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积累:成语故事
高考写作素材成语故事【五篇】
【导语】作⽂是语⽂考试的重中之重,想要写出好的作⽂,可以多背多记⼀些写作素材,灵活运⽤。
以下是为⼤家整理的《⾼考写作素材成语故事【五篇】》希望对⼤家写作有所帮助。
篇⼀:饱⾷终⽇,⽆所⽤⼼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经常教育他的学⽣向颜回学习,不要追慕富贵与享受,⽤⼼读书。
孔⼦说如果⼀个⼈⼀天到晚吃得饱饱的没有事可⼲,不去⽤⼼思考问题,那就没有造就了。
下棋的⼈虽然悠闲但也要⽤⼼,⽐起饱⾷终⽇,⽆所⽤⼼的⼈来强多了。
【典故】⼦⽈:‘饱⾷终⽇,⽆所⽤⼼,难矣哉!’春秋·鲁·孔丘《论语·阳货》 【释义】终⽇:整天。
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
【⽤法】作谓语、定语;指闲⼈ 【相近词】饱⾷终⽇,⽆所事事 【成语举例】饱⾷终⽇,⽆所⽤⼼,以与朋辈优游谑浪,炳麟亦不为也。
章炳麟《与袁世凯书》篇⼆:冒天下之⼤不韪 【成语故事】公元前712年,同为周宗室姬姓的郑国与息国因为⼀些⼩事发⽣了⽭盾,势⼒弱⼩的息国很不冷静,竟派兵攻打强⼤的郑国,结果⼤败被实⼒强⼤的楚国渔翁得利给灭掉。
⼈们分析息国是冒天下之⼤不韪,贸然出兵⽽导致灭亡。
【典故】犯五不韪⽽以伐⼈,其丧师也,不亦宜乎?《左传·隐公⼗⼀年》 【释义】冒:冒犯;不韪:不是,错误。
去⼲普天下的⼈都认为不对的事情。
指不顾舆论的遣责⽽去⼲坏事。
【⽤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做错误的事情 【相近词】冒⼤不韪 【成语⽰列】因为发令者敢于公开发此*命令,冒天下之⼤不韪,必已具有全⾯破裂和彻底投降的决⼼。
⽑泽东《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 【成语例句】 ◎李敖⼏乎是冒天下之⼤不韪。
◎那是在公元1644年3⽉,明朝叛徒吴三桂,丧⼼病狂,敢冒天下之⼤不韪,引来清兵进关,围剿了闯王义军,在北京建⽴了⼤清王朝。
篇三:不见棺材不下泪 【成语故事】古代滑稽清才安鸿渐特别幽默与滑稽,他⼗分害怕⽼婆,他岳⽗病故,两⼈前去吊唁,在路上他们就开始⼤哭。
中小学语文高频考点100个成语故事及注解
中小学语文高频考点100个成语故事及注解1.专心致志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
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
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
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哄堂大笑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
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
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
”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
”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3.双管齐下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
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
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
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
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
[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4.栩栩如生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
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
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提示]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5.胸有成竹宋朝有个著名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
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种了许多竹子,一年四季,他都在仔细观察竹子的形态和变化。
人教版小学语文成语故事集锦
小学成语故事集锦闻鸡起舞:原意指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买椟还珠:出自《韩非子》,原意是买来珠宝而只留下漂亮的盒子不要里面真正价值高的珠宝。
经常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
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胸有成竹:北宋大画家文与可画竹子的故事,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杏林春满:三国时期,着名医生董奉的故事,赞扬医术高明。
【近义词】誉满杏林妙手回春华佗在世手不释卷:释:放;卷:书。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的故事,比喻抓紧时间勤学,或看书入了迷。
鹏程万里:比喻前程非常远大,告诉我们每人都要有自己的理想,并之奋斗。
水滴石穿:宋朝县令张乖崖的故事,原比喻小错不改,将会变成大错。
现比喻只要坚持不懈,总能办成事情。
大公无私:春秋时祁黄羊的故事,比喻办事公正,没有私心。
现在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程门立雪:北宋时进士杨时的故事,比喻尊敬老师,诚恳求学。
入木三分:书法家王羲之练字的故事,:形容书法笔力苍劲有力。
比喻分析问题见解很深刻。
竭泽而渔:竭:尽。
渔:捕鱼春秋时期晋国大臣雍季的故事,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响遏行云:响:声音。
