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四年级数学上册 平均数的意义教案 青岛版五年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1平均数|青岛版(五四学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1平均数|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3. 通过对平均数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同学们的平均身高,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让学生观察一组数据,如某小组同学的身高数据,提问:这组数据有什么特点?(2)引导学生发现,这组数据有的大于平均数,有的小于平均数,有的等于平均数。
(3)让学生尝试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解释计算过程。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计算一些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如一组同学的成绩、体重等。
(2)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年龄、平均成绩等。
4.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后作业1. 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 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概念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巩固练习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部分,特别是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和运用平均数。
在“探究新知”部分,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数据,让学生从直观上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平均数 青岛版(五四制)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平均数 - 青岛版(五四制)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据分析和判断。
3. 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4. 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3.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4. 平均数与其他统计量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计算和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2. 对平均数意义的深入理解。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计算器。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新课1. 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实例,如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引发学生对平均数的思考。
2. 提问学生: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有什么作用?第二阶段:讲解新课1. 详细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
2. 通过例题,展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 分析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三阶段:课堂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第四阶段:总结提升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2. 强调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
3. 提醒学生注意平均数的计算和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板书设计1. 平均数2. 定义和性质3. 计算方法4. 实际应用5. 练习题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计算给定数据的平均数。
2. 提升题: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思考题:探讨平均数与其他统计量的关系。
课后反思1. 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情况。
2.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平均数的能力。
3.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1 平均数 青岛版(五四学制) (1)
平均数教学目标: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意义。
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
⒊渗透统计初步思想。
学情分析: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又直观、简明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成绩等。
对于这些名词术语,学生经常听到,并不陌生,但其真正含义、在统计中的作用以及计算方法,学生却并不明白。
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首先,我从学校举行的跳绳比赛运动入手:“我们前不久刚刚举行了跳绳比赛,怎么选运动员?找一人跳一次就派他做代表合适不?”“不合适”“为什么?”“一次可能跳的多,可能跳的少。
”“那怎么办呢?”“多跳几次”我选了咱们班的一名小朋友跳了3次(5秒的)出示课件给他分一分他平均每次跳几下?移多补少计算方法今天我们也来组织一次小型的跳绳比赛,有兴趣吗?”“有!”“咱们全班男女生分为两大组。
男生队和女生队。
”“如果一个人一个人地来跳,时间肯定不够,咱们想个办法,应该怎样进行比赛呢?”课伊始,趣已生。
从孩子喜欢的游戏入手,激发了学习兴趣;让孩子自己想出比赛的办法,把自主权留给了孩子。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问题提出,同学们马上有办法,各队推选三名最有实力的代表进行比赛。
比赛开始,比赛结果:男生队跳的数量为:31、13、17。
女生队拍球数量为:29、14、20。
同学们计算出:“男生队”跳的总数为61个,“女生队”跳绳总数为73个。
我高高地举起女生代表的小手宣布:“女生队胜利!”“吔!”女孩子们高兴地跳了起来,男生们则沮丧地低下了头。
四年级上册数学 第九单元《平均数》 教案 青岛版(五四学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平均数》教案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应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一组数据,例如:15,23,18,20,22,26,17,21。
让学生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2.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要计算平均数,有什么作用。
2. 讲解(10分钟)1.教师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每个数值的总和除以数据个数得出的值。
2.教师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将数据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3.教师让学生在笔记本上记下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实际例子进行解释。
3. 巩固(10分钟)1.教师出示一题,让学生自己计算平均数。
例如:某班级12名学生的数学成绩如下:85,87,90,92,93,95,96,98,98,99,99,100。
求这12名同学的数学平均成绩。
2.学生完成后,教师让学生交流分享方法。
4. 应用(10分钟)1.教师出示一道应用题。
例如,某班级包括男生30人,女生25人,男生平均年龄10岁,女生平均年龄9岁,全班平均年龄是多少岁?2.学生自己完成后,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答案和解题方法。
5. 拓展(10分钟)1.教师出示一张表格,让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计算平均数。
2.学生做完后,教师让学生思考,如果有数据很大,会不会对平均数产生影响,产生什么影响,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影响。
6. 小结(5分钟)1.教师询问学生本节课学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下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展示一些正确率较高的学生答案和解题方法。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在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独立计算平均数,并且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效果较好。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四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明确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2. 求平均数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步骤,即先将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3. 平均数的应用: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求平均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够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发现数据之间的差异。
