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下册第4章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2
课题
4.3地球的绕日运动〔一〕
时间
教学目标
1、复习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来自,地轴倾斜等差不多特征。2、复习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3、了解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
重点难点
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等地理现
课题
4.3地球的绕日运动〔二〕
教
学
过
课题
4.3地球的绕日运动〔二〕
时间
教学目标
1、复习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差不多特征。
2、复习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3、了解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
重点难点
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等地理现
教学预备
教
学
过
程
[引入]1.天亮时间,夏天和冬天分别大约是几点?为何不同?
2.你所居住的地方一年中哪个月份白昼最长?哪个月份白昼最短?
2、〔1〕划分五带的依据是什么?
〔2〕什么原因有无阳光直射是划分热带的依据?
〔3〕什么原因有无极昼现象是划分寒带的依据?寒带极昼期长时间受阳光照射,什么原因依旧寒冷?〔用手电演示〕
【答】寒带虽有极昼现象,然而由于太阳入射角特别小,阳光仍比温带少得多。太阳辐射总量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的缘故。
【小结】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决定地球昼夜长短变化的重要缘故。
结论: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1、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北半球白昼最长的月份是6月,最短月份是12月
2、北半球:【读图P132】
3、一年中北半球哪一天白昼最长?〔6月22日〕什么原因?
太阳直射点移到其最北端。
《第四章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下册
《地球的绕日运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1. 理解地球绕日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知识。
2. 掌握描述地球公转的方法,学会利用天球仪模拟地球绕日运动。
3. 培养学生科学观察能力和对天体运动的探究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地球公转的定义和规律,了解地球绕日运动的轨道、周期和速度等基本概念。
难点:理解地球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天球仪等工具模拟地球的绕日运动。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地球公转相关的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用于展示地球绕日运动的动态过程。
2. 准备天球仪、科学教材等教学工具,供学生观察和操作。
3. 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知识,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将进一步解释地球公转的概念、特征及其影响。
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介绍地球围绕太阳的旋转路径和周期。
此外,老师还将与学生互动,进行探讨与问答,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公转与四季变化、昼夜更替等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
老师还要求学生根据预习所得进行课堂发言,分享自己的理解与疑惑。
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参与感与主动性,还能帮助他们在交流中巩固知识,加深对地球公转的理解。
同时,老师也会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问题,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启发和收获。
通过提前布置预习任务并配合课堂教学,学生不仅能掌握地球公转的基本知识,还能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堂伊始,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提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你们知道为什么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吗?”这一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新课主题——《地球的绕日运动》。
接着,教师简要介绍地球绕日运动的基本概念,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二)新知探究1. 认识地球的绕日运动教师通过演示太阳与地球的相对运动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和了解地球的公转。
科学》初中科学教案《地球的绕日运动
《地球的绕日运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基本知识。
2. 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和周期。
2.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区别。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基本知识,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学难点: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知识。
2. 使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公转的过程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3. 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科学思维。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如何围绕太阳运动的。
2. 讲解:详细讲解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周期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3. 演示:使用多媒体演示地球公转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公转的情况。
