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导学案第13章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导学案
九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学期导学案目录第十三章内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第二节内能第三节比热容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二节热机的效率第一节热机第二节热机的效率第三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一节两种电荷第二节电流和电路第三节串联和并联第四节电流的测量第五节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第十六章电压电阻第一节电压第二节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第三节电阻第四节变阻器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一节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第二节欧姆定律第三节电阻的测量第四节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第十八章电功率第一节电能电功第二节电功率(第一课时)第二节电功率(第二课时)第三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第四节焦耳定律第十三章内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明确学习内容教材P1-5●厘清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其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清晰重点难点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实步知识。
难点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自主预习练习1.自习课本,归纳本节应学习、掌握的知识点。
2.独立完成《学生用书》中“自主学习案”部分练习题。
●激情导入十分拿一瓶香水打开盖,学生闻到香味。
展示PPT3教师:“香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引导学生回答出“分子。
”教师:“那你们看到香水分子了吗?为什么看不见呢?”引导学生回答出“分子很小。
”教师:“小到什么程度,谁知道?谁能描述?可以看书回答?”学生描述分子。
展示PPT4教师:“你们闻到香味了吗?香水在瓶子里,你怎么会闻到?(怎么会到你的鼻子里?)”引导学生回答出“分子运动”并板书。
教师:“物体运动与分子运动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你们看给分子运动起个什么名好呢?”引出“热”并板书●聚焦主题合作探究探究一认识扩散现象,了解分子的热运动1.演示实验:课本P3图131—2,学生观察并思考:(1)该实验说明了。
(2)叫扩散。
小组讨论: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扩散现象,如:,。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导学案13.1 分子热运动【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3.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重点难点】1.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学习内容一:1.物质的构成。
2.分子热运动。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2-P4文字内容与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作上记号。
【自学检测】1.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一般分子的直径只有百亿分之几米。
人们通常用10-10_m为单位来量度分子。
电子显微镜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分子。
2.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3.扩散现象可以发生在固体、液体、气体之间。
4.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1.花开了,为什么我们可以闻到花的香味?(1)猜想:可能是因为构成花朵的某些物质进入了我们的鼻子,所以我们才能闻到香味。
(2)在生活中,还有哪些运动与这种情况相似,请大家讨论后举例。
答:饭菜的香味,鞭炮燃放后的硝烟味等。
(3)上述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征?答:进入鼻子的物质很小很小,肉眼无法看到。
2.这些味道我们只能闻到,无法看到,但人们可以通过物体的一些宏观表现来推断这些运动,观察演示实验13.1-2,(1)想一想: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要把空气放在上面的瓶子中,而把二氧化氮气放在下方?如果反过来放,会对实验结果造成什么影响?答:二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大,如果把它放在上面,可能是因为它密度大于空气才降到下面的瓶子中。
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2)老师演示实验,提醒同学们观察实验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答:瓶子内的气体混到一起,最后颜色变得均匀。
这个现象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3.给学生展示图13.1-3的液体扩散实验。
分别展示开始时到30天后的硫酸铜溶液,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答:30天后的溶液界面的界线变得模糊了,这说明无色的清水和蓝色的硫酸铜溶液彼此进入到了对方,混为一体。
最新分子热运动——_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有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一节分子热运动导学案(有答案)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能解释扩散现象4.知道分子间的作用力重点分子热运动难点用分子热运动解释有关现象一.分子热运动1.常见物质是由极小的粒子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______、________分辨不出,但电子显微镜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
通常以________为单位度量分子。
2.不同物质互相接触时_____________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可以发生扩散,其中______扩散最快。
影响扩散现象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分子热运动,温度越_____,分子热运动越_________。
这也是______现象的产生原因4.扩散现象表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泉城四季,风景迥异。
无论是一朵花、一个麦穗,还是一粒沙、一片雪花…世间万物皆由大量分子组成。
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运动的是()A. 春:微风拂过,花香袭人B. 夏:暖风阵阵,麦浪翻滚C. 秋:狂风乍起,黄沙漫天D. 冬:寒风凛冽,漫天飞雪6.一升水和一升酒精混合后搅拌,它们的体积小于两升,对于这种现象解释比较合理的是()A. 水和酒精发生了化学反应B. 分子之间存在间隙,一种分子渗入另一种分子中间C. 分子之间存在引力D. 扩散现象7.如图所示,将2个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ρ二氧化氮>ρ空气)的玻璃瓶口对口对接,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开隔板后,通过观察瓶内颜色变化推断气体分子是否做无规则运动.对于2个玻璃瓶的四种放置方法,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 甲图放置最合理B. 乙图放置最合理C. 丙图放置最合理D. 四种放置方法都不合理8.下列事例中,不能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A. 打开香水瓶,不久满屋子都能闻到香气B. 衣柜中的卫生球,过一段时间后体积变小甚至消失了C. 打扫教室地面时,在阳光下看到灰尘在空中飞舞D. 将一滴红墨水轻轻滴在一杯水中,过一段时间后,整杯水变红了9.将体积分别为、的水和酒精混合,发现混合后液体的总体积_____(选填“”“=”或“”),这一实验表明液体分子间有_____。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导学案
