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两种电荷 第1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15章 第1节 第1课时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第一课时两种电荷【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注意观察静电现象,使其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重点】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2.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难点】1.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2.知道摩擦起电及物体是否显电性的原因.知识点一两种电荷【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2-33,完成以下问题:1.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__摩擦起电__.2.自然界中只存在__两种__电荷,即__正__电荷和__负__电荷.3.人们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__正电荷__,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__负电荷__.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__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__.5.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叫做__电荷量__,简称__电荷__.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__库__,用符号__C__表示.6.验电器的构造如图所示.(a)(b)(c)由图(a)和(b)可知,验电器由__金属球__、__绝缘塞__、__金属杆__和金属箔组成,当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__金属箔__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__同种电荷互相排斥__而张开.如图(b)和(c)所示,带电体所带的电荷越多,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就__越大__.【合作探究】演示一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实验1:首先将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能看到什么现象?答:两根橡胶棒相互排斥.实验2: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能看到什么现象?答:两根玻璃棒相互排斥.实验3: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观察到什么现象?答:橡胶棒和玻璃棒相互吸引.实验4:用手捋散开的塑料包装绳,自上而下地捋.1.在捋的次数不断增加的过程中,观察到什么现象?答:发现塑料绳向四周散开.2.由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答:摩擦过的物体带电,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演示二验电器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角的变化,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的变化.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分析、讨论现象及原因.1.验电器的作用是什么?答:检验物体是否带电.2.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答: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3.验电器的金属泊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什么?答: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教师点拨】1.做摩擦起电实验时,相互摩擦的物体应是__不同的物体__,且两个物体均要与外界绝缘.故实验一般在空气__干燥__的条件下成功率较高,在空气潮湿的条件下失败率较高.2.两个轻小物体互相吸引,则两个物体__可能带异种电荷,也有可能一个物体带电,另一个物体不带电__.【跟进训练】1.如图所示,通草球甲、乙相互排斥,甲、丙相互吸引,如果已知甲带正电,那么乙、丙的带电情况是( D )A .乙带负电、丙带正电B .乙带正电、丙带正电C .乙带负电、丙带负电或不带电D .乙带正电、丙带负电或不带电2.如图甲所示,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 和B ,使A 带负电,B 不带电.用金属棒把A 和B 连接起来(如图乙所示),可以发现__A 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减小,B 金属箔片张开__,说明有电荷通过金属杆从__验电器A __流动到__验电器B __.甲 乙知识点二 原子及其结构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3-34,完成以下问题:1.原子由__原子核__和__核外电子__组成,__原子核__位于原子的中心,__原子核__带正电,__核外电子__带负电.2.人们把最小的电荷叫作做__元电荷__,常用符号__e __表示,e =__1.6×10-19____.3.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负电荷在数量上__相等__,所以整个原子呈中性,对外不带电.4.摩擦起电的原因:(1)不同物质的__原子核束缚电子__的本领不同.(2)两个不同物体相互摩擦时,__原子核束缚电子本领弱的物体__,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__正电__,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__负电__.【教师点拨】 1.原子结构原子⎩⎨⎧原子核⎩⎪⎨⎪⎧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2.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跟进训练】关于原子和原子核,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C )A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央,带负电B .原子核外的电子带负电,并固定在某一位置C .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D .原子核内有带正电的质子和带负电的中子两种电荷⎩⎪⎪⎪⎨⎪⎪⎪⎧摩擦起电⎩⎪⎨⎪⎧ 定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作用构造工作原理原子结构⎩⎪⎨⎪⎧ 原子结构摩擦起电的原因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视频见课件.。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 15.1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5章第一节“两种电荷”。
具体内容包括:1. 电荷的定义与基本性质2. 正电荷与负电荷的定义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4. 电荷守恒定律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荷的概念,掌握电荷的基本性质。
2. 能够区分正电荷与负电荷,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3. 理解电荷守恒定律,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荷的定义、基本性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电源、验电器、丝绸和毛皮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验电器、丝绸和毛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引发学生对电荷现象的兴趣。
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2. 基础知识讲解(15分钟)使用多媒体展示电荷的微观图像,讲解电荷的定义与基本性质。
