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测试: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人教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和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人教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和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人教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和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检测题1 / 8《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检测题一、单选题1.以下不同时期疆域变迁的简易示意图,按照时间先后排列,最晚出现的是( )A .甲B .乙C .丁D .丙2.圩田的兴起最早开始于南朝,唐代范围扩大。

圩田是化湖为田,把堤岸伸入水中,抽掉堤内的水造成田。

圩田的大量出现( )A .促进了北方农业的发展B .有利于玉米和甘薯种植C .推动了南方的开发D .反映了人地矛盾的缓和3.下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

”纸币的出现最能表明( )A .北宋货币政策灵活开放B .北宋商品经济高度繁荣C .北宋中外经济交流频繁D .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4.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某项制度显示了这样三个理念:第一,人品是可以量化的;第二,人品是可变的;第三,人品高下应该与官位官阶相应。

这一制度应是( )A.世官制 B.九品中正制 C.征辟制 D.科举制5.1983年美国联邦人事总署署长艾伦.坎贝尔教授来华讲学时曾说:“当我接受联合国的邀请来中国讲授文官制度的时候,我深感惊讶。

因为在我们西方所有的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及文官制度时,都把它的创始者归于中国。

”这是因为( )A.西方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度B.西方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的中央集权制C.西方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的丞相制度D.西方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的秘密建储制6.下列选官制度的标准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世官制(夏商周)→察举制(汉朝)→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唐宋)( )A.血缘→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B.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C.血缘→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D.血缘→门第声望→品行才学→考试成绩7.唐朝诗人王建诗云:“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由此可知,唐代( )A.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B.城市市坊制度打破C.专制制度有所松弛 D.城市夜市比较繁荣8.下图是唐朝中央政府机构示意图,从中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相权一分为三 B.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C.门下省享有特殊地位 D.皇权受到空前削弱9.与利玛窦合作编译《同文算指》的人是( )A.徐光启 B.汤若望 C.邓玉涵 D.李之藻10.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科学家是( )人教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和隋唐大一统的发展》检测题A.王景 B.祖冲之 C.贾思勰 D.张衡11.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

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单元 单元测试 含答案

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单元 单元测试 含答案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测试含答案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下列选项符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特征的是()①战火连绵,政局动荡,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②数百年分裂局面是由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严重削弱③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在冲突与交往中逐步走向交融④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2.《晋书·武帝纪》记载,咸宁三年(277)至太熙元年(290),西北地区众多少数民族首领向晋归降、献贡,晋皆封官加爵。

右图为近代出土的“晋归义羌王”金印及其印文,该金印为晋代中央政府授予羌族首领的官印。

这表明()A. 考古发现拓宽人们认知视野B. 魏晋时期民族关系较为融洽C. 出土文物和文字史料相印证D. 华夏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3.司马迁笔下的“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到晋宋之际,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膏腴上地,亩直一金”。

推动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 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B.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C. 世家大族把持经济特权D. 北民南迁促进江南开发4.如果把“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A. 国家的产生和统一B.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 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5.下表为某同学记录的历史笔记。

笔记反映的历史时期是()◆开通大运河,贯通南北◆采用分科考试方法选拔官员◆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A. 隋朝B. 唐朝C. 宋朝D. 元朝6.五代时期,“流官移镇”盛行。

各节度使不仅积极发展屯田,而且“多遣亲吏往诸道回图贩易,所过皆免其算”。

藩镇的财富由唐代“取之于镇,用之于镇”变成了“取之于镇,用之于使”。

2019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2019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2019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测试卷一、选择题1.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下面年代尺的空白处应填写( )A.三国鼎立B.西晋灭亡C.东晋建立D.前秦统一北方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B.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C.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D.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3.关于隋朝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617年)一事,文献中有下列不同记载。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唐太宗劝李渊起兵反隋,这个说法最为可信B.李渊早有起兵反隋之意,这个说法最为可信C.《旧唐书》所记载的内容相互矛盾,都不可信D.温大雅与李渊是同时代人,所记内容绝对可信4.唐太宗曾说:“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以下唐太宗实践这一言论的措施是( ) A.轻徭薄赋B.虚怀纳谏C.劝课农桑D.戒奢从简5.宋人尹源说:“弱□者,诸侯也,既弱而久之不亡者,诸侯维之也。

