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管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合集下载

肾小管性酸中毒是怎么回事?

肾小管性酸中毒是怎么回事?

肾小管性酸中毒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肾小管性酸中毒的病理病因,肾小管性酸中毒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肾小管性酸中毒病因*一、发病原因1.1型(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1)原发性:肾小管功能多有先天性缺陷,可为散发,但大多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继发性:以肾盂肾炎最常见。

①自身免疫性疾病: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特发性高γ球蛋白血症、冷球蛋白血症、类风湿性关节炎、肺纤维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血管炎等。

②与肾钙化有关的疾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维生素D中毒、Milk-Alkali综合征、特发性高钙尿症、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Fabry病、Wilson病等。

③药物或中毒性肾病:两性霉素B(amfortericin B)、镇痛药、锂(lithium)、棉酚、粗制棉籽油、甲苯环己氨基磺酸盐(toluene cyclamate)等。

④遗传性系统性疾病:Ehlens-Danlos综合征(皮肤弹性过度综合征)、镰状红细胞贫血、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Marfan综合征、骨硬化伴碳酸酐酶Ⅱ缺乏症、髓质海绵肾、髓质囊肿病等。

⑤其他:慢性肾盂肾炎、梗阻性肾病、肾移植、高草酸尿症、麻风等。

2.2型(近端)肾小管性酸中毒单纯的HCO3--重吸收缺陷(如碳酸脱氢酶缺乏)很少见,而多种物质复合型重吸收缺陷较为常见。

(1)原发性: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散发性,如肾脏中Na+ - HCO3-协同转运蛋白的编码基因SLC4A4突变可引起永久性的伴眼病的单纯性近端RTA。

(2)一过性(暂时性):多为婴儿发生。

(3)碳酸酐酶活性改变或缺乏:如CAⅡ基因突变导致骨硬化、RTA、脑钙化和钠潴留。

(4)继发性:①药物:变质的四环素(tetracycline)、庆大霉素(gentamicin)、乙酰唑胺(acetazolamide,diamox)、对氨基苯磺酰胺、α氨基对甲基磺胺醋酸盐等磺胺类药物、链佐星(streptozotocin)等。

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换或直接转运方式进 , 亍,在近直 小管则 为主动 分泌 氢离子 和傲动分泌铵离子所致 ,远曲小 管也有一定 的分泌铵 离子
机制 与上述 相似 ,主要 在 升芰粗段 完 成 远端 肾小 管 的 细胞分泌 氢离子的过程通过 2种 氧离子泉完成 :氢离子一 钾
离 子 . 磷 腺 苷 酶 和 氧 离 子 一- 腺 苻 酶 , 由 于 细 胞 内 仔 三 - 磷 在 碳 酸 酐 酶 ,分 泌 氧离 子 后 产 生 的 O 能 与 二 氧 化 碳 结 合 H 成 碳 酸 氢 盐 离 子 ,后 者 在 管 周 膜 通 过 氯 离 子 一 酸 氧盐 离 子 碳
集合 管 重 口 发收 很 少 影 响 因 素 主 要 有 甲 状 旁 腺 激 素 、 l 5 O 维 生 素 D、降 钙 素 、镁 、磷 水平 ,利尿 药 ,2 一( H) 等 。肾脏每 日滤过的非蛋 白结 合磷约 5g 0 ~9 %被重 ,8 % 0 吸收 、磷的重吸收主要在 近端 肾小管 血 磷达 到一定 浓度 后 ,磷滤过 负荷 超过 肾小 管最 大转 运量 的都将 被排 泄 掉。
管 系统 , 可直 接 刺 激 细 胞 分 泌 氢 离 子 ,促 进 主 细 胞 对 钠 离 子 的重 吸 收 改 变管 腔 负 电 势 而 间 接 影 响 分 泌 氧 离 子 , 改
增高 、高钙 、高镁 、低磷 血症 可减 少重 吸收 ,代谢 性酸 中
毒抑制 吸收 一甲状 旁腺 激素 、醛 固酮 、甲状腺 素 、胰 岛
吸 收 碳 酸 氢 盐 离 子 发生 同 向转 运 ;② 肾 小 管 用 『 质 的 碳 酸 日 J
在正常情况下 ,肾小球滤过的钙约为 8g d / ,真正排 出 的仅 为 2 ,其 余 全部 肾小 管 重 吸 收 ,近 端 肾 小 管 占 %

肾小管性酸中毒。

肾小管性酸中毒。
闰细胞(图2)。 ➢ 因此,任何可导致连接部及皮质集合管中钠重吸收障碍或减少的缺陷或生理改变,往往都会引起
代谢性酸中毒和高钾血症。
管腔的负电性会促进带
图1
正电荷的离子分泌进入
图2
管腔,其中钾离子来自
主细胞。
高血钾性肾小管酸中毒病因
远端小管钠重吸收障碍导致的高氯、高钾血症性酸中毒的主要病因包括: ✓ 电压依赖型RTA: ➢ 由于钠摄入减少和/或近端小管钠重吸收增加,到达远端小管的钠明显减少 ➢ 主细胞钠转运机制的遗传性或获得性缺陷 ✓ 低醛固酮症: ➢ 醛固酮是调节远端小管钠重吸收最重要的激素。醛固酮合成不足或肾脏中存在醛固酮作
比例 ➢ 尿NH4+减少
高血钾性肾小管酸中毒的诊断
➢ 高血钾高血氯性AG正常的代谢性酸中毒,尿NH4+减少可诊断为Ⅳ型RTA ➢ 血清醛固酮水平可以降低或者正常
高血钾性肾小管酸中毒的治疗
➢ 首先停用可能影响醛固酮合成或活性的药物 ➢ 纠正高血钾:口服阳离子交换树脂,使用襻利尿剂增加促进排钾,必要时进行透析治
分类
依据部位和机制 ➢ 远端肾小管酸中毒(Ⅰ型,即distal renal tubular acidosis,dRTA) ➢ 近端肾小管酸中毒(Ⅱ型,即proximal renal tubular acidosis,pRTA) ➢ 混合型肾小管酸中毒(Ⅲ型RTA) ➢ 高血钾型肾小管酸中毒(Ⅳ型RTA)
• 远端(Ⅰ型)RTA的特点为质子泵净活性下降或管腔膜对氢离子通透性增加导致远端肾单位氢离子分泌受损。 • 近端RTA的病因是近端小管缺陷造成其对滤过碳酸氢根的重吸收能力下降。 • 低醛固酮症由醛固酮分泌减少或对其反应下降导致。 • 电压依赖型RTA由远端小管钠重吸收缺陷导致。 • RTA患者常存在钾平衡异常: • 远端RTA患者常因肾性钾消耗而出现低钾血症,通常在补碱治疗后好转。 • 近端RTA患者也可能出现低钾血症。但与远端RTA不同,近端小管RTA时补碱治疗通常产生或加重低钾血症。 • 高钾血症常见于低醛固酮症(Ⅳ型RTA)患者和存在其他远端肾单位钠重吸收障碍(电压依赖型RTA)的患者。