介绍正电荷与负电荷的定义,并通过实验演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 互动实验(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验电器检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4. 电荷守恒定律讲解(10分钟)通过具体案例,讲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与意义。
强调电荷守恒定律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5. 随堂练习(5分钟)出示几个有关电荷的练习题,让学生现场解答。
引导学生运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问题。
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与基本性质2. 正电荷与负电荷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4. 电荷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电荷的定义与基本性质。
2. 解释正电荷与负电荷的定义,并给出一个实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并针对不同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
同时,可以布置一些拓展作业,如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静电实验,加深对电荷现象的理解。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二、原子及其结构
三、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食盐水溶液等。
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如:橡胶、玻璃、塑料等。
九.教学反思
时间把握不到位,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以致于在完成练习时出现偏差。
实验器材的限制导致有些学生动手不积极,学生还没有养成自己归纳得出结论的习惯,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学生在做实验和观看教师演示实验时热情很高,很积极。
人教版2023年初中物理九年级第1节 两种电荷教案(一)打印版
人教版2023年初中物理九年级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及实质2.知道电荷量及单位3.知道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4.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及作用5.了解原子结构及原子呈电中性原因6.了解导体和绝缘体及导体导电原因二、教学重点1.电荷间相互用2.原子结构三、教学难点1.摩擦起电的实质2.原子结构四、教具:不同类型验电器两个、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碎纸片、通草球等。
五、教学教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学生看课本P32-35。
引入: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们生活在电的世界里,所有的用电器只有电才能工作,那么我们天天提及的“电”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就来学生和电有关的知识,今天我们从最基本的电荷开始电学的学习。
(二)摩擦起电问题1:橡胶棒是否带电?怎么证明?物体带上电和没有带电有什么区别?1.对比演示:(1)不带电和带电的橡胶棒和玻璃棒吸引碎纸片和通草球;(2)吸引的纸片有一部分“弹开”。
(如果学生发现了可以提出,否则可以不讲。
)问题2:橡胶棒和玻璃棒带电了吗?用的什么办法让它带上了电?一个物体如果带上电有什么的性质?总结:(1)带电性质:吸引轻小物体;(2)可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2.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的例子:(1)冬天脱衣服冒火花;(2)梳头时头发跟梳子一起;(3)毛衣容易脏;(4)电视电脑屏幕容易吸灰;(5)油灌车下面拖着一条铁链;(6)纺织工厂要保持空气潮湿;(7)买食物时,薄塑料袋容易沾在手上甩不掉等。
(三)电荷及其相互作用1.两种电荷引入:橡胶棒和玻璃棒都可以通过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上电,都可以吸引轻小物体,它们带的电性质是不是一样的呢?科学研究表明,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1)丝绸←→玻璃棒带正电:记+,“丝玻正”;(2)毛皮←→橡胶棒带负电:记-,“毛胶负”。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引入: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正电可以吸引轻小物体,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也可以吸引轻小物体,那么把带正电的玻璃棒和带负电的橡胶棒放在一起会不会相互吸引呢?得出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教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电荷的单位:库仑(C)。
4. 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定义、相互作用和单位,理解电荷守恒定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的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气球,丝绸和毛皮。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闪电和静电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电荷的存在和性质。
2. 知识讲解:讲解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的单位。
3. 实验演示:用丝绸和毛皮分别摩擦气球,观察气球带的电荷性质;将带电的气球靠近其他气球,观察相互作用现象。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笔记本记录实验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的电荷知识解释。
5. 知识巩固:讲解电荷守恒定律,并用实例进行解释。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3. 电荷的单位4. 电荷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文字描述电荷的定义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解释电荷守恒定律的含义,并给出一个实例。
(3)完成实验报告单,记录实验现象和结论。
2. 答案:(1)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性质。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电荷守恒定律的含义是: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荷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电荷的单位:库仑。
4. 摩擦起电的原理:物体相互摩擦时,电荷的转移。
5. 静电现象:例如静电吸附、静电放电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定义、性质和单位,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掌握静电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的性质和摩擦起电的原理。
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性质和单位,摩擦起电的原理,静电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脱衣服时产生的静电、梳子梳头发时产生的静电等,引导学生关注静电现象。
2. 知识讲解:(1)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
(2)电荷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电荷的单位:库仑。
(4)摩擦起电的原理:物体相互摩擦时,电荷的转移。
3. 实验演示:(1)丝绸摩擦玻璃棒,观察玻璃棒带电现象。
(2)毛皮摩擦橡胶棒,观察橡胶棒带电现象。
4. 随堂练习:(1)判断正误: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2)完成实验报告册上的相关题目。
5. 知识拓展: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防止。