(2)提出问题:如何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3)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得出平均数的概念。
(4)教师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举例说明。
(5)学生动手操作,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 巩固练习:通过练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5. 布置作业:布置与平均数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求法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通过测试,评估学生对平均数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思考,让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1平均数|青岛版(五四学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1平均数|青岛版(五四学制)
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及意义;
2.能够计算一组数的平均数;
3.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及意义;
2.能够计算一组数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
1.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及方案
1. 引入
1.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课的学习内容,对本课内容进行预测;
2.展示一个关于平均数的实际问题,例如班级的学生平均身高,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
2. 学习探究
1.学习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进行实际案例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引导学生进行多个数据中平均数的计算和比较,巩固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
3. 拓展
将平均数的应用拓展到生活中,例如计算班级的平均成绩、计算蔬菜的平均价格等,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4. 练习与反思
1.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练习;
2.点名回答问题,检查学生对平均数的掌握情况;
3.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和应用方法。
教学评估
1.课堂练习得分;
2.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3.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问卷;
4.个人思考反馈。
拓展资源
1.平均数的数学定义:数列中各项值相加之和除以项数的值;
2.平均数的应用场景广泛,例如: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年龄、平均温度等;
3.平均数是衡量一组数据集合中是否均衡的重要指标,可以应用于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我锻炼 我健康——平均数
张平
李东
王强
刘明
林海
黄玉
个数
20
35
35
24
35
31
你计划怎样来计算:
师提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一:20+35+35+24+35+31=180(次)
180÷6=30(次)
生二:35×3+20+24+31=180(次)
180÷6=30(次)
小组讨论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先算出全队的总成绩再除以全队的人数,即: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出示:根据健康网的报道,全国四年级小学生的平均身高约是139厘米。看到全国四年级小学生的平均身高,结合自己的身高,你有什么想法?
2.师生共同解决自主练习的6、7题。
(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白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是反应整体的平均水平。)
五、课堂小结。
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2.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平均数解决与分析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统计观。
3.进一步增强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复式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理解意义。
谈话: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平均数,也知道了如何求平均数,请大家先想一想,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数这个知识的?
通过发表自己的理解和举例说明,使学生明白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7号:(9+11+13)÷3
8号:(7+13+12+8)÷4
小结得出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总分÷出场数=平均分
三、拓展应用。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1平均数|青岛版(五年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1平均数|青岛版(五年制)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1平均数|青岛版(五年制)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四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章节为9.1平均数。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青岛版(五年制)四年级上册的数学课本。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章节是9.1平均数。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平均数的含义、求法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难点是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已经准备好了多媒体教具和一些实际问题场景的图片,以及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中的物品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呢?2. 概念讲解:我通过PPT展示平均数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3. 例题讲解:我出示一些例题,如:一组数:3,5,7,求这组数的平均数。
我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定义来求解。
4. 随堂练习:我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讲解和解析。
5. 实际问题解决:我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小明有5个苹果,小华有3个苹果,请问他们一共有几个苹果?我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写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步骤,包括平均数的定义、求法以及应用。
七、作业设计答案:62. 小明有7个橙子,小华有5个橙子,请问他们一共有几个橙子?答案:12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还有待提高。
在课后,我将继续巩固他们的知识,同时引导他们思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我还可以让学生们进行一些拓展延伸活动,如调查生活中的平均数现象,增强他们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选择了图片作为实践情景的载体。
最新青岛版数学五四制小学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 学 过程
三、拓展应用。 谈话:同学们,生活中经常遇到有关平均数的问题,下面
三、学习新知:
下面是四年级一组同学的仰卧起坐的成绩,你能算出他们
的平均成绩吗:
姓名 张平 李东 王强 刘明 林海 黄玉
个数 20
35
35
24
35
31
你计划怎样来计算:
师提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一:20+35+35+24+35+31=180(次)
180÷6=30(次)
生二:35×3+20+24+31=180(次)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复备
一、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喜欢看篮球比赛吗?你们都了解关于篮球
比赛的什么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借助学生最感兴趣的篮球比赛激发
学生的探索欲望,为本课的教学创设良好的开端。】
二、探索新知。 1.(多媒体展示课本信息窗中的情景图。) 谈话:看,蓝队和红队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篮球比赛,突
然,蓝队的 5 号队员腿抽筋了,跑不动了,他还是本队的主力 得分队员,怎么办? 篮队还有 7 号和 8 号两名替补队员,换谁上场呢?根据什么? 谁的投篮水平高呢?
