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小城镇发展的动力体系及其启示

合集下载

美国城镇化给我们的几点启示_王玉武

美国城镇化给我们的几点启示_王玉武

表 1:美国城区、郊区人口、就业岗位比例变化( 1950 年 -1990 年)
年份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人口(% ) 57 49 43 40 37
城区
就业岗位(% ) 70 63 55 50 45
人口(% ) 43 51 57 60 63
郊区
就业岗位(% ) 30 37 45 50 55
四是城市向多中心结构发展。 高楼大厦 分布在市中心,市中心又划分为金融、零售、 法律及其他产业相对集中的多个功能区,居 住区向外发展,城市呈多中心发展态势。
五是以集中型城镇化模式为主导。 由于 原材料的可获得性、运输费用、交易成本、规 模经济等因素,大量的人口和产业活动集中 在市中心, 并且通过不断的竞争和兼并,产 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
市转移, 并最终超 过农业人口。 国内学术界
把美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10%以上看 作城镇化的起点,由此美国城镇化的历史可 分为 3 个时期。
1.城镇化初期(早期起步阶段:1830 年1865 年)。
这一时期是美国工业化的早期,也是城 镇化的关键时期。 工业和相关产业在空间上 的集聚促进了城镇化,而城镇化又推动了工 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其主要特征是:
1.实施以市场调节为主导的内生型城镇 化发展模式。 美国的城镇化进程源于经济发 展和产业结构动态变化的内生动力,较少受 到行政干预等外生因素的干扰。 19 世纪初 期,商业贸易作为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促进 了东北部的繁荣。 内战结束至 20 世纪 20 年 代,工业化进入鼎盛时期,中西部成为新的 重工业区和城镇化重心。 20 世纪 60 年代以 后,高科技和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太平洋沿 岸后来居上成为高科技聚集区,落后的南部 也异军突起。 在整个过程中,城市规模由小 到大,逐步形成城市体系,进而大规模郊区 化,直到大都市区的不断扩展,城市空间形 态逐步由点状到线状再到面状,无不体现出 内生性特点。

当代美国小城镇特征及其对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启示

当代美国小城镇特征及其对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启示
4. 我 国的小 城镇 缺乏 合理 的规划, 内部功能分区混乱, 且区 域布局不平衡
从全国范围看, 平均每省有 1600 个小城镇, 每平方公里有 5 个。但是它的分布很不均衡, 东部 地区平均每省 455 个建制镇, 西 部地区平均每省仅 362 个。规模 差异更大, 全国平均每个镇建成 区面积 0. 39 平方公里, 而东部沿 海地区小城镇的面积较大, 如浙 江省平均为 0. 55 平方公里, 广东 省平均为 0. 63 平方公里。从小城 镇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和管理看, 由于小城镇的领导者大多缺乏科 学管理素质, 对小城镇的科学规 划与管理缺乏认识, 对本城镇的 发展规划仅凭某些领导人的主观 臆断, 造成了大量资源、资金的浪 费和工业、生活项目分布不合理, 从而影响了当地的投资环境和生 活环境。
2. 我国 小城 镇多是 在政府 发动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 受政 治因素影响强烈
与美国小城镇是市场经济发 展和居民自主选择的结果不同, 我国 的城 镇化 及其 基础 ) ) ) 工 业, 都是由政府发动的。城镇的数 量和发展受政府支配, 形成了政 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一体化的城镇 网络。在某一阶段, 城市发展的政 策指向优于经济指向, 使得一定 区域内的城镇体系可能在某一经 济发展阶段并不能适应区域经济 的发展, 出现超前或滞后性。人为 选定的增长极可能与现实的区域 经济发展情况并不相符合, 造成 城镇在周围区域内的集聚、扩散 效果不明显。
33 城市发展与研究 晨新
他山之石
水平来发展社会福利, 从而也造 成了发展的不平衡、不规范。
6. 我国 小城镇 的类型 分化 尚不明显
在我国大中城市周围的小城 镇与中心城市的专业化分工联系 还不十分密切, 同一区域内的小 城镇之间存在着产业结构雷同, 竞争资源、资金的问题。在西部地 区的小城镇作为区域增长极的作 用不明显, 缺少第二产业, 财政收 入主要靠农业税而来, 不仅不能 带动周围农村地区的发展, 反而 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美国特色城镇发展模式及其启示

美国特色城镇发展模式及其启示

美国特色城镇发展模式及其启示美国是全球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在城市规划和发展方面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在美国,传统的城镇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质疑,特色城镇发展模式由此应运而生。

本文将以美国特色城镇发展模式为切入点,探讨其特点以及对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启示。

一、美国特色城镇发展模式的特点1.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美国特色城镇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强调地域文化特色。

美国各地区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这些特色在城镇发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例如,沿海城镇强调海洋文化,山区城镇强调自然生态,文化城镇强调历史和人文特色。

这些特色在城镇规划和建设中得到了充分考虑,使城镇更加个性化、多元化。

2.注重社区发展美国特色城镇发展模式注重社区发展和社区参与。

在这种模式下,城市规划和发展的重点放在社区层面,不是由政府主导,而是由社区居民和企业共同参与。

这种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和利益,促进社区的繁荣和发展。

3.强调可持续发展美国特色城镇发展模式强调可持续发展,从城市规划和建设到交通和环境保护,都需要考虑可持续性。

在这种模式下,城市规划和建设需要从长远角度出发,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美国特色城镇发展模式对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启示1.发掘地域文化特色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多元文化的国家,在城镇规划和建设中应更加重视发掘和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比如,在南方城市可以考虑强调水乡文化或者历史古城特色,在西部地区可以发掘草原文化和自然生态等特色。

