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17《《安塞腰鼓》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安塞腰鼓》教案5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安塞腰鼓》教案5篇Lesson 17 Ansai waist drum lesson 2 teaching plan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安塞腰鼓》教案5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安塞腰鼓》教案2、篇章2:安塞腰鼓模板通用版3、篇章3:安塞腰鼓模板标准版4、篇章4:安塞腰鼓范文规范版5、篇章5:安塞腰鼓模板标准版篇章1: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安塞腰鼓》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2、品味语言,体会运用修辞手法,短句和富有张力的词语所构成的场面描写。
4、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完成简单有一定内涵的场面描写。
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一曲激昂高亢的《黄土高坡》,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这里不是鲁迅笔下的杏花春雨江南,这里没有小桥流水人家,没有吴侬软语的咿咿呀呀;这里只有奔腾的黄河、酱色的土地,只有火红的高粱,和那朴实彪悍的西北汉子。
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他们用特有的感情蹦出了一种舞蹈——安塞腰鼓。
放视频短片,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和特点。
请同学们用词语概括一下。
今天,我们一起随着刘成章的生花妙笔,踏上黄土高原,去安塞古镇,聆听那从2000多年前的战场传来的战鼓声,去欣赏生命的搏击——安塞腰鼓。
朗读抒情(用时10分钟)? 小组自由朗读,注意节奏、重音和情感。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安塞腰鼓》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17 安塞腰鼓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激情和气势。
2、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并了解排比、反复及短句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动和力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韵律和气势。
2、品味语句,体会语言的节奏美和诗意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安塞,位于陕北高原,那里的腰鼓历史悠久,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人们在欢度节日、庆祝丰收的时候都要演出腰鼓助兴。
腰鼓手们由青年农民组成,在表演时,穿着古代将士的便服,或黄或红包头,素色衣服,显得整齐壮观。
安塞腰鼓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
可由几人或几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独具魅力。
特别是1992年北京亚运会上一展风采,便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魂牵梦绕。
今天,你们想不想领略它的风采?感受它的魅力?引入刘成章的《安塞腰鼓》。
二、作者简介刘成章,中共党员。
1937年生于祖籍延安市。
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
曾任该系助教、延安歌舞剧团编剧、《文学家》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副主任、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
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读初中时(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
写过诗歌,写过歌词和剧本,歌词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主要以散文创作活跃于文坛,出版过七种散文集子,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五篇散文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7篇散文作品入选14种版本的大中专院校和中学语文课本。
他的散文多以黄土高原为题材。
八十年代的散文侧重于"自我"经验的"自由"书写。
从对社会主题的呼应转向对个人情绪、心境的表达,语言和方式追求作家的“个性”。
《安塞腰鼓》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安塞腰鼓》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安塞腰鼓》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安塞腰鼓》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戏曲《安塞腰鼓》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认识与欣赏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2.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感受乐曲的韵律、旋律、节奏等方面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过程1.了解乐曲音乐教师通过讲解,介绍《安塞腰鼓》的来源、传说和演出形式,加深学生对这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理解和认识。
2.学习音乐表现手法音乐教师在讲解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声、韵、气、律”四个方面,观察、感受《安塞腰鼓》的表现手法。
3.学习旋律通过音乐教师的示范,结合学生的合唱演唱,学习乐曲的基本旋律和歌词,体验对乐曲的直观感受和调动情感的作用。
4.学习节奏通过音乐教师的示范,结合学生的鼓擂演奏,学习乐曲的基本节奏和鼓点,感受诗情画意中的韵律美。
5.合唱演唱通过音乐教师的带领,学生反复练习,加深印象,依据班级分组进行合唱演唱。
6.鼓擂演奏小组配合进行鼓擂演奏排练,由乐曲教师进行指导,提高音乐素养和集体合作精神。
7.演出将学生所学乐曲与鼓擂演奏合并,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背景知识推动演出,展示学生的音乐魅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教学法:通过老师的介绍,简单介绍乐曲的来源、历史和文化成分等知识,加深学生对《安塞腰鼓》的积极认识,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
2.演示教学法:学生不仅需要理解和感受乐曲的韵律、节奏和旋律等方面的表现手法,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表现能力。
通过老师的演示,让学生能够看到以及听到音乐的表现特点,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乐曲的要素。
3.合作教学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让学生感受到合作、交流、协作对于音乐演出的必要性,更好的提高乐曲的表现力。
四、教学评价1.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教学课程的设计和体现的丰富音乐文化,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价值和快乐,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意愿。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安塞腰鼓》教学案+新人教版word版
