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doc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复习整理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复习整理资料中国传统文化悠久而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提高文化素养,乃至塑造个人的精神风貌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整理了中国传统文化考试复习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和理解相关知识。
一、儒家文化1.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
儒家始终倡导仁爱之道,主张以“仁”为核心,提倡仁爱亲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孔子是谁?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倡导仁爱之道,提倡仁义礼智信五德,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3. 论语是什么?有哪些重要思想?《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共20篇,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
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思想,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
二、道家文化1.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不刻意施为,重视修身养性、养生保健,追求身心合一的境界和解脱。
2. 老子是谁?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德经》是其代表作。
老子强调“无为而治”,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道德经是什么?有哪些重要思想?《道德经》是道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共有81章。
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思想,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知足不辱”等。
三、佛家文化1. 佛教的创始人是谁?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佛教的核心思想是解脱生死轮回,超脱尘世,追求涅槃。
2. 《金刚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有何特点?《金刚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主张“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3. 佛教传入中国后,融入了哪些本土文化元素?佛教传入中国后,融入了道教、儒家等本土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以上便是中国传统文化考试复习整理资料,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中国“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进而指军事、政治中心地。
“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及周天子所居京师(首都),四夷万邦环绕的中原核心地带。
引申义:①“中国”的涵盖范围在空间上的拓宽;②“中国”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含义派出文化中心;③以“中国”为非正式的国名与异域外邦相对称;④“中国”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体概念;⑤中国成为正式国名;⑥“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现代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2.宗法制度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前提,以父权和族权为维系力量,将同姓同氏者结为一个共同经济政治利益的族群。
宗法制度萌芽于父系氏族社会晚期,在商代晚期,宗法制度初成;西周经一步完善,包括立子立嫡之制,庙数之制,其核心是在维护父权的基础上,确立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使权力早有归属,以免争夺残杀。
3.大一统“大一统”,最早见于《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谓“大”,就是重视﹑尊重;所谓“一统”,即“方物之本皆归于一”。
本指诸侯天下皆统一于周天子,后世经解也借此以指普天之下在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同化一致,全国皆现“六合同凡,九州共贯”的“混一”局面。
4.河姆渡文化1973年首次发掘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东北,距今六七千年,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生产工具有伐木用的石斧、石凿,农耕用骨耜,狩猎用骨镞。
陶器为黑陶;有大量稻谷遗迹和猪狗等家畜遗骨;采用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
这是长江流域的原始文化。
5.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4000多年的一种文化。
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分布与黄河中下游。
生产工具为石镰和蚌镰,陶器为灰陶为主,黑陶次之,开始用轮制。
出现卜骨。
以农耕为主,畜牧业发达,属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因遗址发现黑陶,又称“黑陶文化”6.屈家岭文化1954年发现于湖北的京山屈家岭,分布于江汉平原。
以小型2彩陶,彩陶纺轮,长颈圈足壶为只要特征。
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种植粳稻,饲养猪狗家畜。
中国文化史课程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课程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四库全书》2.封邦建国制3.甲骨文4.玄学5.文化基本精神6.长善救失二、简答题:1.怎么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2.简述唐朝时期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3.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有什么特点?4.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的总体特征是什么?5.简述中国艺术的基本类型。
三、论述题:1.请谈谈你对宋明理学的看法。
2.请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了解。
3.谈谈你对中国文化中“家国同构”现象的理解。
4.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什么样的地位?5.试述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6.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请举例说明。