”依据所学知识,“□”所指的朝代是( )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6.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7.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转变是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这一转变发生在( )A.西周时期B.北魏时期C.唐朝初期D.唐朝中期8.唐诗《田家》中写道:“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

”这反映了( )A.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达B.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C.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9.中国科学技术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用性的特点。

下列有助于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著作是( )①《黄帝内经》②《九章算术》③《齐民要术》④《千金方》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10.据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记述,唐代科举考试主要科目及内容如下:以上材料说明唐代科举制( )①实行分科考试选拔官员②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③检测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④明经科考试难度大于进士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1.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山东省泰安市新编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历史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交融和隋唐统一多

山东省泰安市新编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历史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交融和隋唐统一多

第二单元期末复习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唐太宗在位期间的出色政绩在历史上被称为()A.开皇之治B.开元之治C.永徽之治D.贞观之治2.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创举,这主要是指A.设立三省,分散相权B.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C.废除丞相,权分六部D.设立内阁,强化相权3.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的分裂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4.下列事件按因果关系排列应为()①两税法实行②土地兼并严重③均田制被破坏④租庸调制无法维持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③④②①D.②③④①5.魏晋时期的赋税制度,按户征收粮食和绢帛,是()A.两税法B.租调制C.一条鞭法D.摊丁入亩6.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相比,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最能体现首开风气的一点是A.介绍并传播西方农学知识B.我国古代农业的百科全书C.被译成多种外文影响广泛D.提出了有价值的农学理论7.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A.中华文明的起源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社会危机8.唐诗兴盛的原因有①社会经济的繁荣②市民阶层的扩大③民族融合和频繁的中外交往④科举取士和帝王的提倡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9.“敕”是皇帝的诏书。

凡属重要政事之最高命令,一定要皇帝下敕行之。

但实际上皇帝自己却并不拟“敕”。

唐初,负责草拟“敕令”的是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枢密院10.汉武帝为削弱相权采取的最为重要的措施是A.频繁任免宰相以防大权旁落B.让身边侍从、秘书参与军国大事C.废除秦朝的中央官制D.开始探索三省体制11.汉初,丞相位高权重,辅佐天子处理政务,出现了多位如萧何这样的名相。

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测试: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测试: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含答案解析)
A.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B.旨在终结丞相制度
C.有助于维护君主专制D.加速了西汉的灭亡
8.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贵族士流兢习老庄。晋殷仲堪说“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这话当时是有代表性的。由此推断出( )
A.社会动荡致道教流行B.儒家思想遭到冲击
C.信仰多元化倾向严重D.道家思想成为正统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5.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后来唐朝进一步改革并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中央行政核心,尚书省尚书不能参加决策会议。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行政权B.削弱三省权限
C.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D.加强皇权
6.自汉代起,皇帝的言行由史官记录,称《起居注》,在位皇帝不能查阅。唐太宗以审查和改正自己过失为由强行破坏这一规矩。宋代史官更将其呈送皇帝御览,明清皇帝则直接指导编写。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中央权威的加强B.儒学正统地位形成
C.选官制度的变革D.文化专制空前加强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检测(含解析)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

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答案D解析材料中对于世界其他地区人工运河修建技术只字未提,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提及了水运,并没有跟其他运输形式进行对比,无从得知其是否是主要形式,故B项错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唐朝安史之乱之后才开始南移,故C项错误;材料“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王朝的生命线”强调的都是交通建设对国家统一稳定的促进作用,故D 项正确。

2.唐初,山东士族的政治特权虽已消失,但仍坚持在大族内部进行通婚。

高宗为此颁布“禁婚令”,中宗时曾再次予以强调,而民间仍以“五姓婚姻为第一”。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崇尚门第之风已然成俗 B.中央对地方行政力减弱C.皇室摒弃宗法血缘观念 D.政府的禁婚令违背律典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初年政府打击门阀士族,但是“民间仍以‘五姓婚姻为第一’”,说明当时崇尚门第之风已经成为风俗,故A项正确。

