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热相搏证的系列研究_二_

合集下载

【通用文档】郭立中简历.doc

【通用文档】郭立中简历.doc

郭立中简历郭立中,男,45岁,医学博士、博士后,副研究员、副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急难症研究所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编委等。

1980年就读于陕西中医学院,先后在航天部7107厂医院、解放军第45l医院工作。

1998年从成都中医药大学毕业后,进入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出站后留校任教至今。

先后主持、参与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江苏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5项,厅局级科研课题1项,已通过结题验收3项。

担任副主编、常务编委等参编的全国统编教材、研究生教材、成人教育教材等学术专著10部,共执笔146万余字;已在全国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6篇。

附:自2001年以来科研工作及论文发表情况1.承担并完成科研任务、取得科研成果情况123美文欣赏1、走过春的田野,趟过夏的激流,来到秋天就是安静祥和的世界。

秋天,虽没有玫瑰的芳香,却有秋菊的淡雅,没有繁花似锦,却有硕果累累。

秋天,没有夏日的激情,却有浪漫的温情,没有春的奔放,却有收获的喜悦。

清风落叶舞秋韵,枝头硕果醉秋容。

秋天是甘美的酒,秋天是壮丽的诗,秋天是动人的歌。

2、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储蓄的过程,在奋斗的时候储存了希望;在耕耘的时候储存了一粒种子;在旅行的时候储存了风景;在微笑的时候储存了快乐。

聪明的人善于储蓄,在漫长而短暂的人生旅途中,学会储蓄每一个闪光的瞬间,然后用它们酿成一杯美好的回忆,在四季的变幻与交替之间,散发浓香,珍藏一生!3、春天来了,我要把心灵放回萦绕柔肠的远方。

让心灵长出北归大雁的翅膀,乘着吹动彩云的熏风,捧着湿润江南的霡霂,唱着荡漾晨舟的渔歌,沾着充盈夜窗的芬芳,回到久别的家乡。

我翻开解冻的泥土,挖出埋藏在这里的梦,让她沐浴灿烂的阳光,期待她慢慢长出枝蔓,结下向往已久的真爱的果实。

4、好好享受生活吧,每个人都是幸福的。

周仲瑛教授从瘀热论治牛皮癣的经验初探

周仲瑛教授从瘀热论治牛皮癣的经验初探
pIDposed,which i8 composed of Xi
粕d dispeUing t|Ie而nd
to
resolve the to)【in.Ua|lg
H眦Chu Shi Jie Du decoction
Ji∞Di Hu锄g decoction,Zi Cao Kuai B弛decocti∞,.I'a0 Ren Cheng Qi decoc“on明d Sheflg
2009年3月第29卷第2期
M盯.2009
Vol_29 No.2
现代中医药
Mode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名老中医经验
周仲瑛教授从瘀热论治牛皮癣的经验初探
皇玲玲 郭立中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l0029)
摘要:牛皮癣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难治性疾病,周仲瑛教授认为其病机复杂,由瘀热、湿热、风热搏结酿毒为 患,治疗当凉血化瘀、利湿润燥、祛风解毒复合为法,提出了凉化除湿解毒汤,本方由犀角地黄汤、紫草快斑汤、桃 仁承气汤、升降散组成,临床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神经性皮炎:牛皮癣;瘀热;名老中医经验;周仲瑛 中图分类号:R275.9
20
g。连服数剂后,病情得以完全缓解。 按:根据患者皮肤出现红斑红疹且色泽鲜红,
唇红面赤,舌质暗红隐紫,辨为瘀热内伏,血分有 热;从患者瘙痒明显,搔抓流水黄粘,多汗,苔黄腻, 脉濡滑,断为风湿热邪阻遏肌表。瘀热、湿热、风热 搏结,日久毒热偏盛,故以凉化除湿解毒汤为主化 裁进行治疗。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方中生石膏辛寒,有透解 阳明肌肤之热之长,与大黄同用有清泻阳明经腑瘀 热火毒之妙。患者病已四载,仍症状明显,符合周 老“久、顽、难、重”是使用虫类药的依据,故加蛇蜕 加强全方祛风解毒止痒之功,加地龙入络以搜剔络 中之伏热;久病多虚,故重用生地清热凉血,养阴润 燥,一可复已耗伤之阴血,二可助水牛角清解血分 之热毒,同时加强全方凉血润燥固本之功。方中菝 葜药量独重,为周老治疗牛皮癣之经验用药,屡用 屡效,为周老轻易不传之秘。

“瘀热”病机理论的形成及临床意义--周仲瑛国医大师“瘀热”相关学术经验发微之一

“瘀热”病机理论的形成及临床意义--周仲瑛国医大师“瘀热”相关学术经验发微之一

“瘀热”病机理论的形成及临床意义--周仲瑛国医大师“瘀热”相关学术经验发微之一唐蜀华;蒋卫民【摘要】“瘀热”是中医的一种重要病机概念,其形成分别与造成“瘀”和“热”的内、外因素有关,但有由热致瘀与由瘀致热之分。

“瘀热”为病,可有发热、出血、斑疹、黄疸、昏迷、厥脱、癥积等多种临床表现,历代医家先后提出犀角地黄汤、抵当汤、下瘀血汤等代表方剂,清代叶天士提出“凉血散血”为其治疗大法。

周仲瑛教授在继承、发扬传统“瘀”和“热”的理论及临床应用方面均有自己的特色和建树,总结外感“瘀热”有攻窜散漫、多症杂陈、易于深入损伤脏腑、腐败破坏导致实质性损害等病理特点,内伤“瘀热”往往标实本虚互见,病多迁延难已,涉及多脏,脏腑体用皆损,甚至不可逆等病理特点。

周教授总结的“瘀热”病机理论具有广泛的临床意义,【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4页(P1-3,4)【关键词】瘀热;病因学;中医病机【作者】唐蜀华;蒋卫民【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8“瘀热”是中医学关于病机(病理生理)的一种重要概念,指同时具有“瘀”和“热”的病机特点。

根据临床观察,“瘀热”为病,范围广,且多属急重、疑难之类。

在传统经典中有关理论迄今只有零星的阐述,尚无系统专论。

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在“瘀热”病机理论阐释及临床应用方面颇有建树,现结合其经验并复习文献,初步探讨“瘀热”病机理论的形成及临床意义,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认识“瘀热”,首先要从认识“瘀”和“热”开始。

“瘀”包括血瘀和瘀血,前者指血液的循行迟缓,血流不畅及局部的不通,是一种病理生理状态;而瘀血则是一种病理产物,二者可以互为因果,血瘀之甚可以在局部造成瘀血,一旦瘀血形成,阻滞于脉络内外,又可成为加重局部血瘀之因。