7.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8.请谈谈你对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清乾隆年间编纂而成,收书3503种,近8万卷,收录了从先秦到乾隆前的大量典籍文献,涵盖了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学术领域。
整套书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一共抄写了7套(现存4套),分藏各地。
《四库全书》既是清朝一项庞大的文化整理工程,给后世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同时,清王朝也通过“寓禁于征”的方式,禁毁删改了不少古籍,体现了严密的思想文化控制,造成了很大的文化损失。
2.封邦建国制:简称封建、分封制。
分封制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生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是由周人创立的。
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将王室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邦国,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作为王室的屏障。
分封制的具体内容,古代文献称之为“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左传》桓公二年)。
即天子、诸侯、卿大夫等各级贵族依次分封土地,建立邦国、采邑等,形成一系列的权力与义务的对应关系。
分封制在周代和西汉初期一度盛行,后世也经常采取类似的分封,但权力和义务关系各有变化。
分封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局部:A.人之外的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的自然。
即人的"有机身体〞〔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的总和。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
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上古神话三、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造人、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它保存在《淮南子》中。
第二章《诗经》三、填空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305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汉代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国风”,共160篇。
5、《诗经》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前者有31篇,后者有74篇,共105 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商颂,周颂,鲁颂,它们分别有5 篇31 篇和4篇作品,共40篇。
7、《诗经》内容来源献诗、采诗、删诗8、《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
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诗、婚姻爱情诗、战争徭役诗、怨刺诗、宴飨诗。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赋、比、兴,它们和风、雅、颂合称为诗之“六义”。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5篇。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三、填空1、我国散文最早的源头是甲骨卜辞2、反映我国早期记事记言的文字由简到繁的发展标志商周铜器铭文3、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的是《尚书》。
4、《尚书》艺术成就:一单独成篇文本结构和文体形态完整对先秦叙事散文有直接影响;二文风古朴,不饰藻华;三萌芽阶段作品,文字古奥,语句拗口;四是记言文之祖,语言技巧超过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5、《春秋》泛称,百国史书。
中断公元前481(绝笔已获麟)。
春秋笔法:一字寓褒贬。
6、《左传》地位:是中国第一部记事详尽完整的编年史书,是中国散文典范,标志中国叙事散文走向成熟,史转文学达到新高度。
中国思想文化史复习资料(大二1)
中国思想文化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淮南子》:总结性的理论巨著,它标志着黄老道家思想发展到了高峰。
本名《鸿烈》,共二十一篇。
他是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数千人集体写作的一部书。
以老、庄哲学为基点,兼综儒、法、阴阳各家思想,具有鲜明的道家思想。
以老子的自然观念为基础,以阴阳、四时、五行为架构,重点论述了作为本原性的“道”与万物现实存在的“道”的统一问题。
认为万事万物各有各的存在方式,主张用多样性统一的眼光来对待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中的事物。
坚持人必须以道为依归的思路。
它总结了历史上的兴亡、成败、祸福的经验,认为君主治国的根本打法就是无为。
石渠阁会议:汉宣帝于甘露三年召开的讨论五经异同的会议。
有22名学者参加,由萧望之记录各种分歧的论点,然后又宣帝亲自裁决。
会议结果设立了梁丘《易》学,大、小夏侯《尚书》学、《穀梁春秋》博士,又分立大戴小戴两家《礼》博士。
至此,经学十四博士基本建立。
白虎观会议:东汉建出四年,章帝接受杨终建议,按照石渠阁会议的精神对经学进行重新审定,在白虎观召开的会议。
参加会议的学者有李育、班固、贾逵等。
会议的结果,由班固整理成《白虎通德论》。
与石渠阁会议相比,白虎观会议统一经说分歧的意图更加明显。
《白虎通德论》把汉代今文家记忆一部分古文家的经说,分门别类地作了一番全面的整理。
虽然各家各拍的手法任然存在,但有了这样一部由诸儒共同商订之书,对制约经书诠释的离异现象无疑有很大帮助。
《五经正义》:孔颖达在贞观年间,奉召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等人撰写“五经”义训共一百八十余篇,取名《五经义赞》,太宗下诏改为《五经正义》。
编纂是从贞观年间到永徽年间,历时二十余年,由于它属于集体编撰,因而水平难免参差不齐,内容尚有前后冲突,体验也非整齐划一。
它的主要功绩在于经书字句的整理和考订,而缺乏思想上的发展和创新。
它的政治性大于学术性,作用主要是给当时的学术界提供一个统一而且规范的官方经典文献。
它对于入学的官学化和标准化,具有明显的作用但对儒学义理的深化和辨析,则依然存在不足。
中国文化概说复习资料1
中国文化概说复习资料科举:科举是分科选举的意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通过逐级考试的办法挑选人才的一种制度。
科举的种类大致可分为常科,制科和武科,其中武科最为重要。
从隋炀帝大业三年开始,历经唐宋元明至清末,科举制度实习了1300多年,不同朝代的科举制度在科目、内容和程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
科举制度在形式上给每一个人提供了仕途的机会,打破了门第、年龄、地域和民族的界限,对发展发掘人才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全国知识分子趋向科举,学校逐渐变成了科举的附庸。
明清以后,八股文的出现是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更加突出。
书院: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形式,对我国文化教育的发展曾有过重大影响。
书院既是教育中心,又是学术文化中心,文化遗产丰富,学术传统优良。
书院始于唐代玄宗时设置的丽正修书院,云集当时全国的著名学者在此写书,讲学。
同时,书院中设有专门为皇帝讲解经史的侍讲。
宋代,随着程朱理学的崛起,讲学之风日盛,有力地促进了书院的创办。
这时的书院不仅限于讲解和校正典籍,而且主要是进行专门的学术讲座和学术辩论。
