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空气 6篇八年级下册教案

合集下载

《致空气》(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致空气》(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一、教学目标:1.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3.学习诗人把空气写得可触可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2.难点:巧妙的构思。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谜语导入: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

(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二)读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自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3.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

4.教师指名配乐朗读。

学生评价。

(三)悟(a)整体感知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

(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首写得比较抽象难懂。

)(b)阅读分析1.教师针对学生的水平,作一些现代诗歌阅读方面的指导。

2.速读课文思考:(点击课件中的“思考”)(1)从诗中找出暗示人物经历的句子,暗示了一种怎样的经历?(2)在诗人经历这一切时,诗中说道:“你不肯把我抛弃;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你把丁香的芬芳吹送给我;你从不离开我,我也离不开你……”文中的“你”指什么?仅仅指空气吗?学生讨论回答:空气可能代表友情,亲情、希望、信仰等。

诗人借空气这一具体事物来歌颂友情、亲情、人的信念和理想等。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知课文,感悟课文思想内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c)问题研究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如有难度、深度组内不能自行解决的,可提交全班共同探讨。

(1)生提:“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清气。

”这句话仅仅是在写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海风味和草的味道吗?还暗示了其他的什么?生答:除了写海风吹送来的清新气息,还可以理解为朋友或亲人给予我的无微不至的关心、鼓励和安慰。

《致空气》教学设计

《致空气》教学设计

《致空气》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理念:现代诗歌的教学重点是领悟感情。

品味语言,捕捉意象,体会意境就能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感情领悟的最佳途径就是阅读。

阅读教学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交流对话,来展示学生的见解和才情,生成学生的言语智慧,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只有在充分的阅读的基础上,才能够悟出文本的精髓,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进一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教学目标:1.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3.学习诗人把空气写得可触可感。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2.难点:巧妙的构思。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谜语导入: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

(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2.作者简介。

邵燕祥,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

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

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成的。

(二)读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自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3.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

4.教师指名配乐朗读。

学生评价。

(三)悟(A)整体感知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

(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首写得比较抽象难懂。

)(B)阅读分析1.教师针对学生的水平,作一些现代诗歌阅读方面的指导。

《致空气》(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致空气》(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致空气》(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致空气》(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致空气》(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致空气》是语文版八年级必修阅读2的第一篇文章,作者杨春良从感性到理性,从空气污染的现状到我们每个人应该为环保做到的细节方面,以及为保护环境而采取的具体措施方面,展开阐述和探讨,揭示出环保与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有责任为环保献力贡献。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能逐步理解“空气”深层含义,把握文章中的语义信息,能正确理解并运用一些新词汇和表达方式。

b)掌握环境保护与健康的基本知识,认识一些环保行动的意义,会运用相关知识作出环保行为。

c)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对环保问题的思考和感受,感知环境问题的复杂性,扩展想象工具箱,拓宽思考视野。

2.情感态度与值观a)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力,使其能够在生活、学习中培养环保习惯,落实环保行动。

b)引导学生具有“爱护生态、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预习:师生探讨学习本单元课文的意义,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每个人的责任进行探讨。

2.阅读理解:学生根据文章中的空气污染、空气的质量及环保问题等方面展开阅读,同时根据课文提示,进一步掌握新的表达方式、表达技巧,逐步提升语感和语丽度。

3.阅读讲解:教师对学生理解不够深刻或存在问题的词句、句子进行讲解,解释作者的表达和深层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强调环保的态度和制定环保计划的必要性。

4.分析阅读策略:教师分析本文并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目的和效果,可通过小组讨论、教师操刀、格式模仿训练等形式进行。

5.思考与讨论:通过环境保护示例进行讨论,学生分析实际生活中需要我们做出哪些贡献,展开思考环境保护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关联方面。

6.写作训练: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教师的指导,运用新的言语技巧和写作方式,完成书面表达训练。

四、教学实施1.针对理论知识和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同时操练学生的阅读策略和写作技巧。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致空气》教案(新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致空气》教案(新版)语文版

7《致空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把握诗的内容,理解诗的主题及象征写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熟读此文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诗歌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2、难点:理解诗歌的象征写法和巧妙的构思。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朗读带、录音机、有关资料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收集资料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谜语导入: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

(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二、课堂活动(一)作者简介。

邵燕祥,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

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

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二)朗读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自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3.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

4.教师指名配乐朗读。

学生评价。

(三)第一次自学展示1、内容:阅读全诗,整体感知。

诗歌不是随心所欲之物,它与其它文学作品一样,同样有着严谨的结构,试说说这首诗歌在结构上的特点?2、方法:先教师作朗读指导, 然后学生自读,再让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以读促理解。

