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二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重点二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重点二2020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重点二司马迁西汉历史学家。
史记1、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共130篇: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
《李将军列传》是一部人物传记。
主旨本文通过记述西汉名将李广功勋卓著,却长期遭受压抑,最终被逼自杀的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对李广才略和人品的钦佩,对李广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揭露了西汉朝廷赏罚不公,刻薄寡恩与黑暗无道的社会现实。
疑难词句1、广家世世受射。
受:传授。
2、用善射杀首虏多。
用:因为;首:首级;虏:俘获。
3、未到匈奴陈二里所。
陈:阵地;所:大约。
4、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
正:整齐,严加约束。
5、吏当广所失亡多。
当:判决;失亡:损失,死亡。
6、用此,其将兵数困辱。
用此:因此。
7、可数百里。
可:大约。
8、广军功自如,无赏。
如:相当。
9、东道少回远。
少:稍微;回远:迂回,路远。
10、军亡导,或失道。
亡导:没有向导;或:同“惑”,迷惑。
11、南绝幕。
南:向南;绝:渡过。
12、“急诣部,如书。
”马上到右将军部队去,就像“命令”上写的。
13、余睹李将军,恂恂如鄙人。
诚恳谨慎的样子,就像乡下人一样。
成人高考频道提醒考生关注成人高考报名、成人高考招生、成人高考考试等信息:2020年成人高考2020年成人高考招生信息2020年成人高考报名时间2020年成人高考准考证打印时间2020年成人高考考试时间2020年成人高考成绩查询时间2020年成人高考试题及答案。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香市》一、作家作品。
作者:茅盾。
茅盾生于1896年于1981年逝世,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笔名。
浙江桐乡县人。
他于1916年北京大学预科毕业进入上海商务编译所,即开始了文学活动。
曾任《小说月报》主编,参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瞿秋白等致力于推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发展。
建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矛盾的长篇小说《蚀》、《腐蚀》,中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时代面貌;特别是长篇小说《子夜》,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光辉的革命现实主义巨著。
散文集有《风景谈》、《白杨礼赞》等,均脍炙人口。
茅盾还介绍和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撰写理论批评文章。
他的理论批评文章大都写得明白晓畅,反映出他一贯坚持的为现实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艺思想。
二、文体知识。
这是一篇记叙文,属记事散文。
《香市》发表于1933年7月,《中报月刊》第二卷第七号上,1934年收入散文集《话匣子》,现编入《茅盾文集》第九卷。
作者在《故乡杂记》一文中说:“‘香市’就是阴历三月初一起,到十五日止的土地庙的‘庙会’式的临时市场。
乡下人都来烧香,祈神赐福,保佑蚕好,趁便逛一下。
”三、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传统“香市”昔盛今衰的对比描绘,从一个侧面形象而又深刻的反映了: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破产、萧条的情况。
揭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社会原因。
即: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反动军伐残酷剥削、压榨人民,表明了作者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
四、层次段落。
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即前4个自然段。
作者记叙了往昔香市的盛况。
文章开头先交待香市举办的时间,并特别点明:香市是传统活动。
接着交待了香市的参加者,主要是农民,也就是蚕农。
凡日子还过的去的农民,都参加这一年一度的“狂欢节”。
“借佛游春”四个字确切的说明了香市的性质。
作者交待这一点无疑是告诉读者:香市的盛衰正是农村情况的集中反映。
2023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2023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专升本大学语文第I 卷(选择题,共40分本试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1.下列作品属于六朝志怪小说的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是【 】A .《齐民要术》 B.《世说新语》C .《搜神记》 D.《水经注》2.下列选项中,所有作品都是老舍创作的一项是【 】A.《四世同堂》《月牙儿》《正红旗下》B.《四世同堂》《月牙儿》《林家铺子》C.《月牙儿》《正红旗下》《死水微澜》D.《正红旗下》《死水微澜》《林家铺子》3.中国戏曲史上被称作“南戏之祖”的作品是【 】A.《桃花扇》B .《琵琶记》C.《小孙屠》D .《张协状元》4.下列选项中,有关中国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张恨水、秦瘦鸥、程小青都是“鸳鸯蝴蝶派”的重要成员。
B.萧军、萧红、端木燕良都是抗战时的“东北流亡作家”。
C .钱锺书的《围城》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D.卞之琳被称为“吹芦笛的诗人”。
