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七年级生物下册 探究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和原理实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模型教学设计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模型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形成正确概念“胸廓扩大导致吸气”。
2.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
(二)能力目标制作膈肌运动模型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保护肺的意识,增强体育锻炼,强化生命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一)重点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
(二)难点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四、模型制作背景学生进行深呼吸活动:手放在胸腔两侧的肋骨上,深深地吸气,会明显感觉到肋骨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向外扩张;继续深深地呼气,又会明显感觉到肋骨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向内收缩。
从而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呼吸时胸廓的变化。
学生做“测量胸围差”的分组实验,也能体会到吸气时胸廓扩大,呼气时胸廓缩小。
但由于初中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有限,很难理解为什么肋骨向上运动,胸廓就变大,肋骨向下运动,胸廓就变小呢?此过程涉及到气压、容积等物理学问题,七年级学生尚未接触,他们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一变化过程,因此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较困难。
本节课主要采取设计模型和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变抽象为具体,先获得感性的认识再进行知识的梳理。
并适时联系前后知识,形成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连续过程。
五、模型构建教学过程1.体验肺扩张和收缩时气体的流动首先认识肺的主要结构和功能,以及肺和胸廓、膈的位置关系。
用洗耳球模拟肺,学生挤压和松开洗耳球,感受到在挤压时气体流出,松开时气体流入。
结论:肺收缩时呼气,肺扩张时吸气。
过渡:为什么肺的扩张和收缩会使气体进出肺呢?2.探究肺扩张和收缩时肺内压力的变化设计意图:利用去掉针头的注射器进行实物模拟肺内气压的变化,让学生体验气体压力与体积的关系。
教师提问环节:手拿一只注射器,缓缓的向外拔出活塞直到刻度线的一半多些,此时活塞不会发生运动的现象,这是什么原因?有学生作答是由于活塞两边气体压力一样大,所以活塞不会运动。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目标(一)知识1.概述肺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2.通过测量胸围差,阐述膈肌的运动,感知呼吸时胸廓容积有变化。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胸廓容积变化与气体进出的关系。
通过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变化,分析呼吸与细胞生命活动的关系。
(二)能力通过探究外界气体是怎样进出肺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测量胸围差等活动,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同学之间胸围差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外界气体如何进出肺,肺内的二氧化碳如何排出。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教学准备教师:新鲜的猪肺、多媒体课件、模拟隔肌运动的模型。
澄清的石灰水,干净的玻璃管,烧杯,香水,广口瓶。
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外界的气体交换的?师生讨论测胸围差的用具、4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是归纳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位同学按课本实验的图示吹气。
实验。
讨论题:④是肺容积的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图,探究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过程设计引言:复习呼吸系统的组成。
演示猪肺的通气,提出问题:肺是怎样实现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的?(板书: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师:组织学生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
学生:用双手轻触自己胸侧的肋骨,做深呼吸。
提问:用双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再深深地呼气,你有什么感觉?学生推测胸腔体积的变化:吸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
吸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教师:这样的感觉准确吗?呼吸运动中胸廓容积是否发生了变化,还要进行准确的测量。
一、学生实验:测量胸围差,用数据证明胸廓容积的变化。
测量方法:三人一组、设计表格,做好记录。
为了数据准确,应测定三次,取最大值。
师生讨论测胸围差的用具、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
在达成共识后,请学生示范操作。
使学生明确:①测量胸围差的位置:男生胸前是软尺下缘与乳头上缘平齐,背侧是软尺要在两肩胛骨下角;女生胸前是使软尺经过乳头上方的第四肋骨处;②测量呼气时胸围和吸气时胸围各两次,并计算出两次两者的差值,即是胸围差。
七年级生物下册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一课时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6. 题目:请分析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的实例。
答案:
实例1:运动员在进行剧烈运动时的气体交换过程。在运动时,呼吸频率加快,吸入更多的氧气,以满足肌肉对能量的需求。同时,呼出更多的二氧化碳,以保持酸碱平衡。
在素质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精神,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学习动力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形象直观的演示和实际操作的实验等方式,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在行为习惯方面,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参与度不高、学习习惯不良等问题。这些行为习惯对于学习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纠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课堂纪律,通过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注意力集中程度。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肺的结构和功能、气体交换的过程等知识点。
