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扫描版 )
福建龙岩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福建龙岩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在公元前5世纪,希腊城邦宗教崇拜变得越来越温和。
尽管最初是不受约束的崇拜在这一阶段成为完全被城邦驯化的一种宗教。
仪式的聚集点从山林转到了城邦,仪式的性质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情绪化的节日庆祝被旨在荣耀城邦传统的戏剧演出所取代。
这一现象反映了希腊A.智者学派忽视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作用B.形成以宗教为基础的强烈的集体认同感C.通过话剧这一媒介宣扬人文主义的精神D.城邦对公众生活和政治生活控制的加强2.引力波本身是时空的涟漪。
当引力波出来的时候,时空会在与引力波垂直的方向上发生周期性的形变,而置身其中的物体也会发生周期性的伸缩。
据此推测,为引力波假设提供基础理论的应该是A.相对论B.生物进化论C.量子论D.万有引力定律3.1992年《华盛顿邮报》写道“美国以及盟国正进入永久关系紧张的时代”。
这种紧张关系是由于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B.第三世界团结一致反对霸权主义C.美国对盟国的经济控制D.美、日、欧对资源和市场的争夺4.以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事记”中某年的部分大事记录:“苏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北非德意军队投降”“美英盟军西西里岛登陆”“中、美、英签署《开罗宣言》”。
这一年应是()A.1941年B.1942年C.1943年D.1944年5.在192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杭州西湖会议上,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要求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但是,“大多数与会者反对马林的提议,认为国民党是资产阶级政党,中共党员加入进去,与资产阶级混合,会丧失党的独立性”。
2022届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卷 (三)解析版
2022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历史(三)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先秦时期的民谣《击壤歌》唱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该歌谣()A.表明了农业与手工业的协同发展B.是劳动人民自食其力的生活写照C.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的逐渐成熟D.是先民反抗君主专制思想的体现【答案】B【解析】由材料“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可知歌谣反映了劳动人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给自足、自食其力的生活场景,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农业与手工业的协同,排除A项;先秦时期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正在形成,排除C 项;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君主专制,排除D项。
25.乡啬夫是秦汉乡村社会中的乡官之一,主役赋,其秩级不满百石,为斗食之官。
东汉儒生爰延为乡啬夫,“知人善恶,为役先后;知人贫富,为赋多少”,使当地“仁化大行”,以至于当地民众只知道“父母官”是乡啬夫,竟不知道国家委任的地方长吏。
这表明()A.基层官员影响地方治理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难以调和C.地方官吏贪腐不得民心D.儒生开始登上地方政治舞台【答案】A【解析】由材料“乡啬夫是秦汉乡村社会中的乡官之一,主役赋,其秩级不满百石,为斗食之官”、“当地民众只知道父母官是乡啬夫,竟不知道国家委任的地方长吏”可知乡啬夫是治理基层的“父母官”,作为基层官员,直接关系到地方的治理与安定,故选A项;材料没有中央与地方矛盾的体现,且“难以调和”表述过于夸大,排除B项;由材料“东汉儒生爰延为乡啬夫,知人善恶,为役先后;知人贫富,为赋多少,使当地仁化大行”可知儒生爰延为地方长官关心爱民,深得民众爱戴,排除C项;“开始”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2019-2020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
2019-2020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必须把选定的代码填到后面答题卡中。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然而历代商品经济仍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古代商品经济最初产生于()A.原始社会后期B.商朝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2.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①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3.封建社会的民族融合实质上是()A.胡汉民族布局被打乱B.各族人民互相交流与学习C.少数民族封建化D.边疆地区的大开发4.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