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13.1 温度与内能一、学习目标1.知道内能的概念、单位。
2.能从分子动理论的角度认识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3.通过探究活动,认识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
4.知道热量的初步概念及热量的单位——焦耳。
二、预习题1.分子动理论表明:组成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每个分子都有。
物体的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
且分子间有间隙,因此,物体的分子之间还具有。
2.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有和。
3.热量: .三、导学题(一)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单位是________,符号________。
分子运动的快慢与___________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物理学中把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___________。
物体的内能与________有关,同一物体_______________,内能越大。
注意: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讨论:物体的内能还与哪些因素有关?练习:1.两个相同的杯子里分别装有同样多的热水和冷水,则热水的内能________冷水的内能(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50℃的水的内能比30℃的水的内能多 B.2kg的水的内能比1kg的水的内能多C.水结冰后,内能消失了 D.0℃的水内能不为零(二)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1.思考:冬天手很冷时,你都是通过什么的方法使手暖和起来的?这些方法在改变物体内能的效果上是否相同?观察课本35页的实验,向下压活塞时,活塞压缩玻璃筒内的空气,对筒内的空气______。
棉花燃烧起来表明筒内的空气内能______,温度_____,达到棉花的着火点。
表明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________。
说明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阅读课本36页,小组交流、归纳,回答下列问题:(1)叫热传递。
(2)热传递有哪几种形式?(3)热传递的实质是。
九年级物理(上)十三章简单电路各节导学案和达标检测(含答案)
《13.1 初识家用电器和电路》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识别通过不同用电器电能的转化。
2、知道电路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3、知道什么是电路的通路、开路、短路及其危害。
4、知道什么是电路图,电路图的意义。
二、导学流程活动1:电在我家中1、阅读课本“电在我家中”,结合经验及并观察各种家用电器,回答以下问题:(1)电源是能持续____的装置,从能的转化的观点看,电源是把____的能转化为___能的装置。
常见的电源分为___电源和___电源。
(2)家用电器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__________________。
(3)填写课本表格,根据电能的转化情况,对家用电器进行分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2:观察手电筒1、按下手电筒的开关按钮,观察电灯的发光情况。
2、打开手电筒的后盖或前端进行观察,电池是怎样安装的?____________。
后盖和电池是怎样连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察开关按钮的结构,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3:怎样使一个灯泡亮起来1、利用电池、小电灯、灯座、开关和导线,把上述器材连接起来,使开关能控制电灯的发光和熄灭。
2、实验前介绍实验的注意事项:①开关在连接时必须断开;②导线连接电路元件时,将导线的两端连接在接线柱上,并顺时针旋紧;③不允许用导线把电池的两端直接连接起来。
3、组织学生讨论:电路中有哪些组成部分?____、____、____、____。
4、电路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电源作用:__________;开关作用:__________;导线作用:________。
用电器作用___________。
5、电路就是用___把___、___、___等元件连接起来组成的__路径。
6、在小灯泡的电路中,闭合开关,形成__路,电路中有____流过,小灯泡发光;断开开关,形成__路,电路中没有电流,小灯泡熄灭。
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内燃机导学案(有答案)
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第三节内燃机【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环节安排】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活动设计问题最佳解决方案创设情境演示实验引入(如图1):在试管中装些火柴头,用软木塞塞住试管口,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现象(火柴头燃烧,软木塞被推出试管口).说一说从火柴头燃烧到软木塞被推出试管口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化的?教师提出问题并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从自主学习1•燃料直接在发动机的气缸内燃烧产生动力的热机叫做2.内燃机中最常见的是 __________ 和 ________3•汽油机由 _________ 、________ 进气道、进气阀、排气道、排气阀、曲轴连杆、飞轮和________ 组成.4•汽油机工作时,活塞在气缸内做一次单向运动叫做一个_______________ .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由四个冲程组成,这四个冲程是、、、5.柴油机与汽油机在结构上的主要不同是气缸教师出示导学提纲,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利用课前或课上5分钟左右的时间预习本节内容,并完成导学提纲.同位讨论解决不会的问题.答案:1.内燃机2.汽油机柴油机3.气缸活塞火花塞问题2:在内燃机的工作过程中,一个工作循环 需要有几个冲程?飞轮的作用有什么作 用?活塞往复运动几次?曲轴转动几 周?对外做功几次呢? 小结: (1)内燃机工作时,一个工作循环有四个冲程,只有做功冲程是燃气推动活塞做功,其他 三个冲程要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启动时,要靠外力先使飞轮和曲轴转动起来, 由曲轴通过连杆带动活塞运动,以后汽油 机才能自己工作). (2) 内燃机一个工作循环活塞往复运动两次, 曲轴转动两周,对外做功一次.练习:一台四冲程内燃机飞轮转速为 1800 r /min ,它1s 完成了 ()A . 30个冲程,做了 30次功B . 60个冲程,做了 60次功C . 120个冲程,做了 30次功D . 60个冲程,做了 15次功例题1 :如图2所示为内燃机工作时的某冲程示 意图,该冲程是( A .吸气冲程 B .压缩冲程 C .做功冲程 D .排气冲程不 同占八、、 项目 汽油机柴油机构造燃料吸入 气体点火方式使用 范围相同 占 八、、画(教师也可利用模型 边演示边讲解),让学 生联系汽油机的工作 过程,自学教材后,找 出与汽油机的相同点 和不同点,描述出柴油 机各个冲程的工作情 况,以及压缩冲程和做 功冲程中的能量转 化.教师展示表格,学 生独立完成.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根 据所学内容交流与讨 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再次用模型展 示内燃机的工作过程,学生归纳总结. 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 根据所学知识,独立完 成,以巩固所学知识. 答案:D智能 应 用教师出示例题,学生寻 找解题方法。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3.2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导学案