5.下列选项中,有关外国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高老头》的作者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
B.《简·爱》的作者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
C.《战争与和平》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D.《百年孤独》的作者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
【 】6.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搭配,完全正确的是A.王维——《终南别业》《永遇乐》(落日熔金)B.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C.李商隐——《安定城楼》《梦游天姥吟留别》D.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7.下列选项中,对老舍《骆驼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语言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秋水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秋水
第一项,作家作品。
本文节选自《庄子。
秋水》,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他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汪洋恣肆,词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
《庄子》一书,共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是庄周自着,“外篇”和“杂篇”是他的门人和后学者所作。
第二项,文体知识。
这是一篇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论说文。
第三项,主旨。
本文的主旨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这一主旨在客观上给人以有意的启示,这就是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中心论点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是有限的,因此不可自多。
成高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 详 解 汇 总 (带目录 已去蓝底适合打印)
目录《季氏将伐颛臾》 (2)《寡人之于国也》 (3)《秋水》 (4)《谏逐客书》 (6)《灯下漫笔》 (7)《选择与安排》 (9)《郑伯克段于鄢》 (11)《种树郭橐驼传》 (14)《香市》 (16)《爱尔克的灯光》 (18)《背影》 (20)2012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汇总2012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一)《季氏将伐颛臾》1、作家作品:(1)《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主要著作。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孔子思想核心是“仁”。
具体来说,他提倡a.“仁者爱人”、b.“克己复礼”;在教育方面,他主张c.“有教无类”、d.“因材施教”。
2、课文要点:(1)文章体裁:这是一篇以对话形式展开驳论的记言散文。
(2)文章主旨:文章体现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3)文章各段要点:文章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对颛臾发动战争这件事所发表的三段谈话。
第一段:冉有报告季氏将对颛臾发动战争这一事实“季氏将有事于颛臾”,阐明了孔子反对季氏攻伐颛臾的三个理由: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b.且在邦域之中矣,c.是社稷之臣也。
第二段:冉有推卸责任“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
第三段:冉有为季氏辩护“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正面阐发他的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治国观点。
(4)驳论论点:冉有的三段话是驳论论点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b.“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c.“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5)驳论方法:①反驳论点、②反驳论据。
第一、第二两个自然段是反驳论点。
第三自然段反驳论据。
(6)立论内容:本文主要是驳论,但破中有立。
立论内容:第一段:孔子反对季氏攻伐颛臾的三个理由;第二段中史官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第三段中孔子的文教德化的治国主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既来之,则安之。
2020年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前复习课文解析
2020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前复习课文解析《五代史伶官传序》(重点课文)《作家作品》欧阳修晚年自称六一居士。
支持“庆历新政”,北宋诗***新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事信,言文”。
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主旨》阐述了国家的盛衰取决于人事,而非天命。
通过五代后唐李存勗政权的盛衰,论证了忧劳兴国,逸豫亡身,“满招损,谦得益”的道理。
