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司汤达与《红与黑》
从司汤达的精神世界论《红与黑》中于连的极度自尊
从司汤达的精神世界论《红与黑》中于连的极度自尊《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关于书中于连这个人物的讨论探究十分激烈。
在此笔者挑选于连性格中的一个特点—他的极度自尊,并结合司汤达的精神世界来探讨两者的内在联系。
一、司汤达的经历是于连极度自尊性格产生的根源司汤达出生在法国东南小城勒诺布尔市的律师家庭。
他幼年时深受保守父亲和耶稣会成员家庭教师精神和肉体上的严重摧残。
司汤达的父亲生性沉默寡言,对待孩子十分冷淡。
可以说司汤达很少得到父爱。
他的母亲在他七岁时去世,司汤达的父亲又将他交给一个信奉天主教的家庭教师,一心想要把他培养成保皇党人和天主教徒。
但是司汤达内心十分抗拒。
他将家庭教师称作伪君子,也恨透了父亲的自私、顽固与冷漠。
在这样的压迫中,司汤达很希望找到一条出路,不同于他父亲人生轨迹的出路。
这种急切想要向父亲证明自己的心理使得司汤达的性格中有极度自尊的因素,他想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与坚持。
而且司汤达自小外形不佳、身材矮小常常受到同龄人的排斥和欺负,再加之他强烈甚至扭曲的“恋母情结”,他的童年生活是不幸的,这使他渐渐养成了自卑的心理。
这也是后来在《红与黑》中,司汤达将于连设置成一个从小体弱多病,时常被父亲和兄长暴打人物的原因。
而且他的父亲视财如命,于连体弱多病的身体状况不能给他带来丝毫利益,因此常常遭受父亲的辱骂。
这种生长环境使得于连带有强烈的自卑感。
这种自卑感在于连接触上流社会之后逐渐变成极度的自尊。
二、司汤达的精神追求是于连极度自尊性格产生的重要因素(一)司汤达的情感世界艺术家创作艺术的原动力往往是被压抑的种种欲望。
司汤达的创作也是如此。
司汤达一生浪漫,但是他的感情生活却并不如意。
为了弥补现实的缺憾,他将《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塑造成一位外表清秀、目光深沉热情的十七岁少年。
这样的外貌塑造符合司汤达对于理想外貌的追求。
司汤达一生有过三个恋人,演员梅拉尼·吉尔贝、意大利米兰人安杰拉·彼得拉格鲁瓦和一位已经是伯爵夫人的名叫梅蒂拉达·维斯孔蒂尼的女人。
司汤达《红与黑》
司汤达与《红与黑》一、作品简介:《红与黑》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自1830年问世以来,赢得了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特别为年轻人所喜爱。
作品所塑造的“少年野心家”于连是一个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已成为个人奋斗的野心家的代名词。
小说发表后,当时的社会流传“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的谚语,而本书则被许多国家列为禁书。
《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
它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
后来者竞相仿效这种“司汤达文体”,使小说创作“向内转”,发展到重心理刻画、重情绪抒发的现代形态。
人们因此称司汤达为“现代小说之父”。
《红与黑》在今天仍被公认为欧洲文学皇冠上一枚最为璀璨精致的艺术宝石,是文学史上描写政治黑暗最经典的著作之一,100多年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并被多次改编为戏剧、电影。
灵魂的哲学诗,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主义社会的英雄人物的“始祖”,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红与黑》被誉为19世纪卓越的政治小说,现代小说之父的经典著作,19世纪欧洲文学史中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
美国作家海明威开列的必读书,被英国小说家毛姆认为是真正的杰作的文学书。
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二、作者简历:(1783——1842)司汤达的本名叫亨利·贝尔。
1783年1月23日出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市。
父亲是一个资产者,但却拥护王权与教会,头脑里充满了贵族的观念。
司汤达的家庭教师是一个神甫。
这个神甫对他进行严格的贵族式教育,禁止他与一般的儿童玩耍。
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他母亲的父亲。
他母亲属于意大利血统,生性活泼,思想较为自由开放,能够用意大利文阅读但丁等人的作品。
但她在司汤达七岁时便逝世了。
司汤达的外祖父是一个医生。
思想特别开放,是卢梭和伏尔泰的信徒,拥护共和派。
司汤达少年时期经常住在外祖父家,在那里阅读了大量的世界名作。
2011司汤达与《红与黑》(9月21日)
1、维立叶尔市(1—23),新兴的工业城,人们 信奉 “惟利是图” 德•瑞那市长府邸 2、贝尚松神学院(24-30),集中了宗教狂热、 虚伪和黑暗,压抑人性、充满阴谋和险恶 3、巴黎 德•拉•木尔侯爵府(31-64), 纸醉金迷、腐败堕落的贵族社会,蕴藏 着阴谋与杀机 4、贝尚松省监狱------断头台
“我动摇过,我受过颠 簸。总之,我是一个 人……但我并没有被风 暴卷去。”
3.自由追求的困惑
这个形象和整部小说 的深刻之处在于超越了近 代文化的阀限,孕育了现 代主义的文化基因。
《十九世纪文学主潮》