4. 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地球的公转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地球绕太阳公转基本知识的掌握。
2. 练习题:布置课后练习,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七、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地球模型制作,加深学生对地球公转运动的理解。
2. 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一段时间内昼夜长短的变化,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以及学生的反馈。
2. 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九、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
2. 查阅资料,了解地球公转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
十、课程资源:1. 教材《初中科学》。
2. 多媒体课件。
3. 地球模型制作材料。
4. 互联网资源,用于学生查阅资料。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重点关注如何通过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基本知识和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实现资源的即时共享和预习进度的监控。
- 作用与目的:
让学生提前接触课程内容,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提出能力,为课堂讨论做好充分准备。
2. 课中强化技能
-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关于四季变化的视频,引出地球公转的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在素质方面,学生普遍缺乏对科学现象的长期观察和思考习惯,需要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耐心。此外,学生在团队合作、表达交流方面有待提高,这对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产生影响。
针对以上情况,本节课将注重以下方面:
1. 结合学生好奇心,设计生动有趣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和教具,帮助学生建立地球公转的空间概念,提高空间想象力;
- 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研究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如地球公转对气候、生物等的影响,形成研究报告或展示作品。
- 教师组织一次课后拓展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成果,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八、内容逻辑关系
2.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公转导致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
- 实地考察学习:鼓励学生参与实地考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和互动展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 家庭实验:建议学生在家中尝试简单的科学实验,如制作小型的地球公转模型,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地球公转运动规律的理解。
- 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与地球公转相关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如地球公转对气候的影响、不同地区昼夜长短的变化等,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科学》初中科学教案《地球的绕日运动
《地球的绕日运动》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了解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基本概念。
掌握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区别。
1.2 教学内容:地球的位置和运动概述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定义1.3 教学方法:引入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通过地球模型演示地球公转和自转的过程。
1.4 教学活动:观看地球绕太阳运动的相关视频或图片。
分组讨论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定义和特点。
教师展示地球模型,解释地球公转和自转的过程。
第二章:地球公转2.1 课程目标:理解地球公转的周期和方向。
掌握地球公转产生的季节变化。
2.2 教学内容:地球公转的周期和方向地球公转产生的季节变化2.3 教学方法:使用地球公转周期和季节变化的图表进行讲解。
通过实际观察季节变化来加深学生对地球公转的理解。
2.4 教学活动:展示地球公转周期和季节变化的图表。
学生观察并记录不同季节的现象,如植物生长、天气变化等。
分组讨论地球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第三章:地球自转3.1 课程目标:理解地球自转的周期和方向。
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3.2 教学内容:地球自转的周期和方向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和地球仪上的经纬线3.3 教学方法: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球自转的演示。
通过实际观察昼夜交替来加深学生对地球自转的理解。
3.4 教学活动:教师使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
学生观察并记录昼夜交替的现象。
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和地球仪上的经纬线的影响。
第四章:地球绕日运动的地理意义4.1 课程目标:理解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地理意义。
掌握地球绕太阳运动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绕太阳运动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4.3 教学方法:使用地球绕太阳运动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图表和案例进行讲解。
通过实际观察和分析地球绕太阳运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4 教学活动:展示地球绕太阳运动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图表和案例。
学生观察并记录地球绕太阳运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季节变化、植物生长等。