《疑难词句》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与:给;其:语气副词,表命令。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当他用绳索把燕王父子捆绑起来,用匣子放入梁朝君臣的首级,送进太庙,把箭还给先王,把成功的喜讯向他报告时,他的气概盛大,可说是够豪壮的。
)3,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一个军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四处响应,庄宗仓皇从东门逃出,没等见到叛贼,士卒就逃散,君臣面面相视,不知逃到哪里,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盟誓,泪流满面,沾湿衣襟,是何等衰败的景象。
)4,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全部,所有的。
)5,智勇多困于所溺。
(溺:沉溺的人或事情。
)《学习要点与难点》本文是史论。
本文的中心论点。
见主旨。
本文的对比论证方法。
后唐庄宗在消灭仇敌时,意气风发,极写其强盛;在大功告成,天下平定后,又极写其衰败,在盛衰、成败、兴亡的对比中,阐述了本文的主旨。
本文的论据历史事实论据:后唐庄宗兴国及败亡的历史事实;理论论据:《尚书》的话;以及警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重点段落分析》文章第三段这段话的论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这段话的论证方法:归纳法,对比法。
这段话的论据:理论论据中的名人名言论据。
《答司马谏议书》(泛读课文)《作家作品》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进行过变法。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之《风波》考点精解_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之《风波》考点精解_《风波》鲁迅课文知识要点提示1.作家作品本文是鲁迅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选自短篇小说集《呐喊》。
短篇小说集《呐喊》的出版成为了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
2.主题思想这篇小说主要通过辫子的故事描写1917年张勋复辟的丑剧在江南某水乡所引起的一个时代性的风波,以此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社会的停滞与落后的面貌,表现了农民阶级的落后、愚昧、保守和精神上的麻木。
3.环境描写的作用本文开头两自然段运用了环境描写,揭示了一幅恬静的夏日农家晚炊的田家乐园景象,为下文的风波迭起起到铺垫作用。
4.“辫子”为线索情节线索对小说的结构有着重大作用。
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线索是“辫子事件”。
小说所描写的发生在江南某水乡的一场风波的起因、发展和结局,均是由“辫子事件”这一线索贯穿起来的。
5.七斤与赵七爷的性格特点七斤:是作品着意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是辛亥革命时代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
七斤在鲁镇可算得上是一个见过不少世面的人,与一般老实本分的农民所不同的是,由于帮人撑船经常进城,有机会了解和接触外面的世界,所以比别人见识要广。
但限于他思想、眼界的狭隘性,他所知道的时事也只是些乡问奇闻怪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等。
即使如此,他在众乡亲面前不免有些自鸣得意,这反映了七斤无知浅薄的一面。
七斤的主要性格特征是胆怯与愚昧。
他辫子被剪掉了,不是出于自愿的行动,而是被人强行剪去的。
革命只革去了他一条辫子,但没有使他思想上得到任何教育与触动。
辫子所体现的封建思想则仍在他脑子里根深蒂固。
所以当听到“皇帝坐了龙庭了”的消息后,他因没有了辫子,犯了皇法,加之受赵七爷的恫吓,内心开始胆怯,惶惶不安起来。
他似乎觉察到没有辫子的严重性,但只是垂头丧气,脑子里茫然而痛苦,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就索性采取麻木健忘的态度听之任之。
小说的结局是“皇帝不坐龙庭了”,因此,他又恢复了以往的神气。
在小说中,七斤实际上是一个愚昧、麻木、没有民主主义觉悟的农民形象。
2020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点精讲(2)
2020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点精讲(2)课文知识要点提示1.作家作品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
孟子和孔子合称“孔孟”,同属儒家学派。
孟子主张施仁政,行王道,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本文是一篇以对话形式展开的议论文。
2.中心思想本文记录了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具体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根本措施和统治者应持有的准确态度,表现了孟子的王道仁政的思想。
3.连锁推理所谓连锁推理是以前几句得出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再以新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更新的结论。
这种推理的好处是能够使文章环环相扣,层层推动,前后承接紧密,气势强劲。
本文使用了连锁推理的地方有两处:(1)在论述行王道的初步措施时,孟子以“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湾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为前提,推出了“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的结论。
接着以此为前提,推出“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的新结论。
最后又以这个结论为前提,推出了“王道之始也”这个更新的结论。
