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说课稿_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最新《端午日》【教学设计】和【说课稿】市级优质课一等奖

最新《端午日》【教学设计】和【说课稿】市级优质课一等奖

最新《端午日》【教学设计】和【说课稿】
《端午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湘西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民俗风情的魅力。

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3、让学生感受“力量从团结中来”这一道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分析龙舟竞渡的精彩场面描写。

2、领悟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我国三大传统节日是什么吧(春节、端午、仲秋)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生答)是的,有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那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呢?(出示儿歌:艾叶香,香满堂;粽子香,香厨房,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师生齐读。

可见,端午节习俗之多,场面之热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沈从文的《端午日》,看看湘西茶峒人是怎样欢度这一传统节日的?
二、检查预习
蘸zhàn 峒dòng 伶líng俐lì擂léi 老鹳guàn
呐nà喊泅qiú戍shù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概括一下茶峒人端午这天有哪些风俗习惯?(用“动词﹢名词”的短语概括)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赛龙舟、捉鸭子)你认为最主要的民俗活动是什么?
②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这些风俗习惯的?(划出相关的语句)时间顺序。

《端午日》教案篇三

《端午日》教案篇三

《端午日》教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湘西端午习俗,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2、学习并掌握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的方法。

二、学习重点:1、了解湘西端午习俗:赛龙舟,捉鸭子等。

2、学习并掌握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的方法。

三、学习难点:学习并掌握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的方法。

四、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五、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唐代文秀的关于端午节的诗。

(幻灯片1)端午文秀(唐)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提问:大家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意思吗?明确:告诉我们端午节的由来:纪念屈原。

3、提问:同学们知道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吗?(学生说,教师相机补充)明确:文中提到的湘西的端午习俗有画王字,蘸雄黄酒,赛龙舟,捉鸭子等。

补充:还有挂艾蒲,系香袋等端午习俗,目的是避邪驱瘟;另外还有吃粽子等习俗是为了祭祀、纪念屈原……4、多媒体展示:全国各地端午习俗。

(幻灯片2)教师小结:由于地方不同,各地端午节的习俗也不完全相同,那么,湘西人民是怎样迎端午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沈从文写的一篇短文《端午日》。

(幻灯片3)(二)简介作者过渡:让我们先走近作家沈从文,了解一些关于他的基本情况。

沈从文(1902——1988),苗族人,生于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凤凰县,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主要作品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

《端午日》就选自《边城》。

(幻灯片4)教师补充两点:1、沈从文老师只是小学毕业,却当上了大学教授,这一切完全是靠——自学成才;2、如果你在新华书店看见沈从文老师的书,你一定要买回来看看。

只要你打开他的书,你就会被书中所描写的充满神秘色彩的湘西世界所吸引!希望正处于金色年华的同学们能多多地亲近文学:多读书,读好书,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三)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5)1、了解湘西端午习俗,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2、学习并掌握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师解说:本节课我们将和同学们走进斑斓多彩的民俗文化,通过对湘西端午习俗的了解,来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学习运用虚实相生的方法进行场面描写。

初中语文《端午日》教案

初中语文《端午日》教案

初中语文《端午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端午日》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端午日》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2. 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端午日》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与端午节相关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对端午节产生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关于端午节的诗词或故事,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端午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日的习俗。

3. 合作探讨(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

(2)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分享,总结本组的讨论成果。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2)重点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2)通过课文中的情节,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掌握课文《端午日》的基本内容,以及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的方法。

7. 作业布置(1)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讲述课文《端午日》的故事。

(2)选取课文中的一个细节描写,分析其表现的人物性格和情感。

端午日教案15篇

端午日教案15篇

端午日教案端午日教案1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端午日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端午日教案1教学目的:一、了解端午的习俗;赛龙舟的精彩场面。