遏:阻止。
出自古籍《列子·汤问》,薛谭师从着名歌唱家秦青学习唱歌的故事。
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邯郸学步:指到邯郸去学走路的步法,比喻模仿别人不得法,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忘掉了。
近义词:东施效颦舍本逐末: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形容轻重倒置。
近义词;本末倒置,。
语文常见成语故事及其出处
语文常见成语故事及其出处语文常见成语故事及其出处导语:真正的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喜欢读历史的同学,可能会很轻松地说出很多历史事件和相关人物,但大家可能并不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
其实,掌握越多历史常识,对于我们的历史学习越有帮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语文常见成语故事及其出处,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语文常见成语故事及其出处(一)不耻下问【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何晏集解:下问,谓凡在己下者。
【释义】不耻:不以为耻辱;下问:降低身份请教别人。
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
形容虚心求教。
【成语故事】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
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
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
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虚心好学,为人正直。
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
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二)不求甚解【出处】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释义】甚:很;解:了解;理解。
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
现多指学习、办事等不认真;不求深入了解。
【成语故事】陶渊明十八岁那年为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取名《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 - 成语故事 全国通用
成语故事50篇名落孙山吴国有一人叫孙山,是个说话诙谐风趣的才子。
孙山去别的城参加科举,同乡人托孙山带他儿子一同前往。
同乡人的儿子未被录取,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仍然是榜上有名,孙山先回到故乡。
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说:“中举人的名单上最后一名是孙山,您的儿子排在我后面呢。
”2、塞翁失马古时候,边塞有位老人,人称塞翁。
有一天,他丢了一匹马。
别人来安慰他,他说:“这不一定是坏事。
”后来,丢失的马带回来一匹好马。
大家来祝贺,他说:“这不见得是好事。
”不久,他儿子骑这匹好马时,摔瘸了腿,他说:“没准是好事呢。
”后来爆发了战争,他的儿子因腿瘸没有当兵而活了下来。
[注释]塞:边塞。
翁:老头儿。
[提示]比喻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3、三顾茅庐东汉末年,刘备广纳人才,想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
他听说在隆中卧龙冈隐居的诸葛亮是个奇才,就去请他出山。
一连去了两次,诸葛亮都不在家。
第三次,诸葛亮正在屋里睡觉,刘备站在院里等候,直到诸葛亮醒来。
诸葛亮被感动了,答应出山相助。
后来,刘备在诸葛亮帮助下建立了蜀国。
[注释]顾:拜访。
茅庐:草屋。
[提示]比喻真诚地再三邀请人家。
4、安居乐业春秋时,哲学家老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非常不满,提出了他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社会:国土面积小,人口稀少。
人们不用坐车乘船到远方去;没有战争,人们不需要牺牲自己的生命;人人有自己喜欢的职业,吃得好,穿得舒服,住得安稳;与相邻的国家望得见,但不相往来。
[注释]安居:居住的地方安稳。
乐业:喜欢自己的职业。
[提示]形容人们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5、举一反三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地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注释]反:推及,推论。
(必读)小学四年级语文成语故事
(必读)小学四年级语文成语故事52、塞翁失马古时候,边塞有位老人,人称塞翁。
有一天,他丢了一匹马。
别人来安慰他,他说:“这不一定是坏事。
”后来,丢失的马带回来一匹好马。
大家来祝贺,他说:“这不见得是好事。
”不久,他儿子骑这匹好马时,摔瘸了腿,他说:“没准是好事呢。
”后来爆发了战争,他的儿子因腿瘸没有当兵而活了下来。
[注释]塞:边塞。
翁:老头儿。
[提示]比喻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53、三顾茅庐东汉末年,刘备广纳人才,想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
他听说在隆中卧龙冈隐居的诸葛亮是个奇才,就去请他出山。
一连去了两次,诸葛亮都不在家。
第三次,诸葛亮正在屋里睡觉,刘备站在院里等候,直到诸葛亮醒来。
诸葛亮被感动了,答应出山相助。
后来,刘备在诸葛亮帮助下建立了蜀国。
[注释]顾:拜访。
茅庐:草屋。
[提示]比喻真诚地再三邀请人家。