六、板书设计两种电荷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负电荷2. 电荷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 电荷的单位库仑4. 摩擦起电的原理物体相互摩擦时,电荷的转移5. 静电现象静电吸附静电放电七、作业设计1. 判断正负电荷的题目:(1)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____电。
(2)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____电。
2. 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静电现象,并说明其原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4.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5.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导体、绝缘体并对其进行分类.【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3.通过演示实验对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进行归纳并能总结出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和绝缘体不易导电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注意观察静电现象,使其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导体与绝缘体的区分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重点】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2.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4.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导体中存在自由电荷.5.绝缘体不易导电的原因:电荷不能自由移动.【难点】1.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2.知道摩擦起电及物体是否显电性的原因.3.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知识点一两种电荷【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2-33,完成以下问题:1.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2.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3.人们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5.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用符号C表示.6.验电器的构造如图所示.(a) (b) (c)由图(a)和(b)可知,验电器由金属球、绝缘塞、金属杆和金属箔组成,当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如图(b)和(c)所示,带电体所带的电荷越多,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就越大.【合作探究】演示一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实验1:首先将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能看到什么现象?答:两根橡胶棒相互排斥.实验2: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能看到什么现象?答:两根玻璃棒相互排斥.实验3: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观察到什么现象?答:橡胶棒和玻璃棒相互吸引.实验4:用手捋散开的塑料包装绳,自上而下地捋.1.在捋的次数不断增加的过程中,观察到什么现象?答:发现塑料绳向四周散开.2.由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答:摩擦过的物体带电,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演示二验电器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角的变化,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的变化.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分析、讨论现象及原因.1.验电器的作用是什么?答:检验物体是否带电.2.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答: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3.验电器的金属泊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什么?答: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教师点拨】1.做摩擦起电实验时,相互摩擦的物体应是不同的物体,且两个物体均要与外界绝缘.故实验一般在空气干燥的条件下成功率较高,在空气潮湿的条件下失败率较高.2.两个轻小物体互相吸引,则两个物体可能带异种电荷,也有可能一个物体带电,另一个物体不带电.【跟进训练】1.如图所示,通草球甲、乙相互排斥,甲、丙相互吸引,如果已知甲带正电,那么乙、丙的带电情况是(D)A.乙带负电、丙带正电B.乙带正电、丙带正电C.乙带负电、丙带负电或不带电D.乙带正电、丙带负电或不带电2.如图甲所示,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负电,B不带电.用金属棒把A 和B连接起来(如图乙所示),可以发现A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减小,B金属箔片张开,说明有电荷通过金属杆从验电器A流动到验电器B.甲 乙 知识点二 原子及其结构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3-34,完成以下问题:1.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2.人们把最小的电荷叫作做元电荷,常用符号e 表示,e =1.6×10-19__.3.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所以整个原子呈中性,对外不带电.4.摩擦起电的原因:(1)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2)两个不同物体相互摩擦时,原子核束缚电子本领弱的物体,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教师点拨】 1.原子结构原子⎩⎨⎧原子核⎩⎪⎨⎪⎧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2.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跟进训练】关于原子和原子核,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C ) A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央,带负电B .原子核外的电子带负电,并固定在某一位置C.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D.原子核内有带正电的质子和带负电的中子知识点三导体和绝缘体【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4-35,完成以下问题:1.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2.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如:橡胶、玻璃、塑料等.3.金属导电靠的是自由电子,酸、碱、盐的水溶液导电是靠正、负离子.【合作探究】演示电荷在金属棒中的定向移动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可以看到A的金属箔张开,B的金属箔闭合.实验一: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如下图所示),观察现象.1.A、B金属箔的张角有什么变化?答:验电器A、B金属箔的张角没有变化.2.该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答:验电器A的电荷量没有变化,验电器B仍不带电.实验二:再次使A带电,B不带电.用带有绝缘柄的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如下图所示,观察现象.1.A、B金属箔的张角有什么变化?答: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减小,B的金属箔由闭合变为张开.2.该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答:验电器B也带了电.有一部分电荷通过金属棒从A移动到了B,电荷发生了定向移动.3.该实验可以得到什么结论?