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拉响新警报之三:如何消解四种不良心态?

合集下载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贫困大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多,他们在面临经济困难的同时还要应对心理问题,这成为了他们成长过程中很大的挑战。

贫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又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呢?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对贫困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孤独与焦虑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好,他们往往无法和同学们一样享受课余时间的娱乐活动,没有更多的社交资源,导致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感。

这种情绪问题在大学生中并不罕见,而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情况更为严重。

如何应对: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辅导课程,让学生学会倾诉自己的心声,缓解内心的孤独和压力。

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加他们的社交机会,减轻孤独感和焦虑感。

二、自卑和自我怀疑由于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他们往往会感到自卑和自我怀疑,觉得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不如他人。

这种心理问题会对其学业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严重时会导致自闭和消极抵触情绪。

如何应对:学校和家庭应该给予贫困大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支持,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经济条件并不是决定一个人价值的唯一因素。

也可以开展一些志愿者活动或社会实践,让他们深刻感受到社会的多元性,增强自信心。

三、学业压力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原因,往往需要兼职赚取生活费用,导致学业和工作的双重压力。

他们需要在追求学业成绩的还要应对经济困难带来的压力,这种压力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如何应对:学校可以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也可以调整课程安排,为他们预留更多的自我学习和实习时间,让他们更好地应对学业和工作的双重压力。

四、家庭关系问题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家庭关系可能存在更多的问题,如家庭成员的不理解和支持,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逃避、抵触情绪,甚至影响学业和生活。

如何应对:学校可以设立家长学校,加强家校沟通,让家长了解到贫困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给予更多的关爱和理解。

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思想不实工作不实、风不实方面的问题

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思想不实工作不实、风不实方面的问题

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思想不实工作不实、风不实方面的问题精准扶贫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创新,是新时期打赢扶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围绕脱贫工作主题,现联络自身实际查摆问题,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明确整改措施,现做以下自我剖析:1、思想认识不到位。

认为精准扶贫就是以往的常规帮扶,详细工作是扶贫办的事,没有深入认识到精准扶贫是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完善和晋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中之重的工作。

精准脱贫任务不是凭借一个部门单打独斗就能实现的,必须作为一个综合性工程,举全党全民之力,靠全民参与来推进。

2.对政策精神学的不深,吃的不透,缺乏主动考虑的意识,缺乏创新精神和责任担当。

3.责任没有完全靠实,无所作为,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对政策要求把握不准,出现偏向,注重实物资金扶贫,轻视精神扶贫,虽然常言扶贫先扶志,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最先想到的是实物扶贫。

4.根底工作程度要进一步进步。

5.工作作风要进一步加强。

今后整改的方向1、全面进步思想认识。

认真学习____系列讲话精神和省市县扶贫精神,用最大的热情和精力读懂扶贫政策,进步自身工作才能。

2.端正脱贫攻坚工作态度。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增强自己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以良好的心态对待工作,以饱满的热情开展工作。

3.加强脱贫攻坚政策学习。

不断加强帮扶工作的理论指导和管理,认真学习,进步认识,始终做到从大局出发,掌握政策,成为精准脱贫攻坚工作中的行家里手。

4.进步认识、吃透精神。

进一步增强包扶干部对脱贫攻坚工作中的责任心、使命感。

深入领会讲话精神,做到行动上自觉,措施上明确,确保扶真贫、真扶贫。

5.严格把握脱贫攻坚政策程序,充分发挥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包扶作用。

着力查清致贫原因,对症下药,精准发力,积极创新,找准脱贫路子,积极学习典型,在实干中总结经历,纠正自身存在的实际问题,尽最大才能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

农村贫困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干预对策

农村贫困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干预对策

农村贫困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干预对策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农村教育的改善,越来越多的贫困儿童获得了望族的机会。

然而,他们仍然面临着来自贫困,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多重挑战,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方面。

然而,由于许多贫困地区缺乏专业的心理疏导和支持服务,这些儿童面临着许多不良后果,如情感困扰、自卑、退缩、行为不当和较低的学业成就等。

因此,本文旨在介绍贫困农村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并提供一些可行的干预对策,以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健康问题。

贫困农村儿童的正常成长和发展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如缺乏营养和医疗保健,教育和文化经验的缺乏,家庭和社交政策的不良环境,贫困和社会排斥。