3.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

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唐政府“抓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忧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

从府兵到募兵制的变化( )A.适应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B.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D.增强了唐政府的边防实力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抓募丁壮,长充边军’”得出,唐玄宗实行募兵制是为了适应边防需要,并非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中所涉及的是唐朝兵制的变迁,这种变迁与土地制度变迁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府兵制下的府兵战时打仗,闲时务农,战争结束后将归于朝,兵散于府,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避免武将专权,而募兵制下,军事将领即节度使负责招募和统率军队,削弱了中央的军事权,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出现,为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故C项正确;D项与题目主旨不符。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复习卷: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和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复习卷: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和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下表是780年唐朝开始实行的两税法的主要内容。

它的实施( )(1)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但丁额不废(2)不论主户、客户,一律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按丁壮和财产多少定出户等(3)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垦田数为准,分别按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4)一年分夏、秋两次征收A.使税制更加紊乱B.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C.增加了财政收入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解析:选C 两税法稳定了唐朝时期的税收政策,故A项错误;两税法重资产,而不是人丁,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B项错误;唐朝的两税法实施以后,不仅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故C项正确;两税法事实上承认了均田制的破坏,加剧了土地兼并,D项错误。

2.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

为其提供物质条件的是( )A.甲骨文B.造纸术C.圆周率D.印刷术解析:选B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造成便于书写的纸,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变革,并为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提供了物质条件,故本题答案为B项。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博大精深。

“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

”这首诗称赞的是( )A.诸葛亮B.贾思勰C.祖冲之D.郦道元解析:选C 祖冲之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一生钻研自然科学,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方面。

他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位第七位,他的研究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的时间,因此,答案为C项。

4.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

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

高一上学期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测试卷-带答案

高一上学期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测试卷-带答案

高一上学期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测试卷-带答案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有学者指出,南北朝时期,崔、卢、王、谢子弟,胎毛未干,“已拜列侯”;未离襁褓,已被“冠带”。

只要有一个“高贵”出身,也就是凭借门第和父亲、祖父的官爵,就可以“平流进取,坐至公卿”。

这反映出()A.统治者爱惜人才B.门阀士族享有特权C.节度使势力强大D.两晋政治民主倾向2.(2023·河南百所名校高一上联考)秦汉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北方经济总体上仍强于南方,但北重南轻的局面得到很大改变。

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A.南北政权对峙与竞争B.丝绸之路的开辟C.南方丰富的人力资源D.江南经济的开发3.(2023·绍兴高一上期中)在古代社会,统治者的治国理政直接关系到王朝兴衰。

下表中的政策()统治者统治政策前秦苻坚重用汉官;立学校、修学宫,传授汉文化;废除胡汉分治后秦姚兴注重人才选拔;大力提倡儒学,兴办学校;严厉打击贪官污吏,厉行节俭北魏孝文帝改汉服,禁北语,说汉话,改汉姓,通汉婚,尊孔崇儒,复兴礼乐A.体现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B.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C.反映了休养生息政策的效果D.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4.(2023·辽阳高一上期中)隋炀帝杨广从大业八年(公元612年)到大业十年(公元614年),亲率大军对高丽进行了征伐。

这些军事行动()A.彰显了皇权至上B.巩固了国家统一C.提升了军队地位D.加剧了统治危机5.(2023·临汾一中高一上联考)唐高祖武德初年就开始任用蕃将,但此时蕃将的政治地位较低;贞观年间,唐太宗开始大规模地任用蕃将,并以蕃将作为其武官的主要组成部分;武则天称帝后,入朝蕃将群体成为武周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可知,唐朝前期()A.国家实力日渐增强B.重武轻文风气浓厚C.民族政策包容开放D.民族交融步伐加快6.(2023·临汾一中高一上联考)下表所示为唐玄宗至唐代宗期间的人口变化情况(部分),造成表中人口急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唐朝纪年公元纪年户数口数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8 525 76348 909 800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8 914 70952 919 309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 2 933 12516 920 386A.安史之乱B.经济重心南移C.黄巢起义D.边疆局势恶化7.(2023·浙江A9协作体高一上期中)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二是官僚的选拔问题。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测试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测试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一、单选题1.据《晋书.慕容德载记》记载,慕容德在创立南燕政权之后,“建立学官,简公卿以下子弟及二品士门二百人为太学生。

