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1

合集下载

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2.学生观察并记录自己运动前后的呼吸变化,分析运动对气体交换的影响,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以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设计一道与呼吸系统相关的选择题或填空题,要求学生在课后查找资料,独立完成,并在下节课与同学分享,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呼吸系统气体交换的小论文,要求不少于500字,内容包括气体交换的原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过程以及生活中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5.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如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通过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利用实物模型、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3.组织小组讨论和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特长,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你们在运动后有没有感觉到呼吸加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运动与呼吸之间的关系。接着,教师简要回顾细胞呼吸的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随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人体呼吸系统的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个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它们各自有什么功能?”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呼吸系统的组成与功能,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讲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1)》教案新部编本3

《第一节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1)》教案新部编本3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一节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②概述呼吸道和肺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重点)③了解人体内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重难点)2、能力目标①通过阅读分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②通过观察模型和演示,提高学生的观察、判断、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②培养学生形成“生物是一个统一整体”及“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辨证思想。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2、肋间肌舒缩引起肋骨和胸骨运动的模型;3、膈肌运动引起胸廓容积变化的模型 4、呼吸运动电动模型。

学生准备:完成课前助学的自主学习等预习工作。

教学过程:讨的内容。

作用。

引导探究层层推进10分钟学生自学教材第23-24页,观察教材中的呼吸系统示意图,观察人体模型,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忆,提醒三点:1、看书和看模型要联系自己的身体,联系外界气体进入自己肺部的通路;2、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观察;3、注意咽、喉、气管与食道的位置关系。

合起书看投影图,依次回答各器官名称。

设问1:患重感冒时,往往要用嘴呼吸。

在这种情况下,早上醒来时会觉得嗓子非常干,为什么平时用鼻呼吸时,没有这种现象?师生交流:用鼻呼吸时,可以从鼻毛、鼻腔内黏膜、黏膜下毛细血管的作用等方面来分析解释。

这也是在寒冷的冬季不小心吸了口冷气,会感觉到肺部的刺痛,而用鼻呼吸不会有感觉的原因。

下面我们再来做个尝试。

首先呼吸,接着吞咽,然后再试一试两个动作能否同时进行?(尝试吞咽和呼吸。

结论是两个动作不能同时进行)设问2:有的同学在吃饭时喜欢大声说笑,爸爸妈妈对此是什么态度?易发生什么状况?你有过这方面的经历吗?师生交流:咽是食物和空气进入体内的共同通道。

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互换参考教案1

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互换参考教案1

第三节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互换教学目标:一、知识:1、说出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说出呼吸运动的进程3、说出肺活量的概念,尝试利用自制的肺量计测量肺活量一、能力:培育学生观看,动手能力教学重点:1、说出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说出呼吸运动的进程教学难点:说出呼吸运动的进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式:实验探讨法,引导探讨法,讨论法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

师:外界的气体是怎么进入肺的?肺内的气体又是如何排出去的?肺什么缘故能够扩张和收缩?人体细胞是怎么取得氧气的?这些问题确实是咱们今天要探讨的内容。

(二)、学习新课师:呼吸是通过人体的哪个系统来完成的呢?生:呼吸系统。

活动:师生深吸气师:请同窗们接着试探。

咱们适才深吸了一口气,那么外界气体都通过哪些器官才抵达咱们体内呢?生:讨论、交流、试探、表达师:(总结)通过适才同窗之间的交流,咱们明白: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份组成,其中呼吸道又是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等部份组成的。

师:呼吸道和肺在呼吸进程中别离起如何的作用呢?生:呼吸道是外界气体进入肺内的通道,肺是呼吸系统的要紧器官,是完成气体互换的重要场所。

师:什么缘故这么说呢?能说说你的理由吗?生:在适才的深吸气中,外界气体是通过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进入咱们的肺内的,呼气时肺内的气体反向排出,因此说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师:咱们先来熟悉肺,请看讲义54页图10—13 肺的结构示用意生:观看,试探肺的位置、结构和肺部适于进行气体互换的特点。