这些因素能导致农村儿童的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如:1. 抑郁,焦虑和消沉——农村贫困儿童经常面临许多不确定的忧虑和恐惧,比如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医疗保健、教育等问题。

2. 自尊心过低——贫困和不良生活状况可能会使孩子感到自卑,他们可能不愿与他人交往,避免被拒绝。

3. 行为问题——贫困地区的孩子可能遭受欺负和虐待,这可能导致行为问题,常常表现为攻击、行为不当和孤立。

4. 学习和社交问题——家庭经济状况会对教育造成严重的障碍,例如无法获得好的学习资源和机会,这些都可能导致学习和社交问题。

干预措施虽然贫困农村地区缺乏清晰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为儿童提供的直接的心理支持,但是,在贫困地区进行有效的干预可能改善贫困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干预措施:1. 提高农村的心理健康意识。

社区大众和父母需要了解有关心理问题的信息,以及如何处理和支持有问题的孩子。

住宅区可以组织义务教育和心理健康培训计划,以提高大众的心理健康意识。

2. 鼓励家庭和社交支持。

家庭和社交因素在贫困儿童的心理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促进家庭和社交支持,鼓励贫困儿童与他人建立社交关系,可以缓解贫困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3. 加强教育支持。

教育是贫困儿童改善身份地位的最佳途径。

确保他们有良好的教育资源可以获取,并且让老师掌握心理支持技巧和方法,以更好地支持贫困儿童的学习和心理健康。

应对“四大考验” 化解“四大危机”

应对“四大考验” 化解“四大危机”

应对“四大考验”化解“四大危机”2013年9月25日,《新闻联播》首要播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委常委班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中发表的“坚持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提高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能力”的重要讲话,同时,25日的《焦点访谈》设立了“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剂良药”专题,深入推广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

在新形势下,如何应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等四大考验,如何化解“存在着精神懈怠的危机、能力不足的危机、脱离群众的危机、消极腐败的危机”四大危机,我们必须对“群众”这一概念进行再认识,认清群众工作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复杂局面,更加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更加扎扎实实地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达到“为民务实清廉”执政要求。

一、当前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1、思想观念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面对新时期组织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一些组工干部创新意识不够,工作的灵活性、主观能动性不够,群众意识较差,闯劲也不足。

究其原因,主要是重按部就班的固有模式,阻碍了创新能力提高;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不少组工干部认为组织工作政治性、政策性、原则性很强,程序很严格,担心搞突破出乱子,搞创新冒风险,导致组工干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强,能力自我提升的动力不足;2、能力素质提升力量不足。

现组工干部普遍知识结构单一,在应对新时期复杂局面、把握全局、开拓创新、独挡一面、社会交际等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部分干部脱离群众。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能力建设机制未建立,组工干部能力评价机制、能力培养机制、能力激励机制等未能建立,对如何提升组工干部心中无数。

其次,部分组工干部安于现状,满足与当前状态,不思进取,忽略了能力素质上的提升。

3、工作作风出现不良倾向。

当前不少组工干部的工作作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功利化倾向、随大流清晰、吃老本倾向、图享受倾向、打工者倾向、老好人倾向。

究其原因,是因为各种学习、工作、督查等制度不健全或落实不到位;学习政策、业务、法律等知识被动,层面粗浅;学习与思考,知识与实践没有结合起来,对知识、经验总结少;实践、调研时间少、浅、片面,没有科学识人、用人;4、为民服务意识不强。

贫困农民思想困境及其帮扶路径探究

贫困农民思想困境及其帮扶路径探究

贫困农民思想困境及其帮扶路径探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扶贫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贫困农民的思想困境依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阻碍着他们脱贫致富的进程。

本文将探讨贫困农民的思想困境及其帮扶路径,希望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一、贫困农民思想困境的表现1.缺乏发展意识贫困农民长期以来生活在贫困和落后的环境中,缺乏发展意识是他们思想困境的一个重要表现。

他们习惯于依靠政府的扶贫政策和捐助来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缺乏自我发展和改善生活的意识。

2.依赖思想严重受长期的物质贫乏和低技能水平的影响,贫困农民普遍存在依赖思想严重的问题。

他们习惯于依赖他人或政府的帮助,缺乏自我发展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观念保守贫困农民的思想观念普遍保守,对于新事物和新观念缺乏接受和适应能力。