七年级科学下册《4.3地球的绕日运动》(第2课时)教案(1)
《4.3地球的绕日运动》(第2课时)教学进程:新课:正是因为地球的公转现象才致使一年四季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转变,可是若是假设地球没有斜着身子,是正立着进行公转的,那么赤道面和公转轨道面就会重合,那么正午太阳高度角会可不能转变呢?(以二分二至为例子,可不能),那么哪个地址会是太阳直射点?只有赤道是90度,而且一直是,而其它地址达不到90度。
而实际上是如此吗?有转变,那究竟是怎么转变的呢?(三)正午太阳高度的转变:探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转变规律?器材:一个地球仪、一个太阳平行光线板、一个模拟太阳、假设干火柴、橡皮泥。
展现:课件打出公转轨道面上的四个有代表性的地球位置,请依如实验在括号中填出A、B、C、D四个时期的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讲述:咱们要探讨的是这四个位置(二分二至)它们的太阳直射点别离在哪?教师用事前预备的大地球仪演示如何找直射点?怎么样才算太阳光直射?太阳直射点?--强调四个地球仪放的位置,地轴的北端必然要指向北极星周围,过地球仪的球心,与桌面平行的面为公转轨道面。
(学生活动:利用自带的地球仪和光板完成探讨实验,其实重在体验。
)探讨表格:太阳直射点节气(北半球)日期ABCD学生汇报结果,部份学生可能找不到直射点,教师利用大地球仪再演示一次,明确找到四个点的太阳直射点转变。
(结合课件一步一步来讲解)讲解:(边演示边强调)夏至日:直射点纬度为---北纬23.5度;(北回归线)冬至日:直射点纬度为---南纬23.5度;(南回归线)春分日:直射点纬度为---赤道;秋分日:直射点纬度为---赤道。
然后通过课件打出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动画:一年里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当太阳直射点直射在北回归线(北纬23.5度)时,这时确实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时刻可能在6月22日前后,当射在赤道上时,有两种情形,春分日和秋分日,时刻别离为3月21日前后和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南纬23.5)时,为我国骨气的冬至日。
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学设计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
浙教版七下科学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学设计课题 4.3地球的绕日运动单元四学科科学年级七下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看到七下科学第四章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是指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进行公转,此前已有的知识基础是太阳的基本概况及地球自转,学生已知道太阳辐射到地表时可看作是平行光、倾斜的地轴与阳光之间存在一个角度,这为本节的学习起到基础作用,同时,本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探究四季成因,通过不同季节杆影变化的特点来推测地球所处的季节和四季的成因,让学生明白四季与太阳直射或斜射有关,即与太阳高度有关,与地球离太阳的远近无关;所以教材从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入手,了解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运动规律,了解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从而知道影子长短的变化规律,由此进入地表接受到阳光的多少,出现四季的变化,并介绍四个特殊的代表性日子: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了解四季交替过程中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本节内容拟用2课时完成,第1课时为地球公转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第2课时为昼夜长短变化。
学习目标科学观念: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等基本特征;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影子长短变化等地理现象;科学思维:根据地球公转特征做模拟实验,并能收集有用的证据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断;探究实践:在观测杆影和读图等观察方式中,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了解知道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等地理现象;态度责任:通过学习地球公转的知识,激发对地球和宇宙的好奇心。
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不同季节,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的规律;难点建立地球公转运动的空间概念;探究正午太阳高度产生的原因。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知识回顾:1、地球自转产生的结果有(C)①昼夜现象②昼夜交替现象③时间的差异④太阳东升西落现象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2、无云的晴天,如果你在野外迷失了方向,可以在平地上竖起一根杆,地面上OA 是这根杆在阳光下的影,过一段时间后,影的位置移到了OB,如图所示,则AB箭头所指的方向是(A)A.东B.南C.西D.北(第2题图)(第3题图)(第4题图)3、如图的太阳光照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甲点可能看到的现象是()A.日出东山B.日落西山C.夜幕深沉4、根据图415回答:图上的A、B、C、D四地中,处在深夜的是________ ,处在白天的是___ ____。
初中:4-3地球的绕日运动 第1课时 公开课教案
《地球的绕日运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本课是在前几课的认识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四季的成因,通过让学生根据(模拟实验)不同季节杆影变化的特点来推测地球所处的季节和四季的成因,让学生明白四季与太阳直射或斜射有关,即与太阳高度有关,与地球离太阳远近无关。
课前了解到学生对四季现象感受很深,但对四季成因的认识是全然不知,连任何猜测都没有,足以见得本课的知识实在离学生的概念太远了,对于他们来说很难相通。
在进行模拟实验演示时,对实验的操作要求的控制将影响着实验中阳光直射点的变化,如果实验中地球转动的轨道、和地球倾斜的角度不控制好,阳光直射点的变化规律就会出现偏差。
所以对学生来说,做好这个实验有一定的困难,需要一定的指导和提醒。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查阅课本和观看视频,了解地球公转的周期、方向、姿态等基本特点;2.从生活经验出发,了解杆影在一天中及一年中的变化规律;3.通过杆影长短变化,深刻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合作模拟地球公转,建立地空间概念,深刻理解地球公转基本特点;2.从生活现象出发,通过杆影变化推出太阳高度角的变化,通过太阳高度角变化推出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从而逐步认识地球公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感谢太阳给予地球光和热的同时,还要感谢地球斜着身子不停息的自转和公转,感受自然规律的简洁与魅力。