这样可以让城镇更加个性化,吸引更多人来观光旅游和落户。

2.鼓励社区发展和居民参与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也需要注重社区发展和居民参与。

政府需要更多地倾听和解决社区居民的需求和利益,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和自我管理,同时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服务。

3.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随着人口增加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和交通问题。

在城镇规划和建设中,需要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理念,从交通规划和环境保护到节约能源和资源,都需要考虑可持续性。

美国城市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美国城市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美国城市的发展带给我们的启示在写这篇论文之前,我上网搜了很多关于美国城市的特征,虽然我不是亲美派,但是美国城市化水平达到80%以上,美国也确实用事实向我们证明了他们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这也算是我写这篇文章的一个目的吧,希望从中得到启发。

美国城市的特点包括:城市小而多、城市聚集度高、城市独立性强、行政管理机构精简、交通十分发达。

其中后两点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地方。

从2008年的大部制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精简行政管理机构的举措,但是多年来我们却是一直在重复着“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路子,从来没有彻底的解决过这个问题;而对于发达的交通的要求更是一个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尤其是对于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从课堂上老师讲的烟台市南大街的变化就可以很深的感受到。

从美国城市的发展,我们可以总结出来如下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1)科学而稳定的城市规划。

美国非常重视市镇建设规划,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详细发展规划。

规划必须通过专家的论证和市民的审议,一经通过确定,规划就具有法律效力,十分稳定,不得随意更改,如要变动,必须经市民重新审议通过。

而我国城市的规划会经常出现失效的现象,这种“规划失效”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许多城市总体规划尚未到期,但城市建设规模已经完全突破原定的框框,许多城市为期10年的规划指标在5年内“完成”已成为“常识”;另一方面总体规划的事实进程滞后与规划的期限。

基础设施不能合理布局和相互衔接,反映在道路建设上就是修了挖,挖了又修。

另外现在的城市规划中,各类开发区、大学城、科技园、软件园、旅游度假村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规划大都是独立进行的,肢解了城市的总体规划,给城市的长远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2)民主而灵活的管理机制。

由于美国政治制度的特殊性,使得我们不可能去照抄照搬,但是我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民主而灵活的管理机制可以应用到一些小城镇的发展。

由于我国城市化水平还很低,而国家用于城市建设的经费必然会倾向那些大中城市,因此必然会忽略了小城镇的发展。

美国城市化给我们的启示

美国城市化给我们的启示

美国城市化给我们的启示毫无疑问,城镇化是当前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中国的城镇化之路该如何走?各种观点你方唱罢我登场。

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城镇化是个新鲜事物,没有前人的经验可言。

但是,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来说,他们早已经走完了城镇化的道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了解美国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必将给我们带来新的启发。

城市化是西方国家的叫法,中国则叫“城镇化”,主要是因为西方国家把几千人、上万人的小镇也叫城市,如美国,共有大中小城市1.9万个。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它是伴随着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向城市集聚、非农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自然发展过程。

世界城市化出现过两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城市化。

英国城市化相伴工业革命而生,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城市化水平超过50%的国家(1851年),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发达的国家。

第二次浪潮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洲城市化。

美国城市化比英国晚了整整100年,城市化率从1860年的20%起步,增长到1950年的64.15%,用了近100年时间。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城镇化是绕不过的坎。

城镇化不能拔苗助长1776年美国独立后,究竟以什么立国曾有过一段争论,当时的国务卿杰弗逊主张以农业立国,反对城市化;而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则主张以工业立国,走城市化路子。

华盛顿总统采纳了汉密尔顿的意见。

正是由于华盛顿总统的远见卓识,把新生的美国带上了工业化、城市化的路子,工业化推动着城市化,城市化又反过来促进工业化,两者并驾齐驱,相得益彰。

美国的经验说明,城市化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它是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必须有所作为;同时城市化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必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循序渐进。

中国人多地少,适宜城市化开发的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3%,水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自然灾害频仍,因此,推进城镇化面临巨大的挑战。

美国、巴西城市化和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美国、巴西城市化和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美国、巴西城市化和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及启示内容提要:我国正在进入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如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避免出现过度城市化和过度城郊化,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美国和巴西在城镇化与小城镇发展和管理方面既有共同之处,又各具特色"我国应认真总结和借鉴国外城镇化的经验和教训,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同时,重视乡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把积极培育主导产业作为城镇化和小城镇发展的重点;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城镇化和小城镇发展的规划和管理。

关键词:美国巴西城镇化为了借鉴美国、巴西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的管理经验,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2003年1月,我们考察团对美国、巴西进行了为期21天的考察。

期间,我们既考察了纽约、旧金山、西雅图、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库里蒂巴等大城市,也考察了夏威夷、迈阿密、巴西利亚、玛瑙斯、伊瓜苏等各具特色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考察团认为,尽管美国和巴西在经济上存在较大差距,城市化起步也不一样,但两国的城市化水平都很高,在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和管理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一、美国、巴西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和管理的情况及特点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城市化进程起步始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60年代,该国城市化的任务基本完成。