这使得他们在面对社会发展和就业机会时显得束手束脚,难以融入现代化的社会生活。

1.经济困难导致的思想困境农民长期以来生活在贫困的环境中,缺乏经济支持,导致他们在思想上产生了一定的困境。

长期以来的贫困让他们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和文化知识,使得他们的思想素质和适应能力相对较低。

2.教育水平低导致的思想困境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低教育水平无法使农民适应社会变革和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这在思想上会限制他们的发展和改变。

3.缺乏社会融入感导致的思想困境农民长期以来生活在农村地区,缺乏与现代社会的融入感。

他们对于当代社会的现象和现代文明的理解乏力,使得他们在社会发展和就业机会中显得力不从心。

1.加强思想教育对于贫困农民的帮扶工作,应该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通过教育让他们明白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道理,激发他们的自我改变的动力和勇气。

2.优化扶贫政策政府应该优化扶贫政策,增加对贫困农民的思想帮扶力度。

通过完善政策,给予农民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资金支持,帮助他们增强自我发展的信心。

3.开展技能培训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开展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农民的技能水平。

贫困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表现及应对措施

贫困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表现及应对措施

探索篇•课题荟萃贫困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表现及应对措施霍燕杰(甘肃省会宁县第四中学,甘肃会宁)摘要:贫困地区的中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而对此问题关注度不足,研究非常少。

贫困地区的中学生也是我国中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对其加以全面关注,否则这个群体在恶劣的自然生活环境下非常有可能产生犯罪行为或其他不良行为。

基于此,对贫困地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不良表现以及应对策略做出分析,希望可以改善贫困地区学生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贫困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不良表现贫困地区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很多,不良表现也是各种各样。

心理教育在城市发展比较快.但是在偏远尤其是贫困的农村地区还未得到重视,整体上看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

既然贫困地区的心理教育是一片空白,那么就需要有关部门和教师等多加关注,改善贫困地区中学生不良心理问题,也让学生的成长与学习更为健康。

一、贫困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表现1.道德认识的错位与缺失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熟时期,心理变化比较大,从依赖开始走向独立,学生的思想和自主判断意识更强,喜欢自我表现,但是另外一个方面,由于他们还不成熟,非常容易冲动,遇到挫折和困难无从应对,在意志上容易产生消沉的现象,遇到急事缺少理智。

同时存在道德意识不稳定的现象,遇到自己不理解的问题难以正视现实。

农村地区本身经济不发达,文化氛围也不够浓厚,学生长期生活在闭塞的农村,在思想认知上的片面性较大。

学校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对外面的世界有了一定的向往,由此和自己的现实生活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往往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分裂表现,一方面厌恶当前的生活,另一方面还会对自己、对父母和家庭产生怀疑,严重焦虑,以至于对自己的未来做岀错误的判断,走上歧途。

2.情绪不稳定,意志薄弱一部分存在心理问题的中学生存在喜怒无常的表现,情绪就类似于六月的天气,变化多端。

心情愉悦时,与人相处和谐,学习也情绪高涨;情绪低落时,烦躁异常,不喜欢与人相处,也不愿意倾诉自己的心声,十分孤僻,忧郁明显,学习的积极性也降低了O 在这样的情绪之下,非常可能出现打架斗殴的现象。

党员干部要注意克服不良心态

党员干部要注意克服不良心态

党员干部要注意克服不良心态心态是人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一种较为持久稳定的心理状态或内心态度。

积极、正面的心态于党的事业和个人成长有益,消极、负面的心态则是干事创业的绊脚石。

党员干部重视培养和保持良好心态,在今天显得更加重要。

这是因为,在新形势下,多元的价值观念汇聚在我们的脑海,各种各样的言论撞击着我们的耳膜,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充斥着我们的视野,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要始终保持一种健康积极的心态非常不易。

目前,确有一些党员干部存在着一些不良心态。

不能专心做事的浮躁心态。

走上领导岗位之后,忙于应酬,迎来送往。

不愿花功夫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只希望做的事能立竿见影,为自己“增光添彩”。

对许多事情盲目排斥的心态。

认为理想信念教育是“空头政治”,先进典型是“傻瓜”,只有投机钻营捞名利才“实惠”。

心理失衡的“吃亏”心态。

看到别人进步,心里别扭,抱怨组织上亏待了自己,无上进心,精神萎靡不振。

会上讲干事、创业、激情,会下却是牢骚、非议、说风凉话。

对不正之风的麻木心态。

对不正之风和各种违法违纪现象睁只眼闭只眼,麻木不仁,失去应有的原则和立场,不敢针锋相对。

诸如此类的不良心态,严重损害了新时期党员干部的形象,削弱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影响了党的事业的发展。