勃兰兑斯评价:“一方面强烈 爱好自然而然和坦率无隐,另一方 面又那么深谋远虑,耍尽花招,把 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的性格是世上 少有的;那么诚实又那么醉心于弄 虚作假,那么痛恨虚伪又那么缺乏 坦率正直,这样的心灵也是世上少 有的。”第五分册,第260页
法庭陈词
“先生们,我没有荣耀属 于你们那个阶级,你们可以 看见我是一个乡下人,不过 对于自己处境的微贱,敢作 反抗的举动罢了。”
2.心灵自由的追求
Hale Waihona Puke 在《红与黑》中就表现 在于连在追求人身自由的同 时,对物欲的批判,对金钱 关系的否定,对心灵自由的 强烈追求。
于连对父亲的惟利是图和无休 止的私欲深深厌恶;对哇列诺的蔑 视,主要因为他是靠剥削囚犯与弃 婴起家的;痛恨德•瑞那市长,除 了因为他专横跋扈外,还因为他满 身铜臭,爱钱如命。同样,他也仇 视德•拉•木尔侯爵府中那些利欲熏 心勾心斗角的“两足动物”。
事件一:不愿与仆人一起 吃饭,不能够简单地理解 为他是鄙视下层人民,而 应从他本能地反抗封建等 级制度出发去寻找答案。
司汤达和《红与黑》
德· 雷纳尔夫人见到于连之后,她陷入了热恋,既 兴奋又感到罪恶。夏天,于连对市长夫人的感情更进 一步,半夜时闯进了她的房间。雷纳先生知道这事后 无可奈何。 西朗神父劝于连到贝尚松神学院进修。院长彼拉 神父对于连特别关照,在离职前介绍于连在巴黎木尔 侯爵家里当私人秘书。 这时他认识侯爵的女儿玛蒂尔德并擦出爱的火花。 她指示于连在月光下爬梯进入她的卧室,但玛蒂尔德 很快就感到后悔,于是对他若即若离。于连听了朋友 的建议,追求她的朋友元帅夫人,元帅夫人大受感动, 给于连回信。 终于,玛蒂尔德受不了打击,跪倒在于 连的脚下,求他爱她。
《红与黑》的艺术成就
司汤达的《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开山之 作,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小说通过了3个典型环境(维立叶尔、贝尚松神学 院、巴黎)中个人奋斗的悲剧过程,以于连的个人奋斗 史为“经”,以他和德· 瑞娜市长夫人、玛特儿小姐恋 爱生活为“纬”。揭露了复辟时期大革命的深刻影响, 资产阶级的压迫、平民的反抗、贵族和社会的腐败统治 等时代特征;又说明了个人奋斗在专制特权社会中失败 的客观真理 。
作者简介
马利-亨利· 贝尔(Marie-Henri Beyle) (1783年—1842年),笔名“司汤达” (Stendhal,一译“斯丹达尔”),19世 纪的法国作家。他以准确的人物心理分析 和凝练的笔法而闻名。他被认为是最重要 和最早的现实主义的实践者之一。最有名 的作品是《红与黑》和《帕尔马修道院》了,于是双方论及婚嫁。 木尔侯爵虽感忿怒,但迫于无奈,给予于连大量 的财产与贵族身份,他成为骠骑兵中尉。这时市 长夫人出于嫉妒,写信给贵族小姐的家长,揭穿 了他的丑行,让于连前功尽弃。于连一怒之下, 在教堂开枪打伤了从中作梗的市长夫人。后来于 连才知道市长夫人是被神父所逼,后悔莫及。法 庭以预谋杀人的罪名判处于连死刑,于连拒绝上 诉,走上断头台。
司汤达《红与黑》
领衔主演:李宗翰饰 于 连 主演:温阳 饰 莱纳夫人 许承先 饰 拉莫尔侯爵 谢琍 饰 玛蒂尔德 宋忆宁 饰 拉莫尔夫人 曹毅 饰 华勒诺 符冲 饰 德莱纳 荣蓉 饰 戴维尔夫人
《红与黑》的评价:
——一部政治爱情小说
1.《红与黑》,是灵魂的哲学诗 2.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3.现代小说之父的经典著作 4.19世纪欧洲文学史中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 5.美国作家海明威开列的必读书 6.被英国小说家毛姆认为是真正的杰作的文学书
简析
——文中意象
1. 2. 3. 4. 5. 6. 伤心——贪婪的父亲 忧郁——欺骗的社会 .厌恶——伪善的人 轻蔑——肮脏的宗教 孤独——渴望爱情 坚强——真实的人
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
1.一个孱弱腼腆的平民青年
2. 野心家
3. 受启蒙思:雷国华
编剧:刘永来 雷国华
拉莫尔先生对这门婚事虽则暴跳如雷,但也无可奈何,于连也因此得到了骑士称号、中尉
军衔和二万零六百法郎年收入的庄园。好景不长,正当于连踌躇满志之际,他却又陷入了 贵族阶级和教会所设下的圈套,最终被送上了断头台,成为统治阶级阴谋的牲品。
浅析: ——标题“红与黑”
红色——代表革命、军功和行伍生涯。
黑色——代表教士的黑袍、教会和教士职业。
墓志铭: “米兰人亨利· 贝尔,活过、写过、爱过。”—— 司汤达
写作背景:
《红与黑》虽然正式出版在1830年七月革命胜利之后、资本主义秩序在法国
最终得到完全胜利的时候,但它却是写于1828—1829年,这正是法国历史上一
个特别的时期,即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阶级进行最后一次严重较量的时期。这时
的法国发生过一些什么事情、处于一种什么状态呢?
仰。1814年法国波旁王朝复辟,司汤达深感屈辱,前往意大利侨居。1821年,由于与意
西方文学司汤达《红与黑》
2、心理描写的艺术:在心理展示和心理分析中传达思
想倾向、刻划人物性格;
3、戏剧性的冲突 4、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精确。
• 作品以游记、传记、艺术史为主:
• 《意大利绘画史》 • 《罗马、那不勒斯与佛罗伦萨》
(四)奇维塔维基亚时期(1830- 1842)
(三) 巴黎时期 (1821-1830) • 《吕西安· 娄凡》(又名《红与 • 《论爱情》 白》未完成) • 《拉辛与莎士比 • 《巴马修道院》 亚》 * 是现实主义文 * 青年法布利斯在姑妈吉娜帮助 下投奔拿破仑、后成为巴马副主 学的宣言书与理论 教、入狱、与要塞司令之女克莱 上的奠基之作。 莉娅相爱的故事,表现反封建的 • 《阿尔芒斯》 自由主义、英雄主义思想; • 《法尼娜· 法尼 尼》 * 情节起伏跌宕,人物性格鲜明,心理 分析细腻。 • 《红与黑》
3、阶层如此固化,路在哪里?
