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语言习得

合集下载

探析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异同

探析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异同

探析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异同1. 引言1.1 引言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是语言学习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分别指代通过不同方式获得语言能力的过程。

第二语言学习是指在获得了第一语言能力之后,通过系统学习获得另一种语言能力的过程,而第一语言习得则指的是婴幼儿在自然环境中通过与母语者的交流和模仿获得语言能力的过程。

在人类的语言习得过程中,第一语言习得往往是在儿童早期完成的,而第二语言学习则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

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在学习者的年龄特征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第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较为自然的情境中进行的,学习者通过模仿和使用语言来逐渐建立语言能力,而第二语言学习则更多地依赖于系统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

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在认知机制、社会因素和情感因素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异同。

通过对这两个过程的比较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语言习得的规律和机制,为语言学习提供启示,促进语言技能的提高和发展。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对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的特点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2. 正文2.1 第二语言学习的特点第二语言学习是指一个人在学习一种与母语不同的外语时所进行的过程。

第二语言学习与母语习得有着一些明显的特点和差异。

第二语言学习往往是在成年之后进行的。

相比之下,母语习得通常发生在儿童时期。

由于成年人的学习方式和儿童有所不同,第二语言学习可能会受到年龄因素的影响,学习速度和效果可能会相对较慢。

第二语言学习者通常已经有了一个母语作为语言基础。

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学习第二语言的方式,例如在语音、语法等方面可能会出现干扰或偏差。

第二语言学习者往往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他们学习语言的目的通常是为了实现某种目标,如工作、留学等。

这种目的性的学习也会对学习方式和效果产生影响。

第二语言学习与母语习得有着明显的差异,需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这些差异,并采取相应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来提高学习效果。

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异同..

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异同..


齐平-尖锐型(levelling-sharpening) 齐平-尖锐型反映的是在将信息“吸收”到个人的 记忆中时表现出的差异。具有齐平化风格飞个体 倾向于将相似的记忆内容混淆起来,倾向于将知 觉到的对象与从先前经验中得出的相似事物联系 起来,被记忆对象中的差异往往被丢失,或弄得 模糊不清。与此同时,尖锐化风格的个体倾向于 不混淆记忆中相似的事物,甚至可能夸大相似记 忆内容间的较小差异。
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
1、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比较
共同点: 习得者都必须具备习得语言的条件 和能力及语言习得环境;习得者都有按一定 的语用和文化规则习得语音、词汇和语法。 差异: (1)、习得者的差异 母语习得是在儿童期发生的,而第二语言的 学习者一般都是过了儿童期的。
(2)、习得环境与方式的差异 母语习得者多是在自然环境下接受语言输 入,二语习得者是在人为的、非自然的课 堂里学习第二语言。 母语习得者先习得口语,再习得书面语, 而二语习得者往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同 时起步。 母语习得者不存在学习动力问题,第二语 言习得者的情感状态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 响。
3、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是人在信息加工(包 括接受、储存、转化、提取和使用)过程中表现 出来的认知组织和认知功能方面持久一贯的风格。 (1)、整体-分析型(Wholist-Analytic) Riding等人(1993)认为,整体型的人倾向于领 会情景的整体,重视情景的全部,对部分之间的 区分是模糊的或者是不区分部分,倾向于将信息 组织成整体。反之,分析型的人将情景看做是部 分的集合,常常集中于一两个部分而无视其它方 面,可能曲解或夸大部分,倾向于把信息组织成 轮廓清晰的概念集。


语言焦虑 Horwits等(1986)指出,第二语言课堂焦虑包括 沟通忧惧(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测试 焦虑(test anxiety)及父母评价恐惧(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 按其对学习者的影响,焦虑可以分为两类:促进 性焦虑(facilitating anxiety)和退缩性焦虑 (debilitating anxiety)。前者激发语言学习者努力 挑战新的学习任务,促使他们努力克服焦虑感, 后者导致学习者逃避学习任务以回避焦虑的根源。 适度的焦虑对语言学习是一个积极因素,而过高 或过低的焦虑感都会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不良的 影响。

探析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异同

探析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异同

探析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异同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两个重要领域,它们分别研究人类学习第二语言和习得母语的过程。

虽然它们都涉及到语言的习得和学习,但是在很多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异同。

本文将从语言习得的定义、时间点、影响因素、习得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探析,以便更好地理解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异同之处。

对于语言习得的定义,第一语言习得是指儿童在幼年时期通过经验而轻松、自然地习得母语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儿童通过接触和模仿来逐渐习得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

而第二语言学习是指儿童或成年人在已经习得母语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外语的课程或实践来获得第二语言的能力。