巴西是世界上经济较为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总量曾于1997年名列世界第8位"巴西的城市化进程晚于美国,源自19世纪80年代,伴随着巴西工业化而兴起。

到20世纪末,两国的城市化都达到较高的水平。

例如,美国85%以上的人口住在城市,巴西2000年的城市化率为81.4%,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仅为46%。

在考察中,我们发现,美国、巴西的城市化与小城镇的发展和管理,表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一)城市数量多,集聚度高,形成了大!中!小城市(镇)相互配合的城镇体系美国共有51个州,3043个县(郡),35153个市、镇。

应用文-美国城市化的历史、特征及启示

应用文-美国城市化的历史、特征及启示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特征及启示':美国,城市化,历史进程,启示美国是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它早在19世纪就开始了从农村向城市社会的转变。

工业化的启动以及国内市场的扩大使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空间结构也随之发生显著变化,由最初的紧凑和密集结构向多中心分散结构发展。

如今,美国的城市化又出现了一系列值得探讨的新趋势,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特点对我国的城市化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城市化的历史并不等同于城市发展的历史。

城市出现于早期社会,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产物。

美国城市发展始于1609年的欧洲移民,由于地缘因素以及自然优势,早期城市主要是港口城市,集中于美国东海岸,如纽约(1625)、波士顿(1630)、查尔斯顿(1680)、费城(1682)。

城市化则是近代工业化的产物,工业化促使城市手坊转变为工厂,城市由原来的商品集散地转变为工业生产集中地,非农人口逐渐向城市集中并最终超过人口,这是初步的城市化。

若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0%以上看作城市化的开始,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50%以上看作初步城市化的完成,那么美国城市化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鲜明的特征。

1.城市化酝酿时期(1690年—1830年)这一时期美国的城市数量、规模以及城市内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状况对后期的城市化进程有重要影响,其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市数量少,城市人口增长不稳定。

1690年,人口超过2500人的城市只有4座,其中波士顿拥有人口7000人,是当时最大的城市。

在1690年至1820年这一百多年间里,城市数量从4座增加到61座,但城市人口的比例由1690年的8.3%降到5.1%,后又升至1820年的7.2%(见表1)。

1690年至1790年这一百年是美国历史上农村人口增长超过城市人口增长的时期。

第二,农业占国民的主导地位,但城市中从事商业、制造业以及其他服务业的人口比例高。

1974年,普赖斯研究波士顿、费城和纽约三大城市的结果表明,当时平均23%的人口受雇于商业,24%的人口受雇于制造业,50%的人口从事服务业,4%的人口在政府部门工作。

美国城市化历程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城市化历程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城市化历程对我国的启示一、城市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是城市的基础,只有产业发展到了一定高度,可以吸纳大量劳动力,才会吸引人口在城市的集聚,促进城市化的进程。

美国在工业化过程中,特别重视产业的升级换代与配套服务业的发展。

其第三产业就业从工业化较早阶段开始就呈现出与第二产业同步增长或比第二产业就业优先增长的趋势,农业劳动力一开始就较多地流入了第三产业。

中国必须在符合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规律,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尽早转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服务型经济与服务型城市。

中国的资源与环境基础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工业化道路,必须尽快转型,加快服务产业的发展。

服务业主导制造业,一个地区有多高的服务业水平,就能够形成多高的制造业水平。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我国上海制造业水平较高,即缘于较高水平的教育、科技、信息、金融、商贸、物流、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的支撑。

拥有了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就有可能改造传统制造业,加快产品的技术改造与升级换代,并有可能进行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生产出新的产品,催生出新产业,提高区域竞争力。

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必须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相适应,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服务型经济、服务型社会与服务型城市。

二、城市土地利用美国国土辽阔,人均土地面积是中国的4倍多,人均耕地比中国更是高很多,所以美国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资源非常充裕,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多采取低密度空间蔓延的方式,城市居民的房子都是低密度分开的单体住房(detachedsingle?鄄house),占地很多,城市建筑物都不高,体量也不大。

因为美国城市建设密度低,所以尽管城市人口不多,但是城市面积很大。

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必须基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必须植根于中国的资源与环境基础,走可持续的城市化道路。

我国的经济、社会现实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人均土地资源少,人均耕地更少。

赴美国学习考察城市化进程的心得与启示

赴美国学习考察城市化进程的心得与启示

赴美国学习考察城市化进程的心得与启示赴美国学习考察城市化进程的心得与启示去年10月,我有幸参加了“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专题研修班”在美国为期二个月的考察,对美国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有了粗略的了解。

美国150多年来城市化发展的历程,有着许多有资借鉴的经验,也不乏令人反思的教训。

本文试就这次学习考察中感悟到的美国城市建设理念,结合三明城市化发展的实际,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坚持工业强市,促进城市化发展。

美国的城市化过程非常明显地说明了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可以说,没有工业化的发展,也就没有今日美国城市的辉煌。

美国东部城市芝加哥、西部著名的“硅谷”城市——圣何塞,它们的建城和发展,就是分别依靠近代工业产业和新兴电子产业的兴起,迅速形成产业集群规模,集聚了大量的就业人员,随之带动了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才有了它今日的风彩。