答:电荷在金属中可以定向移动,说明金属是可以导电的.【教师点拨】1.导体导电的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绝缘体不易导电的原因:绝缘体中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绝缘体缺少自由电荷,而不是没有电荷.2.“导电”与“带电”的区别:导电过程是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过程,导电体是导体;带电过程是电子得失的过程,能带电的物体可以是导体,也可以是绝缘体.【跟进训练】1.关于绝缘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绝缘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导电B.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也不能带电C.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但能够带电D.绝缘体内没有电子,因此它不容易导电2.通常情况下,下列物体中属于绝缘体的一组是(B)A.人体、大地、铜钥匙B.橡皮、煤油、塑料袋C.铅笔芯、盐水、玻璃杯D.瓷瓶、空气、钢板尺两种电荷⎩⎪⎪⎪⎪⎨⎪⎪⎪⎪⎧ 摩擦起电⎩⎪⎨⎪⎧ 定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 正电荷负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 作用构造工作原理原子结构⎩⎪⎨⎪⎧ 原子结构摩擦起电的原因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的定义绝缘体的定义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视频见课件.。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对两种不同电荷的描述,属于电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性质,为后续电学内容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二、课标要求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摩擦起电现象,但从微观结构上认识此现象有一定的难度,并且涉及电荷的移动,是比较抽象的内容,需要从实验探究中入手。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相关现象。
2.知道验电器的构造、作用及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3.知道原子及其结构、摩擦起电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感受和领悟人们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推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导体容易导电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2.通过利用带电体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五、教学重难点本节教学内容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和“匀导体和绝缘体”三部分内容组成,重点是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自然界存在的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难点是对电荷的认识。
由于电荷无法直接观察,比较抽象,学生只能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推理来理解电荷的概念。
由于对电荷的最直观的感性认识来源于摩擦起电现象,所以做好摩擦起电的演示实验是关键。
本节的另一个难点是通过实验进行推理,得出“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推理过程。
重点:认识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对电荷的认识。
六、教学策略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摩擦过的气球会吸引头发”“摩擦过的气球会使细水流弯曲”等实验演示,充分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关注,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物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通过现象观察的方式,引入两种电荷以及他们的相互作用规律。
对于电荷量等的理论知识,教师可以进行讲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资料阅读的形式体会其概念。
2022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两种电荷》 教案(精品)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学习目标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摩擦起电的本质。
2.知道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一、引入新课:观察与思考“怒发冲冠〞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进而提问:头发竖起来的原因是什么?这里面存在着什么奥秘?二、讲授新课:〔一〕摩擦起电现象步骤1:观察与思考生活中的两个现象。
实验1:与头发摩擦过的梳子能吸起纸屑,实验2:与毛皮摩擦过的气球能吸起头发。
让学生体会到物理与我们的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步骤2:观看视频,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得出摩擦起电概念。
摩擦起电:1.物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荷。
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二〕电荷的相互作用步骤1:观看视频,结论:1.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2.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作正电荷,用“+〞表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作负电荷,用“-〞表示。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摩擦起电的本质。
2.知道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三、引入新课:观察与思考“怒发冲冠〞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进而提问:头发竖起来的原因是什么?这里面存在着什么奥秘?四、讲授新课:〔一〕摩擦起电现象步骤1:观察与思考生活中的两个现象。
实验1:与头发摩擦过的梳子能吸起纸屑,实验2:与毛皮摩擦过的气球能吸起头发。
让学生体会到物理与我们的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步骤2:观看视频,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得出摩擦起电概念。
摩擦起电:1.物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荷。
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二〕电荷的相互作用步骤1:观看视频,结论:1.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2.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作正电荷,用“+〞表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作负电荷,用“-〞表示。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优秀教学案例
(一)情景创设
1.通过生活实例,如塑料棒吸引碎纸片、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轻小物体等,让学生感受电荷的存在,引发学生对两种电荷的好奇心。
2.设计有趣的实验现象,如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等,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激发学生对电荷相互作用规律的探究欲望。
