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分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平均分》【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平均分》【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平均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平均数,并能够独立计算平均数;
2.能够解决在生活中实际问题中的平均数计算。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什么是平均数;
2.熟练运用平均数计算。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两幅图片,一张是有5个苹果,另外一张是有10个苹果。

学生需要
思考下面的问题:
1.这两张图片中苹果的总数是多少?
2.如果把苹果数量平均分配给每个人,每个人分到了几个苹果?
2. 活动设计(20分钟)
1.学生们将分为5组,每组2个同学。

2.每组学生需要找到20个相同的物品,如书,铅笔等。

3.每组学生将物品随意放在桌子上。

4.学生使用纸和笔,记录每组物品的数量,然后计算这些总物品数量的平均数。

5.每组学生确保平均数的正确性,并将计算结果展示给整个班级。

3. 讲解(30分钟)
1.教师将通过展示一份数据表格来解释如何计算平均数。

2.教师将使用“中心数”来解释如何确定平均数。

3.教师将解释如何处理一组数据的不同部分,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4. 计算练习(25分钟)
1.在讲解之后,学生将完成一些练习,以确保他们掌握了平均数计算的技能。

2.学生将完成10道练习题,并互相检查答案。

5. 总结回顾(5分钟)
教师将简单总结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以帮助学生复习和记忆。

四、教学评估
1.学生在计算练习中是否能正确计算平均数?
2.学生是否能够解决在实际问题中使用平均数计算?
3.学生是否能够理解什么是平均数?。

平均分(教案)

平均分(教案)

平均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及相关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概念和相关计算方法进行数学问题的求解。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学习态度更加积极主动。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

通过场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合作学习法。

在小组合作中让学生互相促进,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3. 案例教学法。

通过实际案例的引入,促使学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知识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们班一共有35个学生,他们的成绩分别是:75,85,90,78,69,91,82,79,88,95,97,92,80,86,84,72,81,89,93,83,71,68,73,77,79,80,90,89,92, 78,84,76,73,70,87,请问他们的平均分是多少?”让学生尝试着用手算或计算器求解,并将情况呈现在黑板上,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梳理新知识(1) 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及应用再次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一个班级一共有36个人,他们的语文成绩分别为66,78,77,85,90,87,89,81,100,86,70,55,94,80,73,86,68,89,72,84,并且这36个人的分数加在一起是3129分,请问这个班级的平均成绩是多少?”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思考,说明这个班级考试的总成绩是多少,然后除以班级的总人数,得到平均成绩是多少。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根据上面的例子,教师可以公示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平均数 = 总和 ÷总个数3. 联想应用新知识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幅柱状图,让学生根据柱状图来计算平均数。

教师可以通过盘问学生的思路及结果,帮助他们理解平均数计算法的深层次含义。

《平均分》教案二:设计趣味游戏学习平均分

《平均分》教案二:设计趣味游戏学习平均分

平均分是数学中比较基础的概念,但是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它仍然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特别是在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时候。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平均分的概念,本教案设计了一系列趣味的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分。

一、游戏一: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这个游戏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什么是平均分,以及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游戏规则如下:1、教师会在黑板上写下一组数字,这个数字可以是一组血压数据、成绩数据或者其他数字。

比如:78,67,89,100,56,70。

2、教师会让学生找到这一组数字中最大值和最小值,并将它们相加。

3、教师会让学生将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和除以2,就得到了平均数。

通过这个游戏,学生可以初步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也能够在亲身操作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这个概念。

二、游戏二: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调查问卷在学生自己设计一个调查问卷的过程中,学生会学会如何设定问题和选择选项,同时也要学会对于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分析。

这个游戏的规则如下:1、学生自行设计问卷,并将这个问卷发给班级中的其他同学进行回答。

问题可以比较简单,比如问学生一周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最近一个月打了多少小时的手机游戏、最近的一次成绩等等。