三明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也充分说明了工业化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中,大量的工业企业的引入,使三明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山区小县,发展成为福建省的重要工业基地,人口也从原先的3万多人发展到今天的28万人,成为福建中部的一座重要城市。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三明城市区位和体制上的弊端阻碍了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据统计,2017年三明全市生产总值为392.08亿元,城镇化水平为42.1%,比全省平均水平47.3%低了5.2个百分点。

由此看来,我市的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对城市发展的支撑能力还不够强。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未来三明城市的发展目标是“要围绕永安—三明—沙县城市主轴线,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建设成为我省的经济发展腹地、重要工业基地、绿色产业高地、生态胜地,成为连接沿海、辐射内地、联动周边经济协作区的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

”因此,三明市要加快城市化发展,必须强调做强做大产业基础,进一步提升城市集聚资源和辐射带动功能。

美国、巴西城市化和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美国、巴西城市化和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美国、巴西城市化和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及启示内容提要:我国正在进入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如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避免出现过度城市化和过度城郊化,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美国和巴西在城镇化与小城镇发展和管理方面既有共同之处,又各具特色”我国应认真总结和借鉴国外城镇化的经验和教训,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同时,重视乡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把积极培育主导产业作为城镇化和小城镇发展的重点;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城镇化和小城镇发展的规划和管理。

关键词:美国巴西城镇化为了借鉴美国、巴西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的管理经验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2003年1月,我们考察团对美国、巴西进行了为期21天的考察。

期间,我们既考察了纽约、旧金山、西雅图、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库里蒂巴等大城市,也考察了夏威夷、迈阿密、巴西利亚、玛瑙斯、伊瓜苏等各具特色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考察团认为,尽管美国和巴西在经济上存在较大差距,城市化起步也不一样,但两国的城市化水平都很高,在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和管理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一、美国、巴西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和管理的情况及特点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城市化进程起步始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60年代,该国城市化的任务基本完成。

巴西是世界上经济较为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总量曾于1997年名列世界第8位”巴西的城市化进程晚于美国,源自19世纪80年代,伴随着巴西工业化而兴起。

到20世纪末,两国的城市化都达到较高的水平。

例如,美国85%以上的人口住在城市,巴西2000年的城市化率为81.4%,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仅为46%。

在考察中,我们发现,美国、巴西的城市化与小城镇的发展和管理,表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一)城市数量多,集聚度高,形成了大!中!小城市(镇)相互配合的城镇体系美国共有51个州,3043个县(郡),35153个市、镇。

考察国外村镇城市化的建设

考察国外村镇城市化的建设

考察国外村镇城市化的建设与时俱进加快新型村镇建设步伐根据组织安排,我参加了全省第七期城市规划专题研讨班的学习,学习分为国内专家授课和国外现场教学、考察两个阶段。

通过这次较为系统的城市规划学习,本人收获颇丰,美国在小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与做法,更值得我做进一步的探索。

一、美国城镇规划建设的总体印象美国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基础设施配套完善。

道路、供电、给排水、供气、路灯、现代通讯、学校、医院,超市、宾馆、教堂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一应俱全,人们生活在小城镇可以得到在大城市一样的享受。

二是功能区划非常明显。

小城镇主要分为城市客厅区。

公共服务区、商业区、居住区及产业区等。

城市客厅区一般是滨水而建的具有商业功能的小广场,是小城镇环境最好,景色最美的地方。

公共服务区一般是由市政府办公场所、学校、医院、图书馆等公共服务设施所构成。

商业区、居住区和产业区的总体布局及内部规划设计同样看出是匠心独具的。

三是居民住房别具特色。

小城镇居民住宅大部分是连体或单体别墅,其住宅的设计简洁明了,房屋以木质建筑为主,一切以人的居住舒适性为前提。

二、美国城镇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一是城镇规划建设的科学性。

美国借鉴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在城市规划上的先进经验,把规划的科学性放在首位。

据介绍,旧金山市的海峡大桥从规划设计到认证,前后花了十八年时间,上世纪三十年代建成的大桥今天仍然在充分发挥着作用,基本满足了当前的发展需求。

二是城镇规划建设的民主性。

为保证城镇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美国城镇规划的最终形成必须经过“民主集中制”这一程序。

城镇规划一旦通过,必须严格执行,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要严格按规划建设项目;另一方面,也不断地修编规划,但每一次修编都必须遵循“科学决策、民主评议”的程序。

三是城镇规划建设的严肃性。

美国的城镇,大到有几百万人口的纽约(核心区),小到仅有三千人的芝特莱小镇,均实行议会管理规划建设,管理亦同样如此。

美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经验及借鉴

美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经验及借鉴

美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经验及借鉴美国是全球范围内城乡一体化发展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

美国立足国情所采取的坚持农工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大力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积极构建高度城镇化的“大都市区”城镇体系、持续加强对农业农村地区发展政策扶植的一系列重大举措,非常值得中国借鉴。

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也是全球范围内在解决城乡二元经济及统筹城乡发展问题上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

与其经济的高度发达相适应,美国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在美国,“传统意义的农村社区几乎不再存在,城市和乡村除去主体产业和景观差别外,生活水平和现代文明程度基本趋同”[1]。

不仅如此,而且以“都市化区”、“大都市化区”等地域空间组织形式的普遍形成显著标志,美国城乡发展已经进入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中国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今天,深入、全面剖析总结美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做法与经验,对促进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做法1.坚持农工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农工关系协调是美国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特征。