-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气体交换的过程。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气体交换的过程。
实例2:高原地区居民的气体交换适应性。高原地区空气稀薄,氧气含量较低。长期生活在高原的居民,呼吸频率加快,以吸入更多的氧气。同时,他们的红细胞数量增加,以提高氧气运输效率。
实例3:实际测量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通过测量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可以了解个体在安静状态下的气体交换情况。在运动状态下,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会相应增加。
2019七年级生物下册 4.3.2发生在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一、教材分析《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第三章第二节和第四章第三节部分内容的重新整合,这节课内容将前面学过的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和后面学习的血液循环紧密联系起来,再进行深入加工,将肺泡处的气体交换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一并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对比、理解。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和血液循环等有关内容。
经过初中的生物学习,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描述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描述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模型制作、演示和动手操作,实现体验、感知、实践、参与。
以此培养学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
3、情感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模型,将教材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生物的实用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制作模型,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生物学科素养。
四、重点、难点定位1)教学重点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及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是人体内气体交换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2)教学难点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及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是人体内气体交换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五、教法学法教法:问题导入、探索发现、模型演示、推理、总结学法:观察、操作、体验、归纳、思考、探索、交流、反思参与学习一二三四结七、教学反思(1)分组合作制作模型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动手演示,相互交流,增加合作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热情和对未知事物探究的兴趣,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锻炼学习能力,为学生长远发展奠定知识基础,同时真正落实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是一个客观的、有形的生理现象,但受现有条件的限制,无法将其显现出来,学生看不见,摸不着。
借助模型演示,学生直观理解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以此突破重点,同时激发学生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情。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 新版-新版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材分析:教材在上一节介绍了外界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进入肺,本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是接着介绍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在肺内进行的气体交换,包括两个部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第一课时)、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第二课时)。
本文针对第一课时进行教学设计。
关于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材先介绍了肺的主要的功能,然后,让学生按在胸部两侧,感受呼吸时胸廓的变化,接下来介绍膈肌的变化与胸廓的容积变化有关。
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不难理解。
不过学生对于到底是由于胸廓的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吸气导致胸廓的容积扩大,却不一定能说清。
因此,教材安排了一个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模拟活动,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
本节课涉及气体体积的变化、压力等物理学知识,学生缺少有关的知识储备,因此,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知道了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呼吸道保证气流畅通通过进入到肺,在肺里外界空气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但学生并不能说出气体进入肺部,肺部气体到外界的物理学知识,且学生缺少相关知识的储备,又考虑到初一学生的认知能力,关于这一问题的阐述应多采用生活实例以突破。
教学策略:本节课本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教师通过设计多种探究活动,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讨论、推测、交流、点评等一系列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