54、安居乐业春秋时,哲学家老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非常不满,提出了他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社会:国土面积小,人口稀少。
人们不用坐车乘船到远方去;没有战争,人们不需要牺牲自己的生命;人人有自己喜欢的职业,吃得好,穿得舒服,住得安稳;与相邻的国家望得见,但不相往来。
[注释]安居:居住的地方安稳。
乐业:喜欢自己的职业。
[提示]形容人们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55、举一反三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地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注释]反:推及,推论。
[提示]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
56、班门弄斧鲁班是我国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尤其善于使用斧头砍削木器,所以人们认为在他的门前舞弄斧头是不自量力的行为。
明代诗人梅之涣讥讽在李白墓前题诗的人,写过这样一首诗:“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的词汇,通常由四个汉字组成。
成语具有较强的文化内涵和形象的表现力,在语言交流中经常被使用。
而成语故事则是成语产生和发展的背景,是理解成语内涵和使用成语的重要途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成语故事被广泛地使用。
孩子们可以通过阅读成语故事了解成语的来源和意义,增强词汇记忆能力,提高汉语表达能力。
下面,我们选取一些常见的成语故事,进行详细介绍:1. 青出于蓝故事: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名叫蓝娣的女子,她善于染织,做出来的布非常蓝。
一次,她的弟弟的老师孔子来拜访,看到了蓝娣的布,赞叹道:“美哉!色之未必深,而体之有不可究的神韵。
”后来,孔子的弟子颜回上门来拜访,孔子让他看蓝娣的布,颜回却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因为他认为,虽然蓝娣的布是蓝色的,但是颜料是从蓝色的靛汁中提炼出来的,所以说“青出于蓝”。
意义:形容后来者胜过前辈,超过前人。
2. 画蛇添足故事:战国时期,有个画家征求一个人的意见,询问画一张蛇还需不需加上足。
那人说:“画一条蛇,何必再加上足!”但画家不听他的劝告,还是在画中加上了一只足。
后来有一位识货的友人看了这副画,说:“你的画蛇有足,难道不是画蛇添足吗?”意义:比喻多此一举,不必要的加添。
3. 掩耳盗铃故事:战国时期,有个人很喜欢古玩,他听说一座地大财富奇珍异宝。
他便前往那里,看到一口铜钟,不但形状美丽,而且很有历史意义,他忍不住想把它偷走。
但是铜钟非常大,他怕搬不动,于是他想到了一个拙劣的办法:他掩上自己的耳朵,假装自己并没有听到这口铜钟的声音,然后把它偷走。
当然,他被发现了。
意义:比喻自己欺骗自己,做出徒劳无益的事情。
练习题:1. 请你简要叙述“青出于蓝”的故事。
2. 解释“画蛇添足”的意思。
3. “掩耳盗铃”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 请你用“青出于蓝”、“画蛇添足”或“掩耳盗铃”中的一个成语造一个句子。
5. “兔死狗烹”是一个常用的成语,请你简要叙述其故事。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园地二 成语故事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园地二成语故事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了解成语的意义和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以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园地二“成语故事”为题,为大家介绍几个有趣的成语故事。
一、黔驴技穷黔驴技穷,是指某个人的能力已经到达了极限,再想办法解决问题已经没有办法了。
故事源于战国时期,有位名叫狄青的将军,他和一位农民一起从黔中(今贵州省)带回了一匹驴,这匹驴每次上山都会爬到一定的高度就停下来,再也不肯往上走。
于是狄青费尽心思,试了很多方法都无法使驴子继续前进,最终只能无奈地放弃。
二、画蛇添足画蛇添足,是指不合理的做法,本来就很完美的事物却因为多此一举而显得不够完美了。
这个成语的故事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有一个人希望能像画家一样有出色的画画技巧,于是他决定画一条蛇。
但是他觉得蛇有点单调,就想把蛇画得更加完美,于是他在画上加上了四只脚,结果画得蛇走起路来非常困难。
三、井底之蛙井底之蛙,是指见识狭窄,眼界短浅,无法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故事中,有一只蛙住在一个井里,整天只能看到很小的一块天空和井壁,对于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
有一天,另外一只蛙跳进井里,告诉井底的蛙外面有一个大海,但井底的蛙并不相信,认为外面没有比井里更大的水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放眼世界,拓宽自己的视野。
四、守株待兔守株待兔,是指只顾着等待好运降临,而不主动行动。
故事源于战国时期,有个农民在田地里砍树,结果砍掉了一个巢穴,里面的兔子受到惊吓,从地下窜出来,撞死了。
农民发现每天清晨有只兔子从树下经过,于是他决定守在树旁等待更多的兔子从树下经过,结果却一只兔子也没有捕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实现自己的目标,需要主动出击,而不是坐等机会。
五、杞人忧天杞人忧天,是指杞国的人们担心毁于天灾。
相传在战国时期,杞国的人们因为地震频繁,星象不安,认为天灾将会降临,所以杞国的国君决定修建防灾的工事。
但是很快,天灾并没有降临,杞人们却因此被国君的无谓担心嘲笑。
初中语文白话文成语故事
