6月24日历史地震专业委员会在山西繁峙县成立1988年9月22日地震科学管理研究委员会在江西九江市成立1988年11月22日地震科技情报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1989年5月28日中、日地震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1991年中国地震学会推荐的陈运泰、胡聿贤、马宗晋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1月20日中国地震学会第三届理事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丁国瑜当选理事长1992年1月14日顾功叙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1992年6月22日中国地震学会第4次学术大会在北京召开1993年中国地震学会推荐的陈颙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4月28日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4月17日科技咨询服务部在宜昌成立1993年10月29日中日东亚地区地震学术讨论会在日本鸟取市召开1994年12月12日中国地震学会第四届理事会成立大会暨第5次学术大会在北京召开,陈运泰当选理事长1995年5月5日工程勘察专业委员会在昆明成立1995年9月22日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在贵阳成立1995年11月29日地震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1996年10月6日中国地震学会第6次学术大会在湖南张家界召开1996年10月6日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在湖南张家界市成立。
1997年中国地震学会推荐的马瑾、廖振鹏分别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10月20日中国地震学会第5届理事会成立大会暨第7次学术大会在江西井冈山市召开,陈运泰当选理事长1999年12月29日庆祝中国地震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在北京召开1999年12月29日首届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在庆祝中国地震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上颁发2000年8月10日首届海峡两岸地球科学夏令营在大陆举办2000年9月15日中国地震学会第第8次学术大会在成都市召开2001年7月31日第二届海峡两岸地球科学夏令营在大陆和台湾分别举办2002年9月8日中国地震学会第6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9次学术大会在西宁市召开,陈颙当选理事长2003年中国地震学会推荐的邓起东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1月《国际地震动态》刊物由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共同主办2004年7月10日中国地震学会第10次学术大会与第三届大陆地震、紧急救援暨巨灾保险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2006年10月21日中国地震学会第7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1次学术大会在大理市召开,张国民当选理事长2008年5月12日我国纹川发生8级大地震,中国地震学会号召各专业委员及全体会员积极投入抗震救灾2008年7月25日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成立2008年12月1日中国地震学会第12次学术大会在北京市召开2009年9月17日中国地震学会成立30年学术研讨会在伊春市召开[1]组织章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会中文名称: 中国地震学会(英文译名: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英文名缩写: SSC)。
中国地震学会第7届第9次常务理事会会议纪要
二等 奖 二等 奖 三等 奖 三等 奖
论 文 : 藏高 原东北 缘海 原断 裂晚第 四纪左 旋滑 动速率 青
李 传友
论文 :中国 I MS地 震 台阵( z M) P波后 方位 角和慢 度异 常 LD 的 作 者 :中国地震局 地球 物理研 究所 论文 :四川 及邻 区上 地幔各 向异 性研究 I 作 者 :中 国地震局 地球物 理研 究所 常利 军 郝 春月
中 国地震 学会 第 7届 第 9次 常务 理 事 会 会 议 纪 要
