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2改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doc《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引言《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领域中个体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态度、学习动机、个性特征以及教师的教学心理等多个方面。
本文档旨在总结《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核心知识点,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提供参考。
第一部分: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1.1 定义与研究对象定义: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原理于高等教育领域,研究学生和教师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研究对象:学生的认知、情感、动机;教师的教学策略、师生互动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内容:学习理论、发展心理学、教育评估、教学设计等。
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案例研究等。
第二部分:学生心理发展2.1 认知发展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近侧发展区、指导性学习。
2.2 情感与社会性发展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信任与不信任、自主与羞愧等八个阶段。
同伴关系、友谊、恋爱关系的发展。
2.3 个性与人格发展特质理论:五大人格特质。
自我概念、自尊、自我效能感的发展。
第三部分:学习理论与策略3.1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条件作用。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信息加工、认知结构。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知识构建、社会互动。
3.2 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复述、精加工、组织。
元认知策略:计划、监控、调节。
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环境管理、求助策略。
第四部分:动机与情感4.1 学习动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自我决定理论:能力、关联性、自主性。
成就动机理论。
4.2 情感态度情感态度对学习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
第五部分:教学设计与评估5.1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教学方法与媒体的选择。
5.2 教育评估形成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
标准化测试与表现性评估。
反馈的提供与利用。
第六部分:教师心理与专业发展6.1 教师心理教师的信念、态度与价值观。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试题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试题库1.名词解释15%2.简答题25%3.辨析题15%(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正误判断,并简单说明。
)4.论述题30%5.案例题15%一、名词解释1、高等教育心理学2、角色3、教学风格4、自我效能感5、教学效能感6、动机与学习动机7、学习迁移8、问题解决9、自我意识10、心理健康教育11、教师期望效应12、教学监控能力13、教师胜任力14、教学反思15、学习16、创造力17、品德18、人际交往二、简答题1.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2.简如何理解现代教育条件下教师角色的作用?。
3.简述学习的作用。
4.简述大学生学习特点。
5.简述学习动机的功能。
6.简述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7.简述创造力的影响因素。
8.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途径与方法有哪些?9.简述凯尔曼的关于品德形成理论。
10.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11.简述自我意识发展。
12.简述自我意识的功能。
13.试述人际交往的功能。
14.试述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
15.简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16、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哪些?17、试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18、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三、论述题1、根据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试论述应如何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意识完善?2、创造性的实质是什么?试论述在大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那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促进学习迁移?4、结合大学生学习动机特点,试论述如何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5、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谈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6、根据你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认识,谈谈如何进行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7、通过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谈谈学习它的现实意义。
8、结合自己的体会,论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适方法。
四、辨析题(附答题要点)1、高校里有些老教师以前从没学过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同样上得很好,有的还当了教授,可见学不学这门课没多大关系。
答:这种说法不正确。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教学大纲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教学大纲说明部分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教育作为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各级各类教育。
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最高层次,它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各类高级人才,以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任务。
为能有效地完成这一任务,必须有一大批政治合格、作风优良、敬业爱岗、业务精深、了解学生的大学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到高等教育活动中来。
一般而言,绝大多数的高校教师在高校都受过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素质训练,但很少系统地学习过高等教育心理学,往往对高等学校学生的认知过程、学习心理和个性特点缺乏深刻的了解,不能依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普遍缺乏必要的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不能自觉地运用其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和教育相结合的产物。