教学重点分析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和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一年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教学准备地球仪、橡皮泥、小木棒教学过程一、引入1. 播放四季图片,提问:这张图呈现的是一个什么自然现象?学生回答:四季春夏秋冬2. 四季各有什么特点?(挖掘孩子们已有的知识经验)3.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一年会有四季吗?请你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同学讨论,一年为何会有四季?(课件出示课题)板书(为什么一年有四季)二、新课讲授教师:春夏秋冬呈现周期性变化,一个四季的循环需要多长时间?学生肯定知道一年。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地球的绕日运动》教学设计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三节《地球的绕日运动(1)》教学设计讲授新课一、地球的公转1.认识地球的公转【读课本134—135页,参考图4—16“地球的公转”】2.读图4—16、4—17,描述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的特点。
【新知准备】你注意过影子长短变化吗?一天中人影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看视频,思考下列问题】一天中,早晚的时间,树的影子,为什么有长、有短?同一地方,一年中季节,正午树的影子,为什么有长短不同?同一季节,不同纬度的地方,影子长短也不相同不同?【生活观察】一天之中,旗杆影子长度的变化学生观看视频,并阅读课本:1.自学(1分钟):读书,标划知识点并记忆;2.小组展示(1分钟):学生代表上台讲解。
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呈倾斜状态,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呈66.5°的夹角并保持不变,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学生看视频,理解其中的知识点学生读图本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看视频,读课本文本,了解地球自转方向的特征。
读图:让学生形象理解地球公转中地轴倾斜的的特征。
利用生活导入,贴近学生生活。
利用视频,让复杂的太阳高度问题,降低难度,易于学生接受。
本环节从学生身边生活切入,你观察过吗?一天中,学校操场上旗杆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日出(最长/最短),正午(最长/最短)日落(最长/最短)。
这种变化与有关。
1.太阳高度【读图4—18】”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正午的杆影”太阳高度角指,这个交角简称太阳高度。
2.一天中的正午,当太阳位于方向,太阳光和地面的夹角最大。
3.一年中,同一地点不同季节的正午的杆影长度变化:夏天较,冬天较。
4. 有的地方正午会受到太阳光垂直照射,简称。
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叫做。
5.太阳高度的位置有关。
是太阳高度最大的地方。
【新知探究】1. 夏至日,太阳直射点M 的纬度是最长最短最长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正南短长直射太阳直射点太阳直射点太阳直射点北纬 23.5°南纬 23.5°理解:旗杆影子长度的变化与太阳高度的关系本环节从学生结合视频,从课本中领会:太阳高度角、同一地点不同季节的正午太阳高度与影长、同一天纬度不同影子长度变化等各知识点。
科学七年级下浙教版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
第三节地球的绕日运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高度角的概念
2.了解一天之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3.了解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差异
4.了解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规律
5.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模拟实验,简要解释在观测杆影和读图等观察方式中发现的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太阳高度角
教学难点: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教学方法:探究杆影,观测杆影变化,启示得出太阳高度变化
教具:灯炮、长杆、电线……媒体辅助
2.需要观问题:
A.一天之中杆影的长度,方向如何变
化?
B.什么时候杆影最短,方向朝哪里?
思考:杆影的长度与什么有关?
3.各小组分工情况
·如图表示北半球
中纬某地在夏季和
冬季的中午杆影,
据图判断,其中A
______季
中午,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日变化←太阳高度角日变化规律板书:杆影的变化季节变化←季节变化规律
纬度变化←纬度变化规律。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
冬季的中午杆影,
据图判断,其中A
表示的是______季
中午,理由是______________。
地表上同意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叫__________受到太阳垂直照射时,太阳高度角等于__________。
太阳高度随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__________,影子也越来越长。
我们居民住宅的卧室和阳台大多朝偏南方向,请说明缘故?
思考:杆影的长度与什么有关?
3.各小组分工情况:
将各小组的汇报,汇总得出:一天之中正午杆影最短,朝正南或正北,杆影长度与太阳高度角有关。
小结1:
1.太阳高度角大—杆影短;
2.太阳高度角小—杆影长。
3.一天之中太阳高度角由小变大再变小。
问:一年中,同一地点每天正午太阳高度基本上一样的吗?
放映:课本图片4-11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放映地球图片
问:你了解地球吗?
放映日晷一天之中影子变化
问:你发明了什么?什么原因会有如此变化?
讨论
猜测
新课教学
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探究一天之中影子的变化过程。
实验说明:1.在地球上不同地区出现的太阳东升西落三种路径。
2.需要观问题:
A.一天之中杆影的长度,方向如何变化?
B.什么时候杆影最短,方向朝哪里?
找规律
讨论、猜测
观看现象找规律,证实猜测
回答、并解释缘故
学生猜想
利用桌上器材:火柴杆、地球仪、橡皮泥讨论设计方案
学生实验
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及本组心得,证实猜测
小
结
问:想一想这节课你学到什么?能否向大伙说一说?