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1、学生明确:全诗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诗节,总括空气的特点;第二节至第五诗节,从几个方面讴歌空气;第六诗节,总结全诗。

《致空气》教案教学教案

《致空气》教案教学教案

《致空气》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致空气》这首诗,体会诗人对空气的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 使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诗歌的阅读,理解诗人对空气的赞美和环保意识的传达。

2.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美感。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重要性。

2. 运用欣赏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3.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致空气》的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背景。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背景及诗歌《致空气》的创作背景。

b. 引导学生关注空气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诗歌品读a. 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b.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修辞手法。

c.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进行小组讨论。

3. 诗歌鉴赏a. 教师举例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b. 学生跟随教师分析其他相关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4. 拓展延伸a. 教师提出与空气相关的环保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b.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保护空气的措施。

5. 总结反馈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空气的重要性。

b. 学生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提出具体的环保行动。

6. 作业布置b. 选择一首与空气相关的诗歌,进行鉴赏分析。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空气重要性的认识。

2. 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学生对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来评估。

3. 评价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通过作业和小组讨论中提出的保护空气措施来观察。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致空气》教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致空气》教案语文版

《致空气》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朗读基调。

(2)掌握诗歌象征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把握诗歌的内容,体味诗歌的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对人间真情的讴歌。

【教学重点】(1)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2)朗读作品,体味诗歌表达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蕴含的深刻而真挚的情感,感悟诗人精神上的追求。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谈话导入:同学们,你认为你生命中最可宝贵的是什么?师:对,在我们生命中最可宝贵的有亲情、友情……,今天我们来读读邵燕祥的诗歌,去感受一下他对人间真情的讴歌。

二、作者简介邵燕祥,1933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绍兴。

1948年入北平中法大学学习,解放后在北京新华广播电台任编辑、记者。

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

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

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而成的。

三、整体感知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2.请同学朗读,注意诗歌朗读的生意的节奏的把握。

3.为下列生字词注音(课件出示)鼾.息(hān)垂拂.(fú)窒.息(zhì)鼻翼.(yì)厮.守(sī)闪烁.(shuò)摇曳.(yè)4.解释下列词语厮守:互相守着。

窒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

摇曳:摇荡。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污浊:(水、空气等)不干净;混浊。

四、合作探究1.理清结构层次。

师:这首诗根据诗人情绪发展,各节都写了些什么?第一部分(第1节):总括空气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2—5节):从几个方面讴歌空气。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7、致空气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7、致空气
其中“地牢”象征险恶,禁锢人的处境。“海风”、“青气”象征关怀、希望。
第五节意象:“街头”、“柳丝”、“丁香”,它们象征自由、幸福和美好的生活。
【探究活动四】跳读课文,学习写法
6、诗歌以空气为歌颂对象,仅仅是歌颂空气吗?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诗人以空气为吟咏对象,不仅仅是歌颂空气。表面上是歌颂空气,实际上是借歌咏空气,赞美人世间的真情。
1、过渡:有些事物有固定的象征意义,大家知道吗,能否举例说明?
2、学生畅所欲言。
【板书设计】
致空气
空气特点——看不见,无处不在
歌颂空气——给“我”巨大帮助象征
总结全诗——与人类关系密切
【教后反思】
第五节:空气给我带来自由和美好的希望。
第六节:对空气的赞美,同时也是诗人真诚的希望。
【探究活动三】品读课文,把握内容
5、诗中紧扣空气的哪种属性来写?有哪些意象,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法指导:结合诗人的经历以及诗中的意象和关键词来理解,知人论诗。
空气给予人呼吸,给予人生命。
意象:第四节“海风”、“森林”、“地牢”、“草野的青气”
看清生字字形,读准字音。
摇曳(yè)闪烁(shuò)厮守(sī)
面颊(jiá)窒息(zhì)嘘声(xū)
【探究活动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诗歌内容。
学法指导:抓各节中心句,找关键词概括。
第一节:总括空气的特点。
第二节:空气帮我战胜黑暗和孤独。
第三节:写出了空气的基本属性。
第四节:空气给我以关怀和对未来的信心。
诗歌运用象征手法,歌颂了人间忠贞不渝的感情,这情感可以是亲情、也可以是友情,还可以是爱情。
【探究活动五】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最新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致空气》教案精品版

最新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致空气》教案精品版

2020年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致空气》教案精品版(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致空气》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内容。