文档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3.2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导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3章第2节《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式——串联和并联;二是电路连接中各元件的工作状态和相互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式,理解其工作原理。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能独立完成电路连接实验。
3.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学会在实验过程中进行交流和探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式及其工作原理。
难点:电路连接中各元件的工作状态和相互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源、开关、灯泡、导线、电流表、电压表等。
学具:同上。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电路连接方式,如家庭电路、照明电路等,引导学生思考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
2. 知识讲解:介绍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式——串联和并联,通过示例讲解两种连接方式的工作原理。
3.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电路连接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两种连接方式的效果。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电路连接实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电路连接中各元件的工作状态和相互作用。
6.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心得,讨论电路连接中的注意事项。
六、板书设计:板书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板书内容:1. 串联:电流依次通过各元件,电压分配。
2. 并联:电流分支,各分支电流相加,电压相同。
3. 注意事项:连接电路时,注意元件的正负极,防止短路。
七、作业设计:1. 描述生活中一个电路连接的实例,并说明其连接方式。
答案:略。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式,通过实验演示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了电路连接的原理和技巧。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3.2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导学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 13.2 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导学案一、教学内容1. 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式:串联和并联。
2. 串联电路的特点: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各用电器相互影响。
3. 并联电路的特点:电流有多条路径,各用电器互不影响。
4. 电路连接的实际应用,如家庭电路、照明电路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式:串联和并联,并能识别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 掌握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式及其特点。
难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区别,以及在生活中如何识别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源、开关、灯泡、电流表、电压表、导线等。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实验报告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家庭电路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家庭电路的连接方式。
2. 知识讲解:介绍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式:串联和并联。
讲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一些与电路连接有关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电路连接的基本原理。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动手连接电路,观察并记录电路中电流的路径,加深对电路连接方式的理解。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式及其特点。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与电路连接有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3.2 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一、串联电路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各用电器相互影响二、并联电路电流有多条路径各用电器互不影响七、作业设计电路图:电源——开关——灯泡A——灯泡B答案:串联电路。
因为电流只有一条路径,通过开关控制灯泡A 和灯泡B的电流是相同的。
家庭电路图:电源——开关——灯泡——插座——电器答案:并联电路。
因为电流有多条路径,灯泡和电器之间是并联的,开关控制灯泡的电流,不影响电器的电流。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导学案(全册精品)
九年级物理导学案(全册)目录第十三章内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01)第2节内能..................................................................:(04)第3节比热容(第1课时)....................................................:(07)第3节比热容(第2课时)....................................................:(10)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1节热机............................................................... :(13)第2节热机的效率........................................................... :(16)第3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19)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1).........................................................:(22)第1节两种电荷(2).........................................................:(25)第2节电流与电路(1).......................................................:(27)第2节电流与电路(2).......................................................:(30)第3节串联和并联(1).......................................................:(32)第3节串联和并联(2).......................................................:(35)第3节串联和并联(3).......................