师生交流:位置――肺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

结构――由细支气管的树状分支和肺泡组成。

肺部适于进行气体互换的特点――肺泡数量多,总面积大;肺泡外面包绕着丰硕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薄,仅由单层细胞组成。

(教师板书: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师:下面咱们再来做个尝试。

第一呼吸,接着吞咽,然后再试一试两个动作可否同时进行?生:尝试吞咽和呼吸。

(结论是两个动作不能同时进行)师:有的同窗在用饭时喜爱高声说笑,爸爸妈妈对此是什么态度?易发生什么状况?你有过这方面的经历吗?生:爸爸妈妈不让高声谈笑,我有过类似的经历,结果呛着了,引发猛烈地咳嗽。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使学生掌握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 提高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呼吸系统的组成: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2.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吸气、呼气。

3. 气体交换的原理:压力差、扩散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呼吸系统的组成,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2. 教学难点:气体交换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利用模型或图示,讲解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3. 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气体交换的过程。

4.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生物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呼吸系统的结构,并讲解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3. 讲解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结合模型或图示,讲解吸气、呼气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

4.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亲身体验气体交换的过程,增强直观感受。

7. 布置作业:设计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学习态度。

2. 实验操作评估: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准确性、观察仔细程度以及合作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医学专业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体气体交换的临床意义。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医学博物馆,增加对呼吸系统的直观认识。

3. 开展课后实践活动,如制作呼吸系统模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准确地传达了人体气体交换的相关知识。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简单的气体扩散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气体交换过程。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提醒注意实验安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强调重点和难点。
-指出气体交换在呼吸系统中的重要性,以及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生通过参与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生物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对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生命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对于呼吸系统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特别是气体交换的微观过程,学生的理解可能还较为模糊。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呼吸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同,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书籍、网络资源等途径获取信息,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提问:“生物体为什么需要呼吸?”“呼吸与细胞有什么关系?”
-通过回顾,激发学生对呼吸系统学习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1.介绍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
-使用多媒体展示呼吸系统的结构图,介绍各个部分的功能。
-详细讲解肺的结构,如肺泡、肺泡壁、毛细血管等,阐述气体交换的过程。
2.讲解气体交换的原理,如气体的扩散、浓度梯度等。
2.设计互动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气体交换的过程。
-安排简单的气体扩散实验,如使用红、蓝两色水模拟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扩散,让学生直观感受气体交换的原理。
3.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通过讨论运动后呼吸加快、高海拔地区的氧气浓度等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气体交换的影响因素。
4.采用小组合作和探究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分享知识。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巨野县教研室田慕华《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巨野县教研室田慕华一、教材分析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人类不但需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取食物,还要与外界空气进行气体交换。

而呼吸道和肺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呼吸系统,掌握呼吸道和肺的结构与功能是学习呼吸运动和气体交换的基础。

呼吸运动是实现肺和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前提。

学习呼吸运动的过程是学习人体交换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说明肺泡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通过模拟呼吸运动的演示实验,能够概述呼吸运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学生自身的观察能力及小组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养成关爱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

2.概述呼吸运动的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能概述呼吸运动的过程。

四、学情分析关于呼吸现象,学生比较熟悉,在生活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和呼吸相关的生活常识,对其组成和功能有了一定的帮助。

由于学生对引起呼吸运动的呼吸肌的分布和功能缺乏知识基础,而且呼吸运动的过程又较为复杂抽象,学生较难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在学生的感悟和体验中完成教学任务。