4、思想内容:
1、揭露里复辟王朝的腐败、黑暗以及贵族和平民间的矛盾;
2、描述了复辟王朝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预示革命的到来;
3、概括了当时法国社会的风貌、风俗,对现实进行尖锐的抨击。
3.2 司汤达笔下人物的基本特色
1、情绪与理智激烈对抗,人物心灵默默无言活动, 看展沉思默想的一问一答。 2、人物为自己树立一个道德标准。人物为自己创 造理想,努力追求理想,为自己赢得自尊。
红与黑之间是绝对的对立吗?
3.1 人物形象分析——于连(Julien)
法庭上,于连说:“我是一个反抗自己的卑贱命运的农 民”。 于连全部的武器是:野心与虚伪。于连的野心并非源于根 深蒂固的征服这个社会的斗争策略,社会的接受和承认是 他的野心的绝好的消除剂。内心的真实情感一不小心冲破 虚伪的面具而赫然显怪离奇的“战斗式”恋爱以及一系列反抗行动背后的激情, 是作为一个平民的青年对法国复辟王朝现实强烈不满情绪的 的个体形式化。
司汤达《红与黑》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司汤达《红与黑》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司汤达《红与黑》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作品提要】锯木工厂主的儿子于连生性高傲敏感,厌恶自己地位卑微的家庭。
司汤达《红与黑》现实主义的表述[权威资料]
司汤达《红与黑》现实主义的表述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司汤达是现实主义的开拓者,其中《红与黑》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红与黑》在十九世纪被传为“镜子说”,其深刻而形象的刻画,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法国革命前夕面目的真实写照。
《红与黑》经过典型的社会真实环境再现出典型人物,将于连这个角色加以塑造来揭示出生活的本质,对封建贵族和教会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物描写刻画得栩栩如生,进一步去揭露和批判他们。
从而使作品达到现实主义文学登峰造极的地步!关键词:司汤达;《红与黑》;现实主义一、首先我们就先来看一下这个集矛盾于一身的人物于连。
他出生在一个木匠家里,比较贫穷。
现实中也有这样的现象,就是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于连就是在这样的夹缝中生存的人物。
看着别人美丽的城堡而自己却家徒四壁,赤裸裸的对比在作品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让他明白利益分配从来都不是公平的。
他喜欢阅读、看一些历史和哲学。
正是因为他骨子里都存在着敏感的细胞,所以,他注定是痛苦的,但是他还是坚持着自己的信仰。
迫于生计只得恪守规范的他立场却是非常坚定!他不得不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因为要想获得更多的利益和生存条件必须要抢先一步,所以他努力追求事业。
但是出身低下的人不得不面临着窘迫的情形。
纵使这样他还是坚持着自己的信心,从不妥协。
他的爱情有时候就像一场博弈让他无章可循,但是他仍然征服着这样的爱情。
于连总是可以小心翼翼的保护着自己的利益不受到侵害,他的这种自我保护意识非常强烈的原因是和他的生活存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作为形式上的逼迫他不得不把《圣经》等一些宗教书籍读到倒背如流的程度,其实他本人却并不喜欢宗教信仰!他根本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是没有办法,为了想要得到的,为了生存他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
二、于连最先接触到的女性代表是德瑞那夫人,德瑞那知道于连和自己妻子的丑事时、出于对利益的考虑,他只能先赶走于连。
当然,不能说德瑞那夫人是正确的,毕竟她背叛了自己的丈夫,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她追求爱情的勇气却是不争的事实。
司汤达与《红与黑》卢黎
《拿破仑》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定居米兰,使用司汤达笔名
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司汤达认识到:“像我这样一 个到过莫斯科的人,在波旁王朝的法国除了受屈辱外不会 再有别的。”于是他离开巴黎,定居意大利米兰,在那里 住了7年。 在米兰,他读书、旅行、欣赏意大利音乐美 术,正式从事写作。他的第一部作品是音乐家传记《海顿、 莫扎特、梅达斯太斯的生平》(1815)。1817年他出版 了著名的游记《罗马、那不勒斯、佛罗伦萨》,第一次使 用了司汤达的笔名。这是一个普鲁士小镇的名字,是著名 的德国艺术评论家温克尔曼的家乡。温克尔曼对古希腊艺 术有精湛的研究。司汤达采用这个名字,表现了他对古代 文化的向往。
第一次堕落
爱情、反抗
野心膨胀
(地点:维里耶市市长家)
第二次堕落
爱情
反抗
虚伪、投靠
卑鄙之极
(地点:贝尚松修道院)
第三次堕落
爱情
反抗
彻底投靠
(地点:首都巴黎)
于连的精神复活之路
法庭答辩
• 于连临死前的法庭答辩表现 了他的英雄性格的力量,他 说:“先生们,我没有荣耀 属于你们那个阶级,你们可 以看见我是一个乡下人,不 过对于自己处境的微贱,敢 作反抗的举动罢了。……我 决不是被我的同阶级的人审 判。我在陪审官的席上,没 有看见一个富有的农民,而 只是些令人气愤的资产阶级 的人。”
“于连站在最大的岩石上,双目仰望苍 穹……他望着老鹰们在天空中静悄悄地 画了无数的大圆圈。于连的眼睛机械地 随着鹫鹰转动,这猛禽飞翔起来那种有 力的安谧的活动在于连心理留下深刻的 印象。他羡慕这种力量,他羡慕这种孤 独,这是拿破仑的命运,难道有一天也 会是他自己的命运吗?” ——《红与黑》罗玉君译 上海译文出版 社1979年版