那么,怎样克服这些不良心态?我认为,一要博学、多思,不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

要静下心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认识世界的正确方法,相信人类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人类总是不断文明进步的,从而树立“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人生的价值在于为社会作贡献”的积极观念。

要努力学习各种科学知识,多了解现实社会的各种信息,要将自己所学到和掌握的东西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思考,对人生、对社会得出一个正确的认识。

二要勤于实践,多干实事,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领导干部作为人民公仆,当然要有强烈的政绩观念,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个政绩应该是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而创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产生那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甚至以牺牲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而换取眼前利益的思想行为,更不能为谋求个人“发展”牺牲人民群众的利益;要乐于做那些虽默默无闻但于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能够打基础管长远的事情。

打赢贫困山区脱贫攻坚战的反思和建议

打赢贫困山区脱贫攻坚战的反思和建议

打赢贫困山区脱贫攻坚战的反思和建议贫困山区脱贫攻坚是中国扶贫工作的重点领域之一,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行反思和提出建议,以更好地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应该深刻反思扶贫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持续性。

过去,一些扶贫政策缺乏针对性,只是一刀切地向贫困地区投入资金和资源,没有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贫困人群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

注重短期效果的追求也导致了扶贫工作的可持续性不足。

今后需要更加注重综合考虑贫困地区的土地、生态、产业等方面的特点,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扶贫政策,确保脱贫攻坚的长久效果。

需要加强对贫困户的培训和技能提升。

传统的扶贫模式主要是提供物质上的帮助,忽视了贫困户自身能力的提升。

要想贫困户真正脱贫,需要帮助他们提高自身技能和就业能力,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和脱贫机会。

在贫困山区脱贫攻坚中,应该加大对贫困户的培训力度,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真正增加贫困户的收入和生活质量。

要注重社会资本的参与和资源整合。

在贫困山区的脱贫攻坚中,政府的力量是重要的,但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难以完成整个任务。

一些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资源配置也不够灵活。

今后需要加强社会资本的参与,发挥社会组织、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共同参与贫困山区脱贫攻坚工作。

要加强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实现资源的整合和共享,达到最大程度的效益。

第四,要重视贫困地区的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

贫困山区有着独特的文化传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这是贫困地区的独特优势。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贫困地区的文化保护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今后需要更加重视贫困地区的文化保护,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

要加强对贫困地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加强监督和评估机制的建立。

在脱贫攻坚中,监督和评估是重要的环节,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目前的监督和评估机制还不够完善,存在一些问题。

脱真贫真脱贫要着力破解四个难题

脱真贫真脱贫要着力破解四个难题

脱真贫真脱贫要着力破解四个难题作者:马大勇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9年第4期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政治和第一民生工程,严格落实精准扶贫,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破解四个难题,以更加优良的作风、更加严实的举措,脱真贫真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

第一,处理好标准与质量的关系,破“精准退出”之题精准扶贫是脱贫攻坚工作的基本方略,精准退出不仅是检验精准扶贫方略成败的关键,也是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决战脱贫攻坚,精准退出显得尤为重要。

要保证精准退出,必须处理好标准与质量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不能脱离实际、拔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能虚假脱贫、降低标准、影响成色。

”脱贫攻坚的标准,就是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即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降低标准的脱贫是假脱贫,拔高标准的脱贫泡沫更经不起历史的检验。

在扶贫实践中,在对象识别上,要严格识别程序,走群众路线,建立相应机制,确保应进全进。

在因户施策上,要对有能户、弱能户、失能户三大类贫困户对症下药,采取一户一策、一人一法。

在项目安排上,要按照“三保障”的要求,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扶贫项目,建立标准化村卫生室,实施安全饮水项目,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

在资金使用上,要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使用效率,创新村财镇管模式,组建村级互助资金协会,解决农村末端金融产品供给不足、贫困户发展缺资金的难题。

在因村派人上,要成立驻村帮扶工作队,选派优秀干部驻村开展帮扶工作。

第二,处理好扶贫与扶志扶智的关系,破“不落一人”之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020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

”脱贫攻坚中,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没资金、怕失败,找工作没技术、怕竞争,畏首畏尾、裹足不前、等待观望。