中 图分 类 号 : P 1 , 7 3 5 N2 ; 文献 标 识 码 : D; d i 0 3 6 /.sn 0 3 —9 5 2 1 . 9 0 2 o :1 . 9 9 j i. 2 54 7 . 0 0 0 . 1 s
中 国地震 学会第 7 第 9 常务理 事会 会议 于 2 1 届 次 0 0年 9月 8日在北 京 召开 。张国 民 、 石 耀 霖 、吴忠 良、张晓东 、 记川 、赵和 平 、 济 刚 、陈 晓 非 、王 兰 民 、高 孟 潭 、马 胜利 、李小 郝 修
军、 刘启 元 等常务理 事 出席 了会议 。 会议 由张 国 民理 事长 主持 。
第 9期 ( 总第 3 1 ) 8 期 21 0 0年 9月
国
际
地
震
动
态
No. Se ilNo. 1) 9( ra 38 S pt m b r,2 0 e e e 01
Re e v l m e s i o l im ol y e ntDe eop nt n W rd Ses og
会议 听取 了 中 国地 震 学会 第 8次 会员 代 表大 会 、中 国地 球 物理 学会 第 2 6次 学术 大会 和 中国地震 学会第 1 次 学术 大会 的筹备 情 况 汇报 。审议 了 中国地 震学 会 第 8届 理 事会 候选 人 3
科研学术会议纪要(范文)
(科研学术年会会议纪要范文)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专题学术会议纪要第一专题:地球物理科学的发展远景及研究前沿本专题共收到论文14篇,年刊刊登论文13篇,会上交流论文10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1.对我国地球物理学科研建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危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并呼吁要在这方面进行工作,例如首先要恢复地球物理的学科地位,建各种层次的研究所,对学生培养要有长远眼光,不能急功近利。
2.对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源断层重新进行审视,并取得了重要成果,通过对大震时所形成的线状分布的喷水冒沙点,以及地震测深剖面的再分析,认为至少有两段"新"断层被发现。
这对于推动深入研究唐山大震机制有重要作用。
3.对中国大陆及其邻区的地震层析成果,以及相应的地球动力学意义,进行了探讨,特别是对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带的形态和截止深度有了比较确切的认识,指出它主要滞留在660 km间断面,并往西延伸很长距离。
4.对欧洲南部410 km间断面的精细结构,做了细微的地震学探测和分析。
二、有哪些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利用大震时的水、沙现象和线状分布,作为发震断层存在的痕迹,然后寻找地震测深资料,震源机制资料等其它地球物理资料进行验证(包括排除)。
第二专题: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本专题共收到论文54篇,年刊刊登论文54篇,会上交流论文12篇。
论文内容主要包括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的理论、资料采集方法、资料处理和成像方法、资料解释和应用等,所涉及的地球物理方法包括地震、重力、磁法和电法等。
一、取得的主要成果为:(1)研究形成了基于波前构建法的2.5维射线走时与振幅计算方法、复杂地表条件下的静校正方法;(2)在三分量地震资料噪声衰减的极化分析方法、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的虚拟偏移距偏移方法、多波地震资料属性分析方法、井间层析成像的多尺度方法、无低降速带区的成像方法等研究中取得一定进展;(3)采用地震波分频预测技术和测井识别技术,在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识别中取得较好应用效果;通过实例,展示了煤田地震勘探技术的进展、中加盆地非地震地球物理预测稠油藏技术的进展。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震学会联合学术大会纪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13
构及 大陆 动 力 学 ;( 1 1 )地震 学 与 地 震 构 造
学 ;(2 1 )计 算 地震 学 研 究 进 展 ;( 3 1 )地 球 介质各 向异 性 ;( 4 1 )大 地震 预 报 技 术 与 方
届年会 学术 委员会 主任倪 四道教 授介 绍 了第 2 7届 年 会 工 作 在 改 进 会 场 条 件 、加 强 年 会 学术 活动 的国际化 以及鼓 励学科 交叉 等工作 方面 的基本思 路 。 闭幕式上 , 会学术 委员 会 主任 黄 清华 大 教授 宣 布 了 2 1 0 0年 度 傅 承 义 青 年 科 技 奖 、 第 7 届李 善邦 青年优 秀地震 科技 论文奖 和 中
