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东欧国家四次社会改革浪潮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ppt
1961年8月13日,柏林市民由处于分界线的楼内逃往楼外的西柏林
1989年,柏林墙倒塌前夕,柏林墙虽然已经有些缺口,但东德 士兵还在坚守着岗位,图为西德一位抱着孩子的母亲与之交谈。
社会主义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从东欧剧变,谈谈斯大林模式对 东欧国家的影响。
• 东欧各国大都照搬苏联的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 在二战后初期恢复和发展东欧各国的国民经济中 发挥了作用,但以后这一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 制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导致东欧各国 出现经济困难,有的国家进行了改革试图摆脱斯 大林模式的束缚,因各种原因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经济状况日益恶化导致经济、政治和社会矛盾日 益加深,成为东欧剧变最深刻的社会根源。
影响:使匈牙利的政治经济形势逐步
稳定,一时成为“令人羡慕的东欧之窗”。
• 匈牙利改革取得成就的最根本原因是:
依据国情进行改革
•但是,从70年代中期起改革遇到了挫折。随着改革陷入困境 和经济形势的日益恶化,国内政治上的不稳定因素也随之增长。
苏军坦克开进布拉格1968 -----布拉格之春夭折
其他东欧国家的改革 时间:1968年
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在回答《世界 知识》杂志记者时说:
• “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 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 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 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 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 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 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 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 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 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 东欧剧变后的形势 南斯拉夫一分为五;
科学社会主义历史上的三次飞跃
一、科学社会主义历史上的三次飞跃(空想——科学,科学——实践,一国——多国)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工人运动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在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完成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成果,批判了它的唯心史观和不切实际的空想,这种有批判性的继承和创新正是与时俱进的重要表现。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社会制度的实践,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始于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传播,完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的新时代。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列宁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俄国实践,发展了马克思的国家与革命的学说,揭示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践和时代发展相结合,科学回答了一系列新课题,在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民主殖民地问题、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等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论断,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
此后,斯大林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实际,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
在这段时间里,无论苏联、中国还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从本国实际出发,用实际行动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新的诠释。
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由一种模式的实践到具有国家民族特色的多种模式实践,社会主义在改革中发展完善。
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始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仍处于飞跃之中,其最明显的标志是中国改革取得初步成功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催化剂
1) 时间: 1991年8月19日 2)原因: 1991年,戈尔巴乔夫与一些加盟共和国
领导人决定将苏联由原来的联盟变成一个 松散的联邦,苏联面临解体,一些苏联领 导人为了扭转局势,决定终止戈尔巴乔夫 的权力 3)结果:遭到失败
4)影响: P60
1991年12月25日19时40分,苏联总 统戈尔巴乔夫在国家电视台发表声明说,由于当 前国内的形势和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建立,他决定 停止在苏联总统职位上的活动。
4)教训:改革步伐要稳定,不能急于求成
5)启示: 63页“智能开发”
苏联解体实质:
社会制度/性质 发生了变化
社会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 先后进行改革,结果苏联最终在改革 中解体,中国却走上了健康的社会主 义道路,其根本原因在于:
中国有邓小平理论的指导
1、东欧改革的原因
照明设施8、巡逻带9、检查带 10、机动车隔离区
11、柏林墙 12、边境区 13、西柏林
2)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对苏联和国际共 产主义运动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体制未变,小修小补无济于事
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经济改革重点:重工业
结果: 苏联的综合国力 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 高,但没有能突破斯大 林模式,反而使这一体 制更加僵化。
1)背景: A、进入80年代后, 苏联因体制僵化而陷于 停滞状态
了 ( B)
A.政治领域 B.经济领域
C.思想领域 D.外交政策
2.1991年8月19日,苏联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八·一九
事件”。下列对此事件叙述正确的是 ( A )
A.它试图使苏联摆脱危机
B.“八·一九事件”标志着苏联的正式解体
关于前苏联及东欧国家改革的思考
关于前苏联及东欧国家改革的思考[摘要][关键词]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一般列3~5个,按词条的外延层次从大到小排列。
关键词之间以“;”号间隔。
从前南斯拉夫20世纪50年代首先实行社会主义改革,到原苏联、东欧国家国家的共产党(工人党)相继丧失政权,他们的改革之路曲曲折折地走了40年。
回顾这些国家的改革是在什么背景下展开的,最后的结果为什么导致共产党纷纷倒台?这是我们对社会主义改革进行深层次思考,总结他们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增强忧患意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自觉提高执政能力的出发点。
正如胡锦涛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强调:"抓住了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就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
