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示例第1节
浙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科学教案(1-5节)
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了解人类的受精、胚胎发育和分娩养育的基本过程。
3.了解人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途径。
教学重点:人的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人的受精和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教学难点:人胚胎发育过程中与母体的物质交换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备注1.设问:世界上每天都有许多婴儿降临世上,包括你也是从一个婴儿发育成长而来的。
有许多同学想知道自己是怎样诞生的。
有哪位同学能大概说说自己是怎样诞生的吗?并板书: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2.学生简述:3.讲述板书:我们知道新生命都是从一个细胞――受精卵发育而来的。
受精卵又是由精子和卵子结合而产生的。
并板书:一、精子和卵4.读图答复:〔1〕精子的结构如何?有什么特点?〔2〕卵的结构如何?有什么特点?〔3〕填表精子卵结构大小形状5.小节板书:精子和卵的细胞结构基本相同,但大小悬殊,形状不同。
精子依靠长尾能灵活游动,有利于受精作用的进行。
1〕精子很小,长约60微米,只有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精子的形状似蝌蚪,有长尾,能游动。
一个健康的成年男子,一天可以产生上亿个精子。
2〕卵细胞呈球形,直径在毫米以上,几乎用眼睛可以直接看出,这是人体内最大的细胞。
卵细胞的细胞质里含有丰富的卵黄。
卵黄是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卵细胞。
6.设问:你知道精子是从哪里来的吗?7.简答:人的卵和精子是由人的生殖系统产生的。
其中精子由男性生殖系统产生。
卵子由女性生殖系统产生。
8.读图答复:男性生殖系统与女性生殖系统有什么不同?睾丸:男性主要性器官,也是男性的性腺。
共一对,阴囊中;能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附睾:位于睾丸反面,能够贮存和输送精子内生殖器输精管:输送精子精囊:分泌和贮存粘液1.男性生殖系统前列腺:分泌粘液阴囊:保护阴囊和附睾外生殖器阴茎:有尿道,能排精补充:睾丸在阴囊里,是两个卵圆形的灰白色器官。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教案基于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具体教学内容包括:第1章物质的构成与变化第1节:物质的构成第2节: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第2章生命活动与细胞第3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第4节:生物的营养与呼吸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构成和性质,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3. 使学生了解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变化类型、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2. 教学重点:物质的构成、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生物的营养与呼吸。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多媒体课件。
2. 学具:显微镜、实验器材、学习指导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引入物质和细胞的概念。
2. 新课讲解:物质的构成: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概念,举例说明。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介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结合实例讲解。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通过挂图和多媒体课件,讲解细胞的基本结构,阐述各结构的功能。
生物的营养与呼吸:讲解生物的营养摄取和呼吸过程,结合生活实例。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显微镜观察细胞,加深对细胞结构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离子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3.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等4. 生物的营养与呼吸:营养摄取、呼吸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判断下列物质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简述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答案:物理变化:如水从液态变为固态。
化学变化:如铁生锈。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功能: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物质变化和细胞结构的学习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一章-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教案-浙教版
第二节新生命的诞生(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途径。
2、初步了解胚胎发育各阶段的大致情况。
过程与方法:1、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2、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得到正确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母亲十月怀胎并分娩诞生新生命的过程,使学生体验生命的珍贵、母亲的伟大。
2、通过介绍生男生女的奥秘、双胞胎形成的原因等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途径难点: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途径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展示:母亲分娩胎儿的录象,看到一个婴儿诞生了。
问:有没有关于婴儿的一些疑问需要老师帮忙解答?生(自由发言):婴儿在妈妈肚皮内要不要呼吸?要不要吃东西?如果要吃东西,他是怎样吃东西的?为什么妈妈能怀孕生小孩,爸爸不能?小孩生出来的时候为什么要哭?婴儿身上为什么有血,是不是医生把他的皮弄破了?妈妈肚皮内的小孩是怎样形成的?讲述:当男性所产生的精子与女性所产生的卵子相遇并相结合的时候,新生命的诞生的故事也就开始了——胚胎在子宫内膜上着床后,我们就说女性怀孕了。
二、新课展开(一)新生命的诞生问:怀孕的女性需要注意的事情特别多,你知道有哪些呢?活动:四人小组讨论。