(2)论述行王道的根本措施的时候,孟子由“五亩之宅”“鸡豚狗彘之畜”“百亩之田”等措施人手,推出“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的结论,再由此结论推出“不过不王者,未之有也”的新结论。
4.排比句的作用本文中有两组排比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能够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能够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能够无饥矣”。
排比句能够增强文章的气势。
5.比喻的作用本文的比喻是“五十步笑百步”,是孟子在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时使用的,说明梁惠王与邻国之君在治国方法上无本质的区别,否定梁惠王的“尽心”之说。
还有一处比喻是在论述使民加多的准确态度的时候,使用了“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的比喻,揭露梁惠王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错误观点。
成考专升本语文课文讲解:《谏逐客书》(2)
成考专升本语文课文讲解:《谏逐客书》(2)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使用,不论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人就得离开,凡是外来的人都要被驱逐。
这样做,就说明重视的是女色,音乐,珠宝,美玉,轻视的是人才。
这不是用来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做法。
我听说国土辽阔粮食就多,国家强大人力就多,武器精良士卒就勇敢。
所以,泰山不嫌弃泥土,才能够成为那样高大;河海不舍弃细流,才能够变得那样渊深;做国君的不排斥普通百姓;才能够发扬他的德行。
土地没有东,西,南,北的区别,人民没有本国外国韵界限,一年四季的生活都充足美满,连神鬼都会降福,这就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啊。
如今却抛弃百姓去辅助敌国;驱赶客卿去帮助其他诸侯国建功立业,。
使天下有才能的人退缩不前,不敢奔向西方,停止脚步不敢迈人秦国,这种做法就是通常所说的借武器给仇敌,送粮食给强盗一类的行为呀。
许多物品不产于秦国,但可视作宝物的东西却很多;有才能之士不出生在秦国;但忠于秦国的能人却很多。
现在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损害了民众的利益增加了仇敌的力量:对内造成自己的虚弱,向外和诸侯结下了怨仇。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让国家不危险,是不可能的。
《学习要点》本文第二段分析:采用归纳法,从历史上说理。
以秦国历史上四个国君纳客而成就帝业注意:要记住四个秦国的国君的名字及事情。
本文第三段分析:从现实说理。
先用大量事实铺陈秦王爱的“物”全不是秦国出产的,与秦王用人上排斥客卿进行对比,然后指出重物轻人与秦王统一天下的目标相悖。
正反对比的论证说理方法。
第二段:穆公,孝公,惠王,昭王等四君以“客之功”是正面论述,与“向使”的反面推理,构成对比;第三段:对物的“非秦者爱”与对人的“为客者逐”构成对比;第四段:“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与秦的“弃黔首以资敌国”构成对比;全文都是以纳客之利来对比逐客之害。
铺陈的写法(用铺陈写法,更大量运用排比句完成)第二段:“西取”“东得”“迎”“来”:“拔”“西并”“北收”“南取”“包”“制”。
2021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知识点资料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知识点资料学习语文应该是一件轻松的学习活动。
学习语文其实不用刻意去学习,它靠的是日积月累和逐渐的积淀。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知识点资料1《长亭送别》王实甫课文知识要点提示1.作家作品本篇选自元代杂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
王实甫,一说名德信,字实甫,大都(今北京)人,元代的杂剧作家,《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
2.人物分析本折通过大段唱词,正面塑造了崔莺莺的形象。
她敢于反抗封建礼教,大胆追求爱情自由,对爱情真挚专一,对功名利禄表示鄙弃,她视科举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唱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表现出强烈的叛逆精神。
而张生的形象则主要是从侧面来加以表现的,他与莺莺一样追求爱情和婚姻自主,同样为离别在即而满怀伤感,但他对封建礼教的反抗比较软弱,迫于老夫人的压力赴京应试,而又热衷于“青霄有路纵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
3.主题思想反映了恋爱自由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揭露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主的斗争,和女主人公重爱情、轻功名的叛逆精神。
4.修辞方法作者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充分表现主人公的离愁别恨。
例如,对偶:“碧云天,黄花地。
”使曲词显得优雅秀美,含蓄蕴藉。
夸张:“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比喻:“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
将酒明喻为水,表现莺莺无心饮酒;暗喻为泪,表现别离之恨。
还有“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比喻极微小的功名利禄。
排比:“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沈沈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韫做重重叠叠的泪。
”一系列的排比加之叠字,使曲词通俗浅近。
5.艺术特色作者把这次伤心的离别安排在一个暮秋黄昏,用凄清悲凉的秋景来表现和烘托渲染离愁,有情景交融之妙。