这一现象反映了()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5.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与西周的分封制的共同之处是:()A.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结果B.都是中央集权制C.都随当时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崩溃D.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6.下列关于两汉时期选官制度的各项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察举是两汉选用官吏的主要途径B.征召是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C.汉武帝建立起的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D.西汉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和征召等7.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被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完全可以和欧洲古代著名地理学家托勒密相提并论”。
该学者是()A.裴秀B.郦道元C.沈括D.徐霞客8.以下关于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措施评价最正确的是()A.通过分散地方权力来加强中央权力B.是我国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划时代的变革C.有利于加强明边境的防御力量D.政府各部分相互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减轻了人民负担9.周滇《逢邻女》诗中有“慢束罗裙半露胸”,“参差羞杀白芙蓉”的句子。
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卷(含答案和解析)
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卷(含答案和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晚商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考古遗址中出现家马,主要被用于牺牲、战争和交通;至迟在战国秦汉时期,马已经成为六畜之首。
有学者对成书于这一时代的《尔雅·释畜》中“六畜”类汉字进行量化统计:共109个汉字,马的各种专名51个,牛18个,猪13个,羊11个,犬10个,鸡6个。
马的不同颜色就有16个专名。
这反映出当时A.劳作方式发生变化B.战争样式出现根本变革C.驰道网络基本形成D.马在中原获得文化接纳2.表1为汉代传译活动的史料记载,这表明传译活动表1A.致力制度变革B.促进民族交流C.推动疆域扩展D.完成文字统一3.《大唐开元礼》是唐代五礼制度中各种仪式的仪注,《唐六典》是唐代各官府机构设置、人员构成及其执掌的规定。
这两部书都是唐玄宗营造盛世的产物。
唐玄宗组织编纂《大唐开元礼》与《唐六典》的目的是A.提高官员文化素质B.彰显统治合法性C.树立本朝典制权威D.完善三省六部制4.宋朝的工商业收入能与以两税为主的传统农业税收并驾齐驱,有时还超过农业税收;金朝田赋岁人约1000万石,商税、物力钱等岁人总约2000万贯。
这反映了宋金A.经济联系密切B.财政结构趋同C.农耕经济衰退D.社会流动增强5.明清时期,湖州府的南浔镇成为丝织业中心。
《南浔丝市行》中写道:“乡农卖丝争赴市一沿门挨户相连接……熙熙而来攘攘往,一日贸易数万金……繁华富丽压苏杭。
”当地也流行一句谚语:“湖州整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
这些现象反映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A.城市化进程加速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工商业市镇兴起D.商人群体实力雄厚6.如表2,咸丰皇帝与曾国藩的主要分歧在于表2A.镇压太平天国的决心B.对待地方武装的态度C.应对西方列强的策略D.推进洋务新政的途径7.直系军阀首领曹锟是天津静海一带有名的大地主,同时还创办了恒源纱厂;民国总统黎元洪不仅是大地主,而且投资创办了一批企业,如中兴煤矿、中原煤矿等12家厂矿和中华汇业银行,成为工商地主。
(新高考)2022届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卷 (三)解析版
(新高考)2022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历史(三)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
《战国策》记载:“启与支党攻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汉代《史记》写道:“益让帝禹之子启。
”由此可见()A.历史叙述具有主观性B.离事件更近的《战国策》更接近真相C.历史真相无法考证D.作为正史的《史记》观点更可信【答案】A【解析】对于启旳继位,古书中不同的记载是由于作者立场的不同及视角、史料的差异等而产生的,因此历史叙述具有主观性,故选A项;是否更接近真相,与作者阶级立场、占有史料的多寡等有关,排除B项;C项表述过于绝对,历史的真实性在一定意义上是能够加以考证的,排除C项;正史也存在主观、客观因素,所以其观点不一定可信,排除D项。
2.《汉书·景帝纪》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美矣”是因为()A.采取黄老之学B.奉行独尊儒术文化政策C.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答案】A【解析】据材料“与民休息”可知采取休养生息的黄老之学,故选A项;汉武帝奉行独尊儒术文化政策,而材料是文帝景帝时期,排除B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中央集权遭到削弱,排除C项;秦朝推广郡县制标志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D项。
3.唐时,新罗与中国交往频繁,它的典章制度,文字和风俗习惯受到中国的影响,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全面接受唐文化,国内迅速形成学习唐朝的热潮,史称“唐风文化”实质上反映了()A.中外交流活跃B.唐文化实现了对周边文化的同化C.中华文化的开放性D.先进文明对于周边民族的向心力【答案】D【解析】据材料“新罗……的典章制度,文字和风俗习惯受到中国的影响,日本……全面接受唐文化”可知新罗、日本向唐朝学习先进文明,故选D项;中外交流活跃是表象,不是实质,排除A项;材料中“受到中国的影响”不等于同化,排除B项;中华文化的开放性是表象,排除C项。