二、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简练明快的语言,培养联想、想象的能力。

三、激发学生争先、合作、奋发向上和爱国、爱民、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步骤:一、课前布置学生调查、了解有关本地过端午节的习俗,课堂交流,引出新课。

二、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说说文中写到了端午的哪些习俗?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明确:穿新衣服、画王字、吃鱼吃肉、看划船、赶鸭子竞赛。

(板书)详写龙舟竞渡,略写赶鸭子竞赛。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汇报。

幻灯出示: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用简洁的语言(小标题)概括课文三部分的内容。

②你觉得文中的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体现过节的喜庆气氛?③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片段学习,你觉得应该掌握哪些重点内容,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如:龙舟竞渡:a、节日赛龙舟的气氛如何?b、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赛龙舟的场面?c、比赛时船员是怎样分配的?作者运用了哪些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对他们赛龙舟时的外貌和动作进行了描写,这些词语对表现赛船的场面有什么作用?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d、最能激发你联想的句子有哪些?赶鸭子场面:a、赶鸭子活动有什么目的?b、赶鸭子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人们的心情怎样?(教师提示,让学生自己设计类似的问题,然后讨论。

可从两方面谈学习体会:其一,传统节日给人带来的欢乐;其二,就文章的写作特点而言。

)三、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获得有益启示。

假如你就是龙舟竞渡或赶鸭子场面中的一员,试想象当时场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给大家听,并说说你的心情。

龙舟竞渡取得胜利,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四、与课文中写到的端午节习俗相比,你的家乡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些习俗?为什么?你知道端午节的寓意吗?五、作业:回家将课文中描绘的端午日热闹情景讲给父母听。

七年级语文教案 端午日9篇

七年级语文教案 端午日9篇

七年级语文教案端午日9篇端午日 1《端午日》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江苏大丰沈灶中学陈继军该教案是本人获大丰市东南片优质课评比第一名教案(一)教学理念:把研究性学习和语文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方法主要是采用引导、自学讨论法。

(二)、教学目的:1、通过课文,了解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习惯,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2、让学生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的精彩以及作者生动精炼的语言。

3、让学生感受桨手的风采,明白“力量从团结中来”这一道理。

(三)、教学重点:1、精彩的场面描写。

2、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四)、教学难点: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及虚实结合的方法写好一个场面。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刚刚送走中秋节,很快又将迎来春节,大家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师:谈到端午节我们就不能不想到一位伟大的诗人,谁呀?(生:屈原)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多媒体图及传说介绍),我们知道了,端午节源自屈原投江的传说,人们用端午节来表达对伟大的爱国诗人的敬重和怀念。

师:我们今天到湖南去了解那儿的老百姓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多媒体展示课题)请大家把课文打到102页。

问:作者是谁?(生(齐):沈从文。

)师:哪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沈从文?师:我补充一点:北大校长季羡林回忆沈从文先生时说:湘西那一片有点神秘而又美丽的土地,正是通过沈先生的笔而大白天下。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具体感受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美景(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二、新授板块一:自学并疏通字词。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多媒体展示探究目标)(1)自由学习过程: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2)同学们在文中感受到哪些湘西的风俗习惯?(3)划出你最欣赏的语段或词语。

检查学习情况:(多媒体)给加点字注音并区别字音字形字义。

蘸(zhàn)酒峒(dòng)泅(qiú)水数〔shù〕天前擂(léi)鼓鹳(guàn)呐(nà)喊 shù(戍)军一律(lǜ)jiǎng(桨)手泥jiāng〔桨〕板块二:分析课文一:介绍风俗。

初一上册语文《端午日》说课稿-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初一上册语文《端午日》说课稿-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初一上册语文《端午日》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属于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的“民俗风情”这一单元。

节选自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节选部分侧重描写端午日赛龙船的场面,节选部分独立成文。