德大集诸生,亲临策试”。

这一做法()A.推动了南燕统一北方B.有利于加速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C.扩大了南北政治差距D.深刻改变了先秦儒学的民族理论2.下表是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情况。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民族迁徙A.缓和了南北民族矛盾B.致使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C.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D.丰富了江南人民物质生活3.北方民族穿胡服便于骑马射箭,又利于保暖。

北魏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

这体现了()A.北魏统治基础脆弱B.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C.少数民族实现汉化D.民族交融趋势加强4.北朝末期,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说:“令(今)北土风俗,率能躬俭节用,以赡衣食。

江南奢侈,多不逮焉。

”这一言论()A.肯定了江南开发的成果B.显示了北朝社会向上的精神面貌C.偏离了政府的教化要求D.着眼于限制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5.贞观初,拜韩羁部酋长突地稽为右卫将军,赐姓李氏;贞观二十二年,以契丹人窟哥为左领将军兼松莫都督府、无极县男,赐姓李氏。

以上赐姓行为旨在()A.推行民族平等政策B.分化少数民族首领C.强化边疆民族统治D.促进民族之间交融6.《太平御览》中记载:‘“及破高昌,收马乳蒲萄实,于苑中种之,并得其酒法。

太宗自损益,造酒成,凡有八色,芳辛酷烈,味兼醍盎,即颁赐群臣,京师始得其味。

”李白也曾有诗云:“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

由此可知,当时()A.葡萄作为贡品传入B.中原与北方各族交流频繁C.经济重心不断南移D.民族交融丰富了物质文化7.隋文帝在开皇十八年(598年)下诏:“吴越之人,往承弊俗,所在之处,私造大船,因相聚结,致有侵害。

其江南诸州,人间有船长三丈以上,悉括入官。

”隋文帝此举意在()A.加强对江南的控制B.反对海外贸易C.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促进农业发展8.隋唐王朝统一,国力强盛,疆域拓展,经济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制度上也有重要建树。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卷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1.人物品题,也称之为臧否人物,是汉魏六朝士族社会最重要的文化风尚之一。

有曰,汉末清议尚“德行”,曹魏初霸辨“形名”;两晋玄风重“神韵”,南朝衰落好“文采”。

其实质是( )A.强化对官员的监察B.控制选举的话语权C.提升社会治理水平D.抨击专制强调自由2.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人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

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

这一转变( )A.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B.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3.《三国志》记载,孙权封儿子孙奋为齐王,居武昌;孙休为琅琊王,居虎林(今安徽贵池),而齐与琅琊均位于曹魏政权境内。

孙权该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A.瓦解分化曹魏政权B.阐明政权的合法性C.表明统一南北的意志D.制造统一全国的舆论4.南北朝时期,金属货币在北方几乎绝迹,谷帛代替了钱币作为交易媒介。

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却是不断扩大,还产生筹码不足和钱币盗铸等问题。

这反映出当时( )A.南方经济水平高于北方B.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C.货币的功能和价值下降D.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控力减弱5.魏晋南北朝时期,莲花、忍冬、飞天和缠枝花等成为基本纹饰,逐渐成为石窟、工艺美术方面的主流图案。

这表明( )A.外来文化丰富了艺术创作B.艺术创作走向自觉C.政权更迭阻断了文化传承D.南北经济交流频繁6.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

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

据此可知,西晋至唐( ) 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 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7.史书记载,南朝的齐豫章王萧嶷为荆州刺史时“二千石官长不得与人为市”;萧梁时“广州刺史但经城门一过,便得三千万”。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检测(含解析)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