本节课还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ppt图片、flash动画等,使抽象知识直观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
一.教学目标: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二.教学重点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三.教学难点:知道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物理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相结合五.教学准备:教学幻灯片(PPT)、本课导学稿六.教学过程:。
2019七年级生物下册 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二课时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第二课时肺泡血液的气体交换)
【教材分析】
关于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教材首先结合“想一想,议一议”活动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气体成分的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要说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是怎么发生的,首先要介绍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
教材在这里用图文结合的方式,通过呈现肺泡与毛细血管结合的结构,介绍了气体交换是如何进行的。
【教学目标】
1.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2.通过分析资料等活动,培养学习分析的能力。
3.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难点】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过程】
由一
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肺泡
拓展提升: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及血液与组织细公式,血液循环进一步到达人体各器官的组织细胞,呼吸作用,碳,
【教学反思】
在学生了解了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后,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认识氧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
接下来,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回忆七年级上册学习的有关呼吸作用和线粒体的知识,将本节学习的气体交换的知识与呼吸作用的知识相结合。
七年级生物下册 探究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实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探究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一、使用教材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二、实验器材电子肺活量计、吹嘴、塑料瓶、气球、吸管、小刀、剪刀、透明胶、细绳、玻璃罩、玻璃管、橡皮膜、橡皮塞、玻璃杯、塑料盖子、胶头滴管、烧杯、针筒三、实验创新要点/改进要点在教材原有的玻璃罩、玻璃管和橡皮膜实验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了生活中易得的材料:塑料瓶、吸管、气球,进一步激发学生去思考,做出选择。
同时,增加了学生感受气压的存在的“覆杯实验”以及通过针筒和胶头滴管感受气压随气体体积变化的环节,一步步启发学生理解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学生很难理解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有“吸气导致胸廓扩大”的错误前概念。
同时,学生实验探究能力不强,会按照教材上的提示、按部就班地建构呼吸模型。
所以本节课学生不带教材,通过查阅小资料,选择合适的材料去体验感知、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得出结论,改变错误的前概念。
再通过“覆杯实验”直观感受大气压的存在,用胶头滴管、针筒亲身体验气压随着气体体积的变化,从而获得肺与外界气体交换原理的概念。
五、实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形成正确概念“胸廓扩大导致吸气”。
2.理解并能简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制作呼吸模型、感受气压与体积的关系,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保护肺的意识,增强体育锻炼,强化生命观念。
六、实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胸廓扩大导致吸气2.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二)难点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七、实验教学内容学生通过查阅小资料,选择合适的材料去体验感知、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得出概念——“胸廓扩大导致吸气”。
再通过“覆杯实验”直观感受大气压的存在,用胶头滴管、针筒亲身体验气压随着气体体积的变化,从而获得肺与外界气体交换原理的概念。
八、实验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问题:“一个人不吃饭、不喝水、不呼吸分别可以活多久?”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作出判断,大概分别是:一个月、一周、几分钟。
2019七年级生物下册 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通过自身体验,观察演示实验,并对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价值观
交换,进入肺内的空气与血液之间又是怎样进行交
初步感知:多媒体展示肺结构、位置以及胸廓的组成,
还有其它结构也参与运动了呢?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扩大呢?
演示模拟膈肌的运动实验
说明:胸廓扩大和缩小导致吸气和呼气。
提问:为什么胸廓扩大就能吸进气体呢?
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注射器的推拉”,知道气体会从气压高的地方向气压低的方向流动,直到平衡为止。
过渡:过渡:进入肺内的气体与血液之间是怎样进行交换的呢?
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展示图片:小朋友在书房闻到厨房的香味。
利用生活经验给学生讲解气体扩散原理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45页“想一想,议一议”
并说出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然后再让学生观察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说出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
师生共同总结。
观察呼吸时膈肌的
运动,并归纳运动
规律。
讨论:小气球代表
什么?(肺)橡皮膜
代表什么?(膈肌)
气球在什么情况下
涨大?在什么情况
下回缩?