学生会说出很多理由。 谈话:同学们考虑的这些因素,都很有道理。但是 5 号队 员是主力得分队员,替换他的队员的主要任务是得分,所以我 们应该主要从得分能力方面来考虑,对吗?
青岛版五四学制四年级上《平均数》说课稿
青岛版五四学制四年级上《平均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五四学制四年级上册《平均数》。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平均数》是青岛版五四学制四年级上册的重要教学内容。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在日常生活中,平均数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平均身高、平均成绩、平均气温等。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平均数,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于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还比较陌生。
他们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一些与平均数有关的现象,但并没有系统地学习和理解平均数的本质。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实例,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2)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公平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和启发引导法。
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通过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通过启发引导,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1 平均数青岛版(五四学制)
1 平均数青岛版(五四学制)《平均数》教学设计——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上册册第八单元信息窗一【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渗透“移多补少”数学思想方法,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平均数的问题。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增强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活动吗?你们最喜欢什么体育活动?喜欢篮球比赛吗?现在老师就带同学们去看一场精彩的篮比赛,大家愿意看吗?这里面还有数学问题呢,大家有没有信心解决它?那就请同学们认真看,仔细听。
(出示连续的情景图)2、出示图片播放录音。
3、师:如果你是教练员,你派谁上场?依据是什么?生说一说(身高、体质、得分、投篮准不准?投篮水平)合理吗?对,投篮准不准对这场球赛的输赢至关重要。
蓝队教练是个细心的人,对7号、8号运动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作了统计。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1、出示信息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表,你能看明白吗?根据他们的得分情况,你感觉应该派谁上场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
2、同桌交流想法,汇报交流。
生说一说:8号:7+13+12+8=40(分)7号:9+11+13=33(分)比总分公平吗?那么比什么才行公平?(平均每场的得分)平均是什么意思?平均就是把每一场得分匀一匀,让每场得分一样多。
大家感觉这种方法公平吗?像这样,把几个数“匀一匀”使每个数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这个数在数学上有个专门的名字,叫平均数。
(板书)3、那怎样让每场得分一样多呢?请同学们拿出手中7号、8号运动员的得分统计图,以小组为单位动手画一画,移一移,看哪个小组最先让他们每场得分一样多。
4、学生上台汇报:把多的补给少的这种方法我们在低年级学过,谁还记得?“移多补少”电脑演示:5、除了移多补少的方法还有其它方法吗?(计算,先求总数再除以场数)怎样算呢?生说师板书。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1平均数|青岛版(五年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1平均数|青岛版(五年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平均数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等于这组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求平均数的方法引导学生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先将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3)平均数的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等。
3.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求平均数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提升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的概念、求法及应用。
五、作业布置1. 课后练习题2. 结合实际生活,找出两个含有平均数的例子,与同学分享。
六、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七、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再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
教学过程是教案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本教案中,教学过程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求法及应用。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1. 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展示与平均数相关的图片、数据等,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1平均数|青岛版(五年制)
《平均数的意义》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制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信息窗一【教学目标】1、能结合具体情境,解释平均数的意义,感受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敢于质疑的理性精神。
2、在移一移、画一画、算一算的过程中,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在观察、操作、提问、说理的过程中,渗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训练有条理、有逻辑的思维习惯与表达能力。