3.创设问题情境,如为什么塑料棒会吸引碎纸片?为什么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会吸引轻小物体?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3.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探究中思考,在合作中成长。通过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策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种电荷的本质,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时,我还将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物理的魅力,体验学习的乐趣。
2.组织学生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和发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表现进行点评,强调电荷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电荷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并进行总结。
2.强调作业的完成要求:认真观察、分析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是在学生学习了电荷、电流等基础知识后的进一步拓展。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节课的知识点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两种电荷的概念及其区别。
第1节 两种电荷 初中物理教案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人教版
课题15.1 两种电荷教材分析1、知识构成及在本章中的地位:摩擦起电是学生熟悉的电现象之一,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物理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主要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个部分组成。
本节在整个电学部分起到基础支撑作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石与开始。
2、课标要求:一是观察摩擦起电现象。
教材首先通过图片展示了熟悉的生活现象“与头发摩擦过的梳子会吸引碎纸屑”“摩擦过的气球会使细水流弯曲”等现象,引起学生的关注,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近物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课标的第二个要求是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教材编排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这个重要的实验,以促进学生实验能力的发展。
学情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中,对摩擦起电现象以及导体和绝缘体已经有一些印象,但是从微观结构上认识此现象并且涉及电荷的移动,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已有的学习方式、习惯、能力: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集体荣誉感,而且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组内成员间相互帮助的学习方式已经形成,而且学生还具有一定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推理能力。
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能力,比如控制变量法的应用,还比较欠缺。
授课时间2017.05.04授课教师珠海香洲区第九中学张一帆课时:1课型新授课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两种电荷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规律2.学习验电器的使用,了解其工作原理。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从摩擦起电出发认识两种电荷,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2.实验验证正负电荷的相互作用,判断带电体电荷的正负。
3.学习验电器的使用,了解其工作原理。
4.学会解释生活中有关静电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新)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1节 两种电荷》公开课(教案)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过程视频导入观看动画“怒发冲冠〞头发竖起来〞视频让学生思考头发竖起来的原因是什么?这里面存在着什么奥秘?这节课我们就一块儿来揭开这个谜底!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摩擦起电,两种电荷活动1: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归纳总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作带电体。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作摩擦起电。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活动2:实验1:首先将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观察现象.实验2: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观察现象.实验3: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观察现象.实验4:用手捋散开的塑料包装绳,在捋的次数不断增加的过程中,观察现象.归纳总结: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1〕正电荷和负电荷正电荷: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负电荷: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活动3:根据上面的学习,出示一个塑料棒,让学生交流、讨论,要想知道我手中的这个塑料棒是否带电,你有哪些方法来验证?归纳总结: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1)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
〔2〕利用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来判断。
〔3〕出示验电器,介绍也可以利用手中的这个工具----验电器来检验。
活动4:演示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角的变化,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的变化。
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5.1《两种电荷》名师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5.1《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来自于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电荷的定义:电荷是物体所带的基本属性,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荷的单位:电荷的单位是库仑,符号为C。
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 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定义、单位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让学生掌握电荷的守恒定律,并能够运用守恒定律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荷的定义、单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的守恒定律。
难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毛皮、橡胶棒、玻璃棒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小纸片,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排斥小纸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2. 理论知识讲解:介绍电荷的定义、单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的守恒定律。