2、学生在收集完数据后,将数据进行汇总,并计算出平均分。

这个游戏的难度比较大,但也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用心设计问卷的重要性。

三、游戏三:猜猜我有多少句话这个游戏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在这个游戏中,教师会将一些重要的句子写在一起,让学生猜测这些句子有多少条。

游戏规则如下:1、教师找到一本著作,从里面挑选出一些重要的句子,并打印在纸上。

比如,从《红楼梦》中选出几句话。

教师需要自己默数一下这些句子有多少条。

2、教师会让同学来猜测这些句子有多少条,并以自己的预测值乘以一个系数,从而得到加权平均数。

通过这个游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同时也可以体验到数学运算的乐趣。

平均分(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平均分(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平均分(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及意义;2.能够利用“平均分”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3.能够运用算法进行简单的“平均分”计算。

二、教学重点1.掌握平均分计算的方法;2.理解平均分与公平相关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1.理解平均数与总数、个数之间的关系;2.理解平均分应用于实际情境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1.习题集、练习册;2.录音机、磁带;3.板书工具、草稿纸。

五、教学过程5.1、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板书,“平均分”的概念、意义,以及实际应用案例,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5.2、集体探究环节(20分钟)结合教材内容,将第七章“平均分”有关的练习放到桌子上,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平均分的概念、算法,了解平均数与总数、个数之间的关系。

5.3、引导应用环节(10分钟)根据教材上的案例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平均身高、平均成绩、平均分配等。

5.4、巩固拓展环节(20分钟)将习题集和练习册中的相应内容放到桌子上,供学生自主完成,老师在区间巡视,及时纠正错误,巩固学生的理解。

5.5、课堂总结环节(5分钟)小结学生在本节课上的探究,总结平均分的概念、意义、应用及计算方法。

并强调学习平均分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通过举办小组活动,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课堂探究,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相应的练习,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数学算法和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评价以学生在活动中的学习情况为主要依据。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此次课堂探究,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平均分的概念和算法,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应用的活动,此次课堂探究将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平均分的应用场景,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和运算能力。

《平均分》教案教学设计

《平均分》教案教学设计

《平均分》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2)能够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感知平均分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品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本节课所使用的教材为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67页例1及第68页练习题。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对除法的意义有一定的理解,但求平均分的方法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2)能够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3.2 教学难点:(1)理解平均分的概念,体会平均分的意义;(2)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引入平均分,让学生感知平均分的意义;(2)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索求平均分的方法;(3)练习法: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4.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实例,生动形象地呈现教学内容;(2)学具:分发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如“小白兔请小猴子吃桃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平均分桃子。

5.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索求平均分的方法;(2)展示各组讨论结果,总结求平均分的方法;(3)让学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3 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第68页的练习题;(2)进行课堂小测,了解学生对平均分的掌握情况。

5.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求平均分的方法及应用。

5.5 课后作业:(1)巩固求平均分的方法;(2)运用平均分解决家庭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六章:教学反思6.1 教学效果评价:(1)学生能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正确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2)学生能够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6.2 教学改进措施:(1)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地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2)在课堂练习中,增加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3)在课后作业中,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一节课的内容。

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关于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供参考学习,希望对各位教师有所帮助!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篇1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

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

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

对于“平均分”这个概念每个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是教学的重点。

一、教材简析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包括以下几层内容:(1)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

(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

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形成表象。

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

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

小学二年级《平均分》教学设计范文(精选多篇)

小学二年级《平均分》教学设计范文(精选多篇)

小学二年级《平均分》教学设计范文(精选多篇)小学二年级《均匀分》教育规划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求编写教育规划,教育规划是教育技能的组成部分,它的功用在于运用体系方法规划教育进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教育规划应该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收拾的小学二年级《均匀分》教育规划范文(精选3篇),期望对咱们有所协助。

小学二年级《均匀分》教育规划1教育方针: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知道“均匀分”的含义,开端了解均匀分的方法。

