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终极诉求

合集下载

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命题和基本价值取向。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就是要把教育的重点转向人本身,在教育过程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坚持育人为本。

这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任务。

全面、准确地认识育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深刻理解和把握育人为本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前提。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坚持育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着眼点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这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

人的发展既包括人自身的发展,也包括社会为人的发展所提供的条件。

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把人作为社会主体和中心,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能力、提升人的品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就是重视人本身的发展,将个体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起来,将个体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养成统一起来,使之能够在复杂多元、快速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正确进行知识选择和创新。

第三,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

人类发展的目的是使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得到改善,使人们的价值得到实现,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优化,使人们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育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最大需要。

教育发展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教育需要,特别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渴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及其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权益,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学校,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四,坚持以促进人的持续发展、人的终身发展为本。

《联合国首届可持续发展教育会议宣言》指出,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教育作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促进人的持续发展,以及人的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既要能满足人当时发展的需要,也要能保证人身心和谐、均衡与持久的发展而不受伤害,具有全面、长久与强劲的发展能力。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们的教育需要(育人为本)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们的教育需要(育人为本)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们的教育需要教育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是育人为本的思想,教育发展的实质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让人人均可获得最大福祉、社会获得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在《“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深化》课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们的教育需要让我印象最深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核心,本意是指以智力和体力为要素的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新形势下,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三层含义:其一是发展的全面性;即不能忽视或轻视人的个性的任何一个方面;其二是发展的自由性,即个体能够按自己的意志与选择实现自身的发展;其三是发展的充分性,即让个体的各种潜在素质能获得最充分的挖掘,从而使其能成为自己的主人。

这三方面反映了人的发展的不同侧面和层次,体现了现代人科学、民主、平等的发展观,是人类的发展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决非要求人平均发展,而是包含了使人个性充分发展的要求。

就单个个体而言,由于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影响的不同,在生理、心理、社会性方面的潜能本质存在差异,形成个体特有的一系列稳定的心理品质,即个性。

个性差别的客观存在性,要求全面发展既要对人整体素质有要求,达到社会人的基本素质水准,又不能抹杀个体个别发展的需要,应允许人在一般发展的基础上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个性。

尊重个性和承认差别,办好适合每个学生成长需要的教育。

坚持育人为本,要求在教育发展中既要尊重教育规律,更要尊重学生成长成才规律。

育人为本的教育应该是能够体现多样性、个性化和特色化的教育,能为每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和志向的学生提供相适应的学习和成才机会。

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

人类发展的目的是使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得到改善,使人们的价值得到实现,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优化,使人们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育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最大需要。

教育发展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教育需要,特别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渴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及其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权益,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学校,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浅谈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

浅谈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

浅谈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理想是指我们对于教育的目标、价值和未来走向的一种综合性的理念与思考。

教育理想旨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使其具备健康、智慧、人文和专业知识等多方面的素养,成为一个有责任心、能力强、具有社会价值的个体。

如何实现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是当前教育领域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首先,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是人的基本要素,也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前提。

身体健康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础,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学生才能更好地参与学习和社会实践,实现个人价值。

同时,心理健康同样重要,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抗压能力。

其次,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在当前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一个个体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

创造力是人的特有能力,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鼓励他们勇于尝试、不怕失败。

教育方式也应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引导式教育,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再次,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注重培养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人的灵魂,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和理解的基础。

人文素养包括对于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与关注,以及对人的尊重与理解等。

学校应加强对人文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文化渊博性。

此外,学校教育还应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关心社会发展和他人的困境,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弘扬社会正能量。

最后,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学校应通过设置专业课程和实践机会,提供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平台,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学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语言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等。

总之,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论教育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论教育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论教育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摘要:回溯历史,观照现实,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有必要重新审视教育的目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的逻辑归宿。

在社会转型期这一关键的历史关头,我们尤其需要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教育发展和实践,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尺度,确立解决教育问题的新思维。

关键词:教育;教育发展;人的发展一、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这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

近现代以来,教育目的理论逐渐形成两种代表性的观点,即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人本位论把促进人个性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看做教育的目的;社会本位论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强调社会的价值和稳定,把满足社会需要当做教育的目的。