美国是一个以农业开始其历史的国家,“基本上是无偿的,而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肥沃土地资源和美国式的农业发展道路”[1],加之全球范围内吸引、配置劳动力资源的移民政策所带来的人才、技术、资金优势,促使美国农业现代化迅速发展。

“农业革命是城镇化和工业化加速发展的第一动力”[2],这一点更适用于美国,正是由于农业的现代化,才大大加快了美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美国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城镇化的促进作用突出表现在:一是为城镇化解决了粮食问题,提供了原料和广大的国内市场;二是为城镇化提供了大量资金积累[3]。

同时,美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也非常注重与农业的互动协调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事实上,美国的工业化最早便是从棉纺织业开始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一直到19世纪60年代前后,以棉毛、纺织、面粉、肉食罐头等行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始终占据工业发展的支配地位。

美国城市发展

美国城市发展

美国城市发展与规划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摘要:中国正经历着社会和经济的重大变革,城市化的步伐也越来越快,现代城市规划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在经济活动全球化、城市问题相似化和城市进步发展竞争性的影响下,了解和研究国外城市规划的发展状况,借鉴经验,取长补短,对我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美国城市成长阶段从哥仑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到美国现代城市规划专业的形成,其间经过了400多年的发展历程。

回顾这段历史,可以清晰看到美国城市成长的三个阶段。

1.在独立前约300年的殖民地时期内,美国的城镇从无到有,属于前城市化时代。

2.从朗方规划美国新首都华盛顿哥仑比亚特区,到19世纪末的芝加哥世界博览会,是美国城市化急剧发展的时期。

3.从20世纪初开始,在强大的美国城市经济的支持下,城市美化运动与城市土地区划,分别从城市景观环境和城市房地产开发两个方面,奠定了美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基础。

二、美国城市规划的行政管理按美国宪法规定,在联邦、州、市三级政府中,市政府拥有对用地管理直接控制权,因而拥有强有力的规划管理机构。

美国城市管理机构有多种组织形式,如议会-市长制、委员会制和议会-行政长官制等。

美国城市规划管理机构的中心工作有三项:一是编制综合规划并依法编制区划法规和土地细分管理条款;二是管理城市用地使用的日常事务,审核建设项目,颁发用地许可证;三是利用联邦政府住房和城市发展部提供的社区发展基金,从事社区建设、工业发展、职业培训等各种项目。

由于美国大多数城市已经进入成年期,新开发区很少,因此,现在美国的城市用地规划多属修订规划,它们或是地区性的(如某市南部地区再发展规划),或是局部性的(如市区衰退地段整治规划),或是专题性的(如公交系统发展规划)。

芝加哥是美国城市中最早编制总体规划的城市,因而芝加哥市的城市规划机构也比较齐全,在美国城市中比较具有代表性。

历来芝加哥的规划机构分为两个系统,一是经济发展规划局,主要职能是为中小企业提供帮助,促进国际贸易机会,制订城市经济发展政策;二是城市建设规划局,主管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制订执行规划法规。

美国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和启示

美国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和启示
提高 了 1 3 %左右( 见表 1 ) 。在 2 0 0多 年 城 镇 化 的历程 中 , 美 国城镇 化 呈 现 出一 些 明显 的特 征 ,
点, 有 利 于 我 们 吸 取 有 益 的经 验 , 加 以借鉴 。
美 国城 镇 化 发 展 基 本 经 历 了 三 个 阶 段 , 1 8 8 0
要 积 极 借 鉴 发 达 国 家 城 镇 化 的 经 验 。 美 国 作 为
世 界 第 三 人 口大 国 , 走 过 了一条 比较成 功 的 城镇 化道路 。因此 , 研究 和 分析美 国城镇 化 发 展 的特
发展 阶段 , 从 1 9 6 0年 到 今 天 , 美 国 城 镇 化 水 平 仅
这中国的情况是决然不同的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是美国城镇化区别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一个显在美国建国时中国已有上亿的人iii已有上千的著特点欧洲亚洲等许多国家城镇化过程中增大大小小的城镇中国的农业文明已经发展到相l加的人口大多数来自本国农村的剩余人口很少当高的程度许多地区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开有来自移民的情况
美 国城 镇 化发 展 的 特 点 和 启 示
稳 妥推进 新 型城镇 化 发展 , 对 于 促 进 中 国 经 济 持
续健 康发 展 意 义重 大 。稳 妥 推进 城 镇 化 发展 需
到 1 9 6 0年 的 6 9 . 9 %, 中 间还 经 历 了两 次 世 界 大
战 的冲 击 ; 1 9 6 0年 后 , 美 国 城 镇 化 进 入 后 期l 93 0 l 92 0 l 9l 0 l 9O 0 l 89 0 I 8 8 O l 8 7 0 J 8 6 0 】 8 5 0 1 8 4 ( ) l 8 3 0 1 8 2 0 1 81 0 l 8 0 0 l 7 9 0