教育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在于揭示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形成道德品质、培养自我意识、协调人际关系的心理规律,揭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心理发展与教育情境的依存关系,从而使教育工作建立在心理科学的基础上,提高教育的科学性和效益,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同时,教育心理学对教师有效地独立学习和自我培养也可提供必要的帮助。
因此,广大高校教师都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善于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教育过程,并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心理科学的指导下,在独立学习和自我培养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
由此,我们认为《高等教育心理学》作为高等学校岗前培训的课程,其主要作用在于帮助青年教师尽快地熟悉和适应高等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全面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自觉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二、本大纲编写的指导思想及原则本大纲是在安徽省高师中心于2009年7月28-30日组织的安徽省高校教师培训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结合《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教材内容以及2005年编制的原《高等教育心理学》大纲精神要求,由安徽师范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庆师范学院、安徽工程科技学院、蚌埠医学院、皖西学院、安徽工业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宿州学院、安徽理工大学、黄山学院、巢湖学院、安徽科技学院、池州学院、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等高校的各位专家共同研讨、创作而成。
高等教育心理学电子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极为密切。
教育教学的开展是基于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水平的,同时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要促进受教育者心理的发展。
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师要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不仅要了解教育教学的相关规定和要求,也要理解这些规定和要求背后的真正意图,这样才能保证教师能够有效地执行这些规定,不折不扣地实现教育要求。
心理学对教育的支持:1.心理学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知识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行为选择的基础2.心理学有关心理发展、认知与学习的研究结论是构建科学教育教学观的基础3.心理学有关个性差异的研究是因材施教的基础4.心理学关于群体的社会心理研究为学校与班级管理提供了依据5.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课后思考题: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研究领域包括:异常心理学、生物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神经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精神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区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等。
应用领域包括:临床心理学、辅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法医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健康心理学、预防心理学、工业及组织心理学、学校心理学等。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也叫心理活动,简称心理,主要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一)心理动力心理动力决定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方向,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
在学校的情景下,有关学习的动机、兴趣、需要和世界观构成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系统,存在于学生的主观意识中,是推动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最重要的主导动力。
(二)心理过程主要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心理过程从不同的角度能动地反映着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
(三)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是人的心理活动在一定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其持续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者更长的时间。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案
一、高等教育心理学教案二、教案目标:1. 让学生了解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让学生掌握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3. 培养学生运用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2.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3.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4.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应用领域5. 高等教育心理学与实际问题的结合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讲解:详细讲解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应用领域等内容。
3. 案例分析:选取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进行分析。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5.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高等教育心理学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
4. 课程总结:评估学生对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高等教育心理学教案(六)六、教学内容:1.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2. 认知发展与学习理论3. 情感发展与人格塑造4. 社会心理与教育环境5. 心理健康与辅导七、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包括认知发展与学习理论、情感发展与人格塑造、社会心理与教育环境、心理健康与辅导等内容。
3. 案例分析:选取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进行分析。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5.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高等教育心理学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
4. 课程总结:评估学生对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梳理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对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推动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高等教育心理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梳理。