山东省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山东省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0题;共40分)1. (2分)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
”他们批判的是()A . 儒家的“仁政”思想B . 墨家的“兼爱”思想C . 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D . 荀子的“性恶论”思想2. (2分) (2019高一下·安溪月考) 《通典·食货二》规定,凡18岁以上男子受永业田20亩;凡有爵级、官品、勋级者,可依爵级、官品请受永业田5顷至100顷。
据此可知,唐代均田制下()A . 小农经济日益壮大B . 官僚阶层的贪婪恶化了土地兼并C . 土地国有化程度提高D . 特权阶层对土地的占有受到限制3. (2分) (2017高一下·常德期中) 宋太祖时规定:“自今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税;当税各物,令有司件析,颁行天下,揭于板榜,置官宇之屋璧,以遵守焉。
”以上材料反映了()A . 统治者逐渐放弃了“抑商”政策B . 商人政治经济地位有较大提升C . 统治者以立法手段规范商业行为D . 官商勾结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4. (2分) (2016高一上·杜蒙月考)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 .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 .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C .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 .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5. (2分) (2017高二下·吉林期中)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A . 皇权逐渐衰弱B . 君主集权加强C . 内阁取代六部D . 首辅权力失控6. (2分)有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
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卷
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肝散的历史大家复习的怎么样?高三的第三次模拟考就要来了,历史试卷赶快多做几份。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提供关于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卷,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卷选择题1.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
”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B.三省六部制的实施C.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D.豪门望族势力壮大2.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了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
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最可能是A.商品经济发展,以女性为主的家庭手工业成为家庭收入重要来源B.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C.西学东渐,民主思想传播,女性逐渐摆脱家庭和传统思想的束缚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3.学者吴慧指出:“重农抑商,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
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
”下列各项中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重农”有效提高了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B.“抑商”成功地抑制了古代工商业的发展C.重农抑商成为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D.重农抑商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4.据史料记载,康熙五十四年初春出现了一次“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
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皇帝亲自率王公大臣在太和殿前焚香祭天。
这段材料说明A.官民通过调整种植方式和祭天敬神来治理雾霾B.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当时环境污染加重C.京城城市规模扩展导致雾霾发生的几率提高D.当时统治者开始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5.在筑城技术方面,宋以前的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土或版筑,城门多有木柱支撑而成。
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明代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
(新高考)2022届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卷 (一)解析版