第一语言习得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第二语言学习则是有意识地进行的。

从时间点来看,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有着明显的不同。

第一语言习得发生在儿童的幼年时期,通常在3岁前开始,而在5岁左右形成基本的语言能力。

而第二语言学习通常发生在成年人的学习阶段,这时候人们已经习得了母语,对语言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在时间点上两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影响因素也是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异同点。

第一语言习得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社会环境、家庭条件、性别等因素,而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因素则主要是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以及学习背景等因素。

这表明,两者的影响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是导致两者差异的一个方面。

从习得方式来看,第一语言习得是基于模仿和感知的过程,儿童通过模仿和接触来形成对语言的认知过程。

而第二语言学习则是有意识地进行的,学习者需要通过学习课程、练习和实践来习得外语的能力。

这也是两者习得方式的一个重要差异之处。

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在定义、时间点、影响因素和习得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异同。

通过对这些异同的探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两者的习得过程和机制,为语言习得和学习提供更多的参考和指导。

也为语言教学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完整word版)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理论

(完整word版)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理论

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理论一、刺激—反应论(后天环境外部因素决定一切,必须靠模仿、强化、重复等外部因素去习得第一语言)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斯金纳主张:采用严格的科学方法,对人的行为进行客观研究,反对研究人内部的意识思维活动。

对语言的认识:语言是习惯的总和。

是后天习得,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模式养成习惯而学会的,强调外部条件的作用,忽视认知能力的作用。

评价:(积极vs缺陷)1. 模仿vs每句话都是新的2.强化vs并非总是3.人的思维活动养成习惯vs儿童言语行为的创造性4语言外部形式vs难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二、先天论—“内在论”(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决定一切,儿童头脑里的普遍语法使他能自然内化语言的规则体系)理论基础:“普遍语法” 代表:乔姆斯基对语言的认识:语言是由抽象规则构成的复杂体系。

语言习得是把复杂的规则“内化”,达到自动运用的程度。

人的言语行为充满了创造性。

语言习得是假设—验证的演绎过程。

语言习得机制(LAD ) 普遍语法:以待定参数形式出现、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对所接触的实际语言的核心部分进行语言参数的定值母语假设根据在语言环境中获得的信息反馈 运用评价能力分析、验证这些假设评价:1.强调人类天生具有的语言习得能力,是语言获得的根本原因。

2.语言习得是主动、积极、创造性的过程。

3.过分强调天赋,忽视后天环境的作用,忽视反复操练养成习惯的必要性。

三、认知论(先天与后天因素相互作用,先天具有而后天不断发展的认知能力决定一切,语言能力只是认知能力的一部分) 理论基础:发生认识论 代表:皮亚杰认知能力 (语言习得是归纳过程:对语言材料假设—检验—总结出语言规则) 语言能力的发展对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观点:儿童头脑中没有语言习得机制,不存在普遍语法,但有先天的认知机制和认知能力。

认知机制和认识能力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向环境学习。

儿童语言的发展是个体在与客观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和达到暂时平衡。

语言习得理论

语言习得理论

先天论的观点得到了美国心理学家伦尼伯 格的支持。他在1967年所著的《语言的生物学 基础》一书中,提出了衡量某种行为是否基于 遗传的六项标准: 这种行为在需要之前就出现了; 它的出现不是主观决定的结果; 它的出现不是靠外部原因激发的; 获得这种行为往往有个关键期; 直接教授和训练对这种行为的获得影响很小;
② 相互作用论不是把语言本身看成是先天的
产物,而是在非语言的认知基础上构造出 来的,强调的是认知结构的动态的建构过 程,这一过程也适用于语言的获得。这对 于个体自发能动地获得语言成分、总结归 纳语言规则,创造性地建构话语做了合理 的解释。同时这种建构的能动性不是无限 地发挥,而是和认知发展有相互制约的关 系,因此表现为语言习得中的阶段性和顺 序,这些解释都是很有说服力的。
此外, 先天论还从儿童习得语言的顺序性和 阶段性来强调说明语言能力是天生的,不是 强化和归纳的结果。另外语言习得关键期的 存在也具备先天的基础,有赖于遗传控制的 生理基础。
先天论并不完全否认后天语言环境的作 用,但把语言环境的作用看得非常小,只是 起着激发LAD工作的作用,是第二性的。
总之先天论把儿童获得语言描绘为积极 主动,充满创造性的过程,儿童获得的不是 一句、一句的具体话语,而是关于语言的一 系列规则。
⑤ 家庭和幼儿园语言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语言 水平(缺乏语言交际环境的儿童,语言发展的进程 要比正常儿童推迟一年多)。
2)刺激—反应论的不足:
① 言语行为十分复杂,既有可观察可测量的外部因素, 也很多难于观察、测量心理因素,不同于一般的动物 行为,不能只用“刺激-反应”来解释。外因论他们只 承认言语行为,不承认有复杂的符号系统的存在,把 言支配,把言语行为简单地等同 于其他行为,甚至等同于动物的行为,将动物的实验 结果简单地推广到儿童的语言学习中,强调刺激与反 应在直接情境中的固定的、机械的联系,否定了人的 语言潜能和言语行为的特殊性,否定大脑加工外部信 息的能动性,把主体当作被动消极的语言训练对象, 这不符合儿童习得语言的基本事实,因而不能解释实 际存在的许多问题。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比较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比较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比较浙江省湖州市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周元辉摘要: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是当前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焦点问题。