文本字数不多,但高明的地方颇多。

1、受《左传》影响,把重点放在人不明白的地方。

战前单方形状如何,如何进行预备,如何排兵布局等等是局外人所不知道的,因而需求大篇幅叙说,而激烈厮杀,则无分南北,基本相反,即使文中无多少描述,读者也能够凭常识和想象而知。

《端午日》一文,要描述的是湘西茶峒这个地方的民俗民风,此处端午节有哪些于他处不同的风俗,龙船有何特点,划船的人有多少,如何安排,如何奖励,奖品为甚么等等,各地各不相反,这是需求详加描述的,惟有对这些详加描述,才能写出一地之特点,而如你追我赶激烈划船,估计各处基本相反,读者完全可以凭借生活常识去想象。

所谓最特点的才是最世界的,《边城》这本小说,正是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怀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独有的风土人情而成为名著,节选自《边城》的《端午日》也一样正是描述具有边城小镇茶峒特点的端午风俗而当选教材,也正是教材编者将其列入“民俗风情”的缘由。

2、《端午日》一文,不但描述了具备地域特点的民风民俗,而且在写作技巧上也一样具有许多精妙的地方。

《端午日》一文次要描述了茶峒人欢庆端午日的三个场面,从场面描写的角度来分析文本,其写作技巧的高超亦令人蔚为大观。

渲染气氛,层层烘托。

《端午日》一文虽然没有用大量篇幅描写激烈紧张的赛龙船的场面,却不惜笔墨渲染了赛前赛后的气氛。

作者先以无人不穿了新衣,不在额头蘸雄黄酒画王字,家家必吃鱼吃肉等风俗的叙说,渲染出节日的喜庆氛围,接着交代万人空巷,官民人等无不到河边看划船,设置了悬念,是甚么样的激烈比赛能够如此吸引民众,此所谓“未成曲调先有声”;然后一步步叙说划船的赛前训练、交代船只的结构、桨手的分工、船员的结构等等,无不使读者心驰向往,最初又叙说领奖追鸭那惟有茶峒独有的风俗,更有使读者如临现场,沉醉其中的功效。

《端午日》教案

《端午日》教案

端午日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端午日的起源和传统习俗。

2.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1.端午日的历史背景和起源。

2.端午日的传统习俗包括包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

教学难点
1.让学生从故事中了解端午节的传统文化。

2.让学生理解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教师介绍端午节的起源和历史背景,同时解释端午的含义和重要性。

2. 学习环节
① 讲故事
教师讲述“屈原投江”和“包粽子”等端午节相关故事,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起源。

②备料制作
教师带领学生备料制作粽子,并在制作过程中详细讲解制作方法和相关习俗。

③ 小组合作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制作自己的一种传统端午食品,并在分享环节中向他人介绍食品的特色和制作方法。

3. 结束环节
总结端午节的起源、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传承和发扬端午文化。

注意事项
1.粽子制作和分享环节需要提前准备好材料和工具。

2.小组合作过程需要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支持,并提前安排好小组分组。

3.结束环节需要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和评价,并鼓励学生在下一次课堂或者日常生活中继续学习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评价方式
1.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学生的听讲、合作、交流等能力,以及制作粽子和传统端午食品的质量和效果。

2.作业评价: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端午节的文章,或者制作一个端午节主题的PPT,以体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端午日》教案教学设计

《端午日》教案教学设计

《端午日》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端午日》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结构,培养学生分析文章层次和构思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和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端午日》的内容和主题。

(2)分析并欣赏作者的语言表达和构思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2)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2)引导学生思考端午节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端午日》。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与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构思。

(2)学生讨论并欣赏作者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思考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分析与欣赏能力:评估学生对课文结构和语言表达的分析与欣赏能力。

五、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端午节日活动,如包粽子、赛龙舟等,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

2.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写一篇以端午节为背景的故事或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

六、教学准备:1. 教材:《端午日》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和文化意义的资料。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教学卡片等。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与总结: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简要总结端午节的意义和习2. 课文讲解:教师对《端午日》进行详细的讲解,包括生词解释、句子解析和文化背景介绍。