两者之间的分歧,实际上反映了不同价值取向的冲突和受具体历史条件制约的不同时代的需求。

在我国,教育目的同样随时代的变迁而演变。

1949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其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规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2年《宪法》规定,“要让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995年通过的《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综观上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目的经历了从社会本位到人本位,再到社会需要与人的全面发展辩证统一的螺旋式上升过程,而这一演变过程是建立在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基础之上的。

马克思科学地分析了人的发展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历史地考察了由于社会分工产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造成人的体力和智力片面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必然要求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教育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什么

教育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什么

教育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什么?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人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有一颗善良的充满爱(的心),当然,还要有健康的身体。

也就是要活得快乐,活得幸福,活得更有质量。

所谓“安其所,遂其生”。

也就是说,教育终极目标是为个体的发展,是“人”的充分发展,不是为了做“工具”的。

如果每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国家自然也会发展。

说这话的人叫潘光旦,诸位大概知道这个人,是个社会学家,但大多数人不知道他在教育方面有着深刻的思想,他是梁启超的学生,费孝通的老师。

身心健康是青少年学生幸福人生的坚强基石,也是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更是实现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需要。

家校合作,共促成长众所周知,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学校和家庭至中国古代起就是一体的,在现代教育体制下,家庭教育仍然很重要。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最完备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温馨港湾,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的重要教育途径,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重复,更不是简单继续。

因此需要加强家长和老师之间的联系,使家校合一,才能最终促成孩子的健康发展。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与老师是平等的。

两者只不过是不同场合的教育者而已。

因此,作为家长要经常和老师沟通,了解学生在校的发展状况,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

如果孩子在学校出现问题,老师应第一时间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知道在哪些方面需要与老师配合。

同样,如果孩子在家出现问题,家长应该积极的与老师沟通,及时把信息反馈给学校,以便学校和家庭共同解决好孩子的问题,使其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总之,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很好的完成培养孩子—这极其细微而重要的工作。

因此,作为家长要更积极的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去,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浅谈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

浅谈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

浅谈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关键所在。

在教育中,人的全面发展是个重要概念。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类在不同层面和各个方面得到发展。

这种全面发展依赖于教育,因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获得充分的知识、技能、认知和品德素质的提高,才能使个人在身体、智力、情感、社会、精神五个层面充分发展。

教育的理想是人的全面发展,也是社会的全面进步。

教育理想是关注人类的整体发展,更注重个人的自由、人性的尊严和价值。

教育的理念统领着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影响着学生成长成才的道路和成长的品质。

教育的理想不仅是一种外在形式,更是一种深层次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观,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成为教育生活的价值追求。

教育理想是指人的全面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出一个富有人文情怀的终极目标。

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从传统的知识积累,向知识了解的阶段迈进。

通过不断地阅读、探究和实践,学生将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文化、知识体系和社会意义,这得以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天赋,并探究人类智能和创造力,进而促进人的创新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提升。

教育理想是以培养能力为核心,强调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涵盖环保、和谐社会、国家建设方面的各项问题,从而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

在教育中,学校应该重点关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锤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

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需依赖于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学习不同类型的技能,增长见识和体验,建立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壮大个人的体魄和心肺功能,增强个人的自我保护能力。

在教育实践中,老师们始终坚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保护学生的切身利益,在此基础上,老师们充分发挥引导和培育的作用,为学生搭建一个理平的交流桥梁,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与全体队友通力合作,完成一个个学习实践任务,在全面发展的磨炼与成长之中,培养自信、尊重他人和自我完善的品质。

浅谈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

浅谈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

浅谈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今社会,教育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教育理想则是教育工作者为之努力的方向。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浅谈关于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一、教育理想的含义教育理想是指教育者在其思想与实践中理想化的人格,是为了达到某种理想的目的而追求的一种精神状态。

教育理想通常是一种抱负,是希望通过教育来达到的目标。

在这种理想中,人的全面发展是一项非常核心的内容。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一个人在身体、智力、情感、道德、艺术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的过程。

这是一种发展的要求,它强调个体的多方面发展和提高。

人的全面发展是所有教育形式和做法中都需要注意和尊重的基本原则。

三、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教育理想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存在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理想的目标。