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既有不同点,又有相同点。

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对两种习得的理论研究不同、习得的年龄不同、习得的动机不同、习得的方式不同和习得的环境不同等方面;而相同点主要表现在两种习得都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环境、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以及都必须经过一定的语言习得阶段等方面。

本文探讨的两种习得之间的差异正是第二语言教学中应该引起注意的方面,因此若采取适应的措施和方法,能进一步提高第二语言习得的效果。

同时,本文探讨的两种习得之间的相同点反映出语言习得的普遍规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第一语言的习得。

关键词:第一语言习得;第二语言习得;不同点;相同点第一语言习得通常指人们在幼年时期对自己母语的习得,而第二语言的习得通常要晚于第一语言的习得,本文谈到的第二语言习得是从广义上来说的,指人们对外语和第二语言的习得。

要探讨两种语言习得的性质或特点,最好的办法是将第一语言习得跟第二语言习得作比较,有比较才能鉴别出二者的异同。

一、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不同点1、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不同1.1 第一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研究第一语言习得的理论产生于18 世纪,始于德国的哲学家DietrichTiedemann 对他的孩子婴儿时期心理和语言发展过程的研究。

但由于受到研究方法的限制,在此之后的半个世纪内对儿童语言习得的研究发展较慢。

直到20 世纪 60 、70 年代,随着 Chomsky 的生成语法的发展,这方面的研究才开始日趋系统化和科学化。

而且在近几十年内,对第一语言习得的研究也得到了迅速地发展。

由于看问题的角度和研究的方法不同,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理论:a.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ristic Theory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盛行于20 世纪 40 年代 50 年代,对第一语言习得的研究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第十章 语言习得

第十章    语言习得

第十章语言习得语言习得关注的是人类语言能力发展。

语言习得一般指儿童母语的发展。

有些孩子除了习得母语外,还要继续习得第二语言或外国语。

习得母语或第一语言称为第一语言习得,除了母语再习得另一门语言或外语称为第二语言习得。

1.第一语言习得儿童在习得母语时虽然会有个性差异,但是正常儿童只要有正常的交际环境和正常的母语输入都可以成功地习得母语,他们习得母语的过程也非常相似。

1.1语言习得的生物基础习得语言的能力是人类的生物特征之一。

人生来就有习得语言的神经系统。

只要有能力习得某一种语言的儿童就有能力不费力气地习得任何语言。

正常儿童语言习得的能力无高低之分;儿童习得的语言也无优劣之别。

虽然在习得语言某一特定的内容与习得另一种语言相应的内容看上去似乎有难易之别,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门语言作为母语比另一门语言难学。

儿童在习得母语时所需要的时间大致是一样的。

这在一定的程度上表明人类语言的难度是类似的,反映了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的存在---一种高度抽象的语言共性体系。

1.2语言习得是语法规则的习得语言习得是对语法规则系统的习得。

首先,没有人的大脑能够储存一个语言中的所有的词与表达。

儿童在处理语言时会根据所听到的语言输入构件自己的语法规则,并依据他们所构件的语法规则去说话。

如果没有这些生成性的规则,语言使用者是不可能说出和理解无数的他们从没有听过或使用的句子。

语言习得主要是句法体系的习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习得一条一条具体的语法条条框框。