一、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在心理上有着独特的特点。
认知方面,他们的思维能力达到了较高水平,具有更强的抽象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能够对复杂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直观的认识。
情感方面,情感丰富而强烈,但情绪波动较大。
他们开始对自我和他人的情感有更深刻的体验,同时也面临着情感管理和调控的挑战。
自我意识方面,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于成熟。
他们更加关注自我形象、自我评价和自我发展,努力探索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未来方向。
二、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通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形成的。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认为,通过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的多次结合,个体能够对条件刺激产生类似无条件刺激的反应。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则关注行为的结果对行为的塑造作用,强化是增加行为发生概率的重要手段。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地在头脑中构建认知结构的过程。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强调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倡发现学习。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则指出,有意义学习是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主动建构知识。
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进行解释和建构的。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关注学习者的情感、需要和个人价值。
罗杰斯的自由学习理论主张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教师应成为学习的促进者。
三、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
内部动机是由个体内在的兴趣、好奇心等因素驱动的学习动机。
外部动机则是由外部奖励、惩罚等因素激发的学习动机。
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包括学生的需要、兴趣、价值观,以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
《高等教育心理学》-答案整理- 缩印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重点掌握的题目1、高等教育心理学-P14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师角色:P25教师一词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着。
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它是一种客观的社会规定,具有非人格的特征;作为角色的承担者,指的是个体的人,具有个性的特征。
教师集多种角色于一身,就是一个角色从。
教师主要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1)教师基本要求,2)性质和任务,3)服务对象和宗旨。
)3、教学风格P28是指在教学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
4、自我效能感P31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含两个成分: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
个人的行为主要受人的效能预期的控制。
5、教学效能感P31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6、动机与学习动机P87- P89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是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7、学习迁移P103是指在一种情景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景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影响。
其本质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它是一种普遍现象。
8、问题解决P173将问题解决定义为: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它存在三个过程:初始状态、中间状态和目标状态,问题解决有两个类型:常规性问题解决、创造性问题解决。
)9、自我意识P225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
10、心理健康教育-P277补充2: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集答案(有错请改)
1.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发射的心理学)
B.桑代克
C.布鲁纳(教育目标)
D.奥苏泊尔(认知内驱力)
2.注意属于个体心理构成中---------方面的表现。
A.心理动力 B.心理过程 C.心理状态 D.心理特征
3.下列哪种方法属于调查研究法
A.观察法
B.谈话法
C.个案法
D.测量法
4.研究大学生心理特点时,应考虑年级差异,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和认识影响的诸要素。
这是强调要遵循原则。
A.客观性
B.发展性
C.系统性
D.教育性
5.首先提出“教育心理学化”主张的学者是
A.裴斯泰洛齐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意识廓)
D.桑代克
6.教育心理学是研究---------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A.德育与智育
B.知识与技能
C.动机与迁移
D.学习与教学
7.在正常教学班级开展教材教学实验研究,这是采用的研究方法
A.自然实验法
B.调查法
C.观察法
D.个案法
1.下列心理现象中属于学习的是
A.运动员吃兴奋剂提高了成绩
B.环境适应
C.个体进青春期后的变声
D.感觉适应
2. 某学生因不遵守纪律而被取消了参加某活动的资格。
这种管理方式属于
A.正惩罚
B.负惩罚
C.负强化
D.正强化
3. “杀鸡给猴看”产生的强化效应是
A.外在
B.自我
C.替代
D.内在
4.“对做好一份工作的奖励就是这份工作已做好了”,这隐含了下列哪类强化?
A.外在
B.自我
C.替代
D.消极。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高等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大学生在学习、发展和适应过程中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的学科。
通过探究大学生的学业成就、生涯发展以及心理健康问题,高等教育心理学旨在提供有效的干预策略和指导,帮助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与才能的同时实现全面发展。
一、心理适应与转变大学生作为从高中进入大学新生代表群体,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和生活压力。
适应是这一转变过程中最主要的心理问题之一。
大学生需要适应新的学术要求、学习环境,以及更高的社交压力和角色转变。
适应过程中会出现焦虑、压力、困惑等情绪问题。
了解这些问题的发生原因和解决办法,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并迅速融入大学生活。
二、学习与记忆高等教育心理学探讨了学习和记忆的基本原理以及相关技巧。
学习是大学生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因此,了解大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策略以及学习的动机和意义,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大学生的记忆力也是一个关键因素,掌握记忆原理和技巧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存储和回忆知识。