(新高考)2022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历史(一)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为某一时期战争概况。
据此可知,当时()国君姓氏属性与战争的相关性A.宗法关系不复存在B.血缘关系导致战争频繁爆发C.礼制秩序走向瓦解D.姬姓王国注重维护中央权威【答案】C【解析】由表格中的国君“姬姓”、“非姬姓”且有比较多的战争存在可知,这是在东周,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不同姓氏和同一姓氏之间的诸侯国都存在战争,所以这是在打破原有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礼制秩序走向了瓦解,故选C项;由表可以看出姬姓与姬姓之间的战争占比相对较少,所以宗法制还存在,但是呈现正在走向瓦解的趋势,排除A项;由表中姬姓与姬姓之间的战争占比最小可知,血缘关系不是导致战争频发的原因,排除B项;表中姬姓与姬姓之间也存在战争,所以不能体现姬姓王国注重维护中央权威,排除D项。
2.秦朝非常重视公文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以法律形式将公文的使用确定下来,使公文成为各级政府机构之间传达政令、交换信息的主要载体。
秦朝还在全国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证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据此可知,秦朝公文制度()A.符合新型政治的发展趋势B.重在向全国推广规范文字C.成为政府监察制度的补充D.折射出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答案】A【解析】由“重视公文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以法律形式将公文的使用确定下来”、“在全国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等信息可知,秦朝的公文制度是用规范化的制度和传送系统来维护统治,属于中央集权制度下的新型政治发展趋势,故选A项;公文制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有效的“政令传达”达到“行政管理”的效果,而不是向全国推广规范文字,排除B项;公文制度是行政制度的补充,而不是监察制度的补充,排除C项;公文制度是服务于行政管理的,处理社会矛盾只是行政管理的其中一个内容,所以不能得出折射出社会矛盾尖锐的结论,排除D项。
河南省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河南省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0题;共40分)1. (2分)(2017·海南)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A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B . 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 .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 (2分)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图 1 图 2A . 铁犁牛耕的出现B . 耕犁技术的成熟C . 精耕细作的开始D . 单位亩产量提高3. (2分) (2019高三上·嘉兴期末) 扬州地区有“郭集”、“刘集”、“谢集”、“马集”等乡镇地名,这种含有“集”的地名由来与古代的什么商贸形式有渊源关系()A . 夜市B . 草市C . 都会D . 会馆4. (2分)(2017·银川模拟) 《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封建法典。
其中的《名例律》规定:“诸化外人(外国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
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
”这一规定反映出唐律()A . 维护封建等级制度B . 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 . 属人原则和属地原则相结合D . 法律至上和因地制宜原则相结合5. (2分) (2019高一上·六安月考) “自秦始置丞相……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摘自《皇明祖训》)。
对此不属于朱元璋采取举措有()A . 诛杀胡惟庸B . 裁撒中书省C . 废除丞相D . 设内阁6. (2分) (2017高二下·天水期中) 下图两部文献具有相一致的方面,对此,正确的表述是()A . 都反对封建主义压迫B . 都成为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C . 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D . 都以绝对平均主义作为指导7. (2分) (2018高二下·宁阳期末) 1912年3月成立的统一党,其宗旨为“统一全国建设,强固中央政府,促进完美共和政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汕头市2017届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扫描版)
2017年汕头市普通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
二、必考题部分(共37分)
40.(25分))评分标准:
(1)背景:大萧条、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以及二战的深刻教训;旧有的世界经济体系被打破,亟待重建;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胜利;英国等欧洲国家的经济实力在战争中被严重削弱;苏联对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国际威望大为提高;美国的经济实力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8分)美国战略目的:确立其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
英国战略目的:试图维持其对世界的影响力。
(4分)