(一)改革过程(1)前南斯拉夫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
(赫鲁晓夫改革)前南斯拉夫作为社会主义改革开始最早的国家,他们首先感受到了高度中央集权体制带来的弊端:经济上产生了生产、交换和分配中的变形现象。
由于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体制僵硬,不能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生产者对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很不在乎,造成产品质量低劣而且品种单调。
由于劳动者的利益同他的劳动成果相脱节,盈利与否与劳动者本人毫不相干,旷工、浪费等不良现象一年比一年严重。
政治上高度中央集权的体制同南斯拉夫多民族的共同体结构发生了冲突,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常常是偏向一些民族而损害另一些民族。
这种体制还导致官僚主义。
另外,1948年"苏南关系破裂",欧洲共产党情报局将南共排斥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之外 [4]。
政治压力、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加上国内自然灾害严重,把南斯拉夫推到了极其险恶的处境之中。
别无选择,铁托坚定地表示:"探索我们的道路"。
这就是南斯拉夫共产党和人民的抉择。
1950年6月27日,南联邦会议颁布了《关于劳动集体管理国营经济企业和高级经济联合组织的基本法》[5],将国家所有制改变为社会所有制,由国家行政机关管理企业改变为由工人直接管理。
科学社会主义 第六讲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历程
②改革国家机关,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a改组和整顿国家国家安全局 b调整和加强监督机关的职能 c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③改革干部终身制,建立干部更新制度 a推进干部的知识化和专业化 b建立干部更新制度
2、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史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是 社会主义改革的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下半叶起到80年代 中期,是社会主义改革缓慢发展的阶段。
第三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 是苏东各国社会主义改革走上歧途的时期。
二、苏南冲突拉开社会主义改革序幕
(4)保加利亚的社会主义革命
1.南斯拉夫“自治制”形成原因 (1)苏联大党大国主义的逼迫 (2)解放区传统的影响和国情的需要 (3)南共领导人认为自治制更符合马列主 义的科学原则
2.南自治制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工人自治(1950-1963年) 第二阶段——社会自治(1963-1971年) 第三阶段——联合劳动自治(1971年至蜕变)
政治体制改革的特点:
第一,匈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推行联盟政策,尽可 能多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 第二,匈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加强国家政治生活的 民主化。 第三,革新干部培养、选拔、任用制度
3.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1)罗马尼亚的社会主义改革 “完善”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 ①改革计划管理体制,加强计划管理的科学性。 ②调整国民经济领导结构,减少行政区划的中间 层次。 ③建立工业中心,减少工业管理中的中间环节。 ④取消一长制,建立一套实行集体领导和工人参 加管理的机构。
苏联解体前的三次改革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意义
苏联解体前的三次改革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意义摘要:一、引言二、苏联解体前的三次改革概述1.斯大林模式2.赫鲁晓夫改革3.勃列日涅夫改革三、三次改革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1.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巩固2.赫鲁晓夫改革: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尝试3.勃列日涅夫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调整与完善四、总结与启示正文:一、引言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其历史发展中进行了多次改革。
而解体前的三次改革,对社会主义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文将对这三次改革进行简要回顾,并分析它们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苏联解体前的三次改革概述1.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的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措施。
在这一模式下,苏联成功实现了从落后的农业国家向工业强国的转变,为后来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奠定了坚实基础。
2.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上台后,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
尽管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工业、政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改革措施的不完善和执行过程中的偏差,最终未能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的预期目标。
3.勃列日涅夫改革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调整。
在他的领导下,苏联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国际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然而,勃列日涅夫改革仍未能摆脱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三、三次改革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1.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巩固斯大林模式使苏联成功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
在这一模式下,苏联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为后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2.赫鲁晓夫改革: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尝试赫鲁晓夫改革虽然未能取得显著成果,但它为苏联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供了有益经验。
尽管赫鲁晓夫改革受到诸多因素制约,但它为后来的改革者提供了借鉴。
3.勃列日涅夫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调整与完善勃列日涅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调整和完善。
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 1. 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影 响? • 2.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原因、内容和影响, 说出苏联解体的简单经过。 • 3. 了解匈牙利改革的情况和东欧社会主义 国家改革运动,了解东欧剧变的情况。 • 4.分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
• 什么是“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有何弊端?