在中医学传统理论中,对“瘀”大致有3种认识:(1)指血液瘀滞,循行不畅,以至局部脏器和组织“气血不至”。

瘀热相搏证的系列研究(一)

瘀热相搏证的系列研究(一)
第 2 7卷 第 3 期 2 0 年 9月 08
天 津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
J u n lo ini ies y o r dt n lC ieeM e i n o r a fTa j Unv ri fT a io a hn s dc e n t i i

Vo . 1 27
( ni n esyo C Naj g U i ri f T M,Naj g 20 2,C ia n v t ni 1 09 hn ) n
Ab t a t h u g si n o tg ai n a d h a o ei g e c t e y d o mp o e n e e — s r c :T e s g e t f a n t n e t mp t a h oh rs n r me i r v d a d d v l o s o c n o e h a h g n ssd f r n i t n o y t msa d s n n CM h r p u i sc n e t T e ma n p d t e p t o e e i i e e t i fs mp o n i s a d T f a o g t e a e t o tn . h i c c n e t i c u e ec n e t f r t n ma n p t oo y c a g , l i a y t ms t p , h r p u i o t n s n l d d t o c p , o mai , i ah l g h n e ci c ls mp o , y e t e a e t h o n c
do n er inf a c . w dc l a e r eei t d c d rmea dt i sg ic n e T ome ia s s h i e weeh r nr u e . o

周仲瑛教授“瘀热致消”学术思想探析王旭

周仲瑛教授“瘀热致消”学术思想探析王旭

周仲瑛教授“瘀热致消”学术思想探析王旭朱垚陆明(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 210029)摘要:总结周仲瑛教授治疗消渴病的经验,着重探析周老所创消渴“三热论”,既“燥热”、“湿热”、“瘀热”中的“瘀热致消”形成机理、证候特征、治法用方,并列举周老习用方药及验案,力求充分体现周老“瘀热致消”独具匠心的见解和学术思想。

关键词:消渴;周仲瑛;学术思想;瘀热周仲瑛教授,家世业医,学识渊博,熟谙理论,建树颇多,擅治疑难,医术精湛,疗效卓著,名驰南北,蜚声海外,悬壶济世逾甲子,灌桃溉李遍华夏。

“瘀热论”乃为周老数十年业医之明悟和创新,对临床各科多种中医急难病症的辨治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实为中医界弥足珍贵的思想财富。

现就周老“瘀热致消”创新学术思想加以探究。

1.“瘀热致消”的形成机理中医学之“消渴”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表现。

《黄帝内经》对消渴的记载,根据其发病和临床表现不同,而有“消瘅”、“消渴”、“肺消”、“膈消”、“消中”等名称。

《古今录验方》首提“尿甜”是消渴的特异性病征,堪称现代医学“糖尿病”之渊蒴。

传统中医学认为,消渴之为病,多由外邪乘袭、饮食不节、过食甘肥、情志刺激、劳欲过度、脏气不足、过用温补、丹石结肾等所致。

而禀赋不足,是为发病的重要内因,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故古有“消瘅”一名,“瘅”者,但热不寒是也。

《儒门事亲·三消之说当从火断》:“消之证不同,归之火则一也”。

阴虚燥热两者又互为因果,久病可致阴伤气耗,阴损及阳,重症可以出现阴虚阳浮进而发生阴竭阳亡的危象。

在病程中且可导致一系列并发症。

病变脏器涉及肺、胃(脾)、肾,肺燥、胃热、肾虚互为影响相关,而源本于肾。

周仲瑛教授认为消渴之为病,以“热”为主,但究其本源,尚有“燥热”、“湿热”、“瘀热”之别。

“燥热”、“湿热”从古至今多有论及。

如《济生方·消渴论法》:“……肾水枯竭,心火燔炽,三焦猛烈,五脏干燥由是消渴生焉”。

论瘀热

论瘀热
(3)“热”的病机关键是阳盛 。《素问·阴阳应 象大论》说 “: 阳盛则热”,除了包含阳邪亢盛可以 致“热”的意义以外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 人体的正气 ,即阳气充沛能够奋起与邪抗争 ,才能 发生“热”的病理状态 。故“热”也是临床最常见既 反映疾病的存在 ,而又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病机 。 临床在一般正常情况下 “, 热”的程度反映病邪的 轻重 “, 两阳相争”则“热”势必盛 。但也每有虚寒 久病老弱重笃者 ,确实感受了阳邪却无“热”的反 应 ;而体壮阳盛者 ,感受阴邪也容易“化热”。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年 9 月第 22 卷第 5 期
JOURNAL OF NANJING TCM UNIV ERSITY Vol. 22 No. 5 Sep. 2006
·名老中医精华·
— 273 —
论瘀热
周仲瑛 (南京中医药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46)
摘要 :瘀与热是瘀热形成的病理基础 。瘀包括血瘀和瘀血 ,临床表现为疼痛 、发热 、皮肤 、黏膜的异常 、积 、肿块 、出血 ;热 为六淫病邪之一 ,临床表现为自觉或他觉的发热 。在急性外感热病及某些内伤杂病 (尤其是疑难病症) 发展的一定阶段 , 许多患者同时表现血热与血瘀并见 ;而瘀热相搏证是指在急性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病变发展的一定阶段 ,火热毒邪或兼 夹痰湿壅于血分 ,搏血为瘀 ,致血热 、血瘀两种病理因素互为搏结 、相合为患而形成的一种证型 。 关键词 :瘀 ;热 ;瘀热 ;瘀热相搏证 中图号 :R249.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5005 (2006) 05 - 0273 - 05
(4) 积 、肿块 :王清任说 “: 气无形不能结块 ,结 块者必有形之血也”[6] 。皮下结块或内脏肿瘤 ,其 特点是肿块较硬 ,推之不移 ,或有固定按痛 。

瘀热相搏证的系列研究(二)

瘀热相搏证的系列研究(二)