司汤达的情感世界在其作品《红与黑》中的投射
司汤达的情感世界在其作品《红与黑》中的投射作者:张帆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3年第08期摘要:司汤达是法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红与黑》更是他的经典代表之作,这部作品不仅富有动人曲折的情节,其角色也富有浪漫情怀,同时也是司汤达本人的自我精神投射。
本文针对司汤达的情感世界作了相关介绍,对这种情感在作品中的投射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司汤达《红与黑》精神世界《红与黑》是一部描述爱情的作品,讲述了主人公于连与名媛之间的曲折故事,是司汤达的个人精神世界的一种投射表现。
自从《红与黑》问世以来,国内外的学者、专家对它的评论和研究从未有所停歇,这是因为《红与黑》不仅具有当时明显的时代主义特色,并且作者把红与黑的象征意义通过不同手法的运用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投射出作者本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等,也反映了作者本身与当时社会的政治态度和抗争精神,以致使《红与黑》在西方文学中一度走红。
一、作者的童年经历影响着作品主人公性格的刻画司汤达年幼时性格比较孤僻,他的父亲是有名的律师,而且拥有王权和教会,头脑中满是贵族观念。
由于司汤达的父亲对司汤达从小管教专横、严厉,再加之司汤达幼年时的老师也是一名专治、横暴的神甫人员,致使司汤达从小痛恨他的父亲和教师,从小对父亲的专横和贪财有着极大的抵触心理。
唯一让司汤达喜爱的亲人就是她的母亲,她的母亲是名意大利人,多才多艺而且乐观开朗,司汤达不仅深爱他的母亲,甚至到了迷恋的程度。
因为喜爱母亲的缘故,影响了司汤达的一生,司汤达的一生有三名恋人,都和他母亲一样迷人、拥有贵族气质,就连在他的作品《红与黑》中也有很多类似于他母亲形象的女子。
但是不幸的是,司汤达的母亲在司汤达七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因此对母亲的喜爱伴随着司汤达的一生,甚至达到“恋母情结”的层面。
司汤达七岁时,因母亲去逝,父亲的管教日加严厉,致使司汤达的思想和生活都严重被父亲所控制,而且司汤达自小外形不佳、身材矮小也常常受到同龄人的排斥和欺负,再加之他强烈甚至扭曲的“恋母情结”,因此司汤达的童年生活并不是健康、美好的,这使他渐渐养成了自卑的心理,甚至对他成人之后也有重要的影响。
司汤达《红与黑》内容解析与艺术特色
《红与黑》内容简介与艺术特色《红与黑》创作于1828年至1829年,于1830年革命以后出版。
《红与黑》是根据一桩刑事案件的材料创作的。
1827年,司汤达在《法院公报》上看到了一桩杀人案的报道:一个当家庭教师的青年在教堂里向从前曾同他有过爱情关系的女主人开枪,而受到法庭审判司汤达把这个刑事案件作为自己小说的情节基础,又进行了加工改造,把很多反映复辟王朝时期社会政治状况的材料放了进去,使这部小说具有了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而不是一个刑事案件的简单复述。
《红与黑》有一个副标题:《一八三〇年纪事》。
他自己也对此作过解释,说是要描写王朝复辟时期的“社会风气”。
实际上他的意图是反映政治现实。
《红与黑》确实具有相当多的社会政治内容。
正因为如此,小说发表后曾被指责为“政治书籍”。
小说通过于连的生活经历真实而准确地再现了19世纪20年代法国的社会风貌和政治形势。
拿破仑失败后,逃亡国外的贵族返回法国,重新成为统治阶级。
大贵族木尔侯爵从国外回来后,当上了“法兰西大臣”,位高权重,炙手可热。
那些留在国内的贵族这时也都钻了出来,在反攻倒算中大抓肥缺。
像德·瑞那这样无德的人,受到了复辟政权的赏识,当上了市长。
由贵族反动势力掌权的政府,钳制言论自由,千方百计地打击反对派势力。
为了从根本上来巩固反动的制度,反动势力大力加强宗教统治,煽动宗教狂热,扼杀一切自由思想的表现。
政府和教会因有唇亡齿寒的关系,所以沆瀣一气,紧紧地勾结在一起,共同镇压人民。
当时教会特务组织密布全国,大搞监视和告密活动,造成了十分恐怖的形势。
有特务使命的教士们不但监视资产阶级自由派的活动。
也监视自己营垒内部的人,包括各级教职人员在内。
贝藏松的代理主教、特务组织耶稣会的头子福力列的特务网监视着一切人。
贵族反动势力仍不满足已恢复的特权,他们利令智昏,极力要恢复过去时代的君主专制制度,以确保他们的绝对统治地位和对人民群众的无限权力。
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情节是木尔侯爵所组织的一次秘密会议,参加这次黑会的有内阁大臣、教会的主教、贵族的领袖人物、拿破仑的叛将等等反动统治集团的上层核心人物。
浅析司汤达《红与黑》的悲剧意识
外国文学浅析司汤达《红与黑》的悲剧意识牛艳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摘要:《红与黑》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该作品被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给读者个人理想藏书之一,同时也是文学史上描写社会政治黑暗的经典作品。
《红与黑》是一部完全浸透着悲剧意识的文学艺术作品,其主要阐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我之间冲突等内容,充分揭示了书中主人公于连的悲剧命运以及导致悲剧发生的社会、人物性格原因。
《红与黑》作品名称中的“红”代表着革命、军工和行伍生涯,而“黑”则是代表着教士黑袍、教会以及教士生涯。
本文将进一步对司汤达《红与黑》作品中的悲剧意识展开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司汤达;《红与黑》;悲剧意识司汤达是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以凝练的创作笔法和深刻人物心理分析而闻名于世。