这里,有时是寓情于景,如[端正好];有时是情中设景,如[滚绣球];有时是以景托情,如[一煞]。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陌上桑》
《陌上桑》(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汉乐府本来是西汉设立的音乐官署。以后就把这个官署内收集的可以唱的 诗称为乐府诗。
《陌上桑》是一首汉乐府诗,无言叙事诗。
《主旨》
叙述使君调戏采桑女罗敷遭到严词拒绝的故事,赞美了罗敷女的坚贞和智 慧,讽刺使君的愚蠢,反映了上层统治阶级的荒淫和无耻。
“为人洁白皙”四句,描写夫君的美貌。
侧面描写,借他人评价。
长按二维码关注即可获得成考报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课文串讲》
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起因。描写罗敷劳动情景,服饰容貌的美丽
第二部分:事件经过。描写使君调戏罗敷,遭到严词拒绝。
第三部分:结局。描写罗敷夸夫。
《疑难词句》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坐:因为。
秦氏有好女。好:美女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颇:略微
《重点段落分析》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1,夸夫表现罗敷对自己夫君的忠贞,对使君的嘲讽,蔑视。使使君相形 见拙,无地自容。
2,划分层次。
分为五层。 前四句。描写夫君地位显赫。
“青丝系马尾”四句,描写夫君的财富。
“十五府小吏”四句,描写夫君官职。
何用识夫君,白马从骊驹。从:跟从。
《学习要点》
1,女主人公罗敷的形象特征。
形象美,心灵美,机智勇敢。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从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比如文中的环境描写,从环境描写来 看,属于正面描写;但从表现罗敷的美丽来看,又属于侧面描写。尤其“行者 见罗敷,——”更是侧面描写,没有描写罗敷如何美丽,而是从旁人的反应衬 托出罗敷的美丽。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点精讲二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点精讲二课文知识要点提示一 1.作家作品本文选自《礼记·礼运》。
《礼记》成书于西汉中期,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大同:即人类的理想社会,大团结、大和谐的社会。
按照儒家学说,五帝时代(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是大同社会,是“大道之行”的时代。
本文是孔子参加鲁国的祭礼后,与弟子子游的一番谈话。
2.文章主旨孔子对春秋末期的社会现实不满,论述了“大同”“小康”理想社会,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以及对“克己复礼”和重建“大同社会”的美好憧憬。
3.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区别大同社会“天下为公”,“选贤举能”,“礼”自然运行于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人欲与礼自然融合,人顺应自然;“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物质极大丰富,“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小康社会“天下为家”,世袭制“大人世及以为礼”。
圣人用“礼”约束人欲,治理天下。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以(礼)设制度”,“以立田里”。
社会治安,“城郭沟池以为固”,“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4.正反对比本文以正反对比的方法凸显了大同世界和小康社会的不同,表现在社会所有制和政治目的的不同,人事制度、人际关系的不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同,社会治安不同等方面。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孔子对“大同世界”的强烈向往,对当时社会礼崩乐坏的强烈不满。
5.排比修辞排比可以增强文章的说理气势。
文中多处运用了排比。
例如:“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等。
二 1.作家作品本文节选自《庄子·秋水》。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
庄子和老子合称“老庄”,同属道家学派。
庄子在哲学上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爱尔克的灯光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爱尔克的灯光
《爱尔克的灯光》
一、作家作品。
《爱尔克的灯光》作者巴金。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他是1904年出
生于四川成都。
1923年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上海、南京求学。
1927——1928年旅居巴黎,创作并出版了他的处女作《灭亡》。
回国后又陆续出版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寒夜》、《憩园》等作品。
其代表作是《家》,通过对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生
活内幕的生动描绘,深刻暴露了封建末世的黑暗与腐朽,控诉了旧礼教、旧
势力的罪恶,歌颂了“五四”初期知识青年的觉醒及对封建势力的斗争。
除小
说外,巴金还有《生之忏悔》、《旅途随笔》、《静夜的悲剧》等十多个散文集。
他的散文多描写自然风光和人生世态,洋溢着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热情,
意境清新,语言流畅。
解放以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巴金文集》十四卷.