美国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和启示

美国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和启示

合 到了其建设过程之 中 , 加大 了各 产业之间 的联 系 。就美 国农业 镇化发展 。还要适 当降低城镇化的 门槛 , 强化城镇化制度 , 调控好
来说 , 它首 先为城镇 化提供 了一定 的物质基 础 , 解决 了城镇 化 中 各城市 的放假 , 使更 多的人实现在 城市居住的梦想 。
的粮食和资金 问题 。通 过相关数据显示 , 美 国人 均享有 的耕地面
部地 区 , 而 在 中西 部地 区 , 大城 市很 少 , 且 中小城 镇 的规模 也 很 小 。中西部地 区的 占地 面积极 广 , 大概 占到 全面地理面积 的一半 , 其城 镇化发 展落后 不仅会 对资 源造成 很大 的 ; 浪费 , 而 且很容 易

美 国的人 口主要分布在 四个 地区 ,除了东北部 和中西部外 , 出现 民族 分化 、 边疆动荡 等社 会问题 , 对整个 国家的经济 、 社 会发 还有 西部和南部两个 区域。在建 国初期 , 美 国人主要居住 在东北 展都会有很 大的阻滞作 用。所以 , 在建设 时 , 应该 加强中西部城镇
的人们在 美国的吸引力下逐步涌 向美国 , 并大都选择 在美 国的城 交通走进农村 中去 , 从而加快城镇化 的步伐 。同时 , 还要努力 提高 市 中落脚 , 使得 “ 移 民” 成为美 国城镇化发展 中的又一大特色 。 使用交通设施 的技术 , 使交通设施 的作用 能够 得到最 大程度 的发 ( 二) 城镇化与工农业之 间的关 系密切 挥, 进 而加快城镇化建设 的进度 。当然 , 中国还应该把产业 发展 作 在城镇化建设 时 , 美 国将 农业和工 业等多项产 业的发展 都融 为城镇 化发 展 的源泉 , 大力 发展各 产业 , 从 而从 多方面来 促进 城
美 国城镇化 发展 的特点 和启示

美国小城镇的管理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美国小城镇的管理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议会 ; 三 是 议 会
25
环球 采 玉
— 0 9个 1
经理
,

在 美国 康州 的

9
个 市镇 中 第 一 种 形 式 的 最 多 有
,
,
,
,
.
足 需 要 没 有 必 要 再 增 没 而 开 餐 馆 还 会 造成 环 境 卫 生 方 面 的 问 题 最 终 这 项 建 议 只 得搁 浅
, ,

占 总 数的 6 5 %

第 二 种 和第 三 种 形 式 的 较 少 分 别 只 占
山 于 市镇 官 员 多 为 民 选 产 生
,
,
17 % 和 1 8 环
又 有 任 期 加 之 许 多镇 长 不 拿 薪 水
,

因此 市 镇 政 府 官 员 中 多 数
市 镇 行 政 管理 委 员 会 经 居 民 投 票 选 举 产 生 由 3 至 5 人 组

美 国 的 市 镇 多 是伴 随 着 新 居 民 区 和 工 业 区 的 形 成 而 发 展
美 国 市 镇 地 方政 府 的 组 成 大 体 有 以 下 三 种 形 式 一 是 市镇
:
起 来的
进人 2 0 世纪 0 6 年 代 以 来 由 于 大城 市环 境 和 居 住 条件
,
行 政 管理 委 员 会 和 全 市 镇 大 会 ; 二 是 市 长
章 授 予 市镇 行政 机 构 以 市或镇 的 名 义 来行使 权 力 规 定 所 有居 住 在 本市镇 的 居 民在 政 治 上 和 组 织 上 都是本 市镇 成 员 享 有 和
, 。 、

美 国 是 一 个 地 方 高 度 自治 的 国 家

美国经济崛起过程中的城市化及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经济崛起过程中的城市化及对中国的启示
部分转载于 « 改革» 2019 年第 12 期 « 从消除绝对贫困到缓解相对贫困: 中国减贫历程与 2020 年后的减贫
战略»
美国经济崛起过程中的城市化及对中国的启示
马晓河 ∗
摘 要: 纵观美国经济崛起历程ꎬ 经济快速增长期与城市化加快推进期同步ꎬ 即城市化
与工业化高度协调ꎬ 城市化从早期发展小城镇到大城市进而再向城市群 ( 带) 、 城市精
增长ꎬ 1820 ~ 1870 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 4 2% ꎬ 英国为 2 05% ꎻ 1870 ~ 1913 年美国
国内生 产 总 值 年 均 增 长 3 94% ꎬ 英 国 为 1 9% ꎻ 1913 ~ 1950 年 美 国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年 均 增 长
2 84% ꎬ 英国为 1 19% ꎮ 1940 ~ 2000 年ꎬ 美 国 每 十 年 GDP 平 均 增 长 率 都 在 3% 以 上ꎬ 其 中
明增长” 计划ꎮ
关键词: 城市化 公共服务 精明增长
1860 ~ 1913 年ꎬ 美国经济规模和人均 GDP 先后超过英国后ꎬ 在 100 多年时间里经济发展一
直位居世界第一ꎮ 从城市化与经济增长视角观察和研究美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化ꎬ 力图寻找对中
国有益的启示ꎮ
∗ 作者简介: 马晓河ꎬ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ꎮ
世界崛起的 100 年ꎮ 而真正使美国崛起成为世界强国的关键时期ꎬ 是 1870 ~ 1920 年的 50 年ꎮ 这
一时期世界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ꎬ 以电力发明和大规模应用为代表ꎬ 美国的纺织、 农产品加
工、 采掘业、 石油电力、 化工、 钢铁、 建筑、 电器、 汽车、 机械制造等工业飞速发展ꎬ 工业化得
制造业ꎮ 1860 年美国工业产量在世界排位还是第四ꎬ 到 1894 年已跃居世界第一ꎮ 1913 年ꎬ 美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美国小城镇发展历程(一)小城镇起步阶段(1840年前)19世纪40年代以前,美国小城镇主要集中于东北海岸地区。