扶贫必先扶志扶智。

只有群众思想大转变,渴望通过自己的双手能够安居乐业、脱贫致富,才能从根子上破除贫困户不愿脱贫的落后观念。

扶贫攻坚中的思想脱贫问题及其破解对策

扶贫攻坚中的思想脱贫问题及其破解对策

扶贫攻坚中的思想脱贫问题及其破解对策
思想脱贫是当代国家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改善农村居民生计的重要支柱。

对于思想脱贫的问题和破解对策,有以下几点看法:
首先,要注重引导和调动贫困人口自身积极性,提高贫困人口科学文化水平,推动社会文明及幸福指数。

政府要加大对贫困人口的支持,投入更多资源来改变贫困地区的发展状况,提高贫困人口的社会地位,调动贫困人口的积极性,促进贫困人群的全面发展。

其次,坚持实施科学发展观,围绕打败贫困、让农民致富、减贫增收等目标,统筹推进社会结构性改革,完善农业政策,稳定市场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科技改革。

另外,有助于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的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投资大型社会事业,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及优先投资乡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民的素质提高,以及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

最后,要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努力提高贫困农村治理能力,保障有序发展。

政府在农村要制定并实施脱贫攻坚的政策,加强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加大行政执法力度,维护贫困人口的正当权益,同时要建立贫困户及失业人员的专门服务网络,帮助他们度过贫困M和持续增加收入。

综上所述,要切实落实思想脱贫的重要性,推进国家脱贫攻坚工作,成功落实脱贫攻坚政策,从而达到改善贫困人口生活,提高贫困地区发展水平的目标。

通过抓住重点,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促进有效资源配置,改善贫困人口分布状况,脱贫攻坚的目标就能够顺利实现。

深入整治基层风气活动中四种心态存在的主要问题

深入整治基层风气活动中四种心态存在的主要问题

深入整治基层风气活动中四种心态存在的主要问题
深入整治基层风气活动中四种心态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深入整治基层风气活动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在活动中也存在着四种心态的问题,即“自我封闭”、“自我满足”、“自我放纵”和“自我膨胀”。

首先,“自我封闭”心态是指在活动中,基层干部不愿意接受外界的监督,不愿意接受新的思想,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从而导致活动的效果不佳。

其次,“自我满足”心态是指在活动中,基层干部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思想,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行为,不愿意接受新的思想,不愿意接受新的挑战,从而导致活动的效果不佳。

第三,“自我放纵”心态是指在活动中,基层干部不愿意接受外界的监督,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行为,不愿意接受新的思想,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导致活动的效果不佳。

最后,“自我膨胀”心态是指在活动中,基层干部不愿意接受外界的监督,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行为,不愿意接受新的思想,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导致活动的效果不佳。

以上就是深入整治基层风气活动中四种心态存在的主要问题。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建立良好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管理,让他们接受新的思想,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从而提高活动的效果。

此外,还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教育,让他们接受新的思想,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从而提高活动的效果。

只有通过这些措施,才能有效地解决深入整治基层风气活动中四种心态存在的主要问题。

脱贫攻坚战中的贫困人口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脱贫攻坚战中的贫困人口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脱贫攻坚战中的贫困人口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在中国,脱贫攻坚战已经进入了决胜期。

许多省份已经实现了贫困县全部脱贫,一些地区已经实现了整个地区的脱贫。

然而,在脱贫过程中,贫困人口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这篇文章将探讨贫困人口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贫困人口的心理健康问题1. 自卑感和失落感贫困人口往往感到自己比别人差、无助、没有前途。

他们感到很羞愧,为自己的生活条件而感到内疚。

他们也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在找不到希望的情况下陷入了绝望和失落感之中。

他们对未来充满恐惧,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感缺乏信心。

2. 焦虑和抑郁贫困人口因为缺乏生活保障和保障未来,经常处于焦虑的状态中。

他们担心他们的生计和未来,担心他们的家人生病或遭受意外伤害。

这种不安感往往会导致精神问题,如抑郁症。

3. 隔离和孤独贫困人口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往往与社会隔离,缺乏社交和娱乐机会。

他们感到被排斥、孤独和孤立。

这种社会隔离也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和焦虑症。

解决方案1. 增加经济保障首先,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好的经济保障是解决贫困人口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

政府应该优先考虑贫困地区的经济支持,为贫困人口提供足够的现金或非现金支持,以便他们能够满足其日常需求。

2. 增加社交机会其次,政府应该增加贫困人口的社交机会。

政府可以通过组织社区活动或文化活动,鼓励贫困人口参与社交活动。

在社交方面,也可以为贫困人口提供培训或其他支持,以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社交技能。