二、文体知识。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知识点复习资料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知识点复习资料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知识点复习资料1《苦恼》契诃夫课文知识要点提示1.作家作品契诃夫是19世纪后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小说和戏剧方面的成就而著称。
契诃夫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齐名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2.主题思想这部小说描写了这样一个故事:鳏居多年,又刚刚失去爱子的马车夫姚纳,想找人诉说一下丧子的悲痛,但却屡次遭到周围人的冷眼、蔑视和辱骂,后因找不到倾诉的对象,只得向自己的老马诉说内心的哀痛与苦恼。
小说一方面揭示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和不幸的处境,另一方面也揭露了沙俄社会里人情冷漠、人甚至不如动物通人性的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并对黑暗的现实作了深刻的揭露。
3.苦恼的主要原因小说中主人公姚纳苦恼的具体内容是:姚纳的老伴早已不在人世,的儿子又死了。
他想找人诉说一下内心的痛苦,结果偌大一个彼得堡城里竞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肠,最后姚纳只得跟自己的小母马倾诉。
姚纳的苦恼主要是心中的苦恼和痛苦无处诉说。
作者写的是小人物的苦恼。
姚纳的苦恼主要折射出整个社会残酷无情的现实,反映了当时社会人情的冷漠,人甚至不如动物通人性,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小人物得不到关心和尊重的悲剧。
整部作品弥漫的是一种悲剧性的气氛:在沙皇等级制度的压迫下,社会底层人民从物质上被剥夺到精神上被摧残,他们处处受压抑,甚至连诉说心声的最低愿望都无法实现,这是时代的悲哀。
正如作品中作者写姚纳的一段独白:“连买燕麦的钱都还没挣到呢……这就是我会这么苦恼的缘故了。
一个人要是会料理自己的事……让自己吃得饱饱的,自己的马也吃得饱饱的,那他就会永远心平气和。
”姚纳的这段独自是小人物的心声,也是对沙皇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知识点复习资料2《宝玉挨打》曹雪芹课文知识要点提示1.作家作品*节选自长篇小说《红楼梦》第三十三回、三十四回(第三十三回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成人高考专升本-2大学语文-议论文(文言文)上47页PPT
(四)关于常见的修辞手法
识记古今作品中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 递、反复、设问、反诘等修辞格,并能具体说明其表 达作用。
知识要点总结
1*《季氏将伐颗臾》(重点课文)《论语》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 一、《课文主旨》 季氏,季康子,春秋时鲁国的大夫,把持朝政;颛臾,春秋
理解文中重点比喻句"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双重比 喻作用及其含义。
理解本文的反诘句,说明它们在表达上的作用。
(1)求,无乃尔是过与?
(2)何以伐为?
(3)焉用彼相矣?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徕,使动用法) 8.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以为:以之为,让他当)
四、重点段落分析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 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而是过与?夫颛臾,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 也,何以伐为?”
1.在这段话中,孔子的观点是什么? 孔子的观点是:季氏攻伐颛臾是错误的,这是冉有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2)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3)是社稷之臣也。 (4)无乃尔是过与? (5)是谁之过与?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孟子》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和孔子合称孔孟, 同属儒家学派。
3.理解文中重点比喻句“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 双重比喻作用及其含义
一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做龟玉,季氏讨伐颛 臾,就好比虎兕从笼子里跑出来伤人,颛臾被攻灭, 就好比龟玉在匣中被毁,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灯下漫笔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 第一项: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鲁迅杂文《坟》。
这篇文章分两部分,分别以1925年5月8日和1925年5月22日发表在《莽原》周刊第三期和第五期上。
鲁迅,本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
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02年赴日本留学,初学医,后改学文学,决心改造国民精神,积极参加民族革命活动,1909年回国,搞教育活动,曾在诗歌中表示求国求民的决心。
他在诗中说:“我以我血荐轩辕”。
1936年10月19日逝世。
1918年4月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这一笔名,他的代表作是《阿Q正传》,着作有《鲁迅全集》共十六卷。
第二项: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杂文,也称文艺性证论文。
鲁迅是杂文的开创者,它的内容直面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的各个方面,写得深刻犀利,既有清晰的逻辑性,又有生动的形象性,像投枪和匕首是诗和证论的结合。
第三项:主旨本文的中心思想,对当时社会上复古主义的实质做了深刻的剖析,对封建历史和军阀统治的黑暗现实以及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做了揭发批判,在彻底否定了现实后,向青年人发出了反帝反封建、推翻旧社会,建立新时代的号召。
中心论点,有两个中心论点。
第一部分的中心论点。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无非是“想做奴隶而不得”与“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两者交替的时代,于是号召青年创造一个第三样时代。
第二部分的中心论点。