出示总结1、2、3
学生总结
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
4.3《地球的绕日运动》指导教学书
主备人:审核人:初一备课组
一、情感调节
复习小学学过有关地球公转的知识,回忆影子形成的有关知识。
二、目标展示
三、新课学习
(一)活动
内容:观察杆影
(二)互帮一
提示:时间5分钟。
起立交流。
1、杆影的长度和_______有关,即_______,简称_______一天中杆影最短是______,此时的杆影朝_____或______
2、太阳位置越高,太阳高度越___,影子越_____
3、正午太阳高度最___,晨昏时太阳高度最_____
(三)释疑一
老师解决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和老师觉得需要讲解的内容。
讲解内容预测:一天中杆影的变化
(四)自学二
自学内容:P136-138(5分钟)
自学提示:
1、读图4-16,记住二分二至的日期,
2、读图4-19及P138第一自然段,知道什么是太阳直射点并找出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
3、读图4-19及P138第二自然段,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五)互帮二
提示:时间5分钟。
起立交流。
1.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六)释疑二
老师解决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和老师觉得需要讲解的内容。
讲解内容预测: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及直射点变化规律
四、知识建网
•心说:闭目1分钟思考,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互说:1、2号结对;3、4号结对;5、6号结对,先单号说。
•竞说:用最简洁的话或关键词说出来(组内选两人说)。
科学》初中科学教案《地球的绕日运动
《地球的绕日运动》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绕日运动的基本概念。
激发学生对地球绕日运动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1.2 教学内容地球绕日运动的定义和意义。
地球绕日运动的基本特点。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绕日运动的意义。
使用多媒体演示地球绕日运动的过程。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向学生提出问题:“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绕日运动的重要性。
1.4.2 讲解:讲解地球绕日运动的定义和意义。
解释地球绕日运动的基本特点。
1.4.3 演示:使用多媒体演示地球绕日运动的过程。
解释地球绕日运动的关键概念。
1.4.4 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二章:地球绕日运动的特点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绕日运动的特点。
培养学生对地球绕日运动的理解和认识。
2.2 教学内容地球绕日运动的速度和轨道。
地球绕日运动的周期和倾角。
2.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绕日运动的特点。
使用多媒体演示地球绕日运动的过程。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绕日运动的特点。
提出问题:“地球绕日运动有哪些特点?”2.4.2 讲解:讲解地球绕日运动的速度和轨道。
解释地球绕日运动的周期和倾角。
2.4.3 演示:使用多媒体演示地球绕日运动的过程。
强调地球绕日运动的特点。
2.4.4 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三章:地球绕日运动的影响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绕日运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培养学生对地球绕日运动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3.2 教学内容地球绕日运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地球绕日运动对生物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绕日运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使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绕日运动影响的实例。
3.4 教学步骤3.4.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绕日运动与地球环境的关系。
提出问题:“地球绕日运动对地球有什么影响?”3.4.2 讲解:讲解地球绕日运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整理)《科学》初中科学教案《地球的绕日运动》.
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高度角的概念2: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3:了解太阳高度角变化,季节变化的规律及其原因4:培养学生在观测杆影和读图等观察方式中发现地理现象的能力5: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原因[教学难点]:公转的基本特征[教学过程]:一、引入:幻灯:地球的绕日运动○1音乐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中,平时可以看到许多奇妙的自然现象,比如昼夜交替现象和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四季变化等等,谁能来解释一下太阳的东升西落是怎样引起的?学生回答刚才**同学对太阳东升西落解释得非常好,不知同学们在生活中是否注意过下面这一现象○2幻灯:当你站在操场上时,从日出到日落,你影子的长度位置是否发生变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师:杆影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变化,我们通过动画模拟一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3动画(备课材料)日出——正午——日落问:1、一天中杆影长度什么时候最短?此时杆影朝什么方向?2、你认为杆影的长度与什么有关?(引入太阳高度角)3、一天中太阳的高度角如何变化?什么时候太阳的高度角最大?(引入正午太阳高度角)4、你认为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引入地球自转)学生观看多媒体动画并回答。