五、教学方法在“任务驱动”的策略下,开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让学生学会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讨论;动脑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多媒体展示歌曲:大雾版《北京北京》,学生欣赏,从而把学生带进难以呼吸的雾霾天气,引出课题出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欣赏歌曲明确本节学习目标通过歌曲,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由此引出课题为学习新课做准备,做到有的放矢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任务一:呼吸系统的组成引领学生阅读教材P24第一自然段及相应插图出示呼吸系统组成示意图,引领学生认识其结构出示关于肺的相关视频出示肺及肺泡结构图,引导学生总结肺泡适于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看书思考学案上相关问题学生观察,说出呼吸系统的各部分结构及功能学生观看学生观察、说出肺泡适于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视频使知识更加形象、具体,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能力任务二:肺泡与外界气体的交换带领学生做体验活动解读实验注意事项,指导学生实验出示相关示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呼吸运动的原理学生体验学生了解实验步骤,分组模拟实验,并完成学案学生仔细观看,总结呼吸运动的原理亲身体会,加深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归纳总结能力三、归纳总结,畅谈收获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分享感悟和体会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归纳学习的方法四、达标检测,巩固提升学案展示学生独立完成展示答案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五、知识延伸,课下探究设计可行方案,独立或合作完成把课堂合作与交流延伸到更广阔的课外合作与交流七、教学反思1、收获:课堂理论源自于生活,带领学生细心品味生活,是课堂教学的乐趣所在。

《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参考教案

《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参考教案

第三节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说出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说出肺是呼吸系统主要器官的结构特点。

2.说出呼吸运动的过程。

3.尝试使用肺活量测试仪测量肺活量。

技能目标:
尝试使用自制的肺量计测量肺活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认同肺活量是反映人体健康状况的一项指标。

二、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数学中圆的周长、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

2.教师准备:肺泡的结构模型。

3.FLASH:(1)呼吸道的清扫作用;(2)呼吸运动的过程;
(3)氧气分子的呼吸系统之旅。

4.视频文件:(1)肺的结构;(2)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三、教学过程:。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_教案1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_教案1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_教案1人体内的气体交换_教案1教案:人体内的气体交换1.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了解人体内的气体交换过程,包括呼吸系统、肺部和血液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

b.能力目标:能够描述和解释人体内的气体交换过程,并理解其重要性。

c.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呼吸系统和健康的关注,提高保护呼吸系统的意识。

2.教学重点:a.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b.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肺部和血液中的交换过程。

c.气体交换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3.教学方法:a.授课法:通过讲解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了解气体交换的过程和原理。

b.实验法:进行简单的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体验气体交换过程。

c.讨论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让学生分析和解释气体交换的意义和影响。

4.教学过程:a.导入: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呼吸系统的兴趣和好奇心。

b.呈现:介绍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鼻腔、气管、支气管、肺部等。

c.解释:讲解气体交换的过程,包括吸入氧气、肺部吸收氧气、血液运输氧气至全身细胞,以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血液运回肺部并呼出等。

d.演示: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感受气体交换的过程,如通过吸氧管吸入氧气并观察体内的变化。

e.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气体交换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如氧气对细胞的作用、二氧化碳的排出等。

f.总结:总结气体交换的过程和重要性,并与学生一起回顾学习的内容。

g.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气体交换的应用,如高原地区的气体交换问题、长期吸烟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等。

5.教学资源:a.图片或视频:展示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b.实验器材:吸氧管、氧气罐等。

c.教学课件:配合讲解使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6.教学评价:a.观察学生在实验演示中的参与和表现情况。

b.提问学生对气体交换的理解和解释能力。

c.检查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发言和思考能力。

7.教学延伸:a.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关于气体交换的研究项目,如观察不同运动强度下气体交换的变化等。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
学生回答:氧气、二氧化碳。观察图片,明确空气的具体成分。
自主阅读课本,观看视频,小组单位参与实验探究活动,各个实验小组派出代表对实验过程进行汇报,小组互评。
实验结论是人体呼出气体与吸入气体有差别,呼出的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了。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发生在什么部位?在哪儿进行?又是如何交换的呢?下面让我们来探究人体内气体交换的过程。
学生实验活动(二)
各小组用自制的“膈肌舒缩引起胸腔容积改变的模型”进行实验活动。
讨论:
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引起的肺容积的变化,分析肺容积发生变化的原因。
根据看到的视频和图片展示,同位之间相互找出有关胸廓的结构。
亲自体验,得出结论:
吸气时肋骨、胸骨上升,胸腔扩大;呼气时肋骨、胸骨下降,胸腔缩小。
学生回答:
2.图中肺泡周围的箭头表示什么?为什么这么扩散?为什么存在浓度差?氧哪儿去了?二氧化碳又来自哪里?
3.在交换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分别向什么方向扩散?
4.组织内气体交换指组织细胞和什么进行的气体交换?
5.根据气体扩散的原理说出在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分别向什么方向扩散?
教师点拨: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使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增多二氧化碳含量减少。这种含氧气丰富的血经血液循环到达身体各处。组织细胞所需要的氧气就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产生的二氧化碳被及时地运走。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26-27,视频展示实验过程,展开分组实验:比较人体呼出的气体与空气的差别。实验过程中,教师分别点评各小组
的现象记录,并及时鼓励学生。提问:
1.甲、丙两个集气瓶内石灰水变化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乙、丁两集气瓶中的细木条燃烧现象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通过本实验我们知道了人呼吸前后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说明在人体内发生了气体交换。请学生看图表3.2-9,分析数据,从现象到数据都可以看出,呼出气体中氧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多。说明人体内确实发生了气体交换。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使学生掌握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4. 增强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