3. 宣传导向最后,宣传导向非常重要。

宣传应该从积极的角度出发,强调贫困人口的价值和潜力,传递信息给贫困人口,让他们知道他们是有价值的一部分。

政府可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结论总之,贫困人口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得到足够的关注。

政府应该采用综合措施,为贫困人口提供经济和社交支持,同时加强宣传和导向,以鼓励他们更加乐观、积极地看待自己的生活,并为自己的未来打造美好的前景。

总字数:1206字。

脱贫冲刺谨防心态跑偏

脱贫冲刺谨防心态跑偏

脱贫冲刺谨防心态跑偏作者:杨玉华姜刚来源:《新传奇》2020年第15期“撤攤子”“急躁症”“挂空挡”……一些贫困县和脱贫摘帽县在落实稳定脱贫攻坚政策时,部分出现“撤”“急”“疲”等干部心态跑偏情况,容易降低脱贫攻坚质量,影响脱贫进程。

而脱贫攻坚冲刺关键要稳住心神跑好“最后一棒”,不能有任何松懈。

全省玉米当年单产记录刚到772公斤,贫困户扶贫手册里的玉米亩产已写到“1000公斤”;村乡干部讲不清帮扶对象脱贫情况;危房改造后仍透风漏雨,院墙却修得崭新漂亮……记者近期走访大别山区、武陵山区和罗霄山区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现,一些贫困县和脱贫摘帽县在落实稳定脱贫攻坚政策时,部分出现“撤”“急”“疲”等干部心态跑偏情况,容易降低脱贫攻坚质量,影响脱贫进程。

决战时刻岂能“撤摊子”当前,全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

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思想上冒出松劲懈怠苗头,负面带动效应下,部分基层干部出现撤摊走人心态,甚至有的开始转移重心、变换步调。

有困难群众反映,一些地方干部访贫问苦少了,上门帮扶少了,脱贫成效不稳,脱贫群众收入下降,边缘农户生产生活的变化少有人过问。

记者走访的中部地区某县曾为省级贫困县,脱贫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万多人,2018年脱贫摘帽。

该县2019年脱贫攻坚巩固年方案要求,脱贫不脱帮扶,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任务不变、要求不变。

但记者翻看当地2019年贫困户帮扶走访记录,发现干部签到次数明显少于前两年。

该省要求,帮扶干部一年要签到6次。

而孙姓贫困户的2019年帮扶走访记录显示,干部上门走访只有4次。

这位贫困户说,帮扶干部有时打电话问问家里情况,上门主要是送宣传脱贫政策的“明白纸”。

但是,自己关心的贷款政策以及发展种养殖产业等实实在在的问题咨询,却始终没得到回复。

“最近一段时间,几位驻村工作队成员跟我说,觉得在村里干得太久了,经历过这么苦累的扶贫生活,也到了该回原单位的时候了,能分批走也是好的。

申论范文:深度扶贫切忌三种心态

申论范文:深度扶贫切忌三种心态

申论范文:深度扶贫切忌三种心态深度扶贫切忌“三种心态”【批注1:通过否定式的方式拟标题,简洁明了,主题鲜明。

】脱贫攻坚本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

【批注2:强调脱贫攻坚任务的紧迫性。

】要打赢这场硬仗,干部是主心骨,选派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业务能手、后备干部和脱贫攻坚一线骨干到深度贫困地区去,就是把最合适的人员选派到最急需的岗位上去,让扶贫干部真正把心扎根到基层,集中力量攻坚薄弱环节,啃下这块“硬骨头”。

【批注3:承接上文,说明打赢这场攻坚战关键在于扶贫干部。

其中“硬仗”“硬骨头”等词汇应时应景,值得学习。

】就深度贫困乡镇的群众来说,他们脱贫的心愿更强烈、动力更强劲,所以选派的扶贫干部更要有态度,戒骄戒躁不浮夸、真抓实干不作假、深入研究不作秀,只有这样,好钢才能用在刀刃上,群众的好日子才能长久。

【批注4:层层递进,顺应上文,强调扶贫干部态度的重要性,进而引出总论点。

】【第一段:本段落作为文章的开头,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层层递进,引出总论点主题鲜明。