1、掩耳盗铃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原文】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⑥.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译文】智伯消灭范氏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胡涂了.2、请君入瓮出处:唐•张鷟《朝野佥载•周兴》【原文】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鞠之.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与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来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译文】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来俊臣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劝我喝,边喝边聊.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来俊臣立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说:“哦,请快指教.”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进瓮里吧.”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 我有罪,我招供.”3、高山流水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翻译: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4、唇亡齿寒【出处】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原文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 (肙力)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5、望梅止渴【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原文: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译文:有一次,曹操率领部队行军时一时没有找到水源,士兵们都干渴难忍.于是曹操传下命令说:“前面有一篇大梅林,梅子结满枝头,既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们听了这话,都流出口水,靠这种办法,使部队坚持走到前边有水源的地方.6、盲人摸象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洪进禅师》原文:《大般涅盘经》三二:“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见象耶?’众盲各言:‘我已得见.’王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译文:从前,有四个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可他们看不见,只好用手摸.胖盲人先摸到了大象的牙齿.他就说:“我知道了,大象就像一个又大、又粗、有光滑的大萝卜.”高个子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不对,不对,大象明明是一把大蒲扇嘛!”他大叫起来.“你们净瞎说,大象只是根大柱子.”原来矮个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而那位年老的盲人呢,却嘟嚷:“唉,大象哪有那么大,它只不过是一根草绳.”7、拔苗助长《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译文: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的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急于求成,一心只想让庄稼按自己的意愿快长高,结果落得一个相反的下场.8、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天鹅)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认真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人虽然也听讲,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怎样拿弓箭去射它,这个人虽然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是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做事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才能成功.9、截竿进城《笑林》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坚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译文:鲁国有个人扛着根又粗又长的毛竹进城.到了城门口,他把毛竹竖起来拿,被城门卡住了,他把毛竹横着拿,又被两边的城墙卡住了.他折腾了半天,累得气喘吁吁,还是进不了城.旁边有个老头儿边看边乐:“你可真是个大草包!脑袋瓜里就只有一根弦!我这一大把年纪,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你怎么不请教请教我呢?”卖毛竹的人连忙向他打躬作揖:“您老多指教吧!”老头儿捋(lǚ)着白胡子说:“这事儿简单.你把毛竹锯为两段,不就进去了吗?”“毛竹锯断了就不顶用了.”“那总比你卡在城外强吧!”卖毛竹的人就借了把锯子,把毛竹锯断,拿进城去了. 告诉我们我们要多动脑,不要让头脑僵化了.10、入木三分原文:《书断•王羲之》“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 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 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译文: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说:“你看《笔说》.”