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红与黑》,该小说作品成功开创了欧洲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流派之一(批判现实主义)的先河。
《红与黑》在我国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追捧和青睐,他们互相交流探讨,并且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司汤达在创作该作品过程中,充分发挥出了悲剧描写艺术手法的作用,有效揭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封建贵族阶级斗争时代主人公于连一生的悲剧命运及其悲剧产生的相关原因。
一、《红与黑》的创作背景概述《红与黑》创作于十九世纪,是欧洲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代表作品之一。
作者司汤达通过采用了悲剧艺术手法,以法国复辟王朝作为小说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主人公于连一生悲剧命运的论述。
《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形象最为显著的特征是野心、虚伪,具有浓厚的资产阶级个人野心,读者能够从文中主人公于连政治化的爱情与悲剧性命运充分感受体会到其人物性格。
《红与黑》创作背景属于法国复辟时代,是封建贵族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相互斗争与妥协。
由于封建贵族阶级势力的根深蒂固以及整体力量的强大[1],就算是资产阶级生产力更为先进,但是因为整体实力偏弱,也会导致社会进程难以进步发展。
新兴资产阶级渴望获得更多力量完全取代封建贵族阶级,而封建贵族阶级则是企图恢复绝对统治,完全掌握国家政治权力。
外国文学史:司汤达和《红与黑》
“红”象征法国的红军装,“黑”象征教士的黑袍。
红 与
“红”象征热情,“黑”象征阴谋。
黑
“红”与“黑”是赌盘上区别输赢的标志。
的
含
“红”象征于连向德·瑞那夫人开枪,血染教堂,“黑”象征玛蒂
义
尔德身着黑色丧服,吻于连被砍掉的头。
“红”象征于连所进入的教堂的窗帘,他在教堂里看到的路易·让 雷尔的判决,预示着小说的结尾。于连不喜欢虚伪的黑色,而喜欢 牺牲的红色。
司汤达和《红与黑》
某某某班第N组 主讲人:青青子衿
人物简介
司汤达(又译斯丹达尔, 1783——1842),原名亨利·贝 尔,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 实主义作家,他的一生不到六十 年,并且在文学上的起步很晚, 三十几岁才开始发表作品。然而, 他却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遗 产,包括数部长篇,数十个短篇 故事,数百万字的文论、随笔和 散文,游记。 他以准确的人物心 理分析和凝练的笔法而闻名。被 誉为最重要和最早的现实主义的 实践者之一。代表著作为《红与 黑》(1830年)、《巴马修道院》 (1839年)。
“红”指以其特殊的方式反抗小资产阶级叛逆者于连,“黑” 指包括反动教会、贵族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内的黑暗势力。
第三层面:风俗小说
外省小城维里埃尔:唯利是图
巴黎
维里埃尔 贝尚松
神学院:阴森可怖
德·拉莫尔侯爵府:上层社会、 “阴谋和伪善的中心”、衰败 的征兆
于连的形象分析
反抗意识
平等观念
个人野心
于连的性格多元多层次的,其
核心成分是强烈的自我意识
外表和内心 的强烈反差
双重人格和 双重精神
主旨:
波
复辟时期不同政治派别的矛盾
旁
王
法国经典长篇小说司汤达《红与黑》文学作品阅读体会交流PPT模板课件
由于《昆虫记》中精确地记录了法布尔进行的试验,揭开了昆虫生命与生活习惯中的许多秘密,达尔文称法布尔为“无法效 仿的观察家”。拥有多重身份的法布尔的作品种类繁多:作为博物学家,他留下了许多动植物学术论著。此外,他还曾用自 己的小口琴谱下一些小曲。然而,法布尔作品中篇幅最长、地位最重要、最为世人所知的仍是《昆虫记》。这部作品不但展 现了他科学观察研究方面的才能和文学才华,同时还向读者传达了他的人文精神以及对生命的无比热爱。
LOGO
KUNCONGJI
《昆虫记》
中小学生必读著作
汇
报
人
:
内容简介
INTRODUCTION OF THE CONTENT
小说简介
《昆虫记》,又称《昆虫世界)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 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创作的长篇生物学著作,共十卷。 1879年第一卷出版,1907年全书首次出版。
该作品是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生物 学著作。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人生感悟融为一体,字 里行间都透露出其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
艺术特色
《昆虫记》一书,其艺术特色概括起来可 以说是: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亦诗情画 意的散文笔调,同时兼具人文精神,人性 与虫性交融、知识、趣味、美感、思想相 得益彰
不仅使人们在阅读时获取相关的科学知识, 而且睿智的思想哲理跃然纸上,在作者朴 素的笔下,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如优美的 散文,读者们不仅能从中获得知识和思想, 阅读本身就是一次独特的审美过程。
虫的生命也应当得到尊重
此书是由人类杰出的代表法布尔与自 然界众多的平凡子民——昆虫,共 同谱写的一部生命的乐章,一部永远 解读不尽的书。但《昆虫记》又不同 于一般科学小品或百科全书,它同时
还散发着浓郁的文学气息
《红与黑》读书笔记