勘探 技术 的 发展 机 遇 与 挑 战” 报 告 ;王 琪 的 研究 员作 了“ 汶川 地震形 变研究 ” 的报告 。
院士( 中国科学 院地质 与地球 物理研究 所 ) 作 了“ 南 大 陆再 造 ” 华 的报 告 ;詹 仕 凡 ( 中国石
油 东方地球 物理 勘探公 司) 了“ 作 石油 物探装
第 1 1期 ( 第 3 3 ) 总 8 期 21 0 0年 1 1月
国
际
地
震
动
态
N o 1( ra .1 Se ilNo. 83) 3
No m b r ve e ,201 0
Re e tDe l p e s i o l im o o c n veo m nt n W rd Ses l gy
工程 简介 ” 的报 告 ;万卫 星研究 员作 了“ 电离 层 与大气 层耦 合 研 究 ” 的报 告 ;陈永 顺 教 授 作 了“ 藏 高原 地 震 大地 构 造 学 研 究 进 展 : 青 北京 大学 流 动地 震 台阵 观测 ” 报 告 ;陈会 的
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大学 、哈尔滨 工 业 大 学 、航 天 八 院 、航 天 东 方 红卫 星公 司 、航 天 5 0 3所 、上 海 天 文 台等 多个单 位 的 8 O 余 位 专家 参加 了会 议 。
光、 红 外 、雷 达 以及 卫 星重 力 等 数 据 在 地震
1 会 议 概 况
本 次会 议开 幕 式 从 简 ,由空 间 对地 观测
中 国地 震 学 会 空 间对 地 观 测 专 业 委 员会 2 0 1 3年 学术 研 讨 会 会 议 纪 要 *
中图分类号 : P 3 1 5 ; 文 献 标 识 码 : D;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0 2 3 5 — 4 9 7 5 . 2 0 1 3 . 1 2 . 0 0 8
研究 中的应用 成 果 , 展 示 了各 类数 据 在 日本 地震 、汶川 地 震 、 芦 山地 震 等 典 型 地 震 中 的
专 业委 员会 主任 中国地震 局 地 震预 测 研 究所
申旭辉研 究 员 和 中国地震 局 地震 预 测 研 究所 蔡 晋安 副所 长分 别致 开幕 词 。 根 据我 国空 间对 地观 测 地震 研 究 的 发展
表就 天 地基 电离 层 数 据处 理 、电离层 异 常 时
空 统计 特征 、舒 曼 谐 振 观测 与地 震 关 系 、电
离层 掩 星技 术 、我 国电磁 卫 星 数据 质 量 分 析 系 统 、数据 处 理 系 统 等 内容 进 行 了介 绍 。多 源遥 感 地 震 研 究 应 用 专 题 主 要 介 绍 了可 见
离层 电子密 度 变化 特 征 、GP S - T E C和 C OS —
引 言
2 O 1 3年 1 1 月 1 8日一 1 1 月 2 0日, “ 中国 地 震学 会 空 间 对 地 观 测 专 业 委 员 会 2 0 1 3年
36125019
合、 优化 专题 的设置 。 ( )进 一 步 加 强 年会 的 国际 学 术 交 流 , 2
提 升 我 国地 球 物 理 学 会 年 会 的 国 际 影 响 力 。
3 联 合 学术 大 会 的特 点 和对 今 后 会 议 组 织 工作 的建 议
3 1 今 年 会 议 的 特 点 .
会第 7届 1 常务理 事会提 名 ,中国地震学 会第 8 全 国会 员代表 大会决定 授予廖 振鹏 、 0次 次 姚
振兴 、 时振 梁 、李博 、 张先 康 、刘百篪 等 6 同志 中国地震学 会荣誉 理事称 号 。 位
中 国地 震 学会
21 O O年 1 月 1 日 O 6
建议逐步考虑在会议 中心办会 的可行性 。
中 会 2o 度 合 大 组 会 中 地 竺 … 腿 口 术 五委 皇 耄 学 o年 学 会 国震 会 1 联 1 一 五
关 于授 号 的 决 定
(0 0年 l 21 0月 1 6日中 国地震 学 会 第 8次 代 表 大会 通 过 )
中 图分 类 号 : P3 5 1 ,N2 ; 7 文 献 标 识 码 : D; d i 0 3 6 /.sn 0 3 — 9 5 2 1 . 1 O 1 o :1 . 9 9 jis . 2 54 7 . 0 0 1 . 1
根 据《 中国地震 学会 章程 》 “ 中 ……荣誉理 事称 号一 般授 予 曾任本 会理 事 以上 职务 , 术 学 上有成 就 、有威 望 、年逾 7 0周岁 , 对本 会工作有 过贡献 的科 学家 和外籍科 学 家 。……荣誉 理 事称号 由本会 常务 理事会 提名 ,理事会 通过 , 国会员代 表大会 授予 ” 全 的规定 , 中 国地震 学 经
第25届学术年会各专题会议总结(纪要)
第25届学术年会各专题会议总结(纪要)第一专题地球物理进展及前沿会议纪要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16篇,年刊录用篇数:16篇,年会做报告人数18人。
本专题报告主要涉及五大学科领域中十一个方面的内容。
包括地球深内部物理中的矿物物理;地震学中的波形有限频反演和解释、地震精确定位、地震属性和南极地震台网建设等四个方面;地球动力学中的热柱和洋中脊的相互作用、金星地幔动力学和大陆漂移等三个方面、减灾防灾中的灾害预测、灾害预估以及救灾等三个方面;以及高性能GPU计算等。