2、体味诗歌的情感。

3、体会诗歌巧妙的构思。

4、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理解诗歌的象征写法。

【教具】:多媒体【课时】:1课时【教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说个宝,道个宝,万物生存离不了,生你身边看不见,越往高处它越少。

”(打一自然物) (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二、作者简介:邵燕祥,当代诗人,1933年出生于北京。

50年代有影响的青年诗人。

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

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

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而成的。

三、初读全诗:1.听配乐范读。

(多媒体)2.学生自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现代诗歌朗读技巧:(1)、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

(2)、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

(3)、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及音短。

(4)、根据语境的关系,确定诗句的停顿。

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述的,速度采取中等为宜。

3.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

(学生自由朗读)4.教师指名配乐朗读。

学生评价。

四、再读全诗,赏析诗歌:(一)整体感知,理解全诗内容:第一节,总括空气的特点。

《致空气》教案教学教案

《致空气》教案教学教案

《致空气》教案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致空气》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空气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空气的成分、作用以及与环境的关系;(2)认识到空气污染的严重性,提高环保意识;(3)学会用诗歌、绘画等表达方式表达对空气的感悟;(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空气的成分与作用介绍空气的成分,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以及它们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2 空气污染及其危害分析空气污染的来源、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2.3 表达空气之美通过诗歌、绘画等形式,引导学生表达对空气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

2.4 团队协作与创新思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空气的成分、作用、污染及其危害等知识,让学生掌握相关概念。

3.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空气问题,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

3.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绘画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3.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等活跃程度,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诗歌、绘画等作业,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4.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计划5.1 第一周:空气的成分与作用了解空气的成分,分析各成分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空气的重要性。

5.2 第二周:空气污染及其危害分析空气污染的来源、危害,讨论防治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5.3 第三周:表达空气之美教授诗歌、绘画等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7课致空气教案新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7课致空气教案新版语文版

致空气教学目标:一、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情感地朗诵诗歌,培育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把握诗的内容,明白得诗的主题及象征写法的运用。

进程与方式: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熟读此文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人一辈子经历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明白得诗歌主题,还能够结合诗人的其他作品帮忙学生明白得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一辈子。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①有情感的朗诵②明白得诗的主题。

2.难点:明白得诗歌的象征写法。

学习时刻:1课时学习进程及指导:一、引出课题、明确目标:1.谜语导入: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

(空气)同窗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咱们来讲,是再一般只是的一种物质,咱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那么不然,他以灵敏的目光抓住空气的特点,给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

今天就让咱们一路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2. 学习目标:1.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情感地朗诵诗歌,培育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2.把握诗的内容,明白得诗的象征意义。

二、第一次自学展现(一)自学指导Ⅰ(1)内容:阅读全诗,整体感知。

诗歌不是为所欲为之物,它与其它文学作品一样,一样有着严谨的结构,试说说这首诗歌在结构上的特点?(2)方式:先教师作朗诵指导, 然后学生自读,再让学生在小组内朗诵,同窗相互评判,以读促明白得。

(3)要求:6分钟后抢答,说出这首诗歌的结构。

(说明:加个人及小组量化分)(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现提升,教师引导、评判、更正、补充、小结。

一、学生明确:全诗分为三个部份:第一诗节,总括空气的特点;第二节至第五诗节,从几个方面歌颂空气;第六诗节,总结全诗。

二、预见性问题:学生可能在在划分时显现起止不准确的情形,教师可从第一节,五节内容上提示,如两节相同内容“无所不在,踪迹难寻”。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致空气》精品教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致空气》精品教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致空气》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生字生词;了解作者及诗作的基本内容;初步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中蕴涵的深刻而真挚的情感;理解诗中的象征手法。

3、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4.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谜语导入:“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

”(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二、整体感知:1、教师X读,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2、《致空气》是写给空气的诗。

作者以司空见惯的空气为歌颂对象,别具匠心,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邵燕祥,1933年出生于,祖籍某某某某。

当代诗人。

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城》。

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

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成的。

4、学习生字:闪烁.(shuò)摇曳.(yè)踪.迹(zōng)窒.息(zhì)鼾.息(hān)污浊.(zhuó)染.(rǎn)嘘.(xū)面颊.(jiá)拂.(fú)厮.守(sī)5、理解生词。