证—— 瘀热 型血证 的命 名 、高脂血 症治 疗 中络热 血
瘀 证 的提 出 . 直到 2 世纪末 在 治疗 出血性 中风 中瘀 l 热 阻窍证 的确 立 , 而到 近年 “ 热病 因在 内科 难治 继 瘀
寓有 上病下取 、 釜底抽薪 、 降气血之意 。 顺 既不 同于仅
从 局部病 理变 化着 眼 , 迳予 见m 止血 的治法 ; 也有别
ZHOU Z ng i ho -yng
( ajn nv r t o C N nig U iesy f T M,N nig hn ) i ajn ,C ia
Ab t a t h s g ae e t c mp t g s n r me i r v d a d d v lp d p t o e e i i e — sr c :T e t n t d h a o ei y d o mp o e n e eo e ah g n ss d f r a n f e t t n o y t ms a d sg s a d T n i i f s mp o n in n CM h r p u i s c n e t 1e man y c n e t i cu e o ao t e a e t o t n .1 1 i l o tn n l d d t c t e c n e t n o ma in h o c p i ,fr t ,ma n y p t oo y c a g ,ci ia y t ms y e h r p u i rn i o o i l a h l g h n e l c l s mp o ,t p ,t e a e t p i c - n c p e o tg ae h a a d e e s g ae h a o e i g y d o r s a c , t e i f sa n t d e t n s r s t n td e t c mp t s n r me e e r h h me n n f i a n a ig o sa n td h a h o y o i to u e t o me ia e o d i h e t tg a e e t t e r .T n r d c w d c l r c r n t e t x . Ke wo d : s g a e h a c mp t g y d o ; c o i g h b o d n ei n t g tg a e y r s t n t d e t o e i s n r me o l t e l o a d l a n n mi ai sa n td n b o d e is r s a c lo ;s re e e r h

周仲瑛从瘀热论治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周仲瑛瘀热论学术思想临证应用之三

周仲瑛从瘀热论治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周仲瑛瘀热论学术思想临证应用之三
疾病 、 白细胞疾 病 、 出血 和血 栓性 疾病 。临床 上 常见 也 ” 津液耗 则血 涩不 畅 . , 热搏 血则交 结成瘀 。 再者气 的疾 病有 白血 病 、 生 障碍性 贫 血 、 髓增 生 异常 综 为血 帅 . 行则 血行 , 滞则 血瘀 , 再 骨 气 气 气郁 日久 . 火之 化
影 响造 血 系统 伴 发血 液 异 常 改变 , 贫血 、 以 出血 、 发 犯 中土 , 胃中积 热 ; 肝热人 络 . 脉络不 和等 脏 致 或 致 热 为特征 的疾病 。 液病 临床分 为 三大类 型 : 细胞 腑 蓄 热 ,还必将 耗 伤津 液 , 夫血 犹舟 也 .津液 者水 血 红 “
关键 词 血 液 系统 疾病 中 医病机 中 图分 类 号 R5 5 文 献 标识 码
从 瘀 热 论 治 A 文章 编 号
f 周仲瑛 瘀 热论 学术 思想 临证 应 用之 一 、 二 已 之 不舒 , 思郁 虑 , 忧 愤懑恼 怒 , 可使 肝失 疏泄 调达 , 机 气
分 别刊登 于本刊 2 0 0 9年 第 6期 和 2 1 0 0年 第 1 ) 期 郁滞 不 畅 , 必化 热 , 成木 火亢 盛横 逆之 状 态 或 久 形 血 液 系统 疾 病 是 指原 发 于 造血 系统 的疾 病 . 或 令子 病 , 心 火亢 盛 ; 木火 刑金 , 致 或 致肺 络 郁热 : 客 或
合征 、 血小 板减 少 、 真性 红细胞 增 多症 、 敏性 紫癜 、 外 , 过 终将 导 致血 瘀 , 由是 形 成瘀 热 搏 结 , 于 脏腑 经 伏 多发性 骨髓 瘤 等 。其 临 床表现 多样 ,与 中医 的 “ 血 络 . 为血液 病 的发 病之 根 成 证 ”“ 、 内伤 发热 ” “ 劳 ” “ 聚 ”等疾 病均 有关 涉 。 、虚 、积 再 有 “ 热 戕 胃之类 , 酒 皆能助火 动血 ”饮 食 面 .但 内因起 主导 作 汤 。 又脾 胃居于 中焦 , ” 为气机升 降枢 纽 , 胃火 内炽 , 每 用, 往往 是 在先 天 禀 赋 不足 的基 础 上 , 肾 亏虚 , 肝 阴 影 响到其他 脏腑 的功能 , 胃火上 熏 , 如 肺络 为之不和 :

“瘀热相搏证”的研究

“瘀热相搏证”的研究
W O D C NES RL HI E MED C NE J l . 0 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5, . I I uy 2 1 Vo. No 4
“ 热相 搏 证 ’ 瘀 ’ 的研 究
周仲瑛 吴 勉华 周 学平 郭立 中 叶 放 金妙文 王 志英 过伟峰
( 南京中医药大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 瘀热 ) 病机重点研究室 ,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 区汉中路 2 2号 ,10 9 8 2 02 )
(A C KyL bo C Dsae ca i N nn n e i o C ie Mein , d . N .2 2H nh n , u uD tc, S T M e a fT M i s Mehn m, aj g U i n@ f hns d i A d : o 8 azo g舶 e s i v e ce G l irt o si
b s d df r ni t n i h r ame t f e rc oy i tr a d s a e . a e i e e t i n t e t t n f tr n en l ie s s f ao e or a Ke o d Yu Re yW rs ;Yu Re sr g l g s n r me a i t e r h n s d cn — t gi y d o ;B sc h oy o C i e e Me i ie u n f
w l a ee a tci ia x e e c . F u y i a c s e o t fP o .Z o r c o a i d,s o i g ci ia d a tg s o - el sr lv n l c le p r n e n i o r tp c l a e r p rs o r f h u ae a c mp n e h w n l c a v n a e Yu Re n l f

从瘀热互结辨治渴证浅识

从瘀热互结辨治渴证浅识

浙江中医杂志2019年7月第54卷第7期・475・从瘀热互结辨治渴证浅识万勇田丰源'胡英男'黄琦2"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浙江杭州3100532浙江省中医院浙江杭州310006关键词血证论渴证瘀热互结医案渴证是一种临床常见病证,反映体内津液代谢状况。

外感内伤均可致渴,渴证常见病因为津液不足与津液输布失常。

在《血证论》中,唐容川认为,多种病邪相兼为病致渴,但以瘀热互结为重,故治法以清热活血化瘀为本,然慎勿过剂,病邪既去,当以养阴生津为本。

1瘀热搏结,相兼致渴“瘀热”最早见于《伤寒论》:“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另《金匮要略》载:“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血证论》论述详细:“胞中有瘀血,则气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因不能随气上布。