Ahrens介绍了核幔边界附近的后钙钛矿相变以及超低速层的矿物研究进展。
赵里介绍了波形有限频反演和解释的理论、方法和使用等相关问题。
王伟涛介绍了远震精确定位的方法。
并用于2006年的文安地震,重新定位后的结果显示,文安地震可能发生在地壳高速层到低速层的过渡带中。
曾祥方介绍了通过远震精定位发现汶川破裂带北端有浅震发生的过程。
郑勇介绍了利用了我国最近在南极所布地震测线的情况。
地球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包括金星表面更新、金星地幔对流和金星热演化的研究等。
万伟介绍他对大陆漂移动力源的猜想,不具有科学价值。
地震灾害方法面,林春介绍了超宽带电磁探测方法发现后掩埋物方面的研究、裴顺平介绍汶川地震后发现Q值增加的研究、邓凯介绍的紫坪坝水库水位变化对汶川地区库仑应力变化的数值模拟结果、方盛明介绍了孕震环境探测方面的研究、王晓青介绍了水训地震风险评估方法及其软件系统。
Yuen和董廷星介绍了GPU计算方面的有关问题。
总体而言,本次报告主要介绍原有成果,新的学术观点不多。
但是,通过介绍和讨论,大家认为在地球身内部物理、地震精确定位、行星动力学、地震预测和风险评估、城市救灾和GPU计算等方面有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的必要。
这基本上达到本专题介绍地球物理的进展和前沿的目的。
本专题主要对国际国内地球物理的发展现状、前沿课题进行综述分析和评议;介绍学科交叉产生的新成果、新观测技术带来的重要研究进展。
中国地震学会第8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纪要
马胜 利 张晓 东 王 椿镛 丁志 峰 任金 卫
闻学 泽
来 的工 作提 出 了要 求 。他表 示 ,中国地 震 局 将 一如 既往 的重视 和支持 中 国地震 学会 的建
设 , 学会 的 发展 提 供 更 好 的条 件 陈棋福 刘 耀炜
献 , 中国地震 学会 章程 》 《 的修改 意见 也 十分
符合 实 际 的需 求 ,经 过 审 议 后 一 致 通 过 了
“ 中国 地 震 学 会 第 7届 理 事 会 工 作 报 告 ” 、
“ 于《 关 中国地震 学会 章程 》 的修改 意见 ” 等文 件 。同时 , 会 的全 体 代 表 按 照 “ 国 地 震 到 中
中国地 震 学 会 第 8届 理 事 会 理 事 名 单 ( 按得 票多 少排序 ) : 陈建 民 陈运 泰 阴朝 民 刘玉 辰 陈 颗 修 济刚 李 小军 赵和平
会员 及地震 科技 工作者 在 汶川 、玉 树地 震 的
抗震救 灾工 作 中发 挥学 术精 英 团体 作用 ,开 展专题 研讨 活动 , 发表 有针 对 性 的高水 平 的
杨 建思
石耀 霖
刘启 元
潘 怀文
江在森
浙 江省地 震局局 长苏 晓梅也 在开幕 式上 代表
4 6
国
际
地
震
动
态
吴建 春
薄 万 举 王 兰 民 陆 鸣
第 8 理事会 理事 的平 均年龄 为 5 届 1岁 。
晁洪太 欧 阳飙 徐 平
李山有 申旭辉
张永 仙 陈 虹 王 庆 良 冉勇 康 唐 荣余 李 强 聂 高众 王 海 涛 倪 四道
中国地 震 学会 第 8次 全 国会 员代 表大 会 纪 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4届年会纪要
大 会 收 到 论 文 5 2 ,大 会 报 告 9 . 中 5 4篇 在 年 刊“ 国地 球 物 理 2 0 ” 全 文 发 表 , 4篇 篇 其 3 中 08上 7篇 只 登 题 目. 6 会 议 上 3 0人 做 了报 告 . 9个 会 场 进 行 了 9个 大 专 题 、6个 专 题 的 学 术 交 流 会 . 6个 专 题 是 :) 世 纪 国际 地 球 物 理 研 究 信 息 化 与 平 台 建 在 2 2 1新 设 ;) 球 物 理 的 进 展 及 前 沿 ;3 油 气 田与 煤 田地 球 物 理 勘 探 ; ) 层 描 述 与 开 发 地 球 物 理 ;) 础 地 质 与 固 体 勘 查 地 球 物 2地 ) 4储 5基
会 邀 请 组 织 了三 个 大 会 报 告 和 多 个 专 题 报 告 , 起 了 极 大 的关 注 , 于 促 进 汶川 地 震 的 研 究 起 到 了重 要 的作 用 .( ) 学 科 普 引 对 3各
6期
地 球 物 理 学 报 ( hn s .G o h s ) C ieeJ ep y.
1 5 91