三、指名读全诗,教师指导朗读。

四、默读全诗,理清条理:第一部分(1):总括空气的特点:“质朴到透明”“无所不在”,又“难寻踪迹”。

致空气 篇 语文版 八年级下册教案

致空气 篇 语文版 八年级下册教案

《致空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道德、情感、价值观: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教学理念:课程理念规定: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教学设计贯彻了这一教学理念,注重让学生独自感悟,自己发现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谜语导入: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

(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2作者简介。

邵燕祥,1933年出生,50年代有影响的青年诗人。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成的。

(点击课件中的“作者简介”)(二)读1教师配乐范读。

(点击课件中的“音乐”)2学生自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3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

4教师指名配乐朗读。

学生评价。

(三)悟(A)整体感知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

(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首写得比较抽象难懂。

)(B)阅读分析1教师针对学生的水平,作一些现代诗歌阅读方面的指导。

(点击课件中的“诗歌鉴赏”)2速读课文思考:(点击课件中的“思考”)(1)从诗中找出暗示人物经历的句子,暗示了一种怎样的经历?(2)在诗人经历这一切时,诗中说道:“你不肯把我抛弃;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你把丁香的芬芳吹送给我;你从不离开我,我也离不开你……”文中的“你”指什么?仅仅指空气吗?学生讨论回答:空气可能代表友情,亲情、希望、信仰等。

诗人借空气这一具体事物来歌颂友情、亲情、人的信念和理想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空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道德、情感、价值观: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教学理念:课程理念规定: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教学设计贯彻了这一教学理念,注重让学生独自感悟,自己发现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谜语导入: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

(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2作者简介。

邵燕祥,1933年出生,50年代有影响的青年诗人。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成的。

(点击课件中的“作者简介”)(二)读1教师配乐范读。

(点击课件中的“音乐”)2学生自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3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

4教师指名配乐朗读。

学生评价。

(三)悟(A)整体感知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

(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首写得比较抽象难懂。

)(B)阅读分析1教师针对学生的水平,作一些现代诗歌阅读方面的指导。

(点击课件中的“诗歌鉴赏”)2速读课文思考:(点击课件中的“思考”)(1)从诗中找出暗示人物经历的句子,暗示了一种怎样的经历(2)在诗人经历这一切时,诗中说道:“你不肯把我抛弃;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你把丁香的芬芳吹送给我;你从不离开我,我也离不开你……”文中的“你”指什么仅仅指空气吗学生讨论回答:空气可能代表友情,亲情、希望、信仰等。

诗人借空气这一具体事物来歌颂友情、亲情、人的信念和理想等。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知课文,感悟课文思想内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C)问题研究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如有难度、深度组内不能自行解决的,可提交全班共同探讨。

(1)生提:“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清气。

”这句话仅仅是在写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海风味和草的味道吗还暗示了其他的什么生答:除了写海风吹送来的清新气息,还可以理解为朋友或亲人给予我的无微不至的关心、鼓励和安慰。

(2)生提:“我还疑是布景和道具。

”如何理解生答:主人公获得自由之后,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怀疑自己在看戏。

(3)生提:“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

”有什么深刻含义生答:这里的春天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春天,也指人生的春天,在人生的春天里,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2教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一首诗就是一部影片。

请同学们从2—5小节中任选一节,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当时主人公所经历的情景。

可适当地加入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

学生活动(D)小结(1)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的空气为歌颂对象,寄寓了诗人对于友谊对于真情等的歌颂。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对信念、对希望的歌颂)(点击课件中的“小结”)(2)人们渴望真情,呼唤真情,在我们这个社会当中,真情是无处不在的。

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请你谈一谈。

(点击课件中的“背景音乐”)(四)赏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一节,有感情地朗读,谈谈喜欢的原因或感受。

(学生只要谈得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练教师提供一些词语,如:仙人掌、白杨、蜡烛、楼梯、太阳、月亮、向日葵等,让学生任选一个,赋予新的象征意义,来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

(六)布置作业《致空气》运用象征的手法赞美友谊和真情。

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首诗或一段话,来歌颂友谊和真情。

板书设计:《致空气》教案2作者: 加入日期:06-02-08《致空气》一、教学目标:1.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3.学习诗人把空气写得可触可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2.难点:巧妙的构思。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谜语导入: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

(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2.作者简介。

邵燕祥,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

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

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成的。

(二)读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自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3.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

4.教师指名配乐朗读。

学生评价。

(三)悟(A)整体感知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

(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首写得比较抽象难懂。

)(B)阅读分析1.教师针对学生的水平,作一些现代诗歌阅读方面的指导。

2.速读课文思考:(点击课件中的“思考”)(1)从诗中找出暗示人物经历的句子,暗示了一种怎样的经历(2)在诗人经历这一切时,诗中说道:“你不肯把我抛弃;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你把丁香的芬芳吹送给我;你从不离开我,我也离不开你……”文中的“你”指什么仅仅指空气吗学生讨论回答:空气可能代表友情,亲情、希望、信仰等。