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答案D解析材料中对于世界其他地区人工运河修建技术只字未提,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提及了水运,并没有跟其他运输形式进行对比,无从得知其是否是主要形式,故B项错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唐朝安史之乱之后才开始南移,故C项错误;材料“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王朝的生命线”强调的都是交通建设对国家统一稳定的促进作用,故D 项正确。

2.唐初,山东士族的政治特权虽已消失,但仍坚持在大族内部进行通婚。

高宗为此颁布“禁婚令”,中宗时曾再次予以强调,而民间仍以“五姓婚姻为第一”。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崇尚门第之风已然成俗 B.中央对地方行政力减弱C.皇室摒弃宗法血缘观念 D.政府的禁婚令违背律典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初年政府打击门阀士族,但是“民间仍以‘五姓婚姻为第一’”,说明当时崇尚门第之风已经成为风俗,故A项正确。

3.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

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唐政府“抓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忧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

从府兵到募兵制的变化( )A.适应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B.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D.增强了唐政府的边防实力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抓募丁壮,长充边军’”得出,唐玄宗实行募兵制是为了适应边防需要,并非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中所涉及的是唐朝兵制的变迁,这种变迁与土地制度变迁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府兵制下的府兵战时打仗,闲时务农,战争结束后将归于朝,兵散于府,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避免武将专权,而募兵制下,军事将领即节度使负责招募和统率军队,削弱了中央的军事权,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出现,为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故C项正确;D项与题目主旨不符。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提升复习卷: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和隋唐统一多民族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提升复习卷: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和隋唐统一多民族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魏书·广陵王羽传》中记载,孝文帝说:“北人每言北人何用知书,朕闻此,深用怃然。

今知书者甚众,岂皆圣人……朕为天子,何假中原,欲令卿等子孙,博见多知。

若永居恒北,值不好文主,卿等子孙,不免面墙也。

”孝文帝的主要用意是( )A.准备迁都洛阳B.学习汉族文化C.学习汉族礼节D.学习汉族语言解析:选A 据材料“若永居恒北,值不好文主,卿等子孙,不免面墙也”可知孝文帝表示在北方长久居住不利于大臣子孙学习文化,即劝说大臣南迁,故选A项;据材料“今知书者甚众”说明当时北方学习汉族文化的人多,B项不是主要用意;材料“何假中原”“知书”和“若永居恒北”可知涉及文化和都城不是汉族礼节、汉族语言,排除C、D两项。

2.学者易中天在其《中华史卷十二:南朝,北朝》中指出:“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南北朝的历史意义,我认为那就是:原来有的没了,原来没的有了。

什么没了?五胡。

什么有了?南北。

”这说明( ) A.汉民族对少数民族的单向融合导致五胡的消失B.南北分野对中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C.国家分裂严重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D.民族融合是导致民族消失的根源解析:选B 民族融合是两个对等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得以最终消失,相互融合成“新”的民族,汉民族对少数民族的单向融合导致五胡的消失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南北分野对中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南北分野对中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不是国家分裂严重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故C项错误;民族融合不是导致民族消失,而是形成“新”的民族,故D项错误。

3.据资料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数目则有所减少。

这表明( ) A.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B.经济发展赖于政治稳定C.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D.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解析:选B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水平更发达,故水利技术水平比南方高,故A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乱,影响社会发展,北方修建的维护农业的水利工程数目减少,故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南方水利工程数量增加,不能反映出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故C项错误;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出现在南宋以后,故D项错误。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和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同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和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同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1.三国时期,最先建立政权的是()A.魏国B.蜀汉C.西晋D.吴国2.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基本特征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B.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C.民族交往与民族交融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3.一位同学参加江苏卫视《一站到底》节目网上答题他回答的题目是: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战乱频繁,社会经济没有任何发展B.封建国家的分裂推动了社会进步C.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4.魏晋南北朝时期,实现了国家短暂统一的是()A.西晋B.东晋C.南朝D.北朝5.灭亡西晋的少数民族是()A.匈奴族B.鲜卑族C.契丹族D.女真族6.“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A.原因B.目的C.内容D.作用7.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更替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④②③D.④①②③8.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民族交融的趋势,我国古代“民族交融”一词的内涵是()A.迁移、杂居、互通婚姻B.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C.各民族互相学习,扬长补短D.各族人民共同进行反压迫斗争9.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北方统一B.民族交融C.中外交流D.文化昌盛10.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都与淝水之战有关。