宋朝书院前后数百年培养出许多封建士子。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曹丕称帝前,获得豪门大族的支持,接受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在220年是行动的选官制度。
具体操作程序:每郡设小中正官一人,每州设大中正官一人,由大小中正官员负责考察散居各地的本州、县士人。
采择乡党荐评并综合士人的门第(即家世、官位高低)和德行,突出“品”和“状”。
“品”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九品。
“状”是中正官对士人德才和行为作的评语。
评定品、状之后,即呈报朝廷,作为国家选拔官吏的依据。
这样“上品授大官,下品做小官”。
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在荐评人才时,往往从门第出身考虑,就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至此,九品中正制演变为门阀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
同时,也铺平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的道路。
两税法:两税法是唐德宗时代宰相杨炎所创之税法。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自考)(05696)总复习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自考)(05696)总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1.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2.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就称为文化事象。
3.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
4.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5.方志时期:竺可桢将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划为第三个气候时期,为寒冷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明清现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故而得名。
6.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7.永嘉之乱:永嘉五年(311年),匈奴贵族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
8.一条鞭法:是明朝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税制改革,内容是把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续。
9.儒户:是元朝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同等级。
10.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11.家庭: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12.家族: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13.赌胜:实质是打赌,碰运气,刺激人们从感官上接近神、共享神佑的愿望。
如触摸某寺庙山门前的某一动物形状或形态殊异的一小块建筑物,表示能得到一种定向的神赐。
14.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绪论一、知识题 1、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2、中国文化分为四种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二、名词解释 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妯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4、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6、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7、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8、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
上层文化是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三、问答题 1、“文化”名称的来源答A“文”的本义是“错画” 也就是花纹。
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
“文”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文治也就是礼治与“武功”相对。
B“化”的本义是改易。
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
2、文化的古代意义、现代意义答1 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修养属改造主观世界的范畴创造属改造客观世界的范畴。
2基于汉语“文化”概念的传统解释学术界经常把它与英语的 culture 对译。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整理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1、文义文化应把握的三种要点?答:(1)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的历史的全过程式是一个传达室承发展的综合概念。
(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是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考试大收集2、狭隘文化应握的三个要点?答:(1)狭义文化不但发为为中心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农场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枋的(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加紧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因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公是全人类的普遍的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文化事象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称作文化事象的功能。
3、中国文化形成的统一文化的原因?答: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第二多地了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丰促进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第三汉民族文化在整流器个中华文化中起死回生放导作作,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务民族文化的作用。
4、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答:(1)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部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民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拭目以待特色(2)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传承的过程式中积演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3)因此我们描写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历程式,只有在各阶文化纵比较的基础上探求文化发展的总体脉络,总结合文化发民兵的规律,才能对民族和国别文化有清醒的认识。