................................:(38)第4节电流的测量............................................................:(41)第4节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44)第十六章电压、电阻第1节电压..................................................................:(47)第2节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1).........................................:(50)第2节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2).........................................:(52)第3节电阻..................................................................:(55)第4节变阻器................................................................:(58)第十七章电压和电阻第1节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61)第2节欧姆定律..............................................................:(64)第3节电阻的测量............................................................:(67)第4节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1)...................................:(70)第4节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2)...................................:(73)第十八章电功率第1节电能电功(1)........................................................:(76)第1节电能电功(2)........................................................:(78)第2节电功率(1)...........................................................:(80)第2节电功率(2)...........................................................:(83)第3节测小灯泡的电功率(1).................................................:(86)第3节测小灯泡的电功率(2).................................................:(88)第4节焦耳定律(1).........................................................:(91)第4节焦耳定律(2).........................................................:(94)第十九章生活用电第1节家庭电路..............................................................:(97)第2节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101)第3节安全用电.............................................................:(104)第二十章电与磁第1节磁现象与磁场(1)....................................................:(107)第1节磁现象与磁场(2)....................................................:(110)第2节电生磁...............................................................:(112)第3节电磁铁电磁继电器....................................................:(116)第4节电动机.............................................................. :(119)第5节磁生电...............................................................:(123)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第1节现代顺风耳—电话.....................................................:(126)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128)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第1节能源.................................................................:(130)第2节核能.................................................................:(132)第3节太阳能...............................................................:(135)【学习内容】第十三章内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学习目标】1.常见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2.什么是扩散现象?生活当中有哪些常见的扩散现象?3.扩散现象表明了什么?4.分子间有什么样的作用力?课前预习学案一、认真阅读课本第2页《分子热运动》,完成下列问题:1.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常见物质是由的粒子——、构成的。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13.1从闪电谈起导学案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 13.1 从闪电谈起导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第一节《从闪电谈起》。
本节主要介绍了雷电的产生、雷电与云层的关系以及静电现象。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雷电的形成过程,理解雷电与云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掌握静电现象的基本原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雷电的产生原因及其与云层的关系。
2. 掌握静电现象的基本原理,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雷电的产生过程,静电现象的解释。
2. 教学重点:雷电与云层的关系,静电现象的基本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闪电演示仪、静电发生器。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雷电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雷电的产生原因及其与云层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雷电现象。
3. 例题讲解:利用闪电演示仪和静电发生器,展示静电现象,讲解静电产生的原因及静电的消失方式。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3.1 从闪电谈起一、雷电的产生1. 雷电的形成原因2. 雷电与云层的关系二、静电现象1. 静电的产生原因2. 静电的消失方式七、作业设计1. 描述雷电的产生过程。
2. 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闪电演示仪和静电发生器等教具,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2. 拓展延伸:调查自然界中的其他静电现象,了解静电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静电现象的基本原理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一、静电现象的基本原理静电现象是指物体在摩擦或接触后,失去或获得电子,从而带电的现象。
九年级物理 第13章导学案
§13.1怎样才叫做功学习目标: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难点)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知道功的单位。