但去下焦之瘀,则水津上布,而渴自止。

”血可载气,瘀血在里.气不得升,无以载水上承于口,故瘀能致渴,称为“血渴”,瘀血阻于下焦,热邪搏结,煎熬津液,渴证更甚。

瘀热之于渴证,既承起病,亦载传变。

《血证论•汗血》指出“水病而不离乎血”,唐氏论“水与血相为倚伏”,二者互生。

若血瘀累及水分,耗血伤津,据《胎气》篇“血不足以济水则气热”,热证随之。

化生之况,求“互相维系”。

血火二者,血生于阴,火则燃于阳。

谷气赖胃火受纳腐熟,营荣之津液,染心火之赤方能化血。

血火相滋,阴血经心火温煦而循行脉络.抵火性上炎而不越其分。

运行之概,亦“互相维系”。

观瘀热致渴,或因素体阴虚火旺,煎熬津液,热郁血瘀;或因阳明热盛,瘀血在里,热盛血瘀;或久病致瘀,积而化热。

瘀热搏结,津液亏虚,输布不利,致渴而引饮,饮不解渴。

唐氏治渴注重祛瘀生新并行,如云:“抑思瘀血不行,则新血断无生理。

”血渴起于瘀热,必以清热化瘀为大法,顾全活血生津。

亦可酌渴证进展适度添清化苦寒类药•以防进展传变。

2病案举隅笔者师从浙江省名中医黄琦教授.其深谙从瘀热治渴理论,临床治疗渴证,总以清热化瘀为大法,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现举临床验案一则如下。

周仲瑛从瘀热论治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学术经验

周仲瑛从瘀热论治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学术经验
E 中医药 21 京 0f rdt n l hn s d ie Dec em br2 1. o. 9N .2 u 1 a io a C ie eMe i n ' 0T i e,0 0 V 12 ,o1
— —
周 仲瑛从瘀热论治特发性 血小板减少性 紫癜 学术经验
3 1 瘀 热 相 搏 .
在其 专著 《 瘀热 论》 中针 对 出血性 疾病 提 出瘀 热血 溢
证 , 瘀热 血溢 证 的病理 特点 概括 为 4个方 面 : 将 即因 热致瘀或瘀 郁化热 , 热相 搏 , 瘀 络损 血溢 ; 热深蕴 营 瘀
临床 表 现 为肌 肤 瘀 斑 、 下 出血点 , 鲜红 , 皮 色 出
肾。历代 医 家认为 其 发病有 火 盛 、 热 、 血 、 血 瘀 阴伤 、 气虚、 肝郁 等 不 同病 机 。 周仲瑛教 授认为本病 病机多 为肝 肾亏虚 , 阴血不 足; 或脾 肾气 虚 , 摄无 权 ; 统 同时 均有瘀 热 内蕴 , 溢 血 脉外 , 血失 归藏 。 瘀热致病 因素贯穿疾 病始终 。 教授 周
肿节 风 、 紫草 、 地锦 草 、 凌霄 花 、 生甘 草等 。
32 阴 虚 血 热 .
血 , 阴耗 血 ; 伤 多脏 同病 , 位广泛 ; 热 内攻 , 部 瘀 易生 他
著 兹择要 介绍 周 仲瑛 教授治 疗 特发性 血 小板 减 少 性紫 癜 的学 术经 验 , 以飨 读者 。 1 病 因病机 责 之阴伤 气虚 , 热血 溢 。 瘀 血失 归藏 根 据 特 发性 血 小 板 减 少性 紫 癜 的 临床 表 现 , 当
之 法 。四者 乃通 治血 证之 大纲 。” 仲瑛 教授 治疗 特 周 发 性血 小 板 减 少性 紫 癜 借鉴 《 证论 》 学 术思 想 , 血 之

王旭教授辨治糖尿病瘙痒症的临床经验

王旭教授辨治糖尿病瘙痒症的临床经验

王旭教授辨治糖尿病瘙痒症的临床经验张擎; 王旭【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9(043)012【总页数】4页(P1358-1361)【关键词】糖尿病瘙痒症; 瘀热; 凉血化瘀; 养阴凉血化瘀汤; 医案; 经验; 王旭【作者】张擎; 王旭【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南京 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糖尿病瘙痒症是指糖尿病患者无皮肤的原发性损害仅存在瘙痒症状的一种皮肤病[1],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有研究统计其发生率为7%~43%[2]。

糖尿病瘙痒症患者多为女性,发生全身性瘙痒的患者群体中以老年患者居多[3-4]。

糖尿病瘙痒症患者以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表皮剥脱、抓痕、结痂、继发性湿疹样变等皮肤损害[5],瘙痒可表现为游走性、阵发性,夜间加重,常常影响患者情绪及睡眠[6],而且搔抓继发的皮损容易并发感染,愈合时间较长,给患者造成极大困扰,影响其生活质量。

西医对于糖尿病瘙痒症的治疗具有局限性,常采用抗组胺药物治疗,但临床疗效不甚满意[7]。

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确切,通过辨证论治整体调节,不仅可以改善临床症状,还可改善血糖等相关指标,具有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等优势。

王旭教授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著名内分泌专家。

王教授师从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长期从事内分泌疾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在糖尿病瘙痒症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王教授临床上巧妙运用养阴清热、凉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瘙痒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笔者有幸随师临证,今将王教授辨治糖尿病瘙痒症的经验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1 发病机制1.1 阴虚内热是发病之本糖尿病瘙痒症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风瘙痒”范畴。

因本病的瘙痒是在消渴病基础上出现的,故病机本于阴虚燥热,主因阳明热结,消谷伤津,升降失司,水谷津液难生[8];阴血亏虚无以荣养肌肤,生风化燥致气血不和,瘙痒自生。

试析恶性肿瘤的瘀热病机及证治

试析恶性肿瘤的瘀热病机及证治

试析恶性肿瘤的瘀热病机及证治【关键词】肿瘤;瘀;热;病机;证治瘀热是由瘀血和火热相互搏结所形成的一种新的致病因素。

由于瘀血和火热是恶性肿瘤的常见病理因素,故瘀热相搏是恶性肿瘤的常见病理状态,亦是导致恶性肿瘤发展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笔者现就瘀热与恶性肿瘤相关性及其证治作一探讨。

1 瘀热的形成1.1 瘀血与恶性肿瘤瘀血是指体内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感受外邪、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劳逸失常致气滞、痰阻、寒凝、热结等均可使血液运行失其常度,形成瘀血。