(2)有利因素: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国际地位有所提高;参会人员精明干练。
(4分)不利因素:中国仍属弱国,抗战中依赖英美外援;中国存在政府腐败、经济混乱等负面新闻。
(4分)史料价值:密电属于档案史料,原始性较高;孔祥熙是会议的亲历者、参与者,他的叙述有重要参考价值;孔祥熙作为财政部长,给蒋介石的密电具有帮助政府决策的情报功能,内容相对可靠;密电和其他文献一样具有主观性和目的性;该密电反映的是孔祥熙视角下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孔祥熙极力突出其自身发挥的作用。
(5分)
41.(12分)评分标准:
提出观点(2分):综合两则材料提出观点,且观点明确,符合史实得2分。
若考生仅根据其中一则材料提出观点,观点明确,符合史实得1分。
材料分析(4分):考生能结合材料的历史信息进行分析得4分。
结合史实(2分):考生引用史实准确,选取运用恰当。
(2分)
论证逻辑(4分):综合判断,考生对材料分析准确,引用史实有证据力,能紧扣观点展开论述。
(4分)
41.示例一:
观点:我赞同梁启超的观点,即地理环境是造成南北文明差异的重要因素。
论述:梁启超认为,中国历史上南北方在政治、哲学、军事上的差异与南北地理环境的差别有关。
历史上,南北方气候、土壤、水流等自然条件的差别,使得北方的经济总量与人口数量都曾高于南方。
所以北方一度取得了政治、军事、文化上的优势。
梁启超的研究并非以孤例穿凿附会,而是经过了统计分析,具有一定科学性。
尽管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的能动性逐渐增强,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与历史进程的影响会减弱,但其对古代文明重大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总结:地理环境是影响文明特征与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
示例二:
观点:我赞同梁启超的一个观点,即地理环境是影响文明特征与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论述:梁启超认为,中国历史上南北方在政治、哲学、军事上的差异与南北地理环境的差别有关。
但他的观点并非地理环境决定论,他认为地理并非唯一的因素,“人事”对历史也有重要影响。
人类早期文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确实比较大。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的能动性逐渐增强,地理环境的影响力会逐渐减弱,例如工业革命后征服自然的能力明显增强。
历史上,相似的地理环境下存在着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民族。
地理环境决定论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属于机械唯物主义。
总结:尽管梁启超的研究强调地理环境对文明特征与历史进程的重大作用,但没有绝对化。
示例三:
观点:梁启超重视人地关系,重视数据统计,其史学研究方法受西方思想的影响。
论述:梁启超以地理环境解释中国南北文明特征与古代历史进程,研究过程中使用了数据统计方法,而非以孤例穿凿附会。
这些做法都带有科学化的特点。
西方近代科学的特征是以实验事实为依据,以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部分西方思想家强调物质的重要性,把文明特征与历史进程都归结为地理环境。
近代西学东渐,梁启超提倡史学革命,不可能不受西方思想的影响。
总结:人是时代的产物,梁启超的史学思想也是特殊时代的产物。
示例四:
观点:北方对南方的政治优势与经济、军事、民族等因素有关。
论述:梁启超发现,中国古代北方政权“王霸定鼎”的时间远远长于南方,但并没有说明原因。
我认为,中国古代前期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北方对南方有较大的物质、人口和文化优势。
所以当时北方征服南方的次数较多。
在进入工业文明以前,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并没有军事上的优势。
所以经济重心南移以后,南方仍然有可能被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所征服。
这就是北方对南方有较大政治优势的原因。
总结:北方对南方的政治优势的成因是复杂的。
二、选考题部分(共15分)
44.评分标准:
(1)背景:派驻地方的太监贪污腐败,干预军、政;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尖锐;藩王外戚势力威胁皇权。
(每点2分,共6分)
(2)内容:撤销太监镇守边关的制度;清查田庄,还田于民;改革赋役制度,使“一条鞭法”落到实处;抑制皇亲国戚的势力,对其不再封爵。
(6分)
经验教训:压制权贵,缓和社会矛盾非常重要;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应有全盘规划,不应限于局部范围;改革应持之以恒,有长远计划,避免人亡政息。
(3分)
45.评分标准:
(1)背景:二战后英国的国际地位和实力下降;美苏两国是超级大国,冷战与两极格局逐渐形成;英国仍保有英联邦、自治领。
(6分)
(2)战略意图:加强英国对英联邦、自治领的影响力;提高英国对世界的政治、文化影响力;联合欧洲各国,共同复兴;其“三环外交”具有意识形态联盟的特点,具有冷战和对抗社会主义的倾向;提高英国在欧洲的话语权;提高英国的国际地位,维护其国家利益(9分)
46.评分标准:
(1)贡献:参与近代外交,签订平等条约;推进司法改革;参加辛亥革命,促成清帝退位;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维护共和制度;参加护法运动,维护《临时约法》。
(6分)
(2)伍廷芳早年是李鸿章的幕僚,受到洋务派思想的影响,投身洋务运动,管理铁路,并参与近代外交;清末新政时,伍廷芳推动司法近代化,其立场接近立宪派对朝廷改革的支持;革命派主张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伍廷芳投身革命,显然接受了革命派的思想;伍廷芳晚年支持并参加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表明他已经成为一名坚定的共和主义者。
伍廷芳的人生经历反映了近代国人追求救亡图存的思想历程,也表明其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