能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
(重点)3、经历观察和解释生活、生产中的有关实例的过程,了解功和能的含义,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物理规律的方法。
(难点)学法指导:功的概念比较抽象,同学们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弄清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知道什么情况才叫做功,并牢牢记住功的计算公式,会进行相关的计算。
课前学习:1、学具准备:教学挂图或幻灯片2、课前预习:(1)请你谈一谈对日常生活中的工作、物理学中的做功的看法;(2)根据你的理解,做功必须具备什么条件?(3)功应该怎么测算,写出它的计算公式并记住它的单位。
(4)机械功原理有些什么内容,请写出来。
课堂学习:(一)、怎样才叫“做功”根据课本的两幅图片可知,两个人用了力,很累,做了工,但从物理学角度说这两个人没有做功。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下面进行探究。
活动1:找找共同点“活动1”目的是通过观察两种情况做功时的共同点,建立功的概念。
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1)这两幅图中同学的活动有什么共同点?(施力的方向如何)(2)物体为什么会移动一段距离?(它的方向如何?)(3)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4)综上所述,怎样才叫做功?由此得出机械功的初步定义并说出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2:力对物体做了功吗根据做功的必要条件分析以下三个事例,看一看力对物体做功了吗?(a)小鸟将虫子从地里叼起来(b)人将油桶沿斜面向上推,(c)杠铃被举在高处静止不动,再结合其他一些实例,小组分析讨论,归纳出三种不做功的情况,加深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靠惯性通过一段路程,也就是没有力做功(F=0);(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s=0);(3)物体受力方向和物体运动的方向垂直(F与s的方向垂直)。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内能》学习任务单及作业设计(公开课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内能》学习任务单及作业设计第一课时(共2课时)【学习目标】1. 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2. 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3. 知道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课前学习任务】复习:1.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2. 热运动的概念。
【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学习、了解内能:1、内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与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内能的单位:()。
注:内能是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具有内能呢?如:。
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
学习任务二:学习、了解热传递及生活中的相关实例:1、热传递:温度的物体互相接触,低温物体温度,高温物体温度,我们称这个过程为热传递。
(1)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可以物体的内能。
(2)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有。
(3)热传递的方向:能量从物体传向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部分传向部分。
(4)热传递的实质:能量的。
(5)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能量的多少。
热量的符号:热量的单位:()说一说:【作业设计】1. 物体的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能和能的总和。
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20℃的冰不具有内能B. 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机械能,而不具有内能C. 一个小球运动的速度越快,它具有的内能越多D. 一块铁烧红时具有的内能比它冷却时具有的内能多3. 用天然气烧水时,是通过的方式改变了水的内能。
【参考答案】1. 动、分子势2. D3. 热传递第二课时(共2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2.能够分析实验过程;3.知道声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课前学习任务】复习:1.内能的概念;2.热传递的相关知识。
【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学习、了解改变内能的另一种方式——做功:1、做功可以物体的内能。
当外界压缩气体做功,能转化为能,气体内能;当气体膨胀对外界做功时,能转化为能,气体内能。
九年级物理导学案 13.2 重力
13.2、重力课时:1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的关系。
【重点难点】1.重点是重力的概念、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
2.难点是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导学指导】一、阅读课本第54页“重力的由来”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1.什么是万有引力?2.什么是重力?二、自学“重力的大小”部分,完成下面的问题:1.根据提供的器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实验,完成课本中的表格和图像。
2.通过实验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3.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
4.重力的单位及符号是什么?三、自学“重力的方向”部分,完成下面的问题。
1.动手实验:让物体由静止向地面落下,观察重力的方向。
2.重力的方向是。
3.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样利用重力的方向的?四、阅读课本“重心”部分,完成下面的问题。
1. 重心是怎样规定的?2. 自己动手,说出手中的物体的重心的位置,小组相互讨论。
【课堂练习】1.下列物体的质量和重力估计正确的是( )A.一个中学生的体重大约是50N、B.一个苹果的质量大约是0.15kgC.一只母鸡的重力大约是1.5N、D.一个鸡蛋的质量大约是0.5kg2.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测量B.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C.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D.重力的单位是kg3.一座限重为49000N的桥,一辆自身质量为1.1t的卡车要能安全过桥,所能装载的货物不能超过___________ kg.【要点归纳】1.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3.重力的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拓展训练】1.完成课本第59页“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题2.关于重力的叙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质量越大,受到的重力也越大,所以物体的重力是由物体的质量产生的B.重力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C.放在支撑面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D.物体的重力是由于地球对它的吸引而产生的3.在下列物体中,重力约是1 N的物体是( )A.一只小狗B.一个小学生C.一袋方便面D.一枝铅笔4.