儿童实际所习得的是一些数量有限的抽象而高度概括的规则,他们会忽视这些规则的例外情况。

比如,儿童可能在一个名词后边加-s构成名词的复数,而不管这个名词是否是规则还是不规则的。

因此儿童在习得语言中的错误是体系的,也是可预见的。

1.3语言输入与交流的作用虽然人类习得语言的能力是人类天赋的生物特征,但是这种天赋的条件不是习得语言的充要条件。

一个正常的儿童还需要有接触语言和使用语言的环境才能习得语言。

第一语言习得

第一语言习得
儿童从有限的话语中学到的是一套完整的语法知识,用有 限 的手段 表达无限的思想。语言的这种“创造性”决不 可能靠“刺激-反应”产生出。然而,先天论过分看重了儿 童的天赋,忽视后天环境的作用,忽视反复操练养成习惯 的必要性。先天论与行为主义是两个极端的理论。
3)认知论
代表人物皮亚杰
认知论把语言习得的发展看作是学习者的内在机制与语言 输入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学习者和他的对话者相 互努力,语言习得的质量才能保证。
习得母语的儿童是要检验语言的。
母语习得对语言本质的揭示
1、关于普遍语法的理论表明,某些音位和语法项目是基 本的,是一切语言都用得到的。母语中的这些项目一般都 习得较早。边缘性的,个别语言所具有的项目一般都是有 标记的,习得娇晚。
2、母语不必正式学习,儿童通过积极地与母语环境接触 即可。
母语习得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皮亚杰关于儿童语言习得的观点:
1、人类有一种先天的认知机制,但这种先天的认知机制不 是乔姆斯基所说的由普遍语法构成的语言能力(即天赋固 有的核)。
2、儿童并没有特殊的语言学习能力。 儿童的语言能力只是 一般人类认知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LAD)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关于语言普遍现象的信息,儿童一开始就编制于大脑。随着认知能力 的发展,能帮助他们理解周围越来越多的语言。
各种语法现象中有的是符合语言的普遍现象的,同样有些项目是不符 合的语言普遍现象的。一切语言有两组项目:一个核心组,是语言普 遍现象在具体语言中的体现;一个外围组,是只用于语言的项目。
儿童把编制与大脑的普遍语法原则,用于别人说的话和自己随便听 到的语言,便开始不自觉辨认母语中的规则,这是一个逐渐辨认的过 程。
学习:指在学校环境中,有意识地掌握第 二语言的过程和方式,它注重语言形式, 过程由自觉到不自觉,我们常说第二语言 学习。

探析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异同

探析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异同

探析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异同第二语言学习和第一语言习得是语言习得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虽然它们都与个体习得语言的过程有关,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异同。

本文将就这两种语言习得过程进行探析,并对它们的异同进行一番讨论。

让我们来看一下第二语言学习和第一语言习得的定义和特点。

第一语言习得是指个体在婴幼儿时期习得母语的过程,它是自然而然的,没有受到外界教学和干预。

相比之下,第二语言学习是指在儿童期之后通过学习和教学获得的第二语言,它是有意识的、被动的过程。

第一语言习得是在一个自然的环境中进行的,而第二语言学习则通常是在教室或者非自然的语言环境下进行的。

这两种语言习得方式在学习者的习得过程、条件和环境上存在着一些差异。

我们来探讨一下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在语言形式、含义和使用上的异同。

在语言形式方面,第一语言习得是在一个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的,学习者往往通过模仿和接触来习得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和句法等形式;而第二语言学习是在一个有意识的状态下进行的,学习者需要通过教学和练习来掌握语言的形式。

在语言含义方面,第一语言习得是在接触实际语言使用情境中进行的,学习者通过语言的使用来理解和表达含义;而第二语言学习则是通过教学和学习来获取语言的含义。

在语言使用方面,第一语言习得是在一个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学习者使用语言来进行日常交流和社会互动;而第二语言学习则通常是在一个非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学习者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和模拟情境来进行语言使用。

第二语言学习和第一语言习得在习得过程、条件和环境、语言形式、含义和使用、认知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异同。

虽然它们都是语言习得的重要概念,但每种语言习得方式都有其特定的特点和规律。

教师在进行第二语言教学时需要充分了解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的异同,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习得第二语言。

学习者也需要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和策略,积极参与语言学习,提高语言能力。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比较研究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比较研究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比较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比较研究,分析两者在习得过程、影响因素、习得策略以及习得结果等方面的异同。

第一语言习得,即母语习得,通常是在儿童早期自然发生的过程,而第二语言习得则是在已经掌握母语的基础上学习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通过对比这两种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机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学习的本质,并为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文将首先回顾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包括语言习得的普遍规律和个体差异。

然后,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两种语言习得的共同点和差异,包括习得速度、习得顺序、习得策略等方面的差异。

本文还将探讨影响两种语言习得的主要因素,如环境因素、个体差异、学习动机等,并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在不同类型的语言习得中发挥作用。

本文将对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比较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提出对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的建议。

通过比较两种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机制,我们可以发现不同语言习得的特点和规律,为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方法。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语言学习的本质和能力,为语言学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第一语言习得概述第一语言习得,通常指的是儿童从出生开始到青春期之前,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掌握母语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儿童认知发展和语言发展相互交织的复杂过程,涉及到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在生理方面,儿童的大脑在出生时就已经具备了学习语言的潜能。

随着儿童的成长,大脑的语言区逐渐发育成熟,为语言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生理基础。