父亲见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再传授给你.”王羲之诚恳的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卫夫人见了后,对担任太常官的王策说:“羲之一定是看了《笔说》,最近看他的书法,已有了老成稳重的风格.”泪流满面地说:“这孩子一定会比我还有名.”晋帝时,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渗入木板三分.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比喻见解、议论十分深刻、恰切.11、闻鸡起舞《晋书•祖逖传》【古文】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译文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形容人很勤奋12、杯弓蛇影【原文】尝②有亲客③,久阔④不复来.广⑤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⑥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⑦,既饮而疾⑧.”于时⑨河南⑩听事(11)壁上有角(12),漆画作蛇(13).广意(14)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15)?”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16),客豁然意解(17),沈疴(18)顿愈.【翻译】乐广有一位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了.问到原因时,友人告诉说:“前些日子他来你家做客,承蒙你的厚意,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仿佛看见杯中有一条"小蛇"在晃动.心里虽然十分厌恶它,可还是喝了那杯酒.回到家里,就身得重病.”当时河南听事堂的墙壁上挂着一张角弓.乐广心想,杯中所谓的"小蛇"无疑是角弓的影子了.于是,他便在原来的地方再次请那位朋友饮酒.问道:“今天的杯中还能看到'小蛇'吗?”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乐广指着墙壁上的角弓,向他说明了原因,客人恍然大悟,积久难愈的重病一下子全好了.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通过调查研究去努力弄清事实的真相,求得正确解决的方法.13、按图索骥[原文]《汉书•梅福传》伯乐《相马经》有“隆颡蛈日①,蹄如累麴”之语②.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③,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麴尔!”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御也④.”[译文]伯乐《相马经》中有“高高的额头,眼睛鼓起,马蹄像叠起来的酒药饼子”之类的话.他的儿子,拿着父亲写的《相马经》,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不像叠起来的酒药饼子.”父亲知道儿子愚笨,不生气反而笑道:“这马喜欢跳,不好驾驭.”比喻按照线索寻找,也比喻办事机械、14、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仍不见宝剑的影子.其实他又怎么找得到宝剑呢?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15、叶公好龙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译文]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盖的上面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都变色了,急忙躲起来.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16、郑人买履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译文]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麼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17、自相矛盾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译文]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18、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小学语文作文素材成语故事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教师指导作文难,学生写作文难,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学生没有积累足够的素材,作文成了 无米之炊 ,没有内容。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成语故事的小学语文作文素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作文素材成语故事一
草菅人命
贾谊,洛阳人,是汉文帝时的一个著名文人。自小聪慧好学,极有才华。被文帝召为博士,后又担任过太中大夫的官职。但因为被人嫉忌,后谪为长沙王太傅(老师)。政治上的不得志,使他以屈原自喻,写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赋》等文章。后来,汉文帝把他召回宫中,要他担任梁王刘揖的太傅。梁王是汉文帝最宠爱的儿子,文帝指望他将来能继承皇位,所以要他多读些书,希望贾谊好好教导他。
书生来到集市,一个老农正在路边叫卖:“卖梨啦,又香又甜的脆梨,大家快来买啊!”书生一瞧,那梨又大又水灵,顿时馋得直咽口水。可是一摸口袋,一文钱也没带,这可如何是好呢?