若空气阻力不计,从手中抛出去的手榴弹,在空气中受到( )A.空气和手的推力B.手的推力C.空气和地球的吸引力D.重力5.熟透的苹果从树上落下来,对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地球对苹果有吸引力,而苹果不吸引地球B.地球对苹果的吸引力大于苹果吸引地球的力C.地球对苹果的吸引力等于苹果吸引地球的力D.地球对苹果的吸引力小于苹果吸引地球6.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在斜面上向下滚动的物体所受的重力方向是沿斜面向下的B. —投出的篮球上升过程中不受重力,下落过程中才受重力作用C. 物体的重心一定是在物体上D. 地面附近的物体失去支持时,要向地面降落,这是由于物体受到重力作用的缘故7. 某同学在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物体的重力时,错将物体挂在了拉环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N,则物体的重力为( )A. 一定等于8N B.一定小于8NC. 一定大于8ND. 以上情况部有可能8.一个物体被竖直向上抛出去,则( )A.物体上升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小,重力也越来越小B.物体下落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小,重力却越来越大C.物体上升和下落过程中,重力不变D.物体上升到最高点时重力为零【总结反思】。
九年级物理导学案 13.1 弹力、弹簧测力计
13.1、弹力弹簧测力计课时:1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重点难点】1.重点是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难点是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导学指导】1.自学课本P52页“弹力”部分的内容,独立完成下面的问题后小组交流答案。
(1)什么叫弹性?根据生活经验,你还知道哪些物体具有弹性?(2)什么叫做塑性?根据生活经验,你还知道哪些物体具有塑性?(3)什么叫做弹力?弹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4)弹力的大小与有关。
(5)一根弹簧能无限制拉伸吗?2.自学课本P52页弹簧测力计部分,完成下列问题:(1)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生活中你见过什么样的测力计?(2)物理实验中经常使用的测力计叫,观察其结构,并尝试用不同大小的力拉动弹簧测力计,你能说出它的测力原理吗?(3)使用弹簧测力计前,应注意哪些问题?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1)你的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_________,待测力的大小不能超过______N。
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_______。
测量前应先校零。
测力时,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_____________,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
(2)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使指针到1N、2N、3N,感受一下1N、2N、3N的力有多大。
(3)测量头发能够承受的拉力大小为_____N。
【课堂练习】1.用手拉弹簧测力计越来越费力,是因为()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B.因为人是受力的物体,所以感到费力C.弹簧越来越紧,阻力大,拉起来费力D.弹簧的伸长越长,所需拉力越大2.测一个约6N力时,应选用最恰当的弹簧测力计的规格是()A.量程10N,分度值0.2NB.量程5N,分度值0.1NC.量程30N,分度值3ND.上述三个弹簧测力计都可以用3.在一定范围内拉伸弹簧时,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______,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弹簧的这一性质制成的。
《第13章 1.磁场 磁感线》课件、同步练习、导学案
线管的磁场方向。
必备知识
自我检测
பைடு நூலகம்
一、电和磁的联系 1.奥斯特实验:把导线沿南北方向放置在指向南北的小磁针上方,通电时磁针发生 转动。 2.意义:奥斯特实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即电流可以产生磁场,首先揭示了电与磁 的联系。 二、磁场 1.磁体与磁体、磁体与通电导体、通电导体与通电导体之间都能产生相互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2.磁体、通电导体周围都存在着磁场。
必备知识
自我检测
三、磁感线 1.磁感线及其作用 在磁场中画出一些曲线,使曲线上每一个点的切线方向都跟这点磁场的方向一致, 这样的曲线叫作磁感线。利用磁感线可以形象地描述磁场。 2.实验模拟 在玻璃板的下面放上磁铁,上面放细铁屑,轻敲玻璃板,可以模拟出磁感线的形状,原 因是细铁屑在磁场中被磁化成“小磁针”,轻敲玻璃板,铁屑就会有规则地排列起来,模 拟出磁感线的形状。
必备知识
自我检测
2.探究讨论。 (1)将一个磁体从中间分成两部分后,是不是每一部分只有一个磁极呢? 答案:不是。不管磁体形状如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即便将一个磁体分割,分割后 的每一部分,仍然有两个磁极。 (2)在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之前,人们已经了解到电现象与磁现象有哪些相似处? 答案:①电荷有两种(正电荷和负电荷),磁体有两极(N极和S极); ②电荷间存在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磁极间也存在相 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3)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对促进人类航海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 影响,你知道指南针为什么指南吗? 答案:地球表面磁场的方向由南指向北,水平放置的小磁针在地磁场作用下静止时, 北极(N极)总是指向北,南极(S极)总是指向南。
探究二
新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导学案全册(精华版)
第十三章热和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班级姓名组别【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热现象。
【学习重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学习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
【预习检测】1. 扩散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⑴分子间有;⑵分子在不停的做。
2. 扩散现象既可以在发生,还可以在中发生,也能够在中发生。
3. 为什么打开一盒香皂,很快就会闻到香味,是什么跑到鼻子里了能闻到香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街上烤臭豆腐的小摊,人们远远就能闻到臭豆腐的味道,这属于现象,臭豆腐经烧烤后,温度升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说明分子的热运动跟有关。
5. .建筑、装饰、装修等材料会散发甲醒、苯等有害气体而导致室内空气污染.成为头号“健康杀手”。
此现象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6. 固体、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
虽然分子间有间隙,但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
7. 铁棍很难被拉伸,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_。
(均选填“引力”、“斥力”)8. “破镜难圆”说明:当相邻分子间相距很远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将变_____________ 。
