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景物记教案)
《天山景物记》教案
天山景物记第一课时导入(5分钟)新授(35分钟)(4分钟)布置作业(1分钟)导入(1分钟)新授(40分钟)(显示)雪峰外高溪流森林野花内低顺序井然,层次清晰。
四、课堂练习(显示)1、指出下列句中所用的修辞手法。
(1)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的凝脂似的感觉。
(通感)(2)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雪莲。
(比喻)2、选词填空并辨析词义:你坐在马鞍上就可以俯视那阳光透射的清澈的水底,欣赏那 A 的水石间,鱼群闪闪的鳞光映着雪水清流……②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 B ,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A、五彩斑斓B、五彩缤纷明确:A、形容光彩灿烂夺目B、形容色彩繁多五、课后练习(另附)第二教时教学要点:1、学习课文主体第二、三、四及结尾部分,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细致、生动的描绘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显示雪峰、溪流、森林、野花的图片,请几位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画面。
二、新授(一)学习主体第二部分“迷人的夏季牧场”这一部分集中反映千里牧场的迷人景色和哈萨克牧民的幸福生活。
1、显示千里牧场图片。
2、朗读本部分第一小节。
3、问:这一小节在内容上与上一部分有什么联系?这节主要写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第一部分写到的雪峰在本小节中成了千里牧场的屏障,这是写牧场的外围;第一部分写到的森林、野花给牧场镶上了双重富丽的花边,这是写牧场的边缘;溪流、酥油草、蒙古包和下面写到的牧群、牧民构成了牧场的主体,这是写牧场的内部。
作者由外而内,依次把主体第一部分中出现的景物作为牧场的有机体来描写,从而完成了一幅完整而迷人的牧场风光图。
(显示)外围:雪山屏障外牧场风光边缘:双重花边内部:碧草、清溪、蒙古包内4、问:作者写了牧群的哪些方面?他是怎样来写的?(显示)牧群多、壮、美多:成百上千壮:像每一根毛尖都冒着油星(比喻、夸张)美:像绣在绿色缎面上的彩色图案一样(比喻)5、问:作者写牧女主要写的是哪些方面?(显示)服饰:坠满银饰牧女身姿:健美神态:欢笑动作:挥鞭歌唱7、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轻轻地挥鞭”这个易被忽视的细节?这个细节写出了牧女们沉浸在自由幸福之中的心境,既含蓄,又有表现力,这也说明了作者观察的精细和描写的细腻。
《天山景物记》教案
《天山景物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天山景物记》。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掌握相关知识点。
(3)了解天山的基本地理、气候特征和自然景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对自然景观进行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增强对天山等自然景观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的学习。
3. 对天山地理、气候特征和自然景观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的掌握。
2. 对天山地理、气候特征和自然景观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天山景物记》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生词和难点的讲解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天山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关注天山的美景。
(2)学生朗读课文《天山景物记》。
2. 学习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逐段学习课文,解释生词和难点。
(2)学生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讨论与思考(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
(2)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课文是如何描绘天山的美景的?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4. 欣赏与表达(1)教师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天山的美景。
(2)学生分组讨论,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天山景观,用语言进行描述和表达。
5. 小结与作业(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知识。
(2)学生完成作业:朗读并背诵课文《天山景物记》。
六、教学延伸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如参观天山附近的自然景观,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天山的美丽。
2. 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景观相结合。
七、课堂评价1. 教师通过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课堂参与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学生通过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和不足之处。
02天山景物记
2天山景物记碧野教学目的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 学习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 体会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揣摩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设想1. 通过组织学生自读课文,讨论并编写课文的结构提纲。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2. 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句、段,指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分析、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时数三教时教学步骤与方法第一教时教学要点1. 扼要介绍作者与解题。