该战役的交战双方是()A.西晋和东晋B.西晋和前秦C.东晋和前秦D.东晋和陈11.“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B.安定统一的社会环境C.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D.唐太宗个人良好的政治素质12.下列少数民族中,其首领未接受唐朝册封的是()A.东突厥B.靺族粟末部C.回纥D.南诏13.下列有关唐朝疆域四至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A.东至大海B.南及南海C.西达咸海D.北至外兴安岭14安史之乱造成唐朝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测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测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测试--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单选题1.如表是唐开元九年(721年)敦煌地区部分农户实际授田情况表,这说明当时A.土地兼并情形严重B.边疆商贸经济兴盛C.经济格局出现变动D.赋税制度发生变化2.宋代哲学思想主要是理学,理学在宋代思想界占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是()A.宋代科技的重大发展B.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C.朱熹等人的努力D.佛教思想的影响3.“不抑兼并”和“官田私田化”成为晚唐以后历代长期实行的一项国策,国家对土地所有制的干预不再像中唐以前那样强烈。

这一变化()A.改变了农民身份地位B.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C.加快了土地流转速度D.破坏了封建土地私有制4.唐朝与北宋时期加强皇权专制的相同措施是A.削弱节度使的实权B.分割削弱宰相的权力C.集中司法权D.剥夺宦官对军队的指挥权5.北魏孝文帝于490年开始亲政,491年,确定北魏在五行中之位次,将东晋南朝宋齐、十六国定为僭伪,北魏承西晋之金德为水德。

北魏的这一行为()A.有助于维护北方的统一B.意在表明北魏的中华正统地位C.为改革奠定了基础D.确立了阴阳家思想的主导地位6.以下示意图反映出()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魏晋时期政权并立D.统一趋势不断加强7.《诗经》所表现的“饮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风格对后世影响重大。

下列继承了这一创作风格的诗人是A.屈原B.李白C.杜甫D.吴承恩8.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等措施。

以上举措()A.有利于孝文帝统一中国B.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C.加速了民族交融的进程D.彻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9.秦皇汉武都曾封禅泰山,汉宣帝还专门下诏制定了祭祀五岳四渎之礼。

南北朝时萧梁大臣讥讽北魏为五胡,北魏大臣则以本朝“定鼎嵩洛,五山为镇,四海为家”反驳之;北魏占据青齐地区后,南朝人则慨叹“岱宗牢落,天步艰难”。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测试卷一、单选题1.1959年,文化部在全国各大城市同时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国产新片展览月”活动,35部优秀影片同时展出……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欢迎。

这些影片还进入世界市场,受到各国观念的喜爱。

新中国的电影创作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1959年”。

这一现象A.是“左”倾错误思潮在文化领域的新动态B.是在“双百”方针指导下取得的文艺硕果C.表明文化领域率先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封锁D.折射了困难时期中国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2.有首唐诗曾如此描述一位书法家的作品:“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整如惊电,状如楚汉相攻战。

”这一作品采用的书法字体是A.小篆B.隶书C.行书D.草书3.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古代的政治不能完全说一切由皇帝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

”下列制度最符合其观点的是A.汉代中朝制度B.唐代三省六部制C.明代内阁制度D.清代军机处4.朱熹小时候曾学习曹操的书法,当时他的同学刘共父学的是颜真卿的书法。

刘共父批评朱熹说“我所学者唐之忠臣,公所学者汉之篡贼耳”。

后来朱熹以此事告诫弟子们要“取法须端”。

这个故事可以说明中国书法A.具有不可比拟的实用价值B.有“书以载道”的传统C.从自发开始走向自觉阶段D.促进了理学思想的形成5.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奉太宗之命编纂《五经正义》,融合了南北诸多经学家的见解,排除经学内部的家法师说等门户之见,将西汉以来的经学成果尽行保存,被唐王朝颁为经学的标准解释。