肾小管性酸中毒课件

肾小管性酸中毒课件

原发性:遗传因素、基因突变、酶缺
01
陷等
继发性:药物、中毒、感染、代谢紊
02
乱等
发病机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功能障碍,
03
导致酸碱平衡失调,酸中毒
临床表现:乏力、恶心、呕吐、呼吸
04
困难、心律失常等
临床表现和诊断
01
04
鉴别诊断:与其他类型酸 中毒进行鉴别,如呼吸性 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等
03
诊断标准:血pH值降低、 血碳酸氢盐浓度降低、尿 液pH值降低等
后情况
预后和随访
1
预后:肾小管性酸中毒患者预 后良好,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
可以恢复正常
2
随访:定期随访,监测肾功能 和电解质水平,及时发现并处
理并发症
3
饮食调整:建议患者低盐、低 蛋白饮食,避免高钾食物
4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使用碳酸 氢钠、氯化钾等药物进行治疗,
并定期监测药物疗效和副作用
谢谢
调整治疗方案
02
监测指标:血气 分析、电解质、
肾功能等
03
药物治疗:根据 病情选择合适的 药物,如碳酸氢
钠、氯化钾等
04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良好的生活 习惯,如饮食、
运动等
字点 是击 您此
4 思处 想添 的加 提正 炼文 。, 文
典型病例
01
患者年龄:35岁
02
性别:男性
03
病史:高血压、糖尿 病
电解质紊乱
肾小管性酸中毒:一种由于肾小 管功能障碍导致的电解质紊乱
病因:肾小管损伤、肾小管功能 障碍、肾小管酸中毒
主要症状:低钾血症、高钠血症、 低钙血症、高磷血症
治疗:补钾、补钙、补磷、纠正 酸中毒

肾小管酸中毒症状

肾小管酸中毒症状

肾小管酸中毒症状
一、肾小管酸中毒症状二、肾小管酸中毒的治疗三、肾小管酸中毒的中医诊断
肾小管酸中毒症状1、肾小管酸中毒症状
1.1、有高氯性酸中毒,尿PH值可降至5.5以下,可有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

1.2、本征在酸中毒时,尿可呈酸性,铵离子生成不受影响,可减少钠、钾、钙的丧失,虽酸中毒可致骨质脱钙,尿钙排泄,但引起骨损害及肾石症者少见;因到达远端肾小管的离子增多,与钾交换增多,仍可出现低钾症。

1.3、典型患者尿中尚可有葡萄糖、氨基酸、尿酸及磷酸排泄增加,而表现为范可尼综合征。

2、肾小管酸中毒的分类
2.1、Ⅰ型肾小管酸中毒:又称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疾患致使泌氢能力下降,或已分泌的氢又回渗入血,因之氢潴留引起酸中毒而尿偏碱性,氯化铵负荷试验不能使尿pH降至5.5以下。

肾排水、钠、钾、钙、磷增多,故引起烦渴多尿,低钾血症,甚至发生周期性麻痹、心律紊乱;低钙血症可导致骨病及钙性结石。

治疗原则为纠正酸中毒,补充钾盐,补充钙剂纠正骨病。

2.2、Ⅱ型肾小管酸中毒:又称近端肾小管性酸中毒。

多见于儿童。

近端肾小管回吸收重碳酸盐能力明显减退,致使大量重碳酸盐离子进入远曲小管,超过其吸收阈,因之重碳酸盐随尿排出,血重碳酸盐减少,引起酸中毒。

3、肾小管酸中毒的检查。

肾小管酸中毒诊断标准

肾小管酸中毒诊断标准

肾小管酸中毒诊断标准
一、肾小管酸中毒的诊断标准二、肾小管性酸中毒的治疗方法三、肾小管性酸中毒吃什么好
肾小管酸中毒的诊断标准1、肾小管酸中毒的诊断标准
病因诊断,遗传性Ⅰ肾小管性酸中毒可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明确诊断。

但肾小管使尿酸化功能是复杂的,前面已提到H-ATP酶有些病人在肾远曲小管细胞中用免疫组化方法未检出这种酶。

但表达这种酶的基因尚未确定,因此,与尿酸化功能有关的基因还需进一步寻找。

继发性肾小管性酸中毒的病因很多,应根据所怀疑的疾病做有关检查以确诊。

2、肾小管酸中毒的临床表现
因肾小管受损的部位及严重程度而异,但共同的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代谢性酸中毒。

Ⅰ型,除酸中毒外,明显的临床征象有生长发育迟缓、多尿,在隐性遗传的远端肾小管酸中毒中还并发有神经性耳聋,耳聋的发病时间,从出生带年长儿时间不等。

Ⅱ型,除阴离子间隙正常的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外,骨病发生率在20%左右,主要为骨软化症或骨质疏松,儿童可有佝偻病。