2、经过学生具体操作均匀分,激起学生学习的爱好,培育学生的协作认识与实践才干。

3、培育学生的学习爱好及调查、比较、剖析、归纳的才干。

向学生浸透朴素的人人相等思维。

教育要点:让学生阅历均匀分的进程,清晰均匀分的含义。

教育难点: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阅历“均匀分”的进程,树立均匀分的概念。

关键词:相同多均匀分教具学具:演示教具:12个乒乓球、15枝铅笔、10个纸盒,课件。

学生学具:每小组10个小纸盒、15个乒乓球、20支铅笔。

教育时刻:1课时教育进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小朋友,春天就要到了,你们喜爱什么活动?(春游)二(1)班的小朋友现已为明日的春游预备了许多好吃的,让咱们一同去看看都有哪些食物?(出示课件图片)2、调查画面,你发现了什么?3、小朋友调查得真细心,二(1)班的小朋友在分苹果时,每份都相同多。

板书:“每份分得相同多”4、你们猜猜看,为什么每份要分相同多?(让学生宣布自己的定见,诱发对“均匀分”的重视)二、探究沟通,处理问题1、学习例1,引进均匀分师:二(1)班的小朋友还有些食物没分好,咱们帮帮他们好吗?要求:(1)请各组同学使用20枝铅笔替代火腿肠,帮二(1)班的小朋友分火腿肠。

(2)要像他们分苹果相同每份分相同多。

A、小组评论分配计划,杰出怎样分每份才干分得相同多。

B、学生着手实践,分一分,教师巡视参加活动。

C 、小组推选代表到台前展现分配计划。

人教版数学二下《平均分》教案1

人教版数学二下《平均分》教案1

人教版数学二下《平均分》教案1
一、知识背景
•了解什么是平均分
•掌握计算平均分的方法
•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平均分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平均分的概念
–能够熟练计算平均分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和分享的意识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掌握计算平均值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
•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分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平均分的概念
2. 讲解知识点
- 简要介绍平均分的含义以及计算方法
3. 练习
- 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几道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拓展
- 提出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分的概念5. 总结
- 总结本节课的要点,强化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练习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

七、作业
•完成课堂练习题目,并思考如何将平均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八、教学反思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反应,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准备。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平均分教学设计(通用13篇)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平均分教学设计(通用13篇)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平均分教学设计〔通用13篇〕篇1:二年级下册《平均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例1、例2。

教学目的:1、在详细情境与理论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络,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才能。

教学重难点:1、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2、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通过学具操作打破重点;通过小组合作研讨打破难点。

教学准备:学具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一〕寻找生活中的例子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说一说把“谁平均分”师:〔看到大屏幕〕知道这节课我们要学什么吗?生:平均分。

师:很有观察才能,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什么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师:那你们理解平均分吗?出示“平均分”的图片师:同学们刚刚看到了平均分的图片你有什么感想?生:感觉很漂亮、很整齐。

师:那你们从中发现什么数学问题没有啊?生1:分的都是一样的。

生2:每一份都是相等的。

〔二〕观察图片,理解“平均分”形成表象。

出示棋盘。

师:这幅图有没有平均分?生:有,黑棋占的空间和白棋占的空间是一样的。

出示足球场。

师:这足球场,谁能说说它是怎么分的?生:左右是平均分的。

师:我假如让左边的场地〔门〕大一些,右边的场地〔门〕小一些行不行呢?生:不行,因为这样不公平。

师:对啊!其实我们什么的桌子椅子也是平均分的。

假如让你的桌子、椅子小一些,让他的桌子、椅子大一些,行不行啊?生:不行。

师:所以说“平均分“是非常公平的。

二、探究新知〔一〕动手分一分探究平均分的概念。

探究6的平均分。

——理解定义师:假如让你们自己分一分,会平均分吗?生:会。

出示6个苹果。

师:请用数学的语言说一说你所看到的。

生:我看到了6个苹果。

师:我们手中没有苹果可以用什么来代替呢?生:扣子。

师:好,〔听好老师的要求〕请在学具袋里每人拿出6个扣子。

《平均分》教学设计与评析

《平均分》教学设计与评析

平均分教学设计与评析一、教学目标1.明确平均数的定义,能够正确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2.能够比较不同数据集的平均数大小,从而得出结论二、教学内容1.定义平均数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2.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进行分析和解释3.比较不同数据集的平均数大小,从而得出结论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从中得出有用的信息2.教学难点:对于较大的数据集,如何进行有效的计算和处理四、教学方法1.归纳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例子中,逐步推导出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案例分析法:通过真实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方法3.演练法:通过练习题,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 讲解与示范(20分钟)教师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演示具体的计算过程。