2. 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与脉络,编写段落提纲。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篇游记类散文——碧野的《天山景物记》(教师板书课题:天山景物记)。
天山地域广袤,景色多姿,物产丰富。
这篇散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览天山时的所见所闻,热情地歌颂了景色绮丽、物产丰饶的祖国边疆,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深情。
它是作者于1955年~1956年第一次深入新疆生活以后,应《人民文学》编辑部的约稿而写的,曾被选入《1949~1959建国十年文学创作选(散文特写)》中。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看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碧野,原名黄潮洋,现代著名作家。
1916年2月生于广东省大埔县。
早年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并从事文学创作。
1948年春,来到解放区,投身于革命洪流,继续从事文学创作。
他的作品较多,至今共出版了二十多部中、长篇小说,散文和报告文学集。
长篇小说《阳光灿烂照天山》和散文集《月亮湖》是其代表作。
三、解题文章标题洗炼、醒目。
“记”表明文章的体裁是一篇记叙文;“景物”二字,概括了文章所写内容的两个方面——景色和物产;再用“天山”二字予以限制,确切地点出这篇散文是记述天山景色和物产的一篇记叙文。
四、编写课文段落提纲全文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
教师朗读课文第1、2、3段,然后归纳:开头部分概写了天山的地理位置和迷人的景色。
天山景物记
3、了解文章的特色。
4、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由外
进入 天山 再往 里走
内为顺序
再走
雪峰 溪流
森林
野花
雪峰:高耸、壮美(比喻、拟人)
天 山 风 光
溪流:仪态多变(比喻) 森林:大、密、静、深(比喻) 野花:艳、大、多、高(博喻、夸张)
描绘了雪峰、 溪流、森林 野花的特征, 展现了一幅 境界开阔、 优美动人的 风景画
描写天山 的奇珍异 品,突出 天山的富 饶。
按高
低的顺序来写
天然湖:明净、幽静、 多变 果子沟:沟长、果多
自然 资源
描写天然湖 的壮美景色, 介绍果子沟 的丰富物产
七、主旨: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热情歌颂祖 国边疆富饶秀丽、雄奇壮观的大自然景观和牧民美 满幸福的新生活。抒发了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 深厚感情。 八、本文特色:1、善于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顺序写 景状物章语言绚丽多彩,具有深刻感染力。 九、文章采用了小标题的方式,说明它们的作用
主要是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而且有提纲挈领、使文 章眉目清楚的作用,同时在材料众多的情况下,省却了 过度衔接的句子。
以时间为顺序 白天:辽阔、富饶、欢乐
牧 场 生 活
牧 场 景 色
黄昏:诱人、灿烂
集中描写 “迷人的 夏季牧场” 独具特色 的景物, 表现哈萨 克牧民的 幸福生活。
夜晚:温暖、幸福、静谧
野马 蘑菇圈
旱獭
雪莲
野马:机警、善跑、鬃美
蘑菇圈:肥嫩、硕大、香甜
奇珍
异品
旱獭:肥胖、迟缓 雪莲:蓝白晶莹、柔静多姿
博喻:所谓博喻,就是运用三组或三组以上的比喻 描述同一种事物的修辞格。 运用博喻,能够多方面,多角度描绘事物,使所表 之意,所抒之情得到透彻的说明,从而产生淋漓尽 致的表达效果。
【K12学习】天山景物记(教案)
天山景物记(教案)天山景物记碧野[教学目的]1.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顺序,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学习交错运用时间和空间顺序组织材料,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
3.了解天山奇丽的景色和丰饶的物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运用比较复杂的记叙方法写景状物;写景,按一定的顺序;状物,须抓住景物的特征。
2.难点: 按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专业链接]天山中的名贵药材 [教学方法]讲解法、欣赏、PPT、图片、天山视频 [课堂拓展]与天山有关的影视剧和人物:《七剑下天山》、天山童姥、歌曲、 [教学步骤及内容]【课文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天山景物记》,天山是位于我国新疆的一座神奇、雄伟的山脉。
今天我们就要随着作者碧野,一天去领略天山之美。
在进入天山之前,我们要做好一些知识准备工作。
首先了解一下美丽的新疆。
师生互动:我对新疆知多少?。
知识补充:妙解新疆的“疆”字形结构:“畺”——三山夹两盆”。
新疆是中国面积最大、陆地边境线最长、毗邻国家最多的省区。
其地形可用“三山夹两盆”形象的概括。
三横代表三座山脉,即北面的阿尔泰山脉,南部的昆仑山脉,中部的天山山脉把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即“两田”。
南部是塔里木盆地,北部是准噶1尔盆地。
习惯上称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
新疆气候属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大,日照时间长,降水量少,空气干燥,但各地降水量相差很大。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准噶尔盆地为零下20℃以下,该盆地北缘的富蕴县绝对最低气温曾达到零下℃,是全国最冷的地区之一。
最热月,平均气温在号称“火洲”的吐鲁番为33℃以上,绝对最高气温曾达至℃,居全国之冠。
于新疆大部分地区春夏和秋冬之交日温差极大,故历来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之说。
在新疆人眼中,南疆与北疆是截然不同的:北疆意味着高山和草原,意味着喀纳斯和那拉提草原;南疆则意味着沙漠和戈壁;北疆意味着草原文化,南疆则意味着农业文明;北疆意味着哈萨克和卫拉特蒙古,南疆意味着维吾尔和塔吉克;北疆意味着骏马和歌声,南疆意味着木卡姆和舞蹈。
《天山景物记》教案
《天山景物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天山景物记》一文。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了解天山的地理、地貌、气候等特点,以及天山的风光美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观察能力。
(2)学会通过描绘事物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天山景物记》一文。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了解天山的地理、地貌、气候等特点,以及天山的风光美景。