尿路结石及肾脏钙化较少见。

3、肾小管酸中毒的病因
是一组由不同原因引起的远端肾小管排泌氢离子或近端肾小管重吸收碳酸氢离子发生障碍而使尿酸化受损,以血阴离子间隙正常的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肾小管性酸中毒(RTA)是由于各种病因导致肾脏酸化功能障碍而产生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是血浆阴离子间隙正常的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而与此同时肾小球滤过率则相对正常。

以往观点认为肾小球滤过功能损害时H2PO4-、SO4[sup]2[/sup]-。

肾小管性酸中毒的诊断与治疗

肾小管性酸中毒的诊断与治疗

肾小管性酸中毒的诊断与治疗肾小管性酸中毒(renal tubular acidosis,RTA),为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是因多种原因引起的肾脏酸化功能障碍,以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表现,但患者的肾小球滤过功能无明显异常。

若未及时诊断和治疗RTA,可引发肾钙化、生长发育障碍等并发症,更有甚至出现死亡。

但有专家表示,给予RTA患者早期诊断,并施以对症治疗,多数患者的症状可得到明显好转,其机体电解质紊乱情况可得到明显恢复。

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为RTA的关键。

RTA的分型、临床表现及检查RTA为泌尿系统常见综合征,以高氯血症性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表现,多因肾小管碳酸氢根重吸收和(或)泌H+功能障碍引起。

RTA临床表现复杂繁琐,少数为短暂性,多数为慢性。

临床症状可以较轻微,也可以十分严重;代谢性酸中毒可以很明显可以不明显。

虽然临床上RTA的临床表现及分类方式存在显著不同,但RTA临床分为4型,即:远端型、近端型、混合型和高钾血症型。

以下就是RTA的分型及临床表现:其一,RTA分型①远端型RTA:⑴原发性RTA,多数属先天性缺陷,多为散发,但多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亦或是隐性遗传及散发病例;⑵继发性RTA,多因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系统性疾病、梗阻性肾病、肾移植等疾病所致。

②近端型RTA:致病因素复杂,影响肾小管功能的各种原发疾病均可引发近端RTA,如:wilson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此外,某些药物毒物,也可对肾小管间质产生损伤作用,从而引发近端型RTA。

③混合型RTA:同时存在远端型、近端型RTA,伴有明显的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④高钾血症型RTA:诱发因素有缺乏醛固醇、缺乏醛固醇伴糖皮质激素、醛固醇耐受等。

高钾血症型RTA,在>18岁人中,多数属于获得型。

醛固醇缺乏可以是引起原发的肾上腺功能异常,也可继发于低肾素血症等。

醛固醇缺相对不足多与慢性间质性肾病有关。

其二,RTA临床表现即使肾小管损伤程度及损伤部位存在差异性,但是RTA的特征表现为代谢性酸中毒,但是其代谢性中毒的程度存在一定差异。

(整理)肾小管酸中毒

(整理)肾小管酸中毒

肾小管酸中毒(renal tubular acidosis,RTA)是指由肾小管碳酸氢根(HCO3-)重吸收障碍或氢离子(H+)分泌障碍或二者同时存在所致的一组转运缺陷综合症,表现为血浆阴离子间隙正常的髙氯性代谢性酸中毒,而与此同时肾小球率过滤则相对正常。

根据肾小管损伤部位及发病机制不同,临床将RTA分为I、II、III、IV型。

疾病分类及发病机制Ⅰ型肾小管酸中毒大约90%从肾小球滤过的HCO3- 在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其余的HCO3- 大多数在髓襻升支粗段重吸收。

远端肾单位的功能之一是重吸收剩余的从肾小球滤过的HCO3-。

此外,远端肾单位必须分泌大量的由机体代谢产生的氢离子,以维持酸碱平衡。

在没有足够缓冲对的情况下,氢离子的分泌将导致肾小管腔内pH 急剧降低,抑制氢离子的进一步分泌。

为防止pH 梯度波动过大和保证氢离子的分泌与每天产生酸的数量平衡,分泌到远端肾小管的氢离子被NH3、PO42-、肌酐和其他缓冲物所缓冲。

因此,远端肾单位重吸收少量滤过的HCO3-,以NH4+ 和可滴定酸的形式分泌酸(50~80 mmol/d)。

根据解剖和分泌氢离子能力的差异,远端肾单位分为几个不同的节段。

绝大部分远端肾单位节段(主要是集合管)转运氢离子和HCO3- 到肾小管腔内。

集合管包括皮质集合管、外髓集合管和内髓集合管。

根据组织学的不同可以将皮质集合管细胞分为两种,即主细胞和富含线粒体的暗细胞。

其中暗细胞负责绝大多数的H+-HCO3- 转运,而主细胞重吸收钠离子和分泌钾离子。

远端肾单位重吸收HCO3-是由肾小管上皮细胞管腔膜分泌氢离子介导的。

与集合管不同,近端肾单位分泌的氢离子绝大多数是由Na+-H+逆向转运体介导的。

该转运体需要建立肾小管腔内钠离子与管腔- 细胞钠离子梯度(约10倍)相同的氢离子梯度。

由于集合管腔内的pH 值可低至4.5,因此,需要独立于钠离子的机制。

集合管分泌氢离子不依赖钠离子而是由空泡型H+-ATP 酶或H+-K+-ATP 酶介导。

肾小管酸中毒

肾小管酸中毒

肾小管酸中毒肾小管酸中毒(renal tubular acidosis,RTA)是指由肾小管碳酸氢根(HCO3-)重吸收障碍或氢离子(H+)分泌障碍或二者同时存在所致的一组转运缺陷综合症,表现为血浆阴离子间隙正常的髙氯性代谢性酸中毒,而与此同时肾小球率过滤则相对正常。