心理方面,儿童在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他们通过模仿、试错和实践,逐渐掌握语言的发音、词汇和语法规则。

儿童的认知发展也为语言学习提供了支持,他们通过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活动,理解和运用语言。

社会和文化因素在第一语言习得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探析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异同

探析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异同

探析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异同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是语言学习和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虽然它们都涉及到语言的学习和使用,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的异同。

本文将探讨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异同,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两个方面的语言学习过程。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的概念。

第一语言习得是指个体在幼年时期通过接触和交流学习母语的过程,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

而第二语言学习则是指在已经掌握了一种母语的情况下,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来学习第二种语言的过程,是一种有意识的过程。

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学习在认知层面也存在一些异同。

第一语言习得是在认知发展的同时进行的,孩子们在学习母语的也在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

而第二语言学习则更多地依赖于成熟的认知能力,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运用各种认知能力来进行学习和运用新语言。

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文化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第一语言习得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进行的,孩子们通过接触母语所处的文化,来习得母语并且融入到文化中。

而第二语言学习则需要学习者去了解和适应目标语言所在的文化,以便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目标语言。

语言的习得和学习过程中,个体的动机和情感也是影响因素。

第一语言习得是在亲子关系和身边环境的影响下进行的,孩子们有着与母语相关的强烈情感,这也是他们学习母语的重要动机。

而第二语言学习则更多地依赖于学习者自身的动机和目标,学习者需要有足够的动力和目标来进行第二语言的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可能存在着一些异同。

由于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的差异,学习者在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不同的挑战。

在语音方面,学习者可能需要克服母语口音的影响,学习新的语音规律。

在语法和词汇方面,学习者可能需要逐步掌握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和丰富的词汇,这需要比较系统和有意识的学习。

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学习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异同。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比较研究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比较研究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比较研究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比较研究引言语言是人类最基本且重要的沟通工具之一。

人类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通过自然方式习得一种母语,而在学习其他语言时则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本文将探讨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之间的区别和相似之处,以及对教学的启示。

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区别第一语言习得是指人类在儿童时期从家庭和社会环境中通过自然方式习得的语言能力。

这种习得方式通常不需要形式化的教学。

儿童在与父母和其他人的交流中,通过模仿和接触到的语言输入逐渐掌握语言的发音、词汇、语法等要素。

第一语言习得是一种内化的过程,循序渐进地培养出儿童的语言能力。

相比之下,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完毕母语后,自愿或被迫去学习其他语言的过程。

第二语言习得需要更多的认知努力和学习策略。

学习者需要通过形式化的语言教学,例如课堂学习、语言培训等方法来获取所需的语言知识。

第二语言习得受学习者的年龄、学习背景、动机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相似之处虽然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在过程和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它们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首先,无论是第一语言习得还是第二语言习得,都需要频繁的语言输入。

对于第一语言习得,孩子们通过与母语使用者的交流接受大量的语言输入。

而对于第二语言习得,学习者需要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获取大量的语言输入,才能逐渐习得语言知识。

其次,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都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无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语言都是人类社会交流的工具,会受到不同社会环境的影响。

儿童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习得第一语言,而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也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例如生活在一个说英语的国家,学习者更容易接触到语言输入和使用的机会。

最后,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都需要语言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语言意识和学习动机。

无论是儿童学习第一语言还是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他们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意识,才能意识到语言的规则和结构,并将其运用到实际交流中。

第一语言习得解读.

第一语言习得解读.