表现的是生命中奔腾的力量——由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表现的是阳刚之美,“一群”朴 实得就像那片高粱的茂腾腾的后生,它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的一种独特的美。
表现的是西北人民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 、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束缚的力量。
【随堂检测】完成课后练习二,直接将答案写在课本上。
【拓展延伸】
利用本节课所涉及到的“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描述一个场面。(不少于100字)
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长句短句相结合突出了安塞腰鼓中体现出 来的激昂勃发的生命力:摆脱束缚、打破闭塞……让生命充满激情的力量。
⑴选句:骤雨一 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赏析: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用层出不穷的美好想象和联想,来描绘鼓声,思维大开大合,气势恢弘。
17.安塞腰鼓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通过诵读,感受安塞腰鼓传递出的生命力量。(重点)
2.品读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难点)
3.热爱生活。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导学】
1.知识储备:
安塞腰鼓是陕北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它主要的肢体动作,再配之以鼓声钹声,塑造出粗犷、强悍、奔放、洒脱的艺术形象。近年来,它频频出现在各大型文艺晚会及影视节目中,给广大观众带来气势磅礴、淋漓酣畅的艺术享受。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 安塞腰鼓》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激发学生的教学兴趣。2、对新课充满兴趣。
感知目标
2分钟
创设目标情境
1、呈现整合后的问题生成单。2、快速浏览问题生成单,明确教学任务。
学生能够认真阅读问题生成单上的问题,明确本节目标
自主教学二次发现
10分钟
创设思考情景
1.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解决生成单上的问题。2、提示学生记录自己的答题思路和要点。3、对学生进行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督促和指导。(并个别辅导 等)
班级合作问题生成
12分钟
创设交流教学情境
1真正参与,各抒已见,表现出高度的热情.2、学科长组织,语文学科长要关注组员的教学并组织成员记录交流成果。3、小组长评价
1、学生能够踊跃的展讲。2、认真的记录。
随堂训练体现能力
6分钟
创设思考情境
1真正参与,各抒已见,表现出高度的热情.2、学科长组织,语文学科长要关注组员的教学并组织成员记录交流成果。3、小组长评价
激发学生的教学兴趣
展示目标
2分钟
创设交流情境
1,再次阅读问题教学目标是怎样的再次阅读问题导读单上的目标。
学生能够认真制定目标并且将本节目标进行记忆以备新课教学
自主 教学二次发现
12分钟
创设思考情景
先通读一下单子上的教师问题引领与知识,再朗读课文,再次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2,在进行课文朗读后可以认真查阅手边的资料,按照“问题引领”的要求阅读,并且完成问题:力求突破本文的重难点。3,在自学过程中可以与同学小声的交流。4、在看教材和资料的过程中认真的记录问题。5、在此过程中辅导学生。某某: 等问题导读评价单预习的不好。
学生准备:掌握字词,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教学过程设计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7课《安塞腰鼓》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安塞腰鼓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3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4.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1、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2、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1、(看课件)认识腰鼓。
腰鼓之乡在那里?(安塞)2、师:1992年,在北京亚运会上,一场充满民族分风格的腰鼓表演,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魂牵梦绕。
这就是产生在黄土高坡上的安塞腰鼓。
它粗犷雄浑,动力十足,它是激荡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象征。
(看课件安塞腰鼓表演时的4幅图景)3、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刘成章。
你对他有哪些了解?(生介绍)(看课件作者介绍、黄土高原图片)今天,我们就随作者刘成章来到黄土高原,来到安塞,去领略安塞腰鼓的风采和魅力。
二、整体感知1、看课文朗读视频初步感受安塞腰鼓的场面和气势。
2、谈谈你对安塞腰鼓的感受。
可用文中的词语和句子三、理清脉络1、(课件出示)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鼓响之前——腰鼓表演——鼓声止息2、按上面的顺序将课文分三段四、学习第一段鼓响之前1、自由读2、讨论:腰鼓表演开始前,你看到了什么背景一片高粱地后生茂腾腾朴实沉稳而安静腰鼓呆呆地这时给你的感觉怎样?(静)3、开头的静态描写有什么好处?(为后面的文章蓄势,高粱地是边沿的背景,“那咝溜溜的南风”是助阵的声势,那“沉稳而安静”的表情显示着表演者的成竹在胸,这些都为后面热闹激烈的表演做好了铺垫)4、齐读第一段第二课时A、火烈的舞蹈场面美(1)从哪儿看出?(指导理解比喻、排比句)(2)指导读(4)指名读第7节找出三组反义词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安塞腰鼓充满了怎样神奇的魅力?B、激越的鼓声美(1)指名读9、10节。
这两个比喻说明什么?(2)指导读C、击鼓的后生美(1)课文是如何描写这些击鼓后生的?(2)看到这些击鼓后生,让人有怎样的感觉?(理解本节下面几句话。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17安塞腰鼓教案新人教版
最新中小学教课方案、试题、试卷17安塞腰鼓教课目的:1. 整体感知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文章层次。
2 .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感觉力量,表现节奏感。
3 . 简析场景描绘,领会文章主题。
4 . 理解排比、比喻、频频修辞在文中的作用。
教课要点:学习场景描绘,理解文章主题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课方案:一、导入: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渊源流长,颇具地方特点的传统娱乐节目都登上大雅之堂。
“安塞腰鼓”这一陕北民间的舞蹈曾走红亚非拉,并多次出现于大型的国家庆典。
二、沟通资料:1、学生沟通自己所查找的资料,先小组内沟通,后推选代表讲话,在全班沟通。
2、教师出示资料:“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独有的地区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采的象征和符号。
这全部均与陕北古老的历史相关。
陕北高原自古以来就是边关要道,连结中原农业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
秦始皇期间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镇守陕北,防备匈奴内侵;北宋期间的范仲淹、沈括等也曾到达陕北领导抵抗西夏人入侵的战争能够说,安塞腰鼓既是古代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军号,也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
它气吞河山,充满激情与力量,是生命的舞蹈与狂欢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录音,听读全文。