根据肾小管损伤部位及发病机制不同,临床将RTA分为I、II、III、IV型。

疾病分类及发病机制Ⅰ型肾小管酸中毒大约90%从肾小球滤过的HCO3- 在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其余的HCO3- 大多数在髓襻升支粗段重吸收。

远端肾单位的功能之一是重吸收剩余的从肾小球滤过的HCO3-。

此外,远端肾单位必须分泌大量的由机体代谢产生的氢离子,以维持酸碱平衡。

在没有足够缓冲对的情况下,氢离子的分泌将导致肾小管腔内pH 急剧降低,抑制氢离子的进一步分泌。

为防止pH 梯度波动过大和保证氢离子的分泌与每天产生酸的数量平衡,分泌到远端肾小管的氢离子被NH3、PO42-、肌酐和其他缓冲物所缓冲。

因此,远端肾单位重吸收少量滤过的HCO3-,以NH4+ 和可滴定酸的形式分泌酸(50~80 mmol/d)。

根据解剖和分泌氢离子能力的差异,远端肾单位分为几个不同的节段。

绝大部分远端肾单位节段(主要是集合管)转运氢离子和HCO3- 到肾小管腔内。

集合管包括皮质集合管、外髓集合管和内髓集合管。

根据组织学的不同可以将皮质集合管细胞分为两种,即主细胞和富含线粒体的暗细胞。

其中暗细胞负责绝大多数的H+-HCO3- 转运,而主细胞重吸收钠离子和分泌钾离子。

远端肾单位重吸收HCO3-是由肾小管上皮细胞管腔膜分泌氢离子介导的。

与集合管不同,近端肾单位分泌的氢离子绝大多数是由Na+-H+逆向转运体介导的。

该转运体需要建立肾小管腔内钠离子与管腔- 细胞钠离子梯度(约10倍)相同的氢离子梯度。

由于集合管腔内的pH 值可低至4.5,因此,需要独立于钠离子的机制。

集合管分泌氢离子不依赖钠离子而是由空泡型H+-ATP 酶或H+-K+-ATP 酶介导。

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有哪些症状?

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有哪些症状?

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症状,尤其是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的早期症状,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有什么表现?得了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会怎样?以及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有哪些并发病症,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常见症状:肾区钝痛、乏力、多尿、恶心与呕吐*一、症状DRTA为肾小管性酸中毒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较多见于20~40岁,尤以女性多见,本病轻者可无症状,典型者有:1.高氯性酸中毒由于排H 障碍尿可滴定酸及NH4 排出减少,尿不能酸化,故尿pH常6,此外,由于近端肾小管功能尚好,能再吸收HCO3-,尿HCO3-排量并不很多,由于持续性丢Na ,引起细胞外液容量收缩,醛固酮分泌增加,回吸收氯增加,形成高氯血症,另有人认为高氯血症与某种未明原因使肾单位对氯通透性增加引起的“肾性氯化物分流(renal chloride shunt)”所致。

2.电解质紊乱由于由远端肾单位的H 泵及皮质集合管的H-K 泵功能减退,肾脏不能保持钾和浓缩尿液,故发生多尿症,低钾血症及酸中毒,低钾又致多尿,多尿又加重低血钾,如果发生加杂病的额外负荷,酸中毒和低钾血症加重可致死亡;酸中毒抑制肾小管对Ca2 的再吸收以及维生素D的活性,引起高钙尿与低钙血症,形成低血钾,低血钠,低血钙和高血氯的“三低一高”电解质紊乱,另外,低血钾还可引起肌无力和肌麻痹,由于小管液中H -Na 交换减少,亦可引起尿中大量丢失钠,病人偶可出现神经性耳聋。

3.骨病由于低血钙而引起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出现骨痛,骨折等骨质脱钙现象进一步发展为软骨病(成人)或维生素C缺乏病(儿童)。

4.肾钙化与肾结石由于大量排钙,尿枸橼酸盐减少而尿偏碱,极易使钙盐沉着形成肾钙化,肾结石,进一步出现肾绞痛,血尿与尿路感染。

5.肾功能损害早期由于肾小管浓缩功能受损可出现多尿,晚期肾小球受累可出现尿毒症,根据其临床症状的相互关系,总结如。

肾小管酸中毒

肾小管酸中毒

Ⅰ型RTA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临床表现
一、代谢性酸中毒:
可有厌食、恶心、呕吐、心悸、气短、乏力等症 状,婴儿型则生长发育迟缓
Ⅰ型RTA --临床表现
二、电解质紊乱:
§ 远端肾小管泌H+能力障碍,尿NH4+及可滴定 酸排出减少,尿PH值不能降至5.5以下,尿钾、 钠、钙排出增多,患者常有烦渴、多尿、及失 水等症状。
II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临床表现
1. AG正常的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2. 本征在酸中毒时,尿可呈酸性(PH< 5.5),可滴定酸及NH4+,尿中HCO3- 增多 3. 虽酸中毒可致骨质脱钙,尿钙排泄,但引起骨损害及肾石症者少见 4. 因到达远端肾小管的离子增多,与钾交换增多,仍可出现低钾症。 5. 典型患者尿中尚可有葡萄糖、氨基酸、尿酸及磷酸排泄增加,而表现为范可
血 H+增多 尿 H+减少 代酸(高氯) 碱性尿
失 K 性肾病
醛固酮增多
肾浓缩功能差 Na+、Cl-回吸收多 动员骨 Ca、P 入血缓冲
尿 Ca、P 增多
周期性麻痹 多饮多尿 发育障碍 佝偻病、骨软化
尿钙溶解度下降
PTH 升高
血钙低 肾结石、肾钙化
Ⅰ型RTA
原发性病因
原发性、家庭性及散发性:多为常染色体显性 遗传,亦有隐性遗传或特发性病例。多为先天 性肾脏酸化功能缺陷,无明显系统疾病。
Ⅰ型RTA继发性病因
药物所致:两性霉素B、锂、甲苯及氨氯吡咪。
钙代谢紊乱:特发性尿钙增多症、甲状旁腺机 能亢进、维生素D过多等。
Ⅰ型RTA继发性病因
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发性高丙种球蛋白血症、 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桥本氏甲状 腺炎、肝硬化。 肾间质疾患:梗阻性肾病、肾移植排斥反应、 海绵肾、止痛药性肾病、肾盂肾炎等