中国地 球 物 理 学会 第 2 4届 年 会纪 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 2 4届 年 会 于 2 0 0 8年 1 0月 1 日至 2 7 1日在 北 京 太 阳 城 召 开 . 册 与会 人 员 4 6人 , 际 参 加 人 数 注 6 实 50人. O月 1 1 1 7日上 午 在 北 京 太 阳城 度 假 村 举 行 了 大 会 开 幕 式 . 国地 球 物 理 学 会 副 理 事 长 张 永 刚 主 持 会 议 , 事 长 王 水 致 中 理 开幕 词 , 指 出 年 会 是 每 年 地 球 物 理 学 会 的 重 头 戏 , 望 本 届 年 会 在 学术 交 流 、 经 济 发 展 服 务 及 为会 员 服 务 方 面 取 得 进 展 , 他 希 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震学会联合学术大会纪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一.会议概况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震学会首次联合举办的学术大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于2010年10月17日至20日在浙江省宁波市召开。
本次联合学术大会实际与会人员83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年刊“中国地球物理2010”上收录了815篇论文摘要。
来自内地、台湾的学者和美国、日本等专家共461人在大会上做了学术报告。
10月17日上午在宁波举行了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陈颙院士主持。
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长张国民代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中国地震学会致词,联合学术大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黄清华教授介绍了学术组织工作情况。
开幕式后进行了第一阶段的大会报告,由陈颙院士主持。
朱日祥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作了“华南大陆再造”的报告;詹仕凡(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作了“石油物探装备技术进展与发展方向”的报告。
石耀霖院士主持了第二阶段的大会报告。
黄金莉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作了“中国大陆及重点地区多尺度地震层析成像及其构造意义”的报告;张铁龙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了“金星空间磁场探测研究进展”的报告;2010年度顾功叙奖候选人吴功建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也到会作了的“岩石圈地球物理综合研究——我的科技人生”的大会报告。
下午,分两个会场继续进行大会报告,分别由倪四道教授和黄清华教授主持。
石耀霖院士作了“中国应力场反演和冲绳海槽边界的力学性质” 的报告;滕吉文院士作了“地壳内部第二深度空间(500~2000m)金属矿产资源形成与聚集的深层过程和动力学响应”的报告;陆建勋院士作了“极低频探地工程简介”的报告;万卫星研究员作了“电离层与大气层耦合研究”的报告;陈永顺教授作了“青藏高原地震大地构造学研究进展:北京大学流动地震台阵观测”报告;陈会忠研究员作了“地球物理信息技术的进展”的报告;何展翔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作了“电磁勘探技术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的报告;王琪研究员作了“汶川地震形变研究”的报告。
同时2010年度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候选人杜启振、吴小平、闫智慧、周红和第七届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候选人李永华、常利军、郝春月也分别作了学术报告。
10月17日晚召开了理事扩大会议,70多人到会。
会议由陈颙理事长主持。
会议审议和通过了郭建秘书长作的工作报告;讨论并鼓掌通过了2010 年度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获奖人名单;审议和鼓掌通过了2010年度“傅承义青年科技奖”获奖者名单。
到会理事就学会尤其是学术年会的组织工作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会场气氛活跃,体现了本届理事会民主、积极、务实的工作作风。
理事会后召开了《中国地球物理学科史研究》项目讨论会。
10月18日晚召开了《地球物理学报》编委会会议。
主编刘光鼎院士主持了会议,编辑部主任、专职副主编刘少华编审做了2009-2010年度工作汇报。
《地球物理学报》在过去的一年里继续注重学术质量,密切关注和追踪我国地球物理学及相关领域的重大研究成果和前沿课题,刊登了代表当前中国地球物理学研究先进水平的创新性成果。
为适应学科快速发展的需要,2009年改为月刊,增加载文量,发表论文355篇,共3178页。
学报在保证学术质量、提高信息量的同时,继续提高编辑质量,印刷质量,保持精品期刊的地位。