3. 实验演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进行实验,验证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相关问题。
5. 例题讲解:讲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如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电荷的总量是如何保持不变的。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电荷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荷守恒定律在电容器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单位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3. 电荷的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摩擦过的橡胶棒分别带什么电荷?(2)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摩擦过的橡胶棒之间是相互吸引还是相互排斥?(3)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摩擦过的橡胶棒分别吸引或排斥小纸片的原因是什么?2. 请举例说明电荷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1节 两种电荷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荷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电荷的单位:库仑。
4. 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定义、性质和单位,理解电荷守恒定律。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性质和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室用具(如验电器、电荷发生器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室用具、笔记本、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实验室验电器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观察到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现象,引发学生对电荷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讲解电荷的定义、性质和单位,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基本概念。
3. 实验观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室实验,观察电荷的排斥和吸引现象,加深对电荷性质的理解。
4.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电荷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电荷的题目,让学生即时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电荷的作业题目,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负电荷。
2. 电荷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电荷的单位:库仑。
4. 电荷守恒定律: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列举三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带电现象,并说明其原理。
答案:(1)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是因为梳子和头发之间产生了静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导致头发随梳子飘起。
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1
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1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刻理解幼儿的学习需要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实现。
因此,我在设计这节幼儿园科学活动时,充分考虑了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以“探索电的奥秘”为主题,通过有趣的实验和游戏,让幼儿了解电的基本知识。
一、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这节课,让幼儿对电有初步的认识,了解电的基本性质,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在这节课中,我设定的教学难点是让幼儿理解电的传递和相互作用,教学重点是让幼儿通过实验观察电的现象,并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我准备了各种颜色的气球、塑料棒、气球线、小车等教具和学具。
四、活动过程活动开始时,我向幼儿展示一个气球,然后用塑料棒摩擦气球,观察气球的反应。
我会问幼儿:“你们看到什么现象?谁能来说一说?”接着,我会引导幼儿自己尝试摩擦气球,观察气球的变化。
在活动的我会让幼儿用小车来探索电的传递和相互作用。
我会给每组幼儿一辆小车和一个气球,让他们把气球放在小车上,然后用塑料棒摩擦气球,观察小车的反应。
我会问幼儿:“你们看到什么现象?谁能来说一说?”五、活动重难点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通过实验观察电的现象,并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
活动的难点是让幼儿理解电的传递和相互作用。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这节课的实施情况,看看幼儿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同时,我也会给幼儿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活动,比如让幼儿回家后和父母一起探索电的奥秘,或者让幼儿自己设计一个电的实验,以此来加深他们对电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能够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这节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我发现了几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它们对于幼儿理解和掌握电的基本知识至关重要。
我发现在展示摩擦气球实验时,幼儿对于气球的变化非常感兴趣,他们积极观察并试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现象。
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册15.1《两种电荷》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
观察、感受 识,为
电荷在金属中可以_______, 说明金属是可以_____的。
新课学
课件动画:
习做铺
在金属中,部分电子可以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内部自由移
垫
动,这种电子_________。
四、导体和绝缘体
自学课本,
课件、图片展示:
概括、提炼 锻炼学
3
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酸碱盐溶液、
生的观
湿木等)
察能
导体导
金属:自由电子
力,分
电的原因:导体中存在自由电荷
分析、理解 析 能
食盐溶液:阴离子
力。
阳离子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干木、陶瓷、玻璃、橡胶、油、塑料、
空气等)
绝缘体不易导电的原因:电荷束缚在原子、分子之中,不能自由移
动。
(引导、分析原因:)
三、交流反馈:
自主小结
1、电荷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定向移动、导体和绝缘体等。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
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
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知识 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观察、分析 激发学
二、合作探究
思考,小结。 生探究
1、演示实验:(1)与头发摩擦过的塑料梳子_____小纸片?