三、心理健康与压力管理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
面对高强度的学习和生活压力,了解如何管理和缓解压力是非常重要的。
高等教育心理学提供了应对压力的方法和技巧,如积极思维、情绪调节等,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四、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大学生在高等教育过程中需要面对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的问题。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了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策略。
通过了解自己的兴趣、优势与价值观,与职业顾问合作,大学生能够做出更明智的职业选择,规划好自己的职业道路。
五、人际关系与情感管理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个体,需要在大学环境中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了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和策略,帮助大学生建立友好、互助的社交网络。
同时,情感管理也是大学生需要面对的挑战之一。
了解和掌握情感管理的方法可以帮助大学生处理情绪问题,提高自身情感的稳定性。
六、创造力与创新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了创造力与创新的培养和发展。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老师没具体划范围, 故整理了知识点)考试题型:1.选择题2.名词解释3.简答题4.论述题(或应用分析题)接说, 提出了对心理学影响巨大的建立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基础上的学习理论, 为教育心理学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包括动物实验、操作性行为与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原理)。
强化可分为积极强化(正强化)和消极强化(负强化)。
积极强化通过呈现某种刺激增强反应概率;消极强化通过中止某种(讨厌的、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
强化还可以划分为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
一级强化物马祖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 能直接起强化作用, 如食物、水、安全、温暖、性等。
二级强化物事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以及强化反复联合, 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多元智力理论认为, 人类的认知并非一元, 而是多元, 传统智力只有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力, 过于狭窄。
因此, 加德纳认为, 人类有七种不同的智力, 即: 言语能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本规律的科学。
它既研究学生学的规律, 也研究教师教的规律, 但以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学规律为主。
②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研究、揭示学生学的心理规律, 以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学习理论, 使学生能运用这些规律提高自己的学习成效, 包括研究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结果的性质与结构;研究学生学习的分类;研究学生学习的过程;研究学生学习的条件;其次是研究、揭示教的心理规律, 为确立合理的教学原则和建立完善的教学理论提供心理依据, 并帮助教师配合学生学习的各个19世纪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 为教育心理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做好了准备。
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 迫切要求改善教育过程的组织、提高教育工作的成效, 同时还因为19世纪心理学本身的长足发展, 教育心理学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高等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知识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知识点第一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概述本章主要介绍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研究对象。
还介绍了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重要意义。
第二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本章主要介绍高等教育心理学中的基本理论,包括学习理论、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
第三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本章主要介绍高等教育心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和观察研究等。
第四章:学生的心理特点本章主要介绍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包括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知发展的特点和人格特点等。
第五章: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心理过程本章主要介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心理过程,包括学习动机的类型、学习行为的调节和学习策略的培养等。
第六章:学生的情感与心理健康本章主要介绍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健康问题,包括学生的情感特点、心理压力与压力管理等。
第七章:学生的成就动机与成就评价本章主要介绍学生的成就动机和成就评价,包括学生的学业成就动机、成就目标和成绩评定等。
第八章: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评价本章主要介绍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包括自尊、自我效能和自我概念等。
第九章: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本章主要介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职业兴趣、职业决策和职业发展等。
第十章:学生的人际关系与人格发展本章主要介绍学生的人际关系和人格发展,包括人际关系的类型、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和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等。
第十一章: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本章主要介绍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原则和方法等。
第十二章:高等教育的有效教师和学生支持本章主要介绍高等教育的有效教师和学生支持,包括教师的角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生支持的策略等。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一、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1.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2.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等。
二、大学生的心理发展1. 大学生认知发展-大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处于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