上一年度,继续完善了学报的数字化建设,进行了系统升级,使在线投稿、在线审稿、网上查询等的操作更加便捷。
电子网刊与纸介质同步发行,去年还将部分过刊上传到网上,现刊和过刊均可以免费全文下载,进一步扩大了刊物的知名度,提高了实效性。
《学报》在国内外检索系统中的文献计量指标稳中有升,2009年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分析数据库中》影响因子为2.295,总引频次3556,排名全国第4;2009年在SCI-E中的影响因子为0.844,总引频次1578。
鉴于学报的成绩,学报在历届的科技期刊评比中均能获奖,最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获得了中国期刊学会和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颁发的“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称号。
刘少华主任在汇报学报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学报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比方说学报虽然是国内最好的期刊,被SCI收录,但真正的国际影响力并不很高。
与会编委首先肯定了学报一年来的工作,并为学报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一些战略性建议,如,要使学报真正国际化,就要发展英文版,我们可以扩展为亚洲地球物理学期刊等等。
学报编委和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感谢作者、审者和读者多年来对刊物的支持,并将继续努力办好学报。
19日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处组织到会的副秘书长和地方学会的代表举行座谈,交流办会经验,就发挥各自的作用,加强网站建设、实现科普资源共享、开展技术培训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商定2011年全国秘书长联席会的地点为辽宁。
大会期间,在11个会场进行了28个专题的学术交流会,其中包括一个国际专题。
通过学术研讨会的讨论和交流,各专题推荐出优秀学生论文奖候选人43名,最后经学术委员会审议评定,28位青年学生获本次联合学术大会的学生优秀论文奖。
他们是:郭颖星、姜兆霞、郑连弟、崔月菊、李佳蔚、张毅、李文辉、王洪亮、孙玉军、景惠敏、阮小敏、曾祥方、刘博研、周青云、王锐、宋国杰、张晨、张晶玉、徐振平、王美霞、武银婷、周楠楠、陈巍、冯伟、赵斌、陈端新、黄兴辉、刘鸿。
按照《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学技术奖评选办法》,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学技术奖评选工作委员会对第一轮评选出的12位有效候选人的申请和推荐材料进行了严肃认真的评审,经过无记名投票,最后遴选出5位申请人作为第一届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学技术奖获奖者,他们是:王志、冯晅、李春峰、李红谊、罗银河。
联合学术大会于10月20日闭幕。
闭幕式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王小牧主持。
联合学术大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黄清华教授做了大会总结报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下届年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倪四道教授介绍了第27届年会工作在改进会场条件、加强年会学术活动的国际化以及鼓励学科交叉等方面工作的基本思路。
闭幕式上,大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黄清华教授宣布了2010年度傅承义青年科技奖、第七届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震学会2010年度联合学术大会学生优秀论文奖获奖人名单;同时还宣布了第一届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技奖获奖者名单。
刘光鼎院士、陈颙院士、姚振兴院士以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王小牧和中国地震学会常务理事刘启元研究员为4位2010年度傅承义青年科技奖获奖人、3位第七届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获奖人以及5位第一届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技奖获奖者颁发了奖金和证书,为28位联合学术大会学生优秀论文奖获奖人颁发了证书并合影留念。