这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体系。

教育者的理想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指导和鼓舞作用,而人的全面发展则是理想的实现。

四、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一)创设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教育者应该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保证学生全方位参与到学习和实践中。

学生应该享有自由表达的权利,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从而实现个体的多方面发展和提高。

(二)注重自我发掘和自我教育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注重自我发掘和自我教育。

帮助学生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审视能力。

(三)发展全人教育全人教育是指教育者注重培养学生智力素质、体力素质、美德素质、社交素质、审美素质等多元素质,达到全方位的提升。

教育者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不仅要重视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结语教育理想是教育者为之努力的方向,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注重创设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注重自我发掘和自我教育,发展全人教育,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学校发展的终极境界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学校发展的终极境界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学发展 观 , 首先 必 须把 学校 发展 的终极 境界 定 位在 人 的发 展 上 , 就是 坚持 以人 为 本 , 人 的生存 和发 展 作 为 把
学校上 下 追求 的最 高 的价 值 目标 , 最终 实现 学 校培 养 的“ ”( 生 ) 人 学 的全 面 、 谐 发 展 , 在 此 同时 , 现 培 和 并 实 养人 的 “ ” 教职工 ) 人 ( 的全 面 、 和谐 发展 。 之 所 以如 此说 , 由有 三 : 理
首先 , 这一 终极 目标 的确立 是 由大 学 自身 的使命 所 决定 的。从 近代 大学 在 欧洲诞 生 至今 , 等学校 的 功 高 能在不 断 完善 。高 等学 校 的职 能包 括 培养人 才 、 展科 学 和服务 社 会三 个方 面 。其 中 , 发 培养人 才是 高等 学校
的基本 职 能和 中心 任务 。高等 学校 要 培养人 才 , 养合 格 人 才 , 培 就必 须 全 面关 心 、 尊重 和发 展 人 , 通过 教 育 、
教学 , 通过 培育 、 养 , 培 真正 造就 人才 。发展 科学 既 是高 校培 养 高层 次人 才 的基本 保 障 , 是 高校培 养人 才 的 也

项重 要 目的 , 而发 展科 学 的关 键 , 还在 于人 , 服务 社会 的关 键也 在 于人 , 有培 养更 多 、 好 的人 才 , 能更 只 更 才
标 的层 次 和 水 平 。
关键词 : 学发展观 ; 科 人的全 面发展 ; 高校
中 图分 类 号 : 6 7 G4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0 8—84 (0 9 0 0 0 0 18 20 )4— 0 5— 4
科 学 发展 观 , 核心 是 以人 为本 … 蚰。作 为 学校 , 别是 高校 , 正落 实好 科 学发 展观 , 特 真 就是 要 把 发展 的终 极境 界锁 定在 促进 和 实现 人 的全 面 、 和谐 发展 上 。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实现个体的自我实现和社会的持续进步。

首先,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个体得到全面发展。

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身心健康、智力、创造力、情感、道德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个体能力的综合提升是教育的核心任务,只有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面临的各种挑战。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具备健康的价值观和正确的行为准则。

只有通过教育全面提升人的素质,才能使每个个体都能够实现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其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推动社会的持续进步。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

教育可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提供各行各业所需的人才。

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社会的创新和发展。

教育可以培养国家和社会的未来领导者,为国家治理提供优秀的人才。

教育可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繁荣的重要基础,只有通过教育提升整个社会的素质和水平,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幸福。

教育应该帮助每个个体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并为其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教育应该培养每个个体的自信心和自主性,使他们能够自觉地选择和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事业和生活方式。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每个人都能够追求自己的梦想,实现个人的幸福和满足感。

总之,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实现个体的自我实现和社会的持续进步。

通过教育,可以让每个个体具备全面的素质,实现个人的潜能;通过教育,可以为社会培养各行各业所需的人才,推动社会的创新和发展;通过教育,可以帮助个体实现自我实现,追求个人的幸福和满足感。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助力个体和社会共同进步,实现共赢的局面。

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doc

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doc

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建设的原则和目标,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核心。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指向或价值取向,也就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所期望达到的效果。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合理的终极教育目标,才能确保教育的有效实施和顺利进行,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进而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

一、意义认知:科学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价值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指教育主体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人的发展要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教育客体的综合素质在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效果。