学生自由朗诵。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后评论。
一学生领读全文,感觉文中融入的感情,并简要归纳。
(明确:颂扬生命的力量、生命的朴素与发泄)。
3、师正字音:亢kàng 奋晦huì 暗羁jī绊bàn蓦mò然颤zhàn栗lì冗 r ?ng 杂戛 ji á然炙烤zhuó 恍然大悟wù4、频频朗诵感觉文中的力量与生命的发泄、朴素,舞姿的劲美。
5、速读全文,合作研究:以“安塞腰鼓”为线索,理清课文构造。
明确:1)寂静的腰鼓(1——4)2)雄伟的腰鼓(5——27)3)沉静的腰鼓(28——30)四、再次频频朗诵,直至熟读,调换想象力感悟文章。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7课《安塞腰鼓》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17《安塞腰鼓》【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安塞腰鼓视频,之后让学生谈一谈感受。
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诵读的情况。
检查搜集的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
(1)你们知道中国的“腰鼓之乡”是哪里吗?陕北的安塞(2)安塞腰鼓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独具魅力。
其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毅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三、朗读,感知1. 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说说你对安塞腰鼓有什么感受呢?用“——的安塞腰鼓”说一句话。
2.找出文中高度概括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的一句话。
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
(注:可填词、短语、句子,可选用文中的内容)参考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惊心动魄”“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3. 看图仿读课文片段,读出你的真情实感好一个安塞腰鼓!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
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激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4. 自由阅读,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文章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来展示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
宏伟场面,雄壮声响,击鼓后生,绮丽舞姿5. 表达的情感作者通过写黄土高原上安塞腰鼓粗犷豪迈、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愿望,从而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歌颂阳刚之美。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安塞腰鼓教案新人教版
17 安塞腰鼓教与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亢奋、晦暗、羁绊、冗杂、叹为观止”等词语。
(2)、体会排比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恢弘的气势,理解其中包孕的情感和深意。
(2)、品析关键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散文是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颂,是对民族魂魄的礼赞,感受其中生命的律动和力量,丰富文化素养。
教与学重点:1.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韵律和气势。
2.品味语句,体会语言的节奏美和诗意美。
教与学难点:多角度理解本文的主旨。
教与学方法:1.诵读法。
本文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散文。
文章气势恢弘,词语简洁有力,句子铿锵激越。
学习本文以朗读一线贯穿,以充分诵读中体会它的情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
2.联想想象法。
本文是对生命、力量的礼赞,有着雄浑奇伟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并通过多媒手段的辅助,加深对安塞腰鼓场面的理解,深入把握作品的思想意义。
3.研讨法。
对课文有关生命和力量的主旨的理解,鼓励学生多角度扩展理解,如从历史和现实角度研讨。
课前准备:预习全文,掌握积累文章字词。
利用图书馆,网络查阅有关作者刘成章,黄土高原风情,安塞腰鼓的历史资料、图片,进行整篇成文,拓展学习空间,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教与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伴奏》古老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风沙满天。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它是一片贫瘠落后的土地,然而在那里却产生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安塞腰鼓。
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
”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
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
这一切均与陕北古老的历史有关。
陕北高原自古以来就是边关要道,连接中原农业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
秦始皇时期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镇守陕北,防止匈奴内侵;北宋时期的范仲淹、沈括等也曾来到陕北领导抵御西夏人入侵的战争……可以说,安塞腰鼓既是古代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安塞腰鼓》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安塞腰鼓1.积累与本课有关的基础知识。
2.理解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以及作用。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背景。
2.整体理解课文。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
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
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同学们在电影或电视节目上看过陕西安塞地区的腰鼓吗?我想大家一定会被安塞腰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舞所深深打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看看作家对安塞腰鼓是怎样欣赏、体会的。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散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文眼等,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
在此基础上理解散文的结构与中心。
在阅读这程中积累下列词语:(1)忘情:不能节制自己的感情。
(2)狂舞:纵情地跳舞。
(3)闪射:闪耀,放出(光芒)。
(4)火烈:像火一样热烈。
(5)飞溅:向四处溅。
(6)亢奋:极度兴奋。
(7)晦暗:昏暗,不明显。
(8)羁绊: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住。
(9)蓦然:不经心地、猛然。
(10)冗杂:(事务)繁杂。