汇报:(1)我阿姨怀孕是,我妈,外婆总嘱咐她不要感冒,不要乱吃东西等,可能是怕引起婴儿的残疾---- (2)听过一些报道:在妇女怀孕期间服用了某些抗生素药,或吸烟、酗酒吸毒等,都会影响胎儿的发育。
(3)不可以经常在电脑前工作,或过度看电视等,可能会导致婴儿畸形,发育迟缓---(学生拿出他们收集的资料解读给其他同学听,从而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教师给予评价、补充、并过渡。
(二)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途径展示:出示一些写有“孕妇慎用”、“孕妇禁用”的药物的说明书,问:有些药品的说明书上往往写着“孕妇慎用”、“孕妇禁用”,这是为什么?生可能会认为:影响婴儿,引起婴儿的残疾。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生活中的化学》的第1节“奇妙的化学变化”。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化学变化的概念、化学变化的特征、化学反应的类型以及化学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的概念,掌握化学变化的特征,了解化学反应的类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化学变化的概念、特征及化学反应类型。
难点:理解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化学试剂、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化学变化现象,如燃烧、氧化、酸碱中和等,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变化。
2. 知识讲解(1)化学变化的概念与特征(2)化学反应的类型及实例(3)化学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 例题讲解(1)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2)列举化学反应的类型及实例(3)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4. 随堂练习(1)完成教材第36页的练习题(2)分析生活中的化学变化现象,完成实验报告单5. 实验演示与操作(1)演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酸碱中和反应六、板书设计1. 化学变化的概念、特征2. 化学反应的类型及实例3. 化学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2)解释下列化学反应的类型及实例(3)分析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并说明其原理2. 答案(1)略(2)略(3)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科技的发展,了解化学在生产、生活、环保等方面的应用。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3章《生活中的化学》的第1节“奇妙的化学变化”。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化学变化的概念、化学变化的特征、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具体涉及实验“铁生锈”、“蜡烛燃烧”和“牛奶变酸”等实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的概念和特征,掌握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化学变化的概念、特征及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难点: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化学试剂、多媒体课件。
学具:实验报告单、学习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火烧、铁生锈等,引起学生对化学变化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化学变化的概念、特征,引导学生区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3.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实验“铁生锈”、“蜡烛燃烧”和“牛奶变酸”,让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判断化学变化,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化学变化的概念、特征。
2.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3. 实验现象及分析。
七、作业设计(1)水蒸发(2)木柴燃烧(3)酒精挥发(4)铁生锈2. 答案:(1)物理变化,因为水蒸发只是状态改变,没有新物质。
(2)化学变化,因为木柴燃烧了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
(3)物理变化,因为酒精挥发只是状态改变,没有新物质。
(4)化学变化,因为铁生锈了新物质铁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例,使学生掌握了化学变化的概念和特征,区分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课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进行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同时,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1章 第1节 新生命的诞生教案2 浙教版
第1节新生命的诞生1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了解人类的受精、胚胎发育和分娩养育的基本过程。
3.了解人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途径。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人的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人的受精和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教学难点:人胚胎发育过程中与母体的物质交换4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教学预设[准备引入]请学生看一小段母亲分娩胎儿的录象,看到一个婴儿诞生了,问学生有没有关于婴儿的一些疑问需要老师帮忙解答?[课题揭示]教师根据学生的疑问引到本课主题(新生命的诞生),并说当男性所产生的精子与女性所产生的卵子相遇并相结合的时候,新生命的诞生的故事也就开始了。
录象播放(受精)一个精子与一个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那么受精的实质是什么?幻灯片演示受精的实质使学生明白受精的实质是精子细胞核与卵子细胞核相融合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彻底明白受精的场所及受精卵形成后的变化,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受精及受精卵一边分裂一边沿着输卵管下滑的情景。