在语句表达上,通过多个复句的使用,体现语句的衔接联系的紧密度。

】深度扶贫有力度,干部切不可急于求成。

【批注5:分论点一。

干部的态度不可急于求成。

】脱贫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批注6:强调脱贫攻坚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在如期脱贫摘帽的“军令状”下,部分扶贫干部患上脱贫“焦虑症”,好高骛远,“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的现象屡屡见报,这样急功冒进,不仅不能让老百姓脱贫致富,反而会让他们增加新的负担,更丢失了信心和信任。

【批注7:承接上文,举例说明急功近利带来的危害。

】扶贫不是做给领导看到的,而是要做到让群众满意。

所以不管贫困乡镇的贫困程度如何,扶贫干部都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好稳扎稳打的功夫,走出“唯GDP论”、“唯政绩论”的误区,一步一个脚印量好这片大地,筑牢美好生活的根基。

【批注8:进而承接上文,强调干部如何摆脱急于求成的心态。

警惕扶贫攻坚战中的不良情绪

警惕扶贫攻坚战中的不良情绪

作者: 张彦[1]
作者机构: [1]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版物刊名: 人民论坛
页码: 57-58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22期
主题词: 扶贫开发;急躁情绪;厌战情绪
摘要:扶贫与脱贫互为对象性的价值结构间看似存在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历时性分水岭,实则是共时性的、相互支撑的有机价值整体。

破解扶贫开发工作中出现的急躁和厌战情绪,应正确认识到当前扶贫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加快完善扶贫攻坚的制度机制和组织保障,加强对扶贫工作的评估和监督,还要以“精准扶贫”要求提高扶贫主体素质、营造扶贫文化,有效约束个体的不良行为与思想倾向。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要避免急躁和厌战情绪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要避免急躁和厌战情绪

作者: 黄晨熹[1];郑悦[2]
作者机构: [1]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2]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系
出版物刊名: 人民论坛
页码: 65-67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26期
主题词: 脱贫攻坚;急躁情绪;厌战情绪
摘要:我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任务艰巨,要坚决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的硬仗”,就要坚决扛好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清醒认识到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艰巨性,既不能有麻痹思想、松懈情绪和厌战心理,也不能有急于脱贫、急于摘帽的急躁心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脱贫攻坚拉响新警报之三:如何消解四种不良心态?
如何消除一线扶贫干部中存在的“厌战懈怠”“畏难放任”“急躁求成”“不长冲动”等不良心态?
到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时间紧,任务重,而且扶贫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所面对的多数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越来越难啃的硬骨头。

如何面对难关,气可鼓不可泄,不良情绪本身并不可怕,完全可以科学疏解、合理引导,可一旦任其滋生蔓延,就将对脱贫攻坚事业的整体士气、战役进展、群众期许,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乃至形成代价惨痛的破坏效应。

〔四个需要〕
一是需要树立攻坚必胜的坚定信心与信念。

一系列贫困地区脱贫摘帽的实践经历证明,贫困并不可怕。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6000多万贫困人口已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

行百里者半九十,只要高度重视,思路对头,措施得力,工作扎实,深度贫困是完全可以战胜的。

在党中央率领下,全党上下一心,紧密联系群众,就没有攻克不下的堡垒。

二是需要讲究方式方法。

要摸准贫困户心态、整合各方资源,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激活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

同时,扶贫干部也要克服“急躁症”、摒弃“侥幸心”、消除“畏难感”、杜绝“补偿欲”。

三是需要组织上对一线扶贫干部给予更多关心。

在脱贫攻坚冲刺期间,必须充分
发挥出组织优势,配强、配优扶贫工作队伍,对如实完成脱贫摘帽任务、表现优秀的干部优先提拔重用,充分发挥正向激励效应。

尤其是对基层一线扶贫工作者,组织上要在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保障。

充分利用座谈、调研等方式,及时疏导情绪、有效化解心结。

四是需要强化督查,及时剔除“害群之马”。

脱贫攻坚工作要实打实干,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对不严不实、弄虚作假的严肃问责,从客观上彻底堵住心存侥幸造假、企图蒙混过关的漏洞。

对长时间“畏难放任”、打不开局面、得不到群众认可的干部,必须尽快组织调整,让扶贫一线作为干部工作态度、能力的检验场;对待心怀叵测、违纪违法的“害群之马”,必须坚决纠正、严肃处理,将懈怠厌战等不良情绪对扶贫工作的影响及时消除在萌芽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