肾小管酸中毒分型诊断标准

肾小管酸中毒分型诊断标准

肾小管酸中毒分型诊断标准
肾小管酸中毒是指由于肾脏对氢离子的排泄功能受损,导致体液pH下降的一种代谢性酸中毒。

根据肾小管酸中毒的发生机制和特点,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 过氯性肾小管酸中毒(Type Ⅰ):由于远端肾小管H+排泄异常,使血浆[HCO3-]减少而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其典型表现为低血钾、高氯、正常AG(阴离子间隙)。

诊断标准包括:尿潴留试验未能降低尿液pH至<5.5;同时存在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及低血钾或高钾尿。

2. 非过氯性肾小管酸中毒(Type Ⅱ):肾小管上皮细胞在对NH4+酸化的过程中出现障碍,使NH4+不能正确地转化成H+和HCO3-而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其典型表现为低血钾、低氯、增高AG。

诊断标准包括:尿潴留试验未能降低尿液pH至<5.5;同时存在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低血钾及增高的阴离子间隙。

需要注意的是,肾小管酸中毒也可以由其他因素引起,如碳酸饱和度下降、慢性呼吸性酸中毒等。

因此,在进行分型诊断时,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排除其他引起酸中毒的可能原因。

肾小管酸中毒的临床表现

肾小管酸中毒的临床表现

肾小管酸中毒的临床表现文章目录*一、肾小管酸中毒的临床表现*二、肾小管性酸中毒应该做哪些检查*三、小儿肾小管性酸中毒的治疗方法肾小管酸中毒的临床表现1、远端肾小管酸中毒的临床表现由于远端肾小管泌h+障碍,血浆hco-3下降,则回收cl-增多,且由于醛固酮增多,在保留钠的同时也保留了cl-,而使血氯增高,引起高氯性酸中毒,表现为虚弱无力、厌食、噁心、呕吐、唿吸深快或知觉迟钝。

同时肾小管泌h+减少,造成h+与na+交换,使大量k+丢失而致低血钾,可表现为肌无力,严重者出现週期性麻痹;k+的大量丢失又引起n na+排出的增多,最后ca2+代替k+、na+排出,引起低钠血症,低钙血症。

前者病人可有头痛、表情淡漠、血压偏低等;后者病人可有手足搐搦及肾骨病。

2、近端肾小管酸中毒的临床表现由于近端肾小管回吸收hco-3障碍而大量排出,使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增强,继发性醛固酮增多刺激na+-k+交换,致使k+排泄增多,引起低钾血症:同时葡萄糖,氨基酸从尿中排出,尿酸及磷酸盐排泄增多,致使尿酸及磷酸盐血浓度降低,引起酸中毒,主要症状有疲劳、乏力、噁心、厌食等。

3、肾小管酸中毒的病因是什么Ⅰ型肾小管酸中毒有原则性和继发性,原发者见于先天性肾小管功能缺陷,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有隐性遗传和特发病例。

继发者可见于很多疾病,如肾盂肾炎,特发性高γ—球蛋白血症、干燥综合征、原发性胆汁性干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纤维素性肺泡炎、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甲状腺机能亢进、维生素D中毒、特发性高钙尿症、肝豆状核变性、药物性或中毒性肾病、肾髓质囊性病、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碳酸酐酶缺乏症等。

肾小管性酸中毒应该做哪些检查1、不同程度低钾、低钠、低钙、高氯血症,低碳酸氢根血症,血ph值较低,尿ph值多大于5.5。

2、酸负荷试验(氯化铵负荷试验,尿二氧化碳分压测定,硫酸钠负荷试验等),尿ph值大于5.5为阳性结果。

3、尿常规多轻微改变或正常。

肾小管酸中毒详解

肾小管酸中毒详解
结果分析:正常人FEHCO3-<1%。若FEHCO3->15% 支持Ⅱ–RTA,<5%支持Ⅰ–RTA,5•%~15%之间可能 为Ⅲ–RTA或Ⅳ–RTA。
在连续静脉补碱过程中应注意血钙与血钾变化,必要时适当 补充,以免补碱过快诱发低钙惊厥或低钾危象。
特殊检查
X线检查:了解骨龄及骨病情况,有无肾结石或 肾钙化。
⑶尿钾、钠、氯、钙、磷、HCO3-等测定,并计算尿 AG=Na++K+-、钠、氯、钙、磷), AG 其他血液检查:肝、肾功能,碱性磷酸酶活性。
针对病因进行相应检查
如疑诊肝豆状核变性可测血铜蓝蛋白 疑Ⅳ–RTA时应测血肾素、醛固酮与皮质醇水平。 必要时行血、尿氨基酸分析。
Ⅰ型RTA 即远端肾小管酸中毒(distal-RTA),因远 端肾小管泌H+或产NH3功能障碍所致。
Ⅱ型RTA 即近端肾小管酸中毒(proximal-RTA), 因近端肾小管重吸收HCO3-功能障碍所致。
Ⅲ型RTA 亦称为混合型RTA,为Ⅰ型RTA伴不同程度 的近端肾小管重吸收HCO3-功能障碍。
该试验适用于轻型、不完全性或可疑的Ⅰ–RTA或Ⅲ–RTA 的诊断;当血HCO3-≤15mmol/L时禁止该试验,既无 必要,又可加重酸中毒。肝功能不全者,可用氯化钙 1mmol/kg代替氯化铵口服。
诊断试验 -碱负荷试验
用于判断肾小管重吸收HCO3-功能。
方法:连续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使血HCO3-每小时升 高3mmol/L,则每小时所需5%碳酸氢钠ml数约为3~ 5×体重(kg),每小时测定血气一次,当血HCO3-达到 24~26mmol/L时,即同时测定血、尿HCO3-与肌酐 (Cr)值,按下式计算HCO3-的排泌分数(FEHCO3-) (%)= (尿HCO3-×血Cr)/(血HCO3-×尿Cr )×100