物理的
(2)摩擦过的气球_____头发?
自 学 课 本 、 兴趣,
(3)摩擦过的气球_____水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和种类,加深对生活中常见材料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自然界存在两种电的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
对电荷的认识,通过实验进行推理,得出“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推理过程。
教学用具
玻璃棒、丝绸、橡胶棒、毛皮、验电器、导线、碎纸屑若干、塑料包装绳。
相关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
展示几张静电现象的图片。
教师演示实验,把玻璃棒与碎纸屑靠近,玻璃棒不能吸引纸屑;把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再靠近纸屑,纸屑会被吸引。
这是为什么呢?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有趣的、而又神秘的电的世界!
新知讲解
一、摩擦起电
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会吸引碎纸屑。
在物理中,看到这个现象我们就说玻璃棒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带了电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反过来我们也可以用这个现象来检验物
体是否带了电。
玻璃棒吸引碎纸屑。
玻璃棒跟丝绸发生摩擦,带了电。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做摩擦起电。
摩擦起电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任何两种物体摩擦都会发生摩擦起电现象。
大自然中的闪电也是摩擦起电现象。
是天空中的云层和云层之间发生了摩擦,云带了电。
然后再发生放电现象,便产生了我们看到的景象。
大家仔细想想,在玻璃棒和丝绸摩擦的过程中,玻璃棒能够因摩擦而带电,那么丝绸是不是也会带电了?事实上丝绸也会带电的,而且带的电也不一样,分别叫正电和负电。
二、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在物理中正电和负电是这样规定的: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
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负电。
人们研究后还发现:物体所带的电荷要么与玻璃棒的相同,要么与橡胶棒的相同。
所以说: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三、电荷的相互作用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
如果有这样两根玻璃棒带的是正电,是同种电荷。
它们会有怎样的相互作用呢?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呢?一根玻璃棒和一根橡胶棒呢?
演示实验:
1.把一根玻璃棒用丝绸摩擦后悬挂起来,拿另一根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观察现象。
我们发现是排斥的。
2.拿一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被吊起的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观察现象。
3.把一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起来,用另一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它,观察现象。
经过多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四、验电器
验电器的结构有:金属外壳、金属球、金属杆、绝缘垫、金属箔等。
验电器工作原理是: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验电器使用方法是:待检验物体靠近或接触金属球,发现箔片张开了,说明物体带电了。
在实验室我们就是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但是验电器却不能判断物体带什么性质的电荷,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
实际上,带电体所带的电荷不但有正负之分,还有多少的问题。
于是我们引入了电荷量这个物理量来描述它。
电荷量有可简称为电荷,电荷量的符号是Q;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库仑的符号是C。
用验电器我们能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我们用电荷量来表示物体所带电量的多少。
五、摩擦起电的本质
为什么摩擦能够起电呢?要想解释摩擦起电现象,我们还要从物质的构成上说起。
原子及其结构: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原子核又由质子与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在各种带电微粒中,电子电荷量的大小是最小的,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元电荷,也是物理学的基本常数之一,常用符号e表示。