胚胎在子宫内膜上着床后,我们就说女性怀孕了,怀孕的女性需要注意的事情特别多,如跌打扭伤时,我们用的麝香膏,上面写着孕妇慎用。
提出问题:有些药品的说明书上往往写着:“孕妇慎用”、“孕妇禁用”、这是为什么?请四人小组讨论。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继续提问:那么母亲吃进去的药物到底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进入婴儿的体内?请四人小组讨论。
到底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进入婴儿体内的呢?教师出示:胚胎在子宫内发育的图片及胎盘的放大图片。
根据图片教师作以下讲解:胚胎在子宫内膜上着床后,子宫内膜上形成了胎盘,胎盘连着母体,也通过脐带连着胎儿,这样一来母体与胎儿之间有了中间环节:胎盘与脐带。
那么有了中间环节有什么用呢?请同学看胎盘的放大图,胎盘中有丰富的血管,既有母亲的血管又有胎儿的血管,但两者的血管是互不相通的,只不过母亲血管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能通过一番交换钻进到胎儿的血管,沿着脐带进入到胎儿的体内。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教案基于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具体内容包括:第1章:生命之源第1节:水的基本性质第2节:水的循环第2章:生物圈第3节:生态系统第4节:生态平衡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的基本性质和水的循环过程。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认识,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水的循环过程的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
2. 教学重点:水的基本性质、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水资源图片,引发学生对水资源的关注。
2. 新课导入:讲解第1章第1节水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认识水的三态变化。
3. 实践情景:分组实验,观察水的三态变化过程,填写实验报告。
4. 例题讲解:讲解第1章第2节水的循环,通过图示讲解水循环的过程。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图示完成水循环的练习题。
6. 新课导入:讲解第2章第3节生态系统,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7. 实践情景:组织学生参观校园生态系统,观察生态系统的特点。
8. 例题讲解:讲解第2章第4节生态平衡,通过案例分析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9.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生态平衡被破坏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水的三态变化、水循环过程图示。
2. 板书右侧: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平衡概念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出水的三态变化及其特点。
绘制水循环过程图,并简要描述每个环节。
分析一个生态系统的组成,并说明生态平衡在该系统中的作用。
2. 答案:水的三态变化: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
水循环过程图: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
生态系统分析: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维持生物多样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学案第1章第1节两课时
姓名:班:学号:[关键词]感官、感受器、神经末梢、神经中枢[学习过程]1.人的感觉。
(1)人体具有多种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各种,如温度、气味、颜色、声音等,产生不同的感觉。
★(2)人有、、、、等感觉,分别由感官、、、及感受。
各种生物也有自己的感觉器官,这对于生物的生存、繁衍具有重要的作用。
(3)生物的感觉器官能够感受不同刺激的原因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
2.皮肤的感觉功能。
★(1) 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它具有、和等多种感觉功能。
(2)触觉:感觉外界物体与人体的触碰以及强弱程度。
(3)痛觉:是触觉的过强反应,痛觉能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它对人的健康生活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4) 冷、热觉:感觉环境温度的变化。
3.嗅觉的形成过程。
(1)环境中物质的进入,接受刺激,将此信息传到大脑,大脑的分析信息后形成嗅觉。
(2)嗅觉特点:嗅疲劳;嗅适应;嗅觉敏感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巩固练习]1.盲人通常用指尖触摸盲文,原因是指尖分布着丰富的神经末梢。
2.“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说明大脑皮层的中枢易疲劳。
3.妈妈常用手背来感觉小孩是否发烧,说明手背皮肤中有敏感的…………( ) A.触觉感受器B.热觉感受器C.痛觉感受器D.冷觉感受器4.“孔子闻韶音三月不知肉味”中的“闻韶音”和“知肉味”分别属于人的( ) A.嗅觉和听觉B.听觉和视觉 C.听觉和味觉 D.触觉和味觉5.公安部门通常使用警犬缉毒,这是利用了狗的……………………( ) A.目光敏锐B.动作敏捷 C.发达的味觉D.发达的嗅觉6.在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具有最大保护意义的是……………( ) A.冷觉B.热觉C.触觉 D.痛觉姓名:班:学号:[关键词]感官、感受器、神经末梢、神经中枢[学习过程]4.舌和味觉。
(1)舌具有功能,可以感知、、、等各种味道。
舌感觉的过程是:舌乳头→()→()→大脑(2)舌的不同部位对酸、甜、苦、咸等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对苦味最敏感的区域是,甜味是,咸味、酸味最敏感的是在。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教案 第3章 第1节 第1课时 参照物
第3章运动和力第1节机械运动第一课时参照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运动的绝对性以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理解参照物的概念,能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所选参照物,以及根据所选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3)了解机械运动的分类,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概括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