语言普遍现象
儿童普遍天生具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决不仅仅只针对某 一种个别语言,而是针对所有语言。由此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儿童倾 向于能够掌握任何语言,那么世界上的一切语言一定存在着置于普遍 规则之下的某种共性。这种共性即为乔姆斯基所说的语言普遍现象。 普遍语法包含“语言普遍现象的核心成分:即一切语言所共有的结构 和音位特质。
母语习得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1、如果语言普遍现象确实存在,而且可使识别,那么第 二语言中的这种普遍成分似乎首先教给学习者,让他们操 练。
2、既然习得母语的儿童是通过积极参与交往而习得语言 的,那么我们应该考虑,是否从一开始就让第二语言学习 者时常有机会练习已学会的语言项目。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第一语言习得
据说,儿童习得第一语言时就是把 听到的语言“搬来”就用。这种说 法对吗?如果不对,那么第一语言 如何学到的?
学习vs习得
习得:儿童不自觉地自然地掌握母语的过 程和方法,通过大量接触语言在交际中掌 握语言,没有人专门教他,也没有人刻意 地纠正他的错误,不注重语言形式而注重 意义,语言规律的掌握是无意识的,习得 过程是由不自觉到自觉。我们常说第一语 言习得,儿童母语的习得。
第一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
1)后天环境论
20世纪40年代50年代
主要代表人物是Bloomfield和Skinner。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2语言习得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2语言习得理论
3、第二语言学习的基本过程的理论解释
第二章 语言习得理论
(一)语言对比分析 1、定义: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 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2、代表人物:美国 拉多 3、理论基础:语言学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 迁移理论 4、观点: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 强化的过程形成的习惯,但与第一语言习得不同的是第一语 言对第二语言已产生了迁移的作用,两种语言最不同的地方 最难掌握,相同或类似的地方较易掌握,因此主张对两种语 言进行语音、语法对比,从而确定两者的相同点、不同点, 对不同点加强教学。
第二章 语言习得理论
二、儿童语言习得 1.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
五个阶段: 喃语阶段(6个月-12个月) 独词句阶段(1岁左右) 双词句阶段(1岁半以后) 电报句阶段(2岁至2岁半) 成人句阶段(2岁半至5岁)
第二章 语言习得理论
2.儿童习得母语的基本过程的理论解释 ①刺激—反应论 是行为主义理论的解释。代表人物:华生(早期); 斯金纳(后期) 理论:语言不是先天所有的,是后天通过刺激— 反应—强化(反应后的刺激)的模式而获得的, 是后天形成的一套习惯,因此在儿童习得语言的 过程中,外部的环境条件是十 分重要的。
第二章 语言习得理论
5、四个步骤:描写、选择、对比、预测 6、意义与局限:
A.对比分析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对比 预测 B.局限 重视语言形式,忽视语言功能 重视语际干扰,忽视语内干扰 重视预防,忽视诊断
第二章 语言习得理论
(二)语言偏误分析 1、定义: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 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 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 规律。 失误: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 偏误:因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 2、代表人物: 科德 3、理论基础:语言学基础:普遍语法理论 心理学基础:认知理论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区别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区别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的共‎同点、差异点一般而言,一种语言通‎过一系列规‎则才能学得‎到。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之间‎存在共同点‎和差异点。

共同点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都学‎一个语言结‎构。

通过一定的‎顺序、一定的过程‎循环。

如,模仿、理解、记忆、应用、体会。

第二语言学‎习时再体现‎出第一语言‎习得的时候‎发挥的语言‎习得能力。

差异点1.主体第一语习得‎主体一般是‎幼儿。

而第二语言‎学的主体主‎要是成年人‎。

学习年纪不‎同、接受能力也‎相差很大。

2.起点儿童出生时‎“白纸”状态中无条‎件地吸收,从白纸状态‎开始习得。

而成人已有‎第一语言的‎基础。

容易受第一‎语言的影响‎、干扰。

学习第二语‎言时常常跟‎第一语言做‎对比。

3.语言学习的‎必要性和动‎机儿童习得第‎一语言没有‎特别的动机‎。

为了生存、交际,他成长过程‎中自然地习‎得。

成人动机强‎,有目的性。

他意识到第‎二语言学习‎的必要性才‎学习。

其目的和动‎机也各不相‎同。

4.环境儿童以自己‎为中心,对语言不分‎散集中力。

成人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很多,过度意识社‎会的价值、态度、反应。

15.方式儿童无条件‎地模仿。

没有特别的‎训练自然地‎潜移默化。

成人不是机‎械性反复。

通过理解、接受、一定的训练‎才能体会6.过程儿童反射反‎应能力更强‎。

成人分析、辨别能力高‎,可以弃去后‎接受。

此外,第二语言学‎习时其他相‎异的特点如下几点;第二语言●如果忽视第‎二语言学习‎,经过一段时‎间容易忘记‎●学习压力比‎较大●对外部的反‎应更敏感,因而产生一‎些恐惧感●发音器官已‎经形成不容易改●思考范围有‎限、创意性下降‎,思路不那么‎独特、新鲜●通过一些意‎识地背语法‎、词汇的活动‎才能掌握●反复练习中‎自然成习惯‎●文化是语言‎的一部分,受文化的因‎素●语法的解释‎、演绎思考更‎有助于成年‎人2。

语言习得理论L1L2

语言习得理论L1L2

2)先天论也受到不少批评:

பைடு நூலகம்
首先这一理论是思辨的产物,无法证明儿 童头脑中是否存在语言习得机制,这只是 一种假说。有人说这是一个天才的假说, 人们既无法证明它,也无法否定它。 是否存在着普通语法,这也是一个争 论的问题,如果说儿童 一生下来头脑中 就有普遍语法的范畴和规则,很难解释儿 童后来学习语法要花那么多时间。很多人 接受先天学习语言能力,但不同意有普遍 语法。
第三讲 语言习得理论(一)
主要内容
语言习得的定义
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基本过程
的理论解释
一、语言习得的定义