瘀血一旦形成,又可成为致病因素,导致多种病变,恶性肿瘤即是其一。

清代唐容川《血证论》云:“瘀血在脏腑经络之间,则结为�Y瘕。

”王清任认为:“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

”均指出�Y瘕、结块的形成与瘀血有关。

徐灵胎在《医学十二种》中明确指出:“噎膈之症,必有瘀也”;王肯堂亦认为:“食物下咽,屈曲自膈而下,梗涩作微痛,多是瘀血”,并指出“以代抵挡丸行之”。

以上记载均说明本病与瘀血密切相关。

征之临床,胃癌患者常见疼痛,痛处固定,夜间较剧,肿块固定不移,肌肤甲错,面目黯黑,唇舌青紫等症,符合中医血瘀证的征象。

周氏[1]对107例胃癌患者的舌象进行了观察,发现胃癌患者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者占58.9%,而且紫舌阳性率与病情的轻重有一定的关系,Ⅳ期胃癌患者的紫舌阳性率高达60%,Ⅱ、Ⅲ期也超过50%;胃癌患者的舌象变化与高凝状态有密切的关系,63例舌质紫黯者4项血凝指标(抗凝血酶Ⅲ、血浆纤维结合蛋白、纤溶总活力、因子Ⅷ相关抗原)与正常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而44例非舌质紫黯者3项血凝指标有显著差异,舌质紫黯者与非舌质紫黯者比较,2项血凝指标(抗凝血酶Ⅲ、纤溶总活力)也有显著差异。

上述结果从客观上验证了血瘀是恶性肿瘤的病理机制之一。

1.2 火热与恶性肿瘤火热是常见的致病之邪,除了指自然界中温热之气过极外,还可由机体自生。

从“瘀热”论过敏性紫癜的病因病机及治疗

从“瘀热”论过敏性紫癜的病因病机及治疗

【 摘
要 】 本文 着 重 从 “ 瘀 热证 ”探 讨 过敏 性 紫 癜 的 病 因病 机 及 治 疗 , 力 争 对 临 床 辨 证 论 治 有 所 指 导 。
【 关键 词 】 瘀 热 :过 敏 性 紫癜
[ A b s t r a c t ] T h i s a r t i c l e i s t o d i s c u s s t h e e t i o l o g y ,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a n d t r e a t me n t o f a l l e r g i c p u r p u r a f r o m” s t a s i s h e a t s y n d r o me s ” t o
辨证施治 。本文着 治 疗 ,力 争 对 临床 辨 证 论 治 有 所 指 导 。 1 对 瘀 热 的 认 识 瘀 热 是 由瘀 和 热 两种 病 理 因 素 相 互 博 结 ,形 成 一 种 具 有 特 质 的 复 合 病 理 因 素 。古 代 医 家 对 瘀 热 互 结 为 病 已有 初 步 的 认 识 ,张 仲 景 在 《 伤寒论 ・ 太 阳病 篇 》 云 :“ 太 阳病 六 、七 日 ,表 证 仍 在 ,脉 微 而 沉 ,反 不 结 胸 ,其 人 发 狂 者 , 以热 在 下 焦 ,少 腹 当 硬 满 ,小 便 自利 者 , 下血 乃 愈 , 所 以然 者 , 以太 阳 随 经 ,
g u i d e t h e c l i n i c a l s nd y r o me d i fe r e n t i a t i o n a n d r t e a t me n t .
[ Ke y wo r d s ] S t a s i s h e a t ; Al l e r g i c p u r p u r a

方祝元教授应用“瘀热相搏”理论治疗冠心病的经验

方祝元教授应用“瘀热相搏”理论治疗冠心病的经验

情况 , 方 师对 冠心病 患者 的病 因病机认 识如 下 。
指心 气及心 阴的亏虚 , 肾气 虚却是 根本 , 冠心病 好发 于 中老 年人 , 与其 肾气亏 虚有很 大的关 系 , 气 虚行 血 无力 阴虚 火 旺灼 津 为痰 , 均 可 导致 痰瘀 壅滞 , 久则 郁而 化热 , 瘀热相搏, 进 一步 耗气 伤 阴 , 从 而形 成 气 阴 两虚 、 瘀 热互结 的转 变 。
解, 除外 “ 胸 阳不展 ” “ 寒凝 心脉 ” 等常见 病机 , 方 师结 合 本 院国 医大师 阻塞气 机 , 血脉 不畅 , 缠绵难 愈 。 周 仲瑛 的 “ 瘀热” 理 论 诊治 冠 心病 患 者 , 从虚、 热、 痰、 瘀方 面 人手 , 在 2 . 3饮 食不 节 : 冠心 病患 者大 多 具 有饮 食 不 节 , 嗜 食 肥甘 厚 腻 的 不 良 症状顽 固难 以改 善 的 冠心 病 患 者 治 疗 上 取得 了 良好 的 效 果 。报 道 饮食 习惯 , 致 使脾 胃失运 , 痰 湿 内生 , 湿蕴 热蒸 , 脉 络滞 涩 , 痰 浊瘀 滞 , 如下 。 郁而化 热 ; 长期 吸烟饮 酒 的人 , 古 人亦 认 为 “ 烟 为 辛 热 之魁 ” , 吸 烟作 1 瘀 热理 论 的背景 为火热 病因具有 “ 热” 邪 为 患 的病 机 特 点 , 煎熬熏蒸, 血 液 稠浊 , 加重 早在 《 内经》 , 即有 “ 血气 相溢 , 络 有 留瘀 ” , “ 大 热 遍 身 … … 血 血瘀 , 瘀 血化热 , 血热 越炽 , 两者互 为牵 扯 , 瘀热 搏结 , 导致 心脉 痹阻 。 而实 者泻之 ” , 首先 提 出“ 瘀热” 一 词 的当属 张仲 景 , 《 伤寒 论》 中“ 太 阳 2 . 4用 药不 当 : 许多患 者喜 好温热 进补 的 药物 , 对 于素 体 阴虚 、 久病 气