忽然,书生一拍脑门,说道:“哎呀,我怎么把这么重要的宝贝给忘了呢?”说完,便掏出那片宝贝叶子,挡在自己眼前,大摇大摆地来到老农的摊前,伸手拿了一个梨扭头就走。
谁知,刚迈出一步,书生就被老农一把抓住,“好大胆的贼人,竟然光天化日之下偷东西!”书生一脸茫然地说:“我有隐身之术,你是看不见我的,你是看不见我的…”老农可没功夫听他解释,将他送上了公堂。
书生跪在公堂上,羞愧地说:“我从书上看到的,谁如果拥有螳螂捕蝉时遮身的叶子,别人就看不见他。”县官听了哈哈大笑:“你啊,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中小学语文50个成语故事
中小学语文50个成语故事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基础和积累,成语作为孩子语文学习中的重点之一,在孩子们的平常考试中也不可避免,无论是小学,还有初中或高中,都会用到。
今天就给大家整理了50个常用的成语,并且附上了故事讲解,相信一定会对孩子的学习有所帮助!1、专心致志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
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
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
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哄堂大笑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
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
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
”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
”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3、双管齐下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
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
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
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
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
[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4、栩栩如生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
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
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小学语文重点成语典故15则
小学语文重点成语典故15则小学语文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语言课程,也是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发展的基础。
其中成语是小学语文重点部分之一,成语是一种流传了千百年的独特语言形式,是一种固定的短语或组合,常常在表达中用于比喻、象征等。
成语故事则是成语产生和发展的根本,了解成语故事既能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又能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下面,我们将介绍小学语文重点成语典故15则。
1. 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故事源于《战国策》,故事中说,有一位农夫将他的羊圈放置于一座断崖上,一天风将羊圈刮到了断崖下,农夫却不以为意。
另一天,他发现羊圈已经被修复了,他很奇怪,问自己的儿子,儿子告诉他出山的人提醒说,亡羊可以补牢,农夫主动补救失去的东西,这才起到积极的效果。
2. 雷声大,雨点小:这个成语的故事源于《列子》,故事中说,一个人听到巨大的雷声,以为马上会下大雨。
但实际上,虽然雷声很大,但并没有下大雨。
3. 鹤立鸡群:这个成语的故事源于《庄子》,故事中说,有一只孤鹤常常待在鸡场里,它孤单并不时受到别的鸟的嘲笑。
但是这只孤鹤却不放弃,最后,在习惯了群鸡的生活和饮食后,孤鹤全身长出了一身白羽,成为夜里的一道亮丽的景色,让其他鸟难以与之媲美。
4. 画龙点睛:这个成语的故事源于《吕氏春秋》,故事中说,有一位画家画了一条龙,但觉得还差最重要的一点,最后他在眼睛处画上了一点,忽然龙的神态便十分栩栩如生。
5. 卧薪尝胆:这个成语的故事源于《史记》传说,在战争中,楚国将领屈原为了表达忠诚,就最初的豁免贿赂的文件烧掉了,并愿意为此付出牺牲。
6. 画饼充饥:这个成语的故事源于《庄子》,故事中说,有一个人说他可以用一张画好的饼来吃饭,结果没人能吃到真正的饼。
这个成语也象征空欢喜、骗人的行为。
7. 金玉良言:这个成语的故事源自《后汉书》,故事中描述了高祖刘邦听到了范增的忠言而采取了行动。
8. 长生不老:这个成语的故事源自《广说》。
故事中讲述了桃花仙子取得仙人的秘方,把桃花汁煮在锅里,把渣滓去掉,剩下的就是能让人长生不老的仙汁。
中国成语故事(160篇)
中国成语故事安步当车战国时期,齐国有位隐士名叫颜斶(chù)。
齐宣王听说他很有名,就召见了他。
颜斶进宫后,齐宣王傲慢地说:“颜斶,你过来!”颜斶不卑不亢地对齐宣王说:“大王,你过来!”齐宣王很不高兴,旁边的大臣也都责怪颜斶。
颜斶便说:“如果我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
与其让我羡慕大王的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的好。
”齐宣王恼怒地问他:“到底是大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斶说:“当然是士人尊贵!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下令:谁敢在距离高士柳下惠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格杀勿论!另外还悬赏: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他为万户侯,赏金两万两。
由此可见,一个活着的大王的头,还抵不上一个死去的士人坟墓呢。
”齐宣王觉得自己理亏了,便请求做颜斶的学生,并说:“您和我在一起,食有美味,出必乘车,妻子儿女可以穿上华美的服装。
”颜斶毫不动心,坚决辞谢:“我还是希望让我回去,每天晚点儿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慢慢地走路,就当是坐车一样;不犯罪过,就是保持自己的尊贵。
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啊!”颜斶说罢,告辞而去。