习得:儿童不自觉地自然地掌握母语的过 程和方法,通过大量接触语言在交际中掌 握语言,没有人专门教他,也没有人刻意 地纠正他的错误,不注重语言形式而注重 意义,语言规律的掌握是无意识的,习得 过程是由不自觉到自觉。我们常说第一语 言习得,儿童母语的习得。 学习:指在学校环境中,有意识地掌握第 二语言的过程和方式,它注重语言形式, 过程由自觉到不自觉,我们常说第二语言 学习。
2)刺激—反应论的不足:

言语行为十分复杂,既有可观察可测量的外部因素, 也很多难于观察、测量心理因素,不同于一般的动 物行为,不能只用“刺激-反应”来解释。外因论 的理论根据不充分,他们只承认言语行为,不承认 有复杂的符号系统的存在,把言语混同于语言。他 们看不到语言有复杂的内部结构体系,言语行为受 规则支配,而是把言语行为简单地等同于其他行为, 甚至认为与动物的行为毫无差别,将动物在实验室 中的刺激-强化-反应的实验结果简单地推广到儿童 的语言学习,强调刺激与反应在直接情境中的固定 的、机械的联系,否定了人的语言潜能和言语行为 的特殊性,否定大脑加工外部信息的能动性,把主 体当作被动消极的语言训练对象,这不符合儿童习 得语言的基本事实,因而不能解释实际存在的许多 问题。

英语语言学概论第十章笔记

英语语言学概论第十章笔记

Chapter 10 Language Acquisition 语言习得1.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第一语言习得a)The biological basis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语言习得的生物基础Language acquisition is a genetically determined capacity that all humans are endowed with. Human is biologically programmed to acquire at least one language.Any child who is capable of acquiring some particular human language is capable of acquiring any human language spontaneously and effortlessly.语言习得是全人类均具备的通过遗传而得来的能力。

人生来就具备一种天赋,或一种生物机制,使他们至少能习得一种语言。

儿童只要能习得某种人类语言,它就能本能而轻松地习得任何人类语言。

b)Language acquisition as the acquisition of grammatical rules 语言习得即语法规则的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 is primarily the acquisition of the grammatical system of language. It doesn’t mean that every specific rule allowed by the grammatical system of a language must be acquired. What is actually acquired by young children are some general principle that are fundamental to the grammaticality of speech.语言习得主要是语言的语法体系的习得。

探析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异同

探析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异同

探析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异同
第二语言学习和第一语言习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第一语言习得是指一个人在婴儿时
期或儿童时期通过与母语说话者的交流和环境的影响,自然地掌握某种语言的过程。

而第
二语言学习则是指一个人在已经掌握了一种语言之后,主动去学习掌握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尽管它们有些共同点,但也存在一些异同之处。

关于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异同,第一点是掌握的方式。

第一语言习得是一种比较自
然的过程,婴儿和儿童在与母语说话者进行日常交流中,通过模仿、听说、读写等方式,
渐渐地建立起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

而第二语言学习则更加注重一些学习策略的运用,如
听力训练、口语练习、阅读理解等。

所以第一语言习得更加依赖于环境的自然影响,而第
二语言学习更加需要运用人为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关于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异同,第二点是学习的难度。

一般而言,第一语言习得的
难度相对较低,因为这个过程是在儿童的大脑发育阶段进行的,他们具有更好的学习能力
和语言习得潜能。

而第二语言学习则会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因为学习者已经掌握了一种
语言,需要改变已有的习惯和转变思维方式,来适应新的语言体系和语法规则。

第二语言
学习还涉及到文化差异的学习,需要学习者具备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第一语言习得是一种自然的、无意识的过程,主要依靠与母语说话者的交流和环境的
影响;而第二语言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有意识的过程,更加注重学习策略和方法的运用。