2. 教学难点:(1)生词和短语的理解与运用。
(2)对天山地理、地貌、气候等特点的深入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天山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天山的了解和印象。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天山景物记》一文,注意生词和短语的理解。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讨论与思考:(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天山的美景特点。
(2)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描绘自己身边的自然景物。
(2)每组展示描绘成果,进行评价与交流。
四、课后作业1. 抄写并背诵《天山景物记》一文。
2. 调查身边的自然景物,用描绘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情况的评价。
2. 学生对课文生词和短语的掌握程度的评价。
3. 学生对天山地理、地貌、气候等特点的理解程度的评价。
4. 学生描绘自然景物实践活动的评价。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天山风光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天山之中,激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和兴趣。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启发思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天山的美景特点,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天山景物记 教案
天山景物记一、教学要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课文中抓住事物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揣摩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二、课文分析(一)解题《天山景物记》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游记散文。
它是作者第一次在新疆深入生活两年后,于1956年秋回到北京,应《人民文学》编辑部的约稿而写的。
本文标题朴实,明确。
“天山”两字限制描写范围,“景物”两字确定描写内容,即天山的景色和物产。
(二)内容与结构全文分三部分。
开头交代天山的地理位置并概括描写它的壮丽景色,使读者对天山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按小标题分成四节。
第一节“雪峰·溪流·森林·野花”从大处着墨,从四个方面描绘了天山的自然风光,展现了一幅境界开阔、优美动人的风景画。
第二节“迷人的夏季牧场”集中描写千里牧场的迷人景色,表现哈萨克牧民的幸福生活。
第三节“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也从四个方面有重点地介绍天山的奇珍异品,以展现天山的富饶。
第四节“天然湖与果子沟”描绘了天然湖的壮美景色,介绍了果子沟的丰饶物产。
这四节既独立成章,又相互联系,组成了一幅天山景物的美丽长轴。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表达作者“重游天山”的意愿,进一步抒发了对天山景物的热爱之情。
本文在写景状物的时候十分注重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使景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阅读课文时,可以以第三、四节为例具体分析文章的这一特点。
第三节写野马,作者抓住野马“野”的特征,着重从两个方面下笔。
先写它们外部姿态的不同,表现在鬣鬃上,“长长的鬣鬃在黎明淡青的天光下,就像许多飘曳的缎幅”,“那鬣鬃一直披垂到膝下,闪着美丽的光泽”;同时还写了它们特别“合群”和“护群”的习性。
第四节写天然湖,作者重点写湖色的多变:站在高处瞭望湖面,是“茫茫碧水”;再留意看,“湖色越远越深,由近到远,是银白、淡蓝、深青、墨绿,非常分明”,天然湖与一般湖的区别就写出来了。
天山景物记 教案教学设计
天山景物记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天山的基本概念和地理位置。
激发学生对天山景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天山的定义和地理位置。
天山的主要景观和特点。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或地图展示天山的地理位置。
教师介绍天山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景观。
学生听讲并提问,表达自己对天山的了解和兴趣。
第二章:天山的主峰2.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天山的主峰及其特点。
培养学生对天山主峰的认知和描述能力。
2.2 教学内容:天山的主峰介绍。
天山主峰的特点和壮观景象。
2.3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天山主峰的图片或视频。
教师详细介绍天山主峰的名称、高度和特点。
学生听讲并记录天山主峰的重要信息。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描述天山主峰的壮观景象。
第三章:天山的湖泊3.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天山地区的湖泊及其特点。
培养学生对天山湖泊的认知和描述能力。
3.2 教学内容:天山地区的湖泊介绍。
天山湖泊的特点和美丽景色。
3.3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天山湖泊的图片或视频。
教师详细介绍天山湖泊的名称、位置和特点。
学生听讲并记录天山湖泊的重要信息。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描述天山湖泊的美丽景色。
第四章:天山的植被4.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天山地区的植被及其特点。
培养学生对天山植被的认知和描述能力。
4.2 教学内容:天山地区的植被介绍。
天山植被的特点和多样性。
4.3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天山植被的图片或视频。
教师详细介绍天山植被的类型和特点。
学生听讲并记录天山植被的重要信息。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描述天山植被的多样性。
第五章:天山的高山动物5.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天山地区的高山动物及其特点。
培养学生对天山高山动物的认知和描述能力。
5.2 教学内容:天山地区的高山动物介绍。