中国的文明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筵宴,所谓中国者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筵宴的厨房,于是呼吁要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青年的使命。
第四项:层次段落 第一个部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1-4):由辛亥革命后,生活中钞票的贬值,人心慌乱,而后百姓即又在吃亏之后,安心喜欢的事例,引出一个论题,就是我们即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以后还万分喜欢。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爱尔克的灯光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爱尔克的灯光 《爱尔克的灯光》 一、作家作品。
《爱尔克的灯光》作者巴金。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他是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
1923年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上海、南京求学。
1927——1928年旅居巴黎,创作并出版了他的处女作《灭亡》。
回国后又陆续出版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寒夜》、《憩园》等作品。
其代表作是《家》,通过对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生活内幕的生动描绘,深刻暴露了封建末世的黑暗与腐朽,控诉了旧礼教、旧势力的罪恶,歌颂了“五四”初期知识青年的觉醒及对封建势力的斗争。
除小说外,巴金还有《生之忏悔》、《旅途随笔》、《静夜的悲剧》等十多个散文集。
他的散文多描写自然风光和人生世态,洋溢着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热情,意境清新,语言流畅。
解放以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巴金文集》十四卷. 二、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选自散文集《龙。
虎。
狗》。
这篇文章写于1941年3月,原载1941年4月19日重庆《新蜀报》副刊《蜀道》,最初收入散文集《龙。
虎。
狗》,后收入《巴金文集》第十卷。
三、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抒写了作者回故乡时的所忆、所念、所思、所感,控述了所谓“长宜子孙”的封建家庭对年青生命、年青心灵的摧残,表现出巴金对受害者的深深同情,并且由18年后回来时看见的还是一样的情形的观感,显示作者对封建势力的本质及其顽固性的清醒认识。
从而,作者总结出一个真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唯一的出路是和旧家庭决裂,年青人应该走出“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寻求光明的前途。
四、层次段落。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第1自然段到第4自然段。
主要写作者回到阔别了18年的故居,在门外徘徊时的所思、所感。
作者怀着亲切的心情在故居门外徘徊,当他看到大门内“长宜子孙”四个字,原样的嵌在那里时,一下了触动了他的情怀,他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
2022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之《氓》考点精解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
2022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之《氓》考点精解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
《氓》《诗经》
课文知识要点提示1.作家作品本篇选自《诗经·卫风》。
《氓》,从按表现方法分类的诗歌体裁说,是一首叙事诗;从其表现的内
容说,则是一首“弃妇诗”。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
“风”“雅…‘颂”三大类。
“赋”“比”“兴”为《诗经》常用的表现
手法。
2.主要内容这首诗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描写了春秋时郑、卫等地的风俗和妇女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的不幸遭遇。
诗歌以女主人公
自我独自的方式,叙述了她与“氓”从恋爱到结婚、到受虐待、被遗弃的
全过程,有力地谴责了“氓”背信弃义的丑恶行为,表达了她的悔、她的
恨和她的决绝。
3.性格特征女主人公在婚前,作为少女,她纯真、
痴情、善良,对爱情执著专一;婚后,作为妻子,她辛苦操持、任劳任怨;被弃后,作为弃妇,她刚强果决,自尊自重。
4.比兴手法诗中多用
比兴,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是托物发端,又是以物喻情。
前者比喻女子的年轻貌美和初婚的幸福,后者比喻女子的
年老色衰和婚姻的逐渐破裂。
如“于嗟鸠今,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
为爱情所迷;“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喻女子的愁思无尽而男子的心
思不可捉摸。
比兴手法的运用不仅使诗歌更生动形象,而且对渲染气氛、
烘托主题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二
《寡人之于国也》
第一部分,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孟子。
梁惠王上》,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
他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主张施行仁政和王道,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孟子散文善于“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手法。
善用比喻,富有感情色彩与充沛的气势,《孟子》共七篇。
第二项,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以对话形式展开的论说,是一篇论辩性议论文。
第三项,主旨。
本文中心论点是“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全文表现了孟子王道,仁政的政治思想,批评统治者在灾荒年景归罪于年成不好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战国时期社会不平,阶级对立的实质。
第四项,层次、段落。
全文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
全文可分四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