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对于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目标导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是颇有裨益的。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一方面,它是人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基本方式,具有物质的性质和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它又是以人为主体和以客观对象为客体的自觉活动,具有目的性和主体性特点。

所以,人的实践活动既要坚持物的尺度,即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又要坚持人的尺度,即符合人的目的性,满足人的需要,因而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离开动物越远,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就越带有经过事先思考的、有计划的、以事先知道的一定目标为取向的行为的特征。

人的这种自觉能动性源于人有别于动物对思想、精神等方面的需要,人只有通过确立目标、理想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才能实现社会与自身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重要的实践活动,人对精神的需要、对目标的追求是思想政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与基础。

因此,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它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基本走向。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终极诉求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终极诉求

报纸是信息的连续叠加,内容为王是一份副刊生存的价值所在。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拥有一批数量可观、质量稳定的稿源,拥有深度和视角的品牌栏目,副刊才能有内涵有底气,才能为广大师生所关注。

据此,编辑人员需要加强自我文学艺术修养,勤动笔锻炼写作能力,高水准的作者才能有高水准的编审、组稿能力;要善于发掘鼓励师生当中的“笔头子”,储备绘画、摄影等各类艺术人才,不定期地向他们约稿,有针对性地开展交流培训,为副刊发展积蓄后备力量;要利用社交媒体将稿源的触角延伸到有影响力的校友、知名文化人士,邀请他们就学术科研、职业规划、经典文化等师生感兴趣的主题进行写作,提高副刊的可读性和实用性,并使校报副刊成为师生了解社会的权威窗口之一;要利用新媒体打造并推广富有文化性、思辨性的品牌栏目,突出文化的集聚效应,形成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文化高地,以副刊的含金量吸引作者和读者,提升刊物的关注度。

副刊虽小,大有可为。

新媒体时代,校报副刊有必要加强与新媒体的交流互动,借助新媒体的优势拓展办刊内容、优化办刊形式、更新办刊理念,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最大程度的发挥校报这一校园主流媒体的文化浸润、舆论引领功能。

参考文献:[1]郭荣梅.高职院校报副刊的传播效果分析[J].新闻知识,2010(06):94.[2]黄咏梅.微博与报纸副刊的有效互动[J].南方文坛,2011(03):51.[3]戴雪峰.论高校校报副刊的文化品位[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09).[4]李晓春.增强校报副刊的特色[J].新闻爱好者,2005(11).[5]徐秀.论高校校报副刊的文化定位[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17).[6]钟仕安.新闻策划———信息时代媒体赢得注意力的利器[J].湖北社会科学,2007(02).[7]颜杨洋.全媒体时代研究生校园媒体的“文化转向”之路———以四川大学《星期日》杂志为例探讨[J].中国研究生,2012(12).作者简介:宋振宇,男,出生于1987年,毕业院校及工作单位:西安科技大学;马碧侠,女,出生于1975年10月,毕业于西安科技大学,现工作单位为西安科技大学,现任医保专干,曾荣获学校先进工作者,座右铭:认真干好工作中的每件事情。

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教育的终极目标

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教育的终极目标

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其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全面发展的学生指的是具有良好伦理道德素养、全面发展个人能力以及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学生。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者需要从多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包括道德教育、学科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等。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教育的终极目标。

一、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切教育活动中,我们都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学校需要注重道德教育的培养,强调学生的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

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对学生的家庭教育,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

二、学科教育学科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进而发展个人潜力。

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学科能力,如语文、数学、英语等,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此外,学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学科能力,如科学、艺术、体育等,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三、综合素质教育综合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综合素质指的是学生在思想、道德、智力、体魄、美感等方面的发展。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社团、比赛等,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平台。

四、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应该认识到学习是终身的,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教给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总之,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

通过加强道德教育、学科教育、综合素质教育以及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我们将能够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与人类发展教育的终极目标

教育与人类发展教育的终极目标

教育与人类发展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与人类发展: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石,也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从出生起,人类就开始接受教育,学习和成长。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人类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

本文将探讨教育与人类发展的关系以及教育的终极目标。

一、教育与人类发展的关系1. 教育对人类的发展至关重要教育是人类认知和智力的重要来源,它通过提供知识和技能,培养人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使人类能够理解世界,改善生活,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没有教育,人类很难实现持续的进步和发展。