《五经正义》的编纂A.确立了儒学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B.成为宋代理学思想创立的先声C.适应了当时政治形势发展的需要D.遏制了各派学说的融合与发展6.武则天在位期间创立殿试,使得“恩归有司”变为“恩由主上”,使贡举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宋朝的新及第举人不再向宰相、知贡举官谢恩,而是向皇帝谢恩,称作“朝谢”。

2019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2019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1.古代有一位汉族士大夫教他十七岁的儿子学习鲜卑语、弹琵琶。

儿子通晓这些技能之后,以此侍奉达官贵人,深得他们宠爱。

这一情形最有可能发生在( )A.秦朝B.西汉C.唐朝D.北齐2.“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 ) A.东周平王B.东汉光武帝C.曹魏文帝D.北魏孝文帝3.魏晋时期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 )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B.提升社会文化水平C.注重鉴别官员道德水准D.促进社会阶层流动4.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

这有助于( )A.提升民族认同B.化解民族矛盾C.继承华夏传统D.促进民族融合5.建安元年(196),曹操在许下招揽民众屯田,当年“得谷百万斛”;随后向北方各地推广,“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

曹操组织屯田( )A.解决了北方的饥荒问题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C.推动了农业技术的革新D.推进了北方的统一进程6.《隋书·食货志》云:“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拨南奔者,并谓之侨人。

皆取旧壤之名,侨州郡县。

”如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侨立南徐州。

侨州郡县设立的主要影响是( )A.促进了长江流域的开发B.提高了地方行政的效率C.实现了北人还乡的愿望D.维护了江南士族的特权7.据《三国志》,董昭上疏说:“窃见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

国士不以孝弟(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

”其言论揭示了( )A.文化教育的严重危机B.九品中正制度的弊端C.国家分裂产生的影响D.儒家思想已趋于衰落8.《东亚世界的形成》中讲道:“东亚世界是以中国文明的发生和发展为基础而形成的,随着中国文明的开发,在那里形成以中国文明为核心而自我完成的文化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分)1.北魏均田制规定:凡男年满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女二十亩。

牛一头授田三十亩,以四牛为限。

露田禁买卖,老死还政府。

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说法正确的是()A. 统一分配了全国的土地B. 彻底解决了土地兼并C.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D. 改变了农业经营方式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下列选项与这一观点相符的是()A. 郡举贤良,擢为百官B.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C. 不再重用三省长官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表现。

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在唐初的六部当中,负责科举考试的部门是()A. 礼部B. 户部C. 吏部D. 工部4.“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

魏晋以来,浸以华重。

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

”这段话意在指出()A. 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 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 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 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5.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后来唐朝进一步改革并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

尚书省为中央行政核心,尚书省尚书不能参加决策会议。

被排除出决策系统。

这一变化有助于()A. 扩大行政权B. 削弱三省权限C. 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D. 加强皇权6.自汉代起,皇帝的言行由史官记录,称《起居注》,在位皇帝不能查阅。

唐太宗以审查和改正自己过失为由强行破坏这一规矩。

宋代史官更将其呈送皇帝御览,明清皇帝则直接指导编写。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皇帝和史官对君主形象关注重点不同B. 唐太宗的“仁君”形象具有示范作用C. 《起居注》因“劝诫”功能备受皇帝重视D. 古代皇帝专制集权意识不断得以强化7.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国,内朝也。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明实行中外朝()A. 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B. 旨在终结丞相制度C. 有助于维护君主专制D. 加速了西汉的灭亡8.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贵族士流兢习老庄。

晋殷仲堪说“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这话当时是有代表性的。

由此推断出( )A. 社会动荡致道教流行B. 儒家思想遭到冲击C. 信仰多元化倾向严重D. 道家思想成为正统9.祝总斌指出:“由于人的种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与支配,封建统治机器运行机制的外在体现,有时是比较准确的,有时则大打折扣,有时甚至基本没有体现,从而从一个重要角度反映了封建王朝的盛衰兴亡”。