《端午日》教学设计(8篇)

《端午日》教学设计(8篇)

《端午日》教学设计《端午日》教学设计(8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日》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端午日》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了解湖南湘西端午习俗的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2、学习本文虚实结合的场面描写手法;教法:巧设问题情境促使生成注重多元对话启迪思维学法:沉浸文本在活动中体验自主探究在评议中感悟课前学习:1、熟读课文,了解内容,解决字词。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基本情况。

课堂学习:一:走近湘西,了解端午习俗1、创设情境导入:同学们,我手里拿的是一本现代文学名著——《边城》。

沈从文先生在本书中不仅描写一个感人至深的凄美的爱情故事,还首次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湘西世界。

一片旖旎风光中,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之境。

这座小小的山城,鸟语花香,青山翠竹;古朴的吊脚楼,耸立的小白塔,一脉清流相伴随,花自开零水自流,自然的生命季节循环不息。

(PPT1:湘西的美丽风光) 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沈从文先生走进这美丽的边城,参加当地的一个传统民俗节日——端午节,一起来感受那份独特的风土人情。

(板书课题:端午日)2、了解端午习俗。

①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几月初几?你们知道它的由来吗?[学生活动]发言交流。

[提示]端午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时在每年的五月初五。

一般认为端午节是为悼念投汨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唐朝文秀《端午》诗曰: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②我们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相关习俗?[学生活动]发言交流。

[提示]吃咸鸭蛋、吃粽子、插艾蒲、系香袋……二、初读课文,体验端午活动1.湘西茶峒人又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呢?湘西的端午节给你感觉是什么?(PPT2)[学生活动] ①带着问题放声朗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②交流发言[点拨] 戍shù军引申形近字“戍戌戊戎”辨别口诀:点shù 横xū wù中空,两笔交叉便是róng.湘西端午习俗:①穿新衣。

《端午日》的教案

《端午日》的教案

《端午日》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端午日》的作者、时代背景及作品特点。

(2)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和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民俗的热爱和传承。

(2)领悟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性与美好情感。

(3)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端午日》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一篇散文,描绘了湘西地区端午时节的民俗风情。

文章以作者的童年经历为线索,展示了端午节当天人们赛龙舟、挂艾叶、喝雄黄酒等习俗,以及孩子们在这一天获得的快乐和喜悦。

2.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2)分析作品中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

2. 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表现主题。

3. 将作品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端午节民俗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对端午节有直观的认识。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有关端午节的诗词和散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端午节习俗,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讨论作品中的情感内涵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 课堂展示:(1)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关于端午节的短文。

(2)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和创作特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作品情感的体验和感悟。

3. 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端午日》教案

《端午日》教案

《端午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端午日》全文。

(2)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和句式,解释其含义。

(3)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如何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有效分析。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端午节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端午日》全文。

(2)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3)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词语和句式的解释与运用。

(2)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

3. 采用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端午节的历史背景和习俗。

(2)引出《端午日》这篇课文。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本氛围。

(2)让学生找出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并尝试解释其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案例分析:(1)挑选典型的修辞手法,进行案例分析。

(2)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端午节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民族自豪感。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端午日》全文。

2. 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篇关于端午节的短文。

3. 调查家乡的端午节习俗,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六、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1)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朗读、讨论、发言等。

(2)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团队协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