(2)通过参照物的判断及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重点】(1)参照物的判断以及根据所选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2)机械运动的分类。
【难点】根据所选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过程知识点一参照物【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88~89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 .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 .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常选择一个假定不动的物体作为标准,相对于这个标准,如果物体的卫邕发生了变化,就认为它是运动的;否则,就认为它是静止的。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3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一相对的,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时,结论也不一样。
比如地面上的人和电梯里的人对电梯是静止还是运动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因为地面上的人和电梯里的人所选的参照物不同。
【合作探究】你也许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坐着的汽车正好与另一辆汽车并排停着,当你看着边上的汽车时忽然感觉自己坐的车正在缓慢地运动,但当你向另一边窗口看出去时,又发现自己坐的车根本没有动。
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答:事实上,你先后对自己坐的车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判断都有道理。
你认为自己坐的车是运动的,是以边上那辆开动的车作为参照物,你坐的车相对于边上的车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故认为自己坐的车是运动的。
你又认为自己坐的车是力争止的,是以路旁的树木或建筑物为参照物,自己坐的车相对于这些参照物的位置未变,故认为是静止的。
2024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教案 第1章 第1节 1课时
第1章代代相传的生命第1节新生命的诞生第一课时人的生殖系统与受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男、女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知道精子和卵细胞,知道受精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观察男、女生殖系统组成图,使学生学会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生殖系统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明确严肃对待两性行为应该是终身遵循的道德规范。
教学重难点【重点】(1)男、女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人的受精过程。
教学过程知识点一精子和卵细胞【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2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婴儿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一个受精卵细胞是由一个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一个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的。
2.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球形,其直径约为0.1毫米,它的细胞质中含有较丰富的营养物质。
精子比卵细胞小,约0.05毫米长,有尾,能游动。
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核内均携有遗传信息,这些遗传信息决定着新生命的主要特征。
【教师点拨】卵细胞之所以大,是因为其细胞质内中含有营养丰富的物质,是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
【跟进训练】1.人类发育过程的起点是(C) A.精子B.卵细胞C.受精卵D.胚胎2.下列关于生殖细胞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精子有尾,能运动B.卵细胞是人体最大的细胞,没有尾巴但能运动C.受精卵的形成是新生命的开始D.卵细胞比精子大,这有利于早期胚胎的发育知识点二人的生殖系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2~3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男性生殖系统主要由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
睾丸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是男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
男性在青春期发育期间,睾丸开始产生精子。
一个健康的成年男性一天可产生上亿个精子。
2.女性生殖系统主要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器官组成。
女性有两个卵巢,位于腹腔的下部,子宫的两侧,卵巢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完整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优质教案
完整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3章《气候与天气》的第1节“气候与人类活动”。
具体内容包括:气候的定义、气候的形成因素、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气候的定义,掌握气候与天气的区别。
2. 理解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气候形成因素的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重点:气候与天气的区别,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多媒体课件。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近50年来的气温变化图,引发学生对气候变化现象的关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教学新课:(1)气候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气候的概念,并与天气进行区分。
(2)气候形成因素:讲解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让学生掌握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