天山高山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5.3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天山高山动物的图片或视频。
教师详细介绍天山高山动物的名称、特点和生活习性。
学生听讲并记录天山高山动物的重要信息。
《天山景物记》教案
《天山景物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天山景物记》中的重要段落。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
(3)了解天山的基本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把握,能够详细描述天山的景物特点。
2. 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天山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生词和难点。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词和难点问题。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天山的景物特点。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练习。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中的重要段落。
2. 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写一篇关于天山的小短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朗读、背诵、写作等方面。
3. 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如何?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3. 是否有学生未能跟上教学进度?如何解决?4. 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如何?如何提高?八、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 开展一次文学创作活动,让学生尝试写作关于自己家乡的景物记,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天山景物记 教案教学设计
天山景物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天山景物记》这篇课文。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天山的基本地理、气候特点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描绘的天山景物特点。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速读等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2)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描绘的天山景物特点。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通过课文内容,了解天山的地形、气候特点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造直观的天山景物情境。
2. 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受天山的美景。
3.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讨、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天山景物图片、视频资料等。
2. 生字词卡片。
3. 课文朗读录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天山景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山的美景。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天山的认识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通过课文内容,了解天山的基本地理、气候特点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3. 合作探讨:4. 朗读感悟:(1)学生齐读课文,感受天山的美景。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课文朗读的感受。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绘制一幅天山景物图。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欣赏其他描写自然风光的文学作品,如《桂林山水》、《黄山奇松》等,提高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
2. 组织一次户外实践活动,如游览附近的名山大川,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丽,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天山景物记 教案教学设计
天山景物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天山景物记》全文。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天山景物的认识和理解。
学会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表达对天山景物的感受和想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尊重,增强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天山景物记》的朗读和背诵。
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学习与运用。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2.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长句和复杂句型的理解与翻译。
学生对天山景物特点的深入理解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天山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天山景物记》的作者和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词和短语的理解。