弊 端:
赫鲁晓夫智囊团
赫鲁晓夫看到美国种玉米对发展畜牧业收益甚大,于 政治上:批判个人崇拜和斯大林的某些观点, 是强行要求在苏联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 1953年全苏的 平反冤假错案等。 玉米播种面积只有350万公顷,赫鲁晓夫却要求到 1960年 因为当时农业的生产水平不能满 足人民对于食品、工业对于原料日益 扩大为2800万公顷,八年中要增加七倍。由于玉米是干 经济上: 增长的需要,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热气候作物,而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不够,玉米经常结 农业:大面积开垦荒,推广玉米种植。 不了穗。赫鲁晓夫的玉米种植计划遭到了集体农庄庄员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精减机构。 失败,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的政 的消极抵制,最终彻底破产。
美苏两国力量对比
Ï î Ä ¿ Ï î Ä ¿ Ä ê ² Ý Ã À ¹ ú Ë Õ Á ª Þ ¼ Ê Ï Ö Ò Û Î ä ³ °¿ ° ¶ Ó 1968 350 340 Ö 1978 210 440 ±ä É Ì ¹ ¿ Ë 1968 8500 32400 Ç 1978 10500 50000 Õ Â Ô Õ ½ Ê õ ² É » ú 1968 5100 4000 ½ 1978 4500 4600 Ë ¯ µ Ë ® Ã æ ½ Õ ½ ¢ 1968 360 320 º 1978 172 240 µ ¼ µ ¯ ¼ µ µ ¯ ä Õ º ¨ú » ² Í Ä ê ² Ý Ã À ¹ ú Ë Õ Á ª 1968 1054 858 1978 1054 1400 1968 656 121 1978 656 1015 1968 545 155 1978 432 135 1968 4300 1300 1978 11000 4500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历程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历程一、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由15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联邦制国家。
1922年12月30日成立,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陆地与挪威、芬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接壤;地域跨越欧亚两大洲,海岸线从北冰洋伸展到北太平洋。
苏联奉行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的社会主义制度及计划经济政策,[1]由苏联共产党一党执政。
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及与美国并列的两个“超级大国”之一。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主体由俄罗斯联邦继承。
苏联历史上的三次变革:1、列宁新经济政策(1921年)(1)背景:新经济政策的制定。
首先,连年战争使苏俄的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日用物品严重缺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其次,经济破坏造成严重的政治后果,由于缺乏粮食和原料使多数工厂无法开工,许多工人迫于饥饿,离开工厂跑回农村。
工人阶级队伍涣散,农村形势更为严峻,广大农民不肯再接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他们强烈反对余粮收集制,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
农民的不满影响到军队,192l年2月,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基地喀琅斯塔得发生水兵兵变,被迅速平息下去。
可是,苏维埃政权的处境仍十分危急。
列宁说:“我们在1921年春天遭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内容:第一,农业方面:1921年3月21日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
粮食税的税额比余粮收集制大为减少,1921—1922年度全国税额比上年度减少43.3%。
1922年,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
第二,工业方面: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
1920午11月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
第三课 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格鲁吉亚
哈萨克
吉尔吉斯 拉脱维亚
立陶宛
摩尔达维亚 俄罗斯
塔吉克
土库曼
乌克兰
乌兹别克
白俄罗斯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有人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 残了,戈尔巴乔夫则把苏联改死了!”
复习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1)
苏联(苏俄) 经济建设之路
轻轻的我走了, 但我留下一个 超级大国的辉 煌,也留下了 制约苏联进一 步发展的桎梏。
1953年斯大林逝世
赫鲁晓夫上台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等国家领导人为其守灵
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20世纪50年代开始,苏联的发展越来越慢, 各种社会问题开始显现。 2.措施: 政治上: 经济上: 科技上:
(1985-1991)
1、内容: A.1985—1988年,经济改革,实施“加速发展战略” →片面发 展重工业; B.1988年后,政治改革 取消了一党制,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 C.对外关系 “新思维”外交 2、结果: 缓和与西方关系 主动从东欧撤军 鼓励变革
经济改革失败导致经济衰退;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民族 分离倾向加剧;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的领导地位
德国柏林墙被拆除
柏林墙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民主德国、东德)于1961年8月12 日夜始建,用于隔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联邦德国、西德)。1989 年11月9日被推倒,促进了德国统一。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并 入联邦德国。统一后的德国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国名、国旗、国 歌、国徽,首都设柏林。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存在于1963至1992年,位于巴尔干半岛。1992年解体,分别成 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后改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1999年 科索沃战争后,解体为塞尔维亚共和国和黑山共和国、克罗地亚共 和国、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马其顿共和国、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 共和国(波黑)和科索沃。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PPT课件
你怎样看待赫鲁 赫鲁晓夫秘密报 晓夫批判个人崇拜? 告产生了什么影响?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改革的背景 2.改革的内容 ①政治上 ②经济上 赫鲁晓夫经济领域的改革在哪些 部门展开?分别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成效如何?为什么?