(3)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3. 例题讲解:讲解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及时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气候与天气的区别2. 气候形成因素纬度海陆分布地形3.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正面影响负面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候与天气的区别。
(2)列举至少三个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3)分析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 答案:(1)气候是长时间内某地区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稳定性;天气是短时间内某地区的具体气象现象,具有多变性。
(2)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
(3)例: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解决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发展可再生能源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气候与天气的区别掌握较好,但对气候形成因素的理解还需加强,下节课可针对此方面进行巩固。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1节 机械运动》教案B
《第1节机械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确认机械运动的判断必须要有一个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是相对参照物而言。
能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所选的参照物,以及根据物体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2、根据分类标准不同,将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还可以逐级分类将直线运动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3、在给定器材的条件下,通过探究,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4、确认速度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叙述速度的意义,写出速度的单位和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能够利用运动速度的公式计算物体的运动速度,能够对不同单位进行换算。
5、能够说出平均速度的作用,会使用简单的器材测量平均速度,能够利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计算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1、了解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
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是一个理想化的运动模型。
3、从情景再现,生活体验中提炼科学知识,应用科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种哲学概念的初步建立。
二、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的分类。
2、参照物的概念和参照物的选择。
三、教学难点1、参照物的判断和选择。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金属车、木头车、米尺、秒表、长木板、有关课件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们周围的物体都在无时无刻的运动着,他们运动时空间和位置不断的发生改变。
为什么又有人说什么物体是静止的呢?我们怎么判断运动和静止呢?怎么描述运动的快慢呢?新课讲解:一、参照物图片展示:树木,火车、木材、加油站,路牌师:哪些物体在运动?然后进行小游戏:三个学生,甲同学先观察另两个同学所站的位置,然后背朝另两个同学,乙同学移动一段距离。
然后让甲同学观察,师:老生问谁运动了?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师:能否找一个参照的物体,说明他位置发生变化?师总结:用来参照的物体,在科学上称“参照物”根据物体的位置变化来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这种运动在科学上称为“机械运动”老师补充:我们在判断一个人高低的时候有个标准,同样我们在研究物体到底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时候,也要选择一个标准,是把地球看成不动的物体,把地球作为标准,这些物体相对与地面的位置变化的,我们认为这些物体是运动的;这些物体相对与地面的位置不变的,我们认为是静止的。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1章第1节新生命的诞生教案1浙教版
新生命的诞生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1)了解人类的受精、胚胎发育和分娩的基本过程;(2)了解胚胎发育过程中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途径。
2、技能目标:(1)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2)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得到正确结论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介绍母亲十月怀胎并分娩诞生新生命的过程,使学生体验母亲的伟大和生命的珍贵。
(2)受精卵的形成是新生命诞生的开端,使学生明白严肃对待两性行为应该是终身遵循的道德规范,即对学生进行性道德,性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1、受精的实质、受精的场所2、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途径教学难点1、了解胚胎发育过程中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途径。
2、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教学策略采用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共存、小组合作与自主学习兼用的教学策略。
课前查找资料、分析讨论问题,以小组合作方式展示预习成果,并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感悟,提升。