-大学生的记忆发展特点:记忆容量增大,记忆的目的性增强,意义记忆占主导地位,记忆的敏捷性和持久性提高。
2. 大学生情感发展-大学生情感的特点:丰富性和复杂性、稳定性和波动性、强烈性和文饰性。
-大学生的爱情观:正确认识爱情,树立健康的爱情观。
3.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自我认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自我体验的丰富性和波动性,自我控制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增强。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正确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有效控制自我。
三、大学生的学习心理1. 大学生学习的特点-学习内容的专业性和职业定向性。
-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学习过程的探索性和创新性。
2.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分类: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直接性动机和间接性动机;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合理开展学习竞赛活动;指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
3. 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四、高等学校教师心理1. 教师的角色-知识的传授者。
-学习的指导者。
-教学的组织者。
-学生的榜样。
2. 教师的专业素质-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
-专业技能:教学技能、教育机智。
-专业情意: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自我。
3. 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设计能力。
《高等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知识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知识点章节题型内容第一章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名词解释1.高等教育心理学2.个性心理二、辨析题1.高等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高校教师如何教的一门科学。
2.教育工作中的“是为了不教”。
(教育工作中的“教是为了不教”的说法有道理吗?)3.高等教育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大学生学习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4.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没有多大现实意义。
5.高校里有些老教师以前从没学过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同样上得很好,有的还当了教授,可见学不学这门课没多大关系。
6.有些优秀教师虽然没有学过《高等教育心理学》,但却是一位名符其实的优秀教师。
因此,个别青年教师说:不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照样可以当好教师。
你对此论有何看法?7.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无非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高等教育的目的也不例外。
你对此论有何看法?三、简答题1.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及其对象。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3.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4.简述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5.试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四、论述题1..结合《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体会,谈谈学习该课程的现实意义。
章节题型内容第二章高等学校教师心理一、名词解释 1.教师胜任力2.教育机智3教学反思.4.自我效能感5.教师期望效应6.教学监控能力7.教师角色8.教学风格9.教学效能感二、辨析题 1.现代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对高等学校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当代教师不仅要有广博深厚的知识和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还要有符合教育教学工作的高能力和素质。
2.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区别就在于专家教师掌握更多的知识。
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大学教师只要努力扮演好教学者的角色就已足够。
三、简答题1.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2.简述教学效能感的影响和作用。
3.简述教学反思的过程。
4.简述如何理解现代教育条件下教师角色的作用?5.联系实际分析说明教学效能感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
高等教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1. 导言高等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旨在研究和探讨人类在高等教育环境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和研究,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教学改革和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2.1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是推动学生学习的重要驱动力。
了解学习动机对于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2 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所倾向的偏好和习惯,包括视觉型、听觉型、动手型等不同的学习方式。
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有助于个性化教学的实施。
3. 高等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3.1 课堂管理高等教育心理学通过研究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心理需求,指导老师合理地管理课堂秩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2 教学评价高等教育心理学倡导综合评价方法,重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自我认知的提升。
4. 高等教育心理学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4.1 学业发展高等教育心理学通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与态度,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学业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2 心理健康高等教育心理学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开展心理教育与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5. 结语高等教育心理学在高等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己,健康成长,提高学习成绩,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
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重视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讲,教师职业心理的发展一、填空题1.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的三个阶段是: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发展关注阶段。