材料说明封建统治机器运行机制A. 常常受到人为因素干扰B. 实际效果背离设计初衷C. 具有比较大的不确定性D. 是王朝盛衰的根本原因10.《通典•职官》载:“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与大司马、丞相是为三公,皆宰相也。

”汉成帝此举意在()A. 提升司空地位B. 提高行政效率C. 抑制丞相职权D. 完善行政机构11.史书记载某选官制度:“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絜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己。

”这一制度形成于()A. 汉朝B. 魏晋C. 隋唐D. 宋朝12.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

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

这一历程反映了()A. 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的机构B. 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C. 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D. 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13.关于选拔官员的标准与下列选官制度按顺序搭配正确的是()夏商周:世袭制秦朝:军功爵制汉朝: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宋:科举制A. 血缘一功绩—考试成绩一品行才学—门第声望B. 功绩一血缘一考试成绩一品行才学—门第声望C. 血缘一功绩一门第声望一品行才学—考试成绩D. 血缘一功绩一品行才学一门第声望—考试成绩14.自西晋水嘉之乱后,北方经过了长期的战乱,人口凋敝,土地荒芜现象十分严重。

公元485 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在土广民稀之处,官府可以把土地借给百姓耕种;地狭之处,可让百姓迁徙到地广之处,不限“异州他郡”,唯不准“避劳就逸”。

据此可知,北魏政府A. 已认识到人地矛盾突出B. 积极推广传播农耕经验C. 意在恢复发展农业生产D. 赞许百姓自发开垦荒地15.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令,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掠夺,按唐太宗的旨意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你会①交兵部出兵②交门下省审议③交尚书省处理A. ①②③B. ②③①C. ①③②D. ②①③16.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鎛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鎛的建议作罢。

由此可见A. 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权B. 唐朝门下省具有审议的职能C. 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D. 唐朝制度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17.“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

无端盗贼起,忽已岁时迁。

巫峡西江外,秦城北斗边。

为郎从白首,卧病数秋天。

”(杜甫《历历》)据此,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文学作品是时势及其变迁的反映B. 表现了杜甫诗作浪漫主义的特征C. 可作为研究当时历史变迁的旁证D. 作品表现出凝重沉郁的艺术风格18.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

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A. 对社会动乱的感伤B. 爱国忧民的情怀C. 对农业生产的关心D. 热爱和平的态度19.曹魏时期,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贤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

由此可知当时A. 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德才并举B. 古代选官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C. 九品中正制选官侧重门第等级D. 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20.西汉初,文人创作群体以诸侯王为中心,创作多是抒发怀才不遇之情;西汉中叶以后,创作群体逐渐转移到以朝廷为中心,创作内容多是渲染皇帝的尊严或者描写帝王游猎的宏大场景。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中央权威的加强B. 儒学正统地位形成C. 选官制度的变革D. 文化专制空前加强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21.官僚政治是中国古代形成并延续两千多年超稳定政体的主要原因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

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专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

……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材料二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

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

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

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分析》材料三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1)根据材料一,概括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带来的变化。

(4分)(2)结合秦汉、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

(6分)(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

(4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

(6分)22.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8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6分)(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6分)答案和解析1.【答案】C【解析】A项应该是国家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B项只要存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就无法彻底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C题干体现的是北魏实行均田制,均田制的推行由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D项农业经营方式仍是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孝文帝改革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身死后还给官府。

到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至唐天宝年间,根本无法实行土地还授,故至德宗年间被“两税法“取代。

实施范围一说始终仅实施于北中国,一说隋统一后实施于全国。

2.【答案】A【解析】A.时期政治制度的大变动是确立和完善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故A项正确;B.“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指的是西周的分封制,故B项错误;C.三省六部制隋唐才确立;,故C项错误;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汉武帝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政治制度的特征:(1)确立皇帝制;(2)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3)颁布秦律;(4)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5)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6)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变化.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了解.3.【答案】A【解析】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唐初的六部当中,负责科举考试的部门是礼部,故A项正确;B.掌管户籍财经;C.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D.掌管营造工程事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