教学思路预习内容从“与家人互动”开始,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亲切感;再通过独立完成知识点、与同伴合作完成讨论问题使学生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小组的在课堂上的展示,充分分享合作的喜悦,教师给予点评,激发小组间的竞争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动画课件(受精与受精卵的分裂);录象(受精过程、分娩过程、试管婴儿);幻灯片(精子与卵子结构图、胚胎发育各阶段的图片等)预习内容:1、家庭采访题——请你和你的家人共同完成:(1)母亲在怀孕的时候心情和饮食有什么要注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在母亲肚子里的第一次“活动”是什么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的血型_________,妈爸的血型__________,你长得更像谁?(4)从母亲怀孕到你的出生共经历______________月;(5)刚出生的你,体重是____________千克;2、自主预习题——请你独立完成:一:受精与妊娠(1)什么是受精?(2)受精的场所在哪里?受精的实质?(3)受精卵与胚胎的不同?“怀孕”在科学上称为?(4)结合受精和胚胎的形成过程,说说人的卵细胞和精子的形态结构与其功能的关系?(5)避孕的方法?(男性有哪些?女性有哪些?)二、胚胎的发育(6)受精后第几周出现胎盘?(7)胚胎的血液与母亲的血液相连通吗?(8)胎盘起什么作用?脐带连接着谁?(9)有些药品的说明书上往往写着“孕妇慎用”“孕妇禁用”,为什么?(10)胚胎第几周具人形?从哪周到哪周称为胎儿?三、分娩与养育(11)从受精到胎儿出生需多久?胎儿就是婴儿吗?(12)胎儿又是怎样从母体内娩出来的呢?(13)婴儿刚出生时要大哭一声,否则就会夭折。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教案【篇一:浙教版科学教案全册】第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一、教学目标1.了解用符号和模型来表示复杂的事物或过程的科学方法。
2.举例说出学习和生活中所见过的符号和模型。
3.学会用模型解释简单的科学现象和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用符号和模型来表示复杂事物或过程这一科学方法。
2.了解模型的各种不同类型及作用。
3.能用物质粒子模型解释水的状态变化,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三、教学准备1.随身听、饮料罐2.地球仪、细胞模式图、细胞模型、眼球模型、水分子模型四、教学方法1.演示法2.谈话法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引入1.观察与思考。
(展示一部随身听给学生看)请大家看一下这部随身听,你能告诉老师如何使用它吗?(学生说出使用方法)这部随身听上并没有汉字,而且你也没有看过说明书,你怎么知道它的使用方法呢?(根据机身上的符号,特别是按键上的符号)2.讲述。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一些类似的符号来表示事物,有时我们也会用到模型来表示事物。
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科学方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二)符号1.列举。
你能说出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用过的符号吗?(学生回答:如“速度v”、“冷锋、暖锋”等。
让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思维的发散性)你能说出在生活中,我们用到过哪些符号吗?你能简要画出来吗?(学生回答并画简图:交通标志、厕所标志、电源标志等)2.读图并思考。
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图1-1,结合刚才大家所举的例子,思考为什么人们常用符号来表示事物呢?(1)分析交通标志,得出结论: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
(2)分析电流表符号,得出结论:用符号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3)分析时间符号,得出结论:用符号可以避免由于表达事物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3.提问。
请大家分析并说出下列符号所代表的含义。
(展示饮料罐上的请勿乱丢的提示、开关上的“开”与“关”、交通标志等)4.实践。
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_1-1 新生命的诞生(3)
1.1 新生命的诞生初中科学(浙科版)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一、教学内容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七年纪下册第一章第一节二、设计说明由于传统的文化束缚,国人对孩子在身体结构和生殖上的教育一直是个盲点,很多老师自己也不愿意在课堂上多谈多讲这方面的内容,甚至有的老师上到这一部分内容时让学生自己看书。
但是孩子在初中阶段,正是好奇心很重的时期,再加上现在网络的开放和不健全,一些学生接触到网络上的黄色不健康内容,如果老师和家长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容易走入误区,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家庭问题。
所以这节课的内容应该作为一个重要的知识介绍给学生。
新生命是人类生命的延续,是组成社会的源头,那么新生命是怎样形成的,通过本节课内容,使学生们能了解、掌握新生命诞生的奥秘,另外通过研讨使学生热爱新生活,珍惜生命、尊重自己的父母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康的人格,具有强烈的爱心和执着的追求精神。
本节内容应该以介绍为主,通过课本图片和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了解男女生殖系统的差别,知道人的生长发育起源于受精卵,通过胚胎发育和胎儿的生长分娩,意识到母爱的伟大,生命的珍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了解人体的受精过程。
了解人体的生殖系统2.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了解胚胎发育和分娩的基本过程,认识到母亲的伟大,生命的珍贵,学会感恩。
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康的人格。
四、教学准备教具准备:人体生殖系统结构模型学生准备:调查内容:(1)向你母亲了解一下怀孕多少天(月)你才出生。
(2)当你出生后,父母亲为你忙点什么?(3) 母亲怀孕时有哪些特殊生理变化。
(4) 了解国家规定的法令结婚年龄。
五、教学过程(一) 旧课回顾1、 师:上一节学到的动物的生命周期中,我们知道动物一生要经历哪些阶段? 生:出生 生长发育 生殖 死亡2、 师:影响动物的生命周期的因素有哪些? 生:食物 气候 敌害(二) 新课教学创设情景:大家问过爸爸妈妈自己是怎么来的到这个世界上的吗? 1、 生殖细胞观察课本上人的生殖细胞,通过PPT 资料介绍,总结人体生殖细胞的特点 师:板书表格生:通过书本介绍完善表格形状 大小 数量 来源精子蝌蚪形长0.1mm 每次几亿个 成熟男性卵细胞 圆球形 直径0.05mm 人体最大细胞每月一个 成熟女性师:精子象蝌蚪,猜测精子尾部有什么作用? 答:精子依靠尾部的游动来运动,有利于受精 2、 生殖系统展示人体生殖系统结构模型,结合课本,总结男女生殖系统的各个器官以及功能。
2024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教案 第1章 第1节 第2课时
第二课时生命的诞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简单描述胚胎在母体内的发育过程。
(2)知道分娩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胚胎发育图和观看婴儿诞生的影片,了解新生命诞生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母亲十月怀胎并分娩诞生新生命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生命的珍贵、母亲的伟大。