【共同探究】★学生活动一:演示气体扩散(课本图—2)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1、你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什么2、为什么让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放在密度较小的空气下面,倒过来行吗,3、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二:演示液体扩散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1、你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什么2、为什么让密度大的硫酸铜溶液放在密度较小的清水下面,倒过来行吗3、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活动三:演示固体扩散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1、观察紧压在一起的铅片和金片在放置了5年后会互相渗入约1mm 深。
2017苏科版物理九年级第13章《电路初探》导学案
2017苏科版物理九年级第13章《电路初探》导学案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和组成,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以生活化的情境引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学习电路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了解电路的组成,学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并能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简单的电路。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电路的基本原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则是让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掌握测量的方法。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电流表、电压表、导线、灯泡等。
同时,我还准备了一些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习电路知识。
在这节课中,活动的重难点是让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简单的电路。
为了克服这些难点,我会给予学生足够的操作和实践机会,并进行个别指导,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这节课的设计,我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和组成,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学设计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的。
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自然地过渡到电路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如何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并且熟练地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进行测量练习。
再者,如何设计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深化对电路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如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对于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自然地过渡到电路学习,我计划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照明电路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电路的组成和作用。
这样,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电路的概念,并将抽象的电路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导学案
学 生 活 动 课 前自学,把左边内容写 在导学案上。
合作探究,自主研修:
(一) 实验探究:不同物体吸热多少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吗? 提出问题:相同质量的不同物体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 温度相同吗? 做出假设:相同质量的不同物体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 温度__________。 设计实验:阅读课本11——12页内容,思考下面问题?
小组讨论,学会有关问题, 各小组在黑板上 展示。
(1)这个实验为什么要保证是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
(2) 怎样保证两个质量不同的物体吸收的热量是相同 的? 2、得出结论:
全班交流,精讲拓展
(一)比热容 ⑴从以上实验我们发现物质具有一种特性,就是它们的吸热 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我们用比热容这个物理量来表示这种特 性,请你给比热容下个定义。 (可借鉴密度的研究方法) 定义: 根据老师讲解,记住要学会 的内容
交流二:课本 13.2-5 甲实验中,乙醚为什么会燃烧?
针对复杂问题,老师进行讲 解,
课本 13.2-5 乙实验中,为什么瓶口出现白雾?
四、课堂小结,反思整合: (请同学们整理、反思刚才的学习内容,用简短的语言 完成下列知识网络,然后小组内交流完善。并提出对于本节 课的学习还有什么疑惑?)
进行课堂小结。
符号: 物理意义:
单位:
⑵观察P132―常见物质的比热容‖,说出各种物质比热容的意 义,并解释下列现象。 ①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而沿海地区昼夜温差不大。 对这些问题尝试解释。
②为什么沿海地区冬暖夏凉
③为什么暖气片中用水循环供暖,汽车的发动机冷却用水, 而不用其它物质
(三) 热量的计算公式Q = c m △t, 其中Q表示__________ ; 记住吸放热公式 c表示__________;m表示__________; △t表示___________。 吸热的计算公式:Q = c m (t1 – t0) 放热的计算公式:Q = c m (t0 – t1) 例题:要把 2kg 水从 20℃加热到 100℃,至少要供给多少热 量?(请将老师板书过程记下来) 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1.1 功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4、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学习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有关计算。
【学习难点】: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知识链接: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根据生活经验,我们会发现烧一壶水所用的时间比烧半壶水所用的时间要长,说明物体所吸收的热量与_________有关。
2.把一壶水烧成开水比烧成温水所用的时间长,说明了物体所吸收的热量的多少与_________有关。
3、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当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一样多呢?
4.热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是通过什么知道水吸收热量多少的呢?
(二)合作探究:★学生活动一: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1、方法: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已经知道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和有关,我们要探究热
量的多少与物质的种类是否有关,需要控制、相同,这种方法叫。
2、器材:你认为要验证你的猜想,需要哪些器材,思考并交流以下几个问题:
(1)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哪些器材?并说出你的理由
(2)热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量,你通过什么知道它的多少?。
(3)数据记录表格中的加热时间代表哪个物理量?