浅析脑卒中与“瘀热阻窍”理论的相关性研究

浅析脑卒中与“瘀热阻窍”理论的相关性研究
进展 , 并 已拥有 了 良好的市场前景 和独特优 势。但因脑卒 中
的发生机制及病理 变化尚未明确 , 从而影 响了中医药治疗 的
已成为当务 之急。
脑 中动脉栓塞模 型进行 治疗后 发现该药物可通过下调细胞 因 子 的炎性 反应治疗急性脑缺血损 伤 , 说 明急性脑缺 血损伤 中 此外 , 现代医学还认为 “ 血瘀 ”的本质就是血液处于浓 、
李申
【 摘要 】 目 前在我国 , 每年由脑卒中导致的残疾和死亡已成“ 瘀 热阻窍 ”型脑卒 中理论 一直备 受关 注 , 相 关 的临床证 据和实验研 究均 取 得 了丰硕 的成果 。本文通过对本证型 的相关论述和研 究进行归纳 总结 , 以期为脑卒 中的中 医防治提供
率, 也无严重 不 良反 应。此外 , 近年来 , 许多 中药复方如 丹 参滴丸 、复方丹参注射液 、葛 根素、脉 络宁等在脑血 管疾 病 的治疗与预防 中也 已被成功运用。
… .,
机属瘀热为患 , 即脑卒 中应为 “ 瘀热阻窍”所致。
进 而瘀 滞化热所致 。与缺血性卒 中不同 , 出血性卒 中主 由情 志波动、 运动等诱 因而发 , 故更 易诱发 “ 瘀热 ”症候 , 如 《 素 问・ 生气通天论 》日 “ 阳气者 , 大怒则形气绝 , 而血菀 于上 , 使人薄厥 ( 薄厥 即中风之名 ) 。 ” 2 瘀热阻窍型脑卒 中的现代依据
黏、凝聚的 “ 高凝状态”, 故在临床上观察患者相关血液流 变学指标应具有诊断意义 。 这也得到 了许多实验研究的证实 , 如陈可冀等 曾提 出 , 血瘀患者从血液流变学上看 , 可表 现 为血液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及聚集性、白细胞流 变性和 血管壁压 力等 的异 常 ; 邓 常青 等 对血瘀证 和非 血

周仲瑛教授对犀角地黄汤的发展与应用刘菊妍

周仲瑛教授对犀角地黄汤的发展与应用刘菊妍

周仲瑛教授对犀角地黄汤的发展与应用南京中医药大学96级博士研究生刘菊妍顾勤周仲瑛教授业医五十余载,精于医道,勤于实践,善治心、肝、脾、肺、肾等多脏器多系统疾病,尤其在疑难急症和心肺疾病方面有深厚的研究和造诣。

笔者有幸侍诊于侧,聆听指点,获益良多。

本文仅就周师在理、法、方、药及临床上对犀角地黄汤的应用与发展作一浅述,供同道参考。

1 阐发病机,不拘外感,提出“瘀热血证”论因血热与血瘀互相作用形成的瘀热型血证,在古典医书中并无系统论述,仅散在于讨论热病及血证的有关章节中。

张仲景首次述及“瘀热”一词及其证治,《伤寒论》128条所论抵当汤的证治,即为外邪循经入里,深入下焦,与瘀血相搏而致得“蓄血”证,法取破下逐瘀,使瘀去热散病解。

晋《小品方》创芍药地黄汤疗“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发之,内瘀有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者,此主消化瘀血”,《备急千金要方》所载犀角地黄汤的组成,功效及主治均与之同,书中明确指出“犀角地黄汤……消瘀血方”。

嗣后被历代医家推崇为凉血散瘀的经典方剂。

细究犀角地黄汤的主治证偏重于“伤寒及温病”等外感病邪所致病证,而忽视内伤诸因素。

周师从临床实践中认识到,纵然六淫化火,疫毒入侵,热毒炽盛,搏血为瘀可致“瘀热”互结,但内伤久病,气火偏盛,逆乱脏腑,湿热痰瘀,壅塞脉道,热郁血瘀,戕伤血络而致“瘀热”出血在临床则更为多见,且常是内伤诸疾病程迁延,病势多变,病情复杂的主要原因。

鉴于目前许多学者将“瘀热”这一病机纳入“瘀热相搏”证,周师指出“瘀热”所致的病证多端,临床可见高热、血证、疫斑、昏迷、疫黄、症积、厥脱等,如仅以瘀热相搏一证统之,恐有外延过大,内涵不清之嫌,治疗亦缺乏针对性,为此,周师主张在“瘀热血证”门下列若干分证,如瘀热血溢证、瘀热阻窍证、瘀热水结证、瘀热发黄证等,从而使“瘀热”的不同病机、病证特点具体而明确,更利于辨证施治,从而丰富和发展了犀角地黄汤主治病证的病因病机内容。

周仲瑛从瘀热阻窍论治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经验——周仲瑛瘀热论学术思想临证应用之二

周仲瑛从瘀热阻窍论治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经验——周仲瑛瘀热论学术思想临证应用之二

周仲瑛从瘀热阻窍论治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经验——周仲瑛瘀热论学术思想临证应用之二陈四清;郭立中【摘要】@@ (周仲瑛瘀热论学术思想临证应用之一已刊登于本刊2009年第6期)rn中风包括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两大类,现代医学治疗有显著的差异,尤其对缺血性中风强调尽早应用溶栓术,中医也普遍认为缺血性中风宜早用、重用活血化瘀法,而认为出血性中风,尤其是急性期,使用活血药可能有出血之虞,因此对出血性中风临床不用或不敢重用活血化瘀药.【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年(卷),期】2010(042)001【总页数】4页(P12-15)【关键词】出血性中风;瘀热阻窍;凉血散瘀【作者】陈四清;郭立中【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4(周仲瑛瘀热论学术思想临证应用之一已刊登于本刊2009年第6期)中风包括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两大类,现代医学治疗有显著的差异,尤其对缺血性中风强调尽早应用溶栓术,中医也普遍认为缺血性中风宜早用、重用活血化瘀法,而认为出血性中风,尤其是急性期,使用活血药可能有出血之虞,因此对出血性中风临床不用或不敢重用活血化瘀药。

周仲瑛教授在多年应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基础上,进一步在临床研究发现,瘀热阻窍也是出血性中风的基本病机,根据中医异病同治原则,出血与缺血一样可以运用凉血散瘀方法治疗,临床疗效良好。

兹详述如次。

1 瘀热升腾,直冲犯脑,络伤血溢,清窍闭阻是出血性中风急性期基本病机出血性中风属现代医学概念,是在中医学中风病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深化了对其病理实质的了解。

古今医家对于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散见于有关中风、厥证、头痛、眩晕、风痱、偏枯等病的论述之中。

其认识见仁见智,各有侧重,风火痰瘀虚等,均有论及。

周仲瑛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体会到出血性中风的病机有两大特点:一是其病位主在脑窍;二是其致病因素多属瘀热为患。