感受归纳:气体容
积减小时,压力增
大,气体容积增大
时,压力减小
学生讨论后归纳肋
间肌,膈肌的运动
规律
借助学生形
象思维为主
的特点,让学
生更好的学
习知识,理解
知识。
锻炼了学生
归纳概括的
能力
让学生意识
到空气进入
肺内发生了。
2019七年级生物下册 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一课时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第一课时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教学目标】
1.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2.通过分析资料等活动,培养学习分析的能力
3.通过将肺的结构和功能相联系,使学生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2.教学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教学过程】
学生
示目标
创设情境
认真是呼吸
验讲解呼吸运动引起肺内气
压变化,加深
化的理解。
教师总结:胸廓扩张导致肺
扩张,则肺内气压降低,外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肋间肌收缩 胸廓容积 膈肌收缩 变大 增大 减小
肋间肌舒张 胸廓容积 膈肌舒张 变小 减小 增大。
七年级生物下册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板
书
设
计
第二节
1、呼吸机收缩→胸腔增大→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吸气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呼吸机舒张→胸腔减小→肺内气压大于大气压→呼气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肺泡=====血液
教 学 过 程
环节
知识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估时
二次备课
导入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展示成果质疑深化
强化训练巩固提升
学生分析、归纳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扩大和缩小,引起肺被动地扩张和回缩,形成肺内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才使气体能够进出肺泡。
1.甲、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
2.在实验装置中,为什么要设置甲瓶?
3.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同学们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细心地体会一下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及肋骨如何运动,在此基础上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当深吸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当深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变小。
学生实验:测量胸围差,用数据证明胸廓容积的变化。
学生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如果有差别,原因是什么?
指导学生自学阅读“资料分析”,比较分析表格中的数据,然后讨论
最后师生总结:呼出气体中的氧含量,少于吸入气体中的氧含量;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于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这与体内进行气体交换有关。肺与什么结构与这一功能相适应呢?
多媒体展示肺泡的结构,让学生仔细观察肺泡有哪些结构特点适合进行气体交换。引导学生总结出:肺泡的数量很多,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肺泡这样的特点很适合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2019七年级生物下册 探究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实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探究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一、使用教材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二、实验器材电子肺活量计、吹嘴、塑料瓶、气球、吸管、小刀、剪刀、透明胶、细绳、玻璃罩、玻璃管、橡皮膜、橡皮塞、玻璃杯、塑料盖子、胶头滴管、烧杯、针筒三、实验创新要点/改进要点在教材原有的玻璃罩、玻璃管和橡皮膜实验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了生活中易得的材料:塑料瓶、吸管、气球,进一步激发学生去思考,做出选择。
同时,增加了学生感受气压的存在的“覆杯实验”以及通过针筒和胶头滴管感受气压随气体体积变化的环节,一步步启发学生理解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学生很难理解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有“吸气导致胸廓扩大”的错误前概念。
同时,学生实验探究能力不强,会按照教材上的提示、按部就班地建构呼吸模型。
所以本节课学生不带教材,通过查阅小资料,选择合适的材料去体验感知、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得出结论,改变错误的前概念。
再通过“覆杯实验”直观感受大气压的存在,用胶头滴管、针筒亲身体验气压随着气体体积的变化,从而获得肺与外界气体交换原理的概念。
五、实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形成正确概念“胸廓扩大导致吸气”。
2.理解并能简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制作呼吸模型、感受气压与体积的关系,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保护肺的意识,增强体育锻炼,强化生命观念。
六、实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胸廓扩大导致吸气2.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二)难点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七、实验教学内容学生通过查阅小资料,选择合适的材料去体验感知、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得出概念——“胸廓扩大导致吸气”。
再通过“覆杯实验”直观感受大气压的存在,用胶头滴管、针筒亲身体验气压随着气体体积的变化,从而获得肺与外界气体交换原理的概念。
八、实验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问题:“一个人不吃饭、不喝水、不呼吸分别可以活多久?”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作出判断,大概分别是:一个月、一周、几分钟。
2019年七年级生物下册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互换
研究案
一、合作研究
研究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互换
阅读教材 45—— 46 页文字资料,思虑:
1、外界气体是如何出入肺内的?
2、当“膈”运动时,“胸廓”的上下径和“肺”有什么变化?
3、为何肺容积的变化会致使吸气和呼气?
研究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互换
阅读教材 47 页文字资料,思虑:
1.肺泡内的气体互换是如何进行的?
2.为何在肺部,静脉血中的氧不向肺泡扩散,肺泡中的二氧化碳不向血液扩散?