同时,教师还可以给出不同类型数据的平均数,并鼓励学生思考其含义。

3. 合作探究(20分钟)学生自主组队,对给出的数据集进行平均数的计算和分析,并讨论所得结果的相互比较,从而得出结论。

4.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以及对于不同数据集的平均数比较方法。

5. 诊断评价(5分钟)教师针对本节课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对学生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巩固。

六、教学评价1.学科能力: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计算方法,并且能够有效比较不同数据集的平均数,从而得出结论。

2.考查形式:本节课主要考查学生的计算和分析能力,以及对于平均数实际应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评价方式: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学生口头回答问题和课堂练习。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合理,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计算和分析,并且能够通过实例演示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平均分的教案

平均分的教案

平均分的教案
教案:平均分的计算
教学目标:
1. 了解平均数的含义与计算方法。

2. 掌握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步骤。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写有一组数的黑板板书。

2. 学生准备纸和笔。

教学步骤:
1. 引入: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一组数(例如:80,85,90,95,100),并问学生这组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2. 解释概念:教师解释平均数的含义,即一组数的总和除以数的个数。

3. 计算平均数的步骤:
a. 将一组数相加,得到总和。

b. 计算数的个数。

c. 将总和除以数的个数,得到平均数。

4. 示例计算:教师在黑板上计算出给定的示例数的平均数。

5. 练习:教师让学生自己计算几组数的平均数,并与同桌验证答案。

6. 总结:教师总结平均数的计算步骤,并与学生一起复习。

7. 提问:教师提问一道简单的问题,要求学生利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

8. 巩固练习:教师布置一些关于平均数的练习题,学生完成后
相互交流答案。

评估方法: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个人表现、参与度以及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拓展活动:
学生可以在家中找一些数据进行计算平均数的练习,并将结果与同学分享。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教学设计1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教学设计1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明确什么是平均分,能运用平均分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分享和互助的精神,懂得尊重他人的不同见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1. 了解平均分的概念。

2. 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难点: 1. 理解平均分的本质。

2. 运用平均分进行问题求解。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课件、实物道具等。

2.学生准备:课本、练习册等。

3.环境准备:保证课堂秩序,提供互动环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在导入环节可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或图片展示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平均分问题的思考。

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或板书,简单介绍什么是平均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定义和意义。

3. 计算方法演示(15分钟)教师以实际例子向学生演示如何计算平均分,通过具体操作让学生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4. 练习与讨论(20分钟)学生独立或小组完成练习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讨论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和思维能力。

5. 拓展应用(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将平均分的知识应用到不同情境中,拓展学生思维。

6.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提出问题。

五、课堂作业布置《平均分》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平均分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六、教学反思教师应及时总结教学过程,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做出相应优化,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对平均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熟练运用平均分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以上是本次《平均分》教学设计的详细内容,希望对教学有所帮助。

《平均分》教学设计(精选5篇)

《平均分》教学设计(精选5篇)

《平均分》教学设计《平均分》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平均分》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平均分》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将具体事物平均分。

2、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3、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教学重、难点】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

【教具准备】课件、演示教具(12个盘子、15个乒乓球、1个大碗)。

【学具准备】每个小组15个乒乓球、1个大碗、5个小碗、12枝铅笔。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体会平均分1、师生交谈。