《红与黑》读书笔记《红与黑》读书笔记1.序言《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经典小说,出版于1830年。
本书以19世纪法国社会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朱利安·索雷尔的命运和爱情故事。
通过深入剖析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无情,以及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2.第一章:背景介绍2.1 法国封建社会的特点2.2 主人公朱利安·索雷尔的背景2.3 19世纪的法国政治和社会环境3.第二章:朱利安的成长经历3.1 朱利安的贫穷出身和求学经历3.2 朱利安的聪明才智和雄心壮志3.3 朱利安进入修道院的原因和心理变化4.第三章:朱利安的社会晋升4.1 朱利安在巴黎的见闻和学习4.2 朱利安从低层社会爬升至上流社会的过程4.3 朱利安对社会阶层的认识和理解5.第四章:朱利安与情欲之间的斗争5.1 朱利安与教堂的约束与诱惑5.2 朱利安对高级贵族女性的追求和爱恋5.3 朱利安在爱情和道德之间的矛盾与挣扎6.第五章:朱利安的复仇和崛起6.1 朱利安对社会不公的反抗和复仇计划6.2 朱利安的智慧和勇气在复仇中展现6.3 朱利安的崛起和他对权力的渴望7.第六章:朱利安的悲剧结局7.1 朱利安的权力欲望使他失去了真爱7.2 朱利安被社会和自己的欺骗所击败7.3 朱利安的死亡和对人性本质的思考附件:1.朱利安·索雷尔肖像照片2.《红与黑》第一版封面法律名词及注释:1.社会阶层:指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地位和经济条件的差异。
2.复仇:指受到伤害或冤屈后通过报复来平衡和解决问题的行为。
3.权力欲望:指个体对权力的渴望和追求。
4.人性本质:指人们内心深处的本性和真实的意识。
司汤达的《红与黑》
司汤达的《红与黑》本节重点:于连形象、《红与黑》的艺术特点。
司汤达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作品有《瓦尼娜?瓦尼尼》、《红与黑》、《吕西安?娄凡》(即《红与白》)、《帕尔玛修道院》(即《巴马修道院》)。
司汤达的创作极有特色,他善于从政治的角度观察和分析现实,善于从实际生活中汲取典型的材料,作品真实地再现出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和阶级关系。
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在艺术上,他的小说情节集中,结构布局严整有序,注重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善于描写在特定环境中的人物心理和环境对人的影响。
《红与黑》取材于一桩刑事案件的报道。
基本情节是写复辟王朝时期平民青年于连?索黑尔的个人奋斗史。
小说通过于连的生活经历真实地再现了19世纪20年代法国的社会风貌和政治形势。
拿破仑失败后,逃亡国外的贵族卷土重来成为法国统治阶级,他们对革命和革命后的成果充满仇恨,力图恢复旧制度和旧秩序,妄想扼杀一切自由思想等情形在作品中均有详述。
于连的形象:于连出身小业主家庭,聪颖敏锐,性格高傲、意志刚强,富有反抗心理,从小崇拜拿破仑,妄想出人头地。
但复辟王朝使他无处施展才能。
他顺应时势,装出虔信上帝的样子,虚伪成了他谋取功名的手段。
他踏进人生竞技场的第一步是给市长的孩子当家庭教师。
他征服德?瑞那夫人的动机就是要征服贵族以示反抗。
于连和德?瑞那夫人关系败露后,来到贝藏松神学院,在尔虞我诈的险恶环境中,他施展伪善的本领,博得院长的赏识,在院长的指引下,他来到木尔侯爵处当秘书,并同侯爵小姐发生爱情。
此时,于连的平民意识逐渐消失,已经明显地同现实妥协了。
在于连即将飞黄腾达之际,德?瑞那夫人受教会指使所写的一封信使于连的幻想顿成泡影,他向昔日的情人开枪,被捕入狱被判死刑。
于连最后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过是统治阶级阴谋的牺牲品。
他的平民意识又恢复了,他拒绝上诉,拒绝忏悔,以表示他对那个不公正的社会的抗议。
于连最后又恢复了他的反抗性。
《红与黑》的读书笔记
《红与黑》是司汤达批判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在阅读这本小说之前我大致了解了故事情节发生的背景。
从文化角度来看,宗教改革并没有在法国起到根治的作用,在当时的法国,神权依然大过皇权。
神甫于是乎成为了众人敬仰的职业,正如故事中的西朗神甫,他拥有着600法郎年薪的工资且受到众人的爱戴。
正是这种宗教氛围,于是乎又让世人趋之若鹜地去学习拉丁文,去学习《圣经》。
从政治角度来看,拿破仑兵败退位后,自由党和民主党纷争的时期,法国的政权处于反复更替的状态。
从经济角度来看,法国已经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法国也进入机器大生产的时代。
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剥削愈发强烈。
针对社会的种种矛盾,司汤达在小说中揭露得淋漓精致,批判法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发人省醒。
暂不说读《红与黑》的感悟,先评价一下故事中的人物。
读完这本小说后,令我最深刻印象的并不是主人公于连,而是瑞那夫人。
我觉得无论从什么方面来分析这个女人,她都是可怜的。
在他人眼里,她是维璃叶市长的夫人,贵族出生,拥有着数不尽的名誉和金钱。
她有三个孩子,母凭子贵,家庭美满。
她的婚姻是失败的,他与瑞那市长的婚姻是虚伪的,瑞那市长因为她拥有一笔巨大的遗产继承才娶她进门。
瑞那夫人结婚后,一直认为自己这是个相夫教子的角色,直到遇到于连,她才发觉她也有一颗少女心,她也渴望恋爱。
恰恰她与于连苟且的感情也是失败的,于连一开始就是为了让自己的仕途,为了报复瑞那市长才和这个比他大十多岁的女人在一起。
或许他们在某段时间是真心爱慕彼此的,但是也是充满铜臭味。