学生合作翻译课文,解决理解上的困难。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巩固学生的语言基础。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天山景物的特点,如雪山、草原、湖泊等。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天山景物的感受和想象,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索天山景物的魅力。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天山景物记》。
2. 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写一段关于天山景物的短文。
3. 分析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进行一次写作练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朗读、背诵和写作等方面。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如分享、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天山景物记 教案教学设计
天山景物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能够描述和描绘天山景物的特点和美丽。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观察和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写作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分享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让学生阅读课文《天山景物记》,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描述和描绘,理解作者对天山景物的感受和表达。
2. 生词和短语学习:教授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
通过例句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生词和短语的意思和用法。
3. 观察和描述: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活动,观察天山景物的图片或实物。
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来描述和描绘所观察的景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天山景物的美丽,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他们对天山景物的已有知识和印象。
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课文《天山景物记》。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感受和表达。
3. 生词和短语学习:教师教授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学生进行例句练习,巩固生词和短语的意思和用法。
四、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观察和描述自己所熟悉的自然景观,用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运用和掌握程度。
3. 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情况。
4. 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的培养情况。
六、教学策略1. 互动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情景模拟:创设天山景物的模拟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天山景物记 教案教学设计
天山景物记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天山景物的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观察天山的图片,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天山的了解和印象。
2. 提问学生对于天山景物的特点和美丽之处的理解。
3. 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对天山的基本了解。
2. 记录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第二章:天山的位置和特点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天山的位置和地理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步骤:1. 利用地图和图片,介绍天山的位置和走向。
2. 讲解天山的地形、气候和生态环境的特点。
3. 引导学生讨论天山的位置和特点对于当地居民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地图和图片的观察和理解。
第三章:天山的水域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天山的水域特点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教学步骤:1. 介绍天山的主要河流和湖泊,讲解其形成和特点。
2. 讲解水资源对于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讨论天山水域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地图和图片的观察和理解。
2. 记录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第四章:天山的植被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天山的植被类型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观察和保护意识。
教学步骤:1. 介绍天山植被的垂直分布特点,讲解不同海拔区域的植被类型。
2. 讲解植被对于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植被,并讨论其保护意义。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植被的观察和描述。
第五章:天山的动物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天山的动物种类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动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教学步骤:1. 介绍天山的主要动物种类,讲解其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特点。
2. 讲解动物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讨论天山动物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动物的了解和描述。