3、能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的习惯,并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形成全面分析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表、操作教学具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说一个故事,我去年也教四年级,因为重新分班,班主任老师换了,学校要开运动会,作为班主任老师,要了解班里哪些同学水平比较高。
于是呢,有一个非常认真的同学,他回到家里以后,让爸爸给他测试了一下。
一共测了5次,这五次的成绩分别是(11个),第二次呢(12个)(12、14、16)这五次的个数一样多吗?师:不一样说明他踢得有(多)有(少)。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师:第二天来到学校,老师要同学们填这个表上交。
(我通常一次踢个?)他要填的时候呢,我正好站在他的身边。
我发现他填了一个数字(板书11),填完以后,他看了看我,又把他给涂掉了。
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告诉我,他为什么要把11涂掉?师:你来说?要是你的话,你会不会涂掉呢?(不会)。
师:你会不会涂掉呢?(会)。
你为什么要涂掉呢?生:因为他每次踢的都不一样,11个不是他平时的成绩,是他最少的一次。
师:这是他踢得最少的一次,他愿意把最少的一次汇报给老师吗?(不愿意)师:你认为他的说法有道理吗?师:同学们,刚才这位同学说了,如果换成我,我也要把它涂掉,为什么呢?因为这个11个是他所有成绩中最少的一次。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青岛版五四制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2.在具体情境中,培养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意识和能力,体会统计的作用及其价值。
3.在统计过程中,发展数据分析观念、运用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形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前小研究《平均数》课前小研究一队三位同学的拍球成绩统计你能借助统计图用移一移、画一画或者算一算的方法求出每队平均每人拍球的个数吗?我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引入孩子们,喜欢拍球吗?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视频,这两队同学正在进行拍球比赛。
(播放视频)比赛结束,想知道哪一队获胜了吗?这是他们的比赛成绩,你认为那组获胜了?(二队,人数多,不公平。
)(用求和,也不公平。
)有没有公平的办法比较出两组的水平?二、交流1、课前的时候老师已经让大家都这部分知识进行了预习,现在拿出你的课前小研究,把你的收获跟你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你知道两个队平均每人的拍球个数是怎样算出来的吗?这样算的道理是什么?同学们可以借助统计图画一画、移一移,也可以算一算得出一队平均每人拍球的个数。
)2、哪个小组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方法?(我们用图统计图的方法来求出一队平均每人拍球的个数,我们把3号同学的拍球个数拿出来2个补给1号同学,这样每个同学的拍球个数就一样多了。
)你们为什么要3号同学的拍球个数拿出来2个补给1号同学?因为3号同学拍球个数最多,1号同学得分最少,把多的移动出来,不给少的才能让每个同学的拍球个数一样多。
小结:像这样,我们把多的匀给少的,使得一组的个数变得相等,这个匀出来的数,就叫平均数。
把多的部分移给少的,就求出了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就是移多补少。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1平均数|青岛版(五年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1平均数|青岛版(五年制)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2.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平均数。
二、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概念;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平均数。
四、教学过程1.引入新知识在课堂上展示一些图片,例如:5只苹果,1只苹果,3只苹果,7只苹果和4只苹果,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这些苹果的数量的平均值。
2.讲解平均数的概念1.平均数指的是一组数中所有数值的加和再除以数量的值,即总和平均分配到每一个数;2.平均数是一种衡量集中趋势的统计指标。
3.实例演示计算平均数通过几个简单的实例,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例如:例1:小明家的3节铅笔盒重量分别为300克、500克、400克,求平均重量。
解:平均重量=(300+500+400)÷3=400(克)。
例2:小李身高分别是140厘米、150厘米、160厘米,求平均身高。
解:平均身高=(140+150+160)÷3=150(厘米)。
4.练习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例如:练习一:小华家的钓鱼比赛分别获得成绩25分、30分和35分,求小华的平均成绩。
练习二:小杨家种了3株向日葵花的高度分别是70厘米、85厘米、90厘米,求这3株向日葵花的平均高度。
练习三:小丽家甲、乙、丙、丁,4个人的身高分别是163厘米、166厘米、170厘米、173厘米,求这4个人的平均身高。
5.实际应用让学生思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1.求班级同学的平均成绩;2.计算某个商品的平均价格;3.计算园区上个月的平均日访问量等。
五、教学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实例演示和练习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同时也启发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平均数。
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提升数学运算能力和实际生活中的计算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四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的意义教案青岛版五年制教学目标:
1.能结合生活实例,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增强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平均数的意义及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认识他吗?谁?(姚明)从事什么运动?你们认为他的球打得怎样?一个球队要取得好成绩,除了自身素质,还有什么也很关键?(教练员)。
你们想不想当一名小教练员?