师:过年的时候,你们去做客了吗?(去了)如果我们班的同学去你家做客,你准备用什么招待他们呢?(苹果、瓜子……)2、师:我们就去看看小明为同学们准备了什么。

出示图1。

(桌上放了10瓶水,每2瓶放在一起)师:看!准备的是什么?这些矿泉水是怎么分的呢?为什么要这样分?生:我们可以说分成了5份,每份是2瓶。

出示图2。

(桌上有9个面包,每2个放在一起,有1个面包在外面)师:再看,这是什么?这个面包应放在哪?为什么?出示图3。

(桌上有14个橘子,每3个放在一起,有l份只有2个)师:看看,还有什么?仔细看看,想说什么呢?(学生说)小明真是个热情好客的好孩子,猜一猜,小明还准备了什么招待大家?出示图4(桌上每6块糖放在一起,有两份只有 5块糖放在一起)你们想说什么呢?3、教学例l。

师: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食品,请看图(第13页例1),你们认为老师分得怎么样?(不怎么样)你们说说应该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应该每份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你们能取个好听的名字吗?叫什么分呢?(学生取名:平分、公平分、平等分……)在数学上,我们把它称为“平均分”(板书课题)。

《平均分》优秀教学设计

《平均分》优秀教学设计

《平均分》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情境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初步体验平均分是同样多。

2.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3.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难点: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圆片、磁性圆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感受平均分1.同学们,二1班的同学要去参观科技馆,同学们准备了好多好吃的,他们在干什么呢?分食品。

他们是怎么分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研究它。

2.教学例1师:今天,小精灵也来到我们的课堂,它还给我们带来了礼物呢!原来是糖块呀!有几块?把它分成3份,可以怎样分?(1)请同学们拿出糖块,自己分分看。

(2)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预设一:(1,1,4)。

预设二:(1,2,3)。

预设三:(2,2,2)。

请同学们观察分的结果,以上三种的分法,你发现哪种分法最公平呢?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大家再说说刚才哪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3)理解“几份”“每份”,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结果。

像分法三,我们可以说把6块糖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2块。

学生相互说一说。

接下来小精灵要考考大家,判断下面哪些水果的分法是平均分?学生独立判断,说说为什么是平均分或为什么不是平均分?同学们真聪明,各个都是火眼金睛。

二、平均分的方法1.教学例2师:大家刚才认识了平均分这个新朋友,小天使又来考考大家了,把18个苹果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1)生读题。

多少个苹果?怎样分?平均分成几份?怎样表示平均分成六份?(2)动手实践,用圆片代替苹果,分一分,同桌交流。

(3)学生汇报:预设一:可以1个1个地分,即1次1个依次放到6个盘子里,直到分完。

预设二:可以先2个2个地分,剩下的再1个1个地分。

预设三:可以3个3个地分,即每盘放3个,1次把苹果分完。

《认识平均分》数学教案设计

《认识平均分》数学教案设计

《认识平均分》數學教案設計标题:《认识平均分》數學教案設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什么是平均分,知道如何进行物品的平均分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物操作和实际问题解决,让学生体验平均分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公平公正的观念,理解分享的意义,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平均分的概念。

2. 学会如何进行物品的平均分配。

三、教学难点:1. 对于一些不能整除的情况,如何理解“剩余”的概念。

2. 如何运用平均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分享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有很多物品需要分享给多个人,应该如何分配才公平?2. 新课讲解:(1) 定义平均分:教师可以举例说明,如将6个苹果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到2个,这就是平均分。

(2) 平均分的操作方法:首先确定要分的物品数量和要分的人数,然后用物品数量除以人数,得到的结果就是每个人应该得到的数量。

如果有余数,就表示有剩余的物品。

3. 实践活动:(1) 教师准备一些实物(如水果、糖果等),让同学们尝试进行平均分配。

(2) 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关于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并尝试解答。

4. 总结反馈: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分的概念和操作方法。

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勇于提问。

五、作业布置:设计一些关于平均分的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平均分

小学数学教案平均分

小学数学教案平均分
主题:计算平均数
年级:小学四年级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计算平均数,并能够应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什么是平均数,以及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能够应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准备多个包含数字的实例,用于计算平均数的练习。