(11)搏击:奋力斗争和冲击。
(12)烧灼:烧、烫,使受伤。
(13)奔突:横冲直撞;奔驰。
(14)翻飞:上下或内外交换位置。
(15)大彻大悟:彻底了解、领会、觉醒一、探究结构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散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1.划分段落,概括大意:讨论并归纳: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演前情况。
第二段:(从“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表演过程。
第三段:(从“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到完):演后余音。
2.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请归纳层意。
讨论并归纳:第一层:(从“但是”到“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舞姿给人的联想。
七年级语文下册 17《安塞腰鼓》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7.安塞腰鼓X成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激情和气势;2、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并了解排比、反复及短句的表达效果;3、品味文章意蕴内涵,发表自己的见解;过程与方法:4、看表演、听录音、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情感与德育:5、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动和力量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
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是教学重点。
教学设想: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学生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
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
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一旦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教学方法:l朗读(设计说明:通过读能感受到语言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腰鼓表演中的生命律动。
)2揣摩(设计说明:对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关键语句,应当仔细揣摩品味。
)3迁移练习(设计说明:模仿课文大量使用排比增强文章气势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准备:教师:1.腰鼓的表演片段 2.课文朗读录音学生:1.掌握生字词 2.搜集安塞腰鼓的有关知识及作者的情况教学步骤:一、导入,礼赞黄土高原(投影:黄土高原画面。
附“这里是空旷辽远的黄土高原/四野八荒的尘埃/用五千年的岁月铸造了它/秦皇汉武的战车/商旅西出的驼峰/成吉思汗的铁骑/和五千年的岁月一道踏实了它……),是啊,有人说,这裸着青筋,露着傲骨的黄土高原是一条好汉,而激荡了它血液的安塞腰鼓正是它个性的喷发。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黄土高原之魂——安塞腰鼓!二、生命之节奏——感受安塞腰鼓组织学生收看安塞腰鼓视频片段,结合课文内容用以下句式说话:提示:“好一个的安塞腰鼓!你看(听)……”1、教师边放视频片段边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点拨,突出以下几点:A、火烈的舞蹈场面。
七年级语文下册 17《安塞腰鼓》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安塞腰鼓》教学目标1.学习朗读课文,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品读赏析,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3.感受中华传统文明的精神力量。
教学重、难点1.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2.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设想1.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黄土高原气息,对于生活在海盐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
因此,我们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2.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以“朗读”为主,在朗读中感受气势,在品读赏析中感受语言之美,使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
教学流程一、片断播放,观感引读播放3~4分钟的腰鼓舞片段,调动学生情绪,并在学生的观感畅谈中引入课文。
在学生谈观感时,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适当引导:①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和谐。
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③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宣泄;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
二、高声诵读,感知气势1.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试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
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塞腰鼓
课题名称安塞腰鼓
三维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重点目标 2 难点目标 2
导入示标同学们听过“摇滚”和“劲舞”吗?其实,在我们中国古老的黄土地上,早就有我们自己的摇滚和劲舞。
它就是融摇滚和劲舞为一体的我们
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一一安塞腰鼓。
目标三导学做思一: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涵。
导学:1、听录音,注意节奏和重音,并掌握以下字词:
用课本上一个字来概括表演前和表演后的氛围特点?
(1)集体朗读。
(2)老师点评,师范朗读。
学生再读。
导思:我们朗读这篇文章的话,我们该怎么读它?
学做思二:文章中构成场面的东西有哪些?
导学:要求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
导做:请你概括主要内容。
并划分层次。
导思:通过文章,对安塞腰鼓的感觉怎么样?学做思三:安塞腰鼓表演
是那样的有“劲”,作家描绘它的语言带“劲”吗?这“劲”是大量运用
了哪一种修辞手法带来的?
导学:作为记叙文,填写本文记叙的要素:
导做:各个人物的出卖按时间顺序来写,找出语言标志:
明确:学生自由发挥,言之合理即可。
导思:课文中大量排比的运用,对描写场面、表达情感起了什么作用?达标检测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
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刘成章写的《安塞腰
鼓》这篇文章是一首生命的和力量的赞歌。
腰鼓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
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作者倾注了全部
的热情与笔力歌颂。
既有对陕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赞美,又有对
我们这个从沉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祖国的
礼赞!
反思总结 1.知识建构
2.能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