2. 教育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教育不仅对个体发展有益,也对整个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了解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教育还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二、教育的终极目标1. 发展全面的个体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

这包括:- 知识和智力的发展: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思维和分析能力,使他们成为批判性思维者。

- 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教育应该帮助学生获得各种技能,包括沟通、解决问题、创新和合作等,以适应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

- 品德和价值观的培养: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培养他们的良好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具有道德情操的公民。

2. 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教育的另一个终极目标是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

教育应该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不论其社会背景和经济状况如何。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摆脱贫困、改变命运,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

3. 培养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是培养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现代社会对创新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4. 传承和发展文化遗产教育也应该传承和发展文化遗产,培养学生对自己文化和传统的认同和理解。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形成包容和和谐的社会。

浅谈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

浅谈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

浅谈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想是人们对于教育目标的追求和期望,是一种信仰和理想。

而人的全面发展则是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指培养学生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能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两个角度,浅谈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于人类进步的贡献。

教育理想是教育的灵魂,也是教育取得成功与否的关键。

教育理想是指人们追求的教育目标,是人们对于教育价值的理性认识和体验。

古代中国有“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育理念,西方有“启发式教育”、“全人教育”等。

这些教育理念旨在让学生在学习中秉持真善美的道德标准,获得综合的知识、技能和素养。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学生不仅要获得知识,还要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人们需要更加全面发展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

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使其在各领域得到发展。

学生不仅要学好所学科目的基本知识,还要养成优秀品德、强健体魄、掌握生活技能等。

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对于学生个人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人的全面发展是保障社会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日益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拥有全面素质的人更容易适应社会的变革和挑战,更有可能在竞争中获得成功。

因此,全面素质的人对于推动社会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力量。

其次,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人类同等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近代社会,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类社会已经成为一个整体。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类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的重要性,这也是人类同等发展的必要条件。

如果只强调特定领域的发展,那么就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

第三,人的全面发展可以促进个人的幸福和自我实现。

教育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技能,在全面的素质培养的基础上,更是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探索精神和人生观。

有了这样的能力,人们更容易实现个人价值和幸福生活。

试论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

试论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

试论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论文摘要:教育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教育状态的完美设想,表现为教育目的和教育行为的应然状态。

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的的应然状态,其实质是教育的理想追求;而教育平等与社会平等作为教育理想实现的两个基本条件,则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

论文关键词:教育理想教育目的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想作为一种指向未来的观念,是指人们对未来教育状态的完美设想,它通常表现为教育目的和教育行为的应然状态,并和教育的实然状态相区分。

尽管客观现实对教育理想的产生和实现有着一定的制约,但教育主体对理想的教育形态的追求却是从没中止过的。

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种素质和能力的充分发展以及个人能力和社会全体成员能力的统一发展,其最终目的在于解放全人类,使社会上每个人都能得到全面,充分、统一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既是教育组织对受教育者的价值期望,也是受教育者自我的价值追求,因而是教育目的的应然状态。

而且,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教育理想的实现过程。

因此,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是内在关联、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一、实现教育理想的两个基本条件:教育平等与社会平等作为人们的理想追求,教育平等与社会平等也是实现教育理想的两个基本条件教育平等是实现教育理想的内在条件。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必须遵循的规律,教育也不例外。

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揭示的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以受教育者为主体来认识教育功能、教育过程、教育管理的相互关系。

托尔斯顿・胡森(Husen・T)把教育平等分为教育起点的平等、教育过程的平等和教育结果的平等。

教育起点的平等体现为受教育者的基本权利,教育过程的平等是指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以及其他教育影响因素(教材、教法等)在教育活动中所享受的平等,而教育结果的平等则是受教育者作为教育中的主体的最终体现。

综合教育平等这三方面的内涵,教育平等就是指受教育者作为主体在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中的平等权利的实现。

浅谈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

浅谈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

浅谈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标题:浅谈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引言:教育是塑造一个人的思想、人格和能力的重要手段。

教育理想体现了一个社会对于优秀人才的需求和期待,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本文将从教育理想的内涵入手,探讨其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实践建议。