2. 教学难点:气体交换的分子机制,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2. 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展示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 通过实验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进行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教案。

2. 实验器材:肺模型、血液模型、显微镜等。

3. 参考资料和课外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生物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授新课:(1) 介绍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鼻腔、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器官。

(2) 讲解气体交换的原理,包括肺泡与外界气体的交换,以及肺泡与血液之间的交换。

(3) 阐述气体交换的过程,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扩散、运输和利用。

3. 课堂互动:邀请学生回答问题,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

六、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进行教学反思,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己的观察,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评估设计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的测试,包括笔试和实验操作考核。

通过评估结果,了解学生对气体交换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参考。

八、课外活动建议鼓励学生参与与呼吸系统相关的课外活动,如参观医院呼吸科、参加科学展览等,以增进学生对呼吸系统的了解和兴趣。

九、教学资源推荐向学生推荐一些与人体气体交换相关的教学资源,如科普书籍、在线课程、科学视频等,帮助学生深入学习相关知识。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3.2.1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3.2.1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学目的:1:通过标注、识记呼吸系统的组成器官,培养识图能力。

2:在分析讨论呼吸道、肺泡的结构与功能中,树立结构与功能观。

3:在学习呼吸运动的过程中,提升建模能力。

4:在探究人体内两次气体交换的过程中,提升科学探究、信息处理能力。

5:通过分析归纳,用专业术语阐述人体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四个过程及原理。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人》当中的第二章《人的生活需要空气》的第一节。

本章内容承接第一章人的生活需要营养,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人类不但需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取食物,还要与周围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

通过气体交换及血液运输,细胞得以进行呼吸作用,摄入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氧化分解,释放出能量供人体各项生命活动利用。

而第一节“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理解、构建核心概念的关键,本节最终目标是要学生理解“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其功能是从大气中摄取代谢所需要的氧气,排出代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

为学习第二节能量的获取与利用奠定基础、埋下伏笔,两节内容联系紧密、前后贯通。

本节中气体在人体中的运输、肺泡处及组织处血液成分的变化涉及第三章内容,二氧化碳涉及人体代谢废物,因此与第三四章也有所联系,需在学习过程中做好前导性、拓展性学习,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协调”。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且好动,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对自己的身体结构充满好奇,学习兴趣较高。

虽然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学生知道人体与外界能够发生气体交换,但对具体过程却是一知半解,甚至可能存在与科学事实相反的理论观点。

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需要一定的空间思维及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学习这一部分比较困难。

因此,本节课以直观性教学为主,通过模型、实验、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合作探究中提升科学探究、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播放图片。

让学生深吸一口气,屏住呼吸十几秒钟,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师点拨:会感到胸闷、头晕。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使学生掌握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呼吸系统的组成:鼻腔、喉、气管、支气管、肺。

2. 气体交换的原理:肺泡与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

3. 呼吸运动:吸气和呼气的过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呼吸系统的组成,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

2. 难点:气体交换的机制,呼吸运动的调节。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通过实验和小组讨论,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气体交换的过程。

3.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如何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2. 新课导入:介绍呼吸系统的组成,展示相关图片和动画,讲解各部位的功能。