国医大师周仲瑛论治过敏性紫癜经验

国医大师周仲瑛论治过敏性紫癜经验

国医大师周仲瑛论治过敏性紫癜经验陈令媛;雷森皓;陈健一【摘要】周仲瑛教授以《素问·病机十九条》为立论依据,结合温病学说"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理论,提出过敏性紫癜的病因病机均为感受外邪,邪实正虚,引动风热,并与瘀热、湿热交争,多因复合相搏为患,瘀热贯穿疾病始终.辨证论治以祛风化湿,凉血化瘀为大法,气血同调.具体治法常用清热祛风、清热凉血、清热化湿、泻下通瘀、补气健脾、益肾清利等六法.并附验案1则,以飨同道.【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8(033)009【总页数】2页(P1247-1248)【关键词】过敏性紫癜;中医药疗法;名医经验;周仲瑛【作者】陈令媛;雷森皓;陈健一【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29;北京知医堂中医诊所北京100000;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江苏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擅长治疗疑难杂病,运用中医药治疗各种血液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等疾病有其独特经验并卓有成效。

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

现将周仲瑛教授从“三热论”论治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经验总结分享,以启发吾辈学习、思考。

1 病因病机——风热、瘀热、湿热相搏,邪实正虚周仲瑛教授以《素问·病机十九条》[1]为立论依据,结合温病学说“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理论为基础,首创“瘀热论”[2]、“伏毒论”和“复合病机致病”等病因病机学说。

提出治疗疑难杂病,运用多因复合,审证求机,辨证辨病治疗[3]。

针对过敏性紫癜的病因均为感受外邪,邪实正虚,引动风热,并与瘀热、湿热交争,相搏为患。

认为瘀热相搏,贯穿疾病始终[4],无论疾病早中晚期,本病瘀热导致血溢脉外,是基本病机,热入血分,瘀热相搏而发为“紫癜”。

病机演变,病有兼夹,正虚邪实,气血同病,常为多种病理因素错杂而形成复合病机。

风热邪毒外感,风邪上受,首先犯肺,肺合皮毛,故表现为皮肤紫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瘀热相搏证的提出充实和发展了中医的病机辨证和治疗学内容,文章主要内容包括:瘀热的概念、瘀热的形成、瘀热的主要病理变化、瘀热的临床表现、瘀热的类型、瘀热的治疗原则、瘀热相搏证的系列研究、瘀热学说的意义,并附医案2则。

关键词:瘀热相搏证;凉血化瘀;系列研究中图分类号:R2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043(2008)04-0237-04Research of Stagnated Heat Competing SyndromeZHOU Zhong-ying(Nanjing University of TCM,Nanjing,China )Abstract :The stagnated heat competing syndrome improved and developed pathogenesis differ -entiation of symptoms and signs and TCM therapeutics content.The mainly content included tothe conception,formation,mainly pathology change,clinical symptoms,type,therapeutic princi -ple of stagnated heat and series stagnated heat competing syndrome research,the meaning of stagnated heat theory.To introduce two medical record in the text.Key words :stagnated heat competing syndrome;cooling the blood and eliminating stagnated blood;series research 瘀热相搏证的系列研究(二)周仲瑛作者单位: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作者简介:周仲瑛(1928-),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

论著·理论探讨9瘀热相搏证的系列研究20世纪70年代后期,笔者开始将“瘀热相搏证”及凉血化瘀治法的应用,从临床引入科研,以“瘀热相搏”主证为基础,根据病证、病位、病理特点,分列若干子证,从最初在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衰的防治中瘀热水结证的提出,到后来在重症肝炎治疗中瘀热发黄证的发现、出血性病症治疗中瘀热血溢证———瘀热型血证的命名、高脂血症治疗中络热血瘀证的提出,直到21世纪末在治疗出血性中风中瘀热阻窍证的确立,继而到近年“瘀热病因在内科难治病发病中的机制及其分子基础研究”被列为国家973研究项目等。

显示了中医以“证候”为中心的研究特色,先后历时26年,从理论、临床和实验三方面对瘀热之中的21大常见证型———瘀热阻窍证、瘀热血溢证、瘀热发黄证、瘀热水结证和络热血瘀证等进行了系列研究,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瘀热”学术思想。

9.1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治以凉血通瘀在前人有关理论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个人长期的临床实践探索,首次提出“瘀热阻窍”是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基本病机。

并认为瘀热阻窍是中风风、火、痰、虚等多种病理因素的基础,从而平内风、外风之争,统主火、主痰、主虚诸说于一炉,充实和发展了中医对中风病因病机的理论认识。

在此基础上,提出凉血通瘀法是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基本治法。

该法不仅能清血分之热、散血中之瘀、折冲逆之势,止妄行之血、熄内动之风,并寓有上病下取、釜底抽薪、顺降气血之意。

既不同于仅从局部病理变化着眼,迳予见血止血的治法;也有别于当前过分强调瘀血,主张单一活血化瘀甚或破血逐瘀的观点。

并研制成凉血通瘀注射液及凉血通瘀口服液配套制剂,分别对该制剂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动物实验研究及临床疗效观察。

凉血通瘀制剂由大黄、水牛角、生地、赤芍、三七、地龙等药组成。

方以大黄、水牛角为君,大黄清热泻火、凉血祛瘀、通腑泄热,是历代治疗中风主药之一,刘河间“三化汤”中即有该品,《神农本草经》谓其能“下瘀血、血闭寒热……荡涤肠胃,推陈致新”;水牛角功类犀角,有清热凉血之功。

两药相合互补,更237能加强凉血化瘀作用。

生地为臣,滋阴清热,凉血宁血,更兼散瘀之功,是治疗营血热盛的代表药物,古方“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等均含本品。

《本草求真》谓“生地黄……凡吐血……蓄血,其证果因于热盛者,无不用此调治”,可见其效之佳。

佐以三七活血祛瘀止血,地龙清热通络。

诸药配合,共奏凉血化瘀,通腑泄热之功。

临床和实验证明,该制剂有促进脑内血肿吸收、减轻脑水肿、改善瘀热阻窍证症状和神经功能缺损等多种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凉血通瘀注射液和凉血通瘀口服液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制剂稳定,使用方便,无明显的毒副反应,具有高效、速效的特点,适应抢救危重患者的需要,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特别是注射液的研制,更能体现中医治疗急症的特色。

9.2出血热急性肾衰治予泻下通瘀笔者经过10余年的临床研究,针对出血热急性肾衰蓄血、蓄水及易于伤阴的病理特点,提出出血热急性肾衰的治疗大法以泻下通瘀为主,兼以滋阴利水,从而达到泻下热毒、凉血散瘀、增液生津、通利二便的目的。

在出血热少尿期,无论其发热与否,凡见到小便赤涩量少,欲解不得,甚至尿闭不通,血尿或尿中夹血性膜状物,大便秘,小腹胀满或拒按,心烦不寐,神志烦躁或不清,呕恶频繁,面部水肿,舌质红绛,苔焦黄,或光红少苔,脉小数等症,表现为“瘀热水结证”特征者皆可用之。