一、教育理想的内涵教育理想是对于教育目标和价值的一种追求。

它由人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人的终极意义的思考所构成。

教育理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教育理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独立思考是人的思维能力的一种高级形式,它能够让人们从各个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面对复杂的现实情境时做出正确的决策。

2.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理想还强调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道德价值观是人的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乎一个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道德责任。

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能够使他们具备高尚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3.培养综合素质教育理想还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是指个体在知识、能力、态度和修养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它包括认知素质、情感素质、道德素质、社会素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既需要传授知识和技能,也需要注重个体的情感和态度的培养。

二、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教育理想是教育的目标和价值的体现,而人的全面发展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二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

首先,教育理想是引导人的全面发展的导向。

教育理想既包含了对于人的能力、知识和品质的培养要求,又包含了对于人的心灵、意义和价值的追求。

它是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现实和未来需求所设定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方向和动力。

其次,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理想的实现载体。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在认知、情感、道德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一、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蕴含全面发展的要求,这一点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有着密切联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我国教育目的反映出来基本精神之一,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

一是明确了人才应有的基本素质,即德、智、体、美等方面,将其作为人才应有的基本素质。

德,指个人对待生活和工作,对待与社会、与集体、与他人、与自然关系时所应具有的价值观念、行为品质、道德追求、人格修养、人生信念等,是对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政治观及其行为品质的总称。

智,指人在生活、事业中,在认识自然、社会并作用于自然和社会中所具有的学识、才能、智慧等。

体,指人在各种活动中所应具有的身体活动机能、能量、体质和体力等。

美,具体指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这几方面互相联系、相互作用,是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在现代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

二是明确了使受教育者各方面全面发展,即在注重基本素质(德、智、体、美)形成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促进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而不应仅仅局限于德、智、体、美四方面。

这是促进人的个性丰富发展所必需,有利于个人在物质生活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发挥展现创造性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使人生存发展充满内在活力。

二、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所谓全面发展教育是对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是由多种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点的教育所组成。

全面发展教育具体包含哪些方面,现在并无统一意见。

不过,从实际来看,多数人通常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德育,即培养人思想道德的教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健康心理品质等方面教育的总称。

试论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

试论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

试论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理想的认识和要求不断地提高和完善,教育的意义也变得更加深远且广泛。

教育是人类社会最为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和人类的幸福生活。

那么,教育理想究竟是什么?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呢?一、教育理想教育理想是指对于教育目标与意义的理论或思想范畴。

教育一方面是传承和继承古人的智慧和文化经典,另一方面则是面向未来的培养人才的过程。

具体说来,教育理想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教育应当从学生的内心出发,注重教育学生的整体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素质,不仅要注重学生才华的开发,也要关心学生思想的成长。

学生需要从多个方面得到德、智、体、能、美的平衡发展,不仅要具备优秀的思维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宽广的视野、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健康的身心。

整体的全面素质是人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特质。

2.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应该是道德的启迪和转化,可以培养孩子们具有持续的动力和自律的能力。

教育过程中要已道德教育为首要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纯正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人生理想,便于孩子们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最终成为有责任心和一定社会价值观的人。

3.培养创新意识教育中的创新要求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创造新的思维模式。

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创新和创造能力,在思想、艺术、科技、文化等领域发展创新思维,积极开拓探索,不断创新,使之成为未来的创新的发起人和领袖。

二、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以人为中心,注重的是整体的健康发展,从物质、精神、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同时发展。

具体而言,人的全面发展应该包含以下三个层面:1.自我权利及其自由发展在很多国家,这种自由被赋予为人的基本权利。

自由不仅包括物质层面,也包括精神层面,需要通过全面发展去唤醒它。

这种自由在心灵以及对未来的方向和抱负上得到了体现。

2.精神与文化创新精神发展是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教育之终极目的

论教育之终极目的

论教育之终极目的陶华坤“目的”指教育行为活动的普遍性的、统一性的、终极性的宗旨或方针。

“目的”的内涵精神是贯穿在各个具体目标之中的,“目的”可理解为梦想和期望。

一、改善心智:促使每一个人能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改善心智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改善心智是一个重要的过程,自省与反思是改善心智模式的核心方法。