《端午日》教案设计

《端午日》教案设计
-文章结构的理解:分析课文的结构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特别是前后文的对比和作者写作意图的把握。
-情感体验:六年级学生可能难以深入体验作者对端午日的特殊情感,需要教师通过情境创设、讨论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
举例:
-在讲解修辞手法时,教师可用图表或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效果。
-结构分析:理解课文的结构特点,如前后文的对比、具体描写的运用,以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举例:
-在讲解课文内容时,教师可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赛龙舟”一段,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对于词汇学习,可通过造句、拼写比赛等方式,确保学生掌握“粽”、“龙舟”等词汇。
2.教学难点
-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中出现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需教师通过实例分析和实际操作来帮助学生掌握。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制作粽子的过程及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端午节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对于文章结构的理解,教师可设计图表或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逻辑。
-在情感体验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自己家乡的端午节习俗,分享个人经历,以增强对课文情感的理解和共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端午日》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端午节吗?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是否参与过端午日的庆祝活动?”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端午日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

端午日教学设计端午日说课稿

端午日教学设计端午日说课稿

端午日教学设计端午日说课稿《端午日》是苏教版语文初一上册的课文,《端午日》介绍了山西茶峒人端午日的习俗, 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端午日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端午日》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真切体会过端午节的快乐,并产生热爱祖国精神文化遗产的感情。

3.品味龙舟赛的精彩场面描写。

【学习重难点】1.真切体会过端午节的快乐,并产生热爱祖国精神文化遗产的感情。

(重点)2.品味龙舟赛的精彩场面描写。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这儿有一首诗,大家来齐声朗读一下,看看写的是哪一个传统节日,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屈原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五月前。

龙舟迅疾如流矢,万人喝彩青潭边。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乡土小说家沈从文是怎样记录茶峒人欢度这一传统节日的。

通过传统节日,我们又可以感受到怎样的民族精神与文化魅力?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

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2.掌握重点字音。

额角(é)蘸酒(zhàn)茶峒(dòng)短桨(jiǎng) 缠裹(guǒ) 伶俐(líng lì)呐喊(nà) 老鹳河(guàn) 颈脖(jǐng)泅水(qiú) 束缚(fù) 洞穴(xué)擂(léi)鼓打锣(luó)嘭(pēng)嘭铛(dāng)铛3.解释词语。

嘭嘭铛铛:形容撞击金属器物的声音。

吊脚楼:也称吊楼,为苗族、壮族、布依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

泅水:游水渡河。

端午日说课稿MicrosoftWord文档

端午日说课稿MicrosoftWord文档

《端午日》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特色本文属于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的“民俗风情”这个单元。

文本通过对湘西端午民俗的介绍,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节日和民俗风情的无穷乐趣,增强学生热爱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的思想感情。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本课题的特色,制定以下三维目标:知识和水平: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水平,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探究方法,欣赏品味精彩的场面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3、教学重点、难点:精彩的场面描写: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实写和虚写相结合。

4、学生分析:刚进入初中,学生的感性理解远远大于理性分析,所以在问题的设置上应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学到方法,并能举一反三的使用。

二、说教法、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是课标的重要理念。

所以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1、探究法:使学生在自主阅读、讨论合作中有所感悟和思考,相互激发思维的火花。

2、品读法:指导学生有梯度的多读,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阅读下实行有效的阅读指导。

3、拓展法:本文是属于“人与社会”这个方面的,通过从文本世界延伸到课堂外的思考,使学生更深刻地注重社会,注重人类,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结合文本及学生的特点,我将介绍以下学法:1、自主悟读:通过自己的个性阅读来促动主动学习。

2、合作交流:通过合作、交流,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水平,学会协作与分享。

3、自主探究:提升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思维的发展水平。

三、说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共分了(导)导入新课;(学、讲)初读课文、精读课文;(练)拓展延伸、课堂检测、布置作业六个环节。

(一)、导入1、轻风送粽香,粽叶裹真情,龙舟千帆竞,一切为诗魂。

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端午节融入了传统文化的血脉。

《端午日》教学设计4

《端午日》教学设计4

端午节教学设计41. 适用年级和课程•适用年级:小学三年级•课程名称:语文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端午节的起源和传统,学习并朗读端午节诗歌,领悟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采用听、说、读、写、唱的多种方式,使学生全面掌握端午节相关知识,培养其观察、分析、表达和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爱国意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