诗人借空气这一具体事物来歌颂友情、亲情、人的信念和理想等。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知课文,感悟课文思想内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C)问题研究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如有难度、深度组内不能自行解决的,可提交全班共同探讨。

(1)生提:“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清气。

”这句话仅仅是在写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海风味和草的味道吗还暗示了其他的什么生答:除了写海风吹送来的清新气息,还可以理解为朋友或亲人给予我的无微不至的关心、鼓励和安慰。

(2)生提:“我还疑是布景和道具。

”如何理解生答:主人公获得自由之后,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怀疑自己在看戏。

(3)生提:“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

”有什么深刻含义生答:这里的春天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春天,也指人生的春天,在人生的春天里,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2.教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一首诗就是一部影片。

请同学们从2—5小节中任选一节,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当时主人公所经历的情景。

可适当地加入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

学生活动(D)小结(1)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的空气为歌颂对象,寄寓了诗人对于友谊对于真情等的歌颂。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对信念、对希望的歌颂)(2)人们渴望真情,呼唤真情,在我们这个社会当中,真情是无处不在的。

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请你谈一谈。

(四)赏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一节,有感情地朗读,谈谈喜欢的原因或感受。

(学生只要谈得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练教师提供一些词语,如:仙人掌、白杨、蜡烛、楼梯、太阳、月亮、向日葵等,让学生任选一个,赋予新的象征意义,来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

(六)布置作业《致空气》运用象征的手法赞美友谊和真情。

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首诗或一段话,来歌颂友谊和真情。

板书设计:致空气邵燕祥象征空气——真情友谊希望信念《致空气》教学设计4作者: 加入日期:08-02-22韦盛海(第一课时) 总第36课时教学目标A知识与能力1.熟悉课文,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特征。

2.领会诗的思想内容,分析作者写作手法,了解象征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B过程与方法:在对作者稍作介绍之后,从空气的象征意义人手进入本诗的学习,这一点主要通过学生讨论解决。

对诗歌层次的分析可由学生先行探讨,教师再加以明确。

C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诗流露了作者对目标的执着追求,学生在学习时要加以体会。

D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重点:1.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2.朗读作品,体味诗歌表达的深刻内涵。

难点:1、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E教学突破:本课的教学可从空气的象征意义是什么人手。

F教师准备:1.了解郎燕祥的生平及作品。

2.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

G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标记理解有卿的地方。

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导入课文1.朗诵,了解大意2.分析本诗要表达的思想2.讨论分析作者要表达的思想3.理清层次,分析写作特色3.分析本诗结构及写作特色4.指导完成课堂练习4.完成练习一、导入课文1.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歌颂劳动人民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表达乡愁的《现代诗两首》,这节我们将学习现代诗人邵燕祥的名篇——《致空气》,这首写给空气的诗蕴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板书课题。

1.因为课前对这首诗有过预习,在教师导入时已开始思索诗歌的内涵。

2.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及作品。

2.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倾听,作好记录。

3.请几名同学朗诵课文,掌握诗歌大意。

3.朗诵课文,了解诗歌内容,在书上划出优美的语句。

二、讨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1.师:大家已对该诗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诗人在诗中讲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的感情积极发言。

生:作者在诗中描写了诗人与空气的亲昵与依恋,表达了对空气的赞美之情。

2师:太阳偶尔也要隐藏一些时候,但是空气时刻包围在我们身边。

它太普通太常见了,以至我们几乎将它遗忘。

可是为什么作者要写一首诗来赞美空气呢让学生分组讨论。

分组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选出小组长作相应记录。

3,让每组小组长发言,归纳总结。

提示:诗中的空气象征着理想、信念、友谊等等,本题没有绝对的答案,只要学生发现诗中流露出了作者对某物的执着即可。

汇报讨论结果,在教师点拨卜领会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此处的空气只是某物的象征,诗人在此处是咏物抒怀。

三、理清层次,分析写作特色1.师:本文分为六个诗段,请大家齐读课文,思考本诗分为几个层次。

1.齐读课文,划分层次。

2.抽学生回答,对每个诗段加以具体分析。

板书梗概。

(见课末板书设计)2.思考,说出自己的看法。

归纳层意,感受本诗的艺术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