从内容上看,在上卷第六章烦闷里,瑞那夫人与于连相遇的那一幕,“瑞那夫人被这皮色白嫩,眼睛和顺的小伙子深深吸引,竟使爱想入非非”,这就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一个年轻小伙和一个已婚还有三个孩子的夫人开始惺惺相惜。
上卷第九章乡野一夕中,“虽说他心里萍翻桨乱,但握着的那手,其凉如冰,也让他吃惊不小;他逗逗索索,紧紧捏住。
那手想抽回去,最后挣扎了一下,终于还是留在了他手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拉康说:“婴儿经验到这种破碎的身体与 他的完整的形象之间的不协调,……这种 不协调同时也决定了主体与占据了他的形 象周围空间的他人之关系的不协调。” • 从这个角度看,于连在家乡与他的父亲兄 弟、在神学院与他的同学、在巴黎与贵族 子弟的矛盾、冲突,均可得到合理的解释。
2.缺失的母亲
• 主人公没有母亲,只有一个凶狠的父亲。与从小就 成为孤儿的卢梭一样,于连也是一个精神上的孤儿。 在无意识深处,他始终在寻求着母亲,那个拉康所 谓的原始的缺失 (primordial lack) ,大写的母亲/他 者(M/OTHER)。但由于这个他者永远是可望而不 可及的,只能用一连串小写的他者(others)作为 替代,所以主人公幻想自己能像拿破仑、卢梭一样, 通过自我奋斗,建功立业,成为上流社会贵妇宠爱 的对象。
4.“主动的他恋欲望”
• 一方面被理想自我所控制,一方面又陷入被动的自恋情结而不 能自拔。 • 理想自我属于“主动的他恋欲望”(active anaclitic desires), 渴望将欲望对象拥为己有,具有很强的进取性、占有欲和攻击 性,促使欲望主体不断奋斗、追求。而被动的自恋情结则使欲 望主体常常独处一隅,封闭自我,不愿也不能进行正常的人际 交流。 • “主动的他恋欲望”使欲望主体变得非常大胆,主动甚至狂 暴,而“被动的自恋欲望”又使其非常内向、退缩,常常左右 顾盼,谨言慎行。情绪变化的关键一方面取决于自我理想实现 的程度,另一方面又取决于别人对其自恋情结满足的程度。这 就使欲望主体成为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既自卑又高傲,既温柔 又冷漠,既爱幻想又富有理智,既是个多情的爱人,又是个潜 在的罪犯。而在别人眼中,主体的人格和情绪也就变得捉摸不 定。
• 于连在开始个人奋斗以前,性格中反抗性与妥协性 的矛盾已经形成.生命本体冲动与社会习俗压力之 间的张力已经产生.也正是这种矛盾和张力形成成 他的面具意识.并表现为两种服装的交替.
• 索老爹走近工厂时,亮出大嗓门,高喊于连,没有人应声。------他朝大 棚走去,进去一看,于连没有守在锯旁,却骑在五、六尺高处的棚顶的一 根梁上。于连不专心照看机器的运转,却在埋头读书。老索莱尔对此最为 反感,他可以原谅于连身材瘦削,跟他的两个哥哥不一样,不适合干力气 活儿,但他不能容忍于连的这种读书癖,因为他自己不识字。 • 他叫了于连两、三声,还是白费力气。年轻人的注意力全在书本上,加上 锯子的嘈杂声,更使他听不见父亲那可怕的声音。这父亲虽然年纪大了, 却仍敏捷地跳上正在锯着的一个树干,又跳上支撑着棚顶的横梁,猛地一 掌,把于连拿着的书打落到河里,接着又是猛地一掌,打在于连的头上。 于连身子一歪,眼看就要跌倒,若是跌进十四、五尺下面正在运转的机器 的杠杆中间,非粉身碎骨不可;这当儿,他的父亲伸出左手,一把将他揪 住: “好哇,懒鬼!你看锯的时候还要读你那些该死的书吗?你晚上去神 甫那儿瞎混的时候 再读吧,那是你看书的时候。” • 于连被打得晕头转向,满脸是血,还得回到锯子旁自己的岗位上去。他的 眼里含着泪,肉体的痛苦自不待言,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失去了心爱的书。 “下来,畜生,我有话跟你说。”机器的声音仍使于连听不见这命令。他 的父亲已经下地,不愿再登上机器,就找了一根打胡桃的长杆子,抽他的 肩膀。于连脚刚一落地,老索莱尔就推推搡搡地把他往家里赶。 • “天知道他又要把我怎么样!”年轻人心里嘀咕。他一边走,一边看着那 条小溪,真伤心啊,他的书就掉在那里面;那是他最喜欢的《圣赫勒拿岛 回忆录》。
1.延长了的“镜像阶段”
• 于连天生羸弱,不能干重体力活,喜欢读书,沉 浸在罗曼蒂克的幻想世界中,一心向往的是拿破 仑式的驰骋疆场,叱咤风云,最终进入上流社会, 成为众多贵妇追求的对象。这里,主体实际上 (生理上)控制自己身体的能力,与想像中的 (心理上的)自我形象之间构成了一个无法克服 的矛盾。 • 这个矛盾,正是上述拉康分析的镜像阶段的婴儿 的心理状态的持续。拉康指出,镜像阶段并不限 于婴儿时期,而是代表了永久性的主体的结构性 矛盾。主体永久性地被他自己的形象所捕获。 • 于连性格中的矛盾、痛苦均来源于此种深层的心 理原因。
3.“被动的自恋欲望”
• 用拉康心理学的术语来表述,于连的这种 心理状态可称之为“被动的自恋欲 望”(passive narcissistic desires)。这种自 恋欲望的特点是主体往往站在他者的立场 上,设想自己在他者心目中的形象,喜欢 用他者的目光打量自己,渴望被他者所爱, 所尊重,所仰慕,以填补那个原始的缺失。 因此造成了主体的永远的痛苦和永不停息 的追求 。
• 历史学家瞿同祖认为,如果一个人在社会中所 拥有的权利和义务取决于他先天所具有的身份, 这种社会就可以称为身份社会。在身份社会, 人的发展状况和人格状态均受身份限制,决定 命运的因素来自于外而不是来自于内。 • 理想的社会,是人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大家 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或遵照大家都同意的 法律来行动。《共产党宣言》说的“自由人的 联合体”,现代人常说的法治社会等,精神是 相通的。用契约取代身份,就是用法治取代人 治,用自由流动取代身份约束,用后天奋斗取 代对先赋资格的崇拜,其实质是人的解放。
• 1801 年离开部队回到巴黎 . 以两年时间研读启蒙主义哲 学家孟德斯鸠,卢梭和爱尔维 修等的著作.立志成为”人类 心灵的观察家并将它描写出 来”. • 1806重新回到拿破仑手下当 副官.并在德国占领区当过皇 家领地总管. • 1812 年随军远征俄罗斯 . 拿 破仑的失败结束了司汤达的 政治生涯. • 1814 年开始从事写作活动 . 在发表《罗马 , 那不勒斯 , 佛 罗伦斯》时首次开始用”骑 兵军官司汤达”的笔名.