《天山景物记》教案
《天山景物记》教案预习提示:1.这是一篇记游性的散文。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它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记叙与描写,来反映游览中的见闻(如某地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等)和感受。
游记游以记叙为主的,如我们已经学过的《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也有带有科学考察性质的,如《雁荡山》,更有以记叙为主的《桃花园记》,也有以抒情为主的《岳阳楼记》。
《天山景物记》是一篇以山川景物为内容的抒情色彩很浓的优美的游记散文。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抓住景物的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写法。
(2)教学难点:映衬和博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课文分析:1.作者与写作背景:作者碧野,原名黄潮洋,现代著名作家。
1916年生于广东省。
早年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并从事文学创作。
他的作品较多,至今共出版了二十多部中、长篇小说,散文和报告文学。
长篇小说《阳光灿烂照天山》和散文集《月亮湖》是其代表作。
这篇文章写于五十年代中后期,碧野曾经满怀热情到新疆深入生活,于1956年秋回到北京。
边疆的壮丽生活和牧民的幸福生活,给作家以丰富的给养,于是写下这篇激情洋溢的文章。
2.阅读全文,为全文划分段落,并简要的总结段意文章的段落十分清晰第一部分交代了天山的地理位置并概括描写它的壮丽景色,是读者对天山产生了向往之情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是主体部分,又可以分为四个小节:(1)从大处着墨,描绘天山的自然风光,展现一幅境界开阔、优美动人的风景画(2)集中反映了千里牧场迷人的景色和哈萨克牧民的幸福生活,是一幅感人至深的幸福生活图画。
(3)着重描写了天山的奇珍异品(4)具体描绘天然湖壮美的景色,介绍了果子沟的丰饶第三部分终结全文,表达了作者重游天山的意愿,进一步抒发对天山景物的热爱之情。
3.说明文章行文的线索和中心思想线索:贯穿全文的线索是空间的变化;为了重点描述具体场景和某种形状的景物,把丰富的材料组织在一起,有插入了时间和景物两条支线。
天山景物记教案参考图
《天山景物记》教案参考(图)一、教学要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2.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四、课前准备让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 和课后练习题做好充分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课前可录制好《天山景物记》的配乐朗诵磁带,以便上课时分段播放给学生听。
贝多芬说,音乐能使人的精神爆发出火花。
配乐朗诵课文,能更好地传达、表现课文语言的艺术魅力。
五、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采用速读的方法默读全文,浏览课文,初步掌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简析前言及“雪峰•溪流•森林•野花”一节。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可曾游过一些祖国的名山大川,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可你们当中谁曾到过那美丽富饶的天山呢?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
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
”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
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
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
”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 令人神往。
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
“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连绵不断的山峦,像孔雀开屏,艳丽迷人。
八年级语文《天山景物记》教案4
天山景物记
第一课时
1.检查预习:
①字词如斑斓、蜿蜒、玛瑙、飘曳、鬣鬃、膘、獭、湍等等
②按顺序列举课文小标题中所写出的景物,由此说出课文的记叙顺序。
2.课文精读:阅读“雪峰·溪流·森林·野花”。
①从课文中为小标题所列四项各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词语作定语(提示:巨大、冲激、密密、五彩缤纷)
②关于“森林”一段的提问:这一段中描写“森林”的文字,可分哪几层意思?(提示:茂密;幽静:丰饶)
③反复诵读本部分的精彩语句(提示:主要是比喻句)
3.阅读课文“迷人的夏季牧场”,注意作者是如何表现牧群、蒙古包等景物特征。
第二课时
1.阅读课文“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进一步学习作者对于景物的富有特征的描写技巧。
2.阅读“天然湖与果子沟”。
①语序:“由近到远,是银白、淡蓝……”“湖水滋润着湖边的青草……”
②启示:果子沟的过去、现在、未来。
3.赏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①人称
②向导
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情感,首尾相应而又贯串全文。
4.结语:本文之形──“天山景物”;本文之“神”,爱国激情;“情满青山”,真个是“形散而神不散”。
《天山景物记》教案
一、教学目的、要求:1、理清本文的“形”,即本文分别写了哪些景物;2、学习本文第一小节描写景物的方法和层次;3、体会文中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关于“雪峰·溪流·森林·野花”这一小节的景物及其出现的层次;各景物的特征;作者的感觉变化。
2、难点:描写森林时所采用的衬托的修辞手法及描写野花时用的博喻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设想:采用分层推进方法和启发式教学法,活跃课堂气氛,在处理课文重点、难点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找出文段中写景顺序的特点,找出文中写景状物采用的方法,进而体会情景交融的境界。
四、教学步骤:《天山景物记》是当代散文,但写作年代距离现在已有四十年,学生不易理解作者的那种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歌颂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情感,因此,在讲析课之前,须对课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作一定的交代。