方宗《温疫论》桃仁承气汤、《温病条辨》增液承气汤、《伤寒论》猪苓汤及《千金方》犀角地黄汤等加减出入。

药用大黄、芒硝、枳实、桃仁、生地、麦门冬、猪苓、白茅根、怀牛膝。

若水邪犯肺,喘咳气促不得卧,加葶苈子泻肺行水;血分瘀热壅盛,加水牛角、牡丹皮、赤芍等凉血化瘀;津伤明显,舌绛干裂,口干渴,可合入玄参,取增液汤全方以滋阴生津;小便赤少不畅,可再加阿胶、泽泻、车前子等滋阴利水。

概言之,泻下通瘀法包括下热毒、下瘀毒、下水毒等几个方面,通过与滋阴生津法配合,可具备增液通腑、通瘀散结、滋阴利水的功能,起到通大便、利小水,“急下存阴”、凉血止血、祛除水毒,使津液归于正化等作用。

9.3治血证倡凉血化瘀法历来中医对血证的认识,强调气火逆乱,血不循经,络伤血溢为其基本病机。

在治疗方面,以治血、治气、治火为基本原则,组成了许多名方良剂。

笔者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提出了瘀热血溢证这一特殊证候类别,突出了瘀热相搏、络损血溢导致出血的重要性,强调凉血化瘀为治疗瘀热型血证的基本大法。

临证应用时,首先要明确外感内伤,其次要辨别瘀热的轻重,同时还应详察兼证变证。

在认识上突破了仅把这一方法视为外感温病血分证治法的局限性,发展了血证理论,充实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并在实践中体会到凉血与化瘀联用,可以起到清血分之热、散血中之瘀、解血分之毒、止妄行之血的多环节作用。

据此研制了丹地合剂和地丹注射液,药由水牛角、生地、牡丹皮、赤芍、制大黄、山栀子、煅人中白、紫珠草等组成。

临证时灵活化裁,常收捷效。

9.4重症肝炎治以凉血化瘀解毒重症肝炎在湿热疫毒深入营血的极期,由于热毒化火,火热炽盛,热蕴营血,煎熬熏蒸,热与血搏,而致血液稠浊,血涩不畅,形成瘀血;血瘀又可郁酿化热,而致血热愈炽。

瘀热郁于血分,常易促使黄疸迅速进一步加深,持续难退,病程超过10d至2周者,标志病情的恶化、难治。

正如张仲景所说:“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

”于此可知,瘀热发黄与一般单纯的湿热发黄轻重差异极大。

据此,提出“热毒瘀结证”采用凉血化瘀解毒法进行治疗,并研制成清肝解毒静脉注射剂,经临床观察对重型病毒性肝炎有较好治疗效果。

动物实验亦证明,本方具有清热、解毒、退黄、凉血、化瘀、止血等作用。

清肝解毒注射液由犀角地黄汤合茵陈蒿汤合方加减组成。

方中水牛角、茵陈蒿、大黄清热凉血、解毒化瘀,共为君药。

水牛角“凉血解毒、止衄,治热病昏迷,吐血、衄血,血热溺赤”,实验证明可使凝血时间缩短,血小板计数增加。

大黄为“足太阳、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药”,能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通利结毒”,“血分之结热,唯兹可以逐之”。

治疗重型肝炎,主要作用是保肝利胆、解除微循环障碍,抗病原微生物和抗内毒素、止血、调控免疫,几乎可作用于其病理机转的各个环节。

茵陈蒿“除湿散热结”,“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有利胆、保肝、解热、抗病毒和促进肝细胞生长等作用。

生地、赤芍、山栀子共为臣药,加强君药凉血散瘀止血功能。

生地清热凉血生津,“能消瘀血,凉血补血有功”,“血热妄行,或吐血、或衄血、或下血,宜用之为主”。

实验表明该药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

赤芍能“行血破瘀血,散血块,以散血热”,山栀子清热泻火凉血,能利胆、抗肝损伤,与茵陈配合则作用更为明显。

《本草思辨录》谓其:“苦寒涤热,而所涤为瘀郁之热……黄疸之热,热在表,其本在胃,栀子入胃涤热下行,更以走表利便之茵陈辅之,则瘀清热解而疸以愈。

”牡丹皮、煅人中白加强凉血解毒,是为佐药。

牡丹皮入肝经,清238热凉血,和血消瘀。

《滇南本草》谓其:“破血行血,消癥瘕之疾、除血分之热。

”《本草经疏》则称其:“味苦而微辛,辛以散结聚,苦寒除血热,入血分,凉血热之要药。

”煅人中白咸寒而能清热降火消瘀,善解热毒。

全方组成特点为凉血而不遏凉,活血而不破血,解毒不妨正,止血不留瘀,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散瘀、止血、利胆、保肝、养阴等多方面作用,体现了凉血化瘀解毒的基本大法,从而取得了明显的临床疗效。

9.5高脂血症治以清泄络热、凉血化瘀临床所见高脂血症的络热血瘀证每由肝肾阴虚所致,可兼挟湿浊、痰、火,是瘀热相搏证范畴内的重要子证之一,病变深在络脉,特别是微小的孙络。

其病具有广泛性,外而体表四肢百骸,内而脏腑组织,可表现于多种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及血液病、糖尿病等。

络热血瘀证的主症特点:面赤而有油光,头昏重胀,胸闷或痛,肢麻沉重,口苦口干,大便多干,舌苔黄腻质红,或暗紫有瘀斑,脉弦滑等。

临床实践表明,高脂血症与络热血瘀病机病证有密切的相关性,治用升降散为主。

通过病证结合研究,已初步显示出清热凉血、化瘀通络法的实用价值。

若肝肾阴虚,酌配生地、玄参、石斛、女贞子、旱莲草、决明子等。

且已在此基础上又进而用于治疗脑动脉硬化等病,延伸拓宽了其证候内涵。

10瘀热学说的意义前已述及,瘀热是由瘀血和火热两种病理因素相互搏结而成,而这两种病理因素可以广泛存在于多种疾病之中。

首先,百病之中,火热居多。

火热为患,常见于诸病。

如《内经》所论十九条病机之中,属火者五条,属热者四条,将近一半;河间更广其说,力倡“火热”,认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朱丹溪认为火热出于脏腑,清代温病诸家,又专从温热立论……概而言之,外感六淫,悉能化火;五志过极,皆可生火;劳心劳神,引动虚火;情志不遂,气郁化火;过食肥甘油腻,饮食不节,食积化火;痰瘀阻滞,久郁生火;过用温燥,重伤津液,引起内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