教学重难点【重点】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
【难点】人的胚胎发育过程中与母体的物质交换。
教学过程知识点一胚胎的发育【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5~6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在受精后的第2周,出现了一层将胚胎包裹起来的羊膜,并逐步发育成一个充满了羊水的羊膜囊,胚胎悬浮在羊水中,能减少震动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2.到了第3周,胎盘出现,它连接着母体和胚胎,是母体和胚胎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
胎盘靠近胚胎的一面附有脐带,脐带与胚胎相连。
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3.从胚胎发育的第9周至出生前(第38周),称作胎儿期。
胚胎在第9周已初具人样,从此称为胎儿。
4.在胎盘中,胎儿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之间有一层膜作为屏障。
这个屏障使得胎儿和母体的血液不必直接混合,就能顺利地进行物质交换。
这能避免将母体身上的一些病原体传染给胎儿,但某些化学物质仍能够穿越这个屏障进入胎儿体内。
【合作探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能看到有些药品的说明书上写着“孕妇慎用”或“孕妇禁用”的提示。
这是为什么?答:如果孕妇吃了某种“孕妇慎用”或“孕妇禁用”的药品,药品中的有效成分往往能通过胎盘和脐带进入胎儿体内,从而对胎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教师点拨】判断胎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是来自卵黄还是来自母体,关键要看“胎盘”是否形成:胎盘形成之前,胚胎发育所需营养来自卵黄;如果已经形成胎盘,则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已经开始从母体获得。
【跟进训练】1.从受精卵发育开始,到胎儿从母体内产出为止,所需的时间约为(C)A.2个多月B.3个多月C.9个多月D.10个多月2.请不要在孕妇身旁吸烟,有害物质会通过孕妇影响胎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
①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②明确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难点】
建立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
【课前准备】
1. 学生课前准备:地球仪、火柴杆、橡皮泥、太阳平行光线板、十字方向标或学具(组装一)
2. 教学器材:地球仪、火柴杆、橡皮泥、太阳平行光线板、十字方向标、相关投影片
3. 教学课件:可自制地球自转及昼夜交替现象的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个学生周围围绕若干其他学生,请他们表演中间人看到周围人是自东向西(顺时针)方向的绕转运动,能有几种表演方式?
引入:通过刚才的表演你能解释为什么日月星辰总是东升西落吗?
第1 节地球的自转
一、地球在不停地绕地轴旋转
播放课件:地球的自转
活动一:完成学具中“地球的自转、地球的绕日运动”中地球仪的组装(即组装一)。
(注意:组装完的地球仪应是斜着身子的)
活动二:利用组装完的地球仪试着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学生边演示老师边纠正,正确的演示方法如下:
① 将地球仪底座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② 让地球仪上的北极指向北极星附近(即指北)。
③左手扶稳地球仪底座,右手向身体外侧方向拨动地球仪的球体部分。
④在转动地球仪的同时,分别从北极、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小结:
通过观察演示总结出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1. 绕转中心:地轴
2. 姿式:斜着身子(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3. 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根据所学
知识判断:
我们说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以__________ 为参照物描述的,而说地球自西向
东旋转又是以_________ 为参照物而言的。
练习:1.在图中标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在极地投影图中判断地球自转方向(介绍手势判断法,即:右手大拇指代表北
极上空,握拳后四指指尖所指
方向就是地球自转的方向)
活动三:完成教材提供的“地球自转实验”并将结论填在书上。
(用学具中点燃的小蜡烛代替白纸板,用以表示太阳。
注意:火柴与地球仪表面要垂直、方向标的南北方向应与经线一致,东西方向则与纬线要一致。
)
二、昼夜交替
活动一:用手电筒照地球仪,你发现地球仪上的明暗有什么差别?分别粘
在正相对经线上的两根火柴分别在亮的半球还是暗的半球?
练习: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用作图法验证当太阳光照射来时,地球一半地方处在亮的半球,另一半地方处在暗的半球。
小结: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在同一时间里会出现白昼和黑夜之分,这就是昼夜现象。
提问:宇宙中的天体都有昼夜现象吗?(重点分析太阳和月球),你能解释地球上产生昼夜现象的原因吗?
1.昼夜现象的产生: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光的照射
活动二:在活动一的基础上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此时火柴在明暗半球的位置变化有何规律?(注意:此时可固定手电筒的照射位置)
提问:你知道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现象了吗?
小结:在宇宙中像太阳这样自身能发光的天体是没有昼夜现象的,而像地球这样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不运动也能产生昼夜现象。
而当地球自转一周时,昼与夜就会更替一次。
提问:根据生活经验你能告诉大家昼夜更替一次的时间有多长?
2.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地球的自转
3.昼夜交替的周期:24 小时
播放课件:地球上的昼夜交替
活动三:边观看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的演示边读书图“昼半球和夜半球” 你知道如何区分晨线和昏线吗?
提问:昼夜交替的周期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有没有好处?为什么?
小结:昼半球与夜半球的界线就称为晨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地球表面
由黑夜转为白昼的界线即为晨线,相反是昏线。
正是因为地球周期性的昼夜交替,才使得地球表面温度不致过高也不致过低,为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新课结束
复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