3.组织细胞里的气体互换是如何进行的?为何?
二、随堂检测
1.某同学测胸围差时得出的数据是:第 1 次 10cm,第 2 次 9cm,第 3 次 11cm,则该同学的胸围差是()
A. 10cm B . 9cm C .11cm D . 30cm
2.当肋间肌和膈肌缩短时,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膈顶部上涨 B .肺内气压增大C.气体进入肺 D .胸廓容积减小
3.实行人工呼吸是对溺水者施救的有效举措之一,人工呼吸主要帮助溺水者恢复的过
程是()
A.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互换
B.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C.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互换
D.肺与外界的气体互换
参照答案随堂检测:
1.A
2.C
3.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和原理
一、使用教材
本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2012年10月第1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本课讲述第一课时: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二、实验器材
透明水槽,水,胶头滴管、灌肠器、喂药器等,注射器、橡皮塞,短木棍;
软尺,长条木板,废旧电线,红色毛线,拉簧,纽扣;
实心球,糖果罐,拉环,Y型管,气球。
三、实验创新要点
(一)原实验不足之处
1.膈肌运动模拟装置价格昂贵,其中气球容易损坏且难以更换。
2.膈肌运动模拟装置的膈肌是一个平面的橡胶膜,不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膈肌的穹窿形结构及其收缩
运动对胸廓变化的影响。
3.“肋间肌收缩舒张对胸廓变化的影响”、“肺扩张和收缩时肺内压力的变化”两个抽象知识点没有直
观的教具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
(二)实验创新要点
1.学生自主设计模拟肺呼气、吸气的活动
2.指导学生设计能够模拟肺内压力变化的实验
3.自制的肋骨运动模拟装置
4.自制的穹窿形膈肌运动模拟装置
四、设计思路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涉及到气压、容积等物理学问题,七年级学生尚未接触,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较困难。
本节课主要采取设计模型和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变抽象为具体,先获得感性的认识再进行知识的梳理。
并适时联系前后知识,形成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连续过程。
五、实验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课标中第五个一级主题下第2个二级主题中明确要求:概述发生在肺部的气体交换过程。
结合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并理解其发生原理
初步掌握设计实验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用观察、测量、模拟等方法进行生物学研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形成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其功能相
适应的观点,并关注呼吸系统的健康
六、实验教学内容
1.探究肺扩张和收缩时气体的流动
2.探究肺扩张和收缩时肺内压力的变化
3.探究呼吸时胸廓横向的变化
4.探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和舒张与胸廓变化的关系
5.探究膈肌收缩和舒张与胸廓容积变化的关系
七、实验教学过程
首先认识肺的主要结构和功能,以及肺和胸廓、膈的位置关系。
过渡:肺富有弹性,可以收缩和扩张,肺在什么时候吸气,什么时候呼气呢?