赫鲁晓夫试图 改革农业,1954 年开始在西伯利亚 等自然条件恶劣的 地区开垦荒地,建 立大量的集体农庄。 这幅航空照片拍摄 的就是这样一个集 体农庄。
第12课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二、匈牙利改革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改革的背景
赫鲁晓夫 是在什么背景 下开始改革的?
赫鲁晓夫 (1894—1971年)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改革的背景 2.改革的内容 ①政治上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政治上 的弊端主要有哪些?对此,赫鲁晓夫进 行了怎样的改革?
1968年苏军坦克驶上布拉格街头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戈尔巴乔夫上台 夫对内改革时 背景下开始改 首先重点在哪 革的? 方面?效果如 何?为什么会 这样? 戈尔巴乔夫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戈尔巴乔夫上台及改革背景 2.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3.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谁能说说 戈尔巴乔 戈尔巴乔夫的 夫 在政治体制 政治体制“根 改革上提出了 本变革”的含 什么“新思 意?这意味着 维”? 什么?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戈尔巴乔夫上台及改革背景 2.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3.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4.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外交”
你如何看待 所谓 “新思 戈尔巴乔夫的 维外交”的主要 “新思维外交” ? 内容是什么? 如此下去,苏联 会是什么情况呢?
戈尔巴乔夫
里根和戈尔巴乔夫于1987年签 订《华盛顿条约》,结束了双方在 中程导弹上的军备竞赛。
953第三课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精华版)
2、改革结果: ⑴经济改革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 改革效果不佳; ⑵ 政治体制改革动摇了苏共在国家的领导地位,背 离了社会主义道路,加剧了民族分离倾向; ⑶“新思维”外交实质上为西方国家干预东欧事务提供 了方便。
东欧剧变
1、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
地区、苏联西侧的8个国家: 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1954年6月27日,苏联科学家建成世 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邮票)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地球 卫星已经制成由苏联发射成功 。
科技
加加林在苏联“东方一号”宇宙飞船内
原子能发电站 人造地球卫星 载人宇宙飞船
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 收效甚微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斯坦的阿拉木图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和《独
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议定书》等一系列重要文件。
○ 观察地图,说一说独联体成立时包括哪些国家,原属苏联的 哪三个国家未加入。
独联体成立时包括俄罗 斯、白俄罗斯、乌克兰、摩 尔多瓦、亚美尼亚、阿塞拜 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 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 斯斯坦、塔吉克斯坦11个国 家。
“无可奈何花落去”
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 宣布:随着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建立,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和
国际法的主体即将停止其存在。
4、苏联解体的影响
○ 思考:苏联解体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怎样影响? 从战后国际关系角度看:
它宣告了两极格局的终结、冷战的结束,国际形势趋 向缓和,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发展。 从发展道路的角度看: 它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终结。
斯大林模式
1928—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作者:张秀芬来源:《试题与研究·中考历史》2014年第04期【专题解读】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古今中外的改革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中外重大社会改革,如苏联改革、二战后东欧国家的改革、中国改革等,成为历年中考重点关注和考查的热点之一。
【知识建构】一、苏联改革与解体(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背景:针对长期以来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
内容: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结果:改革失败,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失败原因:未能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开始)背景:苏联经济发展面临停滞。
内容: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取得成果;20世纪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政治方面。
此后,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主要表现为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结果:改革未取得预期效果,导致苏联解体。
失败原因: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三)苏联解体(1991年)时间:1991年底,苏联解体。
影响: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结束,标志着冷战结束。
原因:①根本原因。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存在弊端。
②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
③外部原因。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一)匈牙利改革(1956年底)背景:斯大林模式严重阻碍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
内容: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成效:匈牙利的政治经济形势逐步稳定,为六七十年代的全面经济改革奠定了较好基础。
(二)东欧剧变(1989年)时间: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由社会主义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表现: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合并,实现了统一。
(三)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认识和启示认识:①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具有曲折性、复杂性,是在曲折中前进。
前苏联与东欧国家的改革与改向给我们的启示
• ﹙四﹚、以市场为取向, 构建社会主 以市场为取向 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践证明, 以市场为取向进行改革, 要寻找公有制的最有效的实现形式, 以便更好地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 结合起来, 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 ﹙五﹚体制改革中要理顺几种关系 • 第一就是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二者都 是调节发展经济的手段相辅相成,不 可偏废。 • 第二是要处理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的关系,合理划分中央与各省(市、区) 的经济管理权限,充分发挥中央与地 方两方面积极性。 • 第三是经济建设不能急于求成。
谢谢!