3. 气体交换原理:讲解肺泡与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气体扩散的原理。

4. 呼吸运动:讲解吸气和呼气的过程,分析呼吸运动的机制。

5. 实践环节: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呼吸运动的过程,体会气体交换的感受。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鼓励学生思考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出疑问,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

2. 重点关注学生对呼吸系统组成、气体交换原理和呼吸运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

2. 实验器材:用于观察呼吸运动的过程,体验气体交换的感受。

3. 案例素材:用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八、教学拓展1. 邀请呼吸科医生进行讲座,分享实际病例,加深学生对呼吸系统疾病认识。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深入了解呼吸系统的实验研究。

七年级生物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教案

七年级生物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教案

教案名称:七年级生物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对氧气的需求和二氧化碳的产生,以及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过程。

2.理解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气体交换发生在肺泡中的原理。

3.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掌握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氧气的供给和二氧化碳的排出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2.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1.理解肺泡中气体交换的原理。

2.掌握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方法。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

2.实验材料和实验器材。

3.与气体交换相关的案例分析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利用图片和文字提问:“人体为什么需要呼吸?”2.引导学生讨论,了解人体对氧气的需求和二氧化碳的产生。

二、知识讲解(30分钟)1.通过PPT向学生讲解气体交换的过程和原理,包括氧气在肺泡中进入血液,二氧化碳从血液中进入肺泡,并通过呼吸排出体外。

2.引导学生思考:气体交换除了在肺泡中进行,还有哪些地方?3.解释鼻腔、喉头、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的作用和与气体交换的关系。

三、实验活动(40分钟)1.实验1: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检测材料:水、氧气、碳酸饮料、酚酞溶液、试管、导管等。

实验步骤:a.将水放入试管中,加入几滴酚酞溶液。

b.用导管将试管中的氧气吹入碳酸饮料中。

c.观察碳酸饮料的变化。

分析结果: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与氧气反应产生了酸,使酚酞溶液变色,说明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是一种酸性气体。

2.实验2:观察肺泡模型的气体交换材料:橡胶膜、橡皮管、瓶子、酒精灯、水、玻璃板等。

实验步骤:a.在一个瓶子的底部打一个小洞,用橡胶膜封住瓶口。

b.在另一个瓶子中倒入一些水,再将瓶子倒置放在橡胶膜上方。

c.在另一个瓶子中点燃酒精灯,放在橡胶膜下方。

d.观察水的变化。

分析结果:瓶子中的酒精灯燃烧产生的氧气进入倒置瓶子中,水慢慢升高,说明氧气可以通过橡胶膜进入瓶子。

四、案例分析(30分钟)1.分发呼吸道疾病的案例分析资料。

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教案

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教案

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2.掌握通过观察实验和课堂授课等形式,运用概念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来研究人体气体交换的基本规律;3.培养学生基于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人体呼吸的原理和过程;2.外界环境对人体呼吸的影响。

【教学难点】1.人体气体交换的机制;2.深入探究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准备】1.PPT演示文档、投影设备;2.实验材料:一个透明的水槽、盐水和油、吸管、计时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话题,引导学生回忆人体的呼吸过程,并了解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有关的基本知识。

1.从概念上讲解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过程,例如人体的呼吸道、肺泡等结构的作用。

2.讲解不同组织细胞的供氧过程,如氧气的运输和运用等。

三、实验示范(15分钟)1.准备一个透明的水槽,加入一些盐水,用吸管吹气产生气泡,让学生观察气泡的变化。

2.加入一些油,再次吹气产生气泡,观察气泡的变化。

四、实验讨论和总结(25分钟)1.让学生观察两种气泡的变化,并结合实验,分析油和盐水对气泡的影响。

2.从实验结果中引导学生推测为什么人体的气泡(肺泡)会充满空气,有利于气体的交换。

3.引导学生总结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规律。

五、概念梳理(10分钟)在PPT上给出气体交换的概念结构图,让学生填充相关知识点,加深对人体气体交换过程的理解。

六、课堂练习(15分钟)布置课堂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示一些真实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外界环境对人体气体交换的影响,例如高海拔、低氧环境下的运动员气喘。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过程,知道了呼吸对人体的重要性,并能初步分析人体对不同气体环境的适应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的操作和讨论,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初中生物《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由于这节课非常难理解,既是本章的重点又是难点。