3、进行试验:某组同学按照课本组装器材,并进行实验,后将实验数据填入下表格中,
下表是他的实验数据记录:
烧杯号液体质量(g) 初温(℃) 末温(℃) 加热时间(min)
1 水200 20 28 8
2 水100 20 28 4
3 煤油200 20 28 4
4 煤油200 20 24 2
请根据表中的实验记录回答:
⑴比较1、2记录,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比较3、4记录,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比较1、3记录,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综合上述结论,物体温度升高时吸热的多少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⑸该同学在本次实验中用到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论:(1)交流实验数据,说出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相同、不同),这说明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有关。
★学生活动二:阅读12-14页比热容,回答下面问题.
1、定义:由于不同的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需要吸收的热量不同,为了揭示物质的这种特性,引入了一个
新的物理量:比热容。
物理学中规定: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每升高或降低所吸收或放出的为该物质的,它的国际单位是符号
2、意义:看常见物质比热容表格,了解各种物质比热容,可知(1)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
(相同、不同)(2)水的比热容最大,水的比热容为,它的意义是沙石的比热容为,它的意义是,如果让相同质量的水和沙石吸收相同的热量,水升温要(快、慢)。
3、水的比热容较大的在生活中的应用和现象:
(1)人们常用冷水冷却发动机,冬天人们用热水来取暖,你能解释这样做的原因吗?
(2)我国新疆地区有“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你能解释这种昼夜温差较大的原因吗?
(3)你能再举一例吗?
(4)如果把这杯水倒去一半,所剩部分的水的比热容是_________ J/(Kg℃)。
★学生活动三:探究热量的计算
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则:1Kg的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为 ________ J;
1Kg的水温度升高2℃,所吸收的热量为 J;
2Kg 的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为 J;
2Kg 的水温度升高2℃,所吸收的热量为 J;
小结:如果我们用Q表示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用c表示物质的比热容,用Δt表示温度的变化,你能总结出物体在温度变化时所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吗?
Q = _____ ___。
新知巩固:请利用公式计算:
1、在标准气压下,将0.5Kg,20℃的水烧开,需要吸收多少热量?
2、质量为5kg的热水,从100℃降到80℃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三)达标检测:
1.小明在两个易拉罐中分别装入等质量的沙子和水,用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以便探究沙子和水吸热升温快慢的程度。
(1)比较沙子和水吸热升温快慢的方法有二种:
①②
(2)实验中小明猜想;沙子吸热升温比水快。
如果他的猜想是正确的,则应该观察到的现象是。
2.、一太阳能热水器水箱内装有质量为80kg的水,经太阳晒2h后,温度从20℃升高到50℃所吸收的热量是J,这是用的方式增加了水的内能.
3.由Q=cm(t- to)可得。
c=,关于同一种物质的比热容c,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吸收的热量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增大一倍
B.若质量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减至一半
C.若加热前后的温度差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增大一倍
D.无论质量多大,比热容都一样
4.我国许多城市中建有大型绿地,绿地中的人工湖具有“吸热”功能,盛夏时能大大减弱周围地区的“热岛效应”。
若某一人工湖湖水吸收一定热量,水温升高2℃。
若这些热量被同等质量的砂石吸收(c砂石<c水),则砂石升高的温度将 2℃。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5.为了探究液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在四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盛有水和煤油,用同样的加热器加热.下表是他们的实验记录,根据实验记录回答下列问题:
烧杯号液体
质量
/克
初温
/℃
末温
/℃
加热时间/
分
1 水300 20 30 12
2 水150 20 30 6
3 煤油300 20 30 6
4 煤油300 20 2
5 3
(1)分析比较_________(填烧杯号)烧杯的实验记录,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质量和升高的温
度都相同时,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同.(2)分别分析比较1,2和3,4两烧杯的实验记录,结合(1)中的结论,然后综合归纳可得出,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_________有关系.
6.(2010合肥一中招生模拟)铜的比热容是铅的比热容的3倍。
质量相同的铜块和铅块,若它们升高的温度之比为1∶2,则它们吸热之比为()
A.2∶3
B.3∶2
C.6∶1
D.1∶6
7.(2010北京顺义模拟)一个温度是40 ℃的铁球,吸收2.3×103 J的热量后,温度上升到90 ℃,求铁球的质量。
〔铁的比热容是0.46×103 J/(kg·℃)〕
(四)质疑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