后来,人们就以“安步当车”表示不乘车而安然步行,又比喻安于现状,不求显贵。
安,安详,不慌不忙;步,步行。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传说古时候有八个神仙,他们分别是铁拐李、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蓝采和、吕洞宾、何仙姑与韩湘子。
这八个神仙外貌和脾气都各有特色,经常在一起聚会论道,展示自己的独门法术。
有一天,他们一同去参加王母娘娘的蟠(pán)桃大会,途中需要渡过东海。
茫茫东海,浩瀚无边,天下的凡人和船只根本就没有办法穿越它。
于是吕洞宾就提议:“不如我们八个人每人都将自己随身所带的一件宝物投进大海,让这些宝物载我们过海。
”大家一致同意吕洞宾的意见。
铁拐李首先把拐杖投进水里,自己稳稳地站在上面,屹立在浪花之上。
接下来,韩湘子投下花篮,吕洞宾投下箫,蓝采和投下大拍板,汉钟离投下鼓,张果老投下一个纸驴,曹国舅投下玉笏(hù),何仙姑投下竹罩。
小学四年级语文了解成语故事
小学四年级语文了解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学习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在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程中,了解成语故事不仅有助于拓宽知识面,还能提高语文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小学四年级学生常见的成语故事,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成语的意义。
1. 掩耳盗铃相传古代有一个人头脑简单,他听说有一个非常贵重的铃,能够发出美妙的声音。
他想偷走这个铃,但害怕引起别人的注意,于是他把耳朵捂住以免听到任何声音。
然而,当他掩耳的时候,他无法听到其他人的脚步声,结果被发现并受到严厉的惩罚。
从此,人们用“掩耳盗铃”来形容那些自欺欺人的行为。
通过这个成语故事,我们可以明白“掩耳盗铃”的含义是自欺欺人,不顾现实的行为常常会带来错误和失败。
2. 守株待兔故事中有一个农夫,他每天都种植水稻,十分辛苦。
一天,他在田地里看到一只兔子撞到树上,不幸而死。
农夫觉得这是一个巧合,认为如果他等在原地,就能再次遇到这样的机会。
于是,他放弃了耕种,整天守在树旁等待兔子。
然而,兔子再也没有出现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守株待兔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期待,成功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和实践。
3. 杯弓蛇影古代有一个人去打猎,他在半路上见到一个弯曲的树枝,被误以为是毒蛇,吓得逃跑。
实际上,那只是一个杯子的倒影。
从此,人们用“杯弓蛇影”来形容对事物产生恐惧和过度敏感的心理。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保持理性思考,不要因为自己的想象而产生无谓的恐惧和疑虑。
4. 守株待兔在古代,有一个农夫整天忙于种田,但总是少根筋,不能平心静气地耕种。
一天,他在种田时偶然发现一只死兔子,他认为如果他再不用辛勤耕种,而只需静候兆象,就可得到“等不来的收获”。
于是,他只顾着每天守在那棵树旁,等待另一只兔子撞击而死。
可是,兔子们并没有回头再往他纵一次。
古话说“守株待兔”。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人们不能心存侥幸,不能盼巧生财。
以上四个成语故事,既能让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了解成语的意义,丰富他们的语文知识,同时也能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提高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知识竞赛成语故事背诵
小学语文知识竞赛成语故事背诵在小学生的语文知识竞赛中,成语故事的背诵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环节。
成语作为汉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我们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背诵成语故事,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几个经典的成语故事,希望能够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所帮助。
1. 狐假虎威这个成语故事出自于《战国策·齐策》。
故事讲述了一只狐狸借助一只老虎的威势吓跑了一群猴子。
狐狸本身并不具备威势,但通过假装有老虎的支持,成功地吓退了其他动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可以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完成一些我们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但是,我们不能过于依赖他人,应该勇敢面对困难,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
2. 投桃报李这个成语故事出自于《战国策·齐策》。
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帮助了一个不认识的女子,并送给她一篮桃子。
几年之后,这个女子找到了这个人,并送给他一篮李子,以报答他的好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好事不图回报,随时帮助别人都是一种美德。
我们应该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求回报。
3. 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故事出自于《列子·汤问篇》。
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偷了铃铛,却选择掩耳不听铃声,以为别人听不到铃声就以为他没有偷。
然而,他欺骗不了别人,只是欺骗了自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逃避问题或者欺骗自己,并不能解决问题。
我们应该坦诚面对自己的错误,勇敢承担后果。
4. 棋逢对手这个成语故事出自于《列子·封禅篇》。
故事讲述了一位棋手找到了一位强大的对手,两人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比赛。