肾小管酸中毒

肾小管酸中毒

3.其他
原发及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维 生素D缺乏或维生素D抵抗、干燥综合症, 髓质囊肿病,肾病综合症,肾淀粉样病,阵发 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硬化病,肾纤维瘤, 肾移植排异反应,高钾血症,慢性活动性肝 炎等
II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临床表现
1. AG正常的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2. 本征在酸中毒时,尿可呈酸性 PH< 5.5 ,可滴定酸及NH4+,
Ⅰ型RTA --诊断
1. 具有下列特征可诊断
1) AG正常的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2) 低血钾症 3) 尿可滴定酸或 和 NH4+减少,尿PH>5.5 4) 低血钙、低血磷、骨病、肾结石
Ⅰ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诊断
氯化铵负荷试验: 遇有不典型或不完全性肾
小管性酸中毒给予氯化铵0.1g/kg体重,3 小时后每小时留尿1次,共5次,尿PH值不 能降至5.5 以下则有诊断价值;亦可将 上述剂量,连续服3天,第3天测尿PH值,尿 PH值<5.5,亦为阳性结果,
II型RTA可能发病机制
1.近曲小管管腔中碳酸酐酶活性低下 2.氢离子分泌泵障碍 3.近曲小管H离子排泌的调节机制异常
HCO3-回吸收减少
近曲管中 Na-H 交换减少 尿钠增多 血钠降低
刺激醛固酮分泌 尿钾增多 脱水 血氯增多 低 K 症状
大量 HCO3-排出 血 HCO3-降低 代酸
生长迟缓
II 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原发病因
分类
目前大都将肾小管酸中毒分为4型: Ⅰ型:低血钾型远端肾小管酸中毒 Ⅱ型:近端肾小管性酸中毒 Ⅲ型:混合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Ⅳ型:高血钾型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
Ⅰ型RTA
远端肾小管功能缺陷,不能在肾小管 腔液与管周液之间建立起有效的PH 梯度,泌氢及生成氨减少,使氢离子 滞留体内,致产生酸中毒

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是怎么回事?

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是怎么回事?

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的病理病因,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病因*一、发病原因远端型RTA的病因可分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者与遗传有关,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家族史,但多呈散发性。

继发性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其最常见的疾病是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其中以慢性肾盂肾炎多见。

此外,其他先天性遗传性肾脏疾病如海绵肾、Fabry病、特发性高钙尿症等均可引起。

在我国,继发于舍格伦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远端型RTA有较高发生率。

在棉产区因食用生棉籽油引起棉酚中毒所致DRTA也有报道。

*二、发病机制1.远端肾小管酸化尿液作用远端肾小管与近端肾小管不同,对HCO3-再吸收作用不同,在酸化过程中仅再吸收剩下的HCO3-形成1/3的可滴酸。

其主要形式是泌H+,使NH4+形成增多,最终将体内产生的酸排出体外。

远端肾小管细胞的功能和形态可分2类:(1)主细胞:与泌K+和再吸收Na+ 有关,对酸化过程不起直接作用。

(2)α细胞(间界细胞,intercalated cell):与泌H 有关,直接参与酸化过程。

该细胞泌H+依赖于H+-ATP酶(即氢泵)与Na+无直接关系。

细胞内有大量Ⅱ型CA,将泌H+后产生的OH-与CO2结合生成HCO3-,通过管周Cl-、HCO3-交换系统使HCO3-再吸收。

远端肾小管泌氢大部分通过与氨形成NH4+主要在近端肾小管内由谷氨酸脱氨后生成。

再与H+结合形成NH4+而泌入小管腔。

在髓襻升支粗段可主动再吸收NH4+。

远端肾小管主要通过H+ 泵进主动泌H+及管腔中NH3的跨膜浓度差被动弥散而使NH3浓度升高。

NH3与H 结合形成NH4+,再与管腔中的强酸盐(如NaCl、Na2SO4等)所解离的Na+交换,并结合为NH4Cl、(NH4)2SO4等从尿中排出;Na+进入细胞内,回收至血。

从而达到泌H+、酸化尿及生成碳酸氢钠,使尿pH下降到4.5~5.5,比血pH低2~3个pH单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68新医学2007年9月第38卷第9期收,其中近端肾小管重吸收约80%,髓袢重吸收15%,余下的4%在远端‘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

各段重吸收的机制主要通过上皮细胞主动分泌氢离子间接实现。

在近端肾小管主要通过钠离子一氢离子交换机制分泌到管腔内,与肾小球滤过的碳酸氢盐离子结合,形成碳酸,碳酸在细胞膜上的Ⅳ型碳酸酐酶的催化下,进一步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向细胞内扩散,在细胞内在Ⅱ型碳酸酐酶的作用下与羟基(0H一)结合成碳酸氢盐离子,后者再经基侧膜钠一3碳酸氢盐离子同向转运至间质再入血。

髓袢的重吸收机制与上述相似,主要在升支粗段完成。

远端肾小管的仅细胞分泌氢离子的过程通过2种氢离子泵完成:氢离子一钾离子一三磷腺苷酶和氢离子一三磷腺苷酶,由于旺细胞内存在碳酸酐酶,分泌氢离子后产生的0H一能与二氧化碳结合成碳酸氢盐离子,后者在管周膜通过氯离子一碳酸氢盐离子交换系统被重吸收。