早期小城镇规模较小,数量较少,其居住人口以欧洲白人移民为主。

美国早期城镇聚集于东北海岸地区【基金项目】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超大城市社会治安服务的有效供给机制研究”(项目号:18BGL253);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项目“我国城市政府向社会组织职能转移中的激励型行政引导模式研究”(项目号:GD14CZZ01);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马哲专项课题“广州社会治理创新经验总结”(项目号:2017GZMZYB43)成果。

美国小城镇发展的动力体系及其启示◎ 王枫云 唐思雅美国小城镇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Small City”,即“小城市”;另一种是“Little Town”,即“小镇”。

①自1565年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作为第一座小城镇在北美大陆诞生以来,美国小城镇展开了其独具特色的发展历程。

回顾美国小城镇的发展历程,洞察推进其发展的动力体系,对当代中国的小城镇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摘 要:美国小城镇作为其国家城镇体系的重要构成,其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起步阶段(1840年前)、快速发展阶段(1840年—1920年)、郊区化阶段(1920年至今)。

推进美国小城镇发展的动力主要有:欧洲移民的进入、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联邦政府政策和美国独特的城市文化。

分析美国小城镇发展的动力体系,对推进我国小城镇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美国小城镇 发展历程 动力体系【中图分类号】TU984.3 doi:10.3969/j.issn.1674-7178.2019.01.008主要原因有二:区位优势、交通不发达。

首先,独特的区位优势,早期移民主要聚集于此与欧洲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形成东北海岸城镇群。

美国东北海岸地区濒临大西洋,是欧洲人跨越大西洋登陆美国最近的地方。

聚集于东北海岸地区的欧洲移民利用便利的海上交通与欧洲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出口原材料,进口制成品。

在与欧洲国家贸易过程中,纽约、费城、波士顿等港口城市逐渐兴起,并逐渐带动周围小城镇发展,形成早期东北海岸城镇群带。

其次,由于交通工具以及交通网络体系欠发达,人口向美国中西部内陆迁移困难重重,迫使大量人口聚集在东北海岸地区。

(二)小城镇快速发展阶段(1840—1920年)19世纪中期,美国工业进入迅速发展阶段,交通运输方式也随之经历了几次重大变革,先后出现了“运河时代”“铁路时代”。

交通方式的发展带动了人口、产业的迁移,美国的小城镇得到了长足发展。

由于美国水域资源发达,加上水上运输成本较低且运货量大,19世纪40年代左右美国开始大规模的开凿运河。

连接纽约和五大湖地区的伊利运河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它加快了美国东海岸与中西部的货物运输速度,也将沿岸地区与内陆地区的运输成本减少了95%。

②方便快捷的运河交通推动了五大湖地区与东北海岸地区的贸易往来,人口开始由东北海岸地区向五大湖区迁移,带动了沿岸城镇的兴起与发展,形成以底特律、布法罗、芝加哥、阿尔巴尼为中心的五大湖地区城镇带。

从19世纪40年代到内战结束,美国的铁路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铁路体系。

19世纪60年代,联邦政府与北方工业资本主义在南北战争中取得最后的胜利,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对资源及土地需求量增大,仅有的水运航道与未形成完善体系的铁路运输系统难以负荷,急需开发和利用分散各地的物质及土地资源。

19世纪60年代,美国国会通过《太平洋铁路法案》(Pacific Railroad Act),开始修建由东部地区通往西部地区的铁路网。

1862年,林肯政府组织修建第一条横跨北美大陆的铁路干线,全程长2000英里,由东部到西部只需6天。

贯穿东西的铁路网改变了一切,打破了时间与距离的阻碍,火车为沿途荒芜的地区带来了文明、人口,城镇沿着铁路网一座又一座地发展起来。

近一年的时间4万人口迁移至位于中西部的内布拉斯加州。

同期,美国联邦政府通过《宅地法》(Homestead Acts),规定凡年满21岁的美国公民或符合入籍要求申请加入美国国籍的外国人,只需缴纳10美元的登记费便能在西部获得160英亩土地,连续耕种5年之后就成为这块土地的合法主人。

《宅地法》慷慨的土地政策,大大地满足了人们对土地的需求,刺激了大量人口向西部迁移,在原本荒凉的大平原和草地上建立了牧场、农场、工厂、矿山和城镇,促进了西部大开发,坐落于西部地区的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与此同时,铁路的修建与运营对钢铁、煤炭燃料等矿物资源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促进了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880—1897年,钢铁产量由127万吨增加至727万吨。

③矿物资源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劳动力与工矿企业逐渐向矿物资源丰富地区流动,推动了大量工矿城镇的产生。