因此,根据七年级下学期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以及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我确定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知道呼吸系统的组成;2、掌握肺是主要的呼吸器官;3、学会分析肋间肌、膈肌的状态与胸廓容积变化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思考呼吸系统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模拟呼吸运动的模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生命的奥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自身,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教学难点: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三、课时划分根据本节教学内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本节课设计为两课时,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为第一课时,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为第二课时,此部分内容为第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这节课学生对呼吸现象比较熟悉,却很难具体说出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呼吸运动的原理,而且还缺乏相应的物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难于理解。

本节课还是这一章的重难点,所以还要求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比较透彻的掌握。

因此,学习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合作探究的空间。

通过图片,小动画,模型还有在亲身测量、体验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自学、读图,以及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学能力。

初中生具有好奇、好动、思维活跃的特征,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和如何思考。

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及flash 动画,使抽象的文字变为直观的图像,并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启发诱导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分析、总结等活动中,体验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应用。

五、课前准备:教师:设计动态的呼气和吸气的动画;制作肋间肌舒缩模型;准备皮尺测量胸围。

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等预习工作,熟悉呼吸系统的组成和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等相关知识。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教学设计
6.观看科普视频:推荐学生观看与呼吸系统相关的科普视频,如“人体的气体交换奥秘”、“呼吸系统疾病科普”等,拓宽知识视野。
7.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户外活动,如晨跑、游泳等,体会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量适中,避免过度负担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作业过程,关注学生的成长,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2.分享交流:各小组将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提问、补充,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共识,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教师点评: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点,纠正错误观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1.课堂练习题:教师设计一系列有关呼吸系统与气体交换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撰写科普文章:选择一个与呼吸系统相关的主题,如“吸烟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如何预防呼吸道疾病”等,进行资料搜集和整理,撰写一篇科普文章,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和表达能力。
5.小组合作任务:分组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校园内同学们的呼吸健康状况,如空气质量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学生运动后的呼吸调整等,形成调查报告,并提出改善建议。
例如,组织学生观察肺模型,讨论肺泡数量与气体交换效率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肺泡的结构是如何适应其功能的。
2.针对重难点二:利用图示和实物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的原理,以及这一过程在气体运输中的作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看到血红蛋白含量异常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
例如,引入一些因血红蛋白异常导致的疾病案例,让学生讨论这些疾病对气体交换的影响,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提出问题:通过这个小游戏,教师提出问题:“我们的身体是如何实现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的?这个过程是如何受到调控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新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10.3《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教案(1)

【新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10.3《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教案(1)

《第三节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3、能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4、说出呼吸运动的过程。

5、说出肺活量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中空气的新鲜清洁。

2、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3、呼吸运动的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呼吸运动的过程。

教学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来到人间呢?婴儿第一声啼哭表明什么呢?婴儿第一声啼哭标志着呼吸作用的开始,呼吸需要哪些结构的参与,什么叫呼吸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呼吸有关的知识,板书第三节《人体和外界的气体交换》。

[讲授新课](一)预留5分钟时间阅读课本53-54内容和思考问题,同桌可以互相讨论。

1、呼吸系统由那两部分组成?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什么?2、呼吸道由哪些器官组成?呼吸道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呼吸道还有什么其他功能?有哪些结构和这些功能相适应?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共有的器官是?3、为什么用鼻呼吸比用口呼吸卫生?4、肺的主要功能是什么?肺泡有哪些适应气体交换的结构?(二)呼吸顾名思义是由呼吸系统完成的,我们为什么要呼吸呢?吸进去什么呼出什么呢?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这就是呼吸系统的功能)请学生做深吸气动作。

我们刚才深吸了一口气,那么外界气体都经过哪些器官才到达我们体内呢?(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其中把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称为呼吸道,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

什么叫呼吸道?(呼吸道是气体进出的通道)呼吸道仅仅是气体的通道吗?通过下面的学习我们就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了。