我们知道太阳高度角在日变化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
○4幻灯:一天中敖江与北京(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一样吗?图:问:A、B、C、D、E表示在地球上不同纬度上五个的地点,谁能上台指出各地太阳高度角?生:上台指出A、B、C、D、E五地的太阳高度角幻灯问:○1哪地太阳高度角最大?(引入太阳直射点)这说明有的地方正午会受到太阳光垂直照射,我们将地面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叫做太阳直射点。
○2从这图中,同学们可以发现正午太阳高度角纬度分布有何规律?(从直射点向南北两极递减)(我们知道北京比敖江纬度要高,假设A表示北京,B表示敖江,则哪地在一天中正午高度角要大?)下面我们一起看另一个问题:讨论:一年中,敖江每天正午太阳高度都是一样的吗?(○1先弹出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4章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1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高度角的概念2.了解一天之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3.了解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差异4.了解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规律5.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模拟实验,简要解释在观测杆影和读图等观察方式中发现的地理现象。
6、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2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本节课中所涉及的很多现象都非常熟悉。
◆学习了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基础知识后,学生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知识储备。
◆本节内容相对抽象、逻辑性强,且要求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而学生已具备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迁移的水平有限。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教学难点:太阳高度角的变化4教学过程活动1【活动】教学过程⊙新课教学一、地球公转1、地球公转与周期2、公转的方向3、公转时地轴的姿态4、公转产生的现象5、地球公转与周期提问:(1)什么是地球的公转?地球在不断地绕着太阳运行。
地球的这种运动叫公转运动。
(2)地球的公转周期是多长?地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约为365.2422天,即通常所说的一年。
2、地球的公转方向依据地球的自转方向,描述地球的公转方向。
地球一边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同时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
3、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姿态提问:地球公转时,地轴在宇宙空间的姿态是怎样的?答: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呈倾斜状态,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而且倾斜的角度和方向始终保持不变。
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4、公转产生的现象提问:地球公转产生了哪些现象?答: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等。
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1、正午太阳高度2、太阳直射点移动与太阳高度的关系(一)、正午太阳高度1、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简称为太阳高度。
问:一年中,同一地点不同季节的正午的杆影长度是怎么变化的?答:一年中,一个地方正午杆影长度也随季节而变化,夏季短,冬季长。
一年中,同一地点不同季节的正午太阳高度有什么变化?总结:一年中,同一地点每天正午太阳高度不一样,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夏季的太阳高度较大,冬季的太阳高度较小。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与太阳高度的关系提问:为什么正午太阳高度会发生变化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关。
在正午有些地方会受到太阳垂直照射,称为直射,这些地方就是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地方。
太阳直射点地面接受太阳垂直照射,是太阳高度最大的地方,太阳高度为90度。
同一天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在同一天里,纬度不同,正午的影子长度也不相同。
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从直射点向两侧逐渐减小。
直射点太阳高度为90度。
1. 夏至日,太阳直射点M的纬度是__北纬23.5度;冬至日,太阳直射点N的纬度是__南纬23.5度。
3、太阳直射点春分日与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哪条纬线上?春分日与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
4、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是哪两条纬线之间移动。
节气日期太阳直射点季节 (北半球) 季节(南半球)春分 3月21日前后赤道春季秋季夏至 6月22日前后北回归线夏季冬季秋分 9月23日前后赤道秋季春季冬至 12月22日前后南回归线冬季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移动。
1、太阳直射范围: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在有两次太阳直射。
在南北回归线上一年有一次。
在北回归线以北与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没有太阳直射现象。