师:现在你就是我们二小的篮球教练员带领队员与一小进行比赛。
看身穿蓝色球衣的是我们二小的篮球队,身穿红色球衣的是一小的篮球队。
师:比赛开始了,运动员们都进入了状态,场面非常激烈,当比赛进行到36分钟时,我们二小与一小的比分达到38:37,仅仅领先1分。
在这个关键的时刻,突然我们的一名队员受伤。
怎么办呢?
二、合作探究:
生1:换人
师:说的真好!
师:小教练们,你会选一名怎样的运动员上场呢?
生1:我会选一个身材比较高的能得分的队员上场。
生2:我会选一个投篮准的队员上场。
生3:……
师:看来你们都是合格的小教练。
师:可是现在两名队员的身高、体能等都差不多。
那你会考虑什么呢?
生:得分快、投篮准的。
(派谁上场应考虑的重要因素,是看一看7号和8号队员在小组预赛中的得分情况。
)
师:其实,教练也是这样想的。
为了在关键的时候找准队员,教练就拿出了两人在小组预赛中的成绩记录,对他们的以往战绩进行分析。
请看:
师:从成绩记录中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斜线表示没上场)你还能知道什么?你会怎样来作出决定?
小组讨论、计算、分析,教师巡回指导。
各小组汇报交流。
生1:我们组算了一下,7号在小组赛中共得了9+11+13=33(分),8号共得了7+13+12+8=40(分)。
所以我们认为应选8号。
生2:我们也是算了两名队员在小组赛中的总得分,8号队员得分多,所以也选8号。
师:听了他们的交流,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3:我们不同意你们的看法,这样比较不公平。
生4:是不公平。
7号上场3次,8号上场4次,他们上场次数不一样,不能比总分数。
师:恩!经同学们这样一说,我也觉得不公平。
但如果不比总分,怎样才能比较出两个队员的成绩呢?
(学生动脑思考、讨论)
师:有办法了吗?好,你说。
生1:算平均分。
生2:对,算平均每场的得分。
师:你们同意吗?
师:你们真棒!真是个好办法!用平均每场得分来选队员比较合理。
那这两个队员的平均得分分别是多少呢?应该怎么算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也可利用学具动手摆一摆。
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办法好。
生讨论研究并动手操作。
交流结果。
7号得分: 8号得分:
(9+11+13)÷ 3 (7+13+12+8)÷ 4
= 33 ÷ 3 = 40 ÷ 4
= 11 (分) = 10 (分)
师:大家看这两个算式,他们分别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先求出每个运动员的总得分,再来求平均得分。
师: 11分和10分分别是7号和8号哪一场的得分呢?
学生讨论:
有的学生说不是第一场的;有的学生说也不是第二场的;那么是…….
最后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出:
10是7、13、12、8、这四个数的平均数。
11是9、11、13、这三个数的平均数。
师生总结:10分不是8号运动员哪一场的得分,而是反映四场小组赛的得分情况;11分不是7号运动员哪一场的得分,而是反映三场小组赛的整体得分情况。
观察平均数11、10和每场的得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平均数比每场的得分数中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
同学们观察真仔细,真聪明,一下子就发现了这个规律。
师:现在大家知道该选谁上场了吧?根据什么?对,是借助于平均数。
看来平均数很实用。
7号运动员,果然不负众望,表现积极。
最后我们以48:46的比分战胜了一小的。
师:下一场比赛我们的对手是三小的篮球队。
为了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我们去了解了三小篮球队同学的身高。
请看大屏幕。
师:为了迎接与三小的比赛,我们进行的体能训练。
师:同时我们还进行了一分钟排球比赛,请看大屏幕。
(学生独立完成)
师:刚才,我们不但感受了平均数的含义,而且还学会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地方用到平均数如:生举例:求平均成绩,歌手比赛等。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同学们表现得真棒!下课!
附送:
2019-2020年四年级数学上册平方千米 1教案沪教版
建议:
1.(一)引入平方千米中,可以用身边学生熟悉的某一个地块,这样学生感觉会更加深刻。
2.学完平方千米后,用生活素材时一定选用学生耳熟能详的例子,如:体育公园,动物园,人民广场等。
3.练习中让学生选择单位时,不仅关注单位还要关注数据的变化对单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