1全面发展: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在于培养人才塑造人的性格。

走出一番属于自己的天地。

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便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因为他真的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释放。

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

包括: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的“机制”。

教育强调“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知行统一”的实践观。

2 .价值实现:教育立足于“现实的个人”。

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借助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途径,使教育所面向的人不再是抽象的“人”,是具有各自不同性格、兴趣、需求和背景的具体的“人: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优势,体现自我价值的实现。

3 .改善心智: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的重要途径。

教育是改善心智的关键。

心智模式不仅决定我们如何理解世界,而且决定我们如何采取行动。

心智模式不是存在于理性思维的层面,而是隐藏于思维的背后,是在潜意识或无意识状态下发挥作用的心理存在。

只有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才能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技能,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二、敬畏生命:唤起自身身上美好的“善根”和美丽心境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思考方式,唤醒学生尊重生命的良知,是构建和谐社会和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基石。

.1民族希望:唤醒学生敬畏生命的良知。

一个对外部世界冷漠无情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一个由许多对生活、对生命无动于衷的人组成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教育之“育”应该从敬畏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美好的“善根”和美丽心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终极诉求
作者:邓雪伶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年第09期
摘要:教育目的的终极价值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现实的教育追求却严重背离了教育的目的,主要表现为:现代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学习和实践脱离;重视智育,忽视德、体、美和劳育;忽视学生个体的多样性与个性;重视精英教育,忽视所谓的“非精英群体”。

现有考核方式的单一性、现代教育的“工具理性”以及教育目的执行过程中的复杂多变性是教育目的异化的根源。

实现教育目的的终极诉求的可行路径包括:丰富现有考核方式,倡导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查方法;抛弃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教师在教育目的执行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等。

关键词:教育的终极价值;教育的工具化;全面发展
教育目的是对人才培养规格总的设计和要求。

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它是教育价值观的集中表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从教育的终极价值来看,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变成他自己”,也即发展人的可发展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但在教育目的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却产生了严重异化的现象。

教育目的的异化是指现实的教育追求违背教育的目的及方针,并成为压迫学习者的外在力量。

1 现代教育目的异化的表现
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的教育客观规律制定的,它对我国教育实践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但一个宏观层面的好的教育目的并不一定成为微观层面的教育实践中的真正的指导思想,一个良好的教育愿景并不一定导致成功的教育实践,审视我们今天的教育,一方面是国家精心制定的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方针,另一方面现实的教育实践却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教育目的的初衷,即教育目的出现了异化的现象。

1.1 注重知识的传授,学习和实践脱离
杜威提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他提倡“从做中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我们当前的时代培养所需的人才。

但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从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学校教育都是注重知识的传授,学校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基本上围绕“教师说教——学生做题巩固——教师说教”的模式进行,学习没有和生活产生联系,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各学科的知识,成了现代教育的追求。

现实的教育更多的关注了守成与占有,把获得既定的知识当作了终极的目的。

这种教育割裂了学习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导致我们的学生知识丰富,考试能拿高分,但动手实践能力不强,创新能力欠缺。

1.2 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育
教育的一个根本目的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

但在现代教育过分注重学生的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劳育退而居其次,有时甚至被完全忽视,现代学校课程中有关德、体、美、劳育的课程一再缩减,即使课程表中安排了相关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也会出现被其他所谓主干课程替代的危险。

教育过程中注重智育忽视德、体、美、劳育的片面做法在许多学校中比比皆是。

当前教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片面地追求学生的考试分数,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这严重有悖于教育的终极价值。

1.3 忽视学生个体的多样性与个性
教育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另一个含义是使个体的个性得到发展。

但环顾今天的教育,小升初、中考、高考,包括考研无一例外地以考试分数为准绳来挑选学生,统一的考试内容,统一的评分标准,统一的评价体系,学生为了达到合格的标准,努力朝着考核标准奋进,这极大地抹杀了学生的个性。

1.4 重视精英教育,忽视所谓的“非精英群体”
教育应致力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