如西弗吉尼亚州和宾夕法尼亚州的丰富煤矿得以开发,推动了以匹兹堡为中心的工矿城镇带的形成。

(三)小城镇郊区化阶段(1920年至今)第二次工业革命用电力代替蒸汽动力,内燃机得到发明与应用,美国正式迈入汽车时代。

汽车的快速普及与高速公路的修建改变了居民对空间、时间与距离的传统概念,位置、交通等因素不再成为居民选择住处的首要影响因素。

④另一方面又因中心城区“城市病”等问题蔓延,这一时期位于大都市郊区的卫星城镇得到极大的发展。

19世纪90年代,美国引进汽车制造技术。

由于钢铁供应充足、石油资源丰富等原因,美国汽车工业虽起步晚,但发展比欧洲各国迅速,成为世界的“汽车王国”。

1903年,福特汽车公司创办,极大地提高了汽车的生产效率并降低其生产成本。

从1908年到1929年,汽车的单价由最初的850美元下降到260美元。

美国汽车登记数量从1900年到1920年由8000辆上升为924万辆,平均11人就拥有一辆汽车。

从1920年到1930年,汽车登记数量上升为近2700万辆,平均4.5人便拥有一辆汽车(见表1)。

1956年,美国国会通过《联邦援助公路法》(Federal-Aid Highway Act),授权修建州际公路系统,计划在全国铺设长达4.1万英里的州际高速公路。

汽车的普及与公路的修建增加了城市与郊区之间流动的便利性。

1900—1910年和1910—1920年,城市中心人口的增长率为35.5%和26.7%,同期郊区的增长率为27.6%和22.4%。

然而20世纪20年代以来,城市中心的人口增长率下降至23.3%,郊区人口增长率上升至34.2%,高于城市中心近11个百分点。

⑤同期,中心城区因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工业与人口大量聚集,出现了一系列严峻的问题。

一方面,居民生活环境卫生问题严峻、住宅紧张、物价上涨、交通堵塞、抢劫犯罪、文化冲突等一系列被专家学者们称为“城市病”的问题突出;另一方面,工业大规模地发展,对土地需求量增加,而城市中心地价不断上涨,阻碍了工业的发展。

汽车的普及与公路体系的完善为工业区和居住区向郊区迁移提供了可能,大量工业基地开始向面积辽阔、地价较低的郊区搬迁。

中心城区问题严峻,加上大量就业机会随着工业一同迁移至郊区地段,人口开始大量向郊区涌入,促进了卫星城镇(Satellite Town)的蓬勃发展。

例如,华盛顿特区的卫星城镇有位于马里兰州的弗雷德里克(Frederick)、弗吉尼亚州的弗雷德里柯丝堡(Fredericks-burg);纽约的卫星城镇有康涅狄格州的布里奇波特(Bridgeport)、宾夕法尼亚州的伯利恒(Bethlehem);底特律的卫星城镇为密歇根州的安娜堡(Ann Arbor)。

⑥二、美国小城镇发展的动力体系(一)欧洲移民的进入是美国小城镇发展的初始动力美国早期人口稀少,到1790年人口总数也才达到390万人,其中白人320万、黑人70万。

⑧由于劳动力短缺,北美大陆大量疆土无法开拓,只有少量的城镇聚集于东北海岸地区。

美国于1776年7月4日宣布独立时,仅有大西洋沿岸13个州隶属于美国领土,总计面积约为80万平方公里。

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先后将除13个州以外的大西洋沿岸土地划分给美国,美国国土面积由原来的80万平方公里上升至230万平方公里。

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成立,从此走向领土扩张的道路,向现在的中西部地区大面积的扩张。

1867年,美国国土面积达到930万平方公里。

土地面积的不断增加,急需大量的劳动力开拓土地、开发资源、创造财富。

为此,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专门的“移民法案”,以优厚的移民待遇和大量的机会吸引着大量欧洲移民,对欧洲移民迁移至美国产生一种拉力。

同期,欧洲国家由于人口数量飙升,导致工厂与农场劳动力过剩。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期,欧洲人口总数由1.4亿上升到2.5亿,人口增长率约为80%。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口总数上升为4亿。

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18世纪50年代供1人居住的土地,到20世纪早期要供养3人,人口的增长超过了土地的承载力。

另一方面,表1 美国1900—1935年登记机动车数量年份汽车(辆)公车(辆)卡车(辆)总计(辆)19008000008000190577,4000140078,8001910458,377010,123468,50019152,332,4260158,5062,490,93219208,131,52201,107,6399,239,161192517,481,00117,8082,569,73420,068,543193023,034,75240,5073,674,59326,749,853193522,567,82758,9943,919,30526,546,126资料来源:根据美国国家交通部数据整理而得⑦。

19世纪40年代,西欧主要发达国家顺利完成工业革命,俄国等东欧国家也在工业化进程中。

工业革命的发展对欧洲各国原有的社会结构造成巨大的冲击,欧洲农村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瓦解,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欧洲社会的动荡局面迫使欧洲人远离母国,前往社会稳定且有大量发展机会的美国。

美国联邦政府一系列优厚的移民政策、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大量的发展机会所产生的拉力与欧洲社会矛盾等一系列问题所产生的推力,促使几千万欧洲人跨越大西洋移居至美国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追求更好的生活。

1820—1860年,移民至美国的人数为500万;1860—1890年,移民至美国的人数超过1000万;1890—1933年,移民人数达到2200万。

⑩与此同时,由于移民数量的持续增加,土地需求量不断上升,城市用地日趋紧张,部分移民迁移至美国非城市地区,为美国小城镇的发展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首先,移民大多数为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年龄基本在15~45岁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