• 3. 1985 年3 月, 戈尔巴乔夫就任苏 共中央总书记, 开始推行以“加速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 实现民主化 、 公开性 ”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与新 思维 • 1988 年6月至7月, 苏共召开第十 九次代表会议, 提出要根本“改革 政治体制”, 这标志着苏联的基本 理论和社会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改 变 • 1990年7月, 苏共召开二十八大,从 此, 苏联加快了向资本主义“和平 演变”的步伐。 • 1991年12月25日, 戈尔巴乔夫发表 全国电视讲话, 辞去苏联总统职务。 与此同时, 红色的苏联国旗从克里 姆林宫上空降下, 俄罗斯历史上的 三色国旗升起。一个世界超级大国 彻底解体。
三、前苏联和东欧改革与改向给我国的启示
• ﹙一﹚认识基本国情 立足国情, 坚持走自己的路, 是中国革命和 建设取得成功的一条最成功的经验。认识 我国所处的阶段,实事求是。 • ﹙二﹚重视马克思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在社会主义 改革中必须给予足够重视。 ﹙三﹚政治体制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 会主义民主,控制权力运作,坚持四项基 本原则,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 保证中国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赫鲁晓夫试图 改革农业,1954 年开始在西伯利亚 等自然条件恶劣的 地区开垦荒地,建 立大量的集体农庄。 这幅航空照片拍摄 的就是这样一个集 体农庄。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赫鲁晓夫在农场视察
苏联农业获得丰收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赫 鲁 晓 夫 参 观 肉 联 厂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第12课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二、匈牙利改革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改革的背景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赫鲁晓夫 是在什么背景 下开始改革的?
赫鲁晓夫 (1894—1971年)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改革的背景 2.改革的内容 ①政治上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政治上 的弊端主要有哪些?对此,赫鲁晓夫进 行了怎样的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改革的背景 2.改革的内容 3.改革的评价 对于赫鲁晓夫改革,我们应如何 认识?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二、匈牙利改革
1.匈牙利改革 ①改革的背景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有会代什哪主中么“4些义期纷二0国道,纷年战家路这进代”后走?些行末,上国改50东了家革年欧社为?
戈尔巴乔夫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戈尔巴乔夫上台及改革背景 2.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3.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戈谁尔能巴说乔说 夫戈在尔政巴治乔体夫制的 改政革治上体提制出“根了本 什变么革“新”的思含维意”? 这意味着什么?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社会主义国家历次改革的特点及其启示
苏联等国家历次改革的特点及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1班,老师:齐英艳摘要:社会主义的改革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在社会主义改革历史进程中,既有成功改革的典型,也有失败的例子,这些真实的案例给都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本文以苏联为主,苏联在改革过程中的特点,借鉴其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一、引言历史经验证明,只有坚持并不断深化改革,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发展。
自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建政之后由军事共产主义改行新经济政策以来,社会主义国家迄今已经历多次改革浪潮。
从历史的维度纵向梳理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进程,我们便不难发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实际上是一个递次深化的过程,而且每一次改革浪潮都呈现出一些不同的特点。
认真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历次改革的特点,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史的认识,而且也会给当前的社会主义改革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提供某些有益的启示。
二、苏联不同时期的改革思路与政策2.1 20年代的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探索从列宁时期的苏俄就开始了。
在经济层面上,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是对前一时期军事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它代表了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方案。
但是,有关新经济政策,列宁还没来得及形成系统的理论就去世了,但列宁晚年有关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改革的思考却是相当深邃的。
历史表明,斯大林的经济和政治发展模式与列宁晚年的思路并不一致。
也正因为如此,列宁晚年的探索本身就蕴涵着对斯大林体制弊病的否定因素,即改革的因素。
1.这次改革发生在社会主义制度尚处于草创阶段,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在实践上刚刚开始探索,还远未定型。
在这一背景下,所在国的国情,所在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制度奠基者们的认识水平,都直接影响着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形态的塑造。
2.这次改革发生在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联,而苏俄/联的前身沙俄帝国虽然已经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但它却是一个资本主义发展极端不平衡的落后的农业大国。
苏东社会主义改革与演变
3、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维护党的领 导地位。
பைடு நூலகம்
请思考:苏联解体对世界 局势产生了哪些影响?