而后,才进入对课文的分析。
具体过程如下:1、简介作者及其主要作品:碧野,原名黄潮洋,现代著名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南怀花》、《钢铁动脉》、《阳光灿烂照天山》和散文集《幸福的人》、《情满青山》、《月亮湖》。
2、解标题:“天山”点出地点和描写范围,“景物”确定描写内容,题目朴实、明确。
3、全班朗读课文第一节“雪峰·溪流·森林·野花”。
(朗读时要求学生注意领会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4、分析“雪峰溪流森林野花”一节,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本节的写景顺序是怎样安排的?共写了哪些景物?(本设题面向低层级的学生)提问后,师明确:写景顺序是从外到内、由高到低;共写了四种景物,即雪峰、溪流、森林、野花。
(2)进入天山后,作者在感觉上有什么样的变化?在写景方面,有什么特色?(本设题面向中层级的学生,要求这些学生从文中找出答案。
)提问后,明确:作者在感觉上有由炎夏入凉秋,又由凉秋入和春的变化。
写景方面的特色是,顺序由外入内、由高到低,用了许多形象生动的词,修辞方面用了比喻、衬托等方法;在色彩上,采用异色映衬的方法。
天山景物记(人教版) 教案教学设计
天山景物记(人教版) 教案教学设计天山景物记(人教版)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的表达方法2、抓住景物特点,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大自然的感情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按一定顺序,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状物2、难点:把握记叙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三、教学时数:二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先指导学生速读课文,布置思考题:这篇文章描写天山是以什么顺序来写景状物的?以游踪为序,按空间顺序来安排全文,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从山的低处写到山的高处,或由内向外,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或由昼及夜,采用几种不同写作顺序穿插来写,从更多侧面来一览天山的美丽风貌。
2、生字词:横亘(gèn):桥梁、山冈等横跨、横卧。
亘:时间或空间上延续不断。
凝脂(zhī)水獭(tǎ)飘曳(yè)焉耆(qí)鬣鬃(liè zōng)1、简介碧野,原名黄潮洋,现代著名作家,广东大埔县人,出生于1916年2月,早年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并从事文学创作,1948年春,投身革命洪流,1955年初,到深入生活,1956年秋回到北京,基于对边疆壮丽景色的热爱和牧民幸福生活的喜悦,他写了这篇《天山景物记》,并被选入《1949--1959建国十年文学创作选散文特写》,他的作品较多,至今共出版二十多部,其中长篇小说《阳光灿烂照天山》和散文集《月亮湖》是他的代表作。
2、导入新课天山是亚洲中部的一条大山脉,横贯中国的中部,西端伸入斯坦,长约2500公里,宽约250--300公里,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顶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天山的雪峰--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称为“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
《天山景物记》和《威尼斯》一样,也是一篇特征概括型散文,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热情歌颂了祖国西北连续富饶美丽、雄奇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牧民幸福美满的新生活,抒发了热爱山河,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山景物记
碧野
[教学目的]
1.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顺序,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学习交错运用时间和空间顺序组织材料,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
3.了解天山奇丽的景色和丰饶的物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运用比较复杂的记叙方法写景状物;写景,按一定的顺序;状物,须抓住景物的特征。
2.难点: 按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专业链接]
天山中的名贵药材
[教学方法]
讲解法、欣赏、PPT、图片、天山视频
[课堂拓展]
与天山有关的影视剧和人物:《七剑下天山》、天山童姥、歌曲、
[教学步骤及内容]
【课文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天山景物记》,天山是位于我国新疆的一座神奇、雄伟的山脉。
今天我们就要随着作者碧野,一天去领略天山之美。
在进入天山之前,我们要做好一些知识准备工作。
首先了解一下美丽的新疆。
师生互动:我对新疆知多少?(让学生回答,自己知道的新疆)。
知识补充:(新疆地图)妙解新疆的“疆”字形结构:“畺”——三山夹两盆”。
新疆是中国面积最大(166万平方公里,总面积占中国陆地面积六分之一)、陆地边境线最长(5000公里,占全国四分之子)、毗邻国家最多的省区。
其地形可用“三山夹两盆”形象的概括。
三横代表三座山脉,即北面的阿尔泰山脉,南部的昆仑山脉,中部的天山山脉把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即“两田”。
南部是塔里木盆地,北部是准噶
尔盆地。
习惯上称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
新疆气候属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大,日照时间长,降水量少,空气干燥,但各地降水量相差很大。
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准噶尔盆地为零下20℃以下,该盆地北缘的富蕴县绝对最低气温曾达到零下50.15℃,是全国最冷的地区之一。
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在号称“火洲” 的吐鲁番为33℃以上,绝对最高气温曾达至49.6℃,居全国之冠。
由于新疆大部分地区春夏和秋冬之交日温差极大,故历来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之说。