尽管两者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但无论是第一语言习得还是第二语言学习,都有助于提高
个体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第一语言习得的过程
习得过程大体上分五个阶段
(1)喃语阶段:又叫语前阶段,6个月到1岁,牙牙学语,模仿大人的 话,能听懂一些词和句子,能用特定的声音来表示一定的意义。 (2)单词句阶段:1岁至1岁半,真正学话,一个词、单词话语。 (3)双词句阶段:1岁半,两个词语在一起(一为轴心词,一为开放 词)。 (4)电报句阶段:2岁半左右,实词句阶段,只用实词,不用虚词。 逐渐开始使用代词、介词、连词、动词词尾、助动词等。
这种机制有一套抽象的,全人类共有的语法系统和类似于 语言学家一样的语言分析能力。儿童语言学习并不是一个 完全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充满床在的过程。儿童接触到 一定数量的承认语言后,LAD就会被激活,儿童就会利用 LAD对这些语言进行分析,并从中概括出具体的语法规则 。这些于语法规则最为一些具体的语言参数,赋值到与生 俱来的、抽象的、人类普遍语法系统上。
1、人类有一种先天的认知机制,但这种先天的认知机制不 是乔姆斯基所说的由普遍语法构成的语言能力(即天赋固 有的核)。 2、儿童并没有特殊的语言学习能力。 儿童的语言能力只是 一般人类认知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LAD)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普遍语法→语言习得机制
儿童从有限的话语中学到的是一套完整的语法知识,用有 限 的手段 表达无限的思想。语言的这种“创造性”决不 可能靠“刺激-反应”产生出。然而,先天论过分看重了儿 童的天赋,忽视后天环境的作用,忽视反复操练养成习惯 的必要性。先天论与行为主义是两个极端的理论。
3)认知论 代表人物皮亚杰
认知论把语言习得的发展看作是学习者的内在机制与语言 输入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学习者和他的对话者相 互努力,语言习得的质量才能保证。 皮亚杰关于儿童语言习得的观点:
第一语言习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据说,儿童习得第一语言时就是把 听到的语言“搬来”就用。这种说 法对吗?如果不对,那么第一语言 如何学到的?
学习vs习得
习得:儿童不自觉地自然地掌握母语的过 程和方法,通过大量接触语言在交际中掌 握语言,没有人专门教他,也没有人刻意 地纠正他的错误,不注重语言形式而注重 意义,语言规律的掌握是无意识的,习得 过程是由不自觉到自觉。我们常说第一语 言习得,儿童母语的习得。 学习:指在学校环境中,有意识地掌握第 二语言的过程和方式,它注重语言形式, 过程由自觉到不自觉,我们常说第二语言 学习。
母语习得对语言本质的揭示
1 、关于普遍语法的理论表明,某些音位和语法项目是基 本的,是一切语言都用得到的。母语中的这些项目一般都 习得较早。边缘性的,个别语言所具有的项目一般都是有 标记的,习得娇晚。 2 、母语不必正式学习,儿童通过积极地与母语环境接触 即可。
母语习得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1 、如果语言普遍现象确实存在,而且可使识别,那么第 二语言中的这种普遍成分似乎首先教给学习者,让他们操 练。 2 、既然习得母语的儿童是通过积极参与交往而习得语言 的,那么我们应该考虑,是否从一开始就让第二语言学习 者时常有机会练习已学会的语言项目。
语言普遍现象
儿童普遍天生具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决不仅仅只针对某 一种个别语言,而是针对所有语言。由此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儿童倾 向于能够掌握任何语言,那么世界上的一切语言一定存在着置于普遍 规则之下的某种共性。这种共性即为乔姆斯基所说的语言普遍现象。 普遍语法包含“语言普遍现象的核心成分:即一切语言所共有的结构 和音位特质。 关于语言普遍现象的信息,儿童一开始就编制于大脑。随着认知能力 的发展,能帮助他们理解周围越来越多的语言。 各种语法现象中有的是符合语言的普遍现象的,同样有些项目是不符 合的语言普遍现象的。一切语言有两组项目:一个核心组,是语言普 遍现象在具体语言中的体现;一个外围组,是只用于语言的项目。 儿童把编制与大脑的普遍语法原则,用于别人说的话和自己随便听 到的语言,便开始不自觉辨认母语中的规则,这是一个逐渐辨认的过 程。 习得母语的儿童是要检验语言的。
2)先天决定论 它首先是一种基于对刺激 —反应论猛烈批判立场 上建立 起的理论,是基于理性主义的理论。 代表人物是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卡茨,心理学家米勒与马 克奈尔。 先天论认为:人类生来就具有一套语言知识,这套语言知 识必定含有世界上所有自然语言的共同特征,即具有普遍 性。Chomsky 称这种语法为“普遍语法 ”(Universal Grammar)。”
(5)成人句阶段:3岁半至5岁,初级阶段基本完成。能意识到有一个 规则体系,并能重复使用。开始了解并掌握语言的社会功能。
第一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
1)后天环境论 20世纪40年代50年代
主要代表人物是Bloomfield和Skinner。
行为主义认为儿童的大脑原本是一块白板,儿童是通过 刺激- 反应- 强化的模式养成习惯而学会母语的。这种理论 把儿童看成是一个完全由环境来改造的对象,过分强调了 环境的作用,强调后天通过刺激-反应养成习惯,忽视认知 能力的作用。它不能解释语言的抽象本质、语言的创造性 使用以及语言意义的习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