5、文化传统的物点和作用?答:(1)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务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2)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3)文化传统即有对社会发展的专心致志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起负面作用的。
6、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答:(1)首先是从多的河流如血脉一样将大主席大的专区连系在一起(2)其次是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均力敌,大自然总会留给人们以交通的便利。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1 +1 府兵制:北朝以来实行府兵制,隋至唐初依然沿用。
此制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名,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
3 察举:两汉时期,由地方官僚查访人才、向朝廷举荐的方式,称为“察举”。
4 学思结合:就是要将学习和思考这两个环节密切联系起来,既重视学,又重视思。
孔子最早提出了这个原则,它也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种教学思想。
5 中体西用论: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
6 广义文化:(1)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它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7 儒家: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学的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思想核心是“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仁”的最基本的要求;重要思想是“礼”,“礼”是维系社会和谐、上下关系的保障物。
道家:道家对中国人的影响与儒家旗鼓相当,道家讲究超然物外,影响在超脱、在艺术。
在人生观上崇尚“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在政治上崇尚“无为而无不为”。
法家:即建立普遍的法度,上约君主,下约民众,以一种公平的法度治理国家。
但后期的法家使“下约君”的一面畸形发展,主张对民宗严刑峻法,对后代中国政治影响极大,负面作用极深。
墨家:墨家学派产生于春秋时期,代表人物是墨翟。
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墨子学派的出现时哪个时代私有生产大发展的结果,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开始有思想的代言人。
阴阳家:阴阳家的理论对后世中国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都有很深的影响,民间的各种禁忌迷信多为阴阳五行思维方式下的产物。
8 中和之美:要求艺术所表现的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所反映的思想情感不能超越儒家传统的道德规范,“要发乎情,止乎礼义”。
9 谚文:是朝鲜创制的音位文字,字母近似汉字的笔画,每个音节拼成一个方块。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回顾中国文化史的重要节点和特点,帮助读者复习相关知识。
1. 古代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这个时期的文化特点主要是原始、简单而实用。
随着农业的兴起,人类开始定居下来,文化逐渐发展起来。
商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商代文化以青铜器、甲骨文等为代表,展现了古代华夏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2. 儒家文化的兴起与传承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逐渐兴起并成为主流。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爱、礼仪、忠诚等价值观。
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教育制度、政治体制,还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
3. 佛教文化的传入与融合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它的到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强调解脱和修行,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形成了有趣的碰撞。
佛教思想的传入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还推动了艺术、建筑等领域的繁荣。
4. 唐宋文化的繁荣与开放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的文化繁荣程度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
唐代以诗词、绘画、音乐等为代表,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宋代则以科技创新、文人墨客等为特点,开创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巅峰。
5. 明清文化的变革与传承明清时期,中国经历了社会变革和文化传承的过程。
明代文化以文人雅士为代表,注重个体的表达和独立思考。
而清代则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守望,形成了清代文化的特点。
6. 现代文化的嬗变与创新近代以来,中国的文化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变革。
西方文化的传入、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制度的改革,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化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也在创新中保留了自身的特色。
总结:中国文化史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话题,本文只是对其进行了简要的回顾。
中国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其成为世界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简答题及答案1.《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2.简述《诗经》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3.简述《左传》及其作者。
4.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5.简述《论语》的文学特点。
6.简述“楚辞”名称源流。
7.简述《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8.简析《离骚》题义。
9.简述汉代乐府机关职能。
10.简述乐府诗歌的分类。
11.简述西汉初年政论文的特点。
12.比较《汉书》与《史记》在思想与写作上的不同。
13.说明东汉辞赋的发展与演变。