在新疆人眼中,南疆与北疆是截然不同的:北疆意味着高山和草原,意味着喀纳斯和那拉提草原;南疆则意味着沙漠和戈壁;北疆意味着草原文化,南疆则意味着农业文明;北疆意味着哈萨克和卫拉特蒙古,南疆意味着维吾尔和塔吉克;北疆意味着骏马和歌声,南疆意味着木卡姆和舞蹈。
歌曲欣赏:新疆景物奇美,物产丰饶,就像歌曲中唱的“我们新疆好地方”(播放MTV《我们新疆好地方》,时长3分37秒)
了解了新疆,下面我们就正式开始我们的“天山之旅”。
【引子】
欣赏天山专题片: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个短片,先对天山有一个直观印象。
(播放专题片《自然奇观:亚洲天山》,时长:8分38秒)
欣赏完美丽的天山,想必大家已对天山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
要想进一步了解天山,我们就必须走进天山,接触天山,感受天山。
下面我们就走进天山,我们的导游是作家碧野(原名黄潮洋,广东人,现代作家)。
课文标题——《天山景物记》。
【自读课文】并思考各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小组讨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师生互动】体会文章结构
这是一篇天山游记,是一篇写景记叙文。
天山景色多姿,物产丰富,可供写作的素材广泛,这些素材如不合理安排,就将杂乱无章。
这就涉及文章组织材料的顺序问题。
1、写景类记叙文组织材料一般有哪些顺序?(学生根据原有知识贮备,讨论回
答)。
空间顺序(内外、上下、高低)、时间顺序(早晚)
2、文章写了哪些景物?(11组)
雪峰、溪流、森林、野花;夏季牧场;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天然湖与果子沟
3、文章整体上可以分为几部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交代天山的地理位置,概括描写它的壮丽景色(概括了解)——远望天山(美丽多姿)(PPT图片)
第二部分:走进天山(感受奇美)。
(分四组景物)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表达意愿)。
4、厘清顺序
“雪峰·溪流·森林·野花”
这一部分,从大处着笔,写进山途中所见景物,描绘天山的自然风光,展现一幅境界开阔、优美动人的风景画。
整个部分按天山自然风光为序,极有层次。
这一部
分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试从文章中找到能体现顺序的语句。
进入天山:
雪峰──白云──像白缎绣上暗花
雪水──像银练(比喻)
溪流──像盛开的白莲
再往里走:
原始森林——密、幽静(映衬)
再往里走:
野花——五彩缤纷、高、大,像织绵、彩霞、虹、赛过玛瑙盘(比喻)顺序:从外到内(森林、野花),从高到低(雪峰、溪流)
2.“迷人的夏季牧场”
“迷人”是夏季牧场的主要特点。
围绕这个特点从七方面进行描写,前三个自然段由远及近,从概貌到牧羊女一步一步按空间顺序描写,后面则从黄昏到深夜,按时间顺序写。
既写了声音,又写了色彩;既写了雨中的朦胧景色,又写雨后的清新姿态。
主要写草原上活动的景色,最后又特意渲染草原之夜的宁静,使读者跟随作者遐想,
回味千里牧场的绮丽风光,领受草原妩媚、温柔、宁静的诗情画意。
(1)牧场概貌(8自然段)
(2)牧群肥壮(9自然段) 牧场景物(按空间顺序)
(3)牧女幸福(10自然段)
(4)阵雨前后(11自然段)
(5)黄昏美景(12自然段)
(6)欢乐的夜晚(13─14自然段) 牧民生活(按时间顺序)
(7)宁静的深夜(15自然段)
“野马·蘑菇·旱獭·雪莲”
这部分由夜牧,自然地引出“野马”,由“野马”进而写到天山上的奇珍异品“蘑菇·旱獭·雪莲”。
前面两部分是写景,按一定的顺序,这部分是状物,抓住景物的特征。
习性──夜间混入牧群,黎明分群而去
野马雄姿──鬣鬃的描写
形体──又大又肥厚按时间顺序
颜色──雪白
蘑菇数量──繁星似的
味道──鲜甜的滋味
经济价值──用水獭类比
旱獭习性──冬眠时间长
外形──胖墩墩、圆滚滚、毛色黄发亮肚子拖着地面
动作──短短的四条腿行走迟缓按高低顺序
形态──玉琢似的、洁白晶莹、柔静多姿
雪莲习性──生长在奇寒环境,根部扎入岩隙,汲取着雪水
功用──很难求得的妇科良药
“天然湖与果子沟”
这部分先写天山高处的巨大的天然湖泊,然后循着山涧而下,再写深山野谷溪流边“果树夹岸的野果子沟”,点出人们利用“大自然珍品”的前景,这里“溪流”又与第一部分末尾相呼应。
奇──山的高处
幽静──天鹅的叫声(以动衬静)
天然湖高处望──碧水茫茫
湖色多变近处看──鳞光闪闪上下为序
近望远──颜色越深先上后下
春天繁花开遍峡谷
果子沟富饶、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秋天果实压满枝头
(二)用词造句形象贴切──绘形、绘声、绘色
1.语言清新、优美、洗练、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的风土人情,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把景物描绘得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这与作者娴熟地运用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是分不开的。
特别是比喻,全文共有30多处。
举例如下: 描绘形态:“塔松像无数撑天的巨伞”
描绘声音:“银铃似的丁当声”
描绘动态:“水从悬崖上像飞练似的泻下”
描绘色彩:“绿色的深谷里也散着一顶顶牧民的蒙古包,像水洗的玉石那么洁白”
描绘感觉:“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崐以触摸到凝脂似的的感觉”
2.名句赏析:
(1)“这飞泻下来的雪水,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
赏析: 写雪水飞流的壮美景象,景象中又见柔美。
“飞泻”、“冲激”,言其“壮”;
白莲暗喻浪花,言其“柔”。
“抛”字用得传神形象,寓美感于景物之中。
本句与前句写白云在雪峰间投下的云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的暗花,有异曲同工之妙。
(2)“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
”
赏析: 用通感的手法,写天山深处树木一片青翠(山色柔嫩)、山坡逐渐平缓(山形柔和)的景状。
凝脂,一般比喻皮肤洁白柔滑,文中形容山色和山形,以触觉喻视觉,渗透着作者对天山的热爱之情。
(3)《雪峰·溪流·森林·野花》第三段、第四段。
赏析: 第三段写原始森林“大”“密”“静”“富”的特点。
以“蜿蜒无尽”写大;以“重重叠叠的枝丫间,只漏下点点细碎的日影”及“林外阳光灿烂”与“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光”的对比写密;“马蹄声”及“几声鸟鸣”反衬幽静;“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说明富饶。
第四段主要写野花艳美、高大、茂盛。
以连续喻体“织绵”“彩霞”“长虹”的排比,喻野花之艳美;以“花海”喻野花之茂盛;以“朵儿赛过八寸的玛瑙盘”直接写花之大;“浮”既写花长得密,又写花高;“用不着离鞍,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的你最心爱的大鲜花”,熔野花之高、大、密、美于一炉。
(4)《迷人的夏季牧场》第五段。
赏析: 主要用绘色的描述展示牧场黄昏的诱人美景。
落日余辉与碧绿的草原互相辉映,宛若一幅灿烂的油画,而银灰色暮霭中点缀着点点红火光的草原,仍不乏宁静而又美好的意境。
欣赏刀郎的《新疆好》。