2.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有:外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内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3.专家型教师成长的规律有:系统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观摩、从事科学研究、自觉教学反思。
4.“高原现象”原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用来描述在学习尤其是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进步暂停时停顿或者退步现象的一个概念。
(名词解释)5.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分是:情绪衰竭、非人性化、低个人成就感。
二、单项选择题1.大多数教师在从教一年后,开始关注“如何上好每一节课,提高教学质量”等。
这一阶段的教师处于职业生涯发展的(A )。
A.任务关注阶段 B.自我关注阶段 C.发展关注阶段 D.生存关注阶段2.教师对职业生涯中的外在需求的表现是(A )A.外生涯发展目标B.内生涯发展目标C.教学效能D.高原现象3.教师个体自身要达到的职业成熟是(B)A.教学效能B.内生涯发展目标C.外生涯发展目标D.高原现象三、名词解释教师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在教师职业岗位上所度过的、与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连续工作经历。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的主观判断与期望。
(如何实现?)影响的关键是教师的主观因素。
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第三章)高原现象:原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用来描述在学习尤其是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或是退步现象的一个概念。
职业倦怠:是指助人行业中的个体在面对过度工作需求时,所产生的身体和情绪的极度疲劳状态。
四、判断分析题1、专家型教师就是有教学专长的教师。
答:错。
专家型教师是指那些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的组织化专门知识,能高效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职业的敏锐洞察力的教师。
2、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区别就在工作年限上。
答:错。
(1)与新手比较,专家型教师的知识和经验更具有实践性和实用性;(2)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在对问题的表征认识上有本质的区别,专家对问题的表征认识更深入,更接近本质;(3)专家型教师低熟悉的教学情境的观察与判断比新手要快,具有直觉性的特点;(4)专家型教师在解读问题时更具有灵活性,他们是机遇的策划者,能够迅速地转变看问题的角度,而新手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具有刻板性。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案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案第一章: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1.1 课程介绍理解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了解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1.2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认知发展理论、情感发展理论和个体差异理论理解这些理论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1.3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问卷调查、实验研究、观察研究等研究方法掌握研究设计的原理和步骤第二章:学习与记忆2.1 学习的概念与分类理解学习的定义和不同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掌握加涅的学习层次和分类2.2 记忆的原理与过程学习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提取过程理解短时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区别与联系2.3 学习策略与记忆技巧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如分散学习、自我测试和复习技巧学习记忆提升技巧,如联想记忆、故事法和图像法第三章:动机与自我调节3.1 动机的概念与理论理解动机的定义和动机理论(如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决定理论)掌握外部和内部动机对学习的影响3.2 自我调节在学习中的作用学习自我调节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自我调节的策略,如目标设定、时间管理和自我监控3.3 动机与自我调节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探讨动机和自我调节在学业成就、学术兴趣和职业规划中的应用学习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动机与自我调节能力第四章:个体差异与适应4.1 智力与智力理论理解智力的定义和智力理论(如因素分析、多元智能理论)掌握智力测试的方法和应用4.2 学习风格与差异学习不同学习风格的特征和优势探讨个体差异对学习策略选择和学习成效的影响4.3 适应与调整策略学习适应的概念和适应策略探讨如何应对学习压力、焦虑和挫折,提高适应能力第五章:群体动力与团队合作5.1 群体动力的概念与理论理解群体动力的定义和群体心理理论(如社会认同理论、群体动力理论)掌握群体动态和群体角色的形成5.2 团队合作与领导力学习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及其对学习的影响探讨领导力在团队中的作用和领导风格对团队绩效的影响5.3 群体动力与团队合作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学习如何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绩效探讨团队协作在课程项目、实验实践和课外活动中的应用第六章:心理健康与压力管理6.1 心理健康的概念与重要性理解心理健康的定义和其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探讨心理健康对学业成绩和人际关系的影响6.2 压力与管理策略学习压力的定义和压力源掌握压力管理和应对策略,如时间管理、放松技巧和社交支持6.3 心理健康促进与干预学习心理健康促进的方法和干预措施探讨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和转诊流程第七章:情感发展与情感智力7.1 情感发展的理论掌握情感发展的定义和情感理论(如情感社会化理论、情感智力理论)理解情感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7.2 情感智力的培养与重要性学习情感智力的定义和构成要素探讨情感智力在学业成就和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7.3 情感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探讨情感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学习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调节能力和同理心第八章:多元文化与教育8.1 多元文化的概念与重要性理解多元文化的定义和其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探讨多元文化对学习环境的影响和多元文化教育的原则8.2 跨文化交际与沟通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关键要素掌握跨文化沟通的策略和技巧8.3 多元文化教育实践探讨多元文化教育的方法和实践学习如何设计和实施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和活动第九章:职业发展与规划9.1 职业发展的概念与过程理解职业发展的定义和职业发展过程探讨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能力在职业发展中的作用9.2 