1.探究肺扩张和收缩时气体的流动
步骤:学生现场挤压和松开洗耳球(或自选其他材料)。
现象:挤压时气体流出,松开时气体流入(利用水或面粉观察气体的流动)。
结论:肺扩张时吸气,肺收缩时呼气。
设计意图:本实验相对简单,所以我给学生提供器材,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同时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设计出更多方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图1)
图1 模拟肺的材料
过渡:为什么肺的扩张和收缩会使气体进出肺呢?气体的流动是受到力的作用而发生的,气体一般会从压力高的地方流向压力低的地方。
气体进出肺的运动也是由肺内压力的变化引起的。
2.探究肺扩张和收缩时肺内压力的变化
讨论后采取在注射器推杆上打孔并插入小木棍的方式精确的控制其容积的变化,并利用水来观察气体的
流动反应其中压力的变化。
(图2)
图2 注射器推杆打孔
步骤1:将注射器活塞拉到一定位置(如30ml),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器口,将活塞
向外拉到一定位置(如70ml),固定活塞(事先在活塞推杆上打有一排小
孔,插入一段木棍即可固定)。
记录体积变化(增大40ml)后将注射器针
口没入水中,去除橡皮塞。
现象1:有水流被吸入注射器管内。
原理1:封闭空间内,气体的体积增大,压力降低,而气体会由压力高的地方流向
压力低的地方。
步骤2:将注射器活塞拉到一定位置(如80ml),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器口,将活
塞向内推到一定位置(如50ml),插入一段木棍使活塞不能继续推进并
用手压紧活塞推杆。
记录体积变化(减小30ml)后将注射器针口没入水中,
(或对着面粉),去除橡皮塞。
现象2:有气体被推出注射器管外。
原理2:封闭空间内,气体的体积缩小压力增高,而气体会由压力高的地方流向压
力低的地方。
结论:肺扩张时肺内压力降低;肺收缩时肺内压力变大。
由实验1和实验2可知:肺扩张时肺内压力降低,此时吸气;肺收缩时肺内压力增高,此时呼气。
过渡:肺位于胸廓和膈围成的胸腔里,肺扩张和收缩时胸廓有无变化呢?
3.探究呼吸时胸廓横向的变化
步骤:用一根软尺水平围在胸部,测量此时的胸围,被测者吸气和呼气,观察胸围如何变化?
现象:吸气时,胸围变大;呼气时,胸围变小(恢复);
结论:吸气时胸廓横向是扩大的,呼气时胸廓横向是缩小的。
本实验非常简单,将问题抛给学生:呼吸时胸廓是如何变化的?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法。
最后提醒学生:怎样获得准确的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使学生形成严谨的实验态度。
本实验不要求精确计算胸围差,意在通过胸围变化认识呼吸时胸廓变化。
过渡:胸廓横向的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主要和肋骨间肌肉的运动有关。
4.探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和舒张与胸廓变化的关系
步骤:小组讨论利用所给材料设计一个模拟肋间肌运动的胸廓模型。
(图3)
图3 胸廓模型
原理:肌肉在收缩时变得短粗,可牵拉相应的骨运动。
用绳子或弹簧的长短变化模拟肌肉的收缩和舒张。
结论:肋骨间的肌肉收缩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横向扩大;
肋骨间的肌肉舒张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横向缩小;
由实验3和实验4可知: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扩大,此时吸气;
肋骨间的肌肉舒张,胸廓缩小,此时呼气。
过渡:这是胸廓横向的变化,呼吸时胸廓容积纵向也有变化,这主要和膈的运动有关。
5.探究膈肌收缩和舒张与胸廓变化的关系
步骤:演示自制的膈肌运动模拟器。
(图4)
图4 膈肌运动模拟器
原理:膈呈穹窿形向上隆起,收缩时膈顶下移。
结论:膈肌收缩时,膈顶下降,胸廓扩大(上下径),此时吸气;
膈肌舒张时,膈顶回升,胸廓缩小(上下径),此时呼气。
最后,通过膈肌运动装置认识:是由于胸廓的扩大导致了吸气。
综合以上探究活动,学生能够描述并理解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为:
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胸廓扩大(胸腔容积扩大)→肺扩张→肺内压力降低→吸气
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胸廓缩小(胸腔容积缩小)→肺收缩→肺内压力增高→呼气
八、实验效果评价
实验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实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呈现直观清晰的实验现象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在教材实验基础上改进后的实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1.分知识点突破,目标更明确,理解更容易。
2.实验材料来自生活,废物利用,经济环保。
3.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作用,方案设计活动在兴趣小组活动中展开,实验成果投入到常规课堂中使用。
既符合《新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教育理念,
又体现了分层次教学,使不同层次学生相互作用,都得到较好的发展和提高。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所以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最终能够描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学会了用观察、测量、模拟等方法进行生物学研究,并认同生物体的结构功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