上述过程可受多种因素调节,并常有交互作用:①碳酸氢盐离子滤过负荷量和管腔液pH,这是影响分泌氢离子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肾小球滤过率及血浆碳酸氢盐离子浓度的改变所引起的碳酸氢盐离子滤过负荷量的增减,使。

肾小管,特别是近端肾小管分泌氢离子和重吸收碳酸氢盐离子发生同向转运;②肾小管周间质的碳酸氢盐离子浓度、Pac0:和pH值,总体而言,肾小管周间质的碳酸氢盐离子浓度降低、Pac0:升高、pH值下降可促进肾小管分泌氢离子和重吸收碳酸氢盐离子,但远端肾小管和集合管在急性Pac0:改变时并不明显,仅在慢性改变时较显著;有学者认为,急性PacO,改变时更多地作用于近端肾小管;③细胞外液容量,细胞外液容量不足是许多病理情况下代谢性碱中毒得以维持的重要因素;④体液因素,醛固酮是调节肾脏尿液酸化的重要激素,主要作用于集合管系统,可直接刺激仅细胞分泌氢离子,促进主细胞对钠离子的重吸收改变管腔负电势而间接影响分泌氢离子,改变钾的代谢间接影响分泌氢离子;抗利尿激素可抑制髓袢升支粗段碳酸氢盐离子的回收,另一方面又促进集合系统分泌氢离子,综合作用是增加肾脏净分泌氢离子;另外,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均能促进分泌氢离子;⑤钾离子,血钾的急性改变似对分泌氢离子和重吸收碳酸氢盐离子无明显影响,慢性缺钾可引起净分泌氢离子增加,导致代谢性碱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可与低钾互为因果,互相促进,高血钾对肾脏分泌氢离子作用相反,净分泌氢离子减少,尤其近端肾小管产氨受抑,与Ⅳ型肾小管性酸中毒的尿液酸化功能障碍有关;⑥管腔液中的阴离子增加可影响管腔侧电位而促进分泌氢离子。

2.4.2可滴定酸的排泄尿中可滴定酸主要指将尿pH值滴定至7.4时所需要的氢氧化钠的量,肾脏排出的可滴定酸主要是磷酸盐,每日约40~60mm01,为可滴定酸中缓冲能力最强者,其他缓冲物如尿酸、肌酐等。

代谢性酸中毒时,可滴定酸的排泄可较正常时增加2—3倍。

2.4.3铵的排泄尿中的铵主要并不是通过肾小球滤过的,绝大多数铵离子来源于谷胺酰胺代谢,可产生相同量的碳酸氢盐离子补充碱储备。

出现酸碱平衡紊乱时,肾脏净排酸的相应改变大部分依赖于铵离子的排泌变化。

绝大部分铵离子在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内产生,髓袢和远曲小管少量合成,集合管不合成。

谷胺酰胺进入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后,在谷胺酰胺酶作用下生成氨、氢离子以及d一酮戊二酸,后者进一步代谢可生成碳酸氢盐离子被重吸收。

铵离子的分泌在近曲小管可能通过管腔侧钠离子一铵离子交换或直接转运方式进行,在近直小管则为主动分泌氢离子和被动分泌铵离子所致,远曲小管也有一定的分泌铵离子的功能,集合管可将铵离子从间质分泌至管腔。

钾离子对铵离子的排泄有影响,缺钾可刺激近端肾小管生成和分泌铵离子,高钾作用则相反。

酸中毒也可促进近端。

肾小管铵离子的分泌,可能与刺激铵离子生成酶的活性有关,此外,另有多种激素可影响铵离子的转运。

2.5肾脏对钙、磷、镁的代谢及调节在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的钙约为8g/d,真正排出的仅为2%,其余全部在肾小管重吸收,近端肾小管占65%~70%,髓袢升支占20%,远端l肾小管为5%~10%,集合管重吸收很少。

影响因素主要有甲状旁腺激素、1,25一(0H):维生素D、降钙素、镁、磷水平,利尿药等。

肾脏每日滤过的非蛋白结合磷约5g,80%一90%被重吸收。

磷的重吸收主要在近端肾小管。

血磷达到一定浓度后,磷滤过负荷超过’肾小管最大转运量的都将被排泄掉。

主要影响因素有甲状旁腺激素、维生素D、降钙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磷摄入的变化等。

镁每日滤过量为l500mmol,97%被重吸收,主要影响因素如增高细胞外液容量增高、高钙、高镁、低磷血症可减少重吸收,代谢性酸中毒抑制重吸收。

甲状旁腺激素、醛固酮、甲状腺素、胰岛素等对钙、磷、镁都有影响。

2.6肾脏对有机物的转运肾脏对大部分有机物质的清除在近端小管完成,其机制是通过有机阴离子或阳离子的跨基侧膜的转运来实现。

各种有机物在近端小管的转运效率与其本身的电荷性、分子结构、与转运系统的亲和力等有关。

2.7肾脏的内分泌功能肾小管上有多种激素的受体,如甲状旁腺激素受体,胰岛素受体等,不再赘述。

(收稿日期:2007一06一05)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的病因和I临床表现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南通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钱桐荪肾病诊治中心(226001)钱桐荪l引言肾小管酸中毒综合征(renaltubularacidosissyndmme)为肾小管酸化功能障碍,不能将体内多余的酸性代谢产物 万方数据新医学2007年9月第38卷第9期569排出体外,而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

在正常饮食条件下,每日机体代谢产生的非挥发性酸约1mmoL/kg。

多余的酸必需由肾小管排出体外,以保持体内的酸碱平衡。

由于近端肾小管重吸收碳酸氢盐离子障碍,或远端肾小管及集合管氢离子浓度梯度不能建立,都可发生。

肾小管性酸中毒(re—naltubularacidosis,RTA)。

它可见于许多疾病,如果这些病因性疾病临床表现明显,而RTA表现隐匿,往往易被忽视而造成漏诊。

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distalrenaltubularacidosis,dRTA)在临床上较多见,约占全部RTA综合征患者的2/3以上。