基本电荷e=1.6×10-19C。
是一个电子或一个质子所带的电荷量。
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都是e的整数倍或者等于e。
从微观的角度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本领不同。
在摩擦过程中,束缚核外电子能力强的物质得到电子,因原子有多余电子而带负电;
束缚核外电子能力弱的物质失去电子,因原子缺少电子而带正电。
摩擦起电的本质:
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六、静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护
利用静电现象的技术
静电喷涂:静电喷涂是利用高压静电电场使带负电的涂料微粒沿着电场相反的方向定向运动,并将涂料微粒吸附在工件表面的一种喷涂方法。
静电除尘:这是气体除尘方法的一种。
含尘气体经过高压静电场时被电分离,尘粒与负离子结合带上负电后,趋向阳极表面放电而沉积。
在冶金、化学等工业中用以净化气体或回收有用尘粒。
静电复印:先让复印纸按图画文字深浅,分别带上相应的静电电荷,深处电荷密,浅处电荷稀,从而形成一张与图画文字相对应的静电图像。
然后一种显示黑色的墨粉末直接被静电图像吸引,通过定影,最后成为一张图画文字的复印品。
静电植绒:静电植绒是利用电荷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物理特性,使绒毛带上负电荷,把需要植绒的物体放在零电位或接地条件下,绒毛受到异电位被植物体吸引,呈垂直状加速飞升到需要植绒的物体表面上,由于被植物体涂有胶粘剂,绒毛就被垂直粘在被植物体上,因此静电植绒是利用电荷的自然特性产生的一种生产新工艺。
对静电现象的危害进行的防护:
油罐车尾部总装有一根铁链或静电带:油罐车属于危险品运输车,由于自身的危险性,携带运输各类化学品油品介质属于易燃性质,罐车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静电,为了避免静电带来的安全隐患,需要在车的尾部安装铁链或静电带,目的是为了把车上的静电导入大地。
此外,还有避雷针等。
七、绝缘体和导体
演示实验:验电器A带电,B不带电。
1.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观察A、B金属箔的张角有什么变化。
2.用带有绝缘柄的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观察A、B金属箔的张角有什么变化。
解释现象。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特别强调:
1.自来水与纯水的不同,自来水导电,纯水不导电。
2.金属导电依靠自由电子
导体就总是导体吗?绝缘体会不会也成为导体呢?
大家要记住这些:1.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2.还要知道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3.条件变化了的时候,绝缘体也可以成为导体。
如干木柴是绝缘体,湿木柴就是导体。
空气通常是很好的绝缘体,在强电场、高压下就会成为导体,如空气在强电场下由绝缘体变为导体,形成闪电,看到亮光、听到雷声。
大家还要记住这样一个事实:自来水是导体,纯水是绝缘体。
典型例题
例 1 甲、乙、丙三个轻质小球,已知甲带负电。
甲和乙互相吸引,丙和甲互相排斥,则()
A.乙一定带正电,丙带负电B.乙可能不带电,丙带负电
C.乙可能带正电,丙带正电D.乙一定不带电,丙带正电
答案:B
2.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橡胶棒带负电。
若用摩擦后的毛皮与丝绸靠近会出现________现象(吸引或排斥)。
答案:吸引
3.加油站规定:“严禁用塑料桶装汽油”,这样规定的理由是()
A.塑料和汽油会起化学变化,使汽油变质
B.汽油会腐蚀塑料,造成漏油
C.汽油与塑料桶壁不断摩擦,使塑料桶带电产生火花放电,引燃汽油造成火灾
D.汽油与塑料桶壁不断摩擦,使塑料桶带电,人接触桶外壳会造成触电伤害
答案:C
4.关于验电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验电器可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B.验电器可以粗略判断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
C.验电器可以直接检验物体所带的是哪种电荷
D.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答案:C
5.一般情况下,下列物品:①橡皮擦②铅笔芯③塑料尺④钢尺⑤盐水⑥食用油,其中属于导体的是,属于绝缘体的是。
(只填序号)
答案:②④⑤;①③⑥
课堂小结
一、两种电荷
正电荷和负电荷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二、验电器
构造:金属球、金属杆、绝缘垫、金属箔等。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三、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电子带负电。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原子核束缚能力强的物体得电子带负电。
四、导体和绝缘体
电荷可以在导体中定向移动,金属靠自由电子导电。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