1、呼吸道(1)呼吸道的起始部位是?(鼻)课件介绍鼻子的结构(有鼻毛,鼻黏膜,黏膜内的毛细血管)思考1:结合鼻腔的结构特点,思考用鼻呼吸为什么比用口呼吸更卫生?(鼻腔内有鼻毛和黏膜,空气进入鼻腔,鼻毛能阻挡空气中的小颗粒,黏膜能使冷的空气变得温暖湿润,也能粘连空气中的小颗粒。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掌握吸气和呼气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呼吸系统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2. 吸气和呼气的过程3. 人体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4. 呼吸健康与生活习惯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吸气和呼气的过程,人体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

2. 教学难点:吸气和呼气的过程,人体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呼吸系统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呼吸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呼吸健康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趣味小故事,引发学生对呼吸系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引导学生了解吸气和呼气的过程。

3.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人体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让学生深入理解呼吸作用。

4. 课堂互动: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呼吸健康的看法。

5.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认识到呼吸健康的重要性。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呼吸系统的奥秘。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绘制一幅人体呼吸过程的简图,并写一篇关于呼吸健康的小短文。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交流表达能力等。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制作生动形象的呼吸系统动画,展示呼吸过程。

2. 实物模型:准备呼吸系统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呼吸器官的结构。

3. 案例素材:收集有关呼吸健康的实际案例,用于课堂讲解和讨论。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介绍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本节课从“憋气”游戏开始导入新课,说明人的生活不仅需要营养,人的生活也离不开空气,自然地引出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需要呼吸系统来完成。

人体的呼吸系统的结构和组成,借助于模型从鼻腔到肺,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同样借助于模型重点讲解肺泡有利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初步形成“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一部分的教学从呼吸现象入手,指导学生体验深呼吸时自己胸廓的变化,然后提出问题,进而借助模型边演示边解释呼吸运动的过程,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呼吸运动时引起的一系列的变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秒表,人体呼吸系统模型,肺泡的模型,皮尺,去掉针头的注射器(12只),制作课件;学生课前预习,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肋骨和胸骨运动模型(硬纸条、皮筋、图钉),膈肌和肺泡容积变化模型(圆形饮料瓶,Y形玻璃管,橡皮塞,小的红色气球,橡皮膜)
2
1
然后请同学上台,拿着人体呼吸系统模型指出呼吸系统的组成器官。

指导:出示肺泡模型
①数目多( 成人约有3亿个肺泡)
②丰富(肺泡的外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
血管和弹性纤维)
③薄(肺泡壁与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
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小肠有哪些特点有利于吸收?与肺泡的特点有哪些相似之处?
注意强调:肺泡外缠绕的弹性纤维是肺泡与外界气体交换必不可少的条件,为讲述呼吸运动时气体进出肺泡的原理打下基础。

教师总结:
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小肠是营养吸收的主要器官,它们的特点都可特点:
(2)面积大
(环形皱襞与
小肠绒毛,
200平方米,
大大增加了
吸收面积)
(3)丰富(小
肠绒毛里有
丰富的毛细
血管)
(4)薄(小肠
绒毛的壁,
只有一层上
皮细胞组
成)
讲,有
利于找
到所有
“物质
交换”
器官的
共同特
点,为
学习
“毛细
血管”
的特点
奠定基
础,并
初步形
成“器
官的形
态结构
与功能
相适
应”的
生物学
2.自主体验
我们在呼吸的过程中,胸廓会发生什么变化?请同学们将手按在自己的胸骨或肋骨上,深深的吸一口气,在缓缓地呼气,仔细体验吸气和呼气时胸骨、肋骨、胸廓有没有变化?如何变化的?
体验的感觉对不对呢?让我们来测量
一下。