严重dRTA病人常可突然死亡;因此,掌握病因性疾病,熟悉dRTA的临床特征,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2病因远端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膜上有氢离子一三磷腺苷酶、氢离子一钾离子一三磷腺苷酶、氯离子一碳酸氢盐离子一三磷腺苷酶、钠离子一钾离子一三磷腺苷酶及胞浆有碳酸酐酶等。

这些酶的功能障碍均可导致氢离子排泌功能降低。

但主要的是质子泵(氢离子一三磷腺苷酶和氢离子一钾离子一三磷腺苷酶)功能障碍,氢离子一三磷腺苷酶障碍导致血钾正常型dRTA;氢离子一钾离子一三磷腺苷酶功能障碍则表现为经典的低血钾型dRTA。

皮质集合管电位差降低(电压依赖性dRTA)、醛固酮缺乏(或抵抗性)、维持pH值的急剧升降能力减退(反流性dRTA)、速率依赖性dRTA或阴离子间隙交换异常。

其病因性疾病很多,现将常见的归纳分为以下几类。

2.1特发性病因不明。

2.2自身免疫性疾病在风湿性疾病中,以干燥综合征并发dRTA最为多见,其肾损害以远端肾小管及间质有浆细胞炎性浸润及纤维化为主,发生dRTA和肾性尿崩症约占25%,少数并发近端RTA。

sLE和多发性肌炎偶可并发dRTA。

慢性肝炎引起的dRTA并非少见,因肝病症状明显,忽视了不完全性dRTA,故多数病例被漏诊。

Golding等报道慢性肝病228例,继发RTA者达32%。

我科报道30例慢性肝病经氯化钙负荷试验证实并存dRTA者13例(32%)。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由于免疫损伤远端肾小管上皮细胞,髓质问质淋巴细胞浸润,以及由于小胆管阻塞,铜不能从胆管排泄及肝脏合成铜蓝蛋白不足,则铜在肾小管上皮细胞沉积,故并发dRTA。

肾脏移植后因慢性排斥反应,其’肾损害病变与慢性肝炎肾病变相似,偶可并发dRTA.2.3血液病多发性骨髓瘤约半数病人最初表现为蛋白尿或肾功能减退,早期就有肾小管损害,可出现dRTA。

有学者认为,dR7rA与高钙血症密切相关。

镰状红细胞贫血症在我国少见,以溶血性贫血和血管闭塞危象为临床特征,并发肾损害时可有血尿、蛋白尿、肾浓缩功能减退和dRTA。

2.4高钙血症和高钙尿症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特发性高钙尿症、维生素D中毒和结节病(肉芽肿样上皮细胞能分泌骨化三醇),可导致高钙血症及高钙尿症。

高钙血症可抑制肾小管钠离子一钾离子一三磷腺苷酶,并降低远端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抗利尿激素的敏感性,故导致dRTA和尿崩症;高钙尿症可致肾结石和肾钙沉积症,加重。

肾病变及dRTA。

髓质海绵肾为先天性。

肾集合管囊状扩张似海绵,伴有肾结石或。

肾钙沉积,病变广泛者可出现尿浓缩功能及酸化功能减退(不完全性dRTA及尿钙增加)。

2.5药物和毒物药物引起者,如镇痛药肾病,可先出现尿浓缩功能减退,继之发生dRTA。

两性霉素B蓄积量超过5g,可引起肾损害,出现肾性尿崩症和dRTA。

顺铂可引起肾小管坏死及慢性间质性肾炎,其引发的dR7rA常伴有肾性尿崩症和低镁血症。

长期服用碳酸锂可致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引发肾性尿崩症和不完全性dRTA。

毒物所致者应引起重视。

1964年我国首先在中南4省28个县棉产区发生1种所谓“低血钾软病”,病人可有软瘫,甚至突然死亡。

由武汉医学院带领的医疗队深入农村进行防治和病因调查。

最后证实病人都与食用粗制棉子油有关,此后不久,在苏北地区也流行此病。

病人在田间劳动时突然倒地随后迅速死亡。

经调查证实为突发性低血钾所致。

1985年杨中孝等报道棉酚中毒所致dRTA177例,2001年赵涛报道以神经症状为主的慢性棉酚中毒,继发dRTA。

现知棉酚是以结合和游离2种状态存在,游离棉酚为酚毒苷,具有血液毒和细胞原浆毒,是导致低血钾性dRTA的毒物。

在泰国东北部村民中流行着1种所谓怪病,病人常在夜间突然死亡。

经调查核实,这些病人多有肾结石、低血钾型周期性瘫痪、胃酸缺乏和营养不良相关的糖尿病。

研究发现,该地区泥土和水中的钒酸盐(vanadate)浓度较高,病人尿液、‘肾及肺组织中的钒浓度高;钠离子一钾离子一三磷腺苷酶和氢离子一钾离子一三磷腺苷酶活性明显降低,而无病的村民上述指标则正常。

因此,有学者认为钒酸盐抑制钠离子一钾离子一三磷腺苷酶和氢离子一钾离子一三磷腺苷酶活性是发病的原因。

此外,肝豆状核变性是先天性铜代谢异常所致,铜在。

肾小管及间质沉积,故亦可并发dRTA,但以近端RTA多见。

3经典性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的临床表现dRTA在临床上较常见,多发生在20~40岁的女性。

特发性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较少见,只有dR‘rA的临床特征。

所谓经典的dRTA是1946年由Albight等所描述的,其临床以低血钾、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和尿pH值不能降低到5.5以下,伴有肾钙沉着症及肾结石为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