2、北回归线以北全年太阳高度变化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从夏至日到冬至日随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高度逐渐减小。
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小,从冬至日到第二年夏至日,随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高度逐渐增大。
3、北半球中、高纬度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的特点。
地球上中、高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夏季较大,冬季较小;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夏至日最高,冬至日最低。
4、太阳高度当两地在同一半球,太阳高度=90度-太阳直射点纬度与当地纬度之差,纬度差等于大减小当太阳直射点与当地在两个不同半球时,太阳高度=90度-太阳直射点纬度-当地纬度5、北纬30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在北纬30°地区,夏至日与冬至日的太阳高度是多少度?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即北纬23.5°,太阳高度=90°----(30°-23.5°)=83.5°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即南纬23.5°,太阳高度= 90°----(30°+23.5°)=36.5°思考与讨论:观察你所在地区居民楼的主卧室和阳台,通常朝哪个方向。
为什么?因为我们所处的纬度在北纬30度左右,太阳直射点偏南,故主卧室和阳台通常朝南,光线能更多地进入房间。
练习:哪些现象是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有关的?1.两幢南北分列的高层公寓,前面一幢楼往往把后面的部分楼层的正午太阳光遮挡住。
被遮挡住阳光的楼层多少与正午太阳高度有关。
2、正午太阳能从南边的窗户射到地面的光斑面积与正午太阳高度有关。
3、不同季节正午操场上旗杆的影子长度不同,旗杆影子长度与太阳高度有关。
探究一1、提出假设:两幢南北分列的高层公寓,前面一幢楼往往把后面的部分楼层的正午太阳光遮挡住。
被遮挡住阳光的楼层多少与正午太阳高度有关。
2、寻找证据:后面一幢楼被遮挡的楼层多少与前面一幢楼的日影长短有关,日影越长,后面一幢楼被遮挡正午阳光的楼层越多。
太阳高度越小,楼的日影越长。
夏季正午后面一幢楼被遮挡的楼层较少甚至没有,说明楼的日影短,正午太阳高度比较大;冬季正午后面一幢楼被遮挡楼层较多,说明楼的日影长,正午太阳高度比较小。
3、得出结论: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是在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夏季太阳高度大,冬季太阳高度小。
探究二1、提出假设: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的地方,正午太阳能从南边的窗户射到地上,到地上的光斑面积与正午太阳高度有关。
2、寻找证据:冬季时候,正午太阳高度小,太阳能从南边窗户射到地上,光斑的面积有大半间屋子,冬至日光斑面积最大。
夏季的时候,正午太阳高度大,只照进窗台一点点面积,夏至日光斑面积最小。
3、得出结论:在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冬季太阳高度小,太阳从南边窗户射到地上的光斑面积大,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小,光斑面积最大。
夏季太阳高度大,太阳从南边窗户射到地上的光斑面积小,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光斑面积最小。
探究三:太阳高度角与杆影长度的关系1、从12月18日至12月24日每两天中午12点测量一次操场旗杆的影子长度,作为冬季杆影的长度,并计算太阳高度角。
2、从6月18日至6月24日,每两天中午12点测量一次操场旗杆的影子长度,作为夏季杆影长度,并计算太阳高度角。
寻找证据:冬季太阳高度与杆影长度时间12月18日 12月20日 12月22日 12月24日旗杆长(米)12.88 12.88 12.88 12.88影子长(米)15.64 15.91 16.20 15.88太阳高度39°28′ 38°59′ 38°30′ 39°01′夏季太阳高度与杆影长度时间6月18日 6月20日 6月22日 6月24日旗杆长(米)12.88 12.88 12.88 12.88影子长(米)1.24 1.13 1.01 1.12太阳高度84°29′ 84°59′ 85°31′ 85°01′得出结论:在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杆影短,夏至日太阳高度角最大,杆影最短。
在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冬季太阳高度角小,杆影长,冬至日太阳高度角最小,杆影最长。
活动2【讲授】小结一、地球的公转1、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
2、公转的周期约为365.2422天。
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1、太阳高度指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
2、正午太阳高度是随季节而变化,夏季大,夏至最大,冬季小,冬至日最小活动3【练习】1.某城市一年中有两天正午太阳高度为90°,则该地可能位于 ( ) A.北回归线上 B.南回归线上C.北极圈上 D.南、北回归线之间2.由于地球公转而产生的现象有( )①昼夜现象②昼夜交替③昼夜长短变化④太阳东升西落⑤鸟在冬天迁往南方过冬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④ D.③⑤3.下列关于太阳直射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球表面上,每个地区都有机会接受太阳的直射B.只有南、北回归线上及其之间的地区才能接受太阳直射C.直射点就是地球表面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D.直射点所在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4.每年的秋分日到春分日,太阳直射点 ( )A.一直向北移 B.先向南移后向北移C、一直向南移 D.先向北移后向南移5.学校的作息时间会根据季节的不同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昼夜长短的变化。
6月12日这一天,金华的白昼时间比黑夜时间_____,造成地球昼夜长短变化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4【作业】作业预习下一节课活动5【讲授】课后反思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