职业规划的策略与方法学习职业规划的定义和重要性掌握职业规划的步骤和策略,如信息搜集、目标设定和行动计划9.3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探讨高校职业发展服务和就业指导的提供学习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和开展职业规划第十章:高等教育环境与学习支持10.1 高等教育环境的特点与影响理解高等教育环境的特点和其对学习的影响探讨校园文化、师生关系和学习社区的建设10.2 学习支持的提供与策略学习学习支持的定义和重要性掌握学习支持的提供方式和策略,如辅导服务、学习资源和心理健康支持10.3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探讨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和挑战学习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和对策重点解析第一章: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重点: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定义、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心理学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及学习的意义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意义:1有利于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
高等教育心理学揭示了高校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特点和规律;揭示了教学活动的心理规律,这就为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确定、选择和制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 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改革是当今教育的潮流,目前我国的教育也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改革时期。
大学怎样适应这种改革的潮流,这既是一个深刻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广泛的实践问题,通过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和研究将有助于解决教育改革中的各种问题。
3有利于教师的自身建设和发展传统的观点认为“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主要职能和角色,然而在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的急剧变革,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发展,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就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
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尤其对高校教师的要求更高。
所以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自身建设,进行自我教育,与时俱进,不断地提高自身能力、水平和素质。
心理现象心理现象分:1、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与意志过程;2、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与个性的特征(能力、气质、性格)心理学独立的标志冯特于1879 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脱离了母体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1学习动机的社会性日渐增强2间接性学习动机占主体3学习动机的多元性4学习动机的职业化学习动机概念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联系实际谈怎样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教育大学生确立新的学习目标和远大理想2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3正确运用奖惩4适当开展竞赛5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6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7引导学生正确归因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说明事物、情况是怎样的,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原理等的描述。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比如怎样进行推理、决策或者解决某类问题等。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相当于平时所说的技能。
什么是感觉、知觉和观察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
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态,是指有目的、有计划、较持久的知觉过程。
大学生观察有什么特点1 一般知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2 观察的目的性日益增强3 观察具有敏感性和系统性4 观察具有相对的深刻性和稳定性怎样运用感知规律组织教学1 利用知觉规律组织教学(1)强调规律(2)对比规律(3)活动律(4)组合律2 利用直观教学提高对知识感知的效果(1)实物直观是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教学上的演示实物、观察标本、进行实验、实际测量和参观、访问、调查、实际操作等都属于直观教学范畴。
(2)模象直观是通过对实物的模象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如观察各种图片、图表、照片、模型以及看幻灯、电视、电影等,都属于模象直观的范畴。
(3)言语直观是通过教师生动的、形象化的语言描述,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具体形象。
言语直观的优点是不受时空的条件限制,使用范围较广。
但是言语直观往往不如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鲜明、具体、完整和稳定。
什么是记忆?什么是记忆的品质?记忆是一个人过去经历过的事物或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是人脑积累经验的功能表现。
记忆的品质1 记忆的敏捷性2 记忆的持久性3 记忆的正确性4 记忆的准备性。
大学生的记忆发展有哪些特点1 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由于大学生所学课程种类繁多,教材内容比较抽象深奥,学习质量标准不断提高,因而在这种客观的高标准、高要求下,促使大学生的逻辑记忆能力发展起来。
2 各种记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
大学生由于处在学习记忆的最佳年龄阶段,是记忆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因而他们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等各种品质全面地发展起来,尤其是记忆的敏捷性和准确性品质得到突出的发展。
可以说,大学生的记忆不仅速度快、容量大、持久性好,而且准确,是人生记忆达到成熟和最旺盛的时期。
3 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大学生随着各种知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和知识经验的丰富,并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学习和掌握了一些实用而有效的记忆方法,如纲要法、解意法、联想法、谐音法、组块法等。
怎样提高大学生的记忆能力(怎样合理组织复习)1 明确记忆的目的任务,不断提高记忆的自觉性。
2 识记材料的数量要适当。
3 加强对识记材料的理解。
4 掌握正确的识记方法。
形象记忆法、谐音记忆法、逻辑记忆法、口诀记忆法5 利用遗忘规律正确组织复习。
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复习要及时;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一般来说分散复习的效果比集中复习的效果好;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复习的形式多样化多种感受器官协同活动。