但审视一下今天的教育现状,教育部门关注本区域内的重点学校建设,学校关注本校的重点班创建,教师关注本班重点学生的发展,优良的教育资源涌向各重点学校,学校内部的优良教育资源基本都配置给了重点班,这样既有违教育公平的原则,又不利于本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2 现代教育目的异化的原因分析
现有的教育追求背离了教育的最初使命,它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向学生传授实用的知识、生存的技能,而忽视了学生的人之为人的精神性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无法掩盖精神世界的空虚,现有教育目的的严重异化不是偶然出现的,它有着深刻的根源。

2.1 现有考核方式的单一性导致了教育目的的异化
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

但现代教育对学生的考核基本上都是通过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进行的,它所考查的只是学生的认知性能力,对获得知识的方法不予重视,对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具体如何应用亦不予考查。

“知识就是工具,学生借助这一工具在认识周围世界和创造性的劳动中迈出自己的新步伐”。

而今天的教育把知识的获得当成了一种终极目的,而不是将其看作一种工具,因而其考核方式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关心如何培养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生产生活实践,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力的发展。

2.2 现代教育的“工具理性”导致了教育目的的异化
教育的“工具理性”是指教育片面地追求升学率,把人当成实现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的工具,而忽视教育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非功利价值。

教育的“工具理性”促使它较多地注重智育,只追求与考试相关的系列目标,与升学无直接关联的道德品行、身体素质、美学涵养、劳动精神等一律被其置于次要地位;教育的“工具理性”促使它忽视学生的个性和多样性,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学生;教育的“工具理性”使它更多地关注“精英”,试图选拔“最聪明的人”来实现社会的目标,殊不知“精英”首先必须是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

2.3 教育目的执行过程中的复杂多变性导致教育目的的异化
教育目的是一条一环扣一环的长长链条,从上至下依次为国家层面的宏观的教育目的、教育当局的教育目的、学校管理当局的教育目的、学校行政人员的教育目的以及学校教师的教育目的等一系列目的,教育目的从国家的教育目的转化为具体的教师的教学目标时,由于受各环节参与主体的主观价值的影响,最终的教师教学目标可能与最初的国家层面的教育目的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再加上教育目的制定者与执行者的分离,教育目的被异化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

3 实现教育终极价值的选择: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现实的教育实践严重背离教育目的的初衷,使学生朝着人格分裂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扼制当前教育异化的倾向,朝着教育的终极价值奋斗,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1 丰富现有考核方式,倡导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查方法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教育培养的人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如果人无法适应社会,那就谈不上去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现代社会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知识的人,而且更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

但现有考核方式注重对学生认知性能力的考查,忽视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查,光具有丰富知识的人是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的。

因考核方式对教育过程具有导向性的作用,所以应丰富现有的考核方式,从而引领教育走向正确的方向。

首先,国家应完善现有的考试政策,从注重认知性考核向注重认知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考核转变。

其次,作为具体执行层面的学校应根据本校的教学实际,制定细化的多样化考核规则。

3.2 抛弃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体现在学校教育中就是“以学生为本”,使学生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使学生身上体现出品行、德性、智力、审美、力量等的完满与和谐。

现代学校教育应将“全面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落到实处,而不应让它成为一句空口号。

首先,国家应完善现有考试选拔制度,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其次,应制定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样化的评价理念,完善现有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

3.3 发挥教师在教育目的执行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教师处于整条教育目的链的终端,在教育目的的具体执行过程中起着“守门人”的作用。

教育目的从国家宏观层面细化到具体可操作的微观层面时,教师负责把守着最后一道关口,教育目的的异化与否,教师肩负着最终审核的职责,因此要发挥教师在教育目的执行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首先,教师应有意识地完善自己的人格、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培养自己完美的道德面貌,只有全面发展了自己的教育者,只有认同了全面发展理念的教育者,才能在教育实践中真正去践行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其次,教师在制定自己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时刻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终极目的为准绳,衡量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标准,防止现实的教育实践偏离教育终极目的的现象发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五育并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从而最终实现教育目的终极诉求。

参考文献:
[1]樊华强.我国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审思[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2]邬志辉.教育的内在失衡与重建[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5).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5,第1版.
[4]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M].王家驹,张渭需,杜殿坤,白振汉译,1984年第1版.
[5][德]席勒著.美育书简[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6]游永恒.重新思考我们的教育目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35-40.
[7]石月兰.对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在实施中异化的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71-1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