“冷战”结束,美苏两极 格局被打破,世界政治格局多 极化发展趋势出现。
苏东的社会主义改革与演变
笔记
1、苏联改革的开始:
赫鲁晓夫的“小修小补”(1953年)
2、苏联解体: (1)时间、宣言:1991年 《阿拉木图宣言》
标志着苏联完全解体
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红旗 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
苏联国旗
俄罗斯 国 旗
苏联解体的原因:
1、根本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 济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障碍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错误的 政治体制改革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我们 国家的发展有哪些启示?
笔记
1、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道路。
(1)目的:解决苏联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 (2)内容:经济:“加速发展战略”
评价: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
(3)政治上: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思想界混乱
“一党政治”向“多党政治”过渡
评价:苏共领导地位弱化,国家权力分散, 各加盟国脱离苏联
二、苏联解体:
1991.12 《阿拉木图宣言》
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11个 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宣布成立“独立国 家联合体”(独联体)
答: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
③重视国内的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④抵制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
第9课时
苏东的社会主义改革与演变
考点:
1.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 2. 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
九年级历史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为什么赫鲁晓夫改革会失败呢? 这种没有从根本制度进行改变,而 只是在一些具体措施上进行的改革,注 定是不会成功的。
二、匈牙利的改革
1.东欧各国
东欧各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与苏 二战结束后,社会主义由一国 联有很大关系,最初各国都照搬斯大
(苏联)扩大到东欧十几国。如此多 林模式,随着这种模式弊端显露,各 的东欧国家是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国都进行改革。 的呢?
捷群众反对 苏联出兵捷 克
苏军1968年出兵捷克斯洛伐克与 1956年出兵匈牙利性质相同吗? 性质不同。1956年是应匈牙利工 农革命政府之邀去镇压反革命武装暴 乱,保卫匈牙利人民政权;而1968年 则是公然用武力干涉别国内政的霸权 主义侵略行径。
娄底人才网 / 娄底人才网
2.匈牙利改革的背景
斯 大 林 塑 像 被 推 倒 在 地
斯大林模式的僵化,阻碍了匈
牙利经济的发展,使得经济建设走了
不少弯路。而且经济上的发展缓慢, 也给政治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导 致了“匈牙利事件”的发生。匈牙利 的领导人决定进行改革。 匈牙利事件
3.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政府的改革举措
匈牙利的改革涉及到政治、经济 的很多方面。 改革使匈牙利的政治经济形势 逐步稳定,一时成为“令人羡慕的 东欧之窗”。从 70 年代中期起改革 遇到了挫折。随着改革陷入困境和
第14课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 家的改革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 高度集中
政治经济体制,这种趋于僵化的管理 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逐渐成为
社会发展的障碍。
视察农场
赫鲁晓夫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
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的成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课件PPT
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 2.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 3.以匈牙利改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
1.赫鲁晓夫改革 2.匈牙利改革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斯大林逝世
赫鲁晓夫上台,开始改革
在经济改革无效的情况下,转向政治体制。 给党和国家带来一些问题。 但由于对困难估计不足,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效果不佳。 但由于对困难估计不足,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效果不佳。 实行计划管理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企业的民主管理; (1)政治上:批判个人崇拜主义,加强民主和法制,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2010·江西中考)有学者评论某次改革时说:“天冷,本想弄点木材烤烤手,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烧了。 赫鲁晓夫改革有何历史意义?
但由于对困难估计不足,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效果不佳。 虽然冲击了高度集权的旧体制,却没有建立起能够实现平稳过渡的替代机制,随之而起的就是地方势力与加盟共和国的民族主义势力 结合起来,成为瓦解苏联的基本因素。 1956年,苏共二十大 实行计划管理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企业的民主管理; 50年代东欧反苏和主张改革 改革有一定成效,但最终 ──尼克松 (2010·江西中考)有学者评论某次改革时说:“天冷,本想弄点木材烤烤手,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烧了。 (2010·江西中考)有学者评论某次改革时说:“天冷,本想弄点木材烤烤手,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烧了。 赫鲁晓夫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对后来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晓夫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赫鲁晓夫上台,开始改革
匈牙利改革的内容?
1.政治上:大力推行民主集中制,广泛团结各阶层 人士,加强法制建设。 2.经济上: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 实行计划管理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扩大企业自主权,加 强企业的民主管理;放慢重工业发展速度,大力 扶植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积极改善人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