3. 教学内容及安排3.1 知识传授(20分钟)首先,讲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传统,包括粽子的由来、龙舟赛的故事等。

适当加入一些互动环节,例如出示图片等,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

3.2 诵读经典诗歌(20分钟)教师向学生朗读端午节经典诗歌《节日的盛宴》,让学生认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随后,安排学生分组朗读,展现自己的表演才华。

3.3 文艺表演(25分钟)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刻地理解端午节,我们安排了一场文艺表演。

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们将自己制作的手工龙舟和粽子等道具拿出来,在舞台上展示出他们的作品,该环节旨在培养孩子们的搭配、创意和表演能力。

3.4 评课环节(15分钟)在课程结束前,教师安排评课环节,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表现和收获。

同时,教师也给学生进行反馈和肯定,并鼓励他们在未来继续学习和探索。

4.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并领悟端午节的意义和传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新学年龄的学生较小,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较弱等问题。

因此,需要在课堂上增加更多的互动和图文并茂的讲解方式,以便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同时,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自己制作端午节相关的手工作品,加深对端午节的理解和情感认同。

《端午日》说课稿

《端午日》说课稿

端午日一、引入大家好,今天我的主题是《端午日》。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端午节一直占据重要地位。

它不仅代表了我们的文化传统,也是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其历史和文化内涵。

二、背景介绍1.节日起源端午节,又称重五节、午日节、五月节、端阳节、天中节、艾节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吴越两国之间打了多年的仗,吴国为了弥补亏损,开始设法寻找一个称重的日子进行盛大庆祝。

于是,就有了后来的端午节。

2.节日传统习俗a.赛龙舟端午节最具特色的就是赛龙舟了。

这项活动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他因忧国忧民,最终跳江自尽,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开始在端午节那一天划龙舟,以示对他的怀念。

b.吃粽子端午节还有一个传统就是吃粽子。

这是为了纪念在屈原去世那天,百姓们下河打捞屈原的身体时,为了让鱼虾蛇蚤不吃掉屈原的身体,就把成炊的糯米粽子投入江中。

c.插艾叶除此之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其他的习俗,比如插艾叶、挂菖蒲、系五彩丝等等。

这些习俗都在传承中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文化内涵1.重视家庭团圆端午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一年中少数几个法定节假日之一。

它强调了家庭与亲情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珍惜家庭,和睦相处。

2.传承中华文化端午节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从舞狮、龙舟赛、吃粽子、插艾叶等各种节庆活动中,不难看出端午节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均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因此,每到端午节,我们不仅可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应当传承和发扬这一文化。

四、总结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节日,在各地民众的共同传承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这一节日不仅强调了家庭与亲情的重要性,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向往和热爱。

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传承这一文化,在其基础上不断创新,为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日》说课稿
《端午日》说课
江苏大丰市万盈二中陈继军
一、说教材
1、《端午日》是苏教版七年级教科书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编者以民俗风情为主题分别编入了《端午日》等四篇课文,它介绍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是一篇新增加的课文,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让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有:
①、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②、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美画面和语言风格,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

③、调查家乡的风俗民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过了鲁迅先生的《社戏》,同学们已经初步表现出对地方风俗的浓厚兴趣。

加上端午节是同学比较熟悉的节日,所以这一节课的任务是让同学们对风俗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并学会对人物的多角度描写。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①、对赛龙舟精彩场面描写的赏析。

②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教学难点是: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相结合。

二、说:程序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共分了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精读课文、小结拓展延伸、总结全文、布置作业六个环节。

1、导入
由提问传统节日而引出端午节,接着多媒体介绍屈原的传说并让学生结合当地来说出一些端午节的的风俗习惯,用多媒体动画为学生拓宽知识面介绍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当地有哪些风俗习惯,再以“同学们想知道湖南的老百姓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吗?”一句来引导揭题,板书课题“端午日”--沈从文并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这一过程计划是5-8分钟
2、在初读课文阶段,我设计了探究目标:
(1)自由学习过程: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2)同学们在文中感受到哪些湘西的风俗习惯?
(3)划出你最欣赏的语段或词语。