请两位同学上台测量吸气和呼气时的胸围差,记录测量数据,进一步得出结论。

总结并过渡:
通过我们的体验与测量可知:吸气时肋骨、胸骨上升,胸腔扩大;呼气时肋骨、骨、胸骨下降,
胸腔缩小。

亲自测量,进一
步得出结论。

学生回答:
来自于骨骼肌
的收缩和舒张
[来
源:Www.zk5u.c
om]
中.考.资.源.网
基础。

通过学
生亲自
体验亲
自测量
亲眼观
察亲笔
记录
先感性
体验,
再科学
测量,
层层设
疑,环
环相
扣,引
导学生
的思维
胸骨下降,胸腔缩小。

七年级上册《动物的运动》中我们学过,骨骼不能自己产生运动,骨骼运动的动力来自什么?
3.溯根追源
同理,呼吸运动的动力也来自于骨骼肌的舒缩,产生呼吸运动的骨骼肌是肋间肌和膈肌,它们的舒缩产生的动力是如何引起胸骨、肋骨变化的呢?
学生实验活动(一)
各小组用自制的“肋间肌舒缩引起肋骨与胸骨的运动的模型”进行实验活动。

⑴当肋间肌舒张时,A状态,测量“脊柱”到“胸骨”的距离,并记录。

⑵用手固定住“脊柱”,当肋间肌收缩时,[来源:中.考.资.
源.网WWW.ZK5U.C
OM]
小组讨论后回
答:
肋间肌收缩
肋骨、胸骨上

胸腔容积变
大。

肋间肌舒张则
相反。

步步深
入。

使用教
材中的
演示实
验和自
制的模
型等直
观教
具,把
抽象
“肋间
肌、膈
肌的舒
缩与骨
B状态,观察“肋骨”和“胸骨”的运动方向,测量“脊柱”到“胸骨”的距离,并记录。

讨论:
肋间肌收缩与舒张时肋骨和胸骨的运动方向,分析这种运动引起的胸腔容积的变化。

学生实验活动(二)
各小组用自制的“膈肌舒缩引起胸腔容积改变的模型”进行实验活动。

一只手拿着模型,另一只手向下拉模型的橡皮膜(表示膈肌收缩),然后逐渐松开橡皮膜(表示膈肌舒张),观察气球(表示肺)的变化。

讨论:
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引起的肺容积的小组讨论后回

膈肌收缩
肺容积变大
膈肌舒张则相
反。

骼的运
动关
系”的
知识具
体化、
形象
化,巧
妙的化
解难
点。

[来
源:Ww
w.zk5u.
com]
(2)曲线BC段变化中,胸廓容积是怎样变化的?
(3)图中B点表示的意义是什么?此时肺内气压与大气压有什么关系?
(4)请说明在AB段、BC段中,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情
况:AB段,呼吸肌_______;BC段,呼吸肌_____。

C类
我是小法官
一对夫妇被指控用水溺死了女婴,但是这对夫妇坚决否认,宣称女婴生下来就是死的。

于是法医立即解剖了死婴,取出肺将其放在水中,法官在看到肺沉入水底后,当庭宣判这对夫妇无罪释放。

那么法官做出这样的判决的依据是什么?法庭内旁听的观众很不理解这个判决。

我们在座的小生物学家们能否向这些观众说明一下“沉肺断案”的理由?
教师点拨:婴儿在出生前不用肺呼吸,所以,肺内是没有空气的。

出生后,肺学生讨论
资.源.

“我是
小法
官”的
题目,
增加了
生物的
趣味
性,同
时渗透
生活中
内才进入空气。

的问题
可以用
专业的
知识来
解决,
学好生
物很重
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最成功之处在于:对呼吸运动的学习,从通过视频资料了解呼
吸运动;到手按在胸骨肋骨处感知呼吸运动;再到测定胸围差的实验验证呼吸运动;最后到演示实验解释呼吸运动,从感性认识到逐层深入,让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创新之处:测量呼吸时的胸围差和用注射器体验容积与气压的关系是课本上没有的,用时不多,但测量呼吸时的胸围差可以让学生体验呼吸时胸骨,肋骨的变化,用注射器体验容积与气压的关系以其直观形象有效的化解抽象,突破了难点。

建议:
对于“肋骨和胸骨运动模型,膈肌和肺泡容积变化模型”如果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制作模型,享受实践的快乐,可以增强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