知识理解的一般过程包括哪些环节1 分析和综合分析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和个别特性,分别加以考察的过程;综合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属性联结起来加以考察的过程。
2 比较、分类、系统化比较是在思想上确定被比较的事物之间异同点的过程;分类是通过比较确定了事物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
据此把它们分为不同的种类;系统化是在比较和分类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将一类事物按不同的顺序和层次组成一定系统的思维过程。
3 抽象、概括、具体化抽象是在思想上抽取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舍弃非本质属性的过程;概括是在在思想上把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联结起来并推广到同类其他事物的过程;具体化是将通过抽象和概括而获得的原理、理论用来认识新的具体对象的过程,也就是把一般原理用于具体的、个别的场合。
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1 过去的知识经验2 变式与比较3 形成知识体系4 运用知识什么是问题的解决分析排除疑难,寻找通向目标方法的过程。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1 问题情境2 有关的知识经验3 定势4 功能固着5 情绪状态和动机强度6 个性差异什么是创造思维是指人们运用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它是思维的高级形式,科学上的发明创造,文学作品的创作等都属于创造思维活动。
1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1 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2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行为发展的环境3 培养发散思维引导学生突破习惯的思维定势4 教给学生创造方法5 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什么是注意?外部表现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集中。
1 适应性动作2 多余动作停止3 呼吸活动的变化4 还有其他外部表现:心跳加快、攥紧拳头等怎样运用注意规律组织高校教学一、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1 在教学环境上要避免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2 在教学内容上要满足学生的需要3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二、正确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1 加强学习目的的培养2 培养广泛而稳定的间接兴趣3 培养学生的自制力三、利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规律合理组织教学什么是能力?大学生能力的差异表现能力是直接影响人们顺利、有效地完成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一大学生能力类型的差异能力类型的个别差异主要体现在认识过程中的那些稳定的心理品质上,具体包括下列几个方面:1 知觉方面:综合型分析型分析综合型2 记忆方面根据识记材料时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的不同分为:视觉型听觉型运动型混合型从记忆的内容上可分为:直观形象的记忆类型词的抽象记忆类型中间型3 言语和思维方面:生动的言语类型或形象思维类型逻辑联系的言语类型或抽象思维类型中间型二大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三大学生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什么是气质?有哪些类型?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全部的动力特点的总和。
所谓动力特点的总和具体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表现在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上2 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上3 表现在心理活动的指向性上气质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什么是性格?有那些特点?性格是指一个人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一、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1 表现在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方面的性格特征2 表现在对劳动、学习态度方面的性格特征3 表现在对自己态度的性格特征二、性格的情绪特征1 表现在情绪活动的强度方面的性格特征2 表现在情绪活动稳定性方面的性格特征3 表现在情绪活动持久性方面的性格特征4 表现在主导心境方面的性格特征三、性格的意志特征1 行为自觉性的意志特征2 行为控制水平的意志特征3 行为坚持性的意志特征4 紧急和困难情况下表现出来的意志特征四、性格的理智特征1 表现在感知方面的性格理智特征2 表现在记忆方面的性格理智特征3 表现在思维方面的性格理智特征4 表现在想象方面的性格理智特征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指个体在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准则行为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品德与道德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联系看:1品德的内容来源于道德,它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体现。
当个体把一定社会道德规范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并付诸言行时,就形成了品德。
因此没有社会道德就无谓品德。
2 对品德的评价要以社会道德为标准。
3 道德是通过品德而存在的。
个体的品德反映并影响着社会道德风尚,品德是构成道德的基本元素。
从区别看:1 道德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它依赖整个社会存在而存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而改变。
品德虽然属于社会道德的范畴,但它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内化,是个体在社会道德的影响和熏陶下,形成个人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经常性稳定的心理品质。
品德依赖于个体的存在而存在,受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规律的制约。
2 道德是社会现象,是论理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品德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品德的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一、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识1 使大学生形成接受品德教育的积极态势2 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提高大学生的理论修养3 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道德问题讨论二、加深大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1 把道德知识和道德情感的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大道德情感的发展2 通过优秀文艺作品和榜样人物事迹的感染,加深大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3 努力培养学生自我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三、锻炼大学生的道德意志1 通过活动锻炼大学生的意志2 通过规章制度的执行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锻炼大学生的意志3 为大学生提供道德意志的榜样,激发他们意志锻炼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