结果两人不分胜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遇到强者,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我们应该学会与强者竞争,从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通过背诵这些成语故事,我们不仅能够了解成语的含义,还能够学到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成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成语故事,小学生们能够在语文学习中更好地应用这些成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课本成语故事总汇
小学课本中的成语故事三上:闻鸡起舞(祖逖)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典出自《晋书·祖逖传》: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同义词:发奋图强、自强不息。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典出《吕氏春秋·察今》记述的一则寓言,说的是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说:“这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当船停下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
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墨守成规不懂变通之意。
三下:买椟还珠(郑国人)楚国有个珠宝商人,到郑国去卖珠宝。
(他)用木兰香木(为珠宝)制作了(一只)盒子,用桂和椒所调制的香料来熏盒子,用珠玉来点缀(它),用玫瑰宝石来装饰,用翡翠来装饰边沿。
有个郑国人买了盒子,却把盒里的珠子还给了楚国人,这个人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不能说是善于卖珠子啊。
原意是买来珠宝而只留下漂亮的盒子不要里面真正价值高的珠宝。
经常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画龙点睛(张僧繇)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
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
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
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
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
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
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语文成语故事
语文成语故事成语是汉语中的独特表达方式,通过凝练精炼的词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成语既能帮助我们理解古人智慧的博大精深,又能拓展我们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几个有趣的语文成语故事。
一、画蛇添足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很擅长画蛇的人叫小明。
一次,他画了一条栩栩如生的蛇,并且觉得很满意,但突然想到蛇是没有脚的,于是他又在画上添加了四只脚。
这时,一个路人看到后,不禁嘲笑说:“你这是画蛇添足啊!蛇本来没有脚,你却画了四只脚。
”小明听后,才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多此一举。
从此,人们用“画蛇添足”来形容多余的举动或不必要的补充,故事中的小明也成了警示人们不要过度追求完美的形象,否则可能适得其反的典型。
二、亡羊补牢故事发生在古代一个农村,有一位名叫张军的农民养了一群羊。
一天,他在山上放羊,不小心疏忽大意,结果有一只羊逃了出去。
张军回到家后,才发现羊不见了,他懊悔不已,觉得应该立即去追回那只羊,于是他带着其他的羊重新去找,最终成功找回了那只丢失的羊。
从此,人们用“亡羊补牢”来比喻事后进行补救或弥补已经造成的损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处理问题要及时果断,不要等到事情无可挽回时才后悔莫及。
三、杯弓蛇影古时候有一位武将张飞,他非常勇猛。
一天,张飞在一座桥上行走时,突然发现桥下有一条大蛇,于是举起手中的弓箭想要射杀它。
然而,他反复瞄准多次,却始终没有发箭。
最后,他发现原来是自己投射出的影子在桥下移动,误以为是蛇,才导致了这种杯弓蛇影的错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事实并不像表面看起来的那样,我们不能凭空猜测和臆测,要理性客观看待,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困扰。
四、守株待兔相传古代有一个农夫,在田地里种了一株高大的南瓜,他自豪地看着它长得越来越大。
有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去田地里的时候,突然看到一只兔子不小心撞到了那株南瓜,巨大的冲击力竟然把南瓜撞破了。
农夫非常兴奋,他想着如果再有一只兔子撞到这株南瓜,那南瓜多么快速地长大啊!于是他便天天守在这株破碎的南瓜旁边,希望能再次发生这样的“奇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积累
描写春天的诗句:
1、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2、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3、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描写秋天的诗句: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3、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描写冬天的诗句: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山的诗句:
1、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前山后处处梅
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写水的诗句: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3、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前山后处处梅
描写月的诗句: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3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描写思乡的诗: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