2. 准备与学生分享有关平均数的实际例子,以帮助他们理解该概念。

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介绍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计算一家四口的平均年龄,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如何应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3. 练习:让学生做几个简单的计算平均数的练习,确保他们理解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4. 应用:给学生几个实际问题,让他们应用已学知识计算平均数。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平均数的重要性和应用。

教学延伸:
1. 给学生更多的实际例子进行练习,巩固他们对平均数的理解。

2. 让学生自己编写一些包含平均数计算的题目,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评估方法:
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2. 给学生布置作业,检查他们在平均数计算方面的掌握程度。

扩展活动:
1. 让学生团队合作,在班级内进行平均数计算比赛。

2. 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应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

《平均分》教学设计

《平均分》教学设计

《平均分》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教学内容。

它是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也是除法计算的重要前提。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2、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两种情况:按份数平均分和按每份的个数平均分。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操作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形卡片、小棒等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正在举行聚会,它们准备了很多食物,有 6 个桃子、8 个苹果、12 根香蕉。

2、提问:怎样分这些食物,才能让每只小动物都满意呢?(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认识平均分(1)把 6 个桃子分给 2 只猴子,可以怎样分?学生用圆形卡片代替桃子,动手分一分。

可能出现的分法有:①一只猴子 1 个,另一只猴子 5 个。

②一只猴子 2 个,另一只猴子 4 个。

③一只猴子 3 个,另一只猴子 3 个。

(2)比较这几种分法,哪一种分法最公平?引导学生发现:每只猴子分得 3 个桃子的分法最公平。

(3)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2、平均分的方法(1)把 8 个苹果平均分给 4 只小动物,每只小动物分得几个?学生用小棒代替苹果,动手分一分。

请学生上台演示分的过程,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可能出现的分法有:①一个一个地分,每次每只小动物分 1 个,分了 4 次,正好分完,每只小动物分得 2 个。

②先每只小动物分 2 个,再每只小动物分 1 个,正好分完,每只小动物分得 2 个。

(2)把 12 根香蕉平均分给 3 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分得几根?学生小组合作,用小棒分一分。

《平均分》教学设计3篇

《平均分》教学设计3篇

《平均分》教学设计3篇《平均分》优秀教学设计1目标确定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并结合具体的实例尝试平均分。

3、学情分析:“平均分”的概念学生不是很了解,但学生对“每份同样多”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学习起来不是很困难,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进行分一分,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学习目标1、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评价设计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

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

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学习新知1、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我们先来分糖。

(1)学生用6个小○表示,尝试分一分。

(2)说说你是怎样分的?(3)汇总分的结果后告诉学生: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4)让学生再次分一分,这次要求把6个糖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看清题意。

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是什么意思?”(2)出示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2题。

一共有()片枫叶,每()片一份,平均分成了()份。

让学生用12张正方形卡片代替枫叶,摆一摆。

摆好后,按要求填空。

3、教学例2,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9页例2提出: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

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9页“做一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2013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例1、例2。

内容解析:
本节包括两个例题,例1认识“平均分”,例2学习“平均分”的方法。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

学生对于除法含义的认识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平均分”的学习对后继学习至关重要。

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平均分”是多种分法中的一种。

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就是理解“平均分”。

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动手实践、语言表达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体验,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材第9页例2是“平均分”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分橘子,充分体现分法的多样化。

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形成相应的表象,不但关注“分”的结果,“分”的过程,同时更加关注“分”的方法,从而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6个圆片、18根小棒、10个小正方体等。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师: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春天柳树醒了,桃花红了,在这样的好天气里,光明小学二(1)班的同学准备明天去参观科技馆。

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物品。

(课件出示主题图),你看了这幅图,你想说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设计意图:对低年级来说,教学知识由于抽象而显得枯燥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最大障碍。

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在情绪的驱动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这节课以学生参观科技馆活动的情境引入,自然有趣,使学生一上课就产生一种愉快、亲切的情绪。