并以些为纲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用第三个问题导入下面评析“赛龙舟”“捉鸭子”的场面。

这一过程计划是8分钟
2、精读课文
在精读课文阶段,重点是介绍赛龙船场面。

在具体指导学生赏析这一段时,我采用多媒体和课文内容相结合的方法,来打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在美轮美奂的古诗欣赏中、龙舟视频中真切地感受到赛龙舟场面的激烈。

结合文中语句,指导他们试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去分析场面。

对赛龙舟场面的赏析,我以分析桨手的风采为突破口,针对文中描写桨手的文字并非很多再加上学生对赛龙舟并没有感性的认识的情况,我制作了一个桨手风采的图片展示,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由讨论从多角度来
描绘桨手。

虚实结合是本文的一个难点,我采用逐层深入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首先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作者想象的句子,然后让学生假想如果身在现场会有怎样的想象,最后结合多媒体上两幅在江中疾馳的龙舟展开想象,
正面侧面描写也是本文的一个难点,我仍然采用了图文相结合的方法,多媒体打出三幅观众人山人海的图片,然后让学生到文中找描写观众的文字,教者指出这种描写就是侧面描写。

对于捉鸭子的场面我采取简略处理的方法,由图片再到文中语句。

这一过程计划是20分钟
3、小结并升华
在小结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这节课。

我们了解了许多我们熟悉的和不熟悉的风俗习惯。

其实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有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和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完美地相结合,就构成了神州大地上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在刚刚结束的奥运会上,来自世界各国的人民就亲身领略到了东方文明的美丽和神奇”
接着让学生们欣赏雅典奥运会上中国文艺演出剪辑的2分钟短片。

在最后的对文章的主题升华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同学们,在雅典,世界人民亲身感受到了东方文明的魅力,世界为之惊叹,为之喝彩。

开放的中国在了解世界,而世界人民也在了解开放的中国。

同学们!一个没有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丧失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怕的;只有使自己的文明不断进步的民族
才是有希望的!同学们让我们为把中华民族推向世界而努力学习吧!”
这一过程计划是5分钟
4、作业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两道题目:
1、假如你来组织一次“赛龙舟”活动,将如何策划呢?(如赛前准备、人员安排、预期效果、奖励形式、注意事项等等)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感触?试用文字表述。

(不少于200字)
5、板书设计:
端午日
--沈从文
湘西的民俗
……
桨手:持、划(动作)
正面描写:鼓手、锣手:敲打、调理(动作)激烈紧张
赛龙舟带头人:拿、挥动、指挥(动作)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外貌)
(详写)侧面描写:观众
追鸭子:热闹、有趣
(略写)
---→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推向世界!
三、多媒体介绍
1、课前我根据课文的内容以及该年龄段的学生的兴趣以及爱好设计制作适用面较广、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的课件以便在
教学中使用。

如赛龙舟的视频,雅典奥运会文艺演出的二分钟剪辑,风俗习惯的flash动画,桨手风采的图片展示。

3、教学设计着重培养学生图片、视频、音乐的欣赏,口语表达等。

四:说:教法和学法
在授课过程中我从教改理念贯穿和对学生未来的关注出发,通过探究练习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让学生学会自学。

初一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观察力比较肤浅,缺少精确性、概括性,因此在授课中分析赛龙舟场面是教者在意引导他们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来分析,这样就能够避免学生盲目地去找去分析。

另外我还采用了自读讨论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想”“划”“议”“结”的学习法,并作出规定:在“议”的过程中,四人为一组,每人都要议,在“结”的过程中,指令其中一个人任记录,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教师提问时,其中一人作代表发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