14.简述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15.简述《古诗十九首》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简答题答案1.(1)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
(2)“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2.(1)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
(2)以四言为基本句式。
(3)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
(4)语言也很有特色。
一是词汇十分丰富,二是大量运用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不但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更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状。
3.(1)《左传》是编年史,所记史事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记事详赡,文采生动。
(2)《左传》的作者,传统说法是左丘明,疑点很多。
现在学术界大多认为《左传》的作者应当是战国初年或稍后的人。
4.大约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春秋末至战国初,有《老子》、《论语》和《墨子》。
《老子》简篇短幅,《论语》也多为简短的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
《墨子》始渐有论说文的基本规模,但质朴无文,同时也还有语录体的篇章。
(2)战国中期,有《孟子》和《庄子》。
它们开始摆脱语录体,往往是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文辞富瞻,是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很多篇章形象生动,比喻、寓言叠出,行文波澜起伏,有比较浓厚的文学色彩。
(3)战国后期,有《荀子》和《韩非子》。
历史复习资料
历史复习资料第一学习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一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生活在约170万年前。
2、北京人大约生活在70万年-20万年前。
3、约18000年前,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居住着山顶洞人。
第二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1、河姆渡遗址属于长江流域。
2、半坡遗址属于黄河流域。
第三课远古的传说1、炎帝和黄帝曾在阪泉激战,黄帝和蚩尤曾在涿鹿激战。
2、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尊奉炎帝和黄帝为人文始祖。
第二学习主题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第四课夏朝和商朝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夏的最后一位王是夏桀。
2、约公元前1600年,成汤建立商朝。
第五课西周的兴亡1、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和功臣以及一些古帝王的后代,在各地建立封国。
这一制度历史上称为分封制。
第六课春秋争霸1、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先后做过霸主,历史上成为“春秋五霸”。
2、“城濮之战”、“邲之战”是晋楚之间进行的几次著名战役。
第七课战国争雄1、春秋之后,我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2、“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3、“围魏救赵”、“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的重要战役。
第八课商鞅变法1、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商鞅开始在秦国变法。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1)、改革土地制度。
(2)、重农抑商。
(3)、奖励军功。
(4)、迁都咸阳。
(5)、严明法令。
3、战国后期,秦国修建了都江堰和郑国渠两大水利工程。
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第九课秦朝的统一1、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
2、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郡→县。
3、度量衡分别指长度、容量、重量。
4、秦朝所使用的货币叫“半两”钱,通用字体为小篆。
第十课秦末农民起义1、大泽乡起义的领导人是陈胜(陈涉)和吴广。
2、秦末出现了“揭竿而起”、“破釜沉舟”这两个成语。
《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题
《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题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题中国文化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涵盖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对于学习者来说,了解中国文化史不仅可以拓宽知识面,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的文学、艺术和哲学等方面的成就。
以下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些重要内容,希望能够对你的期末复习有所帮助。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一、先秦时期的著名学派和思想家1. 儒家学派及其代表人物2. 道家学派及其代表人物3. 墨家学派及其代表人物4. 法家学派及其代表人物5. 名家学派及其代表人物二、秦汉时期的文化特点1. 秦朝统一思想和文化的举措2. 汉朝文化的发展和繁荣3. 宋代理学对汉朝文化的影响第二部分:中古时期的文化变革和发展一、唐宋时期的文化繁荣1. 唐宋文化的特点和代表作品2. 唐宋文人和士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3. 唐宋时期的科技和文化交流二、元明时期的文化传承和创新1. 元代文化的特点和影响2. 文艺复兴对明代文化的影响3. 明代科技和航海事业的发展第三部分:近代以来的文化变迁和振兴一、清代文化的困境与复兴1. 清代文化的断裂和纷争2. 白话文运动和文言文的变迁3. 清末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二、现代文化的发展和多样化1. 新文化运动的目标和思潮2. 文艺界的革命和鲁迅的文学传统3. 当代文化的开放与全球化第四部分:中国文化史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一、中国文化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影响1. 思想文化对国家发展的贡献2.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3. 文化自信和自觉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二、中国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1. 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2. 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机制和平台3. 文化交流对于中国软实力的提升结语中国文化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仅仅通过这篇文章是无法全面展示其内容的。