• 1823-25 发表文艺论著 < 拉 辛与莎士比亚>,成为法国现 实主义文学纲领. • 1830年写作并发表<红与黑 >. 另有小说 < 吕西安 . 娄万 > < 巴马修道院>等.爱情和 政治是其创作的两大主题. • 生前文名寂寞,其小说没有 得到文坛的重视和公正的评 价.自称“为少数幸福者写 作”.
第六章
司汤达与《红与黑》
司汤达精确 巴尔扎克伟大 福楼拜完美
司汤达
1783-1842
To be a observer of the human heart and to portray it. -----Stendhal
生平与创作
• 司汤达原名亨利 . 贝尔 (HERNY BERLY) • 1783.1.23 生于格列诺 贝尔(GRENOBLE). • 8岁丧母;父子关系不和; 酷爱数学;崇拜拿破仑.
于连的时代:从身份到契约
•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中,曾讲过这样一段引人注目的话:“英 国的法学家亨· 萨· 梅恩说,同以前的各个时 代相比,我们的全部进步就在于from status to contract(从身份到契约),从过去留传 下来的状态进到自由契约所规定的状态, 他自以为他的这种说法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其实,这一点,就它的正确而言,在《共 产党宣言》中早已说过了。”
司汤达故居
• 1799年, 拿破仑发动雾 月政变 ; 亨利. 贝尔为求 学到巴黎 . 在米兰追上 部队当上第六骑兵团 中士 . 参加远征意大利 的战争 . 马伦哥战役后 升为少尉.
我一生只崇拜一个人,就是拿破仑 ----司汤达
战争与爱情
• 战争与爱情一直是这位自称为“人性观察家”追 求的两极。因为在他看来,这两者都包含某种神 秘的、不可预料的、因而令人激动兴奋的因素。 • 在一本题为《论爱情》(中译本为《十九世纪的 爱情》)的散文作品中,他曾区分过四种不同的 爱——肌肤之爱、高雅之爱(18世纪的调情游 戏)、虚荣之爱和激情之爱。 • 司汤达说,最后一种爱是最大幸福的源泉。在这 方面,想象力起了创作的作用,它将一个人的惊 异和爱慕之情“加以结晶”(这是他发明的术 语),再将这些感情投射到所爱的人身上。
<红与黑>初版封面
书名的象征意义
•红
• • • • 军队的服装 革命 热血 热情
•黑
• • • • 教士的黑袍 复辟 丧服 阴谋
于连形象分析
国外有关于连形象的争论
• 法盖:于连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野心家,是个意志极其镇定沉 着的人. • 阿拉贡:红与黑是一种政治武器.于连尽管有远大抱负,但在 这个社会中不能充分施展天分才能,只能脱下红的军装,穿 上黑的教袍,用假善假义来达到目的,所以于连自信能当达 尔丢夫式的伪君子. • 安利.玛尔蒂努:于连不是投机分子,也不是达尔丢夫,推动他 的思想感情的,多数是对于高傲的自尊的关怀,而较少是对 于目前利益的计较. • 高尔基:于连是一个年轻的贪图虚荣的人,是巴尔扎克,莱蒙 托夫,显克微友作品中英雄人物的始祖.
于连性格中的矛盾
• “镜像阶段”(the mirror stage)理论。由法国心理学家 拉康提出。起源于一个比较心理学的事实,即幼儿和黑猩 猩相比。尽管在某段时间里幼儿智力不及猩猩,但幼儿能 通过镜子发现自己的影像。这一所谓的镜像期大约发生在 6—18个月之间。幼儿通过对自己在镜中的影像的认识, 逐渐摆脱了对其“支离破碎的身体”的处境,确认了自身 的同一性。 • 产生自我认同的这一瞬间,产生了作为主体存在的“我”。 但“这个瞬间创造出来的统一体,以及后来他终其一生不 断创造出来的自我,都是些虚幻之物,都是为了化解人类 生存中无法逃脱的匮乏、缺席与不完整性所作出的努力而 已”。 总之,这个自我不过是一个理想自我(ideal ego ),是一种“想像性的认同秩序”( the order of imaginary identification)的产物。它本身是空洞、流变、 且无中心的。
以各种语言文字出版的小说<红与黑>
• 小说源于一件普通的 刑事案,经过作家的艺 术创造,上升为一部具 有深刻社会政治内容 的现实主义巨著.
• 1827年<司法公报>菲尔特谋杀 案; • 1827年司汤达构思小说<于连>; • 1830年小说发表,更名为<红与 黑>. 并加上副标题------1830年 记事”;扉页上”引用”了丹东 的话----”真实,严酷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