2.同学们在分糖果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小麻烦,我们来帮帮他们可以吗?(课件出示分糖果要求),“把6块糖果分成3份,分一分”。

让学生拿出学具6个圆片代替糖果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小组内交流分的方法,看哪个小组的分法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活动后全班交流分的方法。

(小组成员上展台前演示本组分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表象,为“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认识积累经验。


3.我们去看看同学们是怎么分的?我们的分法和他们分法一样?(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分糖果图)这三种分法,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引发对“平均分”的关注。

4.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板书课题)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吗?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设计,让学生不但在直观上认识“平均分”,而且会用语言表达“平均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完成“做一做”第1题。

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汇报时要求学生要说清楚为什么是或不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加深对“平均分”直观表象的认识。

通过分析汇报“为什么是或不是平均分”,注重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平均分”,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和理解。


6.练习:说一说。

课件3个3个地出示胡萝卜图,3个一份,一共5份。

出示问题一共有()个胡萝卜,每()个一份,平均分成了()份。

师:一共有几个胡萝卜?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可能1个1个地数,可能3个3个地数,也可能用乘法口诀四四十六得到结果。

)是平均分吗?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成了几份?(让学生走上讲台指着屏幕说,弄清楚“平均分”“每份”“几份”的概念。


7.独立完成“做一做”第2题。

完成后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表述概念,在“做一做”第2题的基础上又加练了一道类似的题目。

此环节,教师必须舍得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去说,通过动作和语言的结合,进一步理解“平均分”“每份”“几份”的概
念,为除法概念的建立奠定基础。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谈话引出例2。

师:我们刚刚帮助二(1)班的同学把6块糖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分得了2块。

他们还准备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能分到几个呢?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帮他们分一分?
用小棒代表橘子,小组讨论,分一分。

(1)讨论分配方案。

突出分橘子时“应该每份同样多”。

(2)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

(老师巡视参与活动)
(3)小组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橘子的方法。

(4)教师用课件一一演示三种分橘子的方法。

强调三种分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学生动手操作、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心理过程。

通过操作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情感需求,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通过让学生操作分学具、小组合作、展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到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深对“平均分”“每份”“几份”概念的理解。


2.巩固“平均分”的方法。

(1)完成教材第9页的“做一做”。

①读题、明确题意,指名学生说说“平均分成2份”是什么意思?(把10盒酸奶分成份,每份的酸奶盒数同样多)
②操作:用10个正方体代替酸奶,动手分一分。

教师注意巡视并参与学生活动,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平均分。

③同桌互相交流,边操作边口头表述:把10盒酸奶平均分,分成2份,每份有5盒酸奶。

④指定某位学生到展台前汇报分橘子的方法。

⑤教师用课件验证平均分的结果。

(2)同学们分得真好,你们能像这样,把刚才分食品的过程说一说吗?教师先说一个例子,然后指定学生说。

(如:把18个橘子平均分分成6份,每份有3个;把6颗糖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2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同时又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11页练习二第一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交流做法和想法。

(说清楚为什么选择这个答案?)
(3)全班汇报交流,重点甄别第2和第3种分法,同样是“平均分”,为什么第3种分法不对,引导学生区分“每份”“几份”的概念。

(第1种分法,突出是4份,但没有平均分;第3题是平均分,但只是分给2个小朋友——份数、每份没分清)。

2.练习二第2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独立画在书上,集体订正。

(3)课件演示验证。

3.练习二第3题。

(1)学生自己读题,自己动手分一分,填一填。

(2)集体订正时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3)课件演示验证。

【设计意图:通过巩固练习,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就为认识“除法”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

利用教材编排的练习题,引导学生通过“判一判”“分一分”“画一画”等活动,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巩固知识开发智力的目的。


4.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平均分的知识(在此,学生会引出许多有趣的话题)。

【设计意图:把平均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


5.教师组织学生小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视角和语言说一说课堂所得所获,锻炼学生能够抓住课堂重点难点内容进行总结。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