希望以上复习题能够帮助你梳理知识框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特点。
在复习过程中,建议你结合课本和相关资料进行深入学习,做好笔记,将重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初盛唐诗坛
初唐诗坛和盛唐诗坛1、唐诗分期初唐:唐开国至玄宗先天元年(618-712)盛唐:玄宗开元元年至天宝十四载(713-755)中唐:肃宗至德元年至敬宗宝历二年(756-826)晚唐:文宗大和元年至唐亡(827-907)2、初唐诗坛(1)上官仪和上官体:约605~664年,唐诗人,字游韶。
其诗绮错婉媚,对仗精工,辞藻华美,时人称之“上官体”。
归纳六朝以来对仗之法,创“六对”和“八对”之说,于律诗的发展颇有贡献。
上官体:指以初唐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
其特征为多应制奉和之作,以写宫廷生活为主,辞藻华美富艳,对仗精工匀称,然不脱齐梁余风,内容较空洞。
(2)王绩:字无功,隋名儒王通之弟,尝居东皋,号东皋子。
故其诗多以嗜酒为题,盛赞嵇康、阮籍和陶潜,嘲讽周、孔礼教。
诗风质朴自然,脱尽六朝以来浮靡浓艳之气,生活气息浓厚,开唐代诗风之先。
形成了唐代最早的近体律绝。
后人辑有《东皋子集》五卷。
(3)王梵志、寒山、拾得:初唐民间通俗诗人,侧重于佛教思想的宣传。
(4)初唐四杰:王杨卢络。
卢照邻、杨炯、王勃、骆宾王。
他们都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
……宫体诗在卢骆手里是从宫廷走向市井,五律到了王杨时代是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
四人的诗文虽未尽脱齐梁绮丽余风,但题材较广,风格也较清峻;其骈文亦与时有别,呈灵活飞动之态,对唐代文风转变起了一定的作用。
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其风格虽未脱尽六朝藻饰余习,但流丽婉畅之中也有宏放浑厚的气象。
其诗颇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不得意的不平之鸣,亦有不少其它方面的写景抒情篇章。
代表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采莲曲》、《滕王阁序》等。
原有集,已轶。
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杨炯(650~692),华阴(今属陕西)人。
显庆四年(659)举神童。
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
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
如意元年(692)迁盈川令,世称杨盈川。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复习资料【精品】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第二章《诗经》一、了解这几篇的主题:《关雎》、《氓》、《采薇》、《蒹葭》。
氓:是一首弃妇诗。
叙写了一个女子从与人恋爱到结婚到被抛弃的痛苦经历,先写一个男子向她买丝,借机搭讪,她答允了这桩婚事,可成家没几年,丈夫就抛弃了她,她愤怒指责丈夫又告诫其他女子不要轻信男子。
关雎: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的故事。
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以及他们对正当、自由的爱情生活的大胆追求。
采薇:蒹葭二、解释:1、风雅颂2、赋比兴三、填空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311 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郑风、齐风、秦风、陈风、曹风等十五“国风”,共160篇。
5、《诗经》中的“雅”分小雅和大雅。
6、《诗经》中的“颂”包括周颂、商颂、鲁颂,它们分别有31篇、5篇和4篇作品,共40篇。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内容、思想倾向、艺术特点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9、《诗经》的内容可以回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宴飨、怨刺、战争徭役和婚姻爱情。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赋、比、兴,它们和风、雅、颂合称为诗之“六义”。
四、简答3、《诗经》主要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是举代表作品进行说明。
一、劳动生产的诗歌有的则表现被剥削的痛苦,如《七月》。
二、反剥削反压迫的诗歌《诗经》民歌中的《伐檀》、《硕鼠》、等,就是它的代表作。
三、反映战争徭役的诗歌《东山》是《诗经》中有名的诗篇四、揭露统治阶级丑恶与残暴的诗歌五、恋爱、婚姻与家庭生活的诗歌六、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诗歌七、周族史诗八、贵族的庙堂乐章及其他庙堂乐章以“三颂”(《周颂》、《鲁颂》、《商颂》)为代表,4、《诗经》反映周民族发祥、发展的史诗有哪几篇作品?请简述它们的内容。
中国文化史 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林刚(副教授)主讲绪论▪一中国文化史的学习内容和目的▪1.中国文化史的研究对象▪文化,一般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本身自然属性,使其体现出人的价值观念的一切活动成果或现象。
▪文化是人类现实生活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文化史。
▪广义文化史包括人类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及其创造的手段、规则、制度、习惯等;狭义的文化史,则仅指人类精神文明的建树。
绪论▪2.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史的意义和目的▪(1)意义:文化是社会的灵魂。
通过文化的途径,能够获得社会进程的深层次信息。
▪(2)目的:▪一是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提高文化创新的信心、智慧和本领;▪二是深入地了解国情(历史和现实);▪三是能够为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提供历史的经验和素材。
绪论▪二中国文化的特征和基本精神▪1.中国文化的特征▪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伦理性▪中国文化的一般特征:▪(1)广泛性▪指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将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各质态文化融汇到一起,形成中华各民族共有的文化。
▪(2)连续性▪指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以来,数千年间,条理有贯,记载分明,从未中辍,这在世界各文明形态中是独一无二的。
原因如下:绪论▪一是中国哲学思想中的变易性。
▪二是中国文化有兼容并蓄的宏大气魄。
▪三是文化发育程度高。
▪(3)平和性▪指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倾向。
它是贵和尚中的文化基本精神在社会人际关系和个人操守上的体现,▪(4)独特的价值取向▪指中国文化受其伦理道德基本精神的影响,在价值取向上有许多不同于西方的地方。
▪例如:天人关系、群己关系、义利关系、理欲关系绪论▪2.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指贯穿于中国文化发展全过程、各领域,能够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思想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刚健自强、贵和尚中▪源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学说▪宋代理学家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