二.联合学术大会学术交流情况(一)本次联合学术大会采用在按学科分类的大类专题下公开征集专题的固定、动态相结合的专题设置方式,在11个相对固定的大类专题下设置了29个专题,最终有28个专题被安排在11个会场进行学术交流。
专题设置如下:1. Advances in the Geophysics of East Asia;2. 地震与流体——流体在地震孕育中的作用与地震对地下流体迁移的影响;3. 汶川地震发震构造研究;4. 汶川地震工程震害机理研究;5. 地下电性结构与地热和流体分布关系;6. 古地磁学、磁性地层学与环境磁学;7. 地球流体与成矿成藏、地震孕育及预测;8. 地热与油气;9. 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10. 岩石圈结构及大陆动力学;11. 地震学与地震构造学;12. 计算地震学研究进展;13. 地球介质各向异性;14. 大地震预报技术与方法研究;15. 中国巨灾综合预测与环境变异;16. 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17. 地球物理仪器与观测技术;18. 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19. 储层地球物理;20. 油气电磁勘探;21. 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地球物理;22. 地震波传播与成像探查;23. 工程、环境、矿山与城市地球物理;24. 空间大地测量、地壳运动与天文地球动力学;25. 地球重力场变化与此同时地学应用;26. 大地测量与防震减灾;27. 地磁与高空物理;28. 海洋地球物理学;29. 主动震源探测。
(二)学术成果本届联合学术大会展示了许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出了许多新的学术观点,突显了新技术手段对地球物理研究的重要性。
由于内容太多,按照科技成果、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科生长点顺序在各专题讨论会纪要中给出,详细内容见各专题讨论会纪要(将在学会网站和2010-2011年《会讯》上陆续刊登)。
1.在本届联合学术大的学术交流和讨论中有以下的特点:(1)采用了在相对固定的大类专题下结合动态征集专题的方式来设置专题,为更多有志于参与专题召集者提供了可能。
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到会交流的学术报告水平,增设了专题邀请报告,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首次设立了全英文的国际专题,该专题大部分参会代表来自我国台湾地区和美、日等国家,会场讨论气氛热烈,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在推动国际交流方面向前迈出了一步。
(3)各个专题均有新的学术观点和新的应用成果,涉及领域比历届更广,尤其是在地震研究方面的交流广度和深度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⒉通过本届联合学术大会还看到以下不足或需要进一步发展的地方:(1)在专题设置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包括邀请一些前沿领域的专题,对征集到的相近专题适当整合、优化等。
(2)适当规范专题邀请报告的设置,使其更好地发挥提高学术报告质量的作用。
三.联合学术大会的特点和对今后会议组织工作的建议(一)今年会议的特点:首次提前在网上发布了会议指南及各专题报告安排,便于报告人安排参会行程;中青年地球物理学家,特别是青年学生已经成为会议的主体,工作在各前沿领域;会议注册人数、报告数、学生报告数均创历届新高,实际到会报告率已达到会议指南的85%,但是仍然有部分专题报告人缺席比率较高。
(二) 对年会组织工作的建议今年联合学术大会反映相对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建议:(1)鼓励学科交叉与融合,进一步整合、优化专题的设置。
(2)进一步加强年会的国际学术交流,提升我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的国际影响力。
(3)如何进一步提高论文质量、到会报告比率及交流效果等。
(4)加快年会的网络化进程,实现在线投稿、审稿及报告日程安排等;逐步推动展板报告。
(5)会场设施及配套服务等需进一步改善,部分会场偏小,影响了学术交流的效果,建议逐步考虑在会议中心办会的可行性。
四.致谢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震